寶寶受挫折該怎么辦?
發(fā)布時間:2021-12-10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小朋友挑食厭食怎么辦 在幼兒園孩子不合群怎么辦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激發(fā)人克服困難的勇氣和力量,但如果挫折超出了人的容忍力,可使人心情苦悶,情緒煩亂,行為出現(xiàn)偏差,甚至造成疾病。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引導孩子變挫折為動力
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應引導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從中吸取教訓,并想辦法克服困難。當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難時,成人應鼓勵、肯定。這樣,孩子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如果孩子獨自克服不了困難,成人應給予適當?shù)陌参?,并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造成孩子過分緊張,影響身心健康。
不包辦代替
有許多成人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不現(xiàn)實的。這既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于孩子良好意志品質(zhì)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長大后不能適應復雜的社會生活,產(chǎn)生自卑、抑郁、厭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成人不要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計地哄他或忙著幫他解決困難,而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在經(jīng)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交往能力。
不嘲笑孩子
孩子缺乏社交經(jīng)驗,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難免的。成人不應嘲笑孩子笨,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成人平時應注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養(yǎng)成孩子勝不驕、敗不餒的美德,并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幫助孩子加強社交的目的性、計劃性
孩子在同別人交往時常常是無目的、無計劃的。成人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識地提醒孩子,設想交往的過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現(xiàn)的困難,適當教給他一些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對交往中可能出現(xiàn)的挫折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再遇到挫折時可能會較順利地克服困難。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如何對待受挫折大哭的寶寶?
導讀:孩子遇到挫折會有一種非常難以承受的感覺,因此會大哭大鬧,甚至不再專注于從前自己喜歡的游戲活動。成人在遇到挫折時的反應是怎樣呢?躲避,憤怒,自卑還是依賴?如果我們成人沒有解決好自己遇到挫折該怎么辦的問題,培養(yǎng)孩子抗挫折能力恐怕真的會很難。
琢琢媽的心里話:以前琢琢還比較安靜,但現(xiàn)在簡直一刻也停不住,而且極沒有耐心,比如說他壘積木,如果倒下來幾次他就會急得直哭,又再去壘,因為毛躁自然倒得更快,于是就會發(fā)脾氣扔積木,有時候我擔心他這樣挫折感會加重會給他小部分幫助,不知道這樣對不對。他也少有專注長時間玩的時候了,這讓我很擔心,因為都說孩子小時候沒有培養(yǎng)專注和耐心的話以后讀書也會很難專心。
分析:孩子遇到挫折會有一種非常難以承受的感覺,因此會大哭大鬧,甚至不再專注于從前自己喜歡的游戲活動。成人在遇到挫折時的反應是怎樣呢?躲避,憤怒,自卑還是依賴?如果我們成人沒有解決好自己遇到挫折該怎么辦的問題,培養(yǎng)孩子抗挫折能力恐怕真的會很難。孩子果真怕挫折嗎?不一定!當孩子受挫折著急大哭的時候,當媽媽的千萬不能被寶寶表面的行為表現(xiàn)所動搖,媽媽不要以自己的心理感受來加工孩子深層次的需求,要知道,孩子既怕挫折,也想要成為勇敢堅強的孩子,他們渴望考驗,每個孩子都渴望考驗來得更猛烈些,只是,他需要媽媽在旁邊的鎮(zhèn)定和鼓勵,鼓勵寶寶堅持一下,只要堅持努力,一定能行,再試一次,好嗎?
寶寶總是丟東西該怎么辦?
