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玩伴鍛煉社交能力
發(fā)布時間:2021-09-10 找朋友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教案找朋友 大班幼兒自理能力活動方案導讀:沖突的爆發(fā)是因為孩子們?nèi)圆痪邆湔{(diào)和爭執(zhí)的能力。早期的兒童教育家花費了大量時間來提醒孩子們要‘運用你們的語言’而不是打斗與搶奪。家長們在監(jiān)督學齡前兒童的友誼時也經(jīng)常要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準備好時刻看著你的小孩吧。
四歲大的凱特很喜歡她的朋友奈爾。非常幸運地,她們的母親也彼此有好感,因此她們兩家經(jīng)常在一起聚。但凱特仍然對此不滿足,她每天早上都問她媽媽:“奈爾今天會來嗎?”甚至她們不在一起的時候,凱特也會時不時地跟“想像中的奈爾”說話,假裝她的小伙伴正在和她一起玩。
凱特的母親艾莉森·斯威特驚訝于她女兒的第一份友誼是如此強烈:“她一年前并不怎么關心其他的小朋友,但是現(xiàn)在奈爾對她來說卻是如此重要?!?/p>
溫尼伯大學發(fā)展學教授黛布拉·邁爾認為,盡管明確地意識到周圍有其他小孩的存在并且會模仿他們的行為,幼兒和學齡前兒童通常還是喜歡一個人玩。“但是當他們長大一些后,他們開始一起玩耍,并開始建立起真實、堅固的友誼?!?/p>
假想游戲的開始似乎標志著孩子的互動能力正在逐步培養(yǎng)起來?!耙恍┖⒆訒鎺в薪巧?你來當小孩,我來當爸爸)和情節(jié)(我們正要去商店去買一把錘子)的假裝游戲。在表演一個故事時假想旁邊有一個朋友可以幫助孩子了解她自己,以及她和她周圍的人的感受”,邁爾解釋道。
“并且不要低估這些早期友誼的價值?!边~爾說:“它對孩子們感情和社會意識的發(fā)展以及了解周圍的世界很有幫助?!?/p>
當然,這些好處有時并不顯而易見,尤其當你的孩子的玩樂包含了許多關于玩具的爭吵,以及你的孩子因為不肯讓出玩具卡車而跟別的孩子爭吵時。但是邁爾建議家長們應該把這當作是學習的機會:“沖突的爆發(fā)是因為孩子們?nèi)圆痪邆湔{(diào)和爭執(zhí)的能力。早期的兒童教育家花費了大量時間來提醒孩子們要‘運用你們的語言’而不是打斗與搶奪?!奔议L們在監(jiān)督學齡前兒童的友誼時也經(jīng)常要做同樣的事情——所以,準備好時刻看著你的小孩吧。
對于正在了解社會的學齡前兒童的家長,邁爾另外推薦了一些有用的方法:
教育你的孩子在加入一個游戲前先問一問“我可以幫什么忙嗎?”或是“我可以一起玩嗎?”有些孩子對于自己正在玩的游戲有非常明確的想法,他們會因為其他孩子的突然加入而不高興。
教導孩子輪流玩的概念。對于一些沒有耐心的孩子來說,在其他孩子騎著小三輪車的時候干等是十分痛苦的。因此他們或許需要一些你的幫助:“還有一分鐘就輪到你了。你打算在哪里騎?”
