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寶寶成為樂于助人的人
發(fā)布時間:2021-11-06 寶寶入園 寶寶班教育筆記 寶寶睡前故事導讀:鼓勵孩子把自己參加志愿服務工作在日志上作記錄。讓孩子在日志上記錄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時間。等回顧這一切的時候,你和孩子都會對她所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務的場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而且把這樣的照片放在一個特別的相冊里。
以下就是麥克關(guān)于培育樂于助人的寶寶的竅門
·閱讀鼓勵助人為樂的書籍
今天,愈來愈多的兒童讀物關(guān)注培養(yǎng)兒童慷慨大方的行為?!拔遗畠河小秮喩泛汀敦悹柶嫠雇⌒堋愤@樣的書,這些書里是關(guān)于書中人物為社區(qū)服務的故事。女兒會幫助其他人,因為她希望自己也能像故事里自己喜歡的人物一樣?!边~克凱博這樣告訴我們。
·自己先做個榜樣
如果父母能首先做出好榜樣,那孩子們喜歡參加志愿活動的可能性會增加好幾倍。參加一個志愿服務項目的時候,你把孩子也帶上,但有個前提,保證那里有適合孩子的事情可做。
·幫助別人也需要創(chuàng)意
志愿服務可以非常有意思——而且這不一定要花費過多額外的時間或者金錢?!拔覀冏尯⒆影焉昭鐣囊徊糠肿兂蓭椭说幕顒?,我們會為無家可歸的人們額外做一些三明治給他們吃?!边~克凱博這樣說道。
·慶祝孩子所取得的成就
孩子完成志愿服務工作之后,和孩子談論她的感受,了解孩子從中學到了些什么,并對孩子的出色表現(xiàn)給予肯定。
·記錄
鼓勵孩子把自己參加志愿服務工作在日志上作記錄。讓孩子在日志上記錄下她都做了些什么,以及工作的時間。等回顧這一切的時候,你和孩子都會對她所取得的成績感到自豪。在孩子志愿服務的場所拍照留念也非常好,而且把這樣的照片放在一個特別的相冊里。
教育孩子樂于助人,美國父母經(jīng)驗談
·為別人付出
節(jié)日贈送禮物是為了鼓勵人們?yōu)閯e人付出。為了不讓孩子們忘掉這層含意,我和一些朋友想出了一種好方法。這個方法能讓孩子們每年都能記住與人分享的重要性。每月和朋友們聚會之前,每個孩子都要從他們的零用錢里拿出一部分為我們的“付出盒子”買一樣東西。每個月要買的東西都不一樣:可能是夏天在海邊玩的玩具,或者是秋天開學時要用的文具。到了12月,我們就把盒子捐給慈善團體。德比-維德勒,賓夕法尼亞州
·一種與人分享的簡單方法
我們常常需要把能保存的食物送給窮人。為了保證手邊總有足夠這樣的食物,購物的時候,我總找那種有“買一贈一”標簽的商品。每次購物之后,我會把贈送的商品放在地下室特別的架子上。等孩子們在學校、教堂或者其他慈善機構(gòu)需要捐獻食物的時候,他們就從地下室的架子上拿就行了。這樣的話,我就能保證我們總是有足夠的東西捐獻給窮人,而不需要我額外再跑去商店購買了。凱西-莫文,俄亥俄州
·動員孩子拿出玩具
我的兩個女兒一個8歲一個10歲,為了教會女兒懂得關(guān)心別人、與人分享,我會讓她們把自己的玩具分類,讓她們決定哪些玩具不是必須要的。然后,我們把可以不要的玩具裝到盒子里送到教堂的幼兒園。這是種教孩子學會作出決定的好方法,而且同時孩子們也幫助了別人。斯塔西-羅莫,費城
現(xiàn)在就讓孩子們行動起來的簡單方法
1、讓孩子負責家庭環(huán)保的工作,讓他們找到減少垃圾、重復使用家中物品的方法。
2、讓孩子為需要志愿者的公園、學校種植花草樹木,或者就讓孩子幫忙在自家院子里種植。
3、讓孩子在社區(qū)周圍、當?shù)氐倪\動場、河邊或者公園拾垃圾作清潔工作。
4、讓孩子進行現(xiàn)場舊貨出售并且把收入捐給慈善機構(gòu)。
5、讓孩子組織起同學們進行一個較大的項目,例如清除公共場所的涂鴉,再涂上裝飾畫,或者打掃閑置的公共場所。
·在社區(qū)幫忙,音樂練習
每一兩周,在女兒平常練琴的時候,我會帶她去看療養(yǎng)院的曾祖母。女兒會帶上小提琴在那里練琴,對此,住在療養(yǎng)院的人們都非常高興。女兒獲得了難得的在觀眾面前演奏的經(jīng)歷,而療養(yǎng)院的人們——也因為小姑娘的小提琴演奏而精神煥發(fā)。女兒每次去那里的練琴經(jīng)歷都非常令人難忘。j。e??ㄈ?,阿拉巴馬州
·向其他人敞開你的家