導讀:對于經(jīng)常丟東西的孩子千萬不要單純、過分地訓斥,否則以后孩子丟了東西不敢說,長此下去還可能養(yǎng)成說謊的毛病。孩子丟三落四一般與亂放東西有關,東西用過之后隨手一扔,等到下次再用時就找不到了,所以,要教孩子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提醒他們物品擺放有序,東西用過之后及時放回原位;對于貴重物品,不能丟了就買,只有當孩子意識到東西丟失后很不方便,才可能會盡量少丟東西或不丟東西;孩子畢竟年幼,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家長應經(jīng)常督促孩子檢查自己的東西,或者讓孩子將要用的東西寫在紙上,一一核對。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寶寶長大了,爸媽看著愈來愈活潑的小寶貝,心里滿心歡喜,但是寶寶卻出現(xiàn)經(jīng)常亂丟東西的情形了!只要是拿在手上的,全部往外丟,丟東西的速度比撿東西的速度還快,搞得家里亂七八糟,寶寶經(jīng)常丟東西怎么辦?
寶寶在一歲以后,由于手部肌肉發(fā)育更健全,力量變大,抓握的能力也增加了,再加上他們對外在世界十分好奇,會透過各種方式探索,丟東西這個行為的出現(xiàn)就是一例,等他們學會走路之后,手腳的協(xié)調(diào)更靈活,丟東西的情況可能會加倍明顯。
寶寶經(jīng)常丟東西的原因
探索外在世界
寶寶出生后四個月,注意力開始向外轉移,他們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環(huán)境
充滿了好奇心,一歲之后,他開始用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探索環(huán)境,而丟擲東西就成了他探索外在的絕佳方式,包括:為什么不同的東西丟出去會出現(xiàn)不同的聲音?如果我換種方式丟,會不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結果?藉由不斷的丟擲,寶寶開始認識這個世界,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他也透過丟擲的動作,加強了手腳協(xié)調(diào)的能力。
吸引大人注意
有些寶寶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會以丟擲東西的行為來迫使大人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且常會出現(xiàn)固著現(xiàn)象(同一行為不斷重復)。可能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完全了解大人的話語的含意,因此對于大人的口頭制止無動于衷。此外,也有寶寶會觀察大人反應,若他覺得大人在阻止他時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十分有趣、好玩(例:大聲喝止、表情夸張),他可能就會更想要繼續(xù)丟東西,來引發(fā)大人的‘好玩’反應。
發(fā)展遲緩或其他心智問題
在發(fā)展上有困難的小朋友會比一般小朋友容易出現(xiàn)丟擲東西的固著行為,且會長時間重復同一個動作,行為延續(xù)的時間則可能和發(fā)展遲緩的程度以及壓力反應有關。以自閉癥為例,一般幼兒丟東西的年齡約一至二歲,自閉癥兒童卻可能會延續(xù)到三至四歲甚至更大年紀,比一般幼兒的時間更長。此外,語言發(fā)展遲緩的孩子,因為難以表達他的需要或想法,也比較容易感到挫折而出現(xiàn)暴躁行為,包括亂丟東西。
父母的應對
父母若懷疑孩子可能有發(fā)展遲緩或其他心智問題,最好還是給專業(yè)的醫(yī)生做診斷,由醫(yī)生來決定如何處理及治療,千萬一味禁止或放任,以免對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
讓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經(jīng)常丟失的東西,效果不錯。因為家長的不在意致使孩子覺得丟東西很平常,漸漸就不懂得珍惜,而要用零花錢買,他就會知道錢來之不易。
也可以在孩子易丟的東西上做記號,這樣遺失后有人撿到也能“對號入座”。如在紙上寫名字,用透明膠帶紙貼在鉛筆上端或是在衣服、雨傘上縫上名字等。
對于經(jīng)常丟東西的孩子千萬不要單純、過分地訓斥,否則以后孩子丟了東西不敢說,長此下去還可能養(yǎng)成說謊的毛病。孩子丟三落四一般與亂放東西有關,東西用過之后隨手一扔,等到下次再用時就找不到了,所以,要教孩子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提醒他們物品擺放有序,東西用過之后及時放回原位;對于貴重物品,不能丟了就買,只有當孩子意識到東西丟失后很不方便,才可能會盡量少丟東西或不丟東西;孩子畢竟年幼,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家長應經(jīng)常督促孩子檢查自己的東西,或者讓孩子將要用的東西寫在紙上,一一核對。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何判斷孩子屬于哪一種狀況?
