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經(jīng)常打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9-08 幼兒經(jīng)典故事 怎樣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筆記導讀:家長期望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懇切希望孩子的家長,不要打自己的孩子。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時沖動,然而,卻會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后果。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出現(xiàn)以下一些不良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
1.說謊
有的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做錯事就打。孩子為了避免皮肉之苦,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災難”。
可是孩子說謊,往往站不住腳,易被家長發(fā)現(xiàn)。為了懲罰孩子說謊,家長態(tài)度更加強硬。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更要說謊,這樣就構成了惡性循環(huán)。
2.懦弱
如果孩子經(jīng)常挨家長的拳打腳踢,時間一久,這種孩子一見到家長,就會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話是對是錯,他都只得乖乖服從。在這種不良的絕對服從的環(huán)境下成長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這種孩子往往會惟命是從,精神壓抑,學習被動。
3.孤獨
經(jīng)常挨打的孩子,會感到孤獨無援。尤其是父母當眾打孩子,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傷害,往往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會自感“低人一等”,顯得比較壓抑、沉默,認為老師和小朋友都看不起自己而抬不起頭來。于是這種孩子往往不愿意與家長和老師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顯得孤獨。
4.固執(zhí)
有的家長動不動就打孩子,損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們產(chǎn)生對立情緒,逆反心理。于是,有的孩子用故意搗亂來表示反抗,你要東,他偏要西,存心讓家長生氣。有的孩子父母越打越不認錯,犟勁越大,常常用離家出走、逃學來與家長對抗,變得越來越固執(zhí)。
5.粗暴
由于孩子模仿性很強,在家里父母打他,到外面他就打別的孩子,尤其是比他小的孩子。父母打孩子,實際上起了教自己的孩子去打別的孩子的壞榜樣作用。
6.怪僻
有的家長打了孩子以后,還硬要孩子“認錯”,表明孩子是接受教育了。這樣做,只能促使孩子思想的排他傾向加劇。表面上看,孩子似乎是依照家長的要求去做了,實際上,抵觸情緒很大。在被打之后,他會不知所措,惶惶不安,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越來越怪僻。
7.喜怒無常
有的家長打過孩子以后,又覺得心痛后悔,即去撫摸孩子挨打的痛處,甚至抱著孩子痛哭,并加倍給孩子以物質上的補償。這種情況,在開始時孩子會感到莫名其妙,但是時間一久,也就習以為常了。慢慢地孩子也變得喜怒無常了。
家長期望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錯誤的。打,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tài)和心理偏差,決不能獲得地教育孩子的效果。懇切希望孩子的家長,不要打自己的孩子。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孩子打架要勸阻嗎?
導讀:倘若“打架”只是孩子間無心的玩鬧和探索,大人又何必干預呢?也許當下阻止的,不只是孩子的一場打鬧,更是對童心的阻隔和經(jīng)驗的積累!
那年我到意大利探親,親戚家附近住著一對夫妻,丈夫叫西蒙赫,是位橋梁建筑專家,妻子西戈瑪在一家物業(yè)公司里工作,他們4歲的兒子科爾長得活潑可愛。
一天傍晚,我到他家去玩,西蒙赫和朋友卡瑟皮正在花園里下國際象棋,科爾和卡瑟皮的兒子魯索在草坪上玩耍。魯索和科爾年齡差不多,但個頭稍微高點兒。剛開始,兩個孩子玩得很開心。但玩著玩著,不知怎么的忽然打起架來,先是抱著摔,接著就開始拳打腳踢。瞧他倆的認真勁兒,我急忙去告知兩位正在對弈的父親。按我的想法,作為父母,他倆肯定得起身過去管好各自的孩子,起碼也要呵斥一聲,讓孩子停止這種打鬧行為。
誰料,兩位父親朝打架的孩子看了看,相互輕微一笑,好像什么事也沒發(fā)生,繼續(xù)對弈??茽柡汪斔魅栽谀莾喝瓉砟_去,不一會兒,科爾被打哭了。我再次提醒西蒙赫他兒子被打哭了,可他只是對仍糾纏在一起的孩子瞅了瞅。科爾哭著撲過去把魯索抱住使勁地往地上摔,兩個孩子越打越起勁,很快,魯索也被打哭了。就這樣,兩個孩子在邊哭邊打,而兩位父母卻繼續(xù)下自己的棋,對孩子打架視而不見。見兩個孩子打得難分難解,科爾衣服也被撕破了,我實在是忍不住,起身要去勸止把他們拉開,可西蒙赫卻叫我看棋,別管孩子的事。既然父母不讓管,我也只有聽他的了,但目光卻無法重新落回棋盤上,心里一直嘀咕:哪有這樣當父母的?
