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氣自私是寶寶成長必須的過程
發(fā)布時間:2021-11-17 兒童成長 教育過程的讀書筆記 寶寶幼兒園的游戲導讀:通常在家排行老二的孩子,由于一生下來往往就被”強迫”要與人分享玩具、食物和父母的愛,因此在特別渴望能擁有”完全屬于”自己可以支配享用的心情促使下,往往就會表現出比較自私與小氣的言行,尤其是排行男孩或女孩第二的,更常因在受到”不被父母稀奇寶貝”不公平對待下,就更顯得自私與小氣。
郜媽愛說笑
叔叔出題考上了小學的侄兒算數:
“我拿六塊糖給你和小妹妹一起均分,你要分幾塊給她?”
“分給她兩塊?!?/p>
“怎么會是兩塊呢?你不是已經學會除法了?”
“我是學會了除法啦,但是小妹妹她并沒有學啊!”
郜媽侃一侃
琪是我幼年時最好的玩伴,活潑大方的她經常跟小玩伴們分享她的零食與玩具,后來嫁給一位也有同樣性格的丈夫,婚后生了三個孩子,大女兒和小兒子都遺傳了夫妻倆對人大方的性格,唯獨二女兒個性卻十分的自私小氣,不僅屬于她的玩具不肯跟人分享;分給她的糖果餅干,她即使不愛吃不想吃,也緊緊纘在手中不肯送給別人;并且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客人只要提進她家的東西,就絕對不準再提出她家門,更別提想拿取她家任何物品離開了。
有一次過年,我提了兩盒餅干去琪家,一盒是給她家送的禮,另一盒則是要提去給另一位朋友拜年,那小家伙打從我一進門,眼睛就沒離開”監(jiān)控”那兩盒餅干,當我提起一盒餅干準備告辭時,她立刻飛奔過來扯著我手上的餅干盒不放,任由父母們怎么勸說,都大哭大鬧的不肯松手,琪滿臉尷尬的說:
“真是,我怎么會生出這樣一個小氣鬼的孩子!”
替兒女在家辦Party時,特別觀察了一下那些受邀的小客人,發(fā)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孩子是否自私小氣,跟在家里的排行、是否受重視的程度有很大的關系。
通常在家排行老二的孩子,由于一生下來往往就被”強迫”要與人分享玩具、食物和父母的愛,因此在特別渴望能擁有”完全屬于”自己可以支配享用的心情促使下,往往就會表現出比較自私與小氣的言行,尤其是排行男孩或女孩第二的,更常因在受到”不被父母稀奇寶貝”不公平對待下,就更顯得自私與小氣。
而在家是獨生子女的孩子,或在家特別受寵的孩子,因為獨自享用和”凡事他最大”慣了,則也會有特自私小氣的表現。
像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兒文文,由于是家族中最年幼的孩子,因此在家里,玩具、食物都是由她先挑選,只要她看上眼的任誰都不許動。
有一次文文應邀來我家參加女兒的生日Party,規(guī)定每個小朋友都得帶一樣禮物來抽獎交換,她帶來了一個洋娃娃做禮物,結果被別的孩子抽走了,文文見狀就大哭起來,死活不肯接受她抽中的禮物。為了安撫她的情緒,我又另外送她一份玩具,但文文仍是不樂意,我只好任由她獨自一人縮在角落生悶氣。
她的父母來接她時,看到滿臉淚痕的文文心疼不已,問清楚了是因為沒抽中自己帶來的禮物,文文爸爸臉色有點不太好看的說:
“為什么不讓抽中娃娃的那孩子讓出這份禮物呢?”
我聽了既驚訝也有些不高興的反駁到:
“當初說好了是抽獎交換禮物,怎么可以破壞規(guī)矩,強迫抽中禮物的孩子讓出禮物呢?”
文文媽媽聽出我話中的不悅,連忙出來打圓場說:
“我們家文文在家一向被寶貝慣了,只要她想要的東西別人都一定得讓她?!?/p>
“別的孩子在家也同樣是各家的寶貝,但再嬌再寵那是在自家里,到了團體中,就得接受平等的規(guī)則?!?/p>
大概我的話說得太過直接,文文父母的臉色變得有些僵,拉著哭哭啼啼的文文匆匆離去。后來我家孩子的Party再也沒邀請過文文,我想就算是我不記前嫌的邀請她,這個小丫頭大概也不會愿意參加了吧?