要如何判斷孩子是處于正常發(fā)展還是想吸引大人注意?黃雅芬表示,判斷的重點是當孩子丟東西時,觀察他們是否有在注意或觀察父母,如果是先看大人再丟,丟完之后很注意大人反應,在大人制止時反而顯得很開心、繼續(xù)丟,且持續(xù)留意父母的反應,這就可能是為了吸引注意。
若孩子完全不理大人,只是自己丟、自己玩的話,比較可能是發(fā)展過程的需要,父母只要小心孩子的安全,就無須太過擔心。但如果很長一段時間或是一整天都在重復同樣的動作,父母就要注意孩子可能有發(fā)展遲緩或其他心智方面的問題,必要時尋求醫(yī)生協(xié)助,接受進一步的診斷及評估。
對總打人的寶寶父母該怎么辦?
導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您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否您家人經(jīng)常會說或不經(jīng)意對別人有這樣的動作及語言,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是以模仿方式來學習的。
孩子總打人人怎么辦?家長想幫助孩子糾正打人行為,卻又不知道從何下手,下面我們就來看看這位家長的問題,也許會對您有所啟發(fā):
問:我兒子現(xiàn)在一歲8個月了,口齒很伶俐,很愛說話!可是最近不知道是怎么了,一有使他不如意的地方他就會大聲說“打”,打媽媽,打姥姥,打小朋友,還掐。當然我承認這些話有可能是我們在教育他的時候無意中說過的,可我們認識到錯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再說了,但他卻越說越來勁了,據(jù)旁人說,當我(我是他媽媽)在他身邊是他就會變得格外囂張!!真是的??!其實我一點都不慣他?。?!有哪個朋友和我有共同經(jīng)歷呢?想聽聽你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答:針對您家寶寶的情況:
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您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否您家人經(jīng)常會說或不經(jīng)意對別人有這樣的動作及語言,孩子在這個年齡階段是以模仿方式來學習的。
二、就是您家寶寶和外界是否有團體的接觸,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有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渴望,會產(chǎn)生交往方式的不正確,這一點對您的寶寶很重要,這是他接觸外界學習東西的很好時機,也是鍛煉的最佳階段。
對您家寶寶狀況給予正確交往方式的引導。
寶寶依戀媽媽該怎辦?
每天早上媽媽離開家去上班是姿姿最痛苦的時刻,傷心的大哭直讓媽媽心顫。姿姿從出生就由媽媽帶著,直到2歲才單獨和保姆在一起,她不能接受身邊沒有媽媽的現(xiàn)實,就連短暫的分別也使她號啕大哭。看不得姿姿嘩嘩的淚水,媽媽選擇了悄悄離開,沒成想,這樣做的結果反倒更糟糕——等到媽媽下班回來,她多半不離開左右,就連媽媽去衛(wèi)生間她也像個小尾巴似的跟著;偶爾自己單獨玩一會兒,目光也是不停地追隨媽媽,一副很不投入的樣子。
和姿姿相似,3歲的琪琪對每天去幼兒園如臨大敵。媽媽索性把他交到老師手里轉身就走,以為寶寶看不見媽媽,也就不哭了。這種對某些寶寶適用的“妙招”,用在琪琪身上卻一點也不“靈驗”,回到家里總是神不守舍的,脾氣也越來越大。
為什么會這樣
姿姿和琪琪的表現(xiàn),說到底是內(nèi)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的。寶寶的內(nèi)心非常脆弱,他們在情感和心理上特別依賴父母親人,這種依戀關系讓寶寶清楚自己是有依靠的,如果遇到危險,寶寶會主動到“依戀目標”那里尋找安慰和保護。如果寶寶的生活環(huán)境或條件發(fā)生變化,這種依戀關系暫時不存在了,比如父母突然離開或寶寶階段性地、被迫地和陌生人在一起,其由親情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就會被破壞,表現(xiàn)出煩躁、不安、整天寸步不離爸爸媽媽,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原因、想方設法幫助寶寶重新建立安全感,寶寶就會有更深的恐懼感,哭鬧不止,“粘著”父母的狀態(tài)還會加劇,尤其是媽媽。
