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愛你無條件,但是有原則!

發(fā)布時間:2021-08-28 幼兒園說課稿猜猜我有多愛你 幼兒園教師禮儀的原則 幼兒園老師無道具游戲

周末,我?guī)Ш⒆尤コ?,看見一個小男孩在纏著媽媽哭鬧,仔細一聽,是媽媽不允許孩子亂買零食,這位媽媽一怒之下沖孩子嚷嚷:“你怎么這么不聽話?。磕阍俨宦犜?,媽媽就不喜歡你了!”男孩的哭聲并沒有就此停住,反而哭得更大聲。

媽媽終于氣急敗壞地發(fā)了狠話:“你還哭,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你自個兒在這里哭吧!我不管你了,我走了”,媽媽果真轉(zhuǎn)身而去,小男孩發(fā)了瘋一樣猛地追上去,緊緊地抱住媽媽的大腿,一邊聲嘶力竭地喊道:“媽媽!”,一邊繼續(xù)哭得痛徹心扉。媽媽拍了一下孩子的腦袋“別哭了,趕緊走?!?/p>

“再哭就不要你了!你自個兒在這里哭吧!我不管你,我走了?!蔽覀兛偸怯幸鉄o意地對孩子說出類似的話語,也許我們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聽話,不調(diào)皮搗蛋、好好學習;但是,我們采取了錯誤的方式:用“媽媽的愛”作為威脅工具和懲罰手段!

對于孩子來講,言下之意就是:如果我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那么,媽媽——這個我最親近、最信賴、最喜歡、我作為全部依靠的人,就不再愛我了!我將失去媽媽的愛,甚至失去媽媽!

當孩子聽到這樣有口無心的話,他會感到非??謶郑麜?,他會失去“安全感”,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會不斷地反復試探和驗證“媽媽是否愛我”,如果我怎么樣,媽媽是不是就不愛我了?這些話就像刺向孩子的一把利劍,傷人又傷心。

“愛,是無條件的接納,并著眼于光明處?!彼^無條件的接納,就是無論孩子是什么樣子,不管孩子身上有多少優(yōu)點或者缺點,父母都要接受并鼓勵孩子。

然而,實際情況是,我們只接納了孩子表現(xiàn)好的一方面,或者說,只接納孩子滿足我們要求的那一面。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好,如果孩子學習好,我就接納;我們希望孩子活潑,如果孩子活潑,我就接納……反之,我們就很難心平氣和地坦然接受。

這樣的愛不是真愛,是“有條件的愛”,條件就是:只有當孩子達到我們的標準時,媽媽才愛你;不然,我們就發(fā)狠話“媽媽不再愛你了!”、“媽媽不要你了!”

杰爾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不懂得愛學生的人,不配當老師,不配進入教育的圣殿。”

“孩子最喜歡愛他的人,也只有愛才能培養(yǎng)他,當孩子看到并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的時候,他會努力聽話,不惹父母生氣?!?/p>

父母對孩子的愛應該始終如一,而且要讓孩子明白,父母對他的愛是不變的,不管他有哪些缺點,不管他做了什么事,不管他犯了什么錯誤,爸爸媽媽都會永遠愛他。這樣無條件的愛會帶給孩子一種堅實的“安全感”。

6歲前,“安全感”對于孩子來說很重要,安全感是一個人心里健康的基礎,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礎,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獨、受冷落、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容易逃避問題、嫉妒別人等。

所以,不要讓孩子感覺到犯錯之后就失去了媽媽的愛,要讓孩子知道,即便你沒有達到爸爸媽媽的標準,我們依然愛你,這種愛是無條件的,但,有原則。

什么才是“有原則的愛”呢?

比如:孩子吐口水,說臟話、偷東西、攻擊他人、傷害他人、不遵守社會秩序、無節(jié)制地提出物質(zhì)要求等等,對于孩子的這些不良行為和不合理要求,家長確實不能縱容,這就是原則。如果聽之任之,或者助紂為虐,那就變成“無原則的溺愛”。

當孩子做錯事,犯錯誤時,我們依然愛孩子,但是,我們不能縱容,應該耐心地引導和幫助改正。語言的警告可以說:“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而不要說“媽媽不喜歡你”,也就是,要就事論事,對孩子可以不愛他的某些行為,但是,不可以不愛他這個人。

至于“懲罰”的方式,并不是收回“媽媽的愛”,可以換成:事先與孩子做好約定,并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比如:如果你不能嚴格遵守約定,那么,下次一個東西也不買。

假如孩子這次不遵守,下次也不執(zhí)行,怎么辦?那是怎樣堅持原則的問題,家長的態(tài)度要溫柔,但是立場要堅定,“狠”就要狠到位,要是孩子一哭一鬧一撒潑你就妥協(xié),在關鍵時候心慈手軟,當然不行。

《大衛(wèi)不可以》,這個長著土豆腦袋露著小尖牙,掛著壞笑整日調(diào)皮搗蛋,把家里弄得烏煙瘴氣,把媽媽氣得七竅生煙的“小惡魔”,博得了多少“現(xiàn)實版淘氣包”們的共鳴!

