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萬全之策到底是什么?
發(fā)布時間:2021-08-13 幸福是什么教案 什么是教育筆記 幼兒園工作總結是什么談起萬全之策一定會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對于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我只能對其表示遺憾,遺憾他因為否定萬全之策的存在而錯過了掌握萬全之策的機會。
萬全之策雖然存在,但并非人人有掌握萬全之策的機會,因為只有明白道理,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掌握萬全之策的,否則即使知道萬全之策的存在,也無法擁有與掌握它,更別說利用它了!
萬全之策并非是某一種策略或方式方法,而是所有策略與方式方法的總和。從古至今,萬全之策一直被少數(shù)人所擁有,這少數(shù)的人就是被常人稱之為圣人,智者的人。這少數(shù)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在他們的眼中沒有問題的存在,甚至連答案也沒有,這就是擁有萬全之策的特征。
圣人與智者從不提問題,但是卻可以為提問者提供答案,如果沒有提問者存在,那么答案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圣人與智者深知,問題與答案不過是手心與手背的關系,當一方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同時也就不存在了,問題與答案不過是對同一件事情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可以說問題即是答案,也可以說答案即是問題!
對于問題即是答案,答案即是問題這一說法,會有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這也是許多人難以擁有萬全之策的根本原因,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只能看到此話中明顯的矛盾之處,卻看不到其中的萬全之策。
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的人只能看到矛盾之處,卻看不到萬全之策呢,因為絕大多數(shù)的人是不明白道理的,因為不明白道理,也就無法擁有智慧,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只能看到矛盾,因此,看不到、得不到萬全之策也就不奇怪了,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其實,擁有萬全之策也并非難事,只要明白道理就可以了,明白道理就可以擁有智慧了,有了智慧自然就可以掌握萬全之策了,掌握萬全之策,所謂的問題自然也就不足為慮了!
當前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當你與他人講道理時,對方常常會說大道理誰都知道,你只講方式方法好了,完全不考慮這方式方法從何而來,更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懂得道理、明白道理。這就是絕大多數(shù)人的常人思維,也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期損失的行為表現(xiàn),此種思維與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常有本末倒置之事,常說虛假狂妄之言,常行令人生厭之舉,總之,常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一直處于矛盾糾結之中而難以自拔。
然而,更有趣的是,人們雖然會莫名的抗拒道理,但是卻都推崇智慧,羨慕智慧,并渴望得到智慧。從古至今,人們一直確認知識中蘊含著智慧,一直確認學習知識是擁有智慧的唯一途徑,并甘愿為此付出諸多努力。然而,人們在努力學習知識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所學的知識是否完整?雖然知識中蘊含著智慧,但智慧只蘊含在完整的知識中,卻并不在缺失知識中,也就是說,只有學到完整的知識才能擁有智慧,否則是難以得到智慧的。
由于人們?nèi)鄙俸饬恐腔鄣臉藴?,缺少判斷知識體系是否完整的依據(jù),因此,絕大多數(shù)的人是難以衡量與判斷的,所以只能選擇盲從、盲教、盲學了,這雖是是無奈之舉,但也是令人遺憾之事!
事實上,這令人遺憾之事本不應發(fā)生,因為在完整的知識體系之中本來就存有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jù),只是沒有被眾人發(fā)現(xiàn)和利用而已,那么可以成為衡量標準與判斷依據(jù)的是什么呢?在說之前,我們不妨來解讀一句話,因為這句話可以給予我們答案?!斑x擇大于努力”這句話被許多人奉為經(jīng)典之語,卻少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因為大多數(shù)的人都認同這句話,并沒有看出或聽出這句話有什么不妥之處。然而,事實卻不知這樣的,因為這句話是有漏洞的,是不完整的,其漏洞與不完整之處在于對此話還可以進行延伸提問。如果說選擇大于努力,那么什么會大于選擇呢?人們在做出選擇之前的衡量標準與判斷依據(jù)又是什么呢?由此我們就不難得到答案,期答案就是:“道理二字”
道理二字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都明白,明白道理,就擁有了智慧與萬全之策,反之,也就僅僅是知道而已,并非是明道。由此,就不難衡量與判斷自己是知道還是明道了,是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了,是有萬全之策還是沒有萬全之策了!