幫助寶寶建立起安全感,需要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但破壞它卻是一瞬間的事。而一旦失去了安全感,寶寶隨之也就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如果長此以往,日后會影響他與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寶寶的性格和與人相處能力的發(fā)展不利。
這樣幫寶寶
◎預先透露消息
對寶寶來說,在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的情況下,突然和爸爸媽媽分開是件大事,即便分離只有幾個小時,心理上也自然承受不了。比較穩(wěn)妥的方法是提前對孩子下點“毛毛雨”,使孩子能有足夠的時間慢慢接受這一現(xiàn)狀。比如,媽媽將出差一段時間,那么臨走前幾天先把這個消息告訴寶寶。起初,寶寶會表現(xiàn)出極力的反對,這時媽媽可以耐心解釋,告訴寶寶自己過幾天以后離開、什么時間回來;說明將要去什么地方,也可以從地圖上找到這個地方給寶寶看,講講那里的氣候、有什么好吃的、好玩兒的,順便問問寶寶想要些什么小禮物,媽媽回來的時候會盡量滿足他的要求;囑咐寶寶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該注意哪些事情,和孩子多設想一些玩法,讓他覺得即便媽媽不在家,自己也能玩得很高興。在“梳理”寶寶心情的過程中,盡量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有助于孩子把分離看得淡些。
◎正視分離的痛苦
無論是媽媽出差、平時上班或送寶寶去幼兒園,媽媽離開的時候都不要悄悄的或有意將寶寶支開。那樣,當孩子突然面對“媽媽不在”的現(xiàn)狀時,會產(chǎn)生“被欺騙”的感覺,下次再遇到類似的情形就不那么好哄了,而且,心事重的小寶寶也會時時神情緊張地“提防”著媽媽離開。這樣做的結果是事與愿違——怕寶寶痛苦,到頭來他會更加痛苦。明智的做法是坦然地和寶寶告別,這樣孩子能在短時間內(nèi)習慣分別,雖然和媽媽說“再見”的時候可能會哭,那是用哭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但由于有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孩子會很快“雨過天晴”,愉快地面對和媽媽分開的日子。
有的媽媽送寶寶去幼兒園或上班時一見寶寶哭,眼淚也在自己的眼眶里打轉兒。媽媽的這種情緒會傳染給寶寶,無疑加深了孩子的分離焦慮。所以,媽媽先要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不要顯出傷心的樣子,理性地克制自己,正視分離的痛苦。有了媽媽的堅強,寶寶會逐漸坦然面對分離。以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愛他們,才是真正地愛孩子。
◎該放手時且放手
對寶寶的寸步不離開、過度保護,客觀上造成了寶寶對親人、尤其是媽媽的過分依賴而排斥進入新的環(huán)境、結交新的朋友。所以,適度地為寶寶創(chuàng)設一個交往的空間,分散他對媽媽的注意力,有利于寶寶適應多種環(huán)境。比如,寶寶害怕上幼兒園,媽媽可以為他找一個年齡相仿、活潑大膽的玩伴,每天在一起玩一兩個小時。一開始,媽媽陪這兩個小伙伴玩一會兒,等他們相互產(chǎn)生好感了,就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玩了。豐富的游戲和共同的興趣會讓他覺得和小朋友玩比和媽媽在一起更有意思;時間長了寶寶還會建立起一種心理依靠,他也會模仿同伴的樣子,不再為媽媽的離去掉眼淚。
寶寶在幼兒園受到欺負怎么辦?
