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誤會!孩子一點也不煩你的嘮叨
發(fā)布時間:2021-07-01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孩子幼兒園不合群怎么辦別誤會!孩子一點也不煩你的嘮叨
我大概天生就長了一張好人臉,特別招小孩兒喜歡。
昨天我在小河邊挖土,給月寶準備種植作業(yè),突然一個背著書包的小男孩出現(xiàn)在我面前:“嗨,阿姨,你是捉蛐蛐嗎?”
抬舉我了孩子,阿姨哪有那個本事啊!
男孩知道我要種種子,就很熱心的用石頭幫我挖土,兩只手捧著放進我的袋子里:“阿姨,你真好,還幫你女兒做作業(yè),我媽就沒時間管我。”
我看看他,大概8、9歲的年紀吧,背了個書包,步行回家,好像的確是沒人管。
“沒有大人管著你還不好?你多自由?。 蔽叶核?。
“不好?!彼趩势饋?,“有人管著、嘮叨著才是愛我啊!”
我做了個哭笑不得的表情:“你們這些小孩真難伺候!嘮叨你們,你們嫌煩,不嘮叨,你們又說缺愛。到底要怎樣?!”
他想了想說:“可以嘮叨,但是不要逼我們聽。”
哐啷,我挖土的鏟子都掉在地上了。誰說孩子們是一張白紙,他們明明是智慧的化身?。∵@個孩子,簡直是一語道破了天機!
記得我寫完“優(yōu)秀的媽媽,話都少”這篇文章時,就有媽媽在下面留言:“如果只說一遍,孩子不聽怎么辦?不嘮叨的話就是放任自流,難道讓他自己承擔后果嗎?求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p>
我特別害怕家長找我要方案,因為那會迫使我站在家長的一邊來對付孩子,你們應該知道,我明明和孩子是一伙兒的。
而且方案這個詞,帶著明顯的目的性,非要孩子去聽話,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因為我們做家長的,并不一定是對的。
我和月寶一起看動畫片,有時她看到妙處,還想再看一遍,就對我說:“媽媽,你往后倒一點?!?/p>
我嗖嗖地往后倒了,她叫起來:“往后,往后倒!”
“是往后倒了啊!”
“這不是往前倒嗎?”
我問她:“你是想把看過的再看一遍嗎?”
“對?。 ?/p>
“那是往前倒!看過的是前,沒看過的是后,記住了嗎?”
但是下一次……
“媽媽,往后倒!”……“哎呀不對,是往后、往后?。 ?/p>
有一次我們開車出門,車里給她放著故事,她又來了:“爸爸,往后倒?!?/p>
哈哈,我說:“她根本就分不清前后,她說往后你得往前你知道嗎?”
“到底是往前還是往后?”月爸左三下右三下的調了半天,最后徹底凌亂了。
但是就在那次,我坐在車里看著前面的路,突然發(fā)現(xiàn):沒走過的路是“前方”,走過的是“后方”,但是從時間上看,我們經歷過的是“以前”,沒經歷的是“以后”,這個邏輯完全相反,到底誰是對的呢?
我把這個問題放在朋友圈問了一下,果然,我們這些大人,對“往前”和“往后”的理解也截然分成了兩派。
沒有標準答案,現(xiàn)在想想,我一直要求月寶按我的邏輯分清前后,本身就是一件很荒謬的事不是嗎?
前幾天有位朋友在群里分享了一件事,她意外懷上了第三胎,打算生下來,可是家里的老人覺得他們小夫妻經濟條件不是特別好,勸她不要生,但是沒想到她意志堅決,于是家族中動用了很多人對她又是規(guī)勸,又是警告,甚至直言:她如果再生第三胎,就和她斷絕關系。
關于這件事,如果我開放留言,鼓動大家評論的話,會有各種五花八門的觀點,而且不用評判,肯定條條在理。
你說誰說的是錯的?我覺得沒有人說的是錯的。
世界上的事根本就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每個人的說法取決于他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受自己的經歷和三觀的影響。
同一件事,對這個人來說是對的,對另一個人來說就是錯的;對同一個人來說,這樣的事情此刻是對的,下一刻可能就是錯的。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它通常介于中間的灰色地帶。
那如果對同一件事起了爭執(zhí),該怎么辦呢?答案是,由當事人自己決定,只有他自己有這個權力!