綜上所述,明白道理是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的關鍵,只有明白道理才可以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才會有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jù),否則,所擁有的除了自以為是就沒有其它的了!
道理并不難懂,也并不難以明白,所以難,是因為我們不相信道理是簡單的,盡管我們都知道“大道至簡”這句話,但我們依然不信,依然會有莫名的抗拒,依然會覺得自己是知道道理的,所以才會位列于不懂道理的人群中,這不能不稱之為一件憾事!至于導致這憾事發(fā)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說說教育一事了。
關于教育一事,古今中外,眾說紛紜,爭議不斷,一直處于無序的混亂之中,在此混亂的現(xiàn)狀之下,顯露出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在教育領域中缺少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jù)。任何事情都一樣,沒有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jù),陷入混亂之中那是必然。
由于不明白道理,導致教育領域與行業(yè)間的混亂,從而使得不教者不知該如何教,不知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使得學習者不知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不知如何學,不知如何問,不知為什么學,不知學了有什么用。使得選擇者不知如何選,不知該選什么,不該選什么,不知為什么選,不知選的有什么用??傊?,大多數(shù)人都因為不明白道理而處于盲從、盲動,無所適從之中,無奈之下,只能做出自以為是的選擇,盡管時常會有后悔之意,也只能感嘆是命運的安排了!
教育一事本來就是用來講道理的,可當前的教育卻偏偏不講道理而講規(guī)則、規(guī)矩與方式方法,如此的教育之下,人們又如何能明白道理、講道理呢?只有講道理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教育,不講道理的教育是不足以稱之為教育的。
令人惋惜的是,縱觀教育領域之中,講道理的教育寥寥無幾,不講道理的教育卻泛濫成災,如此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人們又怎么能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呢?又怎么能擺脫這不講道理的教育所帶來的煩惱、困擾及焦躁的情緒呢?
面對諸多問題的困擾,需要的不是抱怨與抗拒,而是尋求化解之道。可以化解問題的終極答案是道理,想要明白道理就離不開教育,想要接受教育就要找到講道理的教育,想要找到講道理的教育就要用心去找,而不是用眼、用耳去找。所以要尋找講道理的教育,是因為只有講道理的教育才能使你明白道理,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才能化解你諸多困惑與煩惱。
當前的諸多教育形式所以不講道理,并不是他們不想講道理,而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道理,講不明白道理,所以只能講規(guī)則、規(guī)矩和方式方法的。規(guī)則與規(guī)矩是為不明白道理的人設定的,也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設定的,因為對于懂道理的人而言,既不需要為他人設定規(guī)則與規(guī)矩,也不會去做有違道理的事情。方式方法是為不會學習的人而創(chuàng)造的,因為會學習的人自己會創(chuàng)造方式方法,用他人的方式方法學習是痛苦的,二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方式方法學習的是快樂的,學習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不會學習,所以會快樂,是因為會學習。會學習的人視學習為享受,不會學習的人只能忍受學習的痛苦。對從教者而言也是一樣,會教的體驗的是快樂,不會教的感受的則是痛苦。
懂道理的人以付出為樂,不懂道理的人以索取為榮。懂道理的人明白,幫人如幫己,不懂道理的人不明白的是,傷人如傷己。
教育過程是認知自己的過程,是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明白道理的過程,是修正自己行為的過程,并不是改變他人的過程。教育是簡單快樂的,道理是簡單易懂的,問題是可以化解的,前提是你要對此要持有相信的態(tài)度,因為懷疑與抗拒是明白道理與教育的最大障礙,也是偷走智慧的竊賊!
