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與小雪珠的一次“親密接觸”
發(fā)布時間:2021-06-09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分析 幼兒園案例來園時間,我正在組織早到的孩子進行泥工活動?!芭?!下雪了,下雪了!”一個興奮的聲音傳入大家的耳朵。“不對,不是下雪,是下雨了!”另一個持反對意見的聲音隨之而來?!疤鞖忸A(yù)報說今天是雨夾雪!”“雨夾雪到底是雨還是雪呢?”……聽著孩子們的話,我覺得很有意思。孩子們對雨和雪都已經(jīng)有了生活經(jīng)驗,對于雨夾雪,他們的認識還很模糊,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去讓孩子們好好與“雨夾雪”進行一次親密接觸。于是,我?guī)Ш⒆觽儊淼搅私淌彝饷娴囊粔K露天的空地上。
孩子們高興極了,又叫又跳,有的還在空地上跑來跑去,還有的學(xué)著滑冰的樣子盡情地用自己的方式迎接著雨夾雪的到來,看到孩子們?nèi)绱烁信d趣,我也情不自禁伸出雙手去接,看到我的樣子,孩子們也馬上伸出雙手學(xué)起我的樣子,
“快看,落在我手上了,冰冰的!”
“哎呀,掉在臉上,涼涼的!”
“今天的雪怎么是一顆一顆的?”
“還是透明的,象小水晶珠子!”
“是小雪珠吧?”
“小雪珠掉在地上還會象皮球一樣彈起來!”
“掉在周老師的羽絨服上也會彈掉!”
“小雪珠會跳舞呢!”
“一下子就化掉,變成了一個小水滴”…….
看到孩子們感受如此細膩,我又做出了認真傾聽的樣子,引導(dǎo)孩子:“快聽一聽,它們落下來能發(fā)出什么聲音?”孩子們馬上屏住呼吸認真傾聽起來,陳熙昀第一個說出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小雪珠落在塑料棚上是篤篤篤篤的”,胡桐也發(fā)現(xiàn)了:“小雪珠掉在地上也有聲音的!”“小雪珠還落在了哪兒?”在我的引導(dǎo)下,孩子們仔細觀察,紛紛說開了:“落在了頭上、臉上、耳朵上……”,“落在了大型玩具上!”“快看那邊,小雪珠從花瓣上滑下來了!”,“還落在雨傘上了”……...在觀察、傾聽與感受中,孩子們體會著小雪珠帶給他們的喜悅。
自然界豐富多彩,無奇不有,處處蘊藏著創(chuàng)新的素材。幼兒天生好奇、好問又好動,對大自然、大社會中的事、物、情、境都很感興趣。如果教師有目的地帶幼兒去觀察、實驗、實際操作,并啟發(fā)、引導(dǎo)、提問就極易激起幼兒的思考和想象。因為他們身處自然界,會顯得更加無拘無束。這時他們的思維更為活躍,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潛能很容易釋放出來。
回到了活動室,在孩子們欣賞和感受的基礎(chǔ)上,我先讓孩子們說一說剛才看到的事情,孩子們可高興了,七嘴八舌地講著自己的見聞,我趁熱打鐵:“你們試著把剛才看到的編成故事或兒歌,聽一聽誰的最好聽!”我的提議馬上得到了孩子們的積極響應(yīng),經(jīng)過幾番推敲,胡桐編出了:“小雪珠落在樹上,小松鼠看見了,把它當(dāng)成了松果!”徐子迪編道:“小雪珠真頑皮,落在滑梯上,骨碌骨碌翻跟斗!”潘鍇編到:“小雪珠,一會兒叮叮叮叮敲敲窗戶,一會兒噠噠噠噠敲敲大門,一會兒還跑到小姑娘的雨傘上面跳起了蹦蹦舞!”陳熙昀編到:“小雪珠,不見了,變成了一灘水,哦!原來是小雪珠留下的影子呀!”張濟麟編了一個故事,說:“小雪珠家里有三姐妹,妹妹叫小雪花,姐姐叫小雨點,還有一個是小雪珠,她們的媽媽就是水”……大家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我也情不自禁地為我的孩子們鼓掌。從這件事后,我們的小朋友變了,他們的眼睛充滿了好奇,他們的腦袋裝滿了問題,他們的嘴里也總會嘣出許多的妙語連珠。
孩子們對于新奇的事情都會好奇,更喜歡探索,大自然一直是孩子們最喜愛的樂園,作為教師要學(xué)會有效地利用大自然進行教育。風(fēng)、雨、雷、電、雪等等對于現(xiàn)在的孩子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他們在這次活動中對于雨、雪、雨夾雪的特點等都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比較,他們的興趣是高昂的,情緒是愉快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游戲的過程中獲得了快樂,獲得了發(fā)展。通過這次隨機的活動,我感覺到教育不完全是事先準備好的,而是應(yīng)根據(jù)孩子的興趣需要隨時準備的。一個機智的教育者認識到要“跨過街道走過來”的不是孩子,而是老師。老師必須站在孩子身邊,揣測他們的心理,幫助孩子認識要跨過去的地方,為孩子尋找有效的方式,使其順利地走到另一邊來,這就是引入。教師應(yīng)做一個有心人,隨時關(guān)注孩子的需求,抓住每個教育契機,這樣才會使孩子們更自然的接受教育,同時也使老師逐漸擺脫了灌輸式的教育,這種方法何樂而不為呢?
