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
發(fā)布時間:2021-10-05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讓幼兒園安靜的游戲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在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只要給孩子大聲說話的機會,就會還他們以自尊與自信?!▏逃衣蹇?/p>
【個案點擊】
明明今年上小學二年級。一天早餐時,他興奮地對媽媽說:“媽媽,我昨晚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媽媽擺擺手說:“別說了,快吃飯!一會兒上學要遲到了!”明明埋頭吃完飯,背起書包上學了。晚飯時,明明又想起昨晚的夢境,對媽媽說:“我昨晚做了一個夢,可有趣了!……”
還沒說完,媽媽打斷他說:“先吃飯,吃完趕快寫作業(yè)!”吃完飯,明明說:“我今天作業(yè)不多,一會兒再做。先給你講我的夢吧!”媽媽不耐煩地說:“一個夢有什么好講的。趕快寫作業(yè),寫完作業(yè)再預習一下明天的內(nèi)容?!闭f完就走了,留下明明一個人失落地站著。
漸漸地,媽媽發(fā)現(xiàn)兒子變了。以前,每次放學回來,他總是媽媽長、媽媽短地說個沒完,現(xiàn)在卻什么都不說。許多事情,都是班主任給媽媽打來電話,媽媽才知道。對自己的許多話,孩子也開始置之不理。兒子這是怎么啦?媽媽又迷惑,又傷心。
【案例解析】
父母與子女的良好溝通,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共識。而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是走向成功溝通的第一步。不認真傾聽孩子講話,不讓孩子把話說完,是對孩子的不尊重。就像上文中明明的媽媽那樣,久而久之,會傷了孩子的心,使孩子產(chǎn)生對抗情緒,造成溝通困難。
隨著與自我意識相聯(lián)系的情緒情感和道德感的初步萌芽,孩子會因為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也會因為自己的行為符合了大人的要求而產(chǎn)生快樂的滿足感。而父母對待孩子的不正確的態(tài)度和語言,會使孩子產(chǎn)生心理陰影:小時候不敢說出自己的心里話,長大后不敢面對他人、面對挫折,心靈易產(chǎn)生自卑等消極情緒,而且很難恢復。這種不良經(jīng)驗會跟隨孩子一生,影響其今后對他人和對自己的看法,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讓孩子能夠大聲說出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在讓孩子大聲說出自己想法的過程中,他們的個性得以張揚,心靈得到了放飛,思想得到了解放,自主意識得到了加強,自尊和自信得以保持和恢復。
一般而言,孩子敢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說出來,表示他與父母的關(guān)系是開放的,能自由交談而無所顧忌。如果父母為了維護自己的權(quán)威,板起面孔強迫孩子按自己的指令做事,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引起孩子的不滿,使他們關(guān)閉自己的心靈,不愿再與父母溝通。像上文中的明明,他本來是把媽媽作為朋友,樂于向媽媽傾訴內(nèi)心的感受,卻遭到冷淡與拒絕,使他覺得自己不受重視,不受尊重。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成人與孩子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就是孩子的思維與成人的思維存在質(zhì)的不同。孩子有自己的思維習慣、方式、邏輯,當成人以自己的思維方法作出結(jié)論,而以自己的標準來訓斥孩子,這是不尊重孩子,扼殺孩子天性的愚蠢做法。
孩子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看法,是一種自信的表現(xiàn),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父母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可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還可發(fā)展孩子獨立自主的意識,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無論孩子的意見如何幼稚,父母都應認真傾聽,加以鼓勵。父母還可故意提出不同意見與孩子進行討論。當孩子反駁父母的意見時,父母應予以鼓勵。如果孩子的想法不對,父母可以認真地傾聽之后加以糾正。一定要避免明明媽媽的做法,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父母有了這種態(tài)度,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頭腦的孩子。
【建議父母的方法】
孩子向父母敞開心扉,說出膽怯,說出疑惑,說出建議,說出奇思妙想,才能最終說出光明的未來,說出健康的人格,說出燦爛的明天。怎么鼓勵孩子主動說出內(nèi)心的想法呢?