時間匆匆過去十年,有一天,我在一家強調增進人際關系能力的補習班門口,遇見了文文媽媽,她正在等文文下課,我好奇的問她為何會想到將文文送到這家,以收費昂貴著稱的補習班來上課,文文媽媽嘆了口氣說:
“沒辦法啊,文文老師說她有交友障礙,班上沒有一個同學愿意跟她做朋友,只好把她送來這里,看看能不能學習到一些改善她人際關系的方法?!?/p>
我想起十年前發(fā)生在我家的事,忍不住問她說:
“還記得那次你女兒抽獎沒抽到娃娃的事吧?后來你們是不是在離開我家后立刻就去幫她買了那娃娃?”
文文媽媽驚訝的張大了眼睛反問道:
“你怎么知道?”
我沒直接回答她的問題,只是笑笑的又拋出一個問題:
“文文在家還是被大家寵讓,要什么就要得到什么的小公主嗎?”
“是啊,越大越嬌越大越覇,而且特小氣自私,像前兩天她爸看見她在吃冰淇淋,湊過去吃了一口,結果她大小姐大發(fā)脾氣!”
“她爸爸如何處理這事的呢?”
“只有趕緊跟她道歉和再去買一盒冰淇淋給她??!”
我聽了忍不住又”狗嘴吐不出象牙”起來:
“文文媽媽,如果你和文文爸爸不改變事事寵慣文文的習慣,花再多錢讓文文去上課,都沒法改善她交不到朋友的現況!”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關于寶寶依戀形成的過程
導讀:父母作為照料者,為嬰兒提供生理上的滿足,從而引起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心理學家認為,母子之間的早期皮膚接觸,會促進親子依戀關系的早期發(fā)生。孩子通過與母親的皮膚接觸,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獲得了安全感。
依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雙向的情感交流過程。那么,這種依戀是如何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呢?
一般認為,父母作為照料者,為嬰兒提供生理上的滿足,從而引起孩子對父母的依戀。但是,在猴子身上的實驗卻發(fā)現事實并不是這樣。有心理學家設計了兩只人工制作的“母猴”,一只用金屬制成,身上裝有奶瓶;另一只用絨毛制成,但不裝奶瓶。當把一只剛出生的幼猴放入有這兩只“母猴”的籠子里時,觀察發(fā)現,當幼猴餓的時候,會小心翼翼地到金屬“母猴”那里吃奶,吃了奶,就馬上跑回絨毛“母猴”那里,緊緊地依偎著它。要是籠子里出現了不速之客,幼猴更是會寸步不離絨毛“母猴”。看來,并不是“有奶便是娘”,猴子還需要皮膚的接觸和感情的撫慰。
猴子尚且如此,人類就更不用說了。心理學家認為,母子之間的早期皮膚接觸,會促進親子依戀關系的早期發(fā)生。孩子通過與母親的皮膚接觸,得到了情感上的滿足,獲得了安全感。這種早期與父母之間的依戀關系,對今后孩子的情感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
寶寶成長中必學的6大本領
從寶寶來到這個世界起,他的每一步成長都牽動著媽媽的目光。寶寶會抬頭了,寶寶翻身了,寶寶會爬了,寶寶學會走路了,有太多的進步令媽媽驚喜。
1.抬頭
寶寶出生后幾天就能俯臥,但能夠俯臥后抬頭一般要在寶寶2個月后。其實,俯臥抬頭練習不僅能鍛煉寶寶的頸部、背部的肌肉力量,增加肺活量,對寶寶較早正面面對世界,接受較多的外部刺激也是非常有利的。
抬頭訓練
俯臥抬頭:從寶寶半個月以后在兩次喂奶期間進行練習。每天讓寶寶俯臥一會兒,并用玩具逗引他抬頭,注意床面要硬一些,時間不要太長,以免孩子太累。