擁有智慧并不難,只需要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即可擁有智慧,擁有智慧就可以知人所不知,見人所不見,聽人說不聽,思人所不思,言人所不言,行人所不行,容人所不容,忍人所不忍,愛人所不愛,從而使自己心常平,氣常和,神常靜,身常安,處于無憂長樂之境。
人之一生,所思、所言、所行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獲得屬于自己的那份獨有的快樂,持久的快樂即是幸福的感受。幸福的感受源自于明白道理,只有明白道理的人才能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才能體會到接受與付出中的快樂。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教育,都源自于講道理的教育,講道理的教育會讓你擁用智慧,體驗幸福與快樂的感受,會讓你掌握萬全之策,擁有化解諸多問題的能力。反之會讓你得到你不想、不愿得到的結果。
不要感嘆命運,而應感嘆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而應自查自己!不要自以為是,而應尋求道理!
道理一直在,教育一直在,智慧一直在,萬全之策一直在,幸福與快樂也一直在,只要你愿意,這一切都將屬于你,這一切既非神話也非謊言,因為這一切從來都屬于明白道理的人!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我們培養(yǎng)孩子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導讀:如今,有些媽媽把培養(yǎng)“神童”作為孩子的早教目標,而一些媽媽則希望讓孩子擁有快樂自由的童年。下面是一位家長的想法?你是否有同感呢?
在里,主流的想法還是以學為主,孩子們時間排得滿滿的,家長們一邊抱怨著一邊繼續(xù)給孩子加壓??墒俏覀兲鲂∩?、高考等壓力,想一想,我們到底要把孩子養(yǎng)成什么樣?
我就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像我一樣的普通人:
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
在合適的時間找到一個合適的普通人;
在合適的時候生一個像她一樣可愛的孩子;
在每天面對工作的壓力、處理家庭的矛盾的同時,也享受著生活的快樂。
所以:
我沒做到的事情不要孩子也做到。我小時候沒有天天考100分,她也不必,我沒上清華北大,她也不必。
我和她平等說話。
我讓她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包括面對老師的批評,和小朋友的矛盾。我可以給她建議,但決不幫她決定?!白约旱氖虑樽约鹤觯约旱闹饕庾约耗?。”
陪伴她是和她一起玩,而不是自己忙自己,看著她,或者盯著她做作業(yè)。
我和孩子一起看書,比看電視好。
時常帶她逛書店,讓她有足夠的時間自己挑選喜歡的書,而不是我要求她看的書。
讓她幫我做家務,每個人都要為家庭作貢獻。好吃的東西也要分享,魚肚皮上的肉不是只有寶寶吃,我和姥姥都很喜歡。
我不關注她成績?nèi)绾危颐刻靻査趯W校高興或者不高興,有固定的時間和我們交流,聊聊班上有趣的事情。
在孩子面前經(jīng)常和孩子爸爸有適度的親密動作,拉手、擁抱、親吻,爸爸媽媽相愛,她也會去找一個相愛的“王子”。
每天抱她,在校園門口親吻她再說“再見”,她以后也會這樣愛她的孩子。
一直用欣賞的目光看她,只有在這個年齡才會有這樣的童真??此砷L,看她煩惱,看她動心眼,看她淘氣,看她犯錯誤。一直比較相信“紅顏薄命”,太完美的女孩給人壓力,有點兒無傷大雅的小缺點,才有親和力。我們培養(yǎng)的是孩子,不是在制作毫無瑕疵的藝術品。當然,如果孩子是生俱來的天才,那就讓他盡情登攀。
“說話算數(shù)”是有效的魔咒,從小到大都堅持,約好的事情沒有例外,事先未約定,爸爸媽媽適度妥協(xié)吧,到底她還是個孩子。
獎懲分明,懲罰不是動手,以大欺小是可恥的。
批評的是行為,不是孩子本身。請將行為錯誤和孩子的品性完全割裂開吧。相信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天使,凡間的塵埃才讓他有出錯的機會。爸爸媽媽要時刻記住“我愛你,但不愛你的小毛病?!辈灰f帳,不要說:“你就是不認真,你看XXX,你一直都是,你從來就BLABLA”,請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簡單地說:“抓緊時間,上課要認真,按時完成作業(yè)?!边@些他們都聽不懂。
不輕易動怒,控制好情緒,才能教出有禮有節(jié)的孩子。
不輕易把獎勵和她應該完成的責任劃等號。只有超出的部分才能獎勵,就象工作中績效A+才能拿到額外獎金。經(jīng)過努力得來的東西,她才會珍惜。
堅決不上奧數(shù),我只想把孩子培養(yǎng)成普通人,不要天才的培訓目的來折騰她。(有數(shù)學天分的孩子不適用)
帶她打牌、游泳、騎車、唱卡拉OK、逛街,普通人的娛樂早點教她。
選一樣她終生受益的愛好,做到比一般人強,比專業(yè)差。我們現(xiàn)在彈鋼琴,也許有孩子打羽毛球什么的。
堅持體育鍛煉,帶她和小朋友玩團隊游戲。
現(xiàn)代的兒童到底怕什么?
