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影響親子關系的幾個問題
發(fā)布時間:2021-07-21 孩子的教育問題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幼兒園教師存在的問題當喜歡自己來的3歲孩子想自己穿衣服,急著把外婆手中的衣服搶過來,笨手笨腳的試著穿上衣服,結果……
結果,一旁心急的外婆看著孩子笨手笨腳,搶著幫孩子穿,在孩子跟外婆互相拉扯的過程,越來越急躁的外婆就從孩子身上打了下去。外婆感覺自己的關心不被接受,開始破口大罵,而脾氣硬的孩子更是一臉委屈,仍堅持要自己穿衣服。有時外婆看著孩子的媽媽陪著孩子穿衣服,嫌孩子的媽媽手腳太慢,也會插手把衣服搶走要親自幫孩子穿。
因此,每天當洗澡完穿衣服的時刻,孩子都直接抗拒外婆的幫忙,堅持要自己穿。當穿不好時會嚷嚷要媽媽我來幫忙,完全不接受外婆的好意,因為孩子的媽媽會試著等待孩子自己完成,等孩子需要幫忙她會自己開口。急性子確實讓外婆時常情緒失控,更讓祖孫的親密關系變質(zhì)。
我們常常抱怨孩子不等待,其實大人更是急躁、沒耐心等待。
孩子在發(fā)展過程,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時間來學習與反復練習,但是當媽媽的時常在一旁催促著孩子「快一點!快一點!」、接著是沒耐心的直接幫孩子代勞、甚至焦急萬分時直接對孩子大吼大叫與攻擊責罵。
你知道嗎?孩子需要的不是很能干的媽媽,需要的是能多給他一點時間、陪他一步步學著完成、與他分享成功驕傲的媽媽而已。
即使媽媽的生活有多緊湊,有忙不完的家事,不僅有孩子,還有家庭要照顧。但是,等待是媽媽在育兒過程中,必須要學習與磨練的重要能力。
慢養(yǎng)、等待是媽媽育兒必須學會的功夫。
等待,讓孩子能情緒穩(wěn)定,不會用尖叫、哭鬧來抗議?!綿JZ525.COM 勵志的句子】
等待,讓孩子能專注有耐心,不輕易放棄的學習新事物。
等待,讓媽媽你能享受陪著孩子學習每一件生活小事,分享孩子當下的成就與喜悅。
等待,讓媽媽你感受到孩子的單純可愛,才不會讓感到育兒生活只有勞累,沒有喜悅!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親子關系:不能隨便回答孩子的幾個問題
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大多十分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但不知爸爸媽媽們是否意識到,鼓勵性的言語說得不恰當也可能破壞了孩子的自信心呢。
下面這六條最常見的錯誤回答,爸爸媽媽們可要看清了!
1、女兒從幼兒園回來,抱怨她的小伙伴“太自私”。
錯誤回答:媽媽完全了解你的感覺。
事實上,你不可能了解她的感受。因為她是你心愛的孩子,你心疼她,你怎么可能完全了解她的感受?自然,你是想告訴她,媽媽理解她,并且想讓她知道憤怒、難過之類的感受都是正常的。但是,你這樣的安慰更容易激怒孩子,孩子會覺得你這么說是覺得他經(jīng)歷的事情很正常,她的不快不僅沒平息,很可能,以后她什么都不愿告訴你了。
正確做法:從問一些簡單的問題著手,了解事情的全過程及細節(jié),讓孩子覺得自己被理解比簡單的安慰有效得多。
2、兒子剛剛同小伙伴玩了回家卻宣稱:“我一點也不喜歡明明?!?/p>
錯誤回答:“不可以這么說,明明是個好孩子?!?/p>
你只是不希望孩子對他人過分地指責,或許事實上明明真是一個可愛的好孩子,也或者你同明明的媽媽是好友,你希望兩個孩子相處愉快。不過在這時候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去“喜歡”別人是不對的,這等于是輕易地否認他對小伙伴的判斷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斷人、發(fā)展人際關系的能力。
正確做法:認識到你的孩子不喜歡另外一個孩子總有他的理由。還是同孩子聊聊吧,問他:“那你今天過得不開心嘍?明明對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讓你不高興了?下次碰到他你準備怎么辦?”通過這種方式來鼓勵孩子。
告訴孩子同小朋友們相處,要掌握一個基本的交往原則:先判斷一下對方是個什么樣的人,萬一發(fā)生了不愉快可以試試有沒有改善的辦法,如果相處得不好,實在沒法達成一致,斷交也行。正確地教給孩子這一課,對他將來的社交一定大有好處。
3、孩子告訴你今天班里畫畫,老師表揚她了。
錯誤回答:你是最棒的!