幼兒園老師經(jīng)常會這樣問:我們該留給孩子什么呢?等孩子畢業(yè)了,老師給他們的是1+1=2呢,還是A、B、C,a、o、e呢?不,我們要留給孩子一雙會看的眼睛,一張會說的嘴巴,更重要的是一個會思考問題的大腦和一顆愛心。當(dāng)他們跨入二十一世紀,當(dāng)他們挑起祖國大梁時,他們能挺起胸,微笑地面對未來,這就是他們的需要,我們的任務(wù)!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案例:心靈的感觸
一、案例描述
“哭泣”的畫紙
繪畫活動后,教師讓孩子們把自己的作品整齊的貼在“小小作品欄”內(nèi),孩子們正在作品欄內(nèi)欣賞著自己和同伴的作品。咦?怎么少了一幅作品,教師迅速掃視了一下教室,只見洋洋趴在桌子上拿紙折來折去,老師生氣的奪過洋洋手中作品揉皺后扔到了垃圾筐里,這時,只見洋洋滿臉淚水的對老師說:“老師,你從來不喜歡我的畫,貼上去你也不喜歡的”。
二、分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發(fā)展水平也存在個體差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首先應(yīng)該承認孩子間的差異,引導(dǎo)他們自主發(fā)展,并做為幼兒學(xué)習(xí)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dǎo)者,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每各孩子在原有水平上不斷提高。
三、反思
1、教師應(yīng)尊重幼兒
教師應(yīng)充分認識兒童是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成長著的,擁有極大發(fā)展?jié)撃艿闹黧w,當(dāng)幼兒的言行不符合一定的規(guī)范要求時,如果教師總是以否定的態(tài)度對待幼兒,其結(jié)果只會加重幼兒的膽怯心理?!翱奁钡漠嫾堉?,如果老師看到洋洋的表現(xiàn)是內(nèi)疚,對孩子道歉,而后以欣賞的態(tài)度鼓勵洋洋把畫帖在墻上,或許能喚醒他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yīng)尊重幼兒,為幼兒提供溫馨、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是幼兒形成良好心理品質(zhì)的必要條件,他能使幼兒樹立自信心、責(zé)任感、克服膽怯、自卑,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fā)展。
2、不能搞“一刀切,一鍋煮”的教育措施
每個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的狀況不盡相同,性格脾氣各有特點,因此,教師在工作中要考慮到個體差異,滿足孩子的特殊需要。在保教過程中,教師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引導(dǎo)幼兒形成良好行為習(xí)慣。
作為教師,我們應(yīng)從各個方面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和均等機會,孩子就如顆顆等待發(fā)芽的種子,而老師應(yīng)如和煦的陽光、甘甜的春雨,去溫暖、滋潤每個孩子。更要記住,學(xué)前教育的失敗是教育者的失敗,而不是被教育者的失敗,不會賞識孩子的老師是不稱職的老師,對于孩子我們一定學(xué)會信任、學(xué)會尊重、學(xué)會理解、學(xué)會激勵、學(xué)會寬容、學(xué)會提醒。
案例:有趣的串珠
一、案例:
今天的建筑區(qū)里真熱鬧,孩子們拿著一個個色彩鮮艷、形狀各異的珠子高興極了。他們有的拿、有的放,左看看、右瞧瞧愛不釋手。經(jīng)過一陣噼里啪啦聲,孩子們逐漸安靜了下來。小昭首先拿起毛線,開始試著“串”,不一會兒她高興的說:“老師,看!我把珠子串起來了。”我馬上說:“真能干,你是怎么串的,表演給大家看好么?”于是小昭興奮的給大家做了現(xiàn)場表演。立刻有幾個小朋友也開始串珠了。這時小輝一邊招手一邊說:“老師,看!我搭的火車?!蔽叶紫聛泶舐曊f:“你太棒了,還能用珠子搭火車,再搭一個和它不一樣的東西好嗎?”“好吧!”緊接著有好幾個小朋友也加入到小輝的搭建行列。這時有一安靜的小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見心蕊和玉琪一聲不吭的各自忙著。我走過去問:“你們在干什么?”心蕊說:“一個紅、一個綠、一個黃、一個紅、一個綠、一個黃......老師這是大橋,漂亮嗎?”原來孩子在排序呀,我摸了摸她的頭說:“真漂亮,加油干吧?!薄袄蠋熆?!我把黃色的珠子放在這邊,紅色的珠子放在這邊......”“老師,我的項鏈好看嗎?”......看著一張張興奮的小臉蛋,聽著他們稚嫩的甜甜的聲音,我也被感染了,我激動地沖他們伸伸拇指說:“你們真能干,真神氣!”孩子們高興的笑了。
二、分析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幼小的孩子可以說是各個好奇、好問、好探究。正如杜威所說:兒童有調(diào)查和研究的本能。本案例中教師在提供新材料——串珠時什么也沒有說,而是給孩子提供了充分、安全的探究空間。使他們在探索中有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串珠能串、串珠能搭建、串珠能分類、串珠能排序......真正做到了:在孩子探究的過程中,放手讓他們通過親身經(jīng)歷去發(fā)現(xiàn)。教師做一個“熱情而積極的鼓勵者、支持者,有效而審慎的引導(dǎo)者”使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探索,真正體驗到了發(fā)現(xiàn)的樂趣,成功的快樂。
三、反思
1、材料有適宜的結(jié)構(gòu):既暗含著有價值的教育內(nèi)容,又引起幼兒的探究動機和興趣。材料應(yīng)能夠揭示許多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和事物間的關(guān)系,而這些現(xiàn)象和關(guān)系正是我們期望幼兒獲得的,也是這個年齡的幼兒所能獲得的。首先“串珠”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能引起幼兒想摸一摸、探索一下的愿望;另外“串珠”還具有開放性,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能激發(fā)幼兒接近材料,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變、組合它們;“串珠”還有較廣的余地,使幼兒能用多種不同的路子進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發(fā)現(xiàn)。
2、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材料: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材料是幼兒主動學(xué)習(xí)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條件。讓幼兒自己來選擇材料和決定用材料干什么,不僅有利于幼兒運用原有經(jīng)驗澄清自己的想法,按自己的想法和方式解決問題,獲得有益的經(jīng)驗。他們因此會懷有很高的熱情,并及其專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案例:小班案例娃娃家的秘密
案例記錄:
孩子們高興地玩著圈和皮球,有幾個孩子拍球已能拍到五個以上了,圍在老師身邊要拍給老師看。而潔潔手里捧著個皮球,一直在邊上看著小朋友拍球?!皾崫?,你試試看?!彼龘u了搖頭。“沒關(guān)系的,你拍拍看,老師會教你的?!彼€是不肯拍,拿著皮球走開了。當(dāng)我抬頭去尋找她的眼神時,她一下又低下了頭。輪到妹妹朋友拍球了,潔潔拿著皮球還是不肯拍,我走過去輕輕地問她:“你為什么不拍呢?”她低著頭,默不做聲?!安粫氖菃??老師教你好嗎?”“我……我……”她欲言又止?!拜p輕地在老師耳邊說吧,我們是好朋友,對嗎?”她掂起腳小嘴湊到我耳邊輕聲說:“小朋友會笑我的。”我明白了,“那你想不想讓小朋友為你拍手呢?”“想”,我拉著她的小手,“那我們到邊上去,老師教你拍球,好嗎?”她點了點頭,于是我們一人拿了一個皮球,在場地的角落里練了起來,潔潔拍得可認真啦!