一份調(diào)查資料表明:正常兒童中,9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左右2-4歲兒童至少有一種害怕;43%的6-12歲兒童則有7種以上的害怕。怕,已經(jīng)成了現(xiàn)代孩子的一種心理疾患。
孩子的“怕”有三種類型:
自然恐懼。例如:怕打雷、怕鞭炮聲;怕影子、怕黑;怕動物。
社會恐懼。例如:怕上學、怕考試、怕被批評;怕獨自在家、怕獨自睡覺、怕和親人分離;怕壞人、怕走丟、怕警察。
社交恐懼。例如:怕說話、怕陌生人。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怕”及其對策:
1-2歲
與撫育者分離產(chǎn)生恐懼,孩子對帶養(yǎng)人的依賴性非常強嘗試逐步分離。
對策:
保證在許諾的時間回來,以減輕寶寶的不安全感。
2-6歲
對想像出來的東西或未知情況下的預想產(chǎn)生恐懼,比如強盜、黑暗等。4歲時達到高峰,此后開始下降。這個時期孩子有了獨立意識,想像力也發(fā)育起來,但又缺乏足夠的認知。
對策:
父母和孩子一起面對,盡量陪伴和面對,給予心理上支持。
對于孩子恐懼的來源這個問題,專家給予了這樣的解釋:孩子的“怕”來自其他事物的刺激、父母的不當言辭、經(jīng)驗的不恰當積累……然而,更多的卻是來自父母的“愛”。
孩子想要的高質量陪伴到底是什么樣的?
父母都會陪孩子,但是我們的父母陪孩子時是什么樣的呢?一邊玩手機、一邊坐在孩子的身邊看著孩子自己玩。
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太多的場合看到過。在公園、游樂場、家庭,甚至很多父母陪著孩子睡覺時都在玩手機。
然后當我們的孩子提出質疑:你都沒好好陪我!這個時候我們的父母會說:“我一直坐在你的身邊,怎么就不是陪你呢?”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難題,很多父母這樣的心態(tài)讓我們想起了網(wǎng)上有段時間流行的父母逼婚時的那句話:“你和他/她,一個男孩一個女孩,怎么就不能產(chǎn)生愛情呢!”你看,如出一轍!
那么,孩子想要的陪伴/高質量的陪伴到底是什么樣的?
其實只要我們想,就一定能好好陪孩子,但是前提是在每一個和孩子一起玩耍、游戲、娛樂、讀書、吃飯、睡覺的那個時間段,請你放下手機,還有什么事能比陪孩子更重要呢?
孩子想要的高質量的陪伴是啥呢?我們隨機在校園門口采訪了幾位1-2年級的小朋友。
根據(jù)他們的敘說,總結出6-8歲這個年齡段孩子想要的高質量的陪伴。
01.帶孩子進廚房一起煮飯,煮什么不要緊,能讓孩子參與這看起來很復雜/危險的工作,讓孩子為主導做一些飯菜那就更贊了!