比如那位朋友,該不該生下這個孩子?我的答案是:自己決定。
別人的意見、建議、威脅都是一種越界的行為,帶著濃濃的善意,卻造成了剝奪別人自由的傷害。不可取。
當然,孩子生下來,自己承擔責任,老人不搭把手,經濟上不支持、不幫襯也都是老人家自己的自由。
說了這么多,和嘮叨孩子有什么關系呢?
你不覺得嗎?那些喜歡干涉孩子的老人,并不是一天長成的,他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喜歡嘮叨孩子、干涉孩子、喋喋不休到你服了為止。
3歲時,媽媽要求“給你穿哪件衣服你就必須穿哪件衣服”
18歲時,她會要求“讓你考哪個大學你就得考哪個大學”
4歲時,你不喜歡吃西藍花,但是媽媽把西藍花喂到你嘴邊:“吃一口吧,多好吃啊,又美味,又營養(yǎng),吃一口吧吃一口吧。”(jt56W.COM 檢討書大全)
25歲時,你不喜歡自己的工作,她會說:“你的工作多好??!別人想要還得不到呢!你別眼高手低,調整心態(tài),好好珍惜吧你!”
5歲時,爸爸說:“這個孩子太淘氣了,我不喜歡,你不要和他玩。”
30歲時,他會告訴你:“這個男人我看不上,你要是嫁給他,咱倆就斷絕關系?!?/p>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不僅在一段親子關系里,也在代代相傳的輪回中。
習慣被控制的孩子,長大后會變成控制孩子的家長。
孩子一點也不煩媽媽的嘮叨,就像那個男孩說的一樣,媽媽的嘮叨在某種層面上說,是對孩子的關注和關愛,孩子都懂。
他們煩的是,媽媽喋喋不休地要求自己按照她的指令去做,要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他的頭上,要用那些固守的是非觀、人生觀、價值觀去框定他的心智。
所以孩子的反抗就是自保,確保自己不要走上毫無主觀能動性的傀儡之路。
那我們讓孩子好好吃飯、少看電視、認真寫作業(yè)、早點上床睡覺都錯了嗎?
孩子小時候,各種習慣的培養(yǎng)很重要,從不否認家長應該在這些方面多花費些氣力。
但是即使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生活中各個角落依然存在著很多孩子自由探索、自己拿主意的機會,比如,該不該把拳頭放在嘴里嘗一嘗。
你有用“臟凈”來評價他嗎?你有用“不要”這樣的詞來限制他嗎?
他想爬樹的時候呢?
他想玩沙子的時候呢?
他想把面團放進魚缸里的時候呢?
我們評論一件事,只代表了從我們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經驗,從自己的好惡出發(fā)而產生的結論,對孩子,未必都有利,未必都有用。
教育孩子的過程是一個慢慢放手的過程,從小時候緊緊抱著,供養(yǎng)他一切,到后來牽著他兩只手,讓他學會行走,直到最后,完全放手,讓他走自己的路。
我們永遠都可以給孩子提建議,但是卻不能要求他聽命于我們。未來誰都沒有去過,還說不定,誰是誰的引領。
小時候最難忘父母的嘮叨,長大后最想念父母的嘮叨,成年后最幸福的,是有父母的嘮叨。
只要父母不強勢,嘮叨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別讓“嘮叨”成孩子的煩惱
相思成癮
現(xiàn)在劉姥姥又有了煩惱:小荷不止一次為想爸爸而哭。
小荷出生后荷爸精心照料孩子,姥姥為此非常欣慰。根據姥姥的經驗,多數爸爸都不太怎么愛照料孩子,甚至打罵恐嚇孩子的爸爸也不少見。為此姥姥始終給荷爸打高分?,F(xiàn)在的問題是,小荷一想爸爸就哭,一哭就必定是想爸爸,而哭泣是負面情緒,是讓她哭呢,還是制止她為想爸爸而哭?