去年,我們參加了新鮮空氣基金會,這個組織安排市中心的兒童到農(nóng)村的家庭中去生活。一個6歲半的來自城里的男孩兒就和我的家人一起生活了2個星期。這對我6歲的雙胞胎和3歲的孩子們來說是一次真正的學習的經(jīng)歷。盡管也會有棘手的問題出現(xiàn)---孩子們會像其他孩子一樣出現(xiàn)種種爭執(zhí)---但是更多的是積極的結(jié)果。我的孩子們真的學到了與人分享、理解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向其他人敞開自家的大門,等等。我們?nèi)乙呀?jīng)在期待著這個夏天的到來:新鮮空氣基金會組織來的朋友會到家里來再生活2個星期。米歇爾-丹尼根,康涅狄格州
·對無家可歸者的小小幫助
在大城市里生活,你常常會變得對在街上、地鐵里的乞丐沒有任何感覺。但是無論什么時候,我6歲大的女兒看到什么人在乞討一點零錢,她都堅持我們?nèi)椭@樣的乞丐。我希望孩子成長而且有同情別人的意識,所以我總是鼓勵她這樣做。無論從外套口袋里找到的零錢是多少,我們都會給乞丐;有時候是1美元,有時候是面值挺大的鈔票。艾比堅持要自己親手把錢給乞丐??吹胶⒆酉胍獛椭@么多人,我感覺非常欣慰。
拜訪社區(qū)里的長輩
我最小的孩子4歲的時候,我決定給鎮(zhèn)上的老人送去飯菜。這么做的時候,我會帶上小兒子凱文,這對教育他幫助別人是非常棒的一課。而且,鎮(zhèn)上的老人很喜歡和小家伙聊上幾分鐘。這是一件雙贏的事。布萊恩-溫茨,密蘇里州
教育孩子助人為樂是終生大事
我努力讓9歲的兒子做一個好人,對孩子做一個好人的教育的一部分就是讓孩子學會助人為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一起去購買一些食品,然后就把我們買的一部分食品捐給一個避難所。即使我們自己擁有的并不是很多,但是我要讓孩子了解助人為樂有多重要。我認為我對兒子的這種教育真的深入到孩子的心里---事實上,小家伙最近在學校把自己的午飯讓給了別的沒東西吃的孩子。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如何培養(yǎng)寶寶形成良好習慣
導讀: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個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礎(chǔ),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孩子終身受益的東西。從長遠來看,這個基礎(chǔ)打好了,比孩子學知識、學特長對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平時常??吹胶⒆由砩系脑S多毛?。簯卸?、依賴性強、不懂禮貌、任性、亂花錢、學習不專心等等,總有大人跟在后面說,有些父母有心幫助孩子改掉這些壞毛病,可就是不見效。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長在教育中只是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治表不治里,沒有把勁使在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上,因此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習慣是什么?是一種自動化的動作和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刻意去做,這就是所謂的‘習慣成自然’。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人一生的發(fā)展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孩子行為習慣中,家庭教育是滲透力最強的教育,家庭是最好的課堂。
專家表示,家庭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教孩子做人,做一個符合社會需求的人。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所能做的就是打好做人的基礎(chǔ),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是孩子終身受益的東西。從長遠來看,這個基礎(chǔ)打好了,比孩子學知識、學特長對他一生的作用更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習慣呢?從“小”做起最重要,也就是從小時候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自家做起。