方法一:對孩子的話要表示濃厚興趣
方法例示
“媽媽,我……”10歲的久久放學回來,一臉難過?!霸趺蠢??好好說,別著急?!眿寢岅P(guān)切地看著女兒,把她摟在懷里?!敖裉旆艑W,跟小雪約好一起回家,可她一轉(zhuǎn)眼不見了,我等了她好長時間,最后,學校都沒人了,我才一個人回來?!迸畠何卣f?!芭叮赡芡浟?,或者臨時有事,明天到學校問問她,事情說清楚了就行了,別老想著?!眿寢尠参康?。
“她不該忘記我們的約定,讓我呆呆地等了這么長時間,我真?zhèn)?!”媽媽撫摸著女兒的頭發(fā)說:“好孩子,每個人都會無意間犯錯誤,我們應該學會寬容別人,這樣,朋友關(guān)系才能持久……”正在這時,電話鈴聲響起,媽媽拿起聽筒?!笆切⊙┐騺淼模龁柲慊貋頉]有,并表示道歉。”女兒接過話筒說:“小雪,沒關(guān)系,我們還是好朋友!”(gx86.coM 筆稿范文網(wǎng))
操作提示
父母要對孩子想說的話表示出很大的興趣和十分認真的態(tài)度,這會使孩子對父母產(chǎn)生親近感。父母可用體態(tài)語言,即面部表情、身體姿態(tài)如:靠近孩子,與孩子表情“共振”和口頭語言,如:一邊聽著孩子講話,一邊深深地點頭說“是嗎?”表示關(guān)注。表示“你說的我都明白了”的意思,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一旦認為自己講的話被父母接受了,就會對說話產(chǎn)生自信。
方法二:多聽少說,給孩子以話語權(quán)
方法例示
一天,美國著名主持人林克萊特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xiàn)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xù)注視著這孩子,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使林克萊特發(fā)覺這孩子的悲憫之情遠非筆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萊特問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小孩子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的真摯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我還要回來!”
操作提示
親切、平和、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內(nèi)心想法,不要急于判斷,那么父母肯定也能聽到孩子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父母與孩子溝通不良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父母過于主觀,沒有靜下心來去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父母應以寬容、鼓勵的心態(tài)來傾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平等與尊重。不要經(jīng)常指責、埋怨孩子,隨意地打斷孩子的話語,從而使孩子關(guān)閉心靈之窗,不愿與父母交流。
方法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內(nèi)心
方法例示
一名六年級男生在語文期中考試時,寫出自由命題作文:《我對她的愛情》,讓閱卷老師傻了眼。在寫作手法上,老師認為它主題鮮明,語句通順,但是主題思想存在嚴重問題。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想法,是不是應該給予批評教育?
從小男孩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對小女孩的真情流露。他對這個青梅竹馬的小女孩特別有感情。因為從小一起長大,哪一天不在一起玩就會想念對方,這是深厚的友情,而不是男女之愛。但是因為受到外界五花八門的信息刺激,這個小男孩用“愛情”這個使用頻率很高的詞,來形容他和小女孩之間的純潔友情。
后來,細心的老師找這個小男孩及他的父母了解情況,小男孩一臉坦然地回答了老師的問題,壓根不理解老師問話后面隱含的意思,令老師松了一口氣,原來是虛驚一場。
操作提示
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思維方式,引導他們正確地區(qū)分和表達。孩子的心是純真的,孩子的眼睛是純潔無暇的,他們以自己的方式體驗和成長。父母應該理解孩子,而不要給他們當頭棒喝,不要急著去責備。學著用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才能更走近孩子的心靈。
方法四:允許孩子提出不同的意見
方法例示
寧寧的爸爸是個很開明的父親。他對孩子具有寬容的心態(tài),灑脫的教育,很少對孩子說“不準”、“不要”。他尊重孩子的個性,欣賞孩子的“淘氣”,鼓勵孩子說出不同的意見。
一次,他給寧寧出了一道帶啟發(fā)性的思考題,“一棵樹上站著三只小鳥,一個頑皮的孩子用彈弓打掉了一只,試問樹上還有幾只小鳥?”寧寧說:“三減一等于二,樹上應該還有兩只?!眿寢屧谂赃呅ζ饋恚f:“寧寧,你再好好想想?!钡珜帉巺s執(zhí)著地說:“就是兩只嘛?!庇谑前职謫l(fā)他說:“寧寧有主見,敢于堅持自己的主張,是好樣的。但是,你想一想:打掉的雖然只有一只,但彈弓一響,其他兩只也就嚇跑了,所以,一只也沒有剩下?!边@樣才結(jié)束了爭論。