02.在客廳鋪上毯子或者在客廳搭一個帳篷,然后一起玩,可以一起讀書、游戲、或者就是閑聊天。
03.一起看電影,看電影的時候最好能買一大桶爆米花,一邊吃一邊看。
04.一起玩孩子最喜歡的棋盤類游戲,撲克也行。
05.和孩子一起去游樂場、圖書館之類從場所,一起選書、一起玩一些好玩的刺激性項目。
06.一起去踏青,在公園支起帳篷、吊床,一起玩耍。
07.嘗試在家里辦各種有趣的聚會,同學聚會、好友聚會,大人的聚會不要把孩子趕走,讓他們安靜的坐著/聽著,讓他們偶爾也說說話。
08.偶爾給孩子找一個特色的餐廳,全家一起吃一頓美食,讓孩子點餐、付款(包括開發(fā)票)。
09.全家一起組織生日聚會,簡單的/小型的/三五個好朋友參與的生日聚會,媽媽吹氣球、爸爸買蛋糕、一起準備各種派對小禮物。
10.一起做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小冒險、嚇唬人的小游戲、躲貓貓、槍戰(zhàn)。
11.一起玩爸爸媽媽小時候玩的游戲(跳皮筋、扔沙包),什么好玩的游戲都行。
12.安靜的陪著在孩子的身邊,當他們在寫作業(yè)的時候,不要拿著手機陪。
13.經(jīng)常帶他們?nèi)ゲ藞鲑I菜,讓他們選擇、付錢。
14.永遠想著拿出更多的時間陪他們一起玩,一起成長,聽他們認真的說話。
還有類似很多孩子的訴求,其實總結完看起來都真的好簡單,每個家長都能做到。
其實也不一定都要做到,有那么幾件事、幾個瞬間、幾個片段讓孩子感覺到你真的在乎他們,真的在陪伴他們,未來孩子回憶起來也都是美好。
就像我們小時候的事情,大部分都忘記了,但是記得的只有那么幾個美好的瞬間(還有一些失落的瞬間),不是嗎?
早期教育:孩子撒嬌到底代表著什么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孩子撒嬌到底代表著什么,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撒嬌是孩子的天性,在孩子差不多四五個月大的時候,孩子就已經(jīng)會撒嬌了。在四五歲的時候,孩子雖然還沒有辦法開始說話,不能從言語上來撒嬌,但孩子卻會通過一些肢體運動,讓自己的身體來跟你撒嬌。
孩子其實是非常聰明的,因此爸爸媽媽不要覺得孩子現(xiàn)在還小,似乎什么事情都不懂。事實上,孩子的撒嬌一般來說都是在表達自己的需求,爸爸媽媽可以通過孩子的撒嬌,了解一下孩子到底是想要些什么。
孩子六個月大的時候,身體基本上已經(jīng)全部發(fā)育好了,一些必須的技能也已經(jīng)發(fā)育好了。雖然現(xiàn)在的孩子還不能夠走路,只能夠在地上爬爬,吃不了很多食物,基本上日常的飲食還是以母乳為主。
但是,孩子現(xiàn)在已經(jīng)開始有了非常多的表情,肢體動作,寶寶所做出來的這些身體語言現(xiàn)在正在代替聲音向爸爸媽媽表達自己的想法。比方說,你可以注意到孩子現(xiàn)在會撅嘴,會拍手,在你抱著她的時候她會窩在你懷里一動不動。
這其實都是孩子的一些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可能代表著他或依賴,或高興,或撒嬌的想法。有時候,他僅僅就只是想要向自己的媽媽表達親近,對媽媽表達自己的依戀與喜歡。
那么,不同情況下,孩子的撒嬌到底代表著什么呢?接下來就跟爸爸媽媽解釋解釋。
1、撒嬌是為了讓你答應他的要求
要是你發(fā)現(xiàn)孩子平時一直都非常喜歡撒嬌,這時候你就要多觀察一下寶寶了。
寶寶在撒嬌的時候可能就只是想要你答應他一些事情,比方說,如果孩子想要你抱抱他,那么孩子在看到你之后可能就會沖著你哭泣,也可能是在你抱了他之后一直在你的懷里不動,也可能是在你要離開的時候,他一直在懷里蹭來蹭去不想讓你走。
你看,小孩子是不是非常天真可愛,他可能就僅僅是想要和你親近,就會沖著你一直撒嬌。孩子在自己有需求的時候,就會通過撒嬌這一方法來表達,爸爸媽媽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孩子的狀態(tài)哦。
2、撒嬌是因為依戀媽媽
孩子天生就會特別依賴爸爸媽媽,有非常多的孩子僅僅是看到爸爸媽媽要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大哭,孩子這時候哭泣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情。
