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是個“臟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我是幼師我驕傲演講稿范文 我是幼師我驕傲的演講稿 我是誰幼兒園說課稿吃飯時間到了,揚揚坐下來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撥弄飯菜,老師看到后提醒她:“揚揚,不要用手抓飯菜?!睋P揚看了老師一眼,停了一下,一會兒又去動了,飯菜已經(jīng)開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師不禁有點生氣了,提高了聲音說:“揚揚!叫你別這樣弄飯菜,這樣吃飯很臟的!”小朋友聽到了,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揚揚老是這樣弄飯菜,揚揚這么臟的!”揚揚聽到大家都開始說她,頭低下去,一聲不響地繼續(xù)吃飯。在吃飯過程中,還是有用手抓飯菜的行為。每一次老師都會皺著眉說:“揚揚,不要這樣弄!”“揚揚,你怎么這么臟的!”
接下來的好多天,揚揚顯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個人悶悶地活動,而吃飯的習慣也沒有大的改善,還是時常用手去抓飯菜,甚至對老師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老師特意和揚揚的家長進行了一次約談。在和揚揚家長交流時,老師告訴了家長揚揚在進餐及一些生活習慣上的不良現(xiàn)象。媽媽聽了,說揚揚在家吃飯也不太干凈,家長也時常批評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時媽媽說道:“揚揚好像在班里有點不合群吧?她回來說,沒有小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因為別人都說我吃飯很臟;我是個臟孩子,所以別人不和我好!”老師聽了立刻意識到了媽媽的言外之意——家長在為孩子被人說成“臟孩子”而覺得委屈。老師也馬上想到了揚揚這段時間的表現(xiàn):她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師親近了!YjS21.cOm
分析:揚揚在班里是個比較特殊的孩子,盡管已經(jīng)中班了,可還是比較“自我中心”,不太主動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為習慣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進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飯菜的不良習慣。對此,老師在多次提醒教育無果后,產(chǎn)生了急躁的情緒,對她行為的批評語言開始簡單化,用了諸如“揚揚,你怎么總是這么臟!”這樣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錯誤行為的話語。這種形式的批評語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著說揚揚:“你這么臟的!”
我們都知道,中班孩子開始對自己產(chǎn)生初步的自我評價,但這種評價常常是借助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進行的。因此,老師和集體多次的反面評價使揚揚在心理上產(chǎn)生了:“我是個臟孩子”這樣的消極的自我評價。孩子有了這樣消極的自我定位后,會覺得反正我是個臟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飯了;吃不好飯,老師和小朋友就不喜歡我了……這不僅使她沒有產(chǎn)生改善自己不良行為的動力,反而使她對老師集體產(chǎn)生了排斥的心理,從而在集體中顯得更加游離、不合群。
可見,要想讓批評收到應(yīng)有的效果,批評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語言,這樣的批評否認了人的能力,只會使被批評者產(chǎn)生無助的反應(yīng),而不能有效地讓被批評者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了解怎樣改善自己的行為。
在認識到上述問題后,老師立即向家長表示了歉意,并真誠地和家長進行溝通,一起尋找揚揚吃不好飯的原因。媽媽說,這可能與揚揚是個剖腹早產(chǎn)兒,一直有些感統(tǒng)失調(diào)有關(guān)。她的小肌肉動作發(fā)展得不太好,所以從小吃飯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飯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在當時沒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視,沒有及時糾正。老師也進行了反?。涸谏嫌變簣@后,老師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可一開始保育員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揚揚到了中班,老師要求孩子要自己獨立進餐,可揚揚和同伴在這方面的差距已經(jīng)有點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評,這使她在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老師和家長一起統(tǒng)一了看法:吃飯的習慣要糾正,但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再說傷孩子自尊心的話語;而要改為具體指導揚揚如何正確運用餐具,多加以練習,幫助她逐步學會干凈地進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師一方面加強對揚揚小肌肉動作的訓練,有意識地經(jīng)常讓她練習拿調(diào)羹舀各種物品;另一方面,當揚揚在進餐過程中又出現(xiàn)用手抓飯菜的行為時,不再大聲在集體面前批評她,而改為走到揚揚身邊輕輕地提醒,對她說:“揚揚,吃飯時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長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調(diào)羹把飯菜舀起來。來,象老師這樣把調(diào)羹輕輕插到飯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來,看,這樣飯菜就不掉出來了吧……”慢慢地,揚揚進餐的習慣有了明顯改善,小朋友不再說她“臟”,她和同伴的關(guān)系也有了良好的發(fā)展。