如果總是用“最漂亮的”、“最可愛的”、“最能干的”這樣的詞鼓勵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太多的壓力。會令孩子對自己期望過高壓力過大,以致不能承受。而且,孩子同小伙伴一比較,她漸漸發(fā)覺她并不是樣樣都比別人好的。心理學家做過一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盲目夸大地表揚孩子會導致孩子自我懷疑,令孩子不自信。只有恰當?shù)姆鲜聦嵉谋頁P和鼓勵才會真正對孩子有益。
正確做法:不要再不切實際地表揚孩子?!敖裉煺嫫痢北取澳闶亲钇恋摹焙线m得多?!斑@個故事真有趣”比“你講故事是全班最棒的”更合理。
4、父母大吵的時候,讓5歲的孩子聽到了,做媽媽的想和孩子作一番解釋。
錯誤回答:“我想讓你知道,爸爸媽媽今天下午吵些什么?!?/p>
在這個開放的年代,我們有時候讓孩子知道得太多了。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如果知道了爭吵的來龍去脈就不會胡思亂想了。沒錯,聽到父母發(fā)生激烈爭吵孩子會害怕、不快,但是把大人之間的事全盤托出反而會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擔憂。
在他們的小腦瓜里,覺得生活像他們在電視電影里看到的那樣混亂、易碎,你們夫婦或許覺得激烈的爭吵不過是漫長的婚姻道路上的一點小波折小點綴,孩子卻馬上會跳到最壞的狀態(tài):我們的家要散了,爸爸媽媽不要我了。
正確做法: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剛才火氣都太大了,這跟他沒關系。因為,聽到父母在大吵,孩子跳出來的第一個念頭是這爭吵是不是我引起的?爸爸媽媽還會和好嗎?然后,在孩子面前同你的配偶來個簡單的擁抱或是說句調(diào)侃的話,這樣孩子才會放心,覺得警報解除了。
5、孩子從幼兒園回來悶悶不樂,因為同伴嘲笑她有個大蒜鼻子。
錯誤回答:你的鼻子挺漂亮啊,媽媽就喜歡你這個樣子。
媽媽不過是在寬慰孩子,告訴她無論她長得什么模樣,媽媽一樣愛她。但是這其實等于告訴孩子她擔心的東西是真的。事實上,二、三歲的孩子就開始注意自己的長相了。到了五、六歲,他們會同別人比較,然后,會抱怨:“我的腿太粗了。”“我是不是太矮???”你告訴他:“你這樣子就很好看啊?!?/p>
可能令他懷疑自己的判斷力,他會用你告訴他的標準去看周圍的人。他也可能覺得你不理解他的傷心,會一個人把不快壓在心底,不再對你說什么,在今后的社交中出現(xiàn)心理障礙。
正確做法:如果孩子覺得自己哪里長的不好看,先問問他,是不是在和誰做比較。然后可以同他討論,看看能不能幫他。如果孩子覺得自己不如同伴高大,可以告訴他各人有各人漂亮的地方,如果真的想高大一點,可以鼓勵他多去打打籃球,學習游泳。當然,有時候?qū)τ诤⒆拥谋г刮覀儗嵲跓o能為力,在那種情形下,你可以對他的不快表示理解,千萬不要置之不理。
6、孩子聽到老師說吸煙不好,回來問你有沒有吸過煙。你回答說沒有,他不信任似地再問:“真的嗎?”
