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嬰兒間的神秘色彩
發(fā)布時間:2021-11-29 父母和孩子良好關系的建立 幼兒園感恩父母活動的總結 嬰兒早期教育嬰兒的社會關系,總的來說,是非常簡單的,他們主要是同照看人發(fā)生接觸,而一般情況照看人是父母。如果是別的人,如保姆、祖父母等,情況也是一樣的。
父母與嬰兒間的神秘色彩
一、母-嬰同步性
母親和嬰兒之間,似乎多少有些神秘的色彩,他們彼此不用言語,卻能很好地協調起來。當嬰兒需要母親的時候,母親似乎總是恰好準備要去看她的小寶寶;而當母親去看寶寶的時候,寶寶也似乎總是正在等待著她的到來。這種緊密協調的關系被稱為母-嬰同步性。據觀察,僅僅幾個星期的嬰兒的在接觸母親時就會睜開和合上眼睛。母親和她的小寶寶之間存在著類似“交談”的關系,在許多方面相似于成人間的對話,只是嬰兒不會用詞而已。
這樣的交流如何進行的呢?一個母親也許凝視著她的小寶寶,平靜地等待著他談話、動作。當小寶寶天真地做出了反應時,母親也許通過模仿嬰兒的姿勢,或者對著嬰兒微笑,說某些事情來回答嬰兒。母親每這樣做一次,中間都略有停頓,以給嬰兒一個輪流“交談”的機會,好像嬰兒在這種交流中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當這種交流持續(xù)時,寶寶明顯地表現了緊張,他的動作和聲音不僅變得更頻繁,而且更突然和不穩(wěn)定。在某些時候,寶寶放松和打斷這種緊張,不去注視他的母親,而是用一小會兒時間注視或觸摸其他的物體。在一個適當的間隙之后,母親和寶寶都又回到對彼此的注意上去,繼續(xù)開始了他們的交流。
直到寶寶幾個月時,這種母-嬰之間的協調活動仍就保持著。但這時的交流有了新的內容和形式,小寶寶開始主動影響他的母親,他友善地同母親微笑,注視并咿咿呀呀地談話。這種母-嬰同步性強化著母親和寶寶的關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寶寶成年以后與家庭的關系。
二、同父親的相互作用
在對寶寶的影響方面,父親和母親確實有很大的差異。比如,父親和母親同寶寶玩同樣的游戲,但他們的方式不同。同父親的游戲往往傾向于出現激動的情形,比如,有些父親喜歡忽而把孩子高高舉起,忽而又放在床上。同母親相比,父親傾向于更多的競爭感,而更少的交談。父親總是喜歡用更多的時間同孩子玩,而不是“交談”。YJs21.COm
無論是母親還是父親,都能以適當的形式同他們的小寶寶發(fā)生相互作用,這是無容置疑的。所以應當相信,父親和母親在培養(yǎng)、教育自己的子女中有著同樣的義務和能力。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嬰兒對父母的依戀
依戀是嬰兒和母親或親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持久的感情聯結,是嬰兒的一種重要的情感體驗。它的形成與母親或親人經常滿足嬰兒的需要,給嬰兒帶來了愉快、安全等的感覺有關,也是嬰兒在與人的交往中出現了傾向性選擇的一種表現,是嬰兒認識能力提高的結果。
依戀的情感使嬰兒喜歡同經常照料他的人接近,和他們相處在一起,嬰兒會表現出安靜、愉快、情緒積極,而當他們離開他時,嬰兒則表現出似乎瘋狂地尋找,尤其是對他最依戀的人——母親,會出現哭鬧,焦慮不安、不思飲食等的消極情緒,這種現象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尤為明顯。因此,滿足嬰兒的這種依戀情感對嬰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這種依戀的情感能使他獲得安全感,能給他帶來勇氣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幫助他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消除緊張、懼怕、焦慮的情感,能使他更好地與外界交往,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還能使嬰兒產生對人信賴、產生自信,和同伴和睦相處,將來能產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從小缺乏依戀情感的孩子,長大后會出現不善于與人相處,不能很好地面對現實,不適應環(huán)境的后果。要滿足嬰兒對父母或親人的依戀情感,父母必須要和孩子多相處、多交流,建立好早期的親子關系,使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緒,不能僅僅滿足于孩子的喂養(yǎng)需要,情感需要對孩子的身心發(fā)育來說也同樣重要。
游戲時間與嬰兒發(fā)展