導讀:幼兒園是孩子學習的樂園,也是小朋友們共同成長的大集體。在集體學習生活中,矛盾與磨擦難免會時有發(fā)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負或欺負別人的現(xiàn)象自然也時有發(fā)生。在常人眼里,幼兒間的沖突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家長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負總是滋味不好受的。更為重要的是,教育幼兒在被他人欺負時的一些應對之策可能直接影響幼兒的心智成長與性格培養(yǎng)。
太平洋親子網(wǎng)網(wǎng)友雙龍媽:接到老師的投訴,朗朗哥哥今天咬了三個同學。
事情起因都是同學們不對,其中一個女同學把兒子的手工撕個粉碎,于是咬了她;有兩個男同學一起打兒子的肚子和胸口,兒子把他們兩個都咬了。事發(fā)時候,老師責罵兒子,還動手打了兒子的臉,最后兒子氣得邊哭邊逃跑,被老師抓回來罰站了。
在老師面前,我什么都沒有說,我也沒有責罵站在旁邊的兒子,我只是對老師說:“我今晚回去問問他。”
朗朗哥哥在家是有咬弟弟,也被我和外婆懲罰地很慘,但在學校從沒有咬過同學的記錄?;丶椅遗c他談了一下這個事情,發(fā)現(xiàn)都是小朋友去惹他,去打他。
一直以來,我都是教導兒子被同學打或者同學做不對了,都要告訴老師,我想現(xiàn)在這樣教是不行了。記得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有些同學被人欺負,他跑去告訴老師,開始的時候老師會出面阻止,但之后或更多的時候,老師根本幫不上忙,被人欺負的永遠都被人欺負,欺負人的只是被抓住了才被懲罰。女孩子去告訴老師還覺得是情理之中,但是男孩子樣樣都去告訴老師,會被同學取笑的,這樣更難受。
與LG商量之后,我也表達了我自己的想法,兒子都大班了,以后讀小學之后如果還是這樣去告訴老師的話,作用不大。LG也有同感,或者應該教導兒子打回去,要用力打,以后有人欺負他都要打,不能學以前的忍讓他,要讓他知道以后不能再欺負兒子。
點評:幼兒園是孩子學習的樂園,也是小朋友們共同成長的大集體。在集體學習生活中,矛盾與磨擦難免會時有發(fā)生,一些小朋友被欺負或欺負別人的現(xiàn)象自然也時有發(fā)生。在常人眼里,幼兒間的沖突是很稀松平常的小事。但在家長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人欺負總是滋味不好受的。更為重要的是,教育幼兒在被他人欺負時的一些應對之策可能直接影響幼兒的心智成長與性格培養(yǎng)。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該怎么辦,像朗朗這樣打回去,將同學咬了,對嗎?或者部分家長會有雙龍媽這樣的想法“我也知道教兒子打架是不對,但是象今天的事件一樣,被人家欺負得不得了了,之后還手,還要被老師打,也太虧了吧。”應該培養(yǎng)孩子強硬的性格,要教育他們當遇到別的孩子欺負時要強硬反擊。而另一些家長則認為,不能“以暴制暴”,要讓孩子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友善的性格。
對此,幼教專家認為,總結日常幼兒園教學實踐,幼兒在幼兒園受欺負不能一味強調(diào)強硬反擊或者一味忍讓,要分析內(nèi)在原因,注重正規(guī)的教育及靈活多變的處理方式的相互結合,專家建議:
其一,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時,家長切莫頭腦發(fā)熱一時沖動,一定要了解其中的緣由后再確定應對之策。