有個好爸爸,時常念爸爸,這是好事,但為此而引出那么多的哭泣總覺得不是個事,而這已經有形成習慣的趨勢,就更加令人不安??墒?,要讓爸爸別那么對小荷卿卿我我也很難,因為老公的父親就對女兒如此這般嬌寵,樣板的力量何其強大!結果是小姑子任性懦弱,缺乏堅韌,終于導致十年婚姻解體,大不幸也。
家人的不良習性和習慣以及如何改變,是劉姥姥育兒以來所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姥姥打算迎擊挑戰(zhàn):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只等候時間、耐心、艱苦的思索和不怕艱難地去行動。
嘮叨傳染煩惱
再舉一例:Eric本來特喜歡姥姥,在姥姥家玩得可歡了。近來卻不愿意來姥姥家,來了也不高興,總是用晦澀的目光盯姥姥。你道是怎么回事?那次姥姥無意中說了幾句讓孩子媽媽不高興的話,本來在朋友間出現(xiàn)這種小小不快應當很快就釋解,事實也是媽媽很快就跟姥姥有說有笑了。
問題是男孩的媽媽,一個非常質樸、勤勞、好學的可愛女士有個壞習慣:愛喋喋不休地抱怨;她是將抱怨當成一個興趣愛好來做的,卻沒想到給個性成長期的孩子造成了心理問題。孩子小,不懂得媽媽那似乎看來不快的漫長抱怨其實只是來自一個不良習性,而事情并不真的如媽媽所嘮叨的那么糟糕。
不過,小男孩都是特愛媽媽的,媽媽的“煩惱”便傳染給了孩子,讓孩子抑郁不快、與人合不來,影響了人際關系。
也來嘮叨一下“幼升小”
為了讓孩子能有個前途無量的開始,很多家長選擇幼升小擇校,沒經歷過的不知道,這里面真是很復雜,利弊權衡,很是糾結!
兜從一歲開始,我就開始琢磨孩子的上學問題,之前也不聽誰說過一嘴,孩子要上學,除了戶口必須落在當年學校招生范圍內的片區(qū),而且必須要落滿三年,也就是說,六歲上學,三歲前就必須搞定這個落戶問題,我們經常出沒的地方有三:
第一,姥姥家,那也是我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從小到大就沒離家多遠過,所以周圍的學校,孰好孰壞也是心知肚明,比較好的,是古二小,可是姥姥家不在該片區(qū),縱然離的很近,也是毫無人情可言的,而且,姥姥家的房子小,孩子在這里上學,我回來住都會覺得擠,為了進個連區(qū)重點都算不上的小學買套房?不劃算,而且距離市區(qū)比較遠,升值空間小,pass!
第二,通州,當初買房子,純粹是看上了這里的鬧中取靜,當然了,不可否認的還有就是便宜,孩子?完全沒考慮過,否則也不會買兩居了,總覺得很遙遠的事情,可是如果真要在北京沒別的窩,就這么一個地界,周末的升學環(huán)境,就不那么樂觀了,首先,學校軟硬件和城里肯定是沒法比,很多雖然是名校的分校,可是我也聽周圍人說了多少次了,所謂的分校,那就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老師都是就地解決,真給你從城里調過來?開,開,開,你開玩笑哪!還有,就是同齡人的素質,通州現(xiàn)在幾乎就是外來人口聚集地,首先說,我并沒有歧視外地人的意思,北京也一樣有不是東西的,但是,通州這種現(xiàn)狀就決定了,如果就地上學,學生素質肯定是良莠不齊,這兜上本小區(qū)的幼兒園就已經感覺到五湖四海皆兄弟了,上學?no,我堅決不會同意,也許是北京人的那么一點點優(yōu)越感在作怪,但是,進城讀書,必須的!
