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可以這樣配合幼兒園
發(fā)布時間:2021-07-10 幼兒園工作計劃班級配合 幼兒園不可以教什么內容 幼兒園工作計劃之班級配合有的家長把孩子送進幼兒園以后,就松了一大口氣,以為從此以后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全由幼兒園管了,自己只要在孩子回家的時候給他買點吃吃,有時間逗他玩玩就行了,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和有害的。
孩子上幼兒園以后,除了有個適應過程以外,更重要的,是接觸的生活面更廣了,學習的條件更好了。一般來說,幼兒園的教育比起家庭對孩子的教育來會更加系統(tǒng)一些、規(guī)范一些(當然幼兒園的教育水平也是不平衡的)。盡管如此,家庭教育對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幼兒園的教育迫切需要家長的密切配合。以下幾點是有必要請家長加以注意的:
(1)關心孩子的全面發(fā)展。幼兒教育的基本任務是促進幼兒在體、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這是需要幼兒園和家長共同努力才能達到目的的。有的家長每次接孩子就間“吃什么”,有的光打聽“認了幾個字”,這些都有片面性。家長應該全面關心孩子的成長,注意配合幼兒國積極引導孩子全面發(fā)展。n4507.cn
(2)經常與幼兒園交流情況。既然幼兒的活動天地已擴大到幼兒園和家庭兩個地方,在幼兒園以老師教育為主,在家里仍以家長教育為主,如果家長和幼兒園老師不能經常、及時地交流情況或者不能如實地交流情況,或者雙方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就會影響甚至貽誤對孩子的教育。
因此,家長要主動與幼兒園加強聯系,孩子身體怎樣,有什么病,在家表現如何,有哪些優(yōu)缺點及興趣愛好等,都要如實向老師介紹。對于老師反映孩子的情況,要認真聽取,積極配合老師加強對孩子的教育,不要一聽表揚孩子的話就高興,一聽批評孩子的話就受不了。對老師有意見應當認真負責地向老師或幼兒園領導提出,不要在孩子面前隨便議論老師。
(3)共同為孩子開辟新的活動天地。家長對于幼兒園的教育不要消極地配合,比如幼兒園白天教什么,家長晚上也教什么,幼兒園一天如何安排,家長在星期天也給孩子如何安排,這樣會使幼兒的生活顯得單調,活動天地也顯得比較窄。相反,家長應該對幼兒園的教育予以積極的配合,其中包括創(chuàng)造條件補充幼兒園教育中的不足。
例如,星期天或其他休息日,家長可以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博物館或別的兒童活動場所;夏天可以帶小孩去游泳,有條件的還可以帶小孩去外地旅游或去農村居住一段時間;平時晚上也可以帶孩子去街上散散步,去親友或小朋友家串串門……
總之,讓幼兒的活動天地更廣闊一些,這樣有助于孩子擴大視野,增長見識,鍛煉身體,培養(yǎng)交往能力,是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fā)展的。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教育隨筆:點名也可以這樣玩
如果說幼兒園的點名只是為了核對人數,或打發(fā)時間,那真是放棄了一個大好的教育機會。點名的學問深不可測。點名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常規(guī)。點名前必須讓幼兒明確,這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小朋友必須安靜,該是誰就是誰,像那種老師只管叫著名字,不管孩子亂喊一氣的點名不要也罷。點名有助于促進孩子間的友愛情感。點名時不妨跳過請假幼兒的名字(誰來誰沒來,不需要依靠點名來確定,老師應該時刻做到心中有數),點完后,問幼兒:“誰沒來?”培養(yǎng)幼兒對他人的關注情感,同時還可通過點名鼓勵堅持入園的幼兒。
點名可以滲透數的概念。小班幼兒可以要求他們點數自己組多少人,練習5以內點數。中班可要求多數幾個,大班則可要求全數,還可練習默數,自己報數,進行偶數,奇數,相鄰數等概念的滲透,并且也可以適當的滲透乘法概念。
點名可以幫助幼兒形成時間概念。年月日,星期,以及昨天,今天,明天等。每次點名前告訴幼兒日期,有沒有特殊性,借以進行人文教育。點名可以促進師生感情。采用豐富多彩的點名方式,如被點到名的小朋友模仿小動物叫,或是用特別的方式與小朋友老師打招呼等。
不上幼兒園可不可以?