世上有哪個孩子不渴望自己像大衛(wèi)那樣,能夠在潔白的墻壁上天馬行空肆意涂鴉,在洗澡時大鬧天宮把浴室變成游泳池,在鍋碗瓢盆上瘋狂敲響歡樂協(xié)奏曲,每天玩到全身黑乎乎、臟兮兮、夾著雜草和泥巴回到家,天不怕、地不怕、踩著搖搖晃晃的椅子攀高取物,把好吃的土豆變成玩偶,腳蹬高腰靴、穿上緊身衣、帶上藍眼罩、扮演無敵超人?

大衛(wèi)的媽媽,隱藏在圖書背后的主角,通篇只有一句話:“大衛(wèi),不可以!”雖然媽媽不曾露面,但是,書中早已讀出她的憤怒和嚴厲。直到最后,大衛(wèi)在客廳里打棒球擊碎了花瓶闖下了禍,可憐的大衛(wèi)被媽媽處罰坐在墻角的小圓凳上反省思過,一滴淚水從眼角流出,惶恐萬分,真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淘氣包啊!

故事的結(jié)局,出人意料,暴躁抓狂的媽媽忽然變得溫柔似水,親切地呼喚:“寶貝,來這兒”“大衛(wèi),我愛你”!大衛(wèi)一下瞪圓了晶亮的雙眼,張開雙臂撲倒媽媽的懷里,媽媽用她溫柔的雙手緊緊地把大衛(wèi)圍繞,輕輕地撫摸著,大衛(wèi)則幸福地閉著眼睛,偎依在媽媽溫暖的懷抱,盡情享受著濃濃的母愛,“風雨”過后見真情,媽媽的愛頓時化解了大衛(wèi)所有的淚水,一個童年惡作劇的故事就收場于這樣一個愛的動作。

無論你多么淘氣,無論你把家里弄得多么亂,無論你給媽媽添了多少麻煩,無論媽媽多么生氣……媽媽都會永遠愛你,媽媽的懷抱永遠是你溫馨的港灣,這就是“無條件”的愛!yJs21.COM

但是,有些不可以做的事情,還是不可以做,媽媽依然會制止你、規(guī)勸你,媽媽不喜歡你這樣做,媽媽希望你改正,這就是“有原則”。每一個“我愛你”之后的轉(zhuǎn)折“可是”,都是在提醒孩子對你這樣做會引起什么后果,你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你要為自己的錯誤和過失承擔后果,你要盡可能想辦法恢復或彌補,這就是“有原則”。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不矛盾


面對外界的指責,夢鴿說“兒子是忠厚孩子,錯的是社會環(huán)境”。

人是多面的,一個人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眼中,往往會展現(xiàn)不同的一面,加起來了,才疊構(gòu)成一個相對接近于真實的人,所以,對于一個不相識的人,更難以依靠媒體,或者父母的描述,去進行判斷。之所以關心,是因為涉嫌犯罪,而這個時候,大家關心的是證據(jù),其他的,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對我們這些外人來說,毫無關系。

至于社會環(huán)境,很遺憾,確實不理想。我不知道別人,但是自己為人母,總是有這樣那樣的擔心,擔心有壞人,會傷害自己的孩子,或者把孩子帶上邪路,去做一些傷害自己,甚至傷害別人的事情。也因為這樣,更明白為人父母責任重大,戰(zhàn)戰(zhàn)兢兢。因為要盡可能的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孩子應對這個復雜社會的能力,最主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是一定不可以做的,有些話,是不能夠說的,有些人,盡量的遠離。說到底,讓孩子有一個是非觀念,畢竟,孩子總不能夠二十四小時保持在父母的視野之內(nèi),那個時候,只能依靠他們自己,學習去判斷,學習去成長。

在Facebook上看到香港的朋友們在分享一封信,一個家長對另外一名家長的投訴,起因是這位家長發(fā)現(xiàn),在這些學齡前的孩子們一起游戲的時候,其中一個孩子特別的霸道,不單單把玩具全部歸為己有,而且還打那些想要和他分享玩具的同齡人。而最讓這名家長擔憂和不滿意的地方在于,當這一切發(fā)生的時候,那個孩子的家長就坐在一邊,對于自己孩子的作為,視而不見。這名家長在信的最后提醒那位家長:孩子如何成長,父母的教育很重要,也因為這樣,雖然和自己不想關,還是覺得,應該寫這封信。

一些留言覺得,小孩子嘛,何必如此較真?看到這樣的言論會覺得非常擔心。畢竟小孩子就是一張白紙,社會環(huán)境當然重要,而這當中包括父母如何教養(yǎng),孩子的行為舉止,很多時候就是父母的是非對錯觀念的同步反應。也因為這樣,看到那些帶著孩子,在公共場合和別人大聲吵架,甚至動手打人的父母,會擔心,這樣的言傳身教,孩子未來會不會有同樣的暴力行為傾向?學術調(diào)查結(jié)果就顯示,具有家庭暴力行為和傾向的人,大部分的父母,就有家暴行為。我采訪過家暴的受害者,她說,自己的公公平時就會毆打婆婆,也因為這樣,丈夫驚訝于她提出離婚,因為自己的父母就是這樣過來了,而婆婆就一直在勸她,夫妻本不就是“床頭打架床尾和”的嗎?