過了一會兒,當我再朝那兩個孩子望去時,奇跡發(fā)生了:他倆竟自動停止了打架,好端端地坐在草坪上,科爾正埋頭幫魯素穿剛才打架時掉了的鞋,那情景好像他們之間根本就沒打過架似的——盡管他們身上、臉上還都帶著打架的痕跡。兩位父母下完棋后,卡瑟皮見兒子魯素身上還臟兮兮的,很自然地伸手替他拍拍,然后哈哈笑著離開了,兩個孩子更是友好地揮手告別。
西蒙赫見我仍對他們放任孩子打架的事感到好奇,這才笑著解釋說:“對科爾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相互打架既是玩樂,又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和打球沒什么不同。大人沒必要去阻止,更不必干預其中——因為他們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打架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并不傷感情,你看,最后不是又和好了嗎?”
西蒙赫的這一番解釋,讓我深受啟迪,感悟良多。是的,倘若“打架”只是孩子間無心的玩鬧和探索,大人又何必干預呢?也許當下阻止的,不只是孩子的一場打鬧,更是對童心的阻隔和經(jīng)驗的積累!
孩子打架老師要善待
導讀:家長應理智地看待孩子間的矛盾,正確的引導,絕對不能告訴他(她)“別人打你,你就打他”,給孩子產(chǎn)生打人沒有關系,有家長撐腰的錯覺。
案例:昨天下午,路路又把同班的另一個小朋友給打了,這已經(jīng)是他這個星期第四次和小朋友打架。剛開學的時候,他是個很乖的小朋友。漸漸的他開始越來越調皮,經(jīng)常為了玩具等和小朋友打架,我經(jīng)常聽其他老師和家長們的“告狀”。
我給孩子的父母打電話,了解情況。路路爸爸說,路路在家經(jīng)常被其他的小朋友欺負,總是哭著回家找媽媽。他們覺得孩子總是這么被別人欺負也不是辦法,告訴他“別人打你,你就打他”?,F(xiàn)在,兒子在家和幼兒園,成了班級里的“小霸王”?,F(xiàn)在常常聽老師或家長向他“告狀”,兒子總打別人,即使其他小朋友沒打他,他也動手;或者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他也要打人。他們也左右為難。
專家觀點:家長如何對待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應理智地看待孩子間的矛盾,正確的引導,絕對不能告訴他(她)“別人打你,你就打他”,給孩子產(chǎn)生打人沒有關系,有家長撐腰的錯覺。而是應該想法穩(wěn)定孩子的情緒,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講出真相,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確定相關責任。孩子間的沖突、糾紛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我意識,孩子在糾紛中可以提高與人交往、適應社會的能力,同時也能鍛煉堅強的意志。
好育園觀點:孩子們之間發(fā)生了沖突,父母應該視情況而采取不同的措施。尤為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教給孩子處理矛盾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在遇到問題時采取積極的回應措施。教導孩子與人和平相處是家長和老師共同的責任,需要兩者積極配合,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寶寶不聽話不要打屁屁
導讀:先給寶寶一個解釋的機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盡量以溫和的語氣告訴他錯在哪里,怎么做才對,引導孩子說出下次發(fā)生類似情況時應該怎么做。
父母想要教育孩子,想要孩子懂事、禮貌,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打屁屁對孩子不但不起作用,有時甚至會使他們的行為更糟糕。
父母該明白的一點是:規(guī)矩不等于懲罰。
規(guī)矩是生動的、積極的、有教育意義的;懲罰則是消極的,它具有巨大破壞性,尤其對于一個2歲的來說。打屁屁這種常用的懲罰方式雖然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老傳統(tǒng)了,但用它來引導孩子的行為卻是一種十分糟糕的辦法,它根本無法幫助你把孩子教導成你想要的那個樣子。
當孩子惹你生氣時,打屁屁確實是發(fā)泄你不滿的一種途徑。但同時會讓你的孩子誤以為:打人是達到目標的一種合意的辦法。
有研究已經(jīng)證明:肉體的懲罰能增加孩子的敵意,不但不會讓他們變得溫順,反而會讓他們變得更加好斗。
有時,這種肉體的懲罰還可能弄巧成拙,因為你的寶寶很可能想盡辦法避免挨打,比如不和你說真話,不承認錯誤,由此疏遠你,甚至養(yǎng)成說謊的壞毛病。如果是這樣,你一定會后悔當初解決問題的辦法過于簡單化了吧?