豎抱抬頭:兩個左右的寶寶豎抱讓他練習抬頭。家長用兩只手分別托住寶寶的背部和臀部,把寶寶豎抱起來,帶到室內或室外看看周圍。這樣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己周圍的環(huán)境,培養(yǎng)寶寶的視覺能力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在豎抱時可用手輕輕撫摸寶寶背部,放松背部肌肉,讓寶寶感覺舒適和家長的愛撫。由于此時寶寶的骨骼發(fā)育還比較差,所以豎抱的時間也不宜過長,每次5分鐘左右即可。
俯腹抬頭:寶寶空腹時,將寶寶放在家長胸腹前,并使寶寶自然地俯在家長的腹部,用雙手放在孩子的背部按摩,逗引小兒抬頭,寶寶有時會抬頭。
小提醒:
在寶寶抬頭練習的時候,可以用帶響的玩具在他的頭部晃動,試試他的聽力和視覺跟蹤能力。
2.翻身
一般,從寶寶3個月開始,就可以訓練他翻身了。翻身主要是訓練寶寶脊柱的肌肉和腰背部肌肉的力量,訓練寶寶身體的靈活性,同時,翻身也擴大了寶寶的視野,能提高寶寶的認知能力。
翻身訓練
*如果孩子有側睡的習慣,學翻身比較容易,只要在他左側放一個有響聲的玩具,再把他的右腿放到左腿上,再將其一只手放在胸腹之間,輕托其右邊的肩膀,輕輕在背后向左推就會轉向左側,重點練習幾次后,家長不必推動,只要把腿放好,用玩具逗引寶寶就會自己翻過去。以后光用玩具不必放腿就能作90度的側翻。以后可用同樣的方法可幫助小兒從俯臥位翻成仰臥位。
*如果沒有側睡習慣,家長可讓寶寶仰臥在床上,大人手拿寶寶感興趣能發(fā)出響聲的玩具分別在兩側逗引他,并親切地對寶寶說:“寶寶,看多漂亮的玩具啊!”訓練寶寶從仰臥位翻到側臥位。
*有的孩子向左翻得比較好,向右翻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給與一定的力量幫助寶寶練習翻身。當向右翻的時候,媽媽用左手扶住他的左肩,右手扶住他的臀部,輕輕地給他一點力量,這樣,寶寶就翻過來了。
*寶寶一般先學會仰-俯翻身,再學會俯-仰翻身,一般每日2~3次,每次2~3分鐘。注意在練習翻身的時候避免扭傷寶寶的手腳。
3.穩(wěn)坐
訓練寶寶坐穩(wěn)主要是訓練寶寶腰、背部肌肉和脊柱肌肉的力量,開闊視野,誘導寶寶活動的范圍更大,使他探索的世界更寬廣。5個多月的寶寶就可以練習坐了,剛開始坐的時候是向前傾著坐的,慢慢地他才能把腰直起來像大人一樣坐著。剛開始練習坐著的時候3~5分鐘就可以了,以免寶寶的脊柱受到過大的壓力。
坐的訓練
*剛開始媽媽讓寶寶練習坐的時候先讓他仰臥,然后拉著寶寶的小手讓他坐起來,然后再他輕輕地放回來。
*家長可以試著讓寶寶靠在沙發(fā)或椅子上面練習坐。在寶寶練習坐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意保護好他,以免他受到傷害。
*練習坐的時間不宜過長,練3~5分鐘之后,就可以讓寶寶躺下來休息一會兒。每次練習完,要給寶寶用手輕輕地撫摸背部,放松他的背部肌肉同時讓他感覺到家長的愛撫。
4.爬行
對于寶寶來說,爬行可是一種極好的全身運動,不僅能訓練寶寶的手眼身體腿等部位的協(xié)調能力,而且能夠較早地讓寶寶正面的面對世界,主動接觸和認識事物,促進寶寶認知能力的發(fā)育。大多數寶寶在六七個月時就開始有爬的欲望,這個時候寶寶的爬行動作還非常笨拙,多是腹部貼著地面或床面,匍匐爬行,靠著腹部的蠕動和四肢不規(guī)則地劃動,往往不是向前,而是向后退,或者在原地轉動。隨著每天堅持不懈的爬行訓練,一般到八九個月時寶寶的爬行動作就優(yōu)美多了,發(fā)展成為標準的四肢爬行,即用手和膝蓋爬行。