專家表示,良好習慣不是一日之功,只有在長期反復的訓練中才能養(yǎng)成。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必須一竿子插到底,切不可“前緊后松”,父母要不怕反復。
由于孩子年齡小,是非觀念不強,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轉(zhuǎn)移,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后,如不及時強化鞏固,仍容易改變。因此,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在成人的幫助下,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得到鞏固??刹扇∫韵路椒ǎ?/p>
1、表揚鼓勵法。如,家人吃水果時,孩子主動將大蘋果讓給長輩吃,家長要及時予以肯定,表揚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尊老愛幼的美德將得到形成與鞏固。
2、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應一致。孩子在幼兒園得到教育,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建立,家長應予以了解,并積極配合幼兒園,對孩子進行一致性的教育,以免家、園教育脫節(jié),不利于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和鞏固。例如,幼兒園正在培養(yǎng)孩子愛勞動的行為習慣,家長就不要再溺愛孩子,孩子力所能及的勞動,就不要包辦代替了。
3、示范法。孩子的模仿能力強,如教育孩子洗手帕,家長可示范手帕的全過程,讓孩子去模仿、學習,以此鞏固孩子愛清潔、愛勞動的行為習慣。
4、練習法。如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學會快速穿脫衣服,成人可通過游戲競賽的形式,與孩子一起反復練習穿脫衣服,系鞋帶等。
5、隨機教育法。如帶孩子去公園玩,突然看見一位老奶奶被路上的香蕉皮滑倒,應鼓勵孩子立刻扶起老奶奶,并隨機教育孩子,不要隨便丟果皮,要把果皮放在果皮箱內(nèi),并讓孩子反復實踐幾次。
6、暗示法。孩子易受暗示,要充分運用孩子的這一特點,及時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如見一位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可用暗示法提醒孩子:“小朋友摔倒了,該怎么辦?”用來提示孩子主動幫助他人。
7、運用各種文藝形式,強化良好行為??赏ㄟ^講故事、唱歌表演、詩朗誦、演童話劇等來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如,表演童話劇《小熊拔牙》,就可以教育孩子養(yǎng)成堅持早晚刷牙的習慣。
如何避免寶寶“纏人”?
孩子整天像個小尾巴那樣跟在媽媽后面,就連媽媽上廁所也不放過。如果訓斥他,覺得本來孩子也沒什么大錯,如果不說他,感覺真是很煩。可最令人頭疼的是媽媽很難想出兩全之策來解決這個問題。
專家表示:媽媽如果采用強硬的態(tài)度對待“纏人”寶寶,那么他接收到的信息是“可能再分離”,焦慮自然會再度升高,從而導致更需要媽媽,結(jié)果,又引來媽媽更嚴厲責備,最后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因此,孩子“纏人”時,媽媽首先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要,多關(guān)心他。在孩子得到較多滿足之后,慢慢再把彼此距離拉大,讓他漸漸學會獨立。
避免孩子“纏人”,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不要嚇唬孩子,像“趕快睡覺,不然壞人會來抓你”,“不吃飯,警察會來抓你”等,這樣極易使孩子變得膽怯;
2、遵守諾言,答應孩子的事,就要做到;
3、幫孩子拓展人際關(guān)系,如邀請小朋友到家里玩等。
如何應對咬人寶寶