今天,大多數人都能充分認識到與寶寶經常進行互動交流的重要性。嬰兒所能體驗到的外部世界的確令人吃驚。然而,通過與大人(和其它孩子)進行互動交流,寶寶從中獲益的程度令人更為驚訝。
每天您都應抽出一定的時間,與寶寶玩游戲并開展互動交流。實際上,您在一天里的任何時間都能以游戲的方式與寶寶進行互動。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把游戲融入生活的方法。比如,你可以在吃飯時玩游戲,也可以把其他日?;顒优c玩游戲相結合。
首先,為提高親子活動交流質量,您應為寶寶選購適齡玩具?,F在市面上甚至有適合嬰兒的益智玩具(研究人員最近了解到,嬰幼兒了解世界的能力超乎我們之前的想象。教育專家認為,即使在嬰兒時期,選用適齡的寓教于樂的玩具,并使寶寶開始學習的過程也是尤為重要的。)
如果家里有稍大點的孩子,您也會希望讓他參與到嬰兒的游戲互動中。當然,在孩子與嬰兒游戲時,您需要確定一些行為規(guī)范,確保他們在游戲中都不受傷害。
盡早與您的寶寶進行互動,您和寶寶都能夠從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首先,你們之間的關系將更緊密,感情更融洽,將來對雙方都有好處。其次,寶寶會更多地感受世界,實際上就是較早地開始學習。最后,與寶寶游戲將成為您終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父母和照管人如何與嬰幼兒溝通
與幼兒互動溝通是一種特殊的、和成人溝通不同的方式。這種方式叫做“母嬰語言”。之所以叫做“母嬰語言”是因為從傳統(tǒng)意義上來看,母親是嬰幼兒最初的照管人,然而,這種“母嬰語言”的互動溝通卻可以被父親,兄弟姐妹,親朋好友和其他孩子的照管人使用。
“母嬰語言”有著特殊目的。因為它聽起來是與成人語言截然不同的,而且嬰幼兒知道誰在叫喚他們。他們很注意傾聽那些使用母嬰語言說話的人因為那些語言很奇異并有意思??偠灾笅胝Z言吸引并且保持孩子的注意力。
比起成人對話,母嬰語言的語音語調要高。你和孩子交流時,你會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的提高你平常的聲音語調。在和孩子交談時,使用高音調的假聲似乎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而且他會幫助吸引和保持孩子的注意。想一想你對孩子說,“嗨,那邊”以及之后對你的配偶說時的音調。
母嬰語言是直接指向孩子的。當你與孩子交流時,你會直接的看著他們并且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而不是看著其他東西和專注在其他事情上面。這樣會幫助孩子把興趣集中在你正在說些什么。
母嬰語言意味著不斷地重復和“嬰兒詞匯”的使用。當你和孩子交流的時候,你會頻繁的重復你的單詞,短語和句子。例如,你可能會說,“那是你的洋娃娃。沒錯,是你的洋娃娃。多么可愛的洋娃娃啊!”還有,你可以用“嬰兒詞匯”,尤其是那些拖長尾音或末尾增加一個相同音節(jié)的詞語。還可以使用那些聽起來奇特有意思的詞語。
母嬰語言包含停頓和音調的其他方式來鼓勵孩子回應。與孩子交流時,你時常停頓并給孩子回應的機會。例如,你會說,“那是什么?嘿,那是什么?”然后你停頓一下給孩子機會回應。如果孩子沒有反應,你可以再說,“那是你的腳趾。沒錯,那是你的大腳趾!”還有兩個方法可以鼓勵孩子回應:
1、模仿孩子所說和所干的事情,如他們會說,“啊-啊啊”并且快樂地甩動他們的小拳頭,你模仿他們,然后他們再次重復。
2、刺激、促進使用某種類似促進物的提示信號來鼓勵孩子回應,例如一個期待的眼神或者是類似“廣告噱頭”的手勢。母嬰語言包括使用觸摸和手勢。母嬰語言包括非口頭語言的交流方式,包括使用觸摸和手勢。這些非口頭語言的交流方式會對你所說的話增加意義和興趣并且?guī)椭⒆訉W⒂谀阆蛩麄儌鬟_的信息。例如,當你說“乖孩子!”時,你還可以微笑著,拍手并擁抱孩子,這些可以一同進行。
母嬰語言包括使用面部表情和語音語調。當你與孩子交流時,你使用有趣的、夸張的面部表情。例如,想想你跟朋友說,“你有多么可愛的笑容”以及之后跟孩子說時的音調會是怎樣的變化。
母嬰語言包括使用簡短、簡單的詞語和句子。當你使用母嬰語言時,你會使用簡短、簡單母嬰語言詞語和句子,例如“嗨,在那邊,干嗎了?哦,干嗎了?”如果你使用長句子,孩子會很快失去興趣。
在你對母嬰語言越來越注意并繼續(xù)使用的時候,孩子就會受到鼓勵專注的傾聽你的說話并且會更加積極的參與對話交流。
嬰兒更需要父母尊重
早教模式強調的是“做孩子的伙伴,尊重孩子”。當父母面對的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大孩子時,這種理念容易接受;但如果面對的是一個尚在襁褓中的0歲嬰兒,很多父母會有疑問:這只是一個需要我們照顧才能生存的孩子,難道還需要尊重嗎?