yJS21.com更多精選幼師資料閱讀
案例:《我眼中的孩子》個案手記:“我是打著玩的”
案例:
午餐后,孩子們在教師外的走廊上玩玩具、做游戲。正當孩子們玩得興奮時,突然傳來嚎哭聲,原來是劉越小朋友,只見他坐在地上滿臉都是鼻涕和眼淚,哭得挺傷心,身上還撒滿了游戲插塑,問及原因,劉越抽泣著回答:“是——是殷明打我,還搶我玩具?!蔽艺业揭竺?,殷明卻說:“我是跟他打著玩的,我已經(jīng)講過對不起了?!焙⒆娱g打打鬧鬧是常事,我也沒放在心上。
第二天,在體育游戲時間,我?guī)ьI(lǐng)幼兒玩“切西瓜”的游戲。游戲正在進行著,男生一隊又傳來哭聲,原來殷明又將劉雨帆打哭了,于是我又叫過殷明,誰知他卻一副很委屈的樣子并回答說:“我跟他打著玩呢!我沒想把他打哭……?!?/p>
教師分析:
殷明為什么會說是“打著玩的呢?”細細想來可能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孩子們在游戲中有時候的確是打著玩的。問題是孩子的另一方是否了解和意識到。在生活中,我們時??吹竭@樣的情景:海洋球堆里,一個孩子抓著一個海洋球,出其不意地向另一個孩子身上擲去,然后停下來朝著對方笑,等待對方的反應(yīng)。而被海洋球擲中的孩子,一開始很生氣,但當他看到對方的表情時似乎明白了,便也拿起一只海洋球向?qū)Ψ綌S去,于是,兩個孩子便打起了球仗(當然這樣是不會打痛的)。那為什么這兩個孩子就沒有真的打起來呢?其實,這里有游戲信號的傳遞和理解問題的存在。第一個孩子的表情與動作的停頓正是一個信號:“這是玩,不是真的打你!”它是向?qū)Ψ桨l(fā)送做游戲的建議;第二個孩子在得到這個信號后,并做出了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于是游戲就在此產(chǎn)生了。也就是說,只要對方都能理解這種“這是玩??!”的信號,并且雙方都能以此來做出一致反應(yīng),那產(chǎn)生的則是游戲而非打架。
第二,幼兒期行為易受情緒支配,幼兒不善于或無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心理學研究指出,幼兒是“情緒的俘虜”,情感統(tǒng)治著他們生活中的一切方面。在這時期的孩子還不會或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有時明知打人不對,但卻無能力控制,因為“思想”仍處在幼小的萌芽期。
具體建議:
無論殷明是打著玩,還是真的打人。作為一名幼兒教師,孩子在園的監(jiān)護人,應(yīng)注意這樣幾點:
一、教師應(yīng)認真觀察孩子的情況、動態(tài)。
如果殷明真是打著玩,教師應(yīng)主動發(fā)現(xiàn)其表情動作存在有一種特殊的“游戲”信號。這時如果劉越和劉雨帆理解到這一信號,就會做出相應(yīng)的反應(yīng),而他們也就打不成了。雖然游戲打架與真的打架看上去似乎很相似,但幼兒游戲的雙方卻意識到這并非打架,而是游戲。但劉越和劉雨帆沒有接受到這一信號,那可想而知“打架會由此產(chǎn)生”。這一暗示信號的傳遞、接受,有賴于孩子的辨別、理解能力,這在群體活動中將會得到培養(yǎng)。
二、教師應(yīng)指導殷明正確的想要同伴與其游戲的方法、方式,提高其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
在日?;顒又校瑧?yīng)有意識地培養(yǎng)殷明與他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學會正確的表達方式,學習有效地展示動機的方法。而作為劉越和劉雨帆也要培養(yǎng)其識別能力,理解表情動作的真正意圖。當然,這一點在短時間內(nèi)是無法形成的,則有賴于教師組織的游戲活動、教學活動,從而在練習與游戲中逐步加強。
三、教師不要“無限上綱”,冤枉幼兒。
教師不要見到誰打了人就訓斥、責問,并扣上一頂“壞孩子”的帽子,這樣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日后的性格、心理發(fā)展。教師應(yīng)先分析情況、聽取其他旁觀者講述再下定論,因為這種“打著玩”的現(xiàn)象是幼兒期的一種獨特表現(xiàn)。
四、教師也不能排除殷明是真的打人的可能性。
雖然,殷明有可能是真的打了人,但孩子的自控能力差,有些行為屬無意識侵犯,他們會因一時沖動而做某件事。例如:打人。因此,教師有必要在幼兒的生活中指導幼兒學會自我控制、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如何來宣泄自己的憤怒,并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游戲環(huán)境。
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情感是敏銳的,教師一定要用正確的目光、語言來理解他們,引導他們,讓這些新紀元的開拓者健康成長,這也將成為新一代教師的使命。
案例:大班案例反思假如我是孩子
大班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在主題活動“我的身體”中他們開始了探究。慢慢的孩子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有著許多不同點,就連看似相同的指紋,也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在無意中孩子發(fā)現(xiàn)指紋很有趣,用筆稍添幾筆,就能變成可愛的小臉。
漸漸地喜歡“指印畫”的孩子多起來??墒怯捎诤⒆拥氖种感?,再加上他們印指印時有深有淺,使得畫面看上去就像一個個紅團團。怎么改變呢?總不能對他們說:“指印和指印間要空開些?!边@句話對成人來說或許能理解,可對孩子來說“空開些”這“一些”究竟是多少他們無法理解,也就做不到。
假如我是孩子:
觀察孩子們的指印畫大多是一個個小臉,那能否說是“快樂的一家”?指印出自于手指,那是不是嘗試讓孩子把指印印在“手掌”上(將孩子的手指分開,然后將整個手掌外形描在紙上,再用剪刀剪下),這不就解決了“空開些”?