也因為這樣,當一個孩子出現(xiàn)行為差錯的時候,是不是身為父母的先要問問自己:有沒有教過孩子,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自己的行為是不是有偏差,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在孩子出現(xiàn)壞習慣或者不檢行為的時候,有沒有及時提醒和制止?對待孩子,是不是毫無原則,而把這種無原則,理所當然的人為,這是父母無條件的愛?

同樣在Facebook上,美國的朋友分享了一封,一位美國媽媽寫給兒子的信,在兒子選擇在Facebook上宣布自己是同性戀之后,身為父母,和兒子的朋友們一起,同時間知道了這個消息,如果是我,會覺得非常傷心,當然,更會反省,為何孩子選擇不和自己當面談呢?

這位媽媽的信很短,他告訴兒子,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不會因為他的性取向而有任何的改變。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最后的一句話,提醒兒子,收拾房間里面的飲料罐頭和茶杯,不要等到螞蟻爬進去之后。因為我看到的是一位無條件,但是有原則的媽媽。

無條件的愛,意味著當孩子犯了錯,別人都不喜歡他,或者不接受他的時候,他會知道,自己的父母不會拋棄自己,就算自己的孩子做的選擇,不是自己的心頭好,甚至不喜歡,但是只要沒有犯錯,不涉及到是非,依然給與孩子選擇的自由。堅持原則,意味著不會對孩子犯的錯視而不見,甚至顛倒是非黑白,強詞奪理,或者利用手中的特權(quán),為的就是幫孩子推卸責任。

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并不矛盾,其實也必須同時存在,不然的話,愛,就會變成溺愛。經(jīng)??吹竭@樣的家長,孩子跌倒了,沖過去扶起孩子的同時,拍打地面,然后告訴孩子,那塊地是壞人,它已經(jīng)接受了懲罰了,所以不要再哭了。那塊地其實就像社會環(huán)境,跌倒往往是因為不平坦??上н@些家長沒有借機告訴孩子,下次遇到這樣的地面如何保護好自己,也沒有提醒自己,遇到這樣的地面要更小心看管孩子。而想深一層,這是因為這些家長本身的固有思維,一旦發(fā)生問題,原因一定在外部,從來不反省自己。

愛孩子是無條件的


父母生兒育女,自然就有了愛的責任。而愛的唯一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這樣高遠的想法,對孩子一時的得與失不會太過苛求,而是將愛心變成誠心與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長道路上一路向前。在這方面,我有些體會:

一次,我在外地出差期間,晚上接到了女兒的電話,她沮喪地說:“老爸,你可要有點兒心理準備啊,我可能有一門功課不及格?!?/p>

“是嗎?兩門功課不及格也沒有關系。這段時間你已經(jīng)很努力了,考不好一定另有原因??纪炅?,咱找位高水平的老師幫助分析分析,不就行了?”

我說得很輕松、平靜,女兒焦急的情緒也平復了一些。其實,我何嘗不希望女兒能考好?可是如果這時我一味責備,結(jié)果除了給她增加緊張與不安,還能有什么效果?再說,女兒已經(jīng)盡力而為了,我沒有理由怪罪她了。

回到北京,我?guī)畠喝グ菰L了幾位老師,他們分別仔細分析了試卷,一點點幫助女兒認識和理解。這以后,女兒的成績有了明顯提升。

所以,愛孩子,既要用心去愛,也要用腦去愛。

父母傷了你,但是...


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其實是我們和父母關系的照見

我很喜歡梵高,瘋狂的那種。

對,就是那個跟妓女結(jié)婚,被關進精神病院,割掉自己耳朵,生前只賣出一張畫,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最后自殺的倒霉蛋——文森特·梵高。

我看他的傳記,買他的畫冊,臨摹他的作品,看他的畫展,我有星空和向日葵圖案的雨傘,杯子,靠墊,杯墊,拼圖,絲巾,筆記本,手機套和床單,還有泰迪熊博物館耳朵包著紗布的梵高熊,都是了解我的朋友從世界各地帶來給我的。

