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隨筆:用愛關心好朋友
發(fā)布時間:2021-06-28 幼兒園好朋友說課稿 好朋友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獲獎說課稿好朋友班里有位特別熱心腸的小女孩,名字叫欣欣,她有一個最好的朋友樂樂,每天她倆都會形影不離,笑口開顏的,活動室、操場上、、、、、、到處可見她倆友好的身影,每每看到那種場景,我都會為之而感動!
一次戶外游戲后,小朋友自由地選擇伙伴,當然,欣欣也不例外,當老師提示:可以自由玩游戲時,欣欣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嗖!”地一下跑向樂樂站的位置,高興地抱著樂樂,嘴里還說道:“樂樂,我?guī)闳ヅ实羌苣峭鎯?!”邊說邊拉著樂樂的手就走,到目的地以后,欣欣也總是禮讓樂樂先上,眼睛也緊緊地盯著好朋友,嘴里還大聲地提醒著:“樂樂,別害怕!我在下面保護你!”懂事的樂樂也勇敢地嘗試著往上爬。“加油!樂樂!馬上就爬到山頂啦!”“真棒!”、、、、、、
就這樣,欣欣耐心地幫助樂樂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去又爬下來,最后,欣欣才開始開心得玩起來!
又一次午餐后,欣欣很快就吃晚飯了,她站在藍線上,眼睛緊緊地看著樂樂,不一會兒,她又悄悄地走到樂樂旁邊,貼近她的耳朵說著什么,在我的提醒下,她不忍心地邊走邊向盥洗室走去,后來,她真地等來了樂樂,熱心腸的她,又會像大姐姐一樣去照顧她、、、、、、
小班這個低齡的寶貝們,在家都是眾多人精心地呵護,自我保護的意識淡薄,在幼兒園里,老師會通過多種渠道去鼓勵寶貝們逐漸接觸一些常見的自我保護方法,學會一些友好交往的語言、做法,但我認為,文中例舉到的生動、逼真的感人場景,會具有很好的說服力,它們之間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又給我們進行療好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最為可貴的素材。因此,我深深感悟到:從孩子們身上我提升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延伸讀
用愛關心好朋友
班里有位特別熱心腸的小女孩,名字叫欣欣,她有一個最好的朋友樂樂,每天她倆都會形影不離,笑口開顏的,活動室、操場上、、、、、、到處可見她倆友好的身影,每每看到那種場景,我都會為之而感動!一次戶外游戲后,小朋友自由地選擇伙伴,當然,欣欣也不例外,當老師提示:可以自由玩游戲時,欣欣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嗖!”地一下跑向樂樂站的位置,高興地抱著樂樂,嘴里還說道:“樂樂,我?guī)闳ヅ实羌苣峭鎯海 边呎f邊拉著樂樂的手就走,到目的地以后,欣欣也總是禮讓樂樂先上,眼睛也緊緊地盯著好朋友,嘴里還大聲地提醒著:“樂樂,別害怕!我在下面保護你!”懂事的樂樂也勇敢地嘗試著往上爬?!凹佑?!樂樂!馬上就爬到山頂啦!”“真棒!”、、、、、、就這樣,欣欣耐心地幫助樂樂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爬上去又爬下來,最后,欣欣才開始開心得玩起來!又一次午餐后,欣欣很快就吃晚飯了,她站在藍線上,眼睛緊緊地看著樂樂,不一會兒,她又悄悄地走到樂樂旁邊,貼近她的耳朵說著什么,在我的提醒下,她不忍心地邊走邊向盥洗室走去,后來,她真地等來了樂樂,熱心腸的她,又會像大姐姐一樣去照顧她、、、、、、小班這個低齡的寶貝們,在家都是眾多人精心地呵護,自我保護的意識淡薄,在幼兒園里,老師會通過多種渠道去鼓勵寶貝們逐漸接觸一些常見的自我保護方法,學會一些友好交往的語言、做法,但我認為,文中例舉到的生動、逼真的感人場景,會具有很好的說服力,它們之間發(fā)生的真實故事又給我們進行療好的社會交往提供了最為可貴的素材。因此,我深深感悟到:從孩子們身上我提升了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
教育隨筆:我沒有好朋友
一早上升旗儀式還沒有開始,站在隊伍后面的幾個小朋友開始爭吵起來,xx小朋友哭著向我訴苦:“老師,他們都不愿意和我做好朋友,也不愿意和我站在一起。”說著自己更傷心地哭了。周圍的小朋友也都起哄說:“對,我們不愿意和他做好朋友。”升旗儀式眼看就要開始了,我安撫著xx說:“老師知道你很難過,我們先把升旗儀式結束再回到教室和大家討論你的事情?!彼c點頭。