孩子受欺負,可能原因在于別的孩子太霸道,也可能是因為孩子惹惱了別的孩子,找清事因,分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如果是因為別的孩子太霸道,則可以按部分家長的建議,讓孩子學會“打架”,如果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太調(diào)皮了,則要從自身找找原因,做好自己孩子的教育工作。
其二,當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時,一定要注意與老師的溝通,重視老師的日常教育。
家園共育永遠是幼兒成長的中心點,要首先及時將有關情況向老師反映,讓老師做好日常的教育工作。當老師的教育效果未盡如人意時,則可教育孩子用堅強有力的回擊來應對這些“成長的煩惱”。
其三,需要認識到,過于的忍讓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怯懦。
當孩子在遇到別人欺負時,一味強調(diào)忍讓,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父母無法保護自己,會讓孩子滋生怯懦的心理,遇事會一味的退讓,無法塑造堅強的性格。因而,建議父母不要過多強調(diào)“忍讓式”的教育,現(xiàn)代社會充滿競爭,最需要堅強的性格。
其四,在教育孩子以“強硬反擊”無理的“欺負”時,要注意適度適量。
不能太過份,以免讓孩子滋生暴力的性格傾向。適當?shù)膹娪卜磽粢话銜尣恢v道理的孩子退而卻步,但過份的強調(diào)強硬,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
其五,需要強調(diào)的是,應對此事的教育核心是“我不被人欺負,但也不能欺負別人”。
在教育孩子應對此類事件時,家長一定要注重灌輸這樣一種理念,即孩子不能被人欺負,但也不能仗勢欺負別的孩子,如果教育過線,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的孩子。
寶寶生氣了怎么辦?
今天霍斯有一籮筐不如意的事情。霍斯氣得想打人!他用力地踩了一朵花。媽媽對他說:“嗨!”霍斯發(fā)出“咝”的聲音。媽媽問他“今天你過得好不好???”霍斯又吼了一聲,還咚的一聲趴在地上?!拔覀儊碇鬁?!”媽媽說?;羲挂粍右膊粍?,他氣得快爆炸了。媽媽在鍋里裝滿水,放到爐子上,再往鍋里放上鹽。然后,媽媽深深吸了一口氣,對著鍋尖叫。然后對霍斯說:“該你啦!”于是霍斯也對著鍋尖叫起來。媽媽叫得更大聲,霍斯還對著鍋齜牙咧嘴。水開了,媽媽對著鍋做鬼臉,吐舌頭。霍斯拿起湯瓢敲著鍋。然后,他笑了。媽媽也笑了。霍斯問:“我們到底在煮什么湯?。俊眿寢尰卮穑骸吧鷼鉁?。”媽媽和霍斯就這樣肩并肩站在一起,攪散了一天的不如意。
——美國兒童故事《生氣湯》
這則故事提示父母們要關注寶寶憤怒情緒及其化解對策
西方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隨著初生寶寶第一次主動呼吸,他就已經(jīng)具備了感覺憤怒的能力。到了4個月的時候,寶寶就可以明確地表達他的憤怒了。當他慢慢學會用更多的動作、表情與語言來表達情緒的同時,發(fā)脾氣成為了寶寶宣泄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而此時對父母來說,如何幫助寶寶學會掌控自己的憤怒就顯得格外十分重要。如果寶寶難以順利地發(fā)泄憤怒或者在生活中泛濫憤怒情緒,都會構成良好性格發(fā)展的隱患。
0-6個月
在此階段,寶寶的喜怒哀樂受到自身生理感覺與外界刺激的左右,因此,父母要求寶寶控制自我情緒,這是他不可能做到的。而此時媽媽爸爸對他的關注與安慰是幫助寶寶控制負面情緒的唯一途徑。