錯誤回答:“我從沒對你撒過謊。”
你這么說是為了贏得孩子的信任,但告訴孩子從沒并且永遠不會對他撒謊之類的話,孩子今后很輕易就能抓住你的把柄,不再信任你。
正確做法:“爸爸盡可能對你誠實。”當他下次發(fā)現(xiàn)你在說著一個善意的謊言時,你就有了解釋的機會,告訴他有時候這么做只是好心。“爸爸知道今天的菜不好吃,可是外婆費了好多時間來準備,我不想讓她不高興啊。
培養(yǎng)良好親子關系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1.不當“法官”,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豐富多彩,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內(nèi)心世界便無從談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呵護其自尊,維護其權利,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即父母對待孩子,要像“律師”對待自己的當事人一樣,了解其內(nèi)心需求,并始終以維護其合法權利為惟一宗旨。
2.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tài)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隊”,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贊美孩子,還要引導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戰(zhàn)友。
3.不當“馴獸師”,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戰(zhàn)勝自己,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jù)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時父母的“反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不做“馴獸師”,學做“鏡子”,才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識,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威”,轉而和父母溝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暗纫坏取笔呛苡杏玫?。比如我們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會沒事,若總去撓,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原因就是人體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停下來,等一等,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婚姻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溫暖的親子關系絕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但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磐石。養(yǎng)兒教女是你我學習情感功課的最好時機,因為愛,我們學習,學習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相愛?!眮碜耘_灣師范大學人類發(fā)展與家庭學系的林如萍教授娓娓道來,和大家分享了教養(yǎng)孩子的第一課——婚姻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教養(yǎng)的第一課:婚姻對親子關系的影響
演講/林如萍 臺灣師范大學人類發(fā)展與家庭學系教授、臺灣省“教育部”家庭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
插圖來源于林如萍教授講演PPT
教養(yǎng)孩子,親子互動中的“體會”、“感受”遠比教養(yǎng)“方法”更重要
我有一個大四的兒子,我來北京的時候,他跟我說:“媽媽,你應該要去。大陸好大,我們應該多認識,應該多往來?!蔽铱粗L大我就想,其實他在3歲之前是奶奶帶大的,當時我在學校剛剛起步,研究跟教學非常繁重。到了3歲的時候迫不及待把他帶回臺北,因為臺灣師大有個幼兒園,跟我的工作地點就隔一個墻。于是第一天我興匆匆?guī)ビ變簣@,他很安靜,個子小小的,他一直拉著我的衣角??墒俏乙呀?jīng)聽到學校的鐘聲了,我就跟他說媽媽要去上課了,下課來接你,他不哭不鬧,就緊扒著不放。