(策略:為每個孩子準備一個紙剪的“掌印”輪廓)
活動花絮(2):
“瞧!這是什么呀?”“手掌”?!笆终粕嫌惺裁??”“手指”?!懊總€手指都有一個指印,這些指印在一起就是快樂的一家?!睕]等老師說完,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說:“我要在我的‘手掌上’畫上快樂的一家……”。他們邊畫邊向同伴介紹,“這是爺爺,他的年紀最大,排第一……”
假如我是孩子:
既然孩子喜歡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那能否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個環(huán)境——“手”,讓孩子有更多的交流機會呢?
(策略:選擇了活動室的壁面,貼上一個卡通地很大的手掌。見右圖)
教師的分析:
“換位思考”這一名稱或許并不陌生,可是你要真正做到,并不是說說那么簡單。這所以我說“假如我是孩子”,正是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園長要交待一件事,有的老師做得好,有的……。這與每個人的理解能力有關(guān),與每個人自身看待事物的判斷標準有關(guān)……這之間的原因有許多,那要每個人都能做好,實現(xiàn)就要有一個衡量的標準,關(guān)鍵也就在這個標準。那換言之,你提的要求孩子是否理解?他們的標準和你的標準究竟有多少?也許你也會和我一樣,發(fā)生花絮(1)的問題。而當我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時,我突然發(fā)現(xiàn)“空開些”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要讓孩子理解,就必須是看得見,容易操作的。于是我發(fā)現(xiàn)孩子在印指印時,常常會因為不想把每個手指都染上紅色,而把手指分得很開。這不就是“空開些”嗎?也正是我換位思考,才解決了這一問題。
但是并不是每次都成功的。就花絮(2)來說,孩子們都能做到“空開些”,他們也更喜歡交流自己的快樂??墒钱斘以俅螢樗麄儎?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手,并沒有我預期的效果。我不是也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嗎?創(chuàng)設(shè)大環(huán)境,更便于他們交流,可為什么在大手上只有5個指???而我的想法是,“手”大了,孩子們不就能多畫些?可再深一步了解孩子,我才發(fā)現(xiàn)我犯了一個錯誤——每個手指只有一個指印。雖然“手”是大了,可它在孩子的眼中還是一只“手”,他們也只會和先前一樣在手指上印上一個指印。也就是說孩子并不是看大小,而是看他看到的實實在在的事物。這也正是孩子的年齡特點。
由此,我更覺得要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不是光有理論,而是要積累實踐經(jīng)驗,用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結(jié)合理論內(nèi)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這時的換位思考不再是一個名詞、一種形式,而是一種教學策略。
案例:我班來了個外國孩子
班內(nèi)外國孩子丹尼的加入,孩子們一定會對他的到來表示歡迎,但更多的是對他的到來產(chǎn)生強烈的好奇感:他來自哪個國家?他為什么長得和我們不一樣,怎么會是黃頭發(fā),白皮膚?……種種猜測會激發(fā)孩子與他交往的熱情。
蒙臺梭利認為教育不是教師自上而下的教授,而是教師協(xié)助兒童自下而上地自我發(fā)展。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教師是環(huán)境的提供者,觀察者和支持者,兒童應(yīng)該是教育活動的中心和主體。我們教師應(yīng)該及時捕捉孩子這些感興趣的問題,以這些問題為切入口,增加班內(nèi)孩子與他的交往,發(fā)揮相應(yīng)的教育作用。