其實,答案需要你去選擇。
面對剛出世的嬰兒,是把他看成被動地吃飽喝足就夠了的接受者,還是看成同成人一樣,希望主動運用自己的能力控制與支配環(huán)境,需要精神交流與智慧發(fā)展的獨立的人?很顯然,如果你選擇了前者,你處于賜予者的位置,完全有理由不去尊重;但如果選擇了后者,一定會從孩子一出世就開始尊重他。
有人會認為,不管怎樣看待他,對嬰兒還不是一樣地滿足他的吃喝需要去撫養(yǎng)嗎?其實大不一樣。理念上的區(qū)別決定了我們完全不同的0歲教養(yǎng)方案,也決定了孩子未來是成為一個時刻感覺自己能夠控制外界環(huán)境的自信的人,還是處處受到環(huán)境壓制的被動接受者。
經過長期的研究發(fā)現:每一個孩子從出世,就是一個對外部世界充滿學習精神的探索者。他不斷地伸展自己的能力所及,想盡辦法去了解身邊的世界,并學習控制環(huán)境,達到滿足自己需要的目標。如,他會用哭聲表達自己的饑餓、不舒服和與人交往的愿望;也會用伸手、蹬腳和各種動作去逐漸發(fā)展自己對外界的作用力。瞧,他與我們成人一樣,都是在日復一日地設法發(fā)展自己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滿足生存需要。
但嬰兒又與成人不同,他需要強有力的支持,要求成人從嬰兒成長的初始,就隨時滿足他這種主動發(fā)展的需要。例如,在新生兒初期,雖然他還沒掌握語言,但仍要利用一切機會,盡可能多地給他充滿關愛的話,以滿足他對這個陌生世界的安全感、交流欲望及語言發(fā)展的需要;在他能夠伸手抓握時,給他設立一些游戲,像一抓繩就能有玩具飛到眼前或有變化出現,這樣利于他看到自己的能力對外界的作用,增加他發(fā)展自己能力的愿望和興趣等。假如我們這樣尊重嬰兒的發(fā)展需要,一點一滴地滿足著嬰兒的發(fā)展愿望,孩子的每一分探索精神得到充分鼓勵,每一種能力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他就會從一開始認識世界,就建立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自信的種子便深深根植于孩子的精神世界之中。
反之,如果我們僅把0歲的嬰兒看成是吃飽喝足就夠了的被動接受者,無視他們的發(fā)展需求,在他不會說時就不提供充滿愛意的語言,對他各種能力的萌芽也只當作無意義的動作予以忽視,那么,孩子的探索熱情總是受到壓制,能力發(fā)展的愿望也得不到鼓勵,他與生俱來的學習熱情就會消退,孩子會感覺這個世界不支持他,他是無助的。與處處受到鼓勵的嬰兒相比,這種在無助感中成長的孩子,會大大降低對外界與對自己能力的信任感,在他長大后,無論怎樣重建自信,根基總是搖擺的。
早期教育大師蒙特梭利告誡我們:兒童的成長沒有一樣是由母親來完成的,它屬于兒童自己的成就?!獘雰旱恼Z言不是來自與母親,而來自于嬰兒自覺的學習。承認兒童這種不同尋常的能力,父母要說服自己從兒童成長過程的主角位置上退出來,甘當這一成長過程的配角,他們的職責就會履行得更好。他們對兒童的幫助就顯得更有價值。如果這種幫助以適當的方式給予的話,兒童就會健康成長。
相信每一位父母最大的期望都是讓孩子成才。但無論是成人,還是尚未成年的孩子,獲取“成功”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信。因此,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認識從生命的初期就開始尊重孩子的重要意義,拋掉做孩子的權威,設計、指揮他們的觀念,確立科學的早期教育方案,那樣才會為孩子奠定一生自信的穩(wěn)固基石。
嬰兒發(fā)信號,父母要回應
嬰兒發(fā)信號,父母要回應
有的母親認為一哭就抱會養(yǎng)成好抱的習慣,而橫下心來對啼哭的寶寶置之不理。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引起很嚴重的后果。
目前嬰兒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其實嬰兒期的許多心理問題對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滿足嬰兒的心理需要與滿足他們的生理需要同樣重要。