我一直不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迷戀他。

雖然我知道他也是白羊座,我們都熱衷于濃烈的色彩,都對生活有巨大的熱愛。

但是,這個理由仿佛不足夠。

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我終于找到了答案。

最近一直在鉆研戈登博士的《父母效能訓練》,說是研究親子關系,其實是通過孩子,看到自己,又經(jīng)由自己,照見父母。整整三代人彼此的影響和循環(huán),貫穿著攤開在眼前,脈絡清晰。

顯示著所有的因,和對應的果。

我能看到每個人的身不由己,也能看到每個人迸發(fā)出的自己的力量。

看到每個人的傷痛,也看到每個人帶著傷卻依然前行的勇氣。

用否定表達愛,是許多父母常用的方式

我知道爸爸是愛我的,但是對他從小以權(quán)威的方式對我,一直耿耿于懷。

爸爸從來不表揚我,無論我做什么。

拿98分的卷子回家時,會因為那2分被批評,拿58分的卷子回家時,他不會批評我——會打我。

爸爸對我表達愛的方式也是批評——當他看到我的房間亂了,他會幫我收拾屋子,但是批評我太懶;當我感冒了,他會給我買藥,但是抱怨我不好好穿衣服;當我想要跟他親近一下,他會躲開,所以我們之間,幾乎從來沒有肢體的接觸。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爸爸說要帶我去自然博物館,但是出門前因為選擇穿哪件衣服發(fā)生了爭執(zhí),爸爸指著他選中的衣服說:“如果你不穿這件,我就不帶你去!”

上小學的我把頭一梗:“我就不穿!不去就不去!”

結(jié)果呢?

我們就這樣彼此生著悶氣,在家里呆了一個周末。

而這件事,一直被我記了30多年,現(xiàn)在想起來還覺得堵得慌。

我覺得爸爸太擰了,太硬了,我對這個爸爸并不滿意。

在我小的時候,會流著眼淚屈服,但是從青春期開始,我開始報復性的反叛,我不聽他們的意見,自己做決定。

隨著我的成長和成熟,我懂得越來越多了,我越來越能證明自己的正確性。但是,我的青春期,仿佛一直都沒有結(jié)束。

學習了很多個人成長和育兒知識,我更加知道爸爸離教科書上的“標準爸爸”的差距有多遠,我能看到自己身上的那些低自尊,不配得,不自信,過分在意他們評價,以及不夠柔軟,脾氣火爆等等,很多的問題,都是來自于小時候爸爸對我的態(tài)度。

后來,爸爸幫我?guī)Ш⒆樱铱吹桨职址浅畚覂鹤?,卻經(jīng)常滿臉帶笑的說出“不聽話,壞孩子,越來越淘氣”等否定的語言,我能理解,這就是他愛的表達方式。但是,在我聽來,每句話依然刺耳,和著我小時候他對我的批評,彼此如同回聲般交織在一起。

如果我能有一個柔和的,鼓勵的,積極的爸爸就好了,我經(jīng)常這樣想。

來自不完美的原生家庭,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生長

我不斷的在用我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證明著自己有多好。

幾天前,參觀梵高的多媒體畫展時,我突然醍醐灌頂:

其實我喜歡梵高的原因,正是因為他雖然屢遭生活打擊,卻依然堅挺旺盛的強大的生命力。

他就像是中了詛咒,生活甚至從未對他微笑。他的朋友,他的愛人,他的身體,一切都冷冰冰的。但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卻擁有如太陽般永不熄滅的熱情,變幻出濃烈的色彩,恣意傾倒在用餓肚子的錢買來的畫布上。

這種逆境中拍到谷底又昂然勃發(fā)的頑強的力量,壓得越低,反彈的越用力的打不死的熱情,就像是我,在對爸爸權(quán)威的叛逆中,不斷累積,不斷提升的能量。

通常,小時候被家長用權(quán)威對待的孩子,有兩種。一種是屈服,從此懼怕于所有權(quán)威的力量。一種是叛逆,從此不斷的想要挑戰(zhàn)權(quán)威,證明自己。

顯然,我是第二種。

我不斷的在用我自己的方式,向爸爸媽媽證明著自己有多好。

我獨立,負責,孝順。在32歲失戀之后,頑強的從瀕臨崩潰的悲慘中爬起來,成長自己,收獲真愛。并且用兩本情感療愈的書,給這門戀愛課畫上了一個華麗的句號。

我從不怕挑戰(zhàn),我熱愛挑戰(zhàn),我喜歡壓力之下微微緊張和興奮的感覺。我做很多新鮮的嘗試,生活軌跡不斷的變換,離我想要的生活越來越近。很多小時候不敢想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手里,一步一步的實現(xiàn)。

我相信世界上有奇跡,我相信我自己能創(chuàng)造奇跡。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有這樣一個爸爸。