操作提示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大膽提出與自己看法不同的意見,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孩子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fā)奇想。這樣才能使孩子沒有壓抑,敢于張揚自我;平心靜氣,坦然接受失敗和錯誤,并將其轉(zhuǎn)化成成功的基石。這一切將為孩子打造一個健康的心靈,使他們成為一個“抬起頭來走路”的自尊、自信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讓孩子有自己的看法
法國思想家盧梭說:“為了使一個孩子能夠成為明智的人,就必須培養(yǎng)他有自己的看法,而不能要他采取我們的看法?!?/p>
孩子的自信心和決斷力不是生來就有的,要想讓孩子早具備這種能力,父母應早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孩子多經(jīng)歷一些重要的事情。作為父母,應該丟掉成年人的認識架構(gòu),以孩子的眼光來理解他們的世界,并給予適當?shù)囊龑?,使他們通過自己的經(jīng)驗學到知識。
如果父母站在成人的立場,用成人的思維方式為孩子分析問題指明方向,告訴他們?nèi)绾稳プ?,不給孩子任何鍛煉的機會,那么父母只是一個“監(jiān)工”罷了。這樣的教育是很難讓孩子接受的,也會讓孩子受到極大的傷害。
有這樣一位父親,從孩子出生后,就堅持“陪著”孩子。
當孩子與孩子玩的時候,他就看著孩子怎么玩;當孩子學習的時候,他就把電視關(guān)掉,坐在孩子旁邊監(jiān)督孩子學習;當孩子需要休息的時候,他就給孩子規(guī)定時間,不讓孩子過多的休息。在這位父親的努力下,孩子在班里的成績名列前茅,成為父親的驕傲。
但是,當孩子要參加中考之際,這位孩子卻失蹤了!
被找到的孩子這樣回答:“爸爸對我的愛太沉重了,我感覺自己總是被他監(jiān)視著,一不小心就會做得不好,我很恐懼自己考不了好成績?!?/p>
可見,這位父親在不知不覺中扮演了孩子的監(jiān)工。他總是監(jiān)督孩子的各種行為,生怕孩子做出一些不正常的行為。而這種監(jiān)視卻讓孩子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對孩子來說并不是他所需要的。明智的父母只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陪伴孩子,在孩子忙于自己的事情時,則給予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自己安排他的時間。這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相處起來才會比較融洽。
對孩子嚴厲不是壞事,但是嚴厲不是不是絕對權(quán)威。孩子問題涌出來,只是海水擊石,會撞出無數(shù)的浪花,如果父母能因勢利導,讓浪花回歸大海,那一刻,是多么美麗壯觀。
如果父母管得太來厲,只能使孩子產(chǎn)生逆反心理,出現(xiàn)比較嚴重的對抗行為。出現(xiàn)這樣的結(jié)果是每個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因此應當及早采取措施。
1)態(tài)度要冷靜
面對孩子的錯誤要理智和冷靜,切勿簡單粗暴。對于處于在逆反期的孩子,面對他的無理要求和蠻橫態(tài)度,一定要冷靜對待,先給孩子做耐心細致地講解,盡量讓他明白是非曲直,然后作出具體處理。
2)不要總把孩子當孩子來對待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都有強烈的成人意識,獨立性增強,不喜歡別人把自己再當小孩子看,所以父母要改變以往的態(tài)度,遇到遇到孩子的意見,不要對孩子的每個細枝末節(jié)都指手畫腳,更不要大包大攬,而要與之商量。
3)不要盲目責怪孩子
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就像彈簧一樣,壓得越緊,彈得就越高。面對孩子的不聽話,一味地批評、責怪,只能使他們走得離父母更遠。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心平氣和地交談。
4)多表揚、多鼓勵孩子
這是一個拉近與子女關(guān)系的好辦法。因為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普遍渴望被認同感,喜歡和那些欣賞自己的人在一起。
5)教孩子學會把握自己
可以在機會合適的時候提醒孩子,遇事要盡力克制自己,要知道,退一步海闊天空,凸自己的個性并非是通過與他人的對抗來實現(xiàn)的。
6)鼓勵孩子多與人交流
孤僻的孩子更容易沖動,走極端。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交朋友,與人多交流,使之在集體環(huán)境中感受到快樂,增長經(jīng)驗,學習處世之道。
7)有意創(chuàng)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父母應成為孩子的好朋友,相互信任,共同享受快樂,舒緩他們內(nèi)心的壓力。另外,對家庭事務把孩子叫來一起商量討論,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8)多用事實教育
事實勝于雄辯,讓孩子在事實面前認識自己的過錯,改正自己的過錯??偟膩碚f,對這一時期的孩子進行家教,原則上是少講道理,多擺
事實,并且還要注意自己的態(tài)度,要適度;必要時,給孩子一個面子,讓他有一個臺階下,讓其有反思的余地,這樣才能產(chǎn)生好的教育效果。
