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親子交流50妙招
發(fā)布時間:2021-07-02 教育筆記50字 幼兒園教師研討交流 幼兒小故事50字教你親子交流50妙招
寶寶最好的學習范本就是你。跟寶寶一起聊天,一起唱歌,一起大笑——每天的親子交流就是最有效的學習。但有的時候,你是不是很難想到促進寶寶大腦發(fā)育的新方法。給你推介50種有趣、科學的親子招術,相信一定能激發(fā)你的靈感!
1.眼神的交流。當可愛的寶寶睜開雙眼時,你一定要把握住這短暫的第一時刻,用溫柔地延伸凝視她。要知道,嬰兒早期就能認清別人的臉,每次當他看著你的時候,都在加深對你的記憶。
2.呀呀兒語。你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張?zhí)煺鏌o邪,不諳世事的小臉,但不妨給他一點機會,讓他也能和你交談。很快,他就會捕捉到與你交流的節(jié)奏,不時地插入幾句自己的“言語”。
3.母乳喂養(yǎng)。盡可能地用母乳哺喂寶寶。媽媽在哺乳的同時,給寶寶哼唱兒歌,輕聲細語地與他交談,溫柔地撫摸他的頭發(fā),這樣可以增進你們的親子關系。
4.吐舌頭。有實驗表明,出生2天的新生兒就能模仿大人簡單的面部表情。
5.照鏡子。讓寶寶對著鏡子看自己。起初,他會覺得自己看到了另外一個可愛的小朋友,他會非常愿意沖著“他”擺手和微笑。
6.呵癢癢。笑聲是培養(yǎng)幽默感的第一步。你可以和寶寶玩一些小游戲,比如“呵癢癢”等,有助于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
7.感覺差異。把兩幅較為相似的畫放在距離寶寶8—12寸的地方,比如,其中一幅畫中有棵樹,而另一幅中沒有,寶寶一定會兩眼骨碌碌地轉,去尋找其中的不同。這對寶寶今后的識字和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8.共同分享。帶寶寶外出散步的時候,不時地跟他說你所看到的東西——“看,那是一只小狗!”、“好大的一棵樹?。 ?、“寶貝,有沒有聽到鈴聲了嗎?”……最大限度地賦予寶寶擴充詞匯的機會吧。(勵志的句子 wWw.Djz525.cOM)
9.一起傻。小家伙非常喜歡和你一起發(fā)出傻呼呼的聲音——“噢咯”、“嗯哼”等,偶爾還會發(fā)出高八度的怪叫聲。
10.共同歌唱。盡量多學一些歌曲,不妨自己改編歌詞,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給寶寶唱歌,還可以讓寶寶聽一些優(yōu)美動聽的歌曲,研究表明,在音樂的熏陶下,有助于孩子數(shù)學的學習。
11.換尿布時間到。利用這一時間讓寶寶了解身體的各個部位。一邊說,一邊做,讓寶寶的小腦袋瓜與你的言行同步。
12.爬“圈”。媽媽躺在地板上,讓寶寶圍著你爬。這是最省錢的“運動場”了,而且很有趣,它可以幫助
寶寶提高協(xié)調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3.購物時光。留點空閑,去超市逛逛。不同的面孔,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物品,不同的顏色,會使寶寶歡欣鼓舞。
14.提前預告。睡覺關燈之前大聲地宣布:“睡覺嘍!媽媽要關燈了?!弊寣殞毬仡I悟因果關系。
15.沒事逗著樂。輕輕地對著寶寶的臉、胳膊或小肚肚吹氣,逗寶寶“咯咯”笑。
16.揉紙巾。如果寶寶喜歡從盒子里抽取紙巾,就隨他去吧!看著他把紙巾揉成一團,再看著他將其展開,花幾分錢就能有一個可以訓練寶寶感官能力的好玩物,何樂而不為呢?你也可以把小玩具藏在紙巾下面讓他找,不過,當寶寶找到的時候,一定要大加贊賞哦!
17.小小讀書郎。給8個月大的寶寶讀故事,兩三遍之后,他就能夠意識到文字的排列順序了。給寶寶讀書,對他的學習語言真的很有幫助哦!