最后一個,就是奶奶家了,東二環(huán),其實兜一出生,戶口就落在奶奶家了,可是后來我實際一了解才知道,原來同是挨著的幾個樓,劃片完全不同,偏巧兜奶家劃片的小學就不好,臨二環(huán)主路,學校沒有什么成績,在周圍的幾個學校來說,不說墊底,也差不多,沒辦法,最后一條路了,必須得硬著頭皮走,開始了漫長的看房之路。
最終決定買了一套超級蝸居,50平,為了兒子,小總價就是優(yōu)選了,就在這看房過程,就感覺到了北京房價的超級大波。所以在兒子二歲半之前,終于咬牙買了,雖說不是什么響當當的名校,但是在這片,還算是個相對好的學校,而且,在這附近買房,不說賺,但至少不會虧,保值空間比較好。其實在這之前,我也斗爭過,反正都是買房,干嘛不買名校,那時候史家的片區(qū)房也就在2.6-2.8w左右(我買的2.2),但是多方打聽,那樣的名校,出入接送孩子的,非富即貴,社會名流,成功人士,小頭小腦的,就是那句話,您開個富康,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孩子之間的攀比非常嚴重,名車接送,專職保姆,我的娃如果進去了,每天得承受多大的心里壓力,看了個論壇,里面有個孩子爹開捷達接孩子,第二天接到孩子電話,讓他把車停遠點,別讓同學看見,看得我這個心寒,算了吧,兒子成不成才固然重要,但是做人還是根本,從小接受這樣的刺激,難保孩子不為了挽回面子撒謊,或者承受極大的心里壓力,這還讀什么書,所以干脆放棄了去名校的想法,做自己能力范圍內的事,不丟人!
當個媽容易嗎,一天到晚得琢磨多少事?最開始跟兜爸說的時候,他完全不理解我的行為,說我杞人憂天,結果經歷了買房后才發(fā)現(xiàn),周圍多少人都在做著同樣的事,談論起來頭頭是道,絲毫不遜于爾等,一問,孩子才幾個月。如果真等等孩子快上學的時候,你再去找,那真是拎著豬頭找不到廟門,那不是對孩子不負責么?等到孩子上學發(fā)現(xiàn)不是那么回事,還不得懊悔死,在我的能力范圍內,我能做到的,我會盡120%的努力,希望孩子能理解我的苦心,學校再好,孩子不學,也是白瞎,他學的好,小升初,我就能松口氣了。
不做“嘮叨”媽 教育孩子效果好
“起床、起床,快起來!去洗臉、去刷牙、記得梳頭!會熱嗎?會冷嗎?你就這樣穿著出門嗎?別忘了鋼琴課在今天下午,所以你要練!出去外面玩,別玩太瘋,別鬧太兇。今晚不準玩電腦!我說了算!我是你媽!……這是一首風靡網絡的以媽媽的各種嘮叨為歌詞的《媽媽之歌》,這首歌之所以受到關注,引起人們的共鳴,是因為很多人都有個“嘮叨媽”,有關調查顯示,九成孩子認為媽媽太嘮叨,有人甚至說“嘮叨”是“媽媽”的代名詞,你也是一個嘮叨媽嗎?
嘮叨媽覺得自己為孩子操碎了心,可孩子不領情,早已經不耐煩,甚至產生了厭煩和反抗心理。媽媽們愛嘮叨的原因是什么?對孩子會有什么影響,怎樣才能不嘮叨又效果好呢?
孩子心聲:媽媽,別嘮叨了好嗎?
我們來看一下幾個中學生對媽媽嘮叨的感受:
小龍:
我的媽媽是個“嘮叨”媽。小到生活起居,大到做人做事,她都嘮叨:起床晚了她要嘮叨,吃飯少了他嘮叨,看會兒電視他嘮叨,寫作業(yè)稍遲一會兒他嘮叨;放學回家晚一會兒她嘮叨,不知道她哪兒來得那么多話、那么多擔心,嘮叨簡直成了她的“愛好”,我特煩,真受不了。以前,我常跟媽媽吵,家里充滿了火藥味。后來,我懶得和媽媽吵了,她一“嘮叨”,我就“屏蔽”,就是說,她說的時候,我就想別的事,根本聽不見。
阿雅:
“早晨,鬧鐘聲剛響,媽媽就準時開始嘮叨起來:起床了,再不起床就要遲到了。我剛從床上爬起來,媽媽又在嘮叨:快去洗臉,別忘記刷牙。還沒等我從洗手間走出來,媽媽的嘮叨聲就又鉆進了耳朵:別磨蹭了,快吃早飯。下午放學,剛回到家,媽媽的嘮叨再次響起:快寫作業(yè),不寫完作業(yè)就別想玩。終于寫完作業(yè),剛打開電視準備看會兒動畫片,媽媽又嘮叨上了:看電視坐遠點,少吃零食……”我每天被她的嘮叨轟炸,弄得頭昏腦漲的,煩死了!