晚上帶他回家的時候很心疼的,用盡各種方法跟他討論上學,可他就是一臉憂愁,不哭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他的聲音是什么。后來他跟我說,你一定記得來接我嗎?你會記得下課來接我嗎?一個剛從奶奶身邊離開的孩子,最沒有安全感。后來我靈機一動,就畫了時鐘,說了一個長針和短針的故事給他聽,還讓他帶著爸爸媽媽的照片去上學。那天老師說他進去一點點,還是沒多說話,可是不時抬頭拿出那張紙核對4點到了沒,不時低頭看一看爸爸媽媽還在,就這樣一個禮拜,兩個禮拜……當然這過程里面老師幫了很多的忙,一再安慰他:“媽媽肯定記得,一定不會忘記你”。每一天我都問他,在學校里面有沒有最高興的事,有沒有最傷心的事。他說最高興的是媽媽你準時來接我,永遠都是。終于有一天他說最高興的事情是他跟老師、小朋友一起畫圖。那天我在家里喜極而泣,那個別在他身上的圖,久了掉了,他也出門了。從此之后他不需要那個時鐘,不需要那個照片,在我接他的時候,他跟我說你來太早了,我們游戲還沒結束。
我覺得我們好像不應該在這里苦惱怎么教才有效,也許應該更了解孩子得到的訊息是什么,孩子心理的感受是什么?我跟兒子說下課就來接你,對他是什么意義?我對他說我不會忘記,那是一個什么承諾?所以,如果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其實我們不是在談教養(yǎng)的方法,是親子互動當中的體會,孩子的感覺和孩子的解讀。
在教科書上,教養(yǎng)是指父母有意識的、有計劃的把孩子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透過父母教養(yǎng)他從一個自然人變成社會化的好孩子、好學生、好公民,我們說這是一個社會化的歷程。當然在這樣的過程里,除了求學念書,他也傳承了整個社會的價值信念。
最近這十年內(nèi),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教養(yǎng)其實是一個互動的歷程,就如同剛剛我提到的經(jīng)驗,我們這樣教,他如何解讀。我們中國人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可是如果沒有功勞其實孩子好苦啊,因為我們一直在孩子的“不需要”上努力。如果從親子互動的角度來看,我們這樣教,可孩子是在自己的認識里選擇性接受。如果我們沒有覺察這一行徑,還真不知道教到哪里,開了什么花,結了什么果,所以知覺(體會)跟親子良性互動遠比方法更重要。
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教養(yǎng)是一個動態(tài)的社會化歷程。舉一個華人社會對青少年的研究,很多時候一個暴力橫行的青少年事實上是家庭養(yǎng)出來的,那找找原因在哪里。 如圖中Time1孩子在青少年的時候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兒,看暴力的行為,包括他對人的敵意,或許一些暴力的傾向是怎么產(chǎn)生的。
我們來研究所謂父母的監(jiān)控,跟所謂父母的教養(yǎng)。那監(jiān)控的這條綠色的線意思是:我們要孩子幾點出門,幾點回家,我們規(guī)律他的生活,我們期待他生活的常規(guī)。這條綠色的線代表對他有幫助,幫助降低孩子的暴力傾向。但是下面這條線就復雜了,是我們的教養(yǎng)。這個研究特地去找一群父母,是非常嚴酷教養(yǎng)的,打罵到幾乎在我們看來是不正當?shù)摹?墒沁@些教養(yǎng)會不會造成一個暴力的青少年呢?這個就是研究最關注的。結果發(fā)現(xiàn),如果這個青少年認為父母這樣的教養(yǎng)是出于愛和關懷,孩子跟父母的關系是比較好的。這個嚴酷的教養(yǎng)就不會導致孩子偏差的行為。更簡單地說,我們說的管教,規(guī)律行為,管是有用的,但是“教”只有建構在情感關系跟孩子的意義理解之下才有效果。
所以如果從這兩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很想跟大家分享:父母是什么比父母做什么更重要。
例如父母愛買書跟父母愛讀書,哪一個對孩子的閱讀習慣比較有幫助呢?我們好像找各種因素,投入孩子的學習歷程,然后看他的結果,包括學習表現(xiàn)。你發(fā)覺很多時候父母做什么并沒有解釋力,可是父母本身的特質(zhì)卻有極顯著的關鍵影響。父母愛讀書,可是家中不一定要買好多書。孩子看著我們的背影,當我們在書中看到很有趣的地方,畫上重點,一下子這本書翻過來那本書翻過去,如同剛剛我拿到的《夢在青春在》,馬上翻,看到第7頁講的是婚姻與愛情。我覺得俞敏洪先生一定是浪漫的人,他說一個人生如果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就像一碗湯沒有調(diào)味。這個比喻真好,沒有調(diào)味怎么喝啊。孩子在看到我們閱讀當中找到笑容,他看到我們無時不刻用閱讀來跟他分享,于是他會湊過來,他會想知道里面寫什么,然后他會發(fā)現(xiàn)書里有小世界,有全世界。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化是一個互動的歷程,經(jīng)過孩子解讀后的親子關系才能夠教到他,而父母本身對于這件事情的信念跟行為,遠勝于我們的作為。
家庭生活的主體意義,對家庭幸福的追求跟自我的實現(xiàn)
我們談家庭不能僅講組成和結構,還談功能和關系,家人的關系和家庭的功能變了嗎?