1、營造快樂大家庭的環(huán)境。微笑是最好的交往工具,微笑不分國界??梢龑О鄡?nèi)所有的孩子主動向他問好,并鼓勵能力強的孩子為丹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為他整理衣物;帶他參觀校園;請他一起參加班級種植園的管理等。借助孩子間的互幫互助,營造一種溫馨和諧的氛圍,讓丹尼喜歡這個大集體,喜歡班內(nèi)的每個小朋友,從而樂意與大家一起游戲。
2、生成“我們都是地球人”主題活動。根據(jù)孩子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我和丹尼的不同”調(diào)查,讓幼兒利用自己和父母收集的錄像、畫冊、圖片等資料,說說自己和丹尼的不同處,了解地球上生活著許多人,有中國人,有美國人,有日本人……雖然皮膚不同,種族不同,但我們都是一家人,都是好朋友。并引導孩子用繪畫的形式,畫畫自己的好朋友,利用互贈畫的形式增進孩子與丹尼、及所有朋友的情感。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導讀:現(xiàn)在這位小朋友已經(jīng)能和別人一起玩,開始適應(yīng)我們幼兒園集體的生活了,早上來園也能跟我打招呼了,此時的我感到莫大的快樂,我將永不停息愛我的孩子們,用心去呵護他們,與他們成為好朋友,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
禮儀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行為科學,是指在人際交往中自始自終地以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xiàn)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為,我們對自己的要求決不能滿足于現(xiàn)狀,必須牢記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通過參加這次禮儀培訓,使我在內(nèi)在修養(yǎng)、外在形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努力以一個生活老師無私的愛去理解、寬容、尊重和關(guān)心每個孩子,我把這樣兩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我們班上有一個小朋友,長得白白胖胖,扎著兩個小辮子樣子十分討人喜歡,可是幼小的她性格非常孤僻,而且膽子非常小,幾乎從不用語言與人交往,連大人跟她說話時她都無法用眼睛注視對方;草地上都不敢走,連走樓梯都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出于愛護和責任,我把她的健康成長看作是自己的孩子。每天清晨家長送來時,我總是親切地走過去,微笑地熱情打招呼,問寒問暖;每次上廁所、洗手、進餐時,我會主動上前幫忙照顧,跟她說說話;戶外活動時,我都會伸出溫暖地手拉著她一起上下樓梯并鼓勵她和小朋友一起參與鍛煉和游戲?,F(xiàn)在這位小朋友已經(jīng)能和別人一起玩,開始適應(yīng)我們幼兒園集體的生活了,早上來園也能跟我打招呼了,此時的我感到莫大的快樂,我將永不停息愛我的孩子們,用心去呵護他們,與他們成為好朋友,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內(nèi)心世界!
案例:媽媽,那個眼鏡是我拼的
雅晶來到結(jié)構(gòu)區(qū)旁,看了看低柜上的各種范例,低柜上陳列有摩托車、爬蟲、眼鏡等,看見雅晶盯著眼鏡在看,我對雅晶說:“雅晶,老師的眼鏡舊了,你拼個新眼鏡送老師吧?!毖啪П牬罅搜劬?,點了點頭走進了結(jié)構(gòu)區(qū),我則來到旁邊的娃娃家和這里的孩子一起玩起了娃娃家的游戲,一邊玩我還一邊觀察著她,只見她拿起花片開始拼插,一會兒就拼出一個不規(guī)則的圓,她拿在手里看了看,接著拼另一個圓,并把兩個圓連接起來,過了一陣子一付不規(guī)則的“眼鏡”拼好了,她小心地把“眼鏡”帶在自己的臉上,向四周看了看,看見我在看他,她說:“老師,你看,‘眼鏡’?!蔽液屯尥藜业暮⒆哟蛄寺曊泻舯銇淼搅私Y(jié)構(gòu)區(qū)。
“謝謝你為老師拼眼鏡?!蔽疫呎f邊把我的眼鏡摘下來,“你看老師的眼鏡有幾面鏡?”
“有兩個?!?/p>
我微笑地點了點頭:“還有嗎?”