導讀: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孩子的活動行為細節(jié),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比如小氣、霸道或者過強的表現(xiàn)欲等等,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及早對癥解決問題,以免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無論是咬了幼兒園里的小朋友,還是在你的胳膊上留下牙印,孩子的行為都是讓人難堪和難以忍受的。孩子忽然開始咬人了!這讓媽媽們又尷尬又擔心。遇到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怎樣喊停,并保證他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呢?而且經(jīng)常咬人的孩子,走到哪兒都不會受歡迎,要是沒有了玩伴,那該多可憐啊。其實不用過于擔心,教育學者告訴我們,大多數(shù)孩子都有過咬人的行為,這太正常了,只是有人偶爾為之,有人卻屢教屢犯。事實上,除了極個別的“小暴君”之外,絕大多數(shù)孩子并不希望攻擊別人,他們更愿意和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而且,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這種現(xiàn)象會越來越少。
孩子咬人的原因
原因1長牙發(fā)癢而引起的咬人行為
2歲左右的孩子處于生理發(fā)育的高峰期,這種快速增長的生理因素,有時會帶來身體上的不適,如關(guān)節(jié)痛、肌肉酸等。長牙時期會因為牙齦粘膜受到刺激而發(fā)生牙癢癢的現(xiàn)象,他們有很強的咬東西的欲望,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有可能去咬人。
原因2語言貧乏所致
孩子學會走路之后,隨著他們活動能力的增強,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的需求也迅速增長。但是,由于言語的貧乏,又不懂得該如何和人交往,就頻頻出現(xiàn)了用推、拉、咬等非常手段來引起別人注意的情況,他們希望用這種舉動去實現(xiàn)交往和表達意愿的目的。
原因3非常害怕
在孩子還不會用語言表達他的意愿和感受時,如果看護者忽視孩子的安全需求,讓他一個人獨自玩耍,會導致他對新鮮、陌生環(huán)境的害怕和恐懼。咬人就成為孩子保護自己、戰(zhàn)勝恐懼的唯一方式。
原因4因憤怒或不滿的一種發(fā)泄
這個時期的孩子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意識,當他感到極度憤怒或不滿時,就需要通過咬人來發(fā)泄出來。
發(fā)現(xiàn)孩子咬了別的小朋友,你該怎么辦?
*首先確保沖突雙方都在安全范圍內(nèi)。
立刻分開他們,距離應該足以讓他們無法接觸到對方。
*保持平靜,不急著責備或懲罰。
或許我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嚴厲訓斥,好讓他印象深刻,但是氣頭上的責罵很可能會讓孩子再次爆發(fā)。專家提醒說,這種責罵會引起孩子的怒火和怨恨,時間長了,反而造成更多不良的行為。
*給雙方以幫助。
無論是被咬的孩子還是咬人的孩子都需要幫助。先檢查傷情,如果有必要,對傷口進行簡單的清潔和處理,同時安撫被咬孩子的情緒。不過也不要忽略了小肇事者,他很可能會表現(xiàn)出滿不在乎或者漠不關(guān)心,但其實他心里很清楚自己做了什么,有什么樣的后果。我們需要幫助他在面對挫折或其他負面情緒時通過正確的途徑,有效地解決問題。
*鼓勵孩子在他心煩意亂時尋求我們的幫助。
告訴他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可以尋求我們或者其他成年人的幫助,這樣才能真正地解決難題。
*談論類似情況的解決辦法。
大家都冷靜下來后,找個合適的談話機會問問他:“你怎么才能讓別人知道你很生氣,但又不會弄傷他呢?”、“如果你很不喜歡小朋友對你做的事情,你怎么請其他叔叔或阿姨幫助你呢?”??梢约僭O一些情景做角色扮演的游戲,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式。很多孩子經(jīng)過正確指點后,就不會再去咬人了。