案例分析:
潔潔這孩子膽子較小,性格也較內(nèi)向,案例中她不肯拍球,怕拍不好被同伴笑話,說明她做事缺乏足夠的自信心,擔(dān)心自己的所作所為會遭到指責(zé)與批評,同時孩子也有自己的自尊心,不愿被同伴小看,這時就需要老師的耐心與細致,多給她一點關(guān)愛,多一些積極的鼓勵,呵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讓她感受到老師給予的愛,幫助她樹立起自信心,以積極的態(tài)度更好地投入到活動中去。
案例:娃娃家的風(fēng)波(小班)
活動內(nèi)容:來園區(qū)域活動-娃娃家
活動對象:金儲文
提供材料:娃娃家場景,娃娃、小碗、小勺等娃娃家餐具
案例記錄:
早上,金儲文很早就來到了幼兒園,一來就跑到娃娃家里忙開了。過了一會兒,小朋友們陸陸續(xù)續(xù)地都來了。忽然天天跑來告訴我說:“蔡老師,金儲文在搶娃娃家的刀?!蔽乙豢?,只見金儲文手里緊緊地拽著一把玩具刀,而李歆怡和陶宇昂正想從他手里奪回小刀,宇昂嘴里還嚷著:“這是娃娃家的,這是娃娃家的?!眴柮髟蚝?,得知金儲文從李歆怡手里搶過小刀后一直不放手,要一個人玩,不讓當(dāng)娃娃家媽媽的李歆怡切菜,燒飯。“金儲文,你是不是喜歡玩這把小刀???”我問他,金儲文點點頭,“可是娃娃的肚子餓了,想吃飯了,你不把刀還給娃娃的媽媽,媽媽就沒法燒飯做菜了,那樣娃娃可要餓壞了,你待會兒再玩好嗎?”“好吧”金儲文想了想,有點兒不情愿地將手里的小刀放了下來,去其他區(qū)域玩了。
案例分析:
這一案例說明小班的孩子在活動中往往帶有明顯的自我中心的傾向,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案例中金儲文拿著小刀不肯放這一行為充分說明了這一點,而且這一年齡階段的幼兒還喜歡模仿,見別人拿什么就跟著拿什么,別人怎么玩也跟著怎么玩,這樣當(dāng)玩具缺少時就出現(xiàn)了爭搶的現(xiàn)象。因此作為教師除了用語言去調(diào)解幼兒之間的矛盾外,對小年齡幼兒來講,同種類的玩具數(shù)量應(yīng)盡量多一些,為孩子的選擇、模仿創(chuàng)造條件,以減少因玩具不足而引起的沖突。
案例:一次成功的游戲
游戲“誰拿走了雞蛋?”:用塑料的雞蛋做道具,幼兒圍坐在一起,選一個幼兒當(dāng)小雞坐在中間,并將雞蛋放在他面前,然后“小雞”閉上眼睛,另一幼兒將雞蛋拿走,所有的幼兒手放到背后問:“雞蛋、雞蛋、誰拿走了雞蛋?”“小雞”有三次機會可以猜拿走了雞蛋。
游戲開始了,我沒有提出所有的幼兒把手放在后面的要求。但上來的“小雞”還是沒有猜出來,請了文文,結(jié)果他猜對了,我們問他是怎么猜出來的?他笑著說:“看見哪個小朋友把手藏在后面?!蔽覀兓腥淮笪?。于是,接下來的“小雞”都變聰明了,也利用這個辦法猜出了拿雞蛋的人。玩了一會兒,“小雞”又猜不出了。我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有些孩子也故意把手放在后面來迷惑猜的人,而拿走雞蛋的小朋友更厲害,把雞蛋藏在背后,把手放到前面來了。這樣一來,難度大大增加,“小雞”們一一慘敗下來,一時間大家都不愿做“小雞”了。
于是,我自告奮勇當(dāng)了“雞媽媽”來猜,第一次猜的時候,我故意猜錯了一次。到第二次猜時一次過關(guān),孩子們激動極了,文文、小宇都對我豎起了大拇指,表揚我真厲害!我“偷偷”地告訴了他們我猜到的小秘密(看小朋友的表情等),鼓勵他們再猜。結(jié)果,他們果然也很聰明地猜對了,然后我再鼓動他們把秘密再傳給小朋友,這樣游戲又進入了一個高潮。
在這個案例中,我的收獲:
1、教師根據(jù)幼兒的需要可以用多種方法介入游戲。
在這個案例中,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思維有了變通性和靈活性。他們觀察得非常仔細、細微。當(dāng)同伴獲得成功后自動增加難度,刺激著同伴,讓他們需要進一步動腦筋才能獲得更多的成功時,我緊緊抓住孩子所迸發(fā)出來的思維火花,作為一個旁觀者進行建議、欣賞和鼓勵;當(dāng)出現(xiàn)難度后,孩子們覺得難以獲得成功時,我又作為孩子們的玩伴參與到游戲中去,讓孩子一起為我的成功激動,從而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深入游戲的欲望。
2、在游戲前對游戲仔細斟酌是必要的。
本來,在游戲過程中有一個“所有的孩子都把手放在背后“的要求,但是我考慮到對小班孩子來說,也許難度太大了,也許孩子會因為不容易獲得成功而放棄。結(jié)果證明我的調(diào)整是正確的,因為我沒有提出這個要求,能猜出的孩子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