這主要是由于孩子在來到這個世界上以后,見的最多的人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了。每天抱著他喂奶的人,陪著他的人,跟他說悄悄話的人都是爸爸媽媽。所以如果爸爸媽媽離開了自己的視線,他會覺得非常沒有安全感,會感覺自己像是被拋棄了。
因此,孩子的情感是從爸爸媽媽身上獲得的,然后才會慢慢的豐富,一直到長大成人。所以,孩子小時候向爸爸媽媽撒嬌是因為喜歡爸爸媽媽,想和爸爸媽媽更加靠近,不想離開爸爸媽媽罷了。
3、撒嬌是一種快樂的心態(tài)
小孩子朝著母親撒嬌會覺得與人接觸非常的快樂,因為母親往往都是疼愛孩子的,會在孩子撒嬌的時候溫聲細語,會滿足孩子的一些要求,于是孩子會感到滿足,也會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多了一絲認知,這會使他出現(xiàn)開心的情緒,漸漸的喜歡上這種情緒,也就是說撒嬌會讓孩子快樂。
專家解讀:學齡兒童到底需要的是什么?
根據(jù)埃里克森有關心理社會性發(fā)展的觀點,6歲到12歲這一階段是專業(yè)術語中的學齡兒童階段,而這一階段主要是形成孩子的勤奮感和責任心。
其實,學齡兒童的勤奮與勤奮感是不同的。表面上的勤奮行為,并不代表兒童從內(nèi)心之中獲得了勤奮感,學齡期兒童不僅要努力掌握學校要求學習的大量知識,還要找到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位置。因此,父母一定要關注兒童成長中的心理變化,及時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但不是粗暴的強迫手段,引導兒童成功獲得勤奮感。
去年年底有篇文章,引起了家長與老師們的熱議,說的是學齡兒童的很多作業(yè)需要忙一起做,除了孩子覺得學習不堪重負之外,連一個家庭都快被孩子的學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了。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們各抒己見:
老師認為學校負責傳道授業(yè)解惑,但家長配合實施也非常重要;
家長則認為自己承擔了過多的教學責任,這些部分不需要家長的參與。
兩方面都非常的委屈,認為自己承擔了更多的責任。
那么這個時期,孩子到底在經(jīng)歷怎樣的發(fā)展危機,又需要達成怎樣的心理任務,我們應該發(fā)揮怎樣的作用?
或許看完這篇文章,大家就能找到答案了。
1
6-12歲,在埃里克森的畢生發(fā)展理論中,屬于學齡期,此時的兒童智力不斷地得到發(fā)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fā)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fā)展,參加的活動已經(jīng)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jīng)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
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
所以在這一階段中,需要兒童專心學習大人設定的知識與技能,為將來成為合格的社會生產(chǎn)者而準備。
學校還是培養(yǎng)兒童將來順應社會文化的場所。
因為在大多數(shù)文化中,包括我們自己的文化,生存要求具備與他人合作的工作能力,所以社交技巧也是在學校要學習的重要課程之一。
埃里克森認為,兒童在這一階段所學的最重要的課程是:
體驗以穩(wěn)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奮來完成工作的樂趣。
兒童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獲得一種,在社會中滿懷信心地同別人一起尋求各種工作和職業(yè)做準備的勤奮感。
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
這個時候,兒童已意識到進入社會后必須在同伴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一方面勤奮學習,以期在學業(yè)上取得成就;但又擔心自己會遭遇失敗,因此勤奮感和自卑感構成了本階段的基本沖突。
2
勤奮感和自卑感到底來自哪里呢?