如何預防孩子之后的咬人行為
*弄清楚他什么時候和為什么會咬人。
是有小朋友搶走了他正要玩的玩具嗎?還是其他孩子擠了他?或者你對他不夠注意時他就給你一口?找到了癥結(jié)所在,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密切注意孩子的舉動,在他再次咬人前制止他。
哭鬧、大喊大叫或是剁腳經(jīng)常是咬人的前兆信號,此時就要加以重視了。如果他已經(jīng)咬了人,馬上介入,在他給別人第二口之前靠近他并迅速而且堅定地阻止他。明確告訴他:“不允許你咬人”或者“你的牙別離小朋友這么近”,同時態(tài)度堅定地把他的額頭輕輕推開或者捂住他的嘴。
*溫柔而充滿愛地對待孩子。
在我們試圖控制住他時,如果能夠讓他明白我們是多么愛他,他就會感到足夠的安全。記住,當你可以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了解他,他就會逐漸做到最好。
*和他一起去玩。
和孩子一起去游樂場或其他玩耍的場所,直到咬人的問題已經(jīng)得到徹底解決。
*不要“以其人之道還至其人之身”。
雖然這樣一來孩子就知道咬人是多么疼了,但實際卻給他示范了對抗侵犯的錯誤方式,讓他變得更好斗。
*在游戲當中感覺“咬”。
我們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和孩子談談“咬”的感覺。比如問問他喜歡咬什么食物,而其他家庭用品,比如筷子、碗、桌子、書本等等,這些東西能咬嗎?然后加上玻璃杯、玩具車,甚至爸爸的鞋,孩子就會大笑著去了解“咬”了。
Tips
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孩子的活動行為細節(jié),如果是由于品德上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咬人,比如小氣、霸道或者過強的表現(xiàn)欲等等,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并且及早對癥解決問題,以免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
如何處理寶寶愛黏人?
我的孩子19個月大,已經(jīng)會50個左右的詞匯和一些簡單的詞句表達。孩子和我的感情也很好,正因為如此,每天上班去,他都要跟著,只好一路帶他出去,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我再悄悄溜走,也聽不到他哭??墒?,每回我回家后,孩子一刻也不愿放松拉我的手,邊走邊不停地叫媽媽,我就想是否這樣的告別方式讓他覺得有種不安全感,害怕媽媽隨時都會消失?這兩天,我改變了方式,每次都主動對他說明媽媽要上班去了,讓他跟媽媽說再見,這樣他便會哭,拚命拉我的手不讓走,我很矛盾,因為等孩子兩歲左右,我要送他入托,想想到時也會碰到這個問題,不如現(xiàn)在就訓練起來,請問這樣做對嗎?怎樣做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專家回答
首先寶寶在這個年齡出現(xiàn)愛粘大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也比較常見。在1-2歲這個階段,寶寶對親近的人的依戀比較強烈。由于寶寶運動能力的發(fā)展,他們可以去主動接近親近的人并探索周圍環(huán)境。同時他們把母親或看護人看作一個“安全基地”,當有安全需要時,又返回看護人身邊。這個階段的寶寶可能會出現(xiàn)“分離焦慮”—離開看護人時感到不安,對陌生人采取謹慎與回避的態(tài)度,與親人分離時常表現(xiàn)反抗、緊張、恐懼。
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改善。等到寶寶兩歲以后,逐漸能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能夠忍耐同父母的短期分離,相信父母會回到他身邊。
就像您所說的那樣,如果突然偷偷離開寶寶,會給他帶來一種不安全的感覺,他會害怕媽媽突然離開他,因而對您的依戀就更強了。每天上班前,告訴寶寶“媽媽上班去了,等到幾點鐘,媽媽就回來了,寶寶乖乖在家,等媽媽回來陪寶寶玩。”用非??隙ǖ恼Z氣告訴寶寶媽媽必須去上班,過一段時間媽媽肯定會回來。另外,應該有人來照看并陪寶寶玩,讓他感覺媽媽不在的時候也一樣安全、快樂。
如何培養(yǎng)寶寶的耐性呢?