這個解讀非常有意思,它標注了幾個家庭關系的改變。第一個講的是縱向的父子軸家庭往橫向發(fā)展,也提出了所謂家庭生活的主體意義,從傳宗接代慢慢要轉變成對家庭幸福的追求跟自我的實現(xiàn)。我們的家庭關系在改變。
華人社會的傳統(tǒng)型家庭,通常是三高婚姻,要身高比我高,學歷比我高,賺錢比我多。有什么搞不定了,就有所謂社會支持,爸爸媽媽來主持公道,親戚朋友來勸合,這個是所謂的傳統(tǒng)型家庭,角色分明,而其實婚姻的結合是養(yǎng)育為主。但是常常聽說,女性生了孩子之后,可能“Honey”這個稱呼就變成了“孩子的媽”?;橐鲈诩彝ダ锩婢屯宋涣?,只剩下親子關系的軸線,可真的是這樣嗎?現(xiàn)在年輕的一代,他要的是三手婚姻,不要三高,要三只手,要什么手呢?育兒跟家務的幫手,你一半我一半,分享分擔都是愛;要生涯的新手,女孩子也念了好多的書,做了媽媽也可以有自己的生涯;當然最后她希望一輩子親密牽手,不因為我生了孩子,當了孩子的媽,我要服侍你一輩子。你有沒有發(fā)覺我們的婚姻在變?不止是所謂變晚婚了,而是對婚姻本質(zhì)跟期待的改變。
曾經(jīng)有一個男士,事業(yè)有成,可是跟他太太的婚姻關系不太好,他來問我:“林老師,我該做的都做了,我不該做的都沒做,她還有什么不滿意?!痹撟龅氖鞘裁矗抠嶅X養(yǎng)家,不該做的是什么?有小三。后來跟太太聊一聊,她說他在一個創(chuàng)業(yè)研發(fā)的部門,整天在工作場合激勵自己的員工,帶領員工,陪伴員工面臨困難。可是他回到家,跟她說話就是第一個字“好”,第二個字是“哦”,第三個字是“啊”。我多么希望去他的部門當他的員工。他會激勵我,支持我教養(yǎng)孩子,他會關心我遇到什么困難,因為錢我會賺,不需要他該做的只是把錢帶回來。
講到這里,你就會發(fā)覺,當我們的家庭變了,我們的婚姻關系變了,我們在教養(yǎng)態(tài)度上又是如何?家庭像一個系統(tǒng),父母跟孩子是雙向的,我教他,他解讀,我愛他,他回應,我從他的回應去調(diào)整教導,去感受他的感受。
夫妻兩個吵架,說穿了為了孩子。孩子的問題不在于孩子,而是家里。但家里的問題是有個不和的爸媽,爸爸媽媽每天吵吵嚷嚷,孩子成為彼此的戰(zhàn)場,說是為了你好,其實是把他拉過來投我一票。那個戴罪羔羊的三角連接其實是最不好的親子關系,把你帶到我身邊告訴你,天底下最慘的就是你媽我了,最不應該的就是你爸爸他了。孩子在這種氛圍底下,其實是很撕裂的。但是我們曾幾何時在親子關系的教育這一議題里去關心那個真正操控我們的所想、所思的后臺。所以如果我們來談婚姻跟親子的關系,我愿意跟大家分享下面這個無比重要的概念跟作為。
共親職——教養(yǎng)是兩人三角,而非互相絆倒
Co-parenting,共親職或所謂的共教養(yǎng)。我們常常在觀察外顯的親子關系或親子行為,比如他的孩子教的可好了,他為什么這么教孩子、怎么教。其實回頭看,我們受到了共親職的影響,受到信念的影響,但根本的是我們婚姻關系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給幾個操作的定義、行為的準則,我們可以看到一對父母,或是我們自己有沒有共親職。
第一個,爸爸媽媽都投入心力在孩子身上,我們都盡可能陪伴。這里我必須為爸爸說幾句話,華人社會里對爸爸非常不公平。我曾經(jīng)有一個學生請育嬰假,在臺灣可以請一年假在家里帶孩子。他跟太太都是老師,太太剛好有一個當校長的行政職務,于是他就在家里帶孩子。他告訴我,第一天他帶孩子到游戲廣場的時候,全部的媽媽都遠遠的看他,心里想這個人大概是帶孩子來玩玩兒。第二天來的時候大家看到他更好奇,到第五天有人跟他談,安慰他失業(yè)沒有關系。爸爸應該去哪兒呢?上班去。我們的企業(yè)從來不友善家庭,企業(yè)基本上希望我們的勞工努力產(chǎn)出,亞洲社會的爸爸大家辛苦了!可是我想投入心力不是一等一,我做一份,我太太做一份,兩人一半,而是盡可能把心放上。
第二個都看重對方的重要性。各位媽媽要注意,我們常常發(fā)覺爸爸不共親職的原因在于媽媽是守門員,你把他擋住,你說這個你不會吧,這個你不懂了,這個你做錯了,于是爸爸的信心被作為守門員的媽媽給擋到門外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看中對方的貢獻,看重對方無可取代的角色。父親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絕對不亞于母親,所以我們一定要看重對方的角色,給彼此機會。