回到教室大家都坐好后,我把剛才的事情講給全班小朋友聽,請他們來“評評理”。我想孩子們會幫著xx小朋友一起批評另外的幾位孩子,出乎我的意料,孩子們把矛頭全都指向了xx,一位小女孩說:“我也不想和xx做好朋友?!苯又蠹叶颊f一樣的話,我納悶了:“為什么呢?”一個小男孩說:“上次xx非要和我搶椅子,所以我不想和他在一起玩。”另一個小男孩接著說:“有一次xx站隊的時候非要擠我,我也不想和他做好朋友?!焙⒆觽冋f出了自己的心聲,類似的原因一個接一個。再看看xx小朋友他漸漸把自己的頭低下來,我轉過身問xx:“知道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和你一起玩嗎?”他小聲地說:“因為我總是欺負他們?!?/p>
案例分析:
1.通過案例中xx小朋友的表現(xiàn)中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著以自我為中心的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幼兒中,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偸乱宰约旱呐d趣和需要為出發(fā)點,在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受到影響時,他們往往情緒變化過快或過激,出現(xiàn)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擊性的行為,如:罵人,踢人,推人,爭搶物品等等。
2.因為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寵愛形成唯我獨尊心的性格。雖然家長特別重視對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fā),孩子入園前就會講故事、背兒歌、數(shù)數(shù),背三字經(jīng)等,但是就這么一個小孩,不免對孩子的過分溺愛嬌慣,養(yǎng)成了孩子唯我獨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長對此也不是特別在意,覺得只要孩子聰明伶俐,健康活潑就好,更加縱然了這些不良行為。
大班教育隨筆:好朋友一起玩
大班教育隨筆:好朋友一起玩
在班里我們經(jīng)常教育幼兒要團結友愛,我班有三個非常團結、非常要好的小朋友,一個是悅悅、一個是美美,還有一個是園園。她們?nèi)齻€好朋友每天一起入園,一起回家,就像三個親姐妹一樣,在幼兒園內(nèi)也一起活動、一起游戲。
今天下午,小朋友們都在戶外玩各種玩具,幾乎每個玩具上都有小朋友。她們?nèi)齻€一邊走一邊看,也許是想找一個適合三個人一起玩的玩具。她們先到蹺蹺板邊看看,這時,宇宇說:“悅悅,你來這邊玩吧1悅悅說:“謝謝,我想找一個我們?nèi)齻€人一起玩的玩具”,說完后她們?nèi)耸掷忠黄鹱唛_了。走著走著又來到秋千邊,正好有一個上邊沒人。這時,玲玲小朋友喊了起來:“快跑啊!園園來這兒?!眻@園并沒有高興的跑過去,而是,三個好朋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微笑的對玲玲說:“謝謝你玲玲!我們想找一個大家一起玩的玩具”,說完她們拉著手兒走開了。她們沒有找到合適的玩具,只見她們回頭看了看,拉著手兒來到寬敞的土地上,做起了套圈的游戲,她們一邊玩一邊唱,開心極了!
今天下午,美美、園園、悅悅雖然沒有找到合適的好玩的玩具,但她們?nèi)齻€好朋友在一起游戲的很快樂。
我感嘆:有朋友真好!現(xiàn)實生活中,朋友們之間可以相互訴說、傾聽,遇到任何困難都能齊心協(xié)力想辦法一起面對,真心的祝愿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正如一首歌唱的: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教育隨筆:小朋友愛告狀的原因
“老師,文文把湯灑到我衣服上了?!?/p>
“西西打我?!?/p>
“他不讓我玩小汽車。”
幼兒園里每天像這樣的告狀不計其數(shù),我們該如何看待這些“小告狀精”們呢?