18.躲貓貓。玩捉迷藏的游戲能讓寶寶笑聲不斷。他會認識到消失的東西還會回來。
19.觸覺體驗。用不同質地的布料(絲綢、絲絨、羊毛、亞麻布等)輕輕地撫摸寶寶的面頰、雙腳或小肚肚,讓他體驗不一樣的感覺。
20.感受寧靜。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和寶寶靜靜地坐在地板上——沒有音樂,沒有亮光,也沒有游戲。在寧靜中感受周遭的世界。
21.家庭影集。將家人和親朋好友的照片制作成影集,經(jīng)常翻翻,有助于寶寶增進記憶。當姥姥來電話時,不妨讓寶寶一邊聽電話,一邊看著照片上姥姥慈祥的面容。
22.與食物親密接觸。為寶寶準備一些小零食——青豆、面包片或蘋果片,訓練他的抓捏功夫,探索手眼協(xié)調能力。
23.丟丟撿撿??粗〖一锇褨|西從桌子上一樣又一樣地扔到地上,雖然你的頭都快氣炸了,可你還得堅持不懈地去撿哦,因為你的寶寶正在探索“地球引力”的奧秘呢。如果方便,你還可以給他幾個乒乓球,并在他的桌子下放一個籃子,讓他瞄準,發(fā)射!
24.試試運氣。挑選幾個空盒子,把一個小玩具放在其中一個盒子里,不斷地掉換盒子的位置,讓寶寶猜猜玩具在哪里?
25.越過障礙。把沙發(fā)墊、枕頭或靠枕放在地板上,和寶寶一起爬過去,繞過去,看看誰更快。切記要讓寶寶多贏幾次,這樣他才會更有積極性哦。
26.“走走看看”。在房間里布置一些玩具,讓寶寶以不同的速度爬行,并可以不時地在一個有趣的地方停下來看一看,玩一玩。
27.接受挑戰(zhàn)。寶寶長大了,他會發(fā)揮自己最大的想像力向你挑戰(zhàn),那就得看你是否能做得跟他一樣好了。譬如發(fā)出奇怪的聲音、向后爬或是啃玩具。
28.做鬼臉。鼓起你的腮幫子,當寶寶摸你的臉頰,你就吐氣;當他拉你的耳朵,你就吐舌頭;當他摸你的鼻子,你就鄒眉聳鼻……不時地變換方式,讓寶寶有一種新鮮感。
29.觸摸物品。抱著寶寶在房間里到處逛逛,用他的小手觸摸窗戶、電話機、冰箱及電視機摁紐等,一邊摸一邊告訴寶寶它們的名字。
30.編故事。挑選一些寶寶最喜歡的故事,把其中的主人公換成他的名字,他會覺得更有趣。
31.自制動物書。去動物園的時候,給動物拍照,結集成一本相冊。時常拿出來和寶寶一起欣賞,讓他找一找大象、海獅和老虎,你也可以在一旁為動物配音。
32.讓寶寶自己做主。在適當?shù)臅r候可以讓寶寶在兩者之間自由選擇,例如讓他自己挑選吃飯的小碗。這樣他會感到非常自豪,因為他的決定受到了你們的重視。
33.回憶“過去”。和寶寶一起觀看家庭錄像帶,回顧他第一次洗澡、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叫媽媽,一邊看一邊講述,這不僅能增強寶寶的記憶力,還能提升其語言能力。
34.點點數(shù)數(shù)。數(shù)一數(shù)樓梯的臺階,數(shù)一數(shù)寶寶的手指,數(shù)一數(shù)家里有幾個人。養(yǎng)成一種大聲數(shù)數(shù)的習慣,很快的,寶寶就會加入其中和你一起數(shù)數(shù)了。
35.看圖回答問題。找一本寶寶熟悉的圖畫書,指出其中的細節(jié),從抽象到具體向寶寶提問,如“小兔子愛吃蘿卜嗎?”(抽象)或者“小兔子在吃什么呀?”(具體)
36.關掉電視。寶寶需要和你親密交流,這是電視節(jié)目無法給予的。
37.尋找“小汪狗”。不時地把書本合上,考驗一下小家伙的記憶力,看看他是否還記得書中的小汪狗在哪里。
38.轉起來吧,寶貝。抱著寶寶像芭蕾舞演員一樣旋轉起來。
39.匹配游戲。挑選寶寶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特寫照片,一式兩份。將照片正面朝上擺放在地板上,幫助寶寶找出兩張一樣的。
40.雨中游戲。在小水坑里踩踩,在濕草地上坐坐。雖然有點臟,但非常有趣,寶寶會在快樂中感覺干與濕的區(qū)別。
41.捕捉昆蟲。和寶寶一起在書籍或雜志中認識昆蟲(瓢蟲、蟋蟀及蝴蝶),然后到大自然中去捕捉。
42.培養(yǎng)幽默感。指著爸爸的照片叫“媽媽”,然后告訴寶寶弄錯了,大家一起為“錯誤”而開懷大笑,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寶寶的幽默感。
43.穿衣游戲。讓寶寶穿上爸爸的舊襯衫,看看他的反應,相信他的創(chuàng)造力一定會讓你感到吃驚。
44.感知容量