孩子畢竟還小,犯錯是難免的,當然,在這種時候你生氣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當你覺得自己開始冒火的時候,明智的做法是:
1、平靜自己的情緒。
這個時候你千萬不能意氣用事,記?。褐挥锌刂坪米约旱那榫w,才能做出理智的事情。你可以把你的寶寶關在房間里,讓他一個人待一會兒,然后給朋友打電話聊聊輕松的話題,或者出去散一會兒步。這樣可以幫助你冷靜下來,避免做出一些讓你后悔的沖動之舉。
2、溫和地與寶寶溝通。
先給寶寶一個解釋的機會,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盡量以溫和的語氣告訴他錯在哪里,怎么做才對,引導孩子說出下次發(fā)生類似情況時應該怎么做。
想想吧,你不也有犯錯的時候?難道你喜歡別人用訓斥的口吻來說你的不是?被人指責總是不愉快的,不要再打寶寶的屁屁了,不管怎樣,教育他比懲罰他更重要。
最后,即使事情解決得沒有像你想的那么好,也不要責備自己,因為你和你的寶寶都在學習,都在進步。
不同孩子需要不同的愛
導讀: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特質,作為媽媽應該能夠發(fā)現(xiàn),并且盡可能地用最適合的方式來愛他們并引導他們。
為人父母,你一定避免不了將他與別的孩子相比較。如果你的孩子太過調皮,你一定會羨慕別人的寶寶乖巧,并且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那樣安靜和易于管教。但專家說,對不同的孩子有相同的期望是錯誤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個性,而且每種個性都有著成功的可能,關鍵在于父母如何發(fā)掘和引導孩子的個性。那么,你是否已了解自己孩子的個性了呢?你是否能夠發(fā)掘出孩子內心最大的潛能呢?
凱凱是個野性十足的孩子。這個8歲的男孩,無論是溜冰還是刷牙,都會使出渾身的精力和嗓音來折騰,說他是匹脫韁野馬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而他的表弟,5歲的豆豆卻是個乖巧而敏感的孩子。經(jīng)常一個人專注地玩填詞游戲或者靜靜地坐在他媽媽膝上。孩子的媽媽們自認為她們對孩子有足夠的了解,直到有一天凱凱大聲地對著他媽媽大減大叫:“你不如豆豆媽媽愛他一樣愛我!”時,兩位媽媽才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世界并不像她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聽到孩子說自己不愛他,這是媽媽們最不愿意聽到的批評。凱凱39歲的媽媽蘇紋有些無可奈何,“我當然和豆豆媽媽一樣愛著自己的孩子,可他總是那么好動和調皮,我誤認為他不需要我過多地去表現(xiàn)我的愛,并且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愛他。而乖巧的豆豆卻更容易引發(fā)大人們對他的愛。雖然聽起來有些可怕,但事實的確如此,乖巧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得到父母們的愛。”
自從你家寶貝呱呱落地那天起,他的性格,他內在的個人特質,這些先天遺傳的東西,就開始從他的睡姿、他的哭聲等各種行為表現(xiàn)出來。這時候,你要耐心地去讀懂他的肢體語言,因為它們往往暗示了你應該如何引導他。否則,每周7天,每天24小時去管理一個天性狂野的孩子,或者去了解一個害羞得只肯從你腿后看這個世界的孩子的想法,真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很多媽媽都和蘇紋有一樣的想法,認為每個媽媽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多的,盡管他們性格迥異。但事實是,媽媽們做不到,不過,也不必做到。