為了減少爭執(zhí),在開始玩之前問一問你的孩子,哪些玩具是他特別喜歡的。并且盡量準備兩倍的玩具。(例如,你可以把積木分別放進兩個箱子里。)
“許多善于交朋友的小孩都很有禮貌——經(jīng)常說‘對不起’和‘謝謝’,”邁爾說,“其他一些贊美的話也很有效,比如說‘我很喜歡你的洋娃娃’或者‘你蓋的城堡好大啊’。你可以訓練你的小孩用這些話來和他喜歡的孩子交朋友?!?/p>
準備好坐在地上和你的小孩以及他的朋友一起開始游戲。當游戲步入正軌,孩子們都投入進去之后,你就可以悄悄地離開了。
盡量期待同性之間的友誼。盡管一些孩子會同時有同性和異性的朋友,通常來說男孩還是喜歡和男孩玩,而女孩則喜歡和女孩玩。[作文5000網(wǎng) ZW5000.cOm]
尊重個人的性格。邁爾說:“某些孩子只是比別人更善于交際?!倍幸恍┖⒆觿t需要大量“單獨玩”的時間來平衡他們與朋友的相互影響。他們確實更喜歡只交一或兩個朋友,或是僅和一個表親或者嫡親小孩一起玩。
邁爾說:“孩子們正是通過這些早期的友誼學到了協(xié)商,合作和交流的美感和技巧?!?/p>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特殊訓練鍛煉孩子交往能力
導讀:孩子的交往能力要從小培養(yǎng),同時家長還要注意采用合理的訓練方式,讓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很多父母苦于不知道如何鍛煉孩子的交往能力,其實只要堅持以下8個訓練,便可輕松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1、增加與孩子的主動接觸
堅持母乳喂養(yǎng),可以讓孩子通過乳房或懷抱享受吃奶的快感,引發(fā)特有的快樂反應,由此體驗最初的社會接觸。媽咪還可以利用每次吃奶后精神好的時候,讓孩子看著你的臉,然后慢慢移動頭,以此吸引他的視線追隨。
媽咪更應該經(jīng)常和孩子面對面地對視著說話。要面帶笑意,用輕柔和藹的聲音,逗孩子多笑、多動。這種笑與剛出生時嘴角浮現(xiàn)的奇妙的淺笑不同,那是一種自發(fā)性的笑,而逗引下的笑是一種“誘發(fā)性”的微笑,它體現(xiàn)了孩子與人交往的快樂。
2、回應孩子的所有反應
當孩子咿呀自語時,媽咪應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主動與他交流,即使你正在做家務,也要及時用聲音回應他,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發(fā)音的興趣。當孩子發(fā)出近乎“爸”、“媽”的聲音時,雖然可能是出于無意識,并不具有語言的指向性,但此時也要盡可能回應、模仿,使他了解聲音在與人溝通中的作用。
3、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
對于孩子的情緒變化,媽咪要有相應的反應。比如,注意觀察孩子不同的哭聲,盡量及時滿足他的要求,以培養(yǎng)母子感情,促進孩子對人的友善和信任。
4、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給孩子穿上滿襠褲,告訴孩子在大小便前要告知媽咪;訓練孩子自己坐盆,盡量保持白天不尿褲子。這樣做雖然有點麻煩,但有利于孩5、教給孩子應有的社交禮儀
平時應該教給孩子一些簡單的社交動作,如揮手再見、搖頭表示“不”、拍手歡迎等;媽咪離開時可以親親孩子,回來時向他問好;家人的禮貌行為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6、帶孩子的參加社交活動
經(jīng)常帶孩子出去玩兒,這樣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人。但一定要確保安全,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和小朋友玩耍。即使弄得渾身“臟兮兮”也不要大驚小怪。如果孩子一時還不能和小朋友玩得很好,那也不要著急,只要孩子還有興趣來,慢慢地會和諧起來的。
7、理解孩子的特點及需要
當孩子參加成人的社交聚會時,可能會對身邊的生人感到陌生和害怕,可以早去些,讓他先對環(huán)境有個熟悉的過程,再把他介紹給客人;也可以將客人介紹給孩子,讓孩子逐漸習慣。宗旨是不要太突兀,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