。準備兩個大小不一的杯子,在洗澡的時候,讓寶寶把水從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有的時候會溢出來,有的時候卻裝不滿,那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哪個杯子大,哪一個杯子小吧。
45.認知顏色。選定一種顏色,帶著寶寶一起尋找家中所有相同顏色的物品。
46.干家務。當小家伙蹣跚學步時,他就會幫你扔垃圾啦!不信?!你就試試吧。
47.圖書館一游。千萬不要錯過了講故事、看書的好機會哦。
48.認識ABC。每周一個英文字母。例如,在冰箱上貼A字母磁貼,吃A字形的餅干,把水果切成A字形,用樹枝在沙地上寫出A字母等。
49.老玩具新玩法。把一些舊玩具翻出來,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寶寶有了一些新的玩耍方式。
50.情感交融。臨睡前抱著寶寶,問他這一天里什么讓他最高興,什么讓他最傷心?幫助他回憶今天,感知過去,及時了解他的情感。父母應堅持這一職責,直到孩子跨入大學校門。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親子交流有三層境界,你知道嗎?
親子溝通,是許多父母頭疼的事。經(jīng)常會在網(wǎng)站里收到這樣的提問:孩子倔強、調皮、逞強,怎么辦?在我看來,這些問題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親子溝通造成的。溝通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交往方式,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家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溝通。而許多父母卻掌握不好與孩子溝通的原則和方法,頻頻發(fā)生親子大戰(zhàn)。親子溝通有三層境界,我們不妨先來分析一下有沒有道理,能不能對促進良性的親子溝通有些幫助。
⊙第一層境界:蹲下來跟孩子說話
“蹲下來”是了解孩子的一個途徑,因為只有“蹲下來”,我才能更清楚得聽到孩子說的每一句話,看到他的表情,做出準確的回應。而在和他平視的狀態(tài)下,我覺得,我更能了解他的內心感受;同時,他也能感覺到我們之間是平等的。當我們和一個成年人對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很重要,而且能從眼睛中讀到許多言語之外的東西。對孩子,也是這個道理,了解是溝通的前提,“蹲下來”是了解孩子、進行良性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蹲下來”只是一個肢體動作,但它卻需要父母把自己的姿態(tài)從心里放下來。這才是最難做到的。這一代孩子跟我們小時候確實不一樣了,他們好像天生就對尊重、平等有更強烈的要求。也許,我們也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心理需求,只不過在家家都信奉“不打不成材”的大環(huán)境下,還沒來得及發(fā)芽就被泯滅了??墒?,如果現(xiàn)在還想用上一代對待我們的那一套來對待你的孩子,擺起大家長的架子,那么,親子沖突勢必難免。
其實“蹲下來”本身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自己的。我們不再是自上而下地俯視孩子,在平視的狀態(tài)下,我們也能體會到平等。你的語氣可能就會緩和下來,心態(tài)也不再那么居高臨下,你與孩子的交流會更順暢。
⊙第二層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對孩子的批評往往是披頭蓋臉式的,并且很有心理優(yōu)勢——我這是在教育他!沒有人能否認父母的良好初衷,只不過,方法值得商榷。當我們被領導批評的時候,即使真的認為自己錯了,也會顧及面子,想方設法給自己找個臺階下。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強,方法不對,就會激發(fā)孩子的逆反,所以,教育不但無效,還有可能爆發(fā)親子沖突。而很多父母這時候就忘了這是自己也不愿意遇到的事,還會很生氣地下個結論:這孩子就是這么不聽話!