如果每個媽媽對孩子的愛是一樣的,這只能說明媽媽們忽視了孩子之間的特有之處。活躍的孩子希望媽媽能夠喜歡他們的思想,淘氣的孩子希望媽媽喜歡他的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有與生俱來的特質,作為媽媽應該能夠發(fā)現(xiàn),并且盡可能地用最適合的方式來愛他們并引導他們。為了幫助媽媽們做得更好,專家們將各種孩子進行了分類,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性格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四種類型。
較真型
露西是一個7歲的孩子。這本應是個無憂無慮的年紀。但她卻個很難快樂起來,除非她能把所有事都能做得非常完美。她媽媽說,“她是自己最大的挑剔者”。幾乎沒有能讓她高興的事情,包括玩耍。就算是打羽毛球這樣簡單的事,她也會因為沒有接住一個球,就拒絕玩下去?!罢J真是件好事情,”她媽媽說,“可是我擔心她永遠也無法享受游戲過程中的一些快樂,因為她太較真了?!?/p>
挑戰(zhàn):有一個對自己非常苛求的孩子,對父母來說也是件非常苛求的事。誰愿意看見自己的孩子被小小的挫折打敗呢?并且你也沒辦法對一個較真的小孩說“放松一些”。因為她們還太小不懂得如何放松。對于這種性格的小孩,更好的辦法是,將事情變得簡單,將困難的事情分成幾個階段去做。在開始之前對她說,“這將是一件很難完成的事情,讓我們先試著做半小時,不行再重做?!绷硗?,幽默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她正在做一個太陽系的模型,不妨將其中的一個星球變成自己紅色的大鼻子來逗她。讓她慢慢地學會享受過程,而不是單純地追求結果。另外,笑對緩解緊張的情緒非常有效。通常較真的孩子緊張情緒比較多,所以常常逗他開心,慢慢地就會有所改觀。
優(yōu)勢:有一個較真的孩子,父母們雖然比較累,但卻不用擔心他成為同伴壓力的犧牲者。因為較真的孩子,盡管也會犯錯誤,但是他們在做每一個決定之前都會思考,很多時候甚至想得過多。所以像露西這樣較真的孩子,長大后大有成為工程師和醫(yī)生的可能,并且很容易在自己選定的職業(yè)中取得很高的成就。
害羞型
如果沒有事先踩過點,吳敏幾乎不敢?guī)膬鹤尤ト魏蔚胤健?歲的杰是個異常害羞的孩子,如果貿然地帶他去一個有很多陌生人的地方,他會躲在媽媽身后不敢進去。不管去哪兒,去之前吳敏都要告訴他去哪,都有誰,可以和誰玩。吳敏說,“他很想加入其他的孩子,卻不知道要如何做。很多時候,我真想沖著他大叫‘你到底怕什么,他們不過是同你一樣的孩子!’,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只是擔心?!?/p>
挑戰(zhàn):害羞是最容易被誤解的一種性格。專家說,“現(xiàn)在的社會,似乎更青睞那些有野心和更懂人情世故的人?!钡π卟⒉灰馕吨懶。蟛糠趾π叩娜撕推渌艘粯幼孕?,只不過他們顯得更安靜一些。想讓你家那害羞的孩子走出自己那封閉的殼?首先要讓他感覺到舒服。安排他參加一對一玩耍的游戲,再慢慢地變成小團隊活動。讓他在心理上先感覺到安全和自在,他才不會有害怕的感覺。在活動中,你可以是他的精神支柱,但不能讓他一直依在你身邊,讓他慢慢學會獨自一個融入自己的圈子。記住,千萬不要操之過急,逼一個天性害羞的孩子參加大規(guī)模的活動,這樣只會讓他變得更加敏感和封閉。無論什么時候,是孩子而不是父母來決定要不要加入一個大群體。
優(yōu)勢:害羞的孩子習慣站在擁擠的人群后面,這并不代表他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事實上,害羞的人可以是很個冷靜的觀察者,他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常常被外向性格的人所忽視的細節(jié)。專家說,害羞性格的人通常都是很好的傾聽者,可以聽到那些已經(jīng)說出,甚至還沒有說出的東西。這是上天很好的禮物。害羞性格的孩子有成為觀察家、科學家和偉大的作家的潛質,當然還可以是忠誠的朋友。
散漫型
對于童童來說,考試中得高分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她媽媽對她卻很是頭疼,“對什么事,她都漫不經(jīng)心,臨時應付,從來不做認真對待?!彼軗暮⒆舆@種自由散漫的個性會受同伴們影響?!八浅T谝馀笥褌兊南敕?。雖然她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我發(fā)現(xiàn)她什么都無所謂的態(tài)度,導致她不能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認真思考”。