論壇里經常有這樣的討論,家長覺得自己有能力有精力來安排孩子的生活和學習,所以不需要去幼兒園。
或者有的人,不夠自信,想和大家求證一下這樣的想法是不是行得通。
不上幼兒園肯定是可以的,實際上很多孩子(甚至是京籍)都會面臨無園可上的情況,畢竟學位就這么多,如果幼兒園那么必須,就不會孤立在義務教育體系之外了
說這個問題,就要說其實幼兒園是在解決什么,簡單說,提供一個安全、舒適、有益兒童發(fā)展的場所。那么家長如果可以提供,當然這不是問題,盡量做到科學計劃,行為規(guī)則的培養(yǎng),尊重認知規(guī)律的教育引導,良好的同伴關系……我相信有的家長會做得很好,事實上我也見過非常成功的案例。
所以這確實不是問題,如果你想好了,就做吧,但是我有一些建議:
一、科學的計劃
如果在家看護,包括說計劃去看什么,參加什么活動,大致要有一個規(guī)劃,3-6歲的教育綱要類似的,可以參考一下,數學思維,藝術啟蒙,母語的熟練習得,以及二語的引入,規(guī)劃一下,而不是我今天想教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確實見過這樣的前輩,
他說我沒計劃,我就是想什么教什么,
我說你看看你教過的,其實你的計劃已經無形融入了,你能做到不刻意計劃,但是你很清楚教了什么,沒教什么,該教什么
總之,有計劃,有目的,這幾年寶貴的時間會更有效果。
二、行為規(guī)則的養(yǎng)成
如果不打算走入集體生活,那么可以跳過這一條。
如果此后還要走最大眾化的道路,那一定要注意做好規(guī)劃。因為大多數人,都不能永遠生活在家長提供的這個小圈子里面,所以只要有一天終要融入社會,和別人打交道,就必須做好準備。
而一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除開智力的發(fā)展,往往體現出差異的是在情商,性格,自我管理這些非智力因素。
其實很多全職看護者,本身的教育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太過隨意,想幾點起就幾點起,懶得吃飯了就不吃了……所以產生的孩子沒有規(guī)則感,自律能力差,粘人等現象。
太過的規(guī)則當然不好,我們已經糾正了,但是絕對不是沒有規(guī)則。幼兒園的接送時間,三餐以及作息時間,其實也是在為小學做準備,更適應這個節(jié)奏的生活。
那么在家看護的話,不說和幼兒園那樣嚴格,但是得有這個意識去培養(yǎng)。
三、個人滿足感和集體成就
如果不打算走入集體生活,那么也可以跳過這一條。
孩子可能因為幼兒園老師的一朵紅花,因為牙科醫(yī)生獎勵的貼紙,愛上幼兒園,愛上看牙。所以說如果一個行為可以給自己帶來快樂,說具體一些,比如認同、自豪、成就感、滿足……這些正向的情緒,就會讓他愿意堅持,并且激勵自己更好的發(fā)展。
這些未必是家長能提供得了的,所以就一定要多參加比如親子活動,讀書活動,手工活動,多給孩子提供那些來自外部的認可和激勵機會。
四、合適的同伴關系
我把入園看這么重要,因為我覺得這是他真正社會化的第一步。他終有一天要融入社會,要和別人打交道。
所以他需要學會,朋友,沖突,關愛這些關系概念。比如孩子搶東西,比如打鬧,你會發(fā)現,99%的孩子都是沒惡意的,這些孩子,一分開就想念,一見面就打鬧,坐那恨不得摸摸同學的頭,摸摸臉,如果前提是老師看護得力,家長也明辨是非,那這些都不是問題,很多矛盾孩子自己就能化解?;庵笫歉玫囊环N心理發(fā)展。
那么在家撫育,就需要把同伴關系這塊,加強一下。
五、摒棄自己的焦慮
不去幼兒園本身不是問題,一點都不是,有很多可借鑒的,但是家長一定要收起自己的焦慮
選擇這一步,自信去做,科學地去做,不要把你的焦慮帶給孩子,不要把今后的什么問題都歸結在“我沒上幼兒園”,自信地承擔后果并積極改進。
很多人,你說再多,她還是焦慮,那我真的勸這樣的家長,你都沒有足夠的信息說服自己,你哪來信心保證未來三年的科學撫育?