有位爸爸堅信,兒子必須要靠爸爸來培養(yǎng),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他對兒子采取的是“軍事化”管理。比如到八點半就要去洗漱,不管兒子正在進行什么活動,都必須立刻停止。每天晚上一到八點半,全家人都精神緊張,因為父子大戰(zhàn)天天上演。這兒子也夠倔的,對老爸的管理方式極不買賬,一定要進行抗爭,即使在老爸的武力威脅下抽抽搭搭地刷牙洗臉,第二天,還是要繼續(xù)抗爭。平日里對老爸也沒個好臉兒,好像真應了那句話:父子天生是敵人。
這位爸爸很失落,我問他:“你老板會強制性地命令你嗎?”他回答:“他要這樣,誰愿意跟他干。”我笑了:“對呀,你這不是很明白嘛!你自己都不樂意接受的事,憑什么你兒子就應該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也是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啊!為什么不換種方式,用一種平和的態(tài)度?而且孩子要接受一個命令是需要過程的,你可以從八點二十開始提醒他,給他也給你自己一個心理期限,你回家試試,看靈不靈?!?/p>
⊙第三層境界:換位思考
初為人母的那段日子,是我有生以來最為狼狽的一段時光。做了再充分的思想準備,我也想不到一個小生命會給我的生活帶來如此大的沖擊,所有的生活秩序都被打亂,我需要重新整合,并且先讓自己適應。
經(jīng)歷了最初的混亂之后,有一天,我看著床上熟睡的寶寶,不由地想到:他的感覺會是什么樣的呢?從我體內那個安全、黑暗的地方被提出來,一瞬間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強烈的光線、喧鬧的人群,他要學著怎么吃到媽媽的奶,學著辨認出誰是媽媽、誰是爸爸……這一切都要靠他自己去適應、去完成,和這個弱小的生命比起來,我們倆到底誰更難一些?如果我是他,我會怎么樣?
有了這樣的思考,我的心情平和下來,我知道自己最該做的是什么。我應該全力以赴地去幫助他,用我的愛給他帶來安全感,而不是整天心浮氣躁地瞎忙活。
換位思考,是處理人際關系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它的深層含義是兩個非常重的字——理解。
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有些時候并不是他們故意調皮搗蛋做錯事,而是因為他們能力有限,真的做不好。父母首先要有一顆寬容的心,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如果這代價只是一個易碎的花瓶,那就少一些嘮叨,或者把你的心疼可惜之情暫存在心里,換了你,也不想打碎花瓶,但把你的力氣減到孩子那么小,你可能也拿不動它。
溫馨提醒:
這三層境界,其實都是我們在人際交往中早就心知肚明的。但是,在進行親子溝通的時候,我們往往把親子關系看得過于特殊,而忽略了這些常用的溝通方式。把親子關系,看作是相對獨立的兩個個體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隸屬關系,用尊重、信任、理解的心態(tài)來對待孩子,親子溝通還會有什么阻礙嗎?