欣欣:
“每天我一回家,媽媽總是嘮叨個沒完。先是催促我趕緊寫作業(yè),我開始寫作業(yè)了,她又說坐姿要正、做作業(yè)要認真、寫完好好檢查、別忘了預習明天的功課,一會兒提醒我多喝水……整天重復強調的就那幾件事,我早就都明白了。現(xiàn)在,一聽媽媽說話,我就腦袋大。”
小利:
上次考試我沒有考好,媽媽很不高興,每次我想多玩會的時候,媽媽就說:光知道玩,看看你的成績,考得那么差,還好意思玩?
……
從孩子們的心聲中可以看出,媽媽們的嘮叨涉及孩子們看電視、學習、玩、上學出門、放學回家、穿衣、吃飯等各個“領域”,幾乎無所不包。沒看上面幾個“樣本”之前,你或許不認為自己是個“嘮叨媽”,看了“樣本”是不是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也不知不覺地“嘮叨”著孩子?
原因分析:媽媽到底為何愛嘮叨
媽媽們“嘮叨”不止,是覺得為孩子著想,對孩子好,其實不然。專家們給出了嘮叨的 “實質”。
香港心理專家李維榕認為,父母的嘮叨是出自于一種緊張,一種放心不下,于是不能??凇8改覆粩嗟挠栐?,很多時候是說出來讓自己安心,不是說給孩子聽的。父母通過嘮叨,向自己也向孩子證明:我能夠對孩子做的都已經做了。
親子專家將“嘮叨”概括為四種情況:關心式、命令式、習慣式、發(fā)泄式。
關心式:家長“嘮叨”的本意是出于對孩子的關心。實質上是不相信孩子,覺得孩子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總是不放心。
命令式:不知道怎樣才能有效地教育孩子,一遍一遍地命令孩子干這干那,管教方式太過簡單粗暴,難以從本質上解決問題,讓孩子越來越反感。
習慣式: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不習慣,未想過好的溝通方式,也沒有意識到嘮叨的無效。
發(fā)泄式:自己心里煩或者孩子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就嘮嘮叨叨宣泄自己的情緒。
你的嘮叨屬于哪一種呢?
不良影響:嘮叨的不良后果
媽媽們嘮叨的出發(fā)點是愛孩子,但對孩子是否真愛,不能光看出發(fā)點,最重要的是看“結果”。 嘮叨會帶來一下結果:
使人聽覺模糊 反復同樣的話,會讓人產生一種習慣性的模糊聽覺,明明在聽,卻根本不入心里去。這是長期重復聽同樣的聲音產生的不在乎。做父母不要只怪孩子不聽話,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太嘮叨了。——《嘮嘮叨叨只會令人厭》
使孩子產生逆反情緒 在家長的嘮叨聲中長大,大多數孩子練就了對付嘮叨的過硬本領,結果是父母嘮叨越多,孩子防御能力越強。當孩子在心上構筑起嘮叨“防火墻”,“金玉良言”,也很難穿透了。——《家教指導:家長切忌嘮叨》
教育效果低下 反復說教,不斷給孩子施以相同的刺激,可使孩子養(yǎng)成“心理惰性”,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最終當再次出現(xiàn)相同刺激時,教育效果便隨之下降,甚至消失?!秶Z叨式說教與心理慢性癥》
引發(fā)親子矛盾 嘮叨是反復、單調的刺激,是對孩子精神上的疲勞轟炸,沒完沒了的重復批評只會使孩子厭煩,挑起孩子的敵意,使氣氛緊張,矛盾更加激化。——《牽手兩代——親子課程》
由此可見,“嘮叨”的弊端多多,媽媽們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不嘮叨。
解決之道:怎樣才能不嘮叨
媽媽怎樣才能改掉嘮叨的習慣呢?專家給出以下方法:
1、相信孩子。每個孩子都想作個好孩子,有向上求進之心。一時表現(xiàn)不好一定有他的原因,我們要和孩子一起面臨問題,共同尋找改進的有效方法。
2、尊重孩子。有的父母有很強的“控制欲”,總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自己的人生路線,有權利決定怎么做,沒有必要處處按照父母的“規(guī)劃”去做,如果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對待生活,我們應該覺得欣慰而不是失落。
3、就事論事。孩子犯了錯誤,就告訴他錯在何處,如果孩子自己明白了,我們就不用再說;孩子有什么需要改變的,我們就明確指出問題所在并提出我們的期望,同時尊重孩子改變的過程。就事論事,用盡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千萬不要陳年老賬全翻出來從頭開始數落,那樣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