-----------------------
這個做法確實很不容易,注定要付出更多,我也很敬佩這些為了孩子全心全意付出的家長。
在這,我得說幾句不中聽的話,前面是”道我好者是我賊“,”后面是"道我惡者是我?guī)?。
一、不去幼兒園本身不是問題,但是到這一步,家長應該反思
一開始就沒打算去,無所謂去不去的,請無視。還有核心區(qū)以及有的區(qū)域,確實有現實困難,這個另說
絕大部分區(qū)域的現實是,上幼兒園不難,只要不一門心思裸報名園牛園示范園,都不會空著。論壇里,那么多一家一家踩點的帖子,人家怎么做到的,信息是腿著去看的、問的,不是坐電腦前面等的。
如果真的到最后公立私立都沒戲,尤其是京籍,排除特別困難的區(qū)域,這樣的家長得是多么疏忽,多么不上心才到這一步,恐怕得反思一下。今天沒有幼兒園不要緊,三年后幼升小,再六年小升初,千萬別在那些重要時刻耽誤孩子
二、不要說“我小時候就沒上,不也好好的”這樣幼稚的話
別的都是理由,但是這個不是。
我們小時候,還不用接送呢,自己脖子掛著鑰匙就回家了,這樣比沒一點意義。
我比較反感這樣的話,是因為,除了讓你寬心,沒一點用,甚至還會忽略自己撫育的責任感,小看了這件事情,該做的沒做好。
所以,去不去都不是問題,重要的是無論選擇什么,都好好的規(guī)劃它,三年不短,但也會很快過去。
還是那句話,“越努力,越幸運”,共勉
幼兒教育需要家長的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孩子出生開始,接觸最早的老師是父母是家長。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復印機,孩子是復印件,家長做的好,孩子才能做的更好。想一下,如果復印件出現問題,我們是從哪找根源呢,原件還是復印件呢?這個問題不需解釋,大家一想就明白。所以說,家長的作用很重要,而且,越來越多的家長也認識到了這個問題,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家園合作的,需要我們教師和家長共同努力的,記得有一次家長會上,我們討論怎樣看待打人咬人的孩子?有些家長是這樣說的:“這絕對是家長的問題,孩子剛上幼兒園,肯定不是跟別的孩子學的,老師更不可能讓孩子去咬人,這就是家長教育的問題”,是啊,聽了這些家長的話,我感到很欣慰,因為他們已經認識到家長教育的重要性。
在幼兒園,孩子接觸最多的是幼兒教師,幼兒教師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包括吃喝拉撒睡都要照顧到,我們每天都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我們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孩子的發(fā)展,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好家園聯系工作,一定要做好溝通,讓我們和家長共同努力,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得到更多的愛,我們從中也得到成長。
常規(guī)可以這么抓
我班有一個特別調皮的男孩,可以說他一秒鐘都閑不住,例:其他幼兒都在認真上課,他卻到處亂走,請他站在墻邊他卻摳墻壁,請小朋友們休息他卻去摸別的幼兒等等。剛開始我非常之頭疼,就狠狠的批評了他,但過后他又是原樣。接著我采取不理睬的方式,但沒想到他越發(fā)肆無忌憚。在這之前我從未遇到過類似案例,這使我非常懊惱。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拿小獎品來吸引幼兒,我發(fā)現他眼睛直盯著我,于是我就對他說:“請他坐好了?!彼R上就將小手小腳放好了。經過這一件小事,漸漸的我嘗試只要他做的好的地方就在同伴面前大力表揚他,甚至有時會請他來當小老師或者值日生來增強其自信心,提高其注意力。