親子交流你必須懂得這些技巧
孩子小的時候,即使再叛逆,父母們似乎都有辦法“收拾”他們。不管方法是軟是硬,反正孩子們總會很容易就能消停下來——至于是否很快又反復,另當別論。
但是,當孩子們逐漸邁向青春期的門檻,一切似乎都變得不一樣了。一般女孩在10歲前后、男孩在12歲前后,就會進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親子關系往往會進入新的階段。那些懂得放手、保持自我成長的父母,會更容易和青春期的孩子打成一片,而那些控制欲強、一直停留原地的父母,更容易與孩子發(fā)生嚴重的沖突。大量孩子離家出走、自殺的悲劇事件,就是發(fā)生在這個年齡段前后。
所以,在孩子長大之前,所有父母都有必要了解一下,不遠的將來,你將面對一個怎樣的孩子,又該如何應對。
對孩子和同伴瘋玩有意見?也許你只是不能接受孩子長大的信號
一位媽媽問:
我女兒9歲,讀小學四年級了。一直都挺懂事的。不過近來放暑假,玩有些瘋。整天就是要出去好朋友家里,不喊她回來她都可以一整天不著家。暑假作業(yè)扔一邊動也沒動。我忍著沒說她,可是她爸爸為著已經(jīng)批評過她好幾回了。按理孩子有朋友是好事,可是我們擔心這會帶給孩子一些不好的影響。
一般,孩子在兒童期就會有自己的朋友了。但是,到了青春期,孩子的“朋友”似乎變得越來越重要。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更希望能夠融入自己的同伴中,也更害怕被同齡人拒絕。此時,習慣了孩子順從的父母,會感受到來自孩子同伴的“競爭”。呈現(xiàn)出來,就是父母們更多擔心孩子會交到不好的朋友,會被同伴帶壞,更容易在孩子交友問題上對孩子進行過多“干預”。
其實,父母們的緊張往往是失度的。父母們之所以緊張,并非因為孩子做了多么出格的行為,而是無法接受孩子即將要遠離自己的信號。
一個家庭教育健全的孩子,自有良好的判斷力,去對朋友的好壞進行篩選。而且,對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父母和同伴對他們的意味是完全不同的。他們更可能與父母聊學習、學業(yè)表現(xiàn),而更可能與同伴聊約會和性有關的話題。父母對孩子同伴交往的粗暴干預,只會強化親子間的敵對,壓抑孩子正常發(fā)展的渠道。父母希望給孩子有效建議、引導的企圖,也更可能化為泡影。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開始更在意他的同伴,那么這是一個信號:做父母的需要開始做好準備,孩子們需要更大的世界去成長,我們要做的是放手,并以一個老朋友的身份,給予必要的提醒和守護。
覺得孩子總是不聽話、惹自己煩?也許你自己需要先處理好自己的“更年期”問題
晚婚晚育政策一直是被眾多父母執(zhí)行的,隨著經(jīng)濟生活的富足,社會生活的豐富,孩子們的青春期和媽媽們的更年期都提前了,這樣的話,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媽媽們也多是45歲左右的中年婦女,開始進入醫(yī)學意義上“更年期”,在這個階段,“更年期”與“青春期”的沖突非常常見。
在豆瓣上,曾經(jīng)專門有一個名叫“父母皆禍害”的群落。里面就是許多青年男女對自己更年期父母的各種吐槽和不滿。濃濃的火藥味背后,更多地看到兩輩人陷于各自的掙扎當中,卻很少有真正看見“對方”。
追究到底,青春期和更年期,都是認同的問題。在這兩個特殊時期,人的生理都會發(fā)生巨大變化。邁入青春期,就是走向一次生理的高峰期;而走入更年期,則是進向一個衰退期。因此,兩個各自有重要課題需要處理的人,分別處于各自的焦慮當中,碰到一起,自然更容易發(fā)生激烈沖撞。
這個過程中,父母自身的成長至關重要。畢竟,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看似出處要求獨立,其實心智并未成熟。他們仍然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接納。因此,緩和親子沖突的主動權,仍然把握在父母手里。
日益邁向中年的父母,必須要更勇敢,盡管這很難。其實,人的一生,一直在不停在向前、變化。接納這些變化,即是成長。不接納,就會出現(xiàn)問題,甚至導致病痛。父母先解決好自己的問題,孩子的問題往往也就不成問題了。
你還該懂得一些必要的親子交流技巧
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最常抱怨的就是沒法和孩子交流,說不了兩句就再無法對話下去,不是以孩子摔門而去告終,就是在父母的怒吼中結束。比如一位媽媽說:我有個大兒子今年十一歲了,說話都帶刺,是不是判逆期到了?