爬行訓練
*寶寶剛開始學爬的時候,只能趴著玩但不能向前爬,或者是在原地旋轉及向后退,這時候,爸爸媽媽可有意識的教寶寶練習,將身體俯臥在床上,媽媽在寶寶前面放置一些好玩兒的玩具,來吸引寶寶的注意力,并不停地說:“寶寶,小鴨子叫了,快來拿啊!”爸爸在身后用手推著寶寶的雙腳掌,讓他借助爸爸的力量向前移動身體,接觸到玩具,以后逐漸減少幫助,讓寶寶試著自己爬。
*剛開始訓練時,如果寶寶哭鬧或者是特別不愿意做的時候,不要強迫他。第二天在他情緒好的時候再進行訓練。
*一般在寶寶9個月大的時候,身體才能慢慢離開地面,雙手前后交替,開始順利地往前爬行。這時候,父母應一定要將爬行的環(huán)境準備完善,爬行的地方必須軟硬適中,磨擦力不可過大或過小,可以在地板上放置各種色彩鮮艷的玩具、圖片、軟墊或巧拼地板,給寶寶營造安全充分的爬行環(huán)境。
*寶寶一歲之后,爸爸媽媽應繼續(xù)對他進行爬行訓練,利用各種條件讓寶寶練習爬,可以讓他爬上床,也可以讓他在床上爬,甚至爬樓梯。當寶寶努力爬到“終點”時,父母也別忘了及時給予鼓勵。
5.站立
寶寶在經歷了抬頭、坐、翻身、爬行等運動發(fā)育的過程,慢慢過渡到要開始學習站立了。一般在寶寶9-10個月時就能獨自站立了。站立不僅僅是運動功能的發(fā)育,同時也能促進嬰兒的智力發(fā)展。
站立訓練
兩手扶站:訓練嬰寶寶站立時,要由易到難逐漸進行。剛開始時,可用雙手支持在寶寶的腋下,讓其練習站立。當寶寶兩手扶站較穩(wěn)時,可訓練一手扶站,讓寶寶一手扶站,另一只手去取玩具。
練習獨站:成人可雙手扶著寶寶的腋下,讓寶寶背和臀部靠墻,兩足跟稍離墻,雙下肢稍分開站穩(wěn),然后慢慢放手,并拍手鼓勵寶寶獨站。
起立練習:教嬰兒從俯臥位雙手撐起身體,再雙腿跪起來,呈爬姿,抓住欄桿站起來?!?/p>
6.走路
一般來說,在寶寶學獨站的時候,他就已經在學扶著東西走了。這時候,家長可以在他前方放一玩具逗引他,讓他學會挪步,移動身體。當孩子具備了獨站、扶走的能力后,就離會走不遠了。寶寶走路有早晚,在訓練過程中不要太強求。寶寶剛開始學走路時,別讓他走得時間太長。學習走路的寶寶會經常跌到,這時父母應鼓勵他自己爬起來,鼓勵他“再來一次”。并對每一次的獨走成功立即給予表揚。
獨走訓練:
*讓寶寶扶著床沿或者沙發(fā)站立,家長在另一頭用玩具吸引他,或者不停地重復:“寶寶勇敢,媽媽等你走過來。”
*讓寶寶與你面對面,讓寶寶的雙腳分別站在你的雙腳背上,握住他的雙手,然后你左右交替一步一步邁步向前進,帶動他左右交替向前邁步。
*可以讓寶寶牽著父母雙手或單手走路。或者父母面面相對蹲下,距離為伸手能相觸,讓孩子在這段距離內自己獨立行走,然后父母再不斷地加長距離?;蛘邒寢屇弥鴮殞毱綍r最愛玩的玩具,在距他不遠處逗引他走過來,等他快走近時再加長距離。
寶寶成長的本能
很多大人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寶寶的一些舉動,并試圖去阻止或改正。其實,寶寶的有些舉動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比如孩子下面的一些舉動,就是有利寶寶成長的“壞”本能。
將東西放到嘴里咬
1歲以內的寶寶都喜歡把能夠抓到的東西放到嘴里“嘗嘗”,大人覺得很不衛(wèi)生,通常都要把東西從寶寶嘴邊拿掉,甚至還會呵斥“不許吃,臟!”其實錯的是大人,而不是寶寶。12個月以前,寶寶感知世界的開始就是他們的小嘴,大人千萬不要強行阻止。家長應該找一些干凈、柔軟、安全的東西讓寶寶盡情地咬,適當用用磨牙餅,寶寶會很開心的!