當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時,給家人帶來很多歡樂。別以為他只會吃奶、睡覺或是大聲哭泣,許多研究表明,孩子出生后,甚至出生前,他們的感覺器官已經十分發(fā)達,甚至能有選擇地做出反應。嬰兒的這些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強。由于嬰幼兒具有各種心理活動能力,因此,不恰當的養(yǎng)育方式和不良的環(huán)境因素,以及本身的生物學因素,都有可能使嬰幼兒出現心理問題。
嬰兒由于表達能力有限,只能通過哭或者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他發(fā)出的信號總是得不到回應,嬰兒就會陷入一種“無助狀態(tài)”。嬰兒會得到一種經驗,即他們自己不能控制自身的環(huán)境,因而逐漸放棄對環(huán)境的探索,當嬰兒得不到回應性環(huán)境時,他只能學會放棄,這些嬰兒常常表現出冷漠、被動和退縮,反應遲鈍,發(fā)育緩慢。因此,不必擔心好抱成癖,想抱的時候就毫不猶豫地把寶寶抱在懷里。
父母與孩子有效溝通的兩大秘訣
在“屏幕時代”,家長跟孩子該如何交流,已經成為一個非常大的難題。走到哪里孩子們都會告訴你,今天的爸爸媽媽整天抱著手機不放,手機成了他們的最愛,讓孩子感到被冷落了。而今天的父母也非常困惑,他們覺得孩子整天抱著手機瞅都不瞅我,也不跟我交流,有跟我想說的話發(fā)個微信就可以了,于是兩代人都遇到了困惑。
愛、溫暖和親密的關系是成就美好人生的最大秘訣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孩子跟父母的交流、融合其實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美國哈佛大學做了一個調查:“什么樣的人最可能成為人生的贏家?什么樣的人人生能獲得最大的幸福?”調查跟蹤了76年,跟蹤對象是268名19歲的哈佛大學生和一群貧困的孩子。結果是溫暖和親密的關系,才是美好人生最主要的因素。
也就是說愛、溫暖和親密的關系,才是推動一個人在成長中獲得成功的秘訣。而今天,我們的孩子失去了這種與生俱來的愛、溫暖和親密的關系。大家都抱著手機,于是手機成了媽媽的孩子,手機也成了孩子的媽媽。
屏幕社交背后“隱藏”著孩子成長的重大問題
當然,在父母的困惑之下還“隱藏”著關于孩子成長的重大問題。這些孩子的內心世界里將缺少人情味,他們只是和一個虛擬世界的人建立了關系,卻對生活中的人不感興趣了。當爸爸媽媽跟孩子聊天時,孩子的一句話“不知道”,是在“證明”他沒興趣跟你說話了。今天爸爸媽媽卻很少思考:如何跟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孩子與父母缺少這種面對面的親情溝通之后,孩子將害怕走向這個世界。他們將把自己圈在更小的圈子里,他們的溝通方法只有通過手機才能進行,他害怕與人交往了。于是爸爸媽媽在這樣的情況下,就顯得非常地焦慮,還跟孩子對著干,打孩子罵孩子,嫌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嫌孩子不能跟他溝通。于是孩子更逆反了,覺得你還這樣呢,你還管我?于是,事情越來越糟糕了。
信息時代父母該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什么叫教育?教育不是把一個桶裝滿,給他什么題都會做的,教育是點燃人心中的火炬,教育是催發(fā)人的潛能,教育是讓一個人的生命充滿了活力。面對這樣一個多彩的世界,一個新的時代,多么希望我們孩子充滿了創(chuàng)造力,充滿了活力,但是當我們的方法錯了,當我們失去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這樣一個非常美妙的方法,我們今天再使外力都沒用。一個孩子成長,我要出來,我要長大,我要飛才能飛得高,飛得遠。所以孩子成長,不可能缺失了跟父母、跟老師面對面的親切溝通。