其實,這些父母往往還停留在原地,把已然長大的孩子,仍然當做一個小寶寶看待,并常用不恰當?shù)墓芙?,去干預孩子越來越強烈的自我意識和獨立自主的沖動。跟青春期孩子交流,下面這些技巧,你有必要了解:
1.家長要把孩子的表現(xiàn)當作他成長過程中正常的表現(xiàn),在心里真正接納孩子跟小時候的不同。
2.家長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看待問題。
3.我們說言多必失,批評、指責、抱怨、嘮叨、威脅、懲罰這些會傷害孩子的內容大多時候都會在語言中,所以要少說多聽。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他更多時候是在尋找一個傾聽的對象,因此你仔細認真的聽孩子說話,原本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支持,在聽孩子說話的時候,給一些簡單的回應和簡單的評說足夠。
4.說出你對孩子所做事情或者所說話的感受即可,不要長篇大論地告訴孩子如何去做?,F(xiàn)在的孩子對大道理懂得比家長還要多,因此你的話他可能壓根就聽不進去。他只是想讓你表示一下認同而已,而你的認可已經(jīng)讓他滿足。
5.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努力把自己傳遞愛的方式調整到孩子的頻道上,以他能夠接受的方式給他。
6.青春期的孩子還是需要父母的“親密接觸”的,比如擁抱、摸摸頭、親親額頭等等。畢竟孩子的成長是延續(xù)的,小時候你一直跟他很親密,就因為孩子長大了,就不給了,他也會失落。
7.青春期的孩子切忌說教或打罵,想要打開和孩子溝通的途徑,不妨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讓孩子逐漸對家長打開心扉。不要將家長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對孩子多鼓勵、多稱贊。
缺少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孩子勢必將注意力轉向外界,尋求安全感的方式也會從外界獲得。所以,還是要從調整父母開始。陪伴孩子時間的短暫,并不意味著陪伴孩子的質量降低,反而應該更專注更投入地陪伴孩子,利用時間多和孩子溝通,先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聊起,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沒有不付出就收獲的事情,對于孩子陪伴少、理解少、關注少,怎么可能獲得孩子敞開的心扉呢。
研究顯示:父母的心理素質在孩子的性格中關系更為直接,父母性情平和、做事民主,子女性格多表現(xiàn)為親切、率直,有活動能力;父母過分嚴厲,子女表現(xiàn)則往往是逃避、反抗或膽怯;父母處事忽冷忽熱,反復無常,子女多為神經(jīng)質、自以為是、缺乏責任心、沒有耐心等。
因此,處于“更年期”的父母尤其要注意自己情緒生活的健康性,學會合理疏導自己的情緒,尤其是在消極情緒的調控上為子女做個好榜樣。
總之,在青春期孩子尋求自主性的過程中,沖突和權利斗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大多數(shù)孩子和父母能夠解決好這些分歧,在維持彼此間積極情感的同時,重新調整與父母間的關系,使之變得更為平等。而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有一個原地踏步、不肯成長的父母。所以,無論孩子處于哪個年齡段,父母保持自我的覺察和成長都至關重要。
親子游戲:為孩子啟智妙招
寶寶在游戲中發(fā)展了心智、提高了能力、增長了知識,家庭早期教育就是游戲教育。有快樂的游戲相伴而又教育無痕的童年才是有情趣的、美好的童年。
細心捕捉興趣的亮點
一次,我抱著寶寶到校內小電影院看電影,他一會兒就沒興趣了,身子傾向放映室的方向,伸著胳膊示意我——去那兒。
當我順著他指的方向來到放映室時,他眼睛一亮,咧著嘴笑。好奇的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轉動的片子和傳動帶,足足看了四十多分鐘才肯離開。
后來,我發(fā)現(xiàn)寶寶一看到轉動的東西就很興奮,于是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轉動的、圓的東西讓他看,如電風扇、圓形的鐘、車輪,使寶寶對“圓”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慢慢地,延伸到接觸各種幾何圖形。我買來各種圖形的圖片,用硬紙片剪成各種形狀,寫上阿拉伯數(shù)字;陪他一起玩積木,培養(yǎng)他的空間感。這些又使得寶寶對幾何圖形及數(shù)字發(fā)生了興趣。
就這樣,寶寶對數(shù)學的興趣在我不斷有意識地捕捉中鞏固下來了。上小學后,他學數(shù)學很輕松,幾乎每個學期都會拿到數(shù)學競賽獎狀。
【指南針】
寶寶生來就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他的活動中蘊藏著許多興趣的亮點,如果你多留心,做個觀察家,于平凡細微處洞察到寶寶的探究傾向,抓住這個興趣點,有意識地朝這個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培養(yǎng)出寶寶在某方面的興趣。
引導寶寶觀察和思考
有一次,屋外嘩啦啦下著雨,兒子打著雨傘站在雨中,將傘飛快地旋轉著,甩得雨花四處亂濺。我沒有批評他,而是躲到傘下,和他一起玩起來。
“航航,你為什么要轉傘呀?”
