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發(fā)布時間:2021-09-06 心理健康教育筆記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幼兒園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和行為習慣,形成一種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勢或反射,它包括個性心理品質、情緒情感、社會適應等方面。幼兒的心理健康,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成長,而且對其一生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幼兒的成長,受制于幼兒身心發(fā)展特點的影響,幼兒理解、認知等方面能力皆處于較低水平,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過分強調觀念的形成,而應通過各種游戲活動的方式方法有機地滲透和融合到幼兒園教育的全過程。
1.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工作規(guī)程》明確指出,必須“創(chuàng)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huán)境,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物質環(huán)境在要求上應具有安全、舒適、衛(wèi)生、實用等特點,應做到綠化、美化、凈化、兒童化、趣味化和教育化;心理環(huán)境應具備適合幼兒生活、學習、活動的全部空間、氛圍。良好的生活、學習、活動環(huán)境,有助于幼兒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促進幼兒個性發(fā)展,以及與同伴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使幼兒能夠健康成長。
2.組織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教育活動是通過各種游戲活動來實施的,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積累生活經驗。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會學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如何遵守各種規(guī)則,培養(yǎng)他們的協作能力、群體意識、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會化和個性化協調發(fā)展,身心需要獲得滿足和愉悅。
3.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在每個主題教育活動中,可根據教育主題的內容,結合幼兒認知特點以及發(fā)展水平,選擇有利于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式或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4.在一日生活環(huán)節(jié)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活動、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觀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
5.密切家園合作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幼兒園、社會同家庭的協作配合。這幾個因素之間積極地協作配合有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庭、幼兒園要密切配合,及時反饋幼兒在家、在園的各種發(fā)展狀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及時提供幫助和指導,及時矯正孩子的心理問題,防止孩子產生心理障礙,有的放矢的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6.重視個別差異,加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依據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特點來進行。每個幼兒都是不同的個體,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心理也同樣存在差異。因此,對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針對性的進行,重視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身心健康水平都能夠有所提高、健康發(fā)展。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判別孩子心理健康的方法
。然而,困難很大,并不等于沒有辦法。心理學家指出,對人的心理的了解甚至測量,可以通過觀察人的行為來進行。因為,人的行為都是在心理活動的支配下進行的,各種行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動與之相對應。透過人的行為這個窗口,就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動情況。
因此,可以從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偏離正常情況,偏離程度的大小,來判斷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的程度。在心理學上,把偏離正常行為的行為稱做問題行為。心理學家往往以問題行為的多少和嚴重程度,來衡量和判斷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情況。當然,這要求有相當程度的專業(yè)知識才行。但是,在家庭條件下,家長們也可以根據下面一些方法,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情況做出簡單的判斷。
1.看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該年齡階段大多數兒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為特征。一般來說,在某一年齡階段常見的、而且屬于正常的行為,如果到了另一年齡階段依舊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問題了。例如,2歲左右的孩子愛發(fā)脾氣,這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特征。如果到了6、7歲,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經常發(fā)脾氣,那就是問題行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學前兒童都比較怕動物和陌生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還害怕動物(包括一些惹人喜愛的小白兔、小貓等)和陌生人,則是情緒障礙的表現。
2.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孩子偶爾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不能算是心理有問題。如果孩子的某種問題行為經常出現,家長就要重視,并考慮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及時向專業(yè)人員咨詢。例如,大部分兒童都有一兩種害怕的東西,如黑暗、巨大聲響等,這種懼怕不需要特殊幫助,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會自行消失。但是,一個兒童若是有多種懼怕,十分膽怯,甚至不能獨自接觸社會,這種表現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學階段的兒童每月可能發(fā)一次或幾次脾氣,這也是正?,F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發(fā)脾氣,那就應該查查原因,并及時給以幫助和教育。