今天對我們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的爸爸媽媽提出了一個重要的任務,怎樣在信息時代和孩子進行非常好的溝通呢?我覺得有兩點特別地重要:
第一點就是爸爸媽媽要為孩子做出好榜樣。讓他知道“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信息時代的到來,我每天看手機用多少時間,我看的時候是什么狀態(tài),我不是趴在那兒……”父母要給孩子做個樣子,不能無休止地拿著手機不放。多少成名的人都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長大的,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羲之教子的方法。
王羲之有個兒子叫王獻之,王獻之從小他爸爸就在寫書法,他很羨慕,于是問爸爸,“我能成為書法家嗎?我怎么才能成才呢?”爸爸跟他說,“你把院子里八口大缸里的水練干,你就成才了?!庇谑撬烷_始練練練,練了很久也練得很努力,有一天他寫了個“大”字,很高興地給爸爸看。爸爸看了以后拿著筆點了個點,成了太字了。孩子很高興,跑去給媽媽看,媽媽我寫出來了,你看。媽媽看了以后高興地說,“我兒練了七年,終于有一點像王羲之了?!彼浅5伢@訝,這點我媽都看出來了,出門碰見一個老奶奶正在烙餅呢,烙完餅老奶奶把這個餅一扔扔到后面,所有的餅都齊刷刷地擺成很直的一溜。他很奇怪問奶奶,“你怎么扔得這么準呢?”奶奶說“跟王羲之一樣練唄?!彼艿搅藛l(fā)開始練,最終他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書法家。這就是一個大家人物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
所以今天作為成人的世界,只要你有孩子,你不能不關注他的那雙眼睛,他在看著你怎樣面對一個手機的時代。如何去處理他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最重要的一個方法了。
第二點,爸爸媽媽無論再忙,手機再重要,工作再重要,也不要忘了和孩子親密的接觸。我給父母“如何愛孩子”提了七條建議:
第一, 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你眼光里的“愛”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營養(yǎng)。
如果整天看著爸爸媽媽兇巴巴的目光,孩子內心產生的就是不安全感。我曾經和一個日本人做過一次面對面的交流,關于青少年犯罪防范,他說了一個觀點,青少年犯罪最初年齡是零到三歲,我說為什么呢?他說當一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看到爸爸媽媽冷酷的兇巴巴的目光,心里產生的就是不安全感。所以今天很多的爸爸媽媽缺少目光交流,眼睛里老是冷冷的,沒有色彩,孩子感受不到爸爸媽媽內心的愛。
第二, 用愛的微笑面對孩子。
微笑是愛的語言,當你沖他微笑,孩子覺得我爸我媽愛我,當你理都不理他,他認為你不喜歡他了。所以微笑是極其重要的。我這點非常感謝我的父母,那時候沒有手機,我媽媽生前有個抽屜一直是鎖著的,鑰匙放在自己內衣兜里,不知道媽媽鎖住了什么。媽媽打開抽屜一看,大家都很驚訝,里面沒有一分錢,沒有一件值錢的東西,只有一個小本子,上密密麻麻地寫著我們六個孩子出生的陽歷陰歷和幾點幾分,和我們生的孩子出生的詳細時間。這就是媽媽的存折,是媽媽全部的遺產。媽媽生前總是說她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她的孩子,她沒有任何的物質財富,卻獲得了巨大的精神財富,所有的孩子都愛媽媽。
媽媽給我印象最深的,她臨行的時候她把最后的微笑給了我兒子,兒子從大學跑出去看她,她睜開眼睛微笑地說,“悅悅來了”。那場景現在想想都讓我想流淚,媽媽把最后的微笑留給了醫(yī)生和護士,醫(yī)生過來看她,她睜開眼睛說謝謝大夫,就這樣她83歲的人生就這樣謝幕了。所以每當想起我媽媽,永遠想起那永遠不落的微笑。而今天我們爸爸媽媽臉上有多少微笑?我們所有的焦慮都表現在臉上了,你讓我們的孩子能順利地渡過他的童年,是多么地不易???