8、經(jīng)常性地贊許和鼓勵
當孩子對其他小朋友、寵物等表現(xiàn)出愛和關切時;或當家里人進門,孩子幫助拿拖鞋時,要及時給與鼓勵并表揚,強化孩子表達愛意的行為。在對孩子好的“社交”表現(xiàn)贊許的同時,對不好行為的要從表情和言語上表示出不滿。
孩子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社交活動的需要。
做客過程中鍛煉孩子交往能力
導讀:孩子的交往能力要從小培養(yǎng),培養(yǎng)的方法也是不盡相同。其中帶孩子一起去做客,在做客過程中培養(yǎng)和鍛煉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個很好的方式。
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做客,可以增加孩子的社會經(jīng)驗,鍛煉孩子人際交往的能力,這一類活動對孩子說來很有益處。但有的孩子在做客時不能和小伙伴友好相處,至使聚會不歡而散,令父母難堪。那么,應該怎樣指導自己的孩子在做客時與小伙伴相處呢?以下幾點請參考:
一、做客前指導孩子。
1、向孩子提出要求,明確在外做客時應有的文明禮貌舉止。要讓孩子知道在外面做客,和在家里做小主人不同,各家的生活習慣和規(guī)矩是有區(qū)別的,要守規(guī)矩懂禮貌,別人家的東西,未經(jīng)允許不能隨便拿、翻,有些事情不可自作主張。
2、給孩子介紹去做客家的情況,特別應介紹對方小伙伴的情況和如何稱呼等基本情況,如對方是哥哥姐姐要尊敬,是弟弟妹妹要愛護。
3、指出孩子之間玩耍時的注意點:小客人一定要尊重小主人的意見,要多用商量、征求的口吻,如:“好不好?”“可以嗎?”“我能玩一會兒嗎?”……并可根據(jù)自己孩子的個性特征給予重點強調(diào)要求。如孩子平時好強,事先就要告訴孩子與小伙伴玩時要謙和、忍讓;有的孩子較膽小,家長要鼓勵孩子不要害怕,如“大哥哥很喜歡你,我相信你會和他玩得很開心”。
二、在做客中指導孩子。
做客過程中父母也要關心自己的孩子,不能任隨孩子自己玩,放手不管??蓮膫让嬗^察孩子在與小伙伴玩耍中的情況,作一些適當?shù)闹更c、暗示,幫助孩子矯正一些不適宜的言行舉止。如果小伙伴之間發(fā)生了爭吵、矛盾,小問題,可以在大人的提醒下,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如果發(fā)現(xiàn)是自己孩子做得不對,也可把孩子帶到一邊,慢慢講道理,善意地提出批評,并指導孩子該怎么做。如需要道歉的話,也應鼓勵孩子勇敢承認錯誤,言歸于好。如果發(fā)現(xiàn)錯誤不在自己孩子,并吃了虧,大人也要心平氣和地對待,告訴孩子“你沒有錯,但我們是客人,能謙讓就謙讓?!币媸菦]法一起玩,暫時可把孩子帶開。
三、做客后及時作出評價。
對孩子在做客時與小伙伴相處時的表現(xiàn)要及時地評價,明辨哪些行為是好的,加以肯定;哪些行為不應該,指出為什么,今后應該怎么做,讓孩子改有方向。如果孩子的表現(xiàn)實在令人失望,再三告誡也不聽從,也可以取消下次做客機會,并明確告訴孩子“等你知道怎樣做客,怎樣對待小伙伴時,我們才能帶你去,否則主人不會歡迎你的?!睅Ш⒆釉谕庾隹?,對孩子來說是他們喜歡的活動,這樣的懲罰也可作正面教育的補充手段,相信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寶寶學“吃飯”可鍛煉協(xié)調(diào)能力
導讀:8個月的寶寶當您喂他吃飯時,他常伸手抓勺子;喜歡把手浸在飯碗里,然后將手放在口中,有趣地吸吮;想自己用手抓飯吃。這時可以訓練寶寶自己吃飯。寶寶自己吃可鍛煉手眼協(xié)調(diào)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飲食習慣。
8個月的寶寶當您喂他吃飯時,他常伸手抓勺子;喜歡把手浸在飯碗里,然后將手放在口中,有趣地吸吮;想自己用手抓飯吃。這時可以訓練寶寶自己吃飯。寶寶自己吃可鍛煉手眼協(xié)調(diào)的能力,建立自信心,培養(yǎng)自理能力和良好的飲食習慣。具體做法如下:
1、讓寶寶自己用手捏取食物,但要把手洗凈,要吃軟而不會噎著的食物,如,熟木瓜,燉南瓜或酥軟豆類等;
2、開始寶寶拿勺尚不熟練,把飯送到嘴之前可能把勺弄翻,應該用邊角不鋒利的勺,舀上一點稠的稀飯,把勺送給寶寶。如果寶寶還不太會用勺可以幫一把,幫寶寶拿著勺把飯送嘴里;
3、開始寶寶還不太會從瓷盤中舀飯,先讓寶寶拿著勺,然后幫助把飯放在勺子上,讓寶寶自己把飯送入口中;