經過兩個月的堅持,他能堅持認真的上完一節(jié)課,據家長反映,他在家的脾氣好了許多,現在能將所學唐詩完整的流暢的背誦出來。這讓我很是驕傲。幼兒園生活應該是井然有序的,然而排隊就是外出活動、游戲、入廁、喝水、洗手必不可少的過程。剛接手小班時,排隊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每次幼兒們都個排個的,老師們?yōu)榱岁犖榈恼R和幼兒的安全著想就不得不自己動手,將幼兒一個個幼兒排好了,幾天下來,老師們都覺得很累。于是我就萌發(fā)了個想法:“為什么不鍛煉幼兒自己將隊伍排好呢?”說干就干,于是在每次排隊的時候我都會用輕柔的聲音對幼兒進行正面教育:“請小朋友們叉腰輕輕的走到周老師這來,排好了的小朋友就當小老師看好前面小朋友的小腦袋,我們還要排成漂亮的寶寶?!迸c此同時排的好的幼兒大力表揚,并請他站在最前面當火車頭,在走的過程中仍然是請小朋友就當小老師看好前面小朋友的小腦袋,還邊念兒歌或唱唱歌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久而久之,效果非常明顯,現在只要老師請幼兒排隊,小朋友們就立馬排好了。一天的活動下來老師們就省心多了。
游戲可以多樣化
孩子們最喜歡玩,每次戶外活動,孩子們一聽說要玩游戲,那開心的勁兒就往心頭冒;孩子與大人一樣,每天的時間都做同樣的事,雖然有規(guī)律,但內容相同,會感到枯燥、厭煩,因此失去了新鮮感。就如玩游戲,玩的時間長了也就膩了。
孩子們以前很喜歡玩《老狼老狼幾點鐘》,但漸漸的感覺不好玩了,甚至有些孩子們還在玩的同時起哄著。但是在聽了馮老師的這個游戲時,我打心底里表示感嘆,不禁令我大開了眼界。同樣是這個游戲,馮老師稍稍改動了游戲規(guī)則,孩子們玩的竟是如此開心。
其實有些幼兒園各領域的課程,我們不要讓孩子刻意去學習、去鞏固,這樣,反而顯得很被動,甚至有點死板。在數學課中,其中有一堂課是讓孩子們認識單數與雙數,這對于沒接觸過的孩子來說,是有點困難的。以前,我曾上過這個課,但我覺得幼兒真正掌握的人不多。后來,我也沒怎么重視,也沒有上過延伸之類的活動去給孩子們鞏固。在那天下午看了馮老師的課才恍然大悟,其實,之前,馮老師到我們班來的時候,就問起幼兒,“你們知道什么是單數,什么是雙數嗎?”雖然孩子們回答的答案是肯定的,但那時我的心里是一點都沒底的。于是,馮老師就帶孩子們到室外去玩游戲了,“今天我們要玩的游戲是老狼老狼幾點鐘?但跟平時玩的不一樣,當老狼說2點鐘的時候,2只小羊要抱在一起,因為2是雙數。要是3點鐘,就自己隨便做個動作定位,因為3是單數?!蹦菚r,在一旁聽課的我,覺得這個辦法很不錯,以前我怎么就沒想到過呢?在第一次玩的時候,有些孩子果然不出我所料,對于單數與雙數的概念還不是很了解,總是會犯規(guī),當老狼無論喊幾點鐘時,小羊們都會幾個幾個抱在一起,雖然有時會錯,但玩得非常開心。隨后,為了能更順利的玩這個游戲,馮老師采用了分組的練習,先請表現突出的一組幼兒,再請男生或者女生玩。漸漸的,孩子們對這個游戲越來越熟悉,同時也越來越感興趣,不僅更加明確了單數與雙數的認識,同時也鍛煉了孩子們的反應能力。
凡事都是眼界為識,多看看、多動動、多想想,有時就會有收獲,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學到更多、懂得更多。
這樣讓孩子喜歡上幼兒園
離開父母懷抱的寶寶們,在幼兒園會遭遇各種不適,還不太會表達的寶貝只能用歇斯底里的哭鬧來宣泄情緒,這讓爸媽既心疼不已又手足無措。
看著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委屈的小表情,你是不是總忍不住想問,“寶貝,是不是受欺負了?”“今天表現好不好啊”……其實,這樣的表達方式會對孩子造成一定的負面暗示,并不利于孩子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1、不要問:在幼兒園有人欺負你嗎?