第三, 用愛的語言激勵孩子。
愛的語言是正能量,恨的語言是負能量,一個孩子在正能量中長大,就會產生“我能行”的自信,一個孩子在負能量中長大,就會是“我不行”的自卑。所以爸爸媽媽今天說什么太重要了,是給他鼓勵還是給他諷刺打擊?這對一個孩子人生是至關重要的。
第四, 用愛的分享滋養(yǎng)孩子。
分享才能讓人產生愛的情感,一家人在一起吃一桌飯,都是建立親情關系最重要的方式。而今天我們吃飯的時候各拿各的手機,沒有人在品嘗這桌飯菜,沒有人再去進行交流。那我們的孩子心中就是越來越冷漠。其實分享對今天的孩子至關重要,我們這代人都是學會分享的,因為我們是在分享中長大的。
我媽媽有六個孩子,我媽媽有六個孩子,我媽教我們分享用的一句話,“給媽咬一口”。夏天我媽就買六根冰棍,要求所有的孩子給媽媽咬一口。我哥哥姐姐很主動:“媽媽你咬一口”,我排行老五,每次躲到后面,我想我媽最好咬小一口,最好一口不咬,我媽每次都狠心的咬一大口,我可心疼了。慢慢的習慣了,我媽不咬一口沒法吃了,有好吃的,我媽呢?我媽呢?找我媽。好像這好吃的我媽不咬一口就沒法吃了似的。就沒那么好吃似的,于是分享成了我家的家風。
我今天看到很多老人帶孩子出去吃飯的時候,“寶寶吃,愛吃什么奶奶給你買?!薄澳棠棠阋渤??!薄澳棠滩粣鄢裕棠叹蛺劭磳殞毘?。”奶奶永遠是參觀團的。有一天奶奶餓了真吃了,孩子火了,“你怎么真吃了?你給我吐出來,那是我的,你不能吃?!蹦棠毯芷婀?,明明我買的,怎么變成他的了?當把孩子變成一個獨生獨養(yǎng)的孩子,他們就學會了自私冷漠,當我們的孩子學會分享的時候,他們還會擁有幸福的童年。
第五,用愛的細節(jié)來打動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在慢慢長大,他生理心理的需求你要仔細觀察才能發(fā)現。你低著頭發(fā)現不了。任何一個孩子的童年,如果有缺陷有缺失的話,長大了都會有問題。
三年前,我去江西一所留守兒童學校,我走進一個班級問孩子們:“你們有什么話想說嗎?”一個孩子說:“我希望爸爸媽媽早點回來”,一個孩子說:“我希望爸爸媽媽這次回來別走了”,一個女孩站起來坐下,坐下又站起來,我問她:“你想說什么”,她站起來小聲說,“我想吃到生日蛋糕?!?/p>
我說:“你沒吃過吧?”“沒有,我只和弟弟吃過?!蔽艺f:“你今年多大了?”“都快十三歲了?!蔽艺f:“你什么時候過生日?”“5月26日?!碑敃r是5月初,我說:“好,今年過生日一定讓你吃到生日蛋糕?!蔽夷昧艘话賶K錢,請班上的同學在5月26日那天買個蛋糕拿到班里來,給小姑娘過生日。
三個月之后我收到了一封女孩的來信,她叫鄧云,她寫道:“我想吃到生日蛋糕,可我從來沒吃過,我只是看弟弟過生日奶奶給他買過,奶奶還給他做一碗生日面,而我沒有,因為我是姐姐。每次在家里吃我最愛吃的西瓜的時候,我要想才能吃到口,弟弟不用想。奶奶會給他留著,因為我是姐姐。我最不喜歡過寒暑假了,我要干很多的活,弟弟不用干,因為我是姐姐。可我也是個孩子,我多么希望在我過生日那天,媽媽也打來電話,奶奶也給我做碗生日面?!?/p>
“5月26日,那個世界上只有我記住的日子終于來到了,老師笑咪咪地走進來,同學也笑咪咪地走進來,班長手里拿著大蛋糕,他們一起唱起了祝鄧云生日快樂,還送我很多禮物,我哭著跑回家,我想把這一切告訴奶奶。一進門奶奶在屋里坐著,奶奶笑著說云云,奶奶祝你生日快樂,老師來電話了,奶奶都知道了。桌上有一碗生日面,我一邊吃一邊哭,我想我要好好學習,報答所有愛我的人?!?/p>