4、如果食物是流質(zhì)或半流質(zhì)非常易灑,媽媽可喂寶寶,但要與寶寶共持勺,幫寶寶食用;
5、選擇一些寶寶吃飯時方便用的餐具,如飯碗要底部扁平,放在桌上穩(wěn)當,碗邊要高;勺帶邊,柄要彎。這樣便很容易地幫助孩子把飯送到嘴里;
6、舀少量飯放在碗里。這樣才不至于灑的到處都是,寶寶也容易舀吃;
7、每頓飯不要花太多時間,因為寶寶在餓時特別有胃口,會非常專心致志地練習吃,一旦吃飽便玩起來,甚至把飯碗打翻;
8、為使父母不忙于為寶寶洗衣和擦地,在寶寶吃飯前給帶圍單或穿上易洗的衣服,用前面有托盤的椅子,或在易清洗有墊板的桌子上吃,也可以把報紙鋪在地上,然后準備一塊半干的布,以便隨時給把寶寶擦嘴擦手;
9、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了解并時刻注意到臟亂是8?9個月寶寶的正?,F(xiàn)象,這階段寶寶正在練著找東西,協(xié)調(diào)使用自己的手和眼睛,但尚不熟練,不能象大人或大孩子那樣在飯桌上講禮貌。如果了解了這一點,便會泰然處之,經(jīng)常給寶寶提供練習機會。寶寶便會熟練起來,不會到處灑,并從周圍,特別是您吃飯的行為中學到吃飯時的禮貌。
10、如果有時間,耐心看著寶寶把食物弄一臉,滿嘴,甚至全身,會發(fā)現(xiàn)這是寶寶提高的時刻,要及時抓住這一時機,訓練寶寶使用眼和手的技能,培養(yǎng)自理能力。
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
某幼兒園曾做過5次測試:請數(shù)名幼兒從指定的幼兒手中取玩具。結果,有90%以上的幼兒是動手搶或求助老師去取,只有極少數(shù)幼兒采取語言商量或用其它玩具交換的辦法獲得成功。許多幼兒一方面只會把布娃娃等玩具假想成自己的伙伴,卻不能與真實的同齡伙伴友好相處和交往。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當前獨生子女家長在“四怕”心理驅(qū)使下,限制孩子們交往,致使較多的獨生子女陷入交往饑渴與交往低能的困境。所謂“四怕”即怕孩子出門被欺負;怕孩子出外學壞;怕孩子外出游玩耽誤時間;怕其他孩子上門玩弄臟了居室。
心理學家認為,同伴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走出孤獨的困境具有特殊的作用。因為,這種技能,兒童是無法在成人那里學到的。作為家長,怎樣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讓孩子永遠走出孤獨的困境呢?
創(chuàng)造良好的交往環(huán)境。作為父母,應在家庭中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要培養(yǎng)孩敢說話、愛說話的習慣和能力。家長不要擺出“父(母)道尊嚴”的面孔訓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理解的應該讓孩子知道。適當?shù)刈尯⒆尤ァ皡⒄h政”,有利于孩子樹立處理事物的信心。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更應聽聽孩子的意見,不要一味地由家長說了算。
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家長可適當?shù)貛Ш⒆舆M入自已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時,要求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中來客時,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倒茶、談話……切忌一味將孩子趕走,要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交往。這樣將有利于消除孩子與人交往中的羞怯、恐懼心理。
教習基本的交往方法。兒童學習交往應當學會相應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xié)商、合作等,這些都是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能。家長應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