家長們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負,經常會問“今天在幼兒園有人欺負你嗎?”
溫馨小貼士:“欺負“這個詞,一下子就把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放到了對立的位置。孩子剛上幼兒園,因為缺少和同齡幼兒交往的經驗,經常會發(fā)生沖突。孩子之間會有一些磨合,會有爭執(zhí),但不會記仇,還是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解決吧!
2、不要問:今天哭了嗎?
送孩子上幼兒園時,孩子哭鬧的厲害,“狠心”把孩子放到幼兒園,回到家家長們忍不住要問,“今天又哭了嗎?”
溫馨小貼士:入園前,孩子對于集體生活感到陌生,所以孩子會用哭鬧等一些方式來抗拒。但其實爸爸媽媽們離開之后,寶貝們表現都非常好,豐富的集體活動占據了孩子的注意力,也逐漸幫孩子適應分離焦慮。當媽媽問“今天哭了嗎?”的時候,孩子會馬上表現出委屈甚至哭鬧。媽媽的話就是一種心理暗示,暗示著“只要哭鬧媽媽就會心軟”,這樣孩子就更不愿意上幼兒園了。所以這時候家長一定要正面積極面對,可以表揚孩子:“今天只哭了一小會兒,媽媽相信你明天會更好的!”
3、不要問:老師有沒有批評你?
剛上幼兒園的寶寶們還不適應,經常會有委屈不高興的表現,孩子不會表達,家長往往會有各種猜測,會自然而然的想問,“老師有沒有批評你?”
溫馨小貼士:對于新建立的集體環(huán)境,有新的規(guī)則,老師會在孩子適應的基礎上,幫助孩子完成常規(guī)的培養(yǎng)。家長問孩子“老師有沒有批評你?”,這樣很容易成為孩子各種事情的借口,或者會讓孩子有負擔,缺乏自信,應該鼓勵孩子多和老師交流,而作為父母,要做的就是一名熱情的聽眾。
4、不要問:你今天表現好不好呀?
孩子剛入園,家長對孩子在幼兒園一天的生活很好奇,同時又擔心孩子調皮,總喜歡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表現好不好?”“乖不乖?”
溫馨小貼士:往往家長提出這樣的問題比較籠統(tǒng),孩子不知道如何回答。她們也不知道如何衡量自己的表現如何,經常對家長的回答就是“表現好”“乖”。家長可以多去關心孩子“今天在幼兒園開心嗎?”“什么事讓你開心了?”,這樣才會給孩子一個積極的具體的引導。
5、不要問:有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了嗎?
“有小朋友搶你的玩具了嗎?”也是爸爸媽媽們經常問寶貝的問題。
溫馨小貼士:孩子剛入園,對于老師和小朋友都是陌生的,從認識到成為朋友需要一定的時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和性格都不同,家長要幫助孩子一起來認識新的朋友,新的伙伴,不妨換種提問的方式:“今天認識了幾個新朋友?”或是和孩子一起分享一下班上的趣事,讓孩子對好朋友逐漸的形成概念,對幼兒園的生活充滿期待。
6、不要問:今天在幼兒園學什么了?