愛告狀是孩子的年齡特征決定的。他們?yōu)槭裁磹鄹鏍??告狀的動機又有哪些?
還是來來聽一聽“小告狀精”們自己的內(nèi)心獨白吧!
“請來保護我”
情境1兩個小朋友同時來找老師,一個哭著說:“沐沐打我了?!绷硪粋€馬上辯解說:“我沒打他,是他先踢了我一腳,我才推了他一下?!?/p>
當幼兒之間的沖突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時,一方或雙方就會向成人告狀,想尋求幫助。這是孩子為了求得公正解決糾紛或請求成人保護自己而產(chǎn)生的告狀行為,它在幼兒的告狀行為中占很大的比例。
3歲左右的孩子,其實也有自己的小思想,和同齡人一起玩的時候不時會出現(xiàn)一些小摩擦。有些小孩當感覺自己受了委屈、處于劣勢的時候,會第一時間向家長或老師求助。
見招拆招
老師可以問問事情的具體經(jīng)過,適當安慰感到委屈的寶貝,告訴他們,有事要用語言表達,說出來而不是動手。在以后的生活中,多加關注膽小怯懦的小朋友,讓他們樹立起自信心。
“請關注我”
情境2小佳最喜歡放學后和媽媽說說幼兒園里發(fā)生的事情。今天小佳很自豪,因為衣服上貼了兩個小貼畫,她說:“雯雯睡午覺的時候總說話,我好好地躺著,所以老師獎勵給我小貼畫,雯雯沒有?!?/p>
“求賞心理”是小朋友較為常見的一種心理,尤其是當同伴出現(xiàn)違規(guī)行為時,大多數(shù)小朋友一旦發(fā)現(xiàn)就會迫不及待地向成人告狀。這往往是小朋友為了讓成人關注自己的表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告狀行為,表面看起來是在維護規(guī)則,其實是為了向成人邀功,獲得表揚。
見招拆招
針對這類告狀,大人們首先要給予肯定,所以媽媽可以表揚小佳做得對,然后對孩子進行提示:“你既然知道中午應該好好睡覺,那下次雯雯再不睡覺的時候你就提醒一下她好嗎?這樣他也能得到小貼畫。你們是好朋友,大家都好,那才更高興呢!”這也是培養(yǎng)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好辦法。
“我希望懲罰他”
情境3“老師,彬彬拉完大便沒有沖水,也沒有洗手。”“他把鼻涕抹到自己的衣服上了。”“老師,小海說他不喜歡你,說你胖,我喜歡你。”……
這樣的場景一般出于孩子內(nèi)心對公正的強烈愿望,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孩子想報復或者嫉妒,希望利用告狀來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見招拆招
老師只需要表示已經(jīng)知道了就可以了。要預防小朋友因為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或懷有嫉妒心理而亂告狀,所以,這種行為不宜鼓勵,更不能當著告狀孩子的面批評另一個孩子。
“這樣做,行不行?”