他接著看了看說:“它們一樣大?!?/p>
“是啊,鏡面一樣大的眼鏡帶起來就會特別好看?!?/p>
他看看我的眼鏡再看自己拼的眼鏡一下子就把自己拼的眼鏡拆開,重新拼接,我轉(zhuǎn)身走了。
過了一陣子,雅晶拿著一付鏡架不對稱但鏡面一樣大的眼鏡對著我叫:“老師,好了?!?/p>
我走過去接過眼鏡戴上:“你拼的新眼鏡真漂亮,但鏡架不對稱戴起來有點不舒服,你再幫我修改一下好嗎?”“好?!?/p>
最后雅晶終于在區(qū)域結(jié)束前完成了她的作品,我請她把自己的作品陳列在低柜上。
下午放學時,雅晶一看見媽媽便急忙把媽媽拉到陳列柜前指著自己的作品對自豪地對媽媽說:“媽媽,那個眼鏡是我拼的,是送給老師的?!?/p>
案例分析:
我在結(jié)構(gòu)區(qū)旁創(chuàng)設(shè)陳列區(qū),孩子們的作品被醒目地展示在低柜上,我還常鼓勵孩子們請自己的爸爸和媽媽欣賞自己的作品,而這樣的展示、欣賞能讓幼兒體驗到成功、滿足的愉快;還能讓那些能力較弱的幼兒有了模仿學習的機會;同時還會吸引少部分對結(jié)構(gòu)活動不感興趣的幼兒來觀看、欣賞,并抓住時機進一步激發(fā)出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本案例中的雅晶是個膽小且動手能力、拼插能力較弱的孩子,在開學初的幾次結(jié)構(gòu)活動,她總是看別人拼插,問她:“為什么不拼插?”她便低下頭小聲地說:“我不會?!币虼?,我首先采取了等待的策略。
終于,在區(qū)域活動中,我觀察到雅晶的變化:她在觀察展示柜前的作品。我及時地介入了,并充分利用孩子喜歡為老師做事的心理,激發(fā)出雅晶參與活動的興趣,并繼續(xù)觀察了解雅晶的活動過程,進一步捕捉后繼指導的機會,使雅晶在自主、輕松沒有壓力的前提下,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從而使教師成為幼兒發(fā)展的支持者和推動者,當然,教師本身的支持和肯定也包含著及時地指出問題的所在,如在雅晶拼出一付鏡架不對稱的眼鏡時,我及時地用語言指出“你拼的新眼鏡真漂亮,但鏡架不對稱戴起來有點不舒服,你再幫我修改一下好嗎?”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具體地去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成功的喜悅。
謹防孩子說臟話
導讀:孩子說臟話是件很不好的事情,不僅大人沒面子,對孩子自身的成長也不利。
小郭:最近我突然發(fā)現(xiàn)我那個臭兒子又不學好了。
老高:又怎么了?這么點大的孩子能壞到哪兒去。
小郭:他竟然學會說臟話,還自以為是學到了什么新詞兒,整天掛在嘴上。
小金:那趕快得讓他改,不然就改不掉了。
小路:哎,小郭,你有時也講臟話,你兒子是跟你學的吧。
有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會突然變得愛說臟話,有的家長要么是狠狠地教訓一頓,要么是拉過來揍幾下,當時孩子可能不敢再說了,但時間一久依然如故。
其實,要解決孩子說臟話問題的前提條件是查明孩子說臟話的原因,然后再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孩子說臟話往往是從模仿開始的,為此,家長必須做到:
1、凈化孩子的語言環(huán)境。
孩子好模仿,且缺乏是非觀,他們往往從電視、電影中,從父母、同伴那兒學來許多臟話和一些不健康兒歌、順口溜。為此,父母應(yīng)該做好表率,帶頭說文明語言,并且要慎重選擇影視節(jié)目,引導孩子玩文明、健康的游戲,如發(fā)現(xiàn)孩子和小伙伴說臟話時,應(yīng)及時指出并給予糾正。
2、采取恰當?shù)膽B(tài)度和措施。
對偶爾說臟話的孩子,成人應(yīng)以文明的語言把孩子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重復說一遍,形成正確示范。如孩子經(jīng)常津津樂道重復一些臟話,家長應(yīng)嚴肅地告訴孩子這句話不文明不好聽,爸爸、媽媽和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聽,并和孩子一起分析孩子喜歡的、尊敬的成人以及小英雄們是怎樣說話的。利用榜樣的力量,可使孩子產(chǎn)生說臟話不好的感情。
在此基礎(chǔ)上,教育孩子表達氣憤、激動情緒和處理矛盾的文明用語和方法。和他人發(fā)生爭執(zhí)時可以說:“你住口!”“請你走開!”“你不講道理,我很不高興?!被蜃约合茸唛_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