家長在接孩子的時候,總愿意問孩子,“今天在幼兒園學什么了?”“老師讓你回答問題了嗎?”“你學會老師今天教的兒歌了嗎?”
溫馨小貼士:這么小的孩子,要清楚的回答這個問題,太難了!不要去挑戰(zhàn)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不要給孩子壓力,以免孩子產生厭學心理。
7、不要問:老師喜歡你嗎?老師今天表揚你了嗎?
孩子剛上幼兒園,家長不僅會擔心孩子適應的如何,同時也會擔心老師是否喜歡自己的孩子,經常會通過孩子的嘴來了解老師是否喜歡自己的孩子。
溫馨小貼士: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對“喜歡”的概念還不太懂,又怎么辨別呢?這其實是家長對老師的不信任。幼兒園的老師會認真對待愛護每一個孩子,家長要給予充分信任,才能給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8、不要問:在幼兒園吃的什么飯呀?吃飽了嗎?
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家長和幼兒園還沒有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同時擔心孩子在沒有家人的陪伴下,且沒有良好的獨立進餐能力,就會經常問孩子“你在幼兒園吃飽了嗎?”
溫馨小貼士:孩子剛入園,情緒肯定不好,必然影響食欲。老師會逐漸的幫助孩子獨立,適應新的集體生活,也會細心觀察孩子,更會適當的幫助孩子進食,家長完全不用擔心孩子吃不飽。
9、不要問:你喜歡上幼兒園嗎?
孩子上幼兒園,家長的焦慮往往不低于孩子,當孩子剛入園的時候,家長就急于問孩子“你喜歡上幼兒園嗎?”
溫馨小貼士:孩子剛開始上學,對學校的一切大多帶有敵視情緒,對于這些問題如果寶寶的回答是負面的,那對他上學的情緒肯定影響很大。我們可以多給孩子以幼兒園正面的知識,幫助孩子提早接受和適應幼兒園生活。
10、不要問:你喜歡哪個老師呀?哪個老師帶你玩了?
孩子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第一次把孩子交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沒有家人的照顧,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和老師的關系,孩子能否喜歡老師,對老師產生依戀關系。
溫馨小貼士:孩子剛入園時,因為幼兒園的人和物取代了自己的家人,孩子對幼兒園所有的事物產生了厭惡的心理。如果家長一直強調她喜歡哪個老師,那就是暗示她要更多的跟喜歡的老師在一起,孩子就不愿和其他的老師接觸。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孩子看似“攪局”的問題,其實可以這樣回答她
今天,孩子們迎來了盼望已久的熬制山楂醬活動。大家圍在桌旁,靜靜看著炊事員叔叔的操作。
炊事員往已經加熱好的鍋里放了一點水,思雨立刻說:“什么味道啊,好難聞!”有的孩子也跟著捂鼻子,或者咯咯笑,活動似乎被這一句話攪亂了。
我沒有批評思雨,而是請孩子們仔細聞聞,認真觀察,猜猜到底是什么味道?
思雨自己首先找到答案,是水倒到加熱后的鍋里后產生的味道,非常輕微,而隨之而來的糖加到水里熬制后的味道有一點點刺鼻。這說明物品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雖然化學原理孩子們不懂,但是通過自己的觀察,孩子們找到了自己能理解的比較正確的答案。
當孩子們明白后,我又趁機向孩子們提出“熬制一會后,再問問,味道還會有什么變化?除了味道,山楂還會有其他變化嗎?”等問題讓幼兒思考,幫助孩子從偶發(fā)事件中梳理提升經驗?;顒釉诓粩嗟挠^察、提問、猜想、驗證總結過程中逐步進行。 ?
通過這次偶發(fā)事件,我充分意識到,教師要在活動前充分備課,不光是備教材,要掌握提問的技巧,還要備孩子,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礎上,運用恰當的提問,適時引導支持孩子探究,把握活動節(jié)奏,完成活動目標。 ?