3.問題行為表現的嚴重性。每個孩子幾乎都有一些偏離正常行為的現象,問題輕微的,不能說明孩子的心理有問題,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狀況有問題。比如,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長的百般愛護,對于上幼兒園,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會有一些困難。多數孩子經過父母或老師的誘導和幫助,能夠較快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但是,也有少數兒童害怕上幼兒園達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說起上幼兒園,他們的臉部表情呆板或驚恐,出現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出汗、面色蒼白、嘔吐、腹瀉等各種軀體癥狀。這種行為就屬于異常,達到了心理障礙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癥”。
4.問題行為與周圍環(huán)境的關系。在一些情況下,兒童的行為看上去是異常的,但仔細觀察分析,它卻是對不正常環(huán)境的正常行為反應。例如,兒童的對抗行為往往是由于父母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嘮叨不休,處處限制孩子行動的緣故。兒童的攻擊行為,如喜歡罵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長經常與人吵架或經常打罵孩子的后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竊和逃學的不端行為,這與家庭不和、父母對孩子的冷淡或教師的歧視態(tài)度有一定關系,因為這些孩子可以從“伙伴”那里得到家庭或老師不能給予的感情與溫暖。孩子的這類行為不說明孩子的心理發(fā)育有什么障礙,而反映了畸形環(huán)境對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改變這類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主要是改變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
所以,判別兒童心理是否健康,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必須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科學的鑒定。切忌孤立地看到某種行為就隨便下結論,說這個孩子心理健康、那個孩子心理不健康,以防錯誤的看法給孩子和家長造成心理負擔,把本來健康的心理搞得反而不健康。
引導兒童心理健康的7個方法
孩子是未來希望的光芒,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對孩子的教育也格外重視。那么,對于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爸爸媽媽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吧。
1.鼓勵法:
兒童有一種需要承認、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贊揚。因此,家長就要經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贊揚,自身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心理升華。
2.反問法:
語言是溝通兒童心靈的工具,因此,家長和孩子談時要試探、發(fā)問、反問,這樣才有利于提高兒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
3.出難題法:
給孩子出點難題,讓他們知道什么叫困難,并要讓其自己解決,只有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經受失敗和挫折,才能產生經驗和教訓。
4.講故事法:
兒童都愛聽故事,家長應該抽出時間給孩子講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個好故事能使孩子進行一次心理上的調適,還能鼓舞孩子上進。
5.興趣引導法: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氣質和性格去發(fā)現其興趣和愛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長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清是非,對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長要給予引導,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于其心理預防。
7.寬嚴結合法:
對孩子過寬過嚴都是不正確的,要培養(yǎng)孩子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tài)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既需要嚴教又要寬容,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個人的愛好,一旦孩子犯了錯要批評的嚴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給予愛護和關心。
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引導方法匯總
整理了關于如何引導兒童心理健康成長的相關文章及教育方法匯總,希望對家長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序號題目1對于孩子的情緒訓練我是這樣做的點擊查看2掌握兒童情緒失控的兩種表現點擊查看3兒童情緒消極的5種對策點擊查看47種信號告訴您孩子已經情緒壓抑了點擊查看5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管理好情緒點擊查看6幫助孩子控制和調節(jié)情緒的方法點擊查看7兒童孤僻癥的表現點擊查看8了解兒童情緒障礙的特點點擊查看9教您如何觀察兒童心理問題的方法點擊查看10兒童心理專家教您如何調節(jié)孩子情緒點擊查看11解決孩子情緒躁動不安的辦法點擊查看12兒童憂郁癥表現及治療方式點擊查看13專家對孤獨癥兒童家長的一些建議點擊查看14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決定孩子的未來點擊查看15了解14歲以下兒童心理行為的變化點擊查看16當孩子在害怕時家長應該這樣做點擊查看17對多動癥兒童的心理輔導五個方法點擊查看18了解6歲以下兒童心理的五大特點點擊查看19教家長對孩子心理疏導的小方法點擊查看20對多動癥兒童的心理治療方法點擊查看21智力低下兒童的8個表現點擊查看22了解兒童心理成長的五個階段點擊查看23導致兒童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點擊查看24解決兒童自卑心理的辦法點擊查看25從兒童繪畫了解兒童心理變化點擊查看26引導兒童心理健康的7個方法點擊查看271-2歲寶寶情緒發(fā)展的6大特點點擊查看286-9歲兒童情緒發(fā)展特點點擊查看293歲以下兒童的心理需求點擊查看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策略
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策略