我當時看了非常地感動,我跟她說:“云云,有些愛是藏起來的,其實媽媽是愛你的,奶奶是愛你的,老師、同學都愛你,可你沒說出來他們不知道,今天你說出來了他們就知道了?!睈凼切枰磉_的,我很慶幸,在她13歲生日的時候來到她身邊,讓她的愿望得到了滿足,如果再過一年十四歲,她將永遠把這個秘密埋在心中了??墒莿e的孩子呢?我們身邊還有多少孩子藏著多少秘密?如果我們不仔細地觀察,他不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愛需要細致。
第五, 用愛的管教約束孩子。
孩子是需要管教的,家有家法,國有國法,校有校規(guī),我們怎么讓孩子從小懂得遵紀守法,這需要語言的交流,需要跟孩子遇到一些事情講明白。只有在這個小的時候,懂得規(guī)矩的孩子走到社會才不至于頭破血流。有些事永遠不可以干,比如吸毒,比如說賭博……如果我們不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有多危險,他一旦陷進去,就可能選擇自殺。
第六, 要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
所有的孩子在不同的犯錯、認錯、知錯、改錯中長大,如果爸爸媽媽沒有一個寬容的心允許他犯錯誤,孩子就無法生存了。當一個孩子犯了一個錯誤如何去面對,這對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個考驗。網絡是解決不了的這個問題的,有一次我到中央北京廣播電臺去做一個六一的直播節(jié)目,做之前小主播漂亮的女孩跟我說:“盧老師,有一個先生知道你來,讓我代他向您表示感謝。”我說:“怎么了?”,“小時候你去過他們班,一進門你就問,誰小時候偷拿過家里的錢,他舉手了。你單獨送他個禮物,說他是個勇敢的男子漢。他從那天開始他懂得,人可以犯錯誤,但勇敢的改正,他現在非常地優(yōu)秀,他就是我現在的男朋友?!蔽耶敃r很高興,他還記住那件事,我也為自己高興,還能做了這樣一件事。孩子不可以不犯錯,但是犯了錯,該如何面對,需要多種的方法和父母的智慧和他寬容的內心去包容他,讓他知道有爸爸媽媽在,走錯了可以回家。
第七, 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什么是愛的機會?我們只是拼命地給予孩子東西,沒有讓他付出過,愛是一個口袋,往里裝是滿足感,往外是成就感和幸福感,要讓孩子一生幸??鞓?,一定要給孩子愛你的機會。
所以我給當父母的兩句話,“享受你的兒子,對你的兒子說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欣賞著女兒,對女兒說有個女兒真好?!焙⒆有枰褂?,我跟很多爸爸媽媽說,三歲就可以用了,幫你拿個拖鞋,給你拿個小口袋,他都完全能做到,你要抓緊去用他,讓他為你做事,而且你一定要說有兒子沒兒子就是不一樣。
對女孩來說,女孩最需要父愛。今天父親你覺得女兒不和你溝通,那是因為你沒有走近她,沒有給她充分的父愛。父親愛女兒怎么愛?一句話就夠,“有個女兒真好”。女兒為你做任何事,你都要說“有個女兒真好”,說這話要輕輕的、柔柔的,不要憨里憨氣地說有個女兒真好,孩子會覺得你傻乎乎的。這種東西確實要用語言來表達的。
說實在的,一個家庭的幸福不幸福全在于我們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相互的信任,相互的理解,相互的使用,和相互的欣賞。沒有這個就沒有一切了。沒有愛哪有家呢,沒有愛哪有孩子?所以任何時代的到來,都不能離開“愛”。而父母的愛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用我們的心去愛我們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