情境4一個小朋友跑來向老師告狀說:“老師,帥帥跑到桌子上蹦去了。”如果這時老師沒有什么表示的話,告狀的幼兒很可能馬上學著被告狀者的樣子,爬到桌子上去蹦了。
這樣的孩子很聰明,他為了試探大人的態(tài)度而去告狀,目的只是想試探一下大人對這個行為的態(tài)度。這主要是因為幼兒不確定某些做法是否違反了規(guī)則,是否能得到成人的允許,于是就采用詢問、提示等策略向成人告狀求證。他們希望老師能對“被告”的行為做出解釋,如果老師毫無反應,那么照著做的孩子就會越來越多。
見招拆招
遇到這樣的告狀,我們可以對孩子說:“好孩子,咱們?nèi)ソ袔泿浵聛?,他這樣做容易摔下來,是很危險的!”這也是培養(yǎng)兒童的正確判斷力和克制力,同時也通過榜樣的作用,讓好的行為得到肯定,而我們不希望發(fā)生的行為得到控制。
教育隨筆:用愛呵護
教育隨筆:用愛呵護
我很喜歡小孩兒,小的時候就喜歡帶著家屬院里的一群小不點兒玩,長大了就選擇了這樣的一份職業(yè)。在幼兒園的走廊上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想:“用愛養(yǎng)育用心教育”這句話就是給我們教師指明了方向。
近期,上海攜程事件,令人發(fā)指,令人憤怒!教育工作者們在憤怒、痛心之余,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我今年帶的是一屆新生小班,這些孩子剛剛離開家庭,來到幼兒園,對于幼小的他們來說,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的老師、陌生的同伴,他們必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如何能讓孩子們適應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同伴,這是我們在帶每一屆新生小班前必然會重點思考的。在孩子們開學前,我們首先去每個孩子家里家訪,認真記錄下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性等等,我還特意制作了一個便利本,記錄下每個孩子的情況:有的小朋友睡覺需要輕輕地拍著哄睡、有的不會用寬口杯喝水、有的要小便的時候就得立刻上廁所等等,我把這個便利本放在班級最顯眼的地方,便于班級老師隨時了解幼兒情況。開學之后,我們根據(jù)每個幼兒的不同情況,進行耐心幫助。在班級幾位老師共同努力下,孩子們很快就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不哭了、不鬧了,愿意讓老師抱抱了,喜歡跟小朋友玩了,愛唱歌了,愛畫畫了,愛跳舞了?,F(xiàn)在,短短的幾個月,他們都能很愉悅地在幼兒園渡過豐富多彩的一天!家人來接,還跟我們依依不舍,都還想再玩一會。有時班級老師外出學習,不在園內(nèi),孩子們就會念叨:“孟老師怎么沒來?”“趙老師去哪了?”等老師回園,都會嘰嘰喳喳的說:“老師,我都想你了!”這就是最單純可愛的孩子,因為首先老師愛他們了,他們才會跟你親哪!
我認為,學齡前的孩子,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tài)。幼兒階段是兒童身體發(fā)育和機能發(fā)展極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樂觀態(tài)度的重要階段。發(fā)育良好的身體、愉快的情緒、強健的體質、協(xié)調的動作、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它領域學習與發(fā)展的基礎。不僅要在家庭教育中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在幼兒入園后,班集體中也要讓幼兒形成安全感,這就需要教師關愛孩子,用最大的耐心養(yǎng)育、教育孩子!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義不容辭,我們責任重大,我們?nèi)沃氐肋h!而最為重要的首先就是要愛孩子,因為唯有愛,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教育隨筆:愛心 耐心 恒心
小班的小朋友已經(jīng)入學有一個月了,還記得剛開學時家長們送完孩子后,一張張不放心離開的面孔,多多少少都會跟老師打聲招呼,告訴老師孩子在家里有哪些習慣,他會干些什么,不會干些什么。我們班冒王欽惠的家長是最不放心的,因為她告訴我們,她的孩子屬于發(fā)育遲緩,各方面都比同齡小朋友發(fā)育的慢,孩子不太會說話,孩子走路不是太穩(wěn)當,孩子的反應不是太快,孩子的理解性不是太好······。家長一邊說著,我們老師就聽著,知道了她和別的孩子有些差距,要個別對待。