他用他看似粗糲權(quán)威的作用力,讓我收獲了巨大的反作用力。

這可能比我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能夠到達的位置,還要高。

因為我知道,在爸爸那些負面的表達后面,是他的愛。

想到這件事的一剎那間,我感到一種非常通透的幸福感,堵在我和爸爸之間的那條通道,清澈通透。我有一種和爸爸聯(lián)接上的力量。

我再也不想要一個“另外的”爸爸了。

首先,如果真的換一個爸爸,沒人能保證一定比現(xiàn)在這個好。

其次,即使我真的得到了一個如教科書般標準完美的爸爸,我也并不能確定,我的表現(xiàn)會比現(xiàn)在更好。

每個爸爸,對我們自己來說,都是完美的爸爸。都是最適合我們的爸爸。

我,才是我自己和孩子最重要的“原生家庭”

平時做親子教育,經(jīng)常接觸很多家長,有些人了解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之后,會抱怨原生家庭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傷害。我們學到的那些教育理念,仿佛讓我們對父母的挑剔有了更多理論依據(jù)。

“我媽媽太強勢,總是控制我,所以我才總是想控制孩子?!?/p>

“我媽媽從來就不懂得界限,所以我總是被她越界。”

“我爸爸抽煙喝酒,一吵架就打我媽媽,所以我童年非常凄慘?!?/p>

……

說到童年凄慘,恐怕很少有人能比過喬布斯和奧斯卡獲得者查理斯·塞隆。

老喬是個私生子,出生一周就被親生父母送人,寄人籬下。

而小查親眼目睹媽媽槍殺了向全家人施暴的爸爸,16歲就獨自闖蕩,肩負養(yǎng)家重任。

這樣的童年,在無論任何一種育兒理念來說,都是不可彌補的巨大創(chuàng)傷。

如果他們墮落,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想必比我們都更有理由吧。

但是他們同樣可以用自己的力量爬起來,不僅取得驕人的成就,更收獲堅定充實的內(nèi)心。

因為我們有的,不僅是爸爸媽媽,我們還有我們自己。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再大,也大不過我們自己。

當我們自己決定用積極的態(tài)度去生活,用美好的心去擁抱世界的時候,

所有的傷口,都會開出嬌艷美麗的花。

“沒錯,你受到的傷害,來自于父母,你現(xiàn)在所有的那些心理上的弱點和人格缺陷,也都來自于你的家庭”,我對那些跟我抱怨原生家庭的朋友們說,“那么現(xiàn)在讓你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自省的冷靜,讓你開始想要自我成長的積極的力量,讓你去思考人生的智慧的頭腦,它們又是來自于哪里呢?”

“難道不是來自于我自己么?”他們說

“那你自己又來自于哪里呢?”

“沒有一對家長,對孩子的影響僅僅局限在正面,或者負面,那正是一枚硬幣的兩面?!?/p>

每一對家長,都是最好的家長。

讓我們接納他們對我們不完美,卻充滿愛的表達。

教育寶寶的“三無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于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fā)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時,傳統(tǒng)教育觀念認為幼兒犯錯誤了,并針對具體情況進行說服教育甚至打罵。

這是幼兒對客觀世界進行探索的行為,在幼兒自己的意識中,并不認為這是一種不合理的行為,千萬不要因此而認為他是一個令人煩惱的故意惹人生氣的“討厭”幼兒。

無批評原則

一些父母在日常幼兒教育中,一旦幼兒出現(xiàn)不能令人滿意的行為,就對其大聲呵斥、批評或表露出十分厭煩的情緒。這樣的處理方式是十分不妥的,會使幼兒不知應該怎么去做,自信心大大受挫,于是只會什么也不做,喪失應有的自我行為主動性,長大后會表現(xiàn)出退縮、自卑、缺乏主動性等個性問題。

對0歲-3歲的幼兒來說,說理性批評是有好處的,但是他并不能完全聽懂。因此,教給幼兒正確的行為方式判斷什么是對、什么是錯。

無壓力原則

一點兒壓力也不給幼兒,讓幼兒在一種極為順利的環(huán)境中成長,那么幼兒長大后遇到困難了豈不手足無措?事實上,無壓力原則并不是這樣理解的。

現(xiàn)代教育學和心理學認為,一個只有在平等尊重的情境下才能產(chǎn)生合理、創(chuàng)新的思維。

有些父母在養(yǎng)育幼兒過程中,盲目運用自己的權(quán)威地位,使幼兒內(nèi)心產(chǎn)生不必要的恐懼和緊張。

“你要是做不好,長大只能要飯了”!

“再不好好做,就把你關進小黑屋”!