4、抓大放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事情需要大人操心,但有些事情是無關緊要的,隨著長大,會自然改變。因此,家長不要那么瑣碎、對孩子盯得那么緊,要把精力放在孩子成長中的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習慣、方法等。說得越多,孩子聽從我們的機會就越小,我們的威信也就越低??茖W的方式是:可說可不說的就不說;同時有好幾件事要說的,就揀一件最重要的說,其他的事情等這件事了結后再說;復雜的事情要分步驟說,先從孩子最容易做到的步驟說,完成這一步再說下一步。
5、適時放手。該孩子承擔的,我們盡量不要參與,孩子做不好會受到相應的“懲罰”(比如賴床導致遲到),孩子會因此糾正自己的行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需要懂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很難懂得自己不曾經歷的事情,我們提醒無效不妨放手,孩子會“吃一塹長一智”。
6、學會等待。一些家長有這樣一種心理:希望自己一說,孩子馬上聽、馬上改正,達到自己的目標。這其實不符合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和年齡特點。孩子就是孩子,他的心智和能力沒有發(fā)展到那么成熟,一些事情他可能還沒有理解,一些事情可能暫時無法做好,做家長的必須要學會等待,允許孩子有反復。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這個時間不會因家長著急、嘮叨而縮短。
媽媽經驗:用眼神交流更有效
梅子易:
我以前每天喋喋不休孩子書桌文具擺放紊亂,不利于寫作業(yè)。說的多了,女兒也見怪不怪,不當回事?,F(xiàn)在,我改為:先幫助孩子收拾一遍,然后神情嚴肅注視她一小會兒,我用眼神告知她:我已經給你示范了,請你按照這樣收拾,自己的事自己做,不必勞我躬親,文具擺放合理,做作業(yè)效率才高。孩子收到我的目光,她很驚奇,目光不敢與我長時間對接,主動游移了。我想她應該是明白了我的意思,我看她再用文具盒時,非常注重定置擺放??吹剿绱?,我對她投以贊許的目光,她的眼神高興地迎接上來,我們會心一笑?!按藭r無聲勝有聲”,當孩子接受到我眼神中的信息并做出相應的反應時,我是快樂的,她亦是快樂的。這和我歇斯底里的吼她改正,她卻若無其事不改正相比,眼神交流更文雅和有效。
專家主張:換種方式督促孩子
家長們長期針對某一事例的重復強調,實際上是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屬于一種負面情緒的累積。特別是當孩子認為已經完全有能力做好某件事時,再三聽到家長的嘮叨時,他們就會認為爸媽對自己缺少信任,從而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對孩子的叮囑要適度,多培養(yǎng)其自我管理的能力,盡量“一事一講”。即便孩子一時沒有做好,也不要簡單重復,而要換個角度、換種方式督促他。此外,父母在叮囑孩子時,應該多用“對于這件事,我的想法是……”、“我覺得這樣做會好些……”等商量式語氣,而少用“你應該”、“你必須”等命令式口吻,這樣不但會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效果也事半功倍。
域外教育:日本媽媽以身作則不“嘮叨”
日本東京附近有一個“母親讀書會”,容納了遠近49所中小學在校學生的媽媽。她們定期聚在一起,看書學習,交流心得。
原來,日本也有些孩子不愛學習,媽媽嘮叨、催逼,喊破嗓子,卻收效甚微。于是,媽媽們自發(fā)成立聯(lián)合讀書會,抓緊空余時間讀書學習,既為孩子作了示范,又能不斷充實自己,同孩子們也有了共同的話題。媽媽潛心讀書代替了以前“喊破嗓子”,言談中的書卷氣息代替了以前的“嘮叨”,飯桌上常以談論知識為話題代替了以前空泛的“催逼”。使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大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育兒觀念:家長的嘮嘮叨叨毀掉孩子人生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們總會犯一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過于嘮叨。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可以聽自己的話,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家長總是在反復地重復同樣的說辭,這樣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實在是太嘮叨了,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由此對父母的教育變得無所謂、不在意。