于是,我們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對她就非常的小心,對她多加的照顧,就拿她的大小便來說吧,我們經(jīng)常去問她要不要小便或大便,有時她沒有反應,有時就搖搖頭,我們就硬抱著她去廁所,她就會反抗哭鬧,這樣我們就以為她沒有,可是一來二去的,每天她都會弄在身上,我便猜測,也許她在家坐小馬桶坐慣了,對蹲的廁所有恐懼感,于是有一天在臥室,我嘗試著告訴她,衛(wèi)生間里有小馬桶,你要小便嗎?她出乎意料的冒出三個字“要小便”,第一次聽她清晰的說出這三個字,我開心極了,便帶著她去小了便??墒遣豢赡芤恢痹谂P室上小馬桶,于是我哄騙著帶她去了教室旁邊的廁所,我告訴她一只手可以抓著把手,然后老師還再扶著她,可能是由于一段時間的相處吧,她對于我有了一點點的信任度,這次沒有搖頭,而是含著眼淚蹲下來了,蹲下時兩腿都在顫抖,這次她蹲下了,無疑是一個好的開始,后來每次帶她去,雖然還是有點怕,但她都能把便小掉。也許可能是不斷對她言語的刺激,每次上廁所我都會重復這幾句話“我們?nèi)バ”悖覀兊拿巴鯕J惠最棒了······你看站到廁所旁邊,然后脫褲子,兩只腳分開蹲,一只手扶著,小好后要提褲子,要洗手”,所以最近,發(fā)現(xiàn)她的進步特別的大,竟然可以自己去小便了,小好后雖然褲子提的不好,洗手經(jīng)常會把袖子弄濕一點,但她記得了這樣的一個流程順序,讓我們做老師的倍感欣慰。
經(jīng)過冒王欽惠的事情,我更加的堅定,對待孩子一定要有愛心、耐心、恒心,這樣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yōu)秀的!
教育隨筆:幼兒友愛關系教育之我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要教育幼兒“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xiāng)、愛祖國。”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將無法彌補?!?/p>
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等對孩子過多的溺愛,要什么就給什么,這樣就使大多孩子養(yǎng)成了“小霸王”、“小皇帝”的壞習慣。什么東西都想獨占,不知道謙讓。而矛盾一經(jīng)產(chǎn)生,不是你打我一下,就是我抓你一把,嚴重的就會在臉上留下傷痕。這樣回到家里,家長也不樂意了,有時會產(chǎn)生更為嚴重的后果,造成家長之間、家長和學校之間產(chǎn)生不可避免的摩擦,后果非常不好。兒童心理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自我為中心并不是獨生子女與生俱來的缺陷。因此,通過各種途徑讓幼兒在交往與各種活動中友愛意識,養(yǎng)成友愛行為是切實可行的,為此,我在以下幾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
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愛的教育
我們運用直觀形象的教育手段,通過講故事、看圖片、念兒歌、聽歌曲、看幻燈片等方式,向幼兒提供一些生活中常見的關于友愛相處的一些片斷,引發(fā)幼兒思考與討論,使他們親身體會別人的需求和感受,不斷增強幼兒團結友愛的思想意識,萌發(fā)關心別人的情感及愿望。如我在教歌曲《好朋友》時,即讓幼兒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又請孩子進行情境表演,然后通過幼兒討論:我們還可以為其他小朋友做哪些好人好事?并把生活中常見的好人好事續(xù)編成歌曲,讓大家邊唱邊表演,這樣不僅拓寬了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而且讓幼兒體會到了團結友愛的重要性和做好事后的快樂心情!再如,在語言課中,我們把《孔融讓梨》、《愛幫助別人的小河馬》等故事講給幼兒聽,然后創(chuàng)設相應的生活環(huán)境,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會處理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充分而深刻的體驗,激發(fā)幼兒的愛心行為,領悟友愛、謙讓、奉獻的深刻內(nèi)涵,讓優(yōu)良的美德從小在幼兒心中扎根發(fā)芽。
二、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愛的意識和行為
游戲是幼兒的基礎活動,幼兒可以從游戲活動中學會很多東西。因此,為其創(chuàng)造愉悅的游戲環(huán)境,讓幼兒在各種游戲活動中愉快的交往,增強其愛的意識,養(yǎng)成友愛行為很重要。為此,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以進一步增強孩子們的社會交往能力,培養(yǎng)幼兒的愛心和同情心,促進幼兒之間團結友愛、互助謙讓的道德品質。
讓幼兒在角色游戲“小醫(yī)院”、“我是公共汽車小司機”中,扮演醫(yī)生、病人、司機、乘客等角色,再現(xiàn)醫(yī)生認真為病人看病、在汽車上主動讓座的情景等等。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充滿友情的社會環(huán)境,讓幼兒在這種氛圍中養(yǎng)成關心、同情,援助的優(yōu)良品格。并通過了解“民族文化”的活動,為幼兒創(chuàng)造“我的兄弟姐妹”緊相連的角色扮演機會,讓幼兒在游戲中互相體貼,共同努力、共同分享,從而引起情感共鳴。
三、榜樣示范,言傳身教