“好玩?!眱鹤娱_心地回答。
“怎么個好玩法?”
“好多雨點被我甩出去了,你看?!?/p>
“噢,它是怎么甩出去的。”
兒子大概不明白我的意思,回答不上來。我啟發(fā)他:“它朝什么方向跑出去的?”這下,兒子認真地邊轉傘邊琢磨起來了。過了一會兒,他指了指傘骨尖端:“是從這兒斜著飛出去的?!薄澳惆褌阃O聛?,看它又是怎么跑的?”“當然是直的往下掉?!薄斑@說明了什么?”兒子想了想,終于說:“轉和不轉,方向不一樣。”
看著兒子興趣正濃,我又和他一起聆聽雨聲,學習說象聲詞,我說一句“叭嗒叭嗒”,他說一句“滴嗒滴嗒”。接著又和他一起打著傘步行,觀察雨點跌落到池塘里、石板上的情景,靜聽打在芭蕉葉上的聲音……
【指南針】
寶寶的玩耍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有時你看不到看似隨意的玩耍中所蘊藏著的教育內容。如果能有意引導,讓他專注地觀察,學會深入思考,將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的識字方法
我把字卡拿出來,準備讓兒子鞏固原來學過的字,但他只認了兩個就不配合了。
那就來個天女散花吧。我把字卡隨手朝空中一扔,和兒子一起搶拾起來。我搶到了“面包”、“西瓜”,他搶到了“沙發(fā)”、“月亮”、“兔子”。然后我們互相組成句子。我給出“西瓜”,他亮出“沙發(fā)”,我說不對,問他誰要“西瓜”,他才出示“兔子”。
第二天,我和他用字卡玩起了“開商店”。他的商店“貨”很多,我要買什么,他得用心去找出來。在這樣的游戲中,兒子不知不覺地記住了很多生字。
此后玩過字卡躲貓貓,一人藏字卡一人找;給字找朋友,即組詞認字,如我手中出示“上”,他得找出“課”、“班”、“學”等;從報紙和故事書中找“老朋友”,鞏固學過的字。
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兒子對漢字有了敏感,只要有漢字的地方,他就會主動問我字的意思。有了一定的識字量后,我開始引領兒子看書,培養(yǎng)他的獨立閱讀能力和對書的興趣。
【指南針】
寶寶的注意力保持時間很短,對于要專注的某項事物,時間一長便容易失去興趣。如果此時你能隨機應變,讓游戲以另一種方式出現(xiàn),他的興趣火花又會被重新點燃。
及時轉移教育戰(zhàn)術
一天,我正攤開畫報教兒子認字。當指到“湯匙”兩字時,他一邊用手表示“舀”的動作一邊說:“舀,舀,舀飯?!辈褧话褣叩降厣希@然,沒興趣了,他的思維活動已轉移到另一方向——頭腦中出現(xiàn)了“舀飯”的表象。于是我放棄教認字:“湯匙是用來舀飯的,是嗎?”他點點頭?!皽走€能用來舀什么?”他看到桌上的花生和糖,脫口而出:“舀花生,舀糖。”“真聰明,湯匙是用來舀東西的,還能用來做什么呢?”為了直觀,我特意從廚房拿來了湯匙。他看到電視機旁的小藥瓶,說:“用來蓋那個小藥瓶?!薄皩Γ€有呢?”我不斷發(fā)問,他不斷思考,“用來擺家家!”“用來敲!好聽!”“用來轉圓圈玩!”他用手推了一下湯匙柄,湯匙轉了起來。過了一會又說:“還可以刮東西!”他拿起湯匙用力在我身上刮!