讓孩子“自己管”自己
有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只會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則能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讓孩子“自己管”,他們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
自從孩子上幼兒園起,我就訓練孩子把自己用過東西放回原處。需要父母做的事,讓孩子來提醒,孩子能做的事,父母從不代勞。
記得有一次孩子上少年宮學畫忘記了帶紙,我看到之后只是在一旁提醒孩子:“再檢查一下,有沒有忘記帶的東西?”孩子漫不經(jīng)心地回答“沒有”,背起畫夾就走了。
到教室才發(fā)現(xiàn)沒帶紙,于是只好自己回家去拿。有人說我這樣不管孩子未免太過分了,但在我看來,對孩子來說,懲罰錯誤的方法,必須是讓他自己去改正,如果父母替他們改正,則永遠也“改不正”這個錯誤。這次孩子雖然上課遲到了,但這事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再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
現(xiàn)在兒子雖然才10歲,基本上能夠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有一次,我和他爸出差了兩天,他也能在家照顧自己。我覺得,有許多事情就是這樣,父母事事替孩子想周全,孩子就會想不周全,而只會在父母的“周全”中去享受;父母事事“不管”則能調(diào)動孩子的思維和四肢自己去管。讓孩子“自己管”,他們就能逐漸地管好自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孩子事事不管才是最好的管。
此外,我也很不贊成現(xiàn)在不少父母的做法,喜歡做孩子的保姆,使得五六歲的孩子不能自己吃飯,上了小學也不會穿衣服……這種保姆式的養(yǎng)護,會使孩子沒有了自己動手的機會,喪失了基本的生存能力。
在親子關(guān)系上,不少父母又以長者自居,言行專制,總以為孩子什么都不懂,習慣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孩子做這不行,做那也不行,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凡事一概由父母支配,結(jié)果使已經(jīng)有了獨立意識、獨立人格的孩子在自尊心、上進心方面受到很大的傷害。
其實,父母雖然表面上管了孩子的事,卻抹煞了孩子的獨立意識。
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責任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作為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下原則是作為父母應該遵循的:
1.言傳身教。
教育家陶行知說:“我要兒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兒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币囵B(yǎng)子女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yè)愛崗,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因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
2、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父母的包辦行為會使孩子失去責任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爸爸媽媽要逐步教導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家長可在語言上給予指導,但是一定不要包辦代替,給孩子機會把事情獨立做完。
重播責任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作為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下原則是作為父母應該遵循的:
3、鼓勵孩子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承擔責任。
孩子好奇心強,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試試,但是隨意性很強,做事總是虎頭蛇尾或有頭無尾。所以教給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媽媽也要有檢查、督促以及對結(jié)果的評價,以便培養(yǎng)孩子持之以恒,認真負責的好習慣。例如,當孩子要養(yǎng)些花草動物時,家長在答應前,可以讓孩子承諾定時澆水或給小動物喂養(yǎng)等。
4、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
心理學家提出了用“等一下再享受”的原則來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例如放學回家后要先完成作業(yè)再看電視或玩耍;讓孩子學會忍耐,先面對痛苦解決問題,事后享受的快樂才會更大。否則盡管他們智力不比人差,成績卻因不肯用功而落后。