第三個要尊重對方的判斷。有時候媽媽說了一個東西,爸爸猛搖頭。爸爸還沒開口,媽媽就潑冷水。那個判斷力在孩子面前意味著尊嚴蕩然無存。
最后一個,其實婚姻很沉重,戀愛的時候都很轟轟烈烈,可是進入婚姻關系,不見得成功。我們從來不責難離婚的人,我周遭也有很親近的朋友在這條路上沒有成功。有可能我們離婚了,但是也有可能我們在不同的情境下,雖然做不了好夫妻,可不可以允許雙方仍然都成為父母?就算婚姻關系不在,為了共同的教養(yǎng),我們都尊重彼此,同意要有好的溝通。國外尤其美國,父母談離婚都要上幾堂的共親職課程。父母的離婚是孩子不可知的未來。
共親職大概有四個元素。第一個共同的家庭管理、決策。第二個相互的支持和了解,說這是夫妻之愛也可以。還有一個是勞務的合理分配,爸爸媽媽兩人三角,分擔與分享家務。當然最后最難的是教養(yǎng)的一致性,華人社會很喜歡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最難的一個叫一致的教養(yǎng),什么叫一致呢?有一種叫做支持的行為,一種叫不支持的行為。
舉個例子,傍晚要帶孩子去公園散步。媽媽說:“寶寶來,穿上外套?!焙⒆蛹敝鲩T說不穿,這個時候爸爸拿著外套,說穿上外套,天冷,這個叫重復動作的支持。
另外一個爸爸說天涼了,把外套穿上,孩子說不穿,爸爸說:“我們等一下要玩好一陣子,天黑了以后天更涼,而且我們等下還要去吃好吃的,進了餐廳更涼,我們穿上外套”——補充支持母親的指令。
當然了,媽媽有時候可能會這樣說:“寶寶,穿上外套,你看爸爸都穿上了”——要求與協(xié)助,要求對方行動協(xié)助了。爸爸立刻穿上,夸張的穿上說:“帥吧,你的衣服跟我一樣是紅色。走,我們?nèi)ヌ咦闱??!庇靡环N行動的方式來支持配偶的請求,這個叫做共同行為。
當然如果夫妻不共教養(yǎng),他們家的故事就不是這樣演的。“寶寶天涼了穿上外套吧,我們出去玩?!边@個時候爸爸說:“外套不用了,好麻煩,外面不冷。”拿外套這個動作也沒有,直接否定。
當然也有一種是這樣的,就事論事不支持,因為媽媽說寶寶穿上外套,天涼了,而且最近流行性感冒好多,不要著涼了。爸爸說根據(jù)研究流行性感冒是病毒的感染,穿外套沒用,就事論事直接否定。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是這種,穿外套,天底下最怕的人就是“媽媽”。情緒性的的不支持,不僅不支持還補你一刀。
如果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沒有一個共教養(yǎng)的共識、共親職的共識,每一個共親職的美好時刻,都可以成為夫妻的戰(zhàn)場。孩子在選擇性的看,他在解讀,他不只是學會了穿衣服與否這些事情,他看著我們的互動,他在里面看著我們的溝通,他在這里面看到的比我們想的還要多。所以也開始有研究,到底婚姻跟親子關系是什么關聯(lián)呢?有人說,我跟我太太搞不定,我跟我先生不好,所以我要跟我孩子在一起,這是一種補償。另外一種婚姻關系好,如同我們剛才講共親職更容易。很多研究都支持婚姻關系好,親子關系就會比較好。你一定可以發(fā)覺,這個研究是可以被支持的,也許今天就會在街上看到很多的場景,到底教養(yǎng)是兩人三角,還是互相絆倒。
學習維系婚姻的能力,構建友伴型家庭
講到這里,好像要教養(yǎng)孩子前要自己學習,自己成長,沒錯。如果說那個傳統(tǒng)的三高婚姻不在了,要走到三手婚姻,我們要怎么裝備自己呢?談戀愛是一個很浪漫的過程,經(jīng)營婚姻是個很實在的挑戰(zhàn)。大概給出如下幾個建議:
例如個人跟關系的承諾。結婚不是契約,是盟約,不能不開心就說散,不能遇到困難就說離,我們要共同在這里相互支持,給彼此機會犯錯、改過、學會、變好。
當然我們也要有更好的方式跟對方去溝通,有沒有看看身邊那位?當時年輕貌美的姑娘,帥氣的小伙子,結婚20年之后,只能看內(nèi)涵了。我們有沒有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另一半,我們有沒有用合理的方式在跟他溝通?