挑戰(zhàn):有一個自由散漫型的孩子,父母們最大的擔心莫過于害怕他虛度一生,所以通常給他過大的壓力。但這樣做的效果并不好,因為這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更好的辦法是,和孩子一起規(guī)劃一些有建設性的事情。比如讓他參加競選班長或者成為校運動隊的隊長。這兩項工作都可以充分發(fā)揮你孩子的能力,并讓他得到更好的校園地位,所以他會開始認真對待以取得良好的成績。同樣,如果學習優(yōu)秀能夠有助于他進入更好的班級或團隊,相信他也會從主觀上更認真地對待學習。所以對散漫的孩子,不妨為他設計一個目標,讓他有努力的動力。
優(yōu)勢:不做準備,臨時應付是需要很大自信的。自由散漫型的孩子活得更自我一些,因為他們從來不被生活和壓力所累,而是坦然接受生活的原生態(tài)。恰恰是這種沒有壓力的狀態(tài),使得他們有時反而容易把事情做得更好,尤其是在公關和市場領域。
好動型
林風說,跟她4歲的兒子一起生活就像是養(yǎng)了只充滿活力的兔子。“他比任何一個堂兄妹都好動和沖動?!泵刻鞄加X得筋疲力盡,但他永不知疲倦?!皩λ麃碚f,‘不’并不代表著‘不’,而是繼續(xù)的意思。真是讓人頭疼?!?/p>
挑戰(zhàn):讓好動的孩子變得乖巧是件非常困難的事。但要明白孩子們的抵抗,大部分時候,并不是反對你,而是他強烈好奇心導致的結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一樣聽話或乖巧,對孩子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們生來就是不盡相同的。經(jīng)常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自我感覺很差。同樣,也會讓你自己有種強烈的挫敗感,因為強迫孩子做違背他天性的事情只會適得其反。接受和寬容他這種精力旺盛的事實,并找出對策。當他們放學回家后,先讓他們在小區(qū)里玩?;蛘叽蛏习胄r的球,然后再讓他坐下來寫功課。另外,盡可能在家中開辟出一塊較空曠的場地讓他盡情玩耍,在這里沒有害怕破壞的豪華裝修也沒有易碎的物品。他可以盡情地瘋狂,但此領域之外,就要乖乖地聽話。
優(yōu)勢:這些小時候好動得讓父母們發(fā)狂的孩子,長大后卻往往能給父母驚喜。因為這類孩子非常的頑強,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會勇往直前。這種特質決定了他們有長大后成為執(zhí)行官的潛質,非常適合成為企業(yè)家或者出色的運動員。
盡管孩子各有性格,但作為父母應該明白,不管哪種類型的孩子,都要順其自然。因為每種類型的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關鍵看你如何發(fā)掘和引導孩子身上的這種特質和潛能。人生成功是沒有固定模式的,你要做的就是引導他用自己的方式做到最成功。
要懂得對孩子說“不”
導讀:從來沒有聽過“不”,就無法確認什么是“是”;從來沒有被限制的人,反而體驗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
春節(jié),姥姥過來和我們一起住。
隔代人總是特別疼孩子。每天,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伺候我家的寶貝女兒身上,從穿衣吃飯、刷牙洗臉這樣的常規(guī)服務,到扮老貓、扮大馬、扮烏龜?shù)奶厥馊蝿?,全都興高采烈地搞一人承包。整天樂呵呵地忙上忙下,讓我樂得清閑。唯獨有一個問題比較麻煩,就是她慣孩子慣得實在有點兒離譜兒。
就好比今天早晨,她先是準備好一大桌豐盛的早餐,然后才去畢恭畢敬地把小公主叫醒,一臉燦爛地哄她起床。可女兒到了飯桌前,看見有煮蛋,竟然絲毫不領情,小臉一別,嚷嚷著要吃炒蛋。結果,我這可愛的老媽,就像聽了沖鋒號一般,直接轉身沖進了廚房。要不是我攔著,估計又得有兩個雞蛋提前陣亡了。
不過接下來的事情,卻讓她特別沮喪——去幼兒園的路上,姥姥問女兒:“你最喜歡的人是誰啊?”——“媽媽唄!”
如此冰冷的現(xiàn)實,無疑嚴重打擊了姥姥那顆脆弱的心靈。到家以后,她把整件事情講給我聽,口氣中滿是嫉妒的味道:“還是自己生的親??!親娘親,骨血親,打斷骨頭連著筋!別人怎么疼都沒有用??!”