責任心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一個沒有責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作為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以下原則是作為父母應該遵循的:
5、讓孩子體驗成功。
孩子通過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時,家長要給予積極肯定。家長的表揚與肯定會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自信心,增強其成功感和自豪感,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自己應該做很多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讓孩子自己涂畫出五彩的未來
兒子上了幼兒園就是學生了,從此,不僅要管他的生活還要管他的學習。這時候才真正覺得自己是家長了。
我們起初還擔心孩子在學校里吃不飽飯、不適應陌生的環(huán)境會哭鬧不止?,F(xiàn)在看來一切比我們想像的要好——他可以用勺子熟練地舀飯(我和他爸看了兩眼放光),吃嘛兒嘛香,腮幫子明顯地鼓了起來——胖了;哭了一個星期,他姥爺再送他他就很痛快地自己脫了外套跑到教室里;最近,由于我放假,和我玩了幾天,又有些不愿意上學了,老公對孩子說:“許多事情不是想不做就可以不做的。”兒子抹抹眼睛走進教室,表現(xiàn)的像個男子漢。
兒子自從上學后變化很大,在學校里學了不少見識,放學回到家嘴里時不時的冒出些新詞兒,說話跟小大人似的。吃飯香了,膽子也比以前大了。
家長的擔心總是多余的。我們總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把我們的成長經(jīng)驗強加給孩子,其實他們自己成長的過程還是要自己涂畫出五彩的未來。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母親看到17歲的拉爾夫衣服上沾有血跡,很想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但看到拉爾夫那雙疲憊的眼睛和沉默的神態(tài),她忍住了,只是把兒子喜歡吃的東西端上了餐桌。吃過晚飯后,拉爾夫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母親端著一杯熱奶走了進來。
母親把杯子放在拉爾夫手中,慈愛而誠懇地問:“孩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拉爾夫選擇了沉默,在那一刻他考慮著到底怎樣告訴母親,是直言不諱還是撒謊。
猶豫片刻,他低著頭,告訴母親自己參加了打群架,并請求母親原諒。
母親柔聲說道:“孩子,年輕人血氣方剛,偶爾沖動也是可以理解的。你這樣做是不對的,希望這樣的情況以后不要再發(fā)生。不過你對我說了真心話,讓我非常欣慰?!?/p>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孩子什么也不對他們說,有些事情寧愿告訴好朋友甚至不相干的人,也不愿向父母吐露。父母想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想知道他們的感受是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呢?歸根究底是因為:父母不信任孩子;父母總是比較獨裁;父母和孩子的關(guān)系不和諧。
正如故事中的小男孩,很多家長在看到孩子血跡斑斑回家時,一般都不分青紅皂白的嚴厲質(zhì)問,有的父母很鐵不成鋼,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甚至是以打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這樣孩子自然不會對父母說真話。
那么,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去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呢?
首先,父母要為孩子樹立說真話的榜樣。無論在什么情況下,父母都不撒謊,不作假,有什么說什么,說到做到。例如:父母經(jīng)??陬^承諾要獎勵孩子,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話,孩子卻放在了心上,當孩子完成父母要求的事情后,父母卻拒絕履行承諾,或?qū)ψ龀龅某兄Z打折扣,這樣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爸媽媽說話不算數(shù)”的壞印象,從而使家庭教育失去基礎(chǔ),不被孩子信任的父母是沒法教好孩子。
其次,鼓勵孩子說出真實感受。父母是孩子最信得過的人,孩子聽到或想到什么事情都會告訴父母,這時,父母要認真耐心地聽孩子說完,即使孩子說錯或使父母不愉快,父母也要心平靜氣的親切的和孩子交流,不要應付、糊弄孩子。在弄清楚孩子真實感受后,和藹的同孩子講道理。
最后,鼓勵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教育孩子學會自我反省。孩子用單純的眼光看世界,用天真的頭腦想問題,難免不受限制。父母要有藝術(shù)地教孩子學會發(fā)現(xiàn)錯誤。對孩子循循善誘,才能使他們認清方向、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