真正做到“深入”教材,是我們每個老師需要反思的。要理解教材,才能分清哪些問題是基礎性的問題,哪些問題是拓展性問題。
基礎問題,我們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樣”來提問;
拓展問題,我們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來提問;
要把教材中的要點做到透徹掌握、融會貫通,并且要備孩子,充分掌握本班幼兒學習特點和認知水平及需要。
在科學探索活動中,幼兒往往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當教師發(fā)現幼兒的觀察行為超乎預料時,不能根據自己的經驗武斷地阻止,而要通過詢問等方式與幼兒溝通,以了解幼兒的真實想法和需要,并提供相應的幫助和支持。
在孩子們提出質疑的時候,教師要善待幼兒的“小插曲”,巧妙地引導,以恰當的方式支持幼兒的觀察。在偶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不急躁,不斷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會、感受孩子的心理和學習狀態(tài),只有做到這樣,教師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學質量。
幼兒園的孩子也可以散養(yǎng)
當今社會,是一個求快的社會,好多事都在追求速度,但停下來回頭看看的時候,忽然發(fā)現一個怪現象,我們現在吃的很多東西,相比以前豐富了許多,但滋味、營養(yǎng)卻不如以前了。
于是,很多中看不中吃的東西層出不窮。講究的人們,開始尋覓沒上過化肥、沒用過農藥的原生態(tài)蔬菜。散養(yǎng)的豬、雞,散養(yǎng)雞下的“笨雞蛋”開始紅火起來。由此,我忽然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想到了在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們。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很多家長從孩子沒出生便“不甘落后”進行教育,出生后更是忙著讓孩子學這學那,尤其對進入幼兒園的孩子,更是以提前學習小學知識為著力點,并為孩子的“成績”沾沾自喜,引以為榮。有些幼兒園為了迎合家長這種心理,也不惜違背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在幼兒教育“小學化”上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這能不令人擔憂嗎?
促進發(fā)展不是錯,但違背孩子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過早地進行“小學化”知識教育,卻是不妥當的。
在自然界中,很多早熟的果子,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往往會過早地腐爛;很多不應時的被“催熟”的蔬菜,雖然令我們眼前一亮,但吃到口里卻是沒滋沒味。難道我們也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早熟的果子和被“催熟”的蔬菜嗎?
無從知道三四十天就能長到六七斤,甚至八九斤的雞鴨們的心情,卻能看到很多孩子與年齡并不相符的行為和表情。盡管吃得好,喝得好,但孩子們快樂嗎?幸福嗎?很信服葉圣陶先生那句話“教育是農業(yè)而不是工業(yè)”。我覺得,幼兒園時期的孩子,就像春天的土地,地溫上不來,早澆水是不行的。地溫上來了,也是不能頻繁澆水的,否則,地溫是保不住的。適時澆過水的土地,是要等待幾天再細細耕耘的,是要鋪好底肥的。匆忙下種不僅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且想日后豐收也是不可能的。
春天的土地,需要的是等待,是喚醒,是激發(fā),是培養(yǎng)。“棗芽發(fā)種棉花”,不到時令過早播下的種子即使發(fā)芽也很難適應環(huán)境,春天的風兒很容易把它們“帶”走。
土地整好了,該下種時下種,就不會有太多的擔心,生根時自然會生根,發(fā)芽時自然會發(fā)芽,到夏天,必然會生機勃勃,到成熟的季節(jié),必然會碩果累累。很喜歡那樣的一個場景:一只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到田間,到地頭,到草叢,捉蟲,啄石子,啄青草,曬太陽,追逐嬉戲。小雞們多么快樂?。¢L大后的它們,打鳴一定嘹亮,下的蛋一定有營養(yǎng)!
我們在幼兒園,為什么不學學雞媽媽,把孩子“散養(yǎng)”呢?讓孩子多活動,多曬曬太陽,讓孩子健康起來;對孩子喜歡的事情,引導他、激發(fā)他、培養(yǎng)他,在孩子心里種下快樂和求知的種子,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不是很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