勤奮感是由愛的關注與鼓勵而形成的。
自卑感是由兒童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人物對他的嘲笑或漠不關心造成的。
如果兒童獲得的勤奮感勝過自卑感,他們就會以能力的品德離開這個階段。
所以,無論是學校和家長,都應該在此階段通過關注與鼓勵的形式,讓兒童在學習中,感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有價值的。
如果學校和家長互相推卸責任,會讓兒童對學習產(chǎn)生困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為學習而付出努力,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學校和家長在此時視學習為衡量兒童的唯一價值標準,那么他可能會成為一個因循守舊的人,將來會認為只有工作才有價值。
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論,學校和家長在這個階段里,應該鼓勵兒童掌握為未來就業(yè)所必需的技能,但絕不能以犧牲某些其它重要的品德為代價,比如學會幫助他人、怎樣和同伴一起游戲等。
如果孩子不只是認為工作有價值,其他生活中的活動也有價值,他以后就能不斷地在創(chuàng)設對自己人生有意義的活動中體驗到一種勤奮感。
埃里克森還指出,許多人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tài)度與習慣都可追溯到本階段的勤奮感。
3
所以,學校與家長在本階段應該互相配合,彼此溝通,主要目的是要讓兒童從完成學校布置的任務來獲得勤奮感。
家長應該起到榜樣的作用,在最初的階段讓兒童感受到應該用什么態(tài)度去對待學習、及如何合理地安排并有序的完成工作,這一切不應該是互相應付與推諉。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也要布置適合本階段兒童的任務,以免任務難度太高,兒童不能體驗獨立完成任務的成功感受。
4
縱觀埃里克森對兒童階段人格形成的分析,可以看到,前四個階段的心理社會危機都與自信心的建立有關,可以說,兒童在整個發(fā)展階段中所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本質的屬性就是自信心與自尊的建立。
若是兒童在發(fā)展中獲得了自信與自尊,那么他也就會獲得基本的信任感、自主性、主動性和勤奮的美德,那么他的一生也會變得完整和健康。
這也是我們帶著覺醒做家長要努力的方向。
最好的教育,是什么?
給女兒最好的保護是底線教育
第一個底線教育:身體底線。
作為父母,就是一定要告誡女兒:
不要為任何事情出賣和傷害自己的身體。
第二個底線教育:生活底線。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故事:
女兒考上大學后,父親給她寄錢。
“1200元夠不夠?”
女兒回答:“夠了?!?/p>
父親又說:“想買什么就買,別虧自己。”
女兒聽了,半天不作聲。
父親覺得奇怪:“怎么了?”
女兒說:“室友和我一樣,每月家里也是給1200元,但她生活質量比我高,每天都有零食吃,每周都去麥當勞……”
父親說:“她是不是在打工?你不要去,耽誤學習。”
“她沒有打工,是在談戀愛。
有一次她約會回來對我說,其實她不喜歡那個男生,只是喜歡他替自己買單而已。她還說我傻,可惜了這張臉,如果她有像我這樣漂亮的臉,根本不用向家里要錢。”
父親放下電話,立即給女兒打了1500元,回家又給女兒發(fā)了一封郵件:
“從這月起,我每月給你1500元。多出的300元,你可以買零食。還有,如果你戀愛了就要告訴我。我每月再給你500元,作為戀愛經(jīng)費。請你一定要記住,每次約會,都不要忘了帶上自己的錢包?!?/p>
這位父親為什么要這么做?