1.爸媽言傳身教
父母首先要學會忍耐等待,才能讓孩子學會忍耐。爸媽性子急躁,孩子長大后可能會存在畏怯或霸道等情緒問題。
2.勿包辦代替
對于缺乏耐性的孩子,父母往往愛一切包辦,這樣一來孩子如果不喜歡時,父母便全權(quán)代勞,使孩子失去求知欲,更失去了耐性。
3.讓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無論是誰都不喜歡困難的問題和費力的事情,看到孩子做題慢或不能做出來而將答案告訴孩子的辦法是錯誤的。應當培養(yǎng)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4.重過程甚于重結(jié)果
剛會走的孩子是不可能會跑的,初學鋼琴的人不可能即刻演奏出動人的樂曲。孩子要經(jīng)過爬、走的過程后才能學會跑;學習鋼琴必須有一個反復熟悉琴鍵的過程。即使孩子著急,做父母的也不應當著急,應抱著相信孩子的態(tài)度,耐心等待。
5.別對孩子過分期望
孩子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欲求而出生、存在的。父母應當讓孩子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對孩子給予關(guān)注和鼓勵。
6.堅持有規(guī)則的運動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心理。運動有無與倫比的功效。讓孩子確立可行的目標,每天進行一定量的運動鍛煉,孩子會逐步具備自我調(diào)整的能力。
7.玩益智玩具
讓孩子玩一些具有開發(fā)智力功能的玩具,例如積木類。一個個小木塊堆積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形狀,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此外,剪紙同樣也是一種培養(yǎng)孩子耐性的好方法。沿著畫好的線小心地裁剪,自然而然地鍛煉了孩子的耐性。
8.多玩團體游戲
與單獨玩相比,多玩一些團體游戲可以使孩子養(yǎng)成遵守規(guī)則的習慣,在游戲等待的過程中,鍛煉了孩子的耐性和團結(jié)協(xié)作精神。
9.因材施教
看到別人的孩子學鋼琴,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學琴班;看到別人的孩子學圍棋,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圍棋班。這樣只會讓孩子感到厭煩。當孩子對某種學習確實有興趣時,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
10.從容易的教材入手
對于沒有耐性的孩子而言,一開始就接觸較難的教材,會使孩子喪失學習興趣。如果從簡單的教材入手,等孩子能很好地理解時再稍增加難度,這樣一來,孩子在一點點獨立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便逐漸提高了耐性。
11.說出自己的目標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為他們確定目標,并幫助他們最終實現(xiàn)。此時,孩子最好要反復用嘴說出自己的目標,因為通過這一方式,向自己暗示一定要堅守承諾,從而產(chǎn)生堅強的意志。
如何對付寶寶的反抗行為
導讀:小蔣的兒子在洗澡時見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這是他在想象中產(chǎn)生驚恐的緣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鬧的小兒推出戶外,會使小兒對外界產(chǎn)生恐懼,形成膽孝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嚴重時會變成恐怖癥和反應性精神病。
青年作家小蔣一見到我,就訴說她那兩歲兒子的種種劣跡:不肯洗澡,一見浴室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吃飯時把筷子匙子全抓到自己手中,將飯菜撒一地,你要奪他的筷子,他就嚎叫、反抗……她問我該怎么辦。