怕生
很多家長發(fā)現寶寶6個月以前誰抱都高興,可是6個月以后卻越來越怕生。家里來了客人或換個環(huán)境就不開心,甚至大哭大鬧,這讓爸爸媽媽很是尷尬。事實上,“怕生”不是寶寶越大越沒出息,而是一種成長現象。6個月以上的嬰兒已經開始會區(qū)分親人和陌生人了,如果寶寶在腦子里檢索不到眼前這個陌生人的形象,就會感到不安。正確的引導法應該是,一開始讓陌生人和寶寶保持一定距離,以防寶寶受到驚嚇,然后讓寶寶逐漸去適應。
“樂此不?!钡匕徇\
寶寶長到一歲多時,可以滿地亂爬亂走,并特喜歡搬東西,只要能拖得動的東西,就會從這頭搬到那頭,又從那頭搬到這頭,忙得滿頭大汗卻樂此不疲。其實,爸爸媽媽完全不必為此煩惱,當寶寶發(fā)現許多東西會因他的努力而發(fā)生改變時,就會很有成就感。所以,此時應該多鼓勵寶寶,在他能夠得著的地方放些容易搬運但不會讓孩子受傷的東西。
尊重寶寶的隱私
導讀:“童言無忌”一直是人們贊美孩子天真無邪的品性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口無遮掩,這是一種缺乏隱私保護意識的典型表現,不僅損害個人形象,而且容易侵害他人權益,故此,大人不僅要從小培養(yǎng)孩子保護隱私的意識,還要學會保護孩子的隱私……
幼兒的隱私有哪些?
1.身體缺陷。如平足、色盲、矮小、過胖、過瘦、眼小、臉丑等生理或身體上的缺陷,盡管是“明擺”著的,但如果大人時不時提及也會使孩子失意。即便說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時瘦得皮包骨或樣子像難看的“小老頭”,也會讓孩子不快。
2.某些心理疾患。對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經罹患過的諸如孤獨癥、抑郁癥、多動癥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幼兒往往更為敏感。如果大人們經常掛在嘴邊,自然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即便疾病已痊愈,當著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樣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3.曾經的過失。一些在大人看來微不足道的“曾經的過失”,也會使得某些孩子長期耿耿于懷,只要有人提起,他們便會有“被揭傷疤”之痛。這些“曾經的過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戲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鍋、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時候愛哭等等。
4.被體罰的經歷。被打、被罵、被罰站等體罰往往是孩子“沒齒難忘”的痛苦經歷,因為不僅皮肉受了苦,心靈也可能受到創(chuàng)傷。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體罰,但在旁人面前頻頻提及過去的“受辱史”,仍然會使他陷入極度尷尬之中難以自拔。
5.某些“丟人的毛病”。幼兒往往對諸如尿床之類的“毛病”十分敏感,因為他們覺得這些缺陷會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丟面子”。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都不應在小伙伴們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6.獨處的小天地。幼兒們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獨處的小天地,并將其視為自家的“私人領地”。如果家長常常未經孩子同意在其“領地”里“檢查”一番,在孩子看來也是對自己“隱私”的公然侵犯。
7.保存的“私房錢”。盡管幼兒不懂得理財,但如果家長經常對孩子保存的“私房錢”做“結算”,甚至占為己有,孩子會感到自己的隱私沒有受到大人的尊重和保護。
8.家庭變故。比如爸爸媽媽離婚、父母有外遇、失去親人、父母犯罪入獄、爸爸好賭等事情都讓孩子感到無地自容。
案例
晚飯后,媽媽問5歲的麗麗:“你愛媽媽多一點,還是愛爸爸多一點?”,麗麗直接說:“我愛爸爸多一點!”爸爸一聽可樂了,立即問道:“你是真的愛爸爸多一點嗎?”誰知,麗麗竟不高興地說:“你們再問,兩個都不喜歡!”爸媽聽后先是一愣,然后大笑起來,而麗麗紅著臉,默不作聲……
其實,這是家庭中常常出現的情景,殊不知,這無意侵犯了幼兒的隱私。
如何保護幼兒的隱私?