媽媽太嘮叨了,我還是更喜歡爸爸
小劉的父母就是兩個極端,媽媽非常愛嘮叨,而爸爸平時很少說話。在教育上,媽媽總有很多很多的想法,不斷地跟小劉強調自己的觀點,把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小劉,同樣的一句話要反復說七八次,一定要小劉給予回應才罷休,面對這樣的教育,小劉只覺得不厭其煩。
相反爸爸的教育對于小劉來說,就比較寬松和理智了,雖然爸爸平時很少在教育上面說太多的話,但是爸爸卻總是能夠第一時間,考慮到小劉的想法,并且一句話說到點子上。
小劉高中畢業(yè)之后就想去考駕照,但是媽媽卻只說了一句話:女孩子沒必要學開車,開也開不好,找個會開車的老公就行了。在這次家庭會議上,爸爸難得反駁了媽媽一次,他對小劉說:想學就學吧,自己會開車,想去哪去哪,不求人。
因為爸爸和小劉站在同一陣線,媽媽反而有點不高興,但是卻只能接受。也因為爸爸總是能考慮到小劉的心情,所以小劉更加喜歡和爸爸交流,而不愿意跟嘮叨的媽媽談心。但是小劉這樣的行為,卻讓媽媽感到非常不能理解:為什么我一心想著女兒,但是女兒卻并沒有感受到我的愛呢?
其實這應該是很多家庭都有的問題,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免不了嘮叨,免不了將自己的想法灌輸給孩子,而這樣的“愛”,只會將孩子越推越遠。相反的小劉爸爸的行為,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一切以孩子的想法為準,再給予自己的意見。
家長的“嘮叨”對孩子影響頗深
很多家長都喜歡嘮叨,但是卻不了解嘮叨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當孩子覺得煩的時候,只會覺得孩子不懂事。那么,嘮叨給孩子帶來的,到底是什么呢?
第一,孩子會覺得家長很煩
很多家長總是喜歡把一件事情,反復地給孩子提很多次,不管是什么樣的人,在反復聽到同一件事情都會覺得很煩。更何況很多孩子還處于青春成長期,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建立自己思維的時候,家長不停地嘮叨只會讓孩子覺得家長太煩了。
第二,孩子提取不到家長教育的重點,教育的效果也會變得非常的差
因為家長不停的嘮叨,孩子會覺得迷茫,沒有辦法理解到家長想要表達的主要內容,不能從家長的嘮叨中,提取到教育重點。最后家長想要的教育效果并沒有達到,孩子還會覺得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使得教育的效果變得很差。
第三,孩子也容易變得嘮嘮叨叨,婆婆媽媽
我們都說環(huán)境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重要原因,因為家長過于嘮叨,孩子也會養(yǎng)成這樣的習慣,把一件事情反復地說很多遍。因為家長給了孩子這樣的反面教材,所以孩子也會逐漸養(yǎng)成這樣的性格。而這樣的性格對于孩子未來的成長是非常的不利的,因為不斷地嘮叨,孩子會變得婆婆媽媽,遇見事情的時候只會抱怨。
第四,孩子會變得沉默寡言
其實成年人也有這樣的煩惱,如果一個人在你面前不停地重復同樣的事情,那么你會漸漸地變得不想和他說話,不想再重復回答同樣的問題。
孩子也是一樣的,如果家長一直在孩子面前嘮叨,那么孩子也會變得沉默寡言,不愿意再對在對家長的問題做出回答,或者對家長的要求作出回應。而這樣的沉默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在孩子長大之后,沉默寡言已經變成了孩子的一個習慣,到那個時候就更加難以扭轉了。
這八句話勝過嘮叨
其實想要正確的教育孩子,嘮叨是最不管用的一種方法,教會孩子這八句話可比嘮叨管用多了。
1,求人不如求己
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沒有主動性,總是等著別人來教會自己,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自主學習才是長久之計。
在成長的過程中,孩子總會遇到一些需要自己解決的事情,所以告訴孩子“求人不如求己”,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只有自己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才能占據主動權,不用將自己的人生,交到別人的手上。