顯然,小蔣對漸漸長大的兒子感到困惑了。我勸慰小蔣不必為兒子擔心,兒子的種種劣跡是成長過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心理變化。孩子兩歲正步入幼兒期,已經(jīng)獨立行走,與周圍環(huán)境的接觸愈來愈多,又加上言語的迅速發(fā)展,他不但能理解大人的簡單言語,自己也能以言語與大人交談。他往往多嘴多舌,問這問那,父母對此不應嫌麻煩而加以阻止,應多給小兒言語交談機會。孩子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見識的增長,就會逐漸產(chǎn)生簡單的想象。有些父母或婆婆、奶奶在小兒不聽話時,常使用恐嚇的辦法,如嚇唬小兒狼來了,老虎吃人來了,結(jié)果使小兒在想象中加以夸大,引起極大驚恐。小蔣的兒子在洗澡時見墻壁上的水珠便拼命哭喊,這是他在想象中產(chǎn)生驚恐的緣故。大人如果在深夜把哭鬧的小兒推出戶外,會使小兒對外界產(chǎn)生恐懼,形成膽孝畏縮和孤僻等個性特點,嚴重時會變成恐怖癥和反應性精神病。
我建議小蔣要針對幼兒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幼兒期的特點是:
一、運動器官發(fā)育很快,言語活動使他逐漸提高了學習與掌握復雜動作的能力。
在成人示范以及自己不斷模仿中,兒童逐漸學會了洗手,用勺子吃食、穿衣、扣紐扣、揩鼻涕等;
二、言語迅速發(fā)展,在成人用詞的指導下,兒童對外界事物認識逐漸增多,詞的概括能力和行為的調(diào)節(jié)能力也初步發(fā)展起來,開始知道一些什么可干,什么不可干,什么對,什么不對等社會行為準則;
三、隨動作、言語的發(fā)展,孩子的獨立行動傾向也發(fā)展了,他希望自己能做的事,不愿意讓別人幫助;
四、由于學會獨立行走,加上手的動作和言語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最初的有目的活動。
我特別提醒小蔣,兩三歲的兒童已進入最初反抗期。這個時期的兒童傾向于頑固和嚴厲,想要什么,就非要什么不可,不但不容更改,而且十萬火急,不容易妥協(xié),不容易適應環(huán)境。為此,我勸小蔣在教育她的兒子時要特別注意:
首先,要分清感覺和行動。
行動是孩子的外在行為,如孩子在馬路上亂跑,這跑就是行動;感覺則是孩子內(nèi)心的情緒,或怒或喜、或懼或羞等。孩子有時會產(chǎn)生憤怒,要求他控制這種感覺是不合理的;可是卻可以希望他學著去控制自己的行為,不要動不動就打人,丟東西。
其次,要設立合理的規(guī)范。
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動是錯誤的;反之,如果對兩三歲的孩子設下許多限制,也會使家長陷入困境。因此,要根據(jù)孩子的具體情況,提出確實能做到的規(guī)章制度。
再次,要支持、鼓勵孩子自己做事,堅持做好做完,養(yǎng)成習慣。做不好,教一教;做好了,夸獎他;在做中教,教育孩子去學習,去觀察,去思考。
第四,要培養(yǎng)孩子言語交際的能力。
父母應注意:
一要教兒童說正確而清晰的言語。兩歲的孩子言語發(fā)音不正確,語句不完善,家長不能當好玩,更不能以此為笑料;否則,孩子就不愿意講話了,長此下去,既影響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又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
二要多給孩子以言語交際的機會,豐富他的知識,使其掌握更多的詞匯;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認真、科學地回答。
三要讓孩子盡量多認識一些具體事物,正確地說出其名稱,然后運用兒童能理解的形象語句,結(jié)合成人示范,給孩子講清楚道理。四要力求語言美,家長要以身作則,不亂說臟話。
第五,要滿足幼兒的生理需要。
幼兒必須滿足大肌肉及小肌肉兩項發(fā)展所需要的生理需要。幼兒有種內(nèi)在驅(qū)策力,促使他釋放體內(nèi)精力,他要跑、跳、爬、動及從事各種動態(tài)活動。這就意味著家長必須給孩子提供許多戶內(nèi)及戶外的活動場地和游戲器材,以發(fā)展大小肌肉的控制及技能。大人需要安寧、秩序,孩子卻相反,他需要跑、跳、喊叫,可是家長不容易完全配合孩子的這項需要。
第六,要從訓練感官入手。感知是幼兒認識的來源。要更多地調(diào)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去充分感知觀察外界事物,豐富幼兒關(guān)于社會和自然的感性知識,這是發(fā)展幼兒記憶、想象、思維的基矗如帶孩子外出散步,不僅可以增進其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動用幼兒的感官,提高認識世界的能力。
小蔣不愧是一位女作家。她聽了我的一番話,竟然感慨地說:我用自己的血肉孕育了自己的兒女,卻很少認真地將他(她)們看成是個獨立的小生命。是啊,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小生命,一個獨立的世界。做父母的要對這個世界充滿愛,要理解這個世界,而非一味強調(diào)做這個世界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