因為他在給女兒灌輸一個生活底線——要有經(jīng)濟獨立能力?!敖?jīng)濟獨立的女人,是最有尊嚴的女人。經(jīng)濟不獨立,人格便不獨立。人格不獨立,愛情便不獨立?!?/p>
第三個底線教育:感情底線。
第四個底線教育:生命底線。
給男孩子最好的保護是陽光教育
有一個14歲的男孩,放學后看到書亭里有一本喜歡了很久的書,可是自己沒有那么多錢,于是就大著膽子把書藏進了懷里,誰知被剛轉身的老板發(fā)現(xiàn)了,老板把他扭送進了派出所,幾名警察輪流審問他,還打電話通知了孩子的父親。
很快,孩子的父親就趕到了。男孩低著頭,默默等待父親的責罵。
“我想,這一定是個誤會?!备赣H淡淡地開口了,“因為我非常了解我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的。你們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這事就算結束了?!?然后,父親就掏出了錢包。男孩驚呆了,他看著父親,父親也看著他,眼里沒有責備,有的只是愛憐。
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了腳步,他捧起孩子那張滿含羞愧與感動的臉說:
兒子,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里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你依然是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說完,他鄭重地將這本書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父親慈愛地將他摟進了懷里。
男孩子的成長難免會犯錯,犯錯后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正確的教育,受到社會過多負面因素的影響很容易誤入歧途,陷入陰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的陽光教育,教會孩子學會承擔,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一個陽光教育:冒險教育。
教育家理查德說得好:
缺乏冒險精神的孩子,往往習慣于墨守成規(guī),既性格孱弱,又不善創(chuàng)新。
第二個陽光教育:規(guī)則教育。
作家林曦講過一個教育故事:
孩子與同學打架,回家后大哭。
我問他:“你很委屈,很生氣嗎?”
孩子說:“嗯,我要報仇?!?/p>
我問他:“那你打算怎么做呢?”
“找根棍子,不行,我要像電視里一樣,用劍刺他?!?/p>
“好,這樣很解氣,爸爸幫你準備一下。”
過了一會,我抱著衣服和被子下樓。
孩子一臉驚訝:“你怎么拿這么多衣服?”
我回答:“如果用棍子呢,你會被帶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1個月,所以要給你帶換洗衣服;如果用劍的話,就要呆很長時間,肯定得準備被子??!”
孩子紅著臉說:“真的會這樣嗎?”
我回答:“嗯,法律規(guī)定是這樣。”
“那我們算了吧?!?/p>
“可是,你不是很生氣嗎?”
“其實我也有錯,我不生氣了,我去跟他道歉?!?/p>
“好,爸爸支持你?!?/p>
在“冒險教育”的基礎上,必須得增加一個“規(guī)則教育”,
用規(guī)則來平衡冒險。
我特別喜歡這位父親對兒子說的一句話: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往最壞的結果想一想,這個最壞的結果如果能接受,就可以試一試。如果承受不了,就不要去做。
第三個陽光教育:挫折教育。
第四個陽光教育:獨立教育。
楊絳的父親楊蔭杭說過一句話: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shù)谝弧?/p>
如果不放手,不狠心,一直將孩子保護在羽翼之下,那么有朝一日當他們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將無所適從。
有遠見的父母,都會選擇讓孩子從小獨立,那是一種最明智的愛,苦盡甘來。
對于孩子的教育,要根據(jù)孩子的個性來。男孩和女孩在生活中會面臨不同的危險和挑戰(zhàn),父母能夠做的,不是為他們預知每一次風雨,而是教會他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能以合適的方式去解決。
社會上常說窮養(yǎng)兒富養(yǎng)女,其實不然,窮養(yǎng)出來的男孩成長后也許很容易被物質誘惑,而富養(yǎng)出來的女兒或許也會太天真。
最好的辦法,是根據(jù)孩子的特性引導孩子,對于女孩,告訴她們做事的極限,對于兒子,讓他們減少被影響同化的可能性,這才是我們對于孩子最需要教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