3~6歲幼兒心理健康與否,將會對他們的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發(fā)展及社會適應能力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那么如何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人手?!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
教師要做到有親和力
幼兒是祖國的花朵,我們對待幼兒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給他們關心和愛護,讓幼兒有安全、舒心的感覺。如:“孩子在入園時,有的表現出一種恐懼感,這時接待的老師給他一個微笑,向他們招招手,孩子的心里就感覺像吃了蜜一樣甜,他就會高高興興地跑到老師的身邊,去牽住你的手,依偎在你的身邊。
孩子們上課回答問題時,表現得好,你給他一個滿意的眼神或是豎起大拇指表揚一下,此時此刻從孩子們的表情里,流露出無比的喜悅。有時兩個孩子吵架了,當孩子們正在火頭上的時候,教師要用溫和的語言去教育他們,用手摸摸他們的頭,親親他們的小臉蛋,讓他們說明事情的來龍去脈。
總之,教師與幼兒之間要建立親密關系,讓幼兒信任老師,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內心的感受講給老師。幼兒園的教師無論是在同孩子還是家長交流時,要以知心朋友的身份,面帶微笑、語言誠懇、態(tài)度認真,讓孩子們喜歡,家長信任,從而及時地給他們以積極的幫助和引導,形成健康的心理。
教師對幼兒的公平原則
建立師生之間的公平原則,是影響幼兒心理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與幼兒交流時,我們往往會因為他們年齡小,知識少,還不懂事,以說教的方式來與他們交流。
“你應該……而不要……”這樣會使幼兒有一種來自權威的壓力,影響幼兒心理。如:有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是根據幼兒的意愿讓孩子回答問題,讓孩子發(fā)表他們的所思,所想,而是習慣地用老規(guī)矩,老師講,幼兒聽,沒有真正地領會到《綱要》中指出的“在上課過程中要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是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所以,我們要放下做老師的架子,蹲下來虛心向孩子們請教,讓幼兒明白老師也有不會的問題。
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
所謂溝通是指教師與幼兒心與心之間的相互交流,在情感認識上達成一致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須建立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上。一般而言,幼兒喜歡和善、耐心、公平、對幼兒有興趣的教師。如:有一次,我正在給中班的小朋友上音樂課。突然×××小朋友站起來說:“×老師, 我喜歡你給我們上課,我不喜歡×老師給我們上課?!?“為什么?”我問,“她批評我們,上課不跟我們做游戲,不好玩?!痹谀枪?jié)音樂課上,全班的孩子圍著我,我又說、又笑、又跳,與他們一起做游戲,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我簡直忘了自己是一名教師。因此,只有讓幼兒真正喜歡自己,那么,和諧的師生關系就會隨之產生,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就會順利進行,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加強理論學習,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觀
為保證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我園確立了以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指導實踐的研究策略。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綱要》,利用業(yè)余時間學習《幼兒心理學》《兒童心理教育指南》《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講座》等。通過學習我們明確了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樹立了正確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通過以上理論學習,我園制定了“幼兒一日生活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并根據各班年齡特點和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出不同層次的目標:
小班以“樂于交往”為主題,培養(yǎng)他們樂觀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中班以“我是最棒的”為主題,培養(yǎng)幼兒樂觀自信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大班以“不怕困難、樂于助人”為主題,培養(yǎng)幼兒不怕困難,樂于幫助別人的生活、學習態(tài)度。
關注社會信息,不斷生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內容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也在不斷變化,幼兒也會不斷出現新的心理問題。我們在工作過程中應注意隨時觀察、了解,根據幼兒的需要生成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及時給家長調整心態(tài),從而形成健康的心理。
今年春季,手足口病蔓延到各縣及各鄉(xiāng)鎮(zhèn),我園雖然沒有發(fā)現相關病例,但家長們缺乏對疫病的認識,產生了恐懼心理。家長怕傳染、怕治不了,孩子一有點不舒服,家長就誠惶誠恐,許多家長不讓孩子入園。將孩子緊緊地封閉在家庭里。我園針對手足口病這一情況,利用家園聯系方式,開展“什么是手足口病”活動,并向家長講解怎樣防治,應注意些什么。這樣調整了家長的心態(tài),使他們對手足口病就會形成科學的正確認識。
家園密切配合,鞏固和發(fā)展幼兒健康心理
家長是幼兒教育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因素,我們通過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讓家長對幼兒心理健康有一個初步認識。另外,我們通過開辦家長學校,請專家作有關幼兒心理健康講座,使家長對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與理解。
例如:小班孩子剛入園時,有些孩子膽子特別小,不敢說話,不敢參加活動,吃飯時從不敢說再來一碗。老師通過家長了解孩子形成膽小、內向性格的原因,并指導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接觸大自然,同時父母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教師方面,多關注膽小的孩子,以鼓勵表揚為主。通過家園的密切配合,這些孩子的進步非常顯著,他們現在不但能主動和同伴打招呼,并且積極參加班里的各項活動,回家后還主動說一些幼兒園的事情。
通過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我園大班幼兒的責任感、自主性,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中班幼兒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能力明顯增強,小班在膽小、怕事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幼兒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也逐漸增強,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也得到了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