2,上大學和學歷無關,而是累積人生經驗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告訴孩子要考上大學,有一個好的學歷非常的重要。但是這樣的想法對于孩子來說,就是一個莫大的壓力,孩子們會潛意識地認為,如果自己沒有考上好的大學,那么自己就是一個沒用的廢物。
這種想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家長應該告訴孩子,上大學重要的不是學歷,而是在大學中積累的人生經驗,讓孩子把思維放在學習和體驗這件事情上,而不是學歷上。
3,人的階層是不平等的,但心是一樣的
不管我們多么不愿意去承認,人和人確實是不一樣的。所以家長給孩子建立一個正確的,面對階層的思維,就是非常重要的了。家長要肯告訴孩子,每個人也許所處的社會地位不同,但是每個人的心都是平等的,不要給人劃為三六九等,要學會尊重每個人。
4,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總是有很多人在工作和學習中,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最常見的就是,因為別人沒有素質,把自己氣壞。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只要做好自己就可以,問心無愧最重要,每個人所處的角度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自然對問題的處理不同。不必太在乎別人的惡語和惡行,自己內心的安穩(wěn)最重要。
5,不要感到害怕,沒有那么多人一直關注著你
有些孩子總是太過于在意別人的目光,從而完全不敢展示自己。所以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不要太過于在意別人的看法,不要把別人的看法強加在自己身上。
有些人對于我們來說,不過是人生的過客而已,家長要教會孩子們如何正確地分辨朋友和路人,不要讓一個隨隨便便的路人就影響自己的心情和決定,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6,無用社交還不如獨處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告訴孩子,交朋友的重要性。而這也很容易造成孩子接觸過多的失敗社交,甚至會導致孩子委屈自己去交朋友。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正確的社交才是值得自己去付出真心的,而如果只是無用的社交,那還不如獨處來得好。
7,珍惜你擁有的,可以羨慕別人,但永遠都不要去嫉妒
這種教育對于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要是人,就會有嫉妒的心理。同樣的,對于孩子來說,這樣的心理也是很正常的,因為自己沒有擁有,所以看到別人擁有之后就會忍不住地嫉妒。
而這個時候,家長正確的引導就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去珍惜自己現(xiàn)在擁有的東西,分辨羨慕和嫉妒的區(qū)別,讓孩子不要再成長的過程中,被嫉妒蒙蔽了雙眼從而走上歪路。
8,永遠不要出口傷人
這句話相信很多成年人可能都做不到,但是我們要知道你能夠傷害的人,只能是你最親密的人。因為只有這樣的人,他們才會在意你說的話,才會將你說的話放在心中。而你說出口的話,傷害了他們的心,即使之后的關系緩和了,但是傷疤也留在了心中。
所以家長們也要告訴孩子,出口傷人并不是事后說一句對不起就能解決的,要讓孩子們意識到,語言暴力也是暴力的一種。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沒有找到正確的教育方式,認為不停地嘮叨、不停地重復就能夠讓孩子理解到自己想說的話,就能讓孩子記住。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家長自己應該也受不了吧?如果是角色互換,家長在面對這樣的嘮叨時,應該也會覺得煩不勝煩。
家長不要總想著“填鴨式”的教育,把自己的想法“灌”給孩子。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想著以理解為主。當父母們開始改變,就會發(fā)現(xiàn)偶爾說出的“精辟”的話,比嘮叨管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