此類語言或者做法,都會給幼兒造成不必要的恐懼,使幼兒失去對自己的肯定和勇氣。幼兒在恐懼和緊張情況下,往往產(chǎn)生自我被動、退縮、怯懦。

什么是對孩子真正無條件的愛?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要教養(yǎng)一個情緒健康的孩子是個越來越難的工作。我們要對父母們說句滿懷期望的話:我們希望你能享受與兒女之間的親愛關系。

孩子如何才能覺得被愛

本書的焦點在于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面—滿足兒女對于愛的需要。如果兒女覺得自己真的被父母所愛,那么在他們生命的各層面都會對父母的指導比較有反應。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在于幫助你的兒女對你所付出的愛有一個更深的記憶。當你表達他們能理解并能回應的愛語時,他們就能記?。?/p>

如果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我們必須學習表達他們的獨特愛語。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感受愛的特有方式。基本上,小孩子如同所有的成人一樣,會使用五種方法來傳達和感受愛。這些方法有: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及服務的行動。如果你家中有幾個孩子,那么很有可能他們每個人的愛語都會不同。因為孩子既然常有不同的個性,那么接收的愛語就可能會不一樣。通常,兩個小孩子會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愛。

“無論如何”都一樣地愛

不管孩子最了解的是哪一種愛語,他都需要你無條件地通過一種特定的方式來表達。無條件的愛是一種引導之光,它可以照亮黑暗,并使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與如何教養(yǎng)兒女。沒有這種愛,教養(yǎng)兒女是令人為難與困惑的工作。在我們探討這五種愛語之前,讓我們先看一下無條件之愛的本質(zhì)與重要性。

無條件的愛就是無論孩子的情況如何,都要愛他們。亦即不管孩子長相如何,天資、弱點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們的期望如何,還有最難的一點不管孩子的表現(xiàn)如何,都要愛他們。但這并不表示我們喜歡孩子的所有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對孩子要永遠給予并表示愛,即便他們行為不佳的時候。

這聽起來很像是在縱容孩子,絕不!只是要求父母先做第一優(yōu)先的事而已。亦即在采取任何有效的訓練和管教之前,孩子的情緒愛箱先要被填滿。一個愛箱充滿的孩子對父母的指導會有回應,而不會怨恨。

有些人深怕這會慣壞孩子,但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孩子接受再多正確且無條件的愛也無妨。當然一個孩子或許會被缺乏訓練或不適當?shù)膼鬯鶓T壞,但這都是錯誤的訓練和給予所造成的。真正無條件的愛絕不致于慣壞孩子,因為父母給再多也不為過。

這些原則對你來說可能很難認同,因為它們與你先前習慣了的想法格格不入。情形若是如此,你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可能就不容易了。然而,你若能操練并了解到這些原則的好處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比較容易做了。既然你知道因為愛不同,會產(chǎn)生適應良好又幸福的孩子與沒有安全感、易怒、難以接近、不成熟的孩子之間的差異,那么請在這里暫停一會兒,做一些有益于孩子的事情吧!

如果你未曾這樣愛過孩子,在開始做時可能會有困難;但當你無條件地去愛,并在各種關系的層面中變得更會付出與愛人時,你會發(fā)現(xiàn)它具有令人驚奇的效果。當然,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你也不能期待自己能夠隨時無條件地愛別人;但當你朝著這個目標邁進時,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比較有能力去愛了。

你教育孩子是有腦無心嗎?


有一個很難理解也很難操作的知識點“教育孩子,調(diào)心不調(diào)嘴,心在前,腦在后?!倍@個知識點又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點,這一關過不去,很多家庭問題就解決不了?,F(xiàn)實情況是“有腦無心”的父母現(xiàn)在越來越多,偏偏“孩子是讀心的而不是讀嘴的”。這就造成了深刻的親子鴻溝和矛盾,一方面家長用各種道理(用腦)教育著孩子,一方面孩子用各種方法反抗著家長的無心(要心)。

到底什么是用心和用腦呢?一句話:“用心”關注的是“人”,關注的是對方內(nèi)心的感受;“用腦”關注的是“事”,關注的是事件或問題的解決。當你不能真正地關注“人”本身的時候,那你就很難取得對方的信任,當對方不信任你的時候,你一切關于解決問題的行為都是徒勞的。

愛與幸福理論有一個關于愛的公式:“愛=信任+心賞+悅納+支持+幫助”,當父母擁有了信任、心賞、悅納、支持和幫助的能力的時候,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yōu)秀。這其中“信任”、“心賞”和“悅納”都是用“心”的;而“支持”和“幫助”是用“腦”的?!靶湃?、心賞和悅納”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知道的都是“知識和邏輯”,是在“用腦”,只有做到的才是“智慧”,是在“用心”。當父母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地信任、心賞和悅納的時候,你就是愛孩子了,孩子感受到了這份愛(孩子是用自己的心感受父母的心的,而不是聽父母嘴上說的?。┚蜁邮芨改傅闹С趾蛶椭?,相反,如果父母不能發(fā)自內(nèi)心的信任、心賞和悅納孩子的話,孩子認為家長的“支持和幫助”都是對自己的不尊重,都是“要求和包辦”。