讓孩子走出家門去結識“兄弟姐妹”,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多一份成熟,少一份稚嫩;多一份豁達,少一份孤獨。
寶寶說話晚,交友來鍛煉
導讀:擴大寶寶的社交圈。經(jīng)常帶寶寶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并鼓勵他和年齡稍大的孩子一起玩。這樣在開心的游戲中,在和別的寶寶的交流玩耍中,寶寶就會發(fā)現(xiàn),開口說話并不難。
初為人父人母,最盼望的莫過于聽到孩子親口叫出爸爸媽媽。然而,同齡的孩子已能蹦出一連串的話語了,有些寶寶卻連爸爸媽媽這樣簡單的詞組都說不清。早教專家表示,寶寶說話晚,原因有很多。看一看你家寶寶屬于哪種情況。
表現(xiàn)一:寶寶會說的詞語不多,吐字不清楚,聽力也存在問題,有時候別人和他說話,就好像沒聽見似的。
分析:孩子學說話,首先要聽得懂別人的話。如果孩子存在聽力受損、智力低下、鉛中毒、口腔肌肉發(fā)育不足和孤獨癥等問題,都會影響他的語言發(fā)育。
其中,聽力受損最為常見,如孩子出生時得過黃疸等疾病,影響了聽神經(jīng),或者孩子患有化膿性中耳炎,使耳膜的活動性減弱,都會降低孩子的聽力。而很多時候,孩子的聽力受損并不嚴重,只是對某一頻段的聲音聽不到,父母很難發(fā)現(xiàn)。
支招:
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語言發(fā)育遲緩,一定要及時就醫(yī),找對病根,并進行語言康復訓練。在治療期間,父母最好面對面地跟孩子說話,而且發(fā)音一定要清楚。
表現(xiàn)二:寶寶的聽力沒有問題,智力發(fā)育也很正常,你說的話他都懂,可他寧肯打手勢也不愿開口說。
分析:一般情況下,孩子在10-15個月之間就會開始說話,到2歲多應該會說含有主語和動詞的簡單句子了。如果寶寶沒有生理原因,語言發(fā)展仍然緩慢,父母就該考慮是不是自己的教養(yǎng)方式出了問題。
指責、嘲笑讓寶寶不愿開口。很多父母都喜歡把自己的孩子和同齡孩子做比較,如果當著外人的面批評寶寶說話不如別的小朋友清楚流利,甚至嘲笑寶寶讀音不準確,都會刺傷他的自尊心,讓寶寶對開口說話產(chǎn)生恐懼和厭惡心理。
包辦代替讓寶寶懶于說話。很多“勤快”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讓寶寶失去了學說話的動力。如孩子想喝水,剛想張嘴提出要求,這時眼明手快的父母就已經(jīng)把水杯遞了過去。時間久了,孩子就會形成惰性心理,不愿再張嘴說話,而是通過手勢和眼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語境不統(tǒng)一讓寶寶無從開口?,F(xiàn)在很多家庭里,語言環(huán)境非常復雜,如一個小朋友的爺爺說上海話,奶奶說地方話,而爸爸媽媽說普通話。同時面對幾種不同的語言,讓處在語言敏感期的寶寶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究竟該跟誰學說話,他很可能會選擇不說。
缺乏交流讓孩子沒有學說話的語境?,F(xiàn)在大多數(shù)家庭里都是老人帶孩子,而老人本來就話少喜靜,如果父母下班后再不和孩子進行充分的語言交流,那么孩子就會缺乏學習語言的情境,語言發(fā)展自然受影響。
支招:
和寶寶多說話、多交流。每天都要拿出大量時間和寶寶說話,哪怕是你在說,他在聽,也會對寶寶的語言發(fā)育有影響。如每天給寶寶穿衣服時都說“寶寶伸胳膊”、“腳丫出來了嗎”,或者“今天真是個好天氣”等,寶寶會逐漸對“腳丫”“天氣”等詞匯熟悉起來,為將來開口說話做好準備。
鼓勵寶寶多開口、多模仿。比如,讓寶寶坐在腿上,媽媽指著蘋果發(fā)音,讓他摸媽媽的嘴唇和鼻子,然后說“蘋果”。孩子說對了,就給些小獎勵。即使寶寶發(fā)音不準確,也不要訓斥或嘲笑他,溫柔地糾正就可以。
對寶寶的要求要延遲滿足。比如,寶寶用手勢告訴你他想要桌子上的水杯,這時你要引導他用語言提出自己的要求。如把水杯和玩具同時遞給他,并問他:“寶寶,想要什么?水還是小熊?”直到寶寶開口說出他的愿望,再遞給他。
擴大寶寶的社交圈。經(jīng)常帶寶寶去小朋友多的地方玩,并鼓勵他和年齡稍大的孩子一起玩。這樣在開心的游戲中,在和別的寶寶的交流玩耍中,寶寶就會發(fā)現(xiàn),開口說話并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