有人告訴我們,結了婚從沒有吵過架,你信嗎?中國人有可能,西方社會很喜歡嘲笑我們?nèi)A人社會的婚姻低品質(zhì),高穩(wěn)定,可是現(xiàn)在年輕家庭的品質(zhì)不高,也不穩(wěn)定。華人社會很怕跟別人沖突,尤其在家里,眼看意見不合,就不跟你說了,可是夫妻關系中最怕的就是撤退。一旦我們不愿意面對問題,就冰凍全家人。那個談不得的話題,通常都是核心問題。我們怕沖突,事實上錯失了解決沖突、改變關系的可能。親近的關系里面,我們不應該怕沖突,而是轉換沖突的結果。所以曾經(jīng)有一個研究說,婚姻有四大殺手:輕蔑、不屑、冷漠,然后就不再互動。輕蔑,一講話就哼。冷落,你講話我沒反應,然后不再互動,當然之后關系就越來越緊張了。所以不用怕沖突,當然好的沖突策略是比較重要的。
最后還要有創(chuàng)造并維持親密關系的能力。其實婚姻的這四個能力都代表了學習,代表了父母本身對于維系婚姻關系需要學習。
養(yǎng)兒育女是重新學習情感功課的最佳時機,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是家庭的磐石
我在大學里面教婚姻家庭的課程,有一次,一個學生突然掉下眼淚。其實很多孩子上了大學離開家后比較成熟了,再談婚姻家庭的時候,不是談他的未來,而是回過頭去看他的原生家庭。他的眼淚讓我有一點不舍,可是在課堂上我不輕易讓學生來說自己的家庭,家庭是個很私密的議題。課后我跟他多聊了兩句,他說我多么希望我的爸爸媽媽在這里聽你說。我只能說大概當我們希望能有改變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別人沒有改變。也許我們最幸福的是能夠在自己的家里出生,可是最不幸的也是我們不能選擇父母。我們在討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不能找理由。有人說我好怕教孩子,教著教著像我媽媽一樣。其實教育跟學習讓我們看見機會,看見改革的可能。各位要不要看看你的右腳,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腳上都有看不見的鎖鏈,可能有家里的祝福、規(guī)章,也可能是限制。我們沒有學過婚姻跟家庭的經(jīng)營,我們沒有學到教養(yǎng)孩子,我們常常都是不自覺的反射,那個就是我們原來被教養(yǎng)經(jīng)驗的投射。可是今天我們有機會看見,如果我覺得這不好,我劃掉它,它是看不見的嗎?看得見的??梢愿淖儐幔慨斎豢梢?。如果原生家庭影響了我18歲之前,但是別忘了我們每一天都在寫新的一頁,學習是看見一個個可以改變的機會。
2003年臺灣有一個《家庭教育法》,當時我為了這個法寫了一個細則。我覺得婚姻家庭需要CPR(Commitment,Problem-solving, Resources) 。這三個核心價值和概念是,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包括承諾,包括解決問題,當然包括尋求資源,像今天來到這里。
臺灣知名作家林良在最近的一本叫《永遠的孩子》書中說:歲月是淡淡的光影,只有童年才是連貫一生的。戰(zhàn)亂的過程當中,人情冷暖,家道中落,不覺得怎么灰心,心中的暖意是那一對和睦相處的父母,給我一生最大的祝福。
養(yǎng)兒教女是你我學習情感功課的最好時機,溫暖的親子關系絕對是孩子成長的基礎,但互敬互愛的夫妻關系才是家庭的磐石。在臺灣我們有一套課程,分為恩恩愛愛做夫妻,和和樂樂共親職。有時候我說,你要不要去學學這個,學學家庭教育。大家說我們又沒有哪里不好。我們好像不是因為不好才去的,我們是因為愛,愛我們的另一半,愛我們的孩子。因為愛,我們學習,學習也讓我們有機會更相愛。
影響家庭親子溝通的六大問題
影響家庭親子溝通的六大問題
每個家庭都存在著親子溝通的問題,溝通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效的家庭親子溝通,可以促使孩子健康的成長,家庭親子溝通通常會有哪些問題呢?