父母提高自己信任、心賞和悅納孩子的能力就是“調(diào)心”,父母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用腦”,所以教育孩子“調(diào)心不調(diào)嘴,心在前腦在后”。當然,調(diào)心是一個緩慢優(yōu)雅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們按照愛與幸福理論所教授的方法一點一點去做到,一點一點去堅持做到,急功近利和半途而廢一定不會“調(diào)心”成功。

1、實質(zhì):孩子是讀心的,不是讀嘴的;(嘴上功夫再好,孩子也不會買賬)

2、誤區(qū):想學方法的家長都不是好家長;(想學方法的家長,都是心急的家長,心態(tài)沒有改變,孩子也不會買賬。)

3、原則:家長來學習,是來調(diào)心的,不是來調(diào)嘴的;(嘴上功夫的改變,心態(tài)不改變,孩子不會買賬,更加會覺得家長虛偽,這不就是標準的說一套做一套嗎?)

4、狀態(tài):教育是緩慢而優(yōu)雅的過程;(調(diào)心調(diào)到什么程度?自己的內(nèi)心緩慢而優(yōu)雅,達到幸福的最高境界“有為無欲”,表現(xiàn)形式是“身快心慢”。)

生活如此,家庭教育也如此“心在前、腦在中、身在后”,調(diào)心最慢因為是修行,用腦次之因為是學習,越是沒腦子的人身體就越發(fā)達,總是在行動,盲目行動還不如不行動。盡管我說的很詳細,但真正能夠做到的人少之又少,這可能就是人與人的區(qū)別吧。

孩子,我一直愛你,但從不“欠”你!


這是前段時間比較火的一個帖子,說的是一個10歲的孩子,樣樣成績都很棒,他認為這么優(yōu)秀的自己,生在這樣的家庭中,虧了!他坦言,父母不配擁有他這樣的好兒子!

遭到孩子如此嫌棄,他的父母聽到后定有心如刀割的疼痛。

當我把這個帖子分享給童憶成長編輯組的同事時,他們共同的反應是:憤怒!這不就是傳說中的白眼狼嗎?養(yǎng)他干啥,長大了也不知道感恩,白養(yǎng)了!

幾乎每一個含辛茹苦把孩子養(yǎng)大的爸爸媽媽聽見孩子這么說,都會做出同樣的反應吧:憤怒。憤怒的背后,還有深深的傷心與難過。

毫不夸張地說,我們千辛萬苦,卻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白眼狼。

悲哀的是,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真真的存在,而且不是少數(shù)。

你光鮮亮麗,父母低聲下氣

我身邊的一位阿姨,近六十歲的人了,人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要操勞。

阿姨說,她在郊外的一家政公司上班,服務行業(yè),工資不穩(wěn)定,工作時間不穩(wěn)定,所以,有時候晚上八九點,時常在小區(qū)門口碰到剛剛下班的她。

她說,她還要趕回家給兒子做飯,要不然那小子又要出去揮霍。

一個六十歲的老人,為什么還要起早貪黑的工作呢?

阿姨的兒子三十歲了,沒有正兒八經(jīng)的工作,女朋友倒是經(jīng)常換,每次出門都給阿姨要零花錢,兒子還說,給一百塊錢,都不好意思伸手接。

這讓她非常寒心,辛苦拉扯大的孩子,到頭來卻成了討債的“白眼狼”。

大都這樣的人,自己有能力養(yǎng)活自己的時候,卻把手瀟灑地插進口袋里,專職“啃老”。稍不如意,父母還要挨盡埋怨。

這樣的一群人,有的家庭條件很一般,卻把日子過得很“高級”。

下館子,吃人氣很高、價格也很昂貴的餐廳。

向來都是瀟灑地買買買,花錢如流水。明明手頭不寬裕,卻高喊著不虧待自己……

殊不知,自己的父母正彎著腰,用長滿繭子的大手掙辛苦錢。

其實,心中無愛的人,即使物質(zhì)條件再豐富,也難抵內(nèi)心的冷漠。你含辛茹苦操碎了心,也換不來他一聲“謝謝”!

富養(yǎng)?你得欠孩子多少錢?

中國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時,總有一種“愧疚感”,什么都要給予孩子最好的?。?!

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上最好的幼兒園……再窮不能窮孩子,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國父母為孩子承擔太多了。

童憶成長專家孫瀾老師認為:不要把教育做的太過功利化,盡自己所能,否則,養(yǎng)出白眼狼的孩子也不足為奇了。

“全民富二代”不可取,富人家的孩子當富二代養(yǎng),窮人家的孩子也當富二代養(yǎng)。

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從小物質(zhì)享受就被過分滿足:要手機,要電腦,要房要車……

這種孩子只在乎自己的要求有沒有被滿足,而對父母的感受視而不見,等哪天父母沒什么能給了,他還會覺得父母虧欠他很多。

這是所有白眼狼孩子的共同特點:無限制的提要求,要什么,就得給什么,不給就大呼小叫。

歸根結(jié)底,是父母對孩子的愧疚感,滋養(yǎng)了孩子這種惰性,才讓孩子理所當然的享受這父母的給予。

你什么都做了,孩子還能做什么?