【指南針】
與寶寶玩游戲時,如果發(fā)現(xiàn)他沒有朝你預設的方向走,不要灰心,不妨換個思維角度,做一點讓步,改變方向,順著他的意愿和思路走下去,不就開辟了新領域嗎——比如上面的發(fā)散思維訓練。
親子交流需要體諒
別讓孩子覺得你是在刺探軍情,試圖得到什么并以此來咋呼。也別讓孩子覺得你是在拷問他。孩子實在不想說就算了,特別是一些不光彩的事,他不愿意提,你也沒必要去硬要他自揭傷疤。
跟大兒子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飯,吃著吃著,大兒子故意打了個很大的嗝兒,當然不雅,我立刻瞪了他一眼,他旁邊的同學馬上告狀說大兒子有一次因為這個被罰掉了十分鐘自由活動時間。朋友的媽媽立刻問他:你被罰過嗎?同學回答:罰過,三次。
孩子們跑掉后,我和同學的媽媽都笑起來:孩子們平時回家可從來沒透露過這樣的信息!
教師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一定已經(jīng)處理了——偶爾剝奪孩子十分鐘的玩耍讓他在教室里自己看書,閉門思過,也不是一件壞事——教師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那么,至少暫時就還不是問題,你更不用去操心。見到孩子,因此也沒必要去盤問。除非他自己憋不住了要說。
孩子在幼兒園跟其他孩子瘋玩,結果摔倒被撞破了嘴唇,被其他孩子嘲笑了,回來很沮喪。此時,如果你指責他:告訴過你不要去瘋跑的,看吧!他只會覺得更糟糕。拉他過來,聽他講發(fā)生了什么,問他還痛不痛,才是愛,才會讓孩子下次吃虧倒霉遇上麻煩事了之后,還是愿意告訴你。
喜歡火上澆油的父母,今后一定少不了引起孩子反感甚至爭吵的機會。
親子交流需要聆聽
交流不光是說,也是聽
當你的孩子說話的時候,專心地聽;等他說完后,再給他你的反饋或你的故事。鼓勵他問你問題:你知道媽媽跟你一樣大的時候上的幼兒園是什么樣的嗎?
要讓孩子跟你說話,首先需要你在場。孩子想跟你說話的時候,你可能正忙著上網(wǎng)、打電話或做飯。但仍然,你可以俯下身來,問孩子:你想告訴我什么?
給孩子完全的關注。或者,如果實在不能抽身,告訴他:等媽媽三分鐘。三分鐘之后,真的放下手里的事情,全心全意聽孩子。孩子說的,也有價值。你如果真的相信,孩子就也會相信。
聆聽需要寬容
孩子犯語法錯誤的時候,不用急著去糾正他。在《孩子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美國教育學家約翰·霍特對自己孩子的成長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認為只要讓孩子自信,自由地說話,不久他們就可以像其他人一樣說話,而不斷地糾正,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受挫,越來越害怕……他可能會努力地避免所有用到齒音的單詞,也可能決定再也不說話了,因為說話總是給他帶來那么多麻煩。或者他可能會變成口吃或者結巴”。約翰·霍特本人在自己的小女兒說話出錯的時候,甚至讓全家人都跟著她一起說錯,以免打擊她的信心,挫傷她說話的興趣。
事實就是這樣,你糾正次數(shù)多了,孩子很可能不再跟你說話。如果你實在受不了的話,可以故作無意地用正確的方式把話說幾次。孩子如果實在不改,暫且由他去吧。你見過幾個成年人說“床下車車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