一、家教缺失
根據(jù)有關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我國80%的家庭都存在著家教缺失的問題?,F(xiàn)在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四大沖突:期望值與孩子表現(xiàn)的沖突,保護孩子與溺愛的沖突,交往的沖突和評價的沖突。
二、忽視心理健康
據(jù)心理學家分析,每個人的孩童時期都會有四種心理需求:父母的愛護和關心;得到別人的贊賞;被接受,被尊重;在家里有地位。
三、感情缺位
目前我國的離婚率處于歷史較高水平,由于工作原因父母長期分居、再婚重組、打工奔波等等,這就導致了很多的單親家庭、留守家庭、繼父繼母家庭、流動家庭、隔代撫育、溫暖缺失等各種類型的家庭。孩子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95%以上的孩子的情感世界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偏差,對身邊和社會的人際關系及個人情感都會帶有家庭的色彩。
四、兩面性教育
當面苛責,背后表揚,兩面性教育影響道德認同和親子共識,容易造成溝通障礙。
五、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
這些家庭的特點是:只抓學習,不講成績;考了第一,家長還不滿足。
六、父母是“網(wǎng)絡盲”
有一份針對17歲以下孩子的家庭教育調(diào)查顯示,“網(wǎng)絡盲”已經(jīng)影響到了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有七成的孩子希望能與父母一起“上網(wǎng)沖浪”,卻只有兩成的家長能夠滿足孩子的愿望。
注意力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生活中孩子帶給我無窮的快樂,也帶給我們一起憂慮、一些煩惱。孩子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困擾著我們。問題出在行為上,原因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下面,我們重點談談注意力問題。
一所小學心理教師給三年級同學做注意力測試,統(tǒng)計結果顯示:15%的學生注意力非常強,學習效率高;25%的學生注意力比較強,學習效率比較高;28%的學生注意力一般,學習效率一般;32%的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
注意力非常集中,也就是專心致志,注意力不集中,即所謂的不專心。
這里注意:孩子看動畫片一看就是兩小時,好玩的東西一玩也能玩很長時間,這并不代表注意力強。這只是最低級的注意力現(xiàn)象,是動物性注意,因為沒有目的性,屬于無意注意,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一種注意。我們要求的注意力是需要有目的專注一件事達到一定的時間,是有意注意能力。
注意力弱對孩子學習的影響
注意力是人的智力五個基本因素之一,是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的準備狀態(tài),注意力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1.孩子聰明、考不好,時好時壞。老師看錯、算錯。因為注意力缺少持久性。
2.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多數(shù)好動,坐不住,一刻不停,有時伴隨攻擊行為。給家長、老師帶來無限延長的麻煩。造成家長、老師和孩子之間關系緊張。
3.注意力孩子老挨批、長此以往,、小時候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長大就易產(chǎn)生爆力傾向。有調(diào)查1千多名違法人員,百分之七十的人小時候注意力不集中。這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就有百分之七十的孩子將來會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