“我愛孩子,我愿意為他做一切事情”,這聽起來很合乎情理。

但,童憶專家建議:當孩子有能力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幫他做了,這是一種對孩子行為能力的侵犯。

常見一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不敢怠慢,事事代勞,就差替孩子吃飯了。

你有沒有想過,什么事情你都能替孩子扛,你卻不能替孩子成長!

孩子說“我餓了,我要吃飯”,然后你就趕緊捧著碗奉上。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受之無愧”,有這種傾向的孩子認為爸爸媽媽應該給他想要的事物,如果給了,他覺得那是爸媽應該做的,他不知感恩;如果沒有給,他就認為爸爸媽媽太不應該,于是就心生不滿和怨恨。

這樣的孩子,最終可能變成一只“白眼狼”。

如果可以,在孩子能力允許范圍內(nèi),放手讓孩子做,教育不可以越界,解放孩子的雙手,自己的事情自己來:

孩子的小件衣物,可以讓他洗一洗;

盛飯洗碗時,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

自己穿衣洗漱,收拾玩具。

……

這樣做,孩子自然明白,這是分內(nèi)的事情,如果爸爸媽媽幫忙,應該知道感恩。

對孩子最好的愛,是某天當孩子離開你后可以自由飛翔,所以,為人父母一定謹記:

有能力做的事,讓孩子自己做;

沒能力做的事,教給孩子自己做;

不干涉孩子笨拙的行為和不成熟的思想。

希望我們都能養(yǎng)出有愛的能力的孩子,享受把爸爸媽媽的愛,同時,也能把愛給予別人!

相關推薦

  • 無條件的愛和堅持原則不矛盾 面對外界的指責,夢鴿說“兒子是忠厚孩子,錯的是社會環(huán)境”。 人是多面的,一個人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眼中,往往會展現(xiàn)不同的一面,加起來了,才疊構(gòu)成一個相對接近于真實的人,所以,對于一個不相識的人,更難...
    2021-08-17 閱讀全文
  • 愛孩子是無條件的 父母生兒育女,自然就有了愛的責任。而愛的唯一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這樣高遠的想法,對孩子一時的得與失不會太過苛求,而是將愛心變成誠心與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長道路...
    2021-10-11 閱讀全文
  • 父母傷了你,但是... 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其實是我們和父母關系的照見 我很喜歡梵高,瘋狂的那種。 對,就是那個跟妓女結(jié)婚,被關進精神病院,割掉自己耳朵,生前只賣出一張畫,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最后自殺的倒霉蛋——文森特·梵高。...
    2021-01-20 閱讀全文
  • 教育寶寶的“三無原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于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fā)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
    2021-11-09 閱讀全文
  • 什么是對孩子真正無條件的愛?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要教養(yǎng)一個情緒健康的孩子是個越來越難的工作。我們要對父母們說句滿懷期望的話:我們希望你能享受與兒女之間的親愛關系。 孩子如何才能覺得被愛 本書的焦點在于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面—滿足兒女對...
    2021-10-12 閱讀全文

面對外界的指責,夢鴿說“兒子是忠厚孩子,錯的是社會環(huán)境”。 人是多面的,一個人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眼中,往往會展現(xiàn)不同的一面,加起來了,才疊構(gòu)成一個相對接近于真實的人,所以,對于一個不相識的人,更難...

2021-08-17 閱讀全文

父母生兒育女,自然就有了愛的責任。而愛的唯一目標,就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對社會有用的、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有了這樣高遠的想法,對孩子一時的得與失不會太過苛求,而是將愛心變成誠心與耐心,陪伴孩子在坎坷的成長道路...

2021-10-11 閱讀全文

我們和孩子的關系,其實是我們和父母關系的照見 我很喜歡梵高,瘋狂的那種。 對,就是那個跟妓女結(jié)婚,被關進精神病院,割掉自己耳朵,生前只賣出一張畫,幾乎沒吃過一頓飽飯,最后自殺的倒霉蛋——文森特·梵高。...

2021-01-20 閱讀全文

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成功的父母在教育幼兒時使用的教育方式和原則與不成功的父母是不同的,成功父母更多地傾向于使用無錯、無批評、無壓力三大原則。 無錯原則 當幼兒發(fā)生淘氣、打架、損壞物品等行為...

2021-11-09 閱讀全文

在現(xiàn)代社會中,要教養(yǎng)一個情緒健康的孩子是個越來越難的工作。我們要對父母們說句滿懷期望的話:我們希望你能享受與兒女之間的親愛關系。 孩子如何才能覺得被愛 本書的焦點在于為人父母非常重要的一面—滿足兒女對...

2021-10-1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