姥姥想不明白:怎么你天天管孩子,我天天疼,可最后這孩子心里還是向著你呢?
“當然向著我了!你平時什么都聽她的、依她的,在她看來,你連她都搞不定,遇到事情她還能指望你搞定嗎?”我嘀咕道。
“可我舍不得啊……”
舍不得對孩子說“不”,肯定不是我家姥姥一個人的困擾。工作中,經(jīng)常聽到有家長發(fā)出如此感慨:一看到孩子充滿期盼的大眼睛,滿腦子想的都是如何趕緊幫他實現(xiàn)愿望,哪里還顧得上考慮應該不應該!
所以,他們無法拒絕孩子的任何要求,更喜歡采用一些小手段去應付了事,蒙混過關。就像我家姥姥一樣,他們愛說“快點把鞋子穿好,爸爸快要到家了”,或者“我不能給你買這個玩具,錢都在你媽媽那里,下次你找媽媽要”,而很少會痛痛快快地說出“不可以”。總之,他們只會呈現(xiàn)環(huán)境和條件的不允許,而堅決不會表達他們的不允許。在孩子面前,他們永遠扮演超級大好人。
只可惜,在孩子心中,這樣的大好人卻是一個缺乏力量的人。和他們在一起,孩子相信自己是強大的一方,同時也是必須考慮應對一切可能問題的一方。在這種狀態(tài)下,表面上看孩子掌控一切,但潛意識里卻缺乏安全,那種由于被限制而感到的安全。
很多截然相反的東西都是相互依存的。從來沒有聽過“不”,就無法確認什么是“是”;從來沒有被限制的人,反而體驗不到基于安全之上的真正自由。想象一下,如果你獨自一人置身于漫無邊際的草原荒漠,最為強烈的感受,大概也不是自由,而更多是恐慌吧?。ú灰姨子蒙止珗@的經(jīng)驗,你心里知道森林公園也是有安全邊界的)只有等你蓋好一間茅屋,確認圍墻堅固之后,才會安心睡覺不是嗎?圍墻是限制,同時也是安全的保障。
再比如,當你去非洲或埃及那些文化習俗與我們有很大不同的地方旅行時,導游的很多廢話你都不會太在意,但如果聽到“以下這些行為在當?shù)厥墙?,千萬不能……”時,你一定會豎起耳朵邊聽邊記。因為只有確定了什么是“不可以”的,你才能確認:哦!只要我不做這些“不可以”的,我再做任何其他的事情都一定是“可以的”。
所以,當父母明令禁止孩子不可以玩火、不可以咬電線、不可以像爸爸一樣喝酒的同時,也就等于在向孩子做出了強有力的保證——在這些行為之外,你就是安全的。因此,孩子就可以放心大膽地去玩除了火之外的各種東西,去咬除了電線之外的各式物件,去喝除了酒之外的所有飲料。
這就是限制帶來的安全感。
為什么要做好孩子的常規(guī)?
常規(guī)的意義
常規(guī)是指幼兒的行為常規(guī)。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將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制定出一系列行為規(guī)范,讓幼兒經(jīng)常固定地執(zhí)行,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科學的生活秩序。如,幼兒睡眠、起床、進餐都有固定的時間;幼兒玩完玩具后應該放回原來的地方;吃飯要洗手;水杯應該放在貼有標志的地方等等。
常規(guī)的作用
●培養(yǎng)生活規(guī)律
從幼兒個體的發(fā)展來看,建立良好的常規(guī)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jié)奏,既能使神經(jīng)系統(tǒng)得到有益的調節(jié),又能使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身體健康。
由于幼兒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兒由于各種原因生活作息沒有規(guī)律,而在幼兒園則是按照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符合科學的合理安排,幼兒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漸養(yǎng)成有規(guī)律的生活習慣、時間觀念和有組織、有條理的辦事能力。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個有規(guī)律的環(huán)境里生活才會感到安全,幼兒也是如此,他們喜歡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規(guī)為孩子創(chuàng)造了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活,他們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形成一種符合其身心發(fā)展水平的規(guī)則意識和規(guī)范行為。
●培養(yǎng)自律能力
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規(guī)則的能力。這種能力可通過遵守一日生活常規(guī)來逐漸培養(yǎng),如幼兒在聽故事、進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動的時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進食不說話,排隊不亂擠,不強搶別人的玩具、不傷害別人等,漸漸地,遵守規(guī)則就會成為孩子們的自主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