小貼士
·幫助寶寶轉移注意力,有助于寶寶脫離憤怒等負面情緒。例如:當他在噪音環(huán)境中表示不悅時,媽媽帶著寶寶盡快脫離噪音環(huán)境是最好的安撫方法。
·如果寶寶因為饑餓哭泣,媽媽應及時哺喂他。如果媽媽直到他哭到喉嚨沙啞的時候才去哺奶,會使得寶寶因為過度沮喪而產(chǎn)生生理性的抵觸,表現(xiàn)為吐奶、昏睡等不良生理反應。這些后果會令他難以從負面情緒中平息,長時間、高頻率地用哭泣等方式來表示憤怒。
6-12個月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jīng)學會了多種了不起的運動技能,比如:爬、走等,并能通過豐富的聲音、表情甚至簡單的話語與媽媽爸爸進行交流。此時,寶寶的憤怒情緒也開始細化為不安、生氣與恐懼。自主逃避與關注媽媽爸爸的態(tài)度成了他憤怒情緒自我調(diào)節(jié)的主要方式。
小貼士
·媽媽爸爸是寶寶所信賴的人,因此父母對待事物的態(tài)度越來越多地影響到寶寶的情緒。例如:媽媽爸爸一起愉快地陪伴著寶寶去玩他從來沒有玩過的滑梯,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內(nèi)心的不安情緒。
·媽媽爸爸要仔細分辨寶寶的呢喃之聲與哭泣等,適時發(fā)現(xiàn)寶寶的負面情緒,并通過口語與動作的安撫來幫助寶寶形成與媽媽爸爸交流情緒的習慣,這是鼓勵寶寶學會說出情緒的第一步。例如:寶寶看到閃電有哭泣或者尖叫的時候,媽媽要告訴寶寶:“媽媽知道寶寶害怕,寶寶害怕的時候就抱住媽媽或者叫媽媽過來吧?!?/p>
12-24個月
在這個階段里,寶寶逐步有了自我意識。他對別人的情緒與自我情緒的認知產(chǎn)生了初步理解。因此,他常常會通過觀察他人的情緒反應來調(diào)節(jié)自我情緒。例如:寶寶因為晚餐前媽媽不給他吃餅干而哭鬧,他會一邊觀察媽媽的反應,一邊從硬地板上爬起來,坐到軟地毯上哭鬧,繼續(xù)觀察媽媽的反應??梢哉f,媽媽的反應是決定他哭泣時間與程度的主要因素。
小貼士
·當寶寶夸大情緒時,媽媽爸爸冷靜、理性的態(tài)度實際上能幫助寶寶學會抑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媽媽爸爸可以通過和寶寶一起看兒童圖畫書或游戲等形式,幫助寶寶學習情緒表達的社會規(guī)則。例如:通過在兒童故事中為人物添加“快樂的臉”與“生氣的臉”來了解為什么寶寶會不開心;為什么媽媽爸爸會生氣;為什么媽媽爸爸和寶寶會一起開心。
24-36個月
2歲以后,寶寶能從關注自己的情緒拓展到關心他人的情緒。他人的積極與消極情緒都能起到控制寶寶憤怒情緒的作用。例如寶寶也開始在看見家人不愉快的時候,試圖去安慰別人,又如看見媽媽不開心,就乖乖地去一邊自己玩玩具,不再為媽媽添亂。
小貼士
·媽媽爸爸更加需要以相對平等的方式來理解寶寶的憂傷與憤怒。例如:寶寶和小伙伴因為爭搶玩具生氣了,媽媽爸爸雖然不需要即時干涉,但可以通過和寶寶談話,請他說出感受以及快樂的游戲等來幫助寶寶緩解不悅。
·與寶寶約定幾種表達或發(fā)泄不開心的特殊形式。例如:如果寶寶或者媽媽爸爸不開心,可以去捶打沙發(fā)墊子;到陽臺上對著綠色的植物把不高興的事情說出來,或者告訴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自己不開心的事情等。
·豁達的媽媽爸爸是寶寶學會控制憤怒情緒的最好榜樣。日常生活中,媽媽爸爸常常用玩笑來化解爭吵與沖突,寶寶會認識到不開心原來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開心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