良好的習慣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習慣的培養(yǎng)猶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勁退千尋”,所以培養(yǎng)好習慣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否則,良好的習慣之舟就會擱淺,甚至倒退。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我們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從點滴做起,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幼兒年齡小,善于模仿,父母、老師等所有周圍人的言語行為時刻影響著孩子的言語和行為。我們時刻注意自己的形象,力爭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典范。
在一日生活中,我們特別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幼兒的心情好壞、健康狀況、衣著冷暖,都在我們的關愛之中。為他們解決生活中的瑣碎小事,讓他們有個好心情。我們在教育教學的潛移默化中把良好的行為習慣烙印在孩子們的生活、學習中。愛孩子就要對孩子的行為習慣負責。作為老師,我們要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幼兒教育奉獻光和熱,讓孩子因我們而快樂,讓我們因孩子而幸福。
幼兒在家庭中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行為,因此,我們通過家長會、家園聯(lián)系、家長在園行為規(guī)范等形成與家長相互溝通、達成共識。建議其在日常生活中應以身作則,善待長輩、關心幫助別人,潛移默化的感染幼兒。另外,要求家長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有“愛心”行為的電視節(jié)目讓幼兒觀看,講述有“同情心”行為的故事給幼兒聽,以激發(fā)幼兒的“愛心”行為。這樣,我們家園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使幼兒的友愛教育具體而又充實,使幼兒園的品德教育更顯成效。
另外,我們還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讓幼兒在活動中學會使用“歡迎您”、“請坐”、“歡迎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促進孩子們的友愛、互助、謙讓的良好社會道德品質和活潑、開朗、大方的個性的形成。教育他們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還應照顧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兒樂群、親友、合作、共享等積極交往的能力。
由此可見,培養(yǎng)幼兒之間的友好關系,對它們進行愛的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團結合作的交往能力。要提高幼兒的團結合作、交往的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憑說教就可以達到目的的,而是需要我們教師做一個有心人為孩子創(chuàng)設各種交往環(huán)境,并進行悉心指導。孩子的童心是需要我們大家用心來呵護的,只有在孩子的心靈中種下愛的種子,再經(jīng)過我們大家精心的澆灌、培育、呵護,這愛的種子才會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教育隨筆:我的“朋友圈”
教育隨筆:我的“朋友圈”
為期一年的課題進行中,針對班上特殊幼兒,我們因勢利導,對不同幼兒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多數(shù)幼兒在情緒情感、交往能力、學習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此期間我們特別組織了“我的朋友圈”主題活動,請小朋友介紹自己的好朋友,同時也通過投票、舉手表決等方式來確定自己的好朋友數(shù)量。對于在活動中人緣好,朋友多的孩子,請小朋友一起分析原因,對于朋友圈人數(shù)較少的幼兒進行鼓勵,幫助其分析原因,改善自己的行為。個別幼兒事后留露出自己當時緊張的心情,“老師我都不敢看,有多少小朋友給我舉手,原來還有那么多呢?”后面我們還陸續(xù)進行了幾次這樣的活動,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朋友圈在不斷地擴大,一些內(nèi)向的孩子也逐漸變得大膽、開朗,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也開始注意自己在集體中的形象。
我們的朋友圈活動也引起了家長的重視,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朋友,有些家長和老師及時溝通,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的不足,并對孩子進行積極引導,尤其是劉禹辰的媽媽為了創(chuàng)造孩子和小伙伴的交往機會,不惜代價在節(jié)假日邀請小朋友在家組織活動或進行戶外采摘,不但增進了小伙伴之間的感情,也鍛煉了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