珠海幫達心理機構資深心理咨詢師梁蘭敏認為,幼兒跟同伴與眾不同的地方都可以認為是其隱私的范疇,不是大人想當然的隱私,大人覺得無所謂的事情在幼兒的心里卻是一個天大的秘密。保護孩子的隱私就是尊重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隱私長期被人侵犯,因表達能力有限,其憤怒和委屈的情緒長期壓抑心底后,轉入潛意識,容易產生自卑感,性格變得內向,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相對入園后的孩子而言,年齡越小傷害越大。
如何保護幼兒的隱私?她認為,一、提高保護幼兒隱私的意識。大人們心中的“隱私”和孩子心中的“隱私”大相徑庭,換句話說就是成人和孩子對“隱私”的“劃分”可能大有出入,大人要清楚哪些事情是幼兒的隱私及其幼兒家庭變故,不能隨便跟人家說,不隨意點評,更不能隨便扣帽子、貼標簽。如果是教師,不得傳播或泄露孩子個人隱私。
二、如果不慎泄露了孩子的隱私,孩子也頗感難堪后,大人就要注意了。比如大人需要老師配合而改正孩子的缺點(隱私包括缺點),那請大人都別當孩子的面談論孩子的事情,除非是贊揚。我們換位思考:如果我們在單位犯錯誤,領導當著同事的面說你的缺點,你的感覺又會如何呢?
三、培養(yǎng)幼兒隱私意識。“童言無忌”是幼兒沒有隱私意識的表現,不過家長們平時應當和孩子多交流,直接向孩子講明哪些事可以讓別人知道,哪些事只能自己或爸爸媽媽知道,將隱私具體化,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事情,營造保護別人隱私的氛圍及其養(yǎng)成保護隱私的良好習慣。
哪些言行易泄露幼兒隱私
像本文開頭的個案,孩子愛誰多一點,其實就是其個人隱私,家長不要追問為宜。值得警惕的是,開玩笑、惡作劇或強迫命令等行為易泄露孩子的隱私,這可能會讓他心理上感到受了更大的傷害,盡管對大人而言有時完全是出于無意,也可能從來就沒有認識到這些“小事”竟然也會是孩子的“隱私”。如,以嘲笑的口吻說一個3歲的小男孩有了一個“女朋友”可能會使其羞愧難當;強迫孩子在別人面前解開褲子,展示屁股上因頑皮而落下的一塊傷疤也會使他無地自容。
記者手記:
請給孩子私域
快到春節(jié)了,想念老家,也想起了那位性格有點內向的堂侄子,每次回去我都盤問他的學習情況和期末成績(打心底說,我是真正關心他的),不過幾個月前看到一篇關于大人不要追問孩子成績的短文時,我就意識到自己犯錯誤了。回憶起堂侄子每一次的低頭和沉默,我現在很內疚,因為他的隱私被我侵犯了。
做這個話題的采訪中,我驚訝地發(fā)現一些采訪對象居然抱怨這個話題很沒意思,不知道要說什么,從來沒有意識到有這回事,便匆匆地擱下了電話……我想,保護孩子的隱私并非是可有可無的事情,大人連保護幼兒隱私的意識都沒有,談何保護?那么,請從細節(jié)做起,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私域吧!
小鏈接: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兒童的隱私、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受任意或非法干涉,其榮譽和名譽不受非法攻擊。”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也對兒童隱私保護有進一步細化。國內已有為治療兒童性缺陷、遺尿等病設置專門醫(yī)務室和病房的醫(yī)院,也出現了在成人試衣間旁單獨為兒童設置試衣間的商場,上述做法都是為保護兒童隱私做出的創(chuàng)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