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娃娃家里的小衣服
發(fā)布時間:2021-05-31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 幼兒園游戲的案例分析 幼兒園娃娃教案為了引起幼兒學習系扣子的興趣,我在“娃娃家”里增加了幾件小衣服。于水嬌、于水天兩位小朋友發(fā)現了衣架上掛著的小衣服,高興地說:“呀,娃娃的小衣服。”并馬上跑過去拿起小衣服給娃娃穿了起來。她們給娃娃系扣子雖然看上去有些吃力,但神態(tài)是那樣的認真。直到該睡覺的時候,才把小衣服從娃娃身上脫下來。臨上床時還叮囑了我一句:“李老師,明天我還要當媽媽,給娃娃穿衣服,好嗎?”我使勁地點著頭說:“行?!边@件事使我認識到:玩具的投放一定要能引起孩子的興趣,才能激發(fā)他們自覺學習的愿望。
點評
這是生活中發(fā)現,游戲中學習的實例。幼兒初到幼兒園,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不適應都會給他們造成心理壓力,影響他們的入園情緒,教師把他們需要學習的生活技能變成游戲吸引他們,而不是代替或剝奪他們學習和發(fā)展的權利,使他們在愉快的游戲中嘗試學習,體驗成功的快樂,獲得自信。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擴展閱讀
案例:娃娃家的一幕
“你是爸爸,爸爸不抱寶寶,媽媽抱寶寶。”圓瑋說著,便伸手去接云公懷中的娃娃?!拔沂菋寢?是媽媽!”云公說著,雙手更緊地抱著娃娃?!拔冶б幌?抱她吃藥。”圓瑋不再爭搶娃娃,—副商量的語氣在同云公協(xié)商著。“我是媽媽,媽媽喂寶寶吃藥。”云公邊說邊煞有介事地拿起桌上的小勺,擺出喂娃娃吃藥的架式,不再理睬圓瑋。他一手抱著娃娃,一手拿著小勺,嘴中念念有詞:“不苦,這是果汁。吃藥就不打針了。”此時,圓瑋插進話來:“爸爸下班啦,爸爸親親寶寶?!闭f著,再次伸出手抱寶寶?!鞍职窒掳嗬?媽媽去做飯?!痹乒f完,將娃娃遞給圓瑋,拿起一把刀做起飯來。云公“媽媽”很專注地又是切菜,又是煮飯,圓瑋“爸爸”抱著娃娃在旁邊督陣,真是一派和諧的家庭氣氛。
點評
此一幕使我們看到了2~3歲孩子同樣也會逼真地做家務,演繹著家庭和諧的氛圍。在模仿中孩子體驗了游戲的快樂。隨著孩子感覺經驗的豐富,他們在游戲中從不會交往發(fā)展到能互相協(xié)商、協(xié)作。教師此時以旁觀者的身份,當看到幼兒出現爭搶娃娃時,并不急于介入,留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空間與機會,以欣賞的態(tài)度看到孩子的進步與發(fā)展,并感到由衷的高興。
案例:娃娃家區(qū)域活動反思
案例:
娃娃家游戲小朋友都很喜歡玩。星期二上午區(qū)域活動時,玩娃娃家的小朋友是齊志鋒、朱沁雪、伍倩和郁曉。齊志鋒、朱沁雪把娃娃家的玩具(餅干、餛飩、刀、鍋等)在手里擺弄一番后,馬上就開始了分工。朱沁雪做媽媽,左手抱著一個娃娃,拿著餅干,正在喂娃娃吃。齊志鋒說:“我去上班了,我不吃飯了?!敝烨哐┱f:“小娃娃餓了,你等會兒。”這時,我看到齊志鋒抱著娃娃,朱沁雪把餛飩放在鍋里,正在煤氣上燒呢。郁曉和伍倩是動手能力比較差的,伍倩又是未上過托班的新小朋友,在玩的時候顯然沒有齊志鋒和朱沁雪熟練,有時候顯的手足無措,有時候又在拿著玩具亂敲。
分析與反思:
小班的幼兒好模仿,已經具有了初步的主體意識,他們渴望像成人那樣參加各種活動,他們會在假想的情景下反映真實生活,而"娃娃家"又比較接近幼兒的實際生活,所以,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玩。
豐富的玩具材料是發(fā)展幼兒思維和想象的有效途徑。通過玩具材料可啟發(fā)幼兒產生聯想、引起游戲愿望,并可以使幼兒游戲活動更有目的,增加幼兒對游戲的興趣和積極性。但是由于幼兒模仿多,看見別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見別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在游戲初期投放的玩具種類不宜過多,而相同的玩具數量要充足。
再有,小朋友的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要把能力好的和能力差的搭配起來,讓他們互相帶動和感染,共同感受游戲的快樂。
幼兒園案例分析:娃娃家的爭吵
情景再現:
某天中班游戲時間,我正和平常一樣靜靜地旁觀著,卻看到珈珈從娃娃家跑了出來,見到我就一把抱住我說:“老師,我氣死了。”說著就哭了起來。我一邊抱著她,一邊拍著她的肩膀說:“我感覺你真的很傷心,你愿意和我說說到底發(fā)生什么事了嗎?”珈珈把我抱得更緊了,哭得更傷心了,但她一句話也沒有說。這時.娃娃家的“媽媽”瑋瑋從娃娃家走了出來,站在離我們不遠的地方看著我們,顯得有點擔憂。我向瑋瑋招招手,她猶豫了一下走到我身邊。我問:“瑋瑋,你能告訴我發(fā)生什么事了嗎?”瑋瑋說:“珈珈是送奶員,她不停地往娃娃家送牛奶,我們都不要了,她還送,我們就把她送的牛奶扔掉了?!蔽覇栫扃欤骸笆沁@樣嗎?”珈珈撅著嘴點了點頭。我又問瑋瑋:“你把你的想法告訴珈珈了嗎?”瑋瑋大聲說:“我說了,娃娃家的牛奶已經夠了,太多了吃不完會壞的??墒撬褪遣宦?。"我又問珈珈:“是這樣嗎?”珈珈又點了點頭。我問珈珈:“那你為什么還要送呢?”珈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輕輕地說:“我想和他們一起玩。”瑋瑋認真地說:“不行,娃娃家今天在辦生日聚會,客人太多了?!闭f著就回娃娃家繼續(xù)游戲了。
珈珈坐在我身邊,顯得有點難過,我認真地告訴珈珈:“你以后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別人,要不然別人會誤會你的,知道嗎?”珈珈點了點頭說:“我知道了。”這時她的樣子顯得平靜多了?!澳悄氵€想去玩嗎?”我試著鼓勵她,可是她一臉茫然,似乎不知道該怎么做。我繼續(xù)鼓勵她:“你看看哪里還需要牛奶?”珈珈轉了一圈回來,說:“蛋糕店要用牛奶做蛋糕的,我去試試。”珈珈走到“蛋糕店”,說:“我是送奶員,你們需要牛奶嗎?"蛋糕店的“老板”高興地說:“要的?!辩扃煊殖闪丝鞓返乃湍虇T,做著送奶的工作。沒多久,連“蛋糕店”也不需要牛奶了,珈珈走來走去,東看看西看看.似乎在尋找新的機會。當她路過娃娃家時,她的目光被娃娃家熱鬧的氣氛吸引住了。她站在那兒看了一會兒,終于鼓起勇氣對“媽媽”瑋瑋說:“我也想參加生日聚會。”瑋瑋想了想,說:“你有禮物嗎?”珈珈笑了,高興地說:“我去買?!彼芸炫艿健靶〕小辟I了禮物,跟娃娃家的小朋友一起過生日了。
案例分析:
一、引導幼兒表達,讓幼兒感知他人的存在
幼兒到了中班階段,隨著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在同伴交往中開始有了挫折感。這時,引導幼兒在游戲中發(fā)現別人的存在,學習表達自己的想法去與人溝通、協(xié)商,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案例中,我一直在問兩個孩子有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對方,顯然,瑋瑋已經學會表達了,可是珈珈還不會,所以矛盾出現了?!安荒芨兄说拇嬖?,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導致這次沖突的關鍵。這種挫敗體驗促使珈珈在以后的交往中愿意去嘗試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了。
二、耐心等待,給幼兒成長的空間
游戲是幼兒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幼兒的許多社會學習都是在游戲中發(fā)生的。案例中,“送奶員”珈珈“想和娃娃家的小朋友一起玩”,卻不知道怎樣加入游戲,所以想通過一次次送牛奶的方法來參與娃娃家的游戲。顯然,這一做法并沒有達到目的。當幼兒遇到挫折時,我不急著干預,而是耐心等待,給幼兒成長的空間。第一次嘗試,珈珈選擇了“蛋糕店”,當她鼓起勇氣發(fā)起交往并獲得了同伴的接納時,她體驗到了交往的樂趣,提升了交往的技能。這一次的體驗喚起了珈珈的自我滿足感。第二次嘗試,珈珈勇敢地走向了娃娃家,并大膽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聽到瑋瑋問“你有禮物嗎”,珈珈馬上理解了同伴的意圖并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終達成了心愿。這次的成功體驗對珈珈來說更有意義了,她真正體驗到只有雙方都樂意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溝通才會變得順暢,游戲才能快樂地進行下去。目睹這一過程,我更加確信讓幼兒在游戲中獲得大量感性經驗才是游戲的初衷,游戲中的學習是快樂而有效的。
三、隱性介入,讓幼兒體驗積極的情感。
當幼兒在游戲中遇到困難、挫折,難以實現自己的游戲愿望時,教師適度的介入是非常必要的。為了不干擾幼兒游戲,我選擇了隱性介入的方式,疏導幼兒的負面情緒,讓幼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并始終讓幼兒做游戲的主人。案例中,當珈珈從娃娃家哭著跑出來時,我用擁抱給了她支持。顯然,珈珈也感受到了我對她的關愛和信任,她也大膽地用肢體語言給了我回應。負面情緒得以釋放。
瑋瑋站在不遠處看著我們,她的樣子告訴我她很擔憂,不知道我會不會批評她。這時,我向她招手以及耐心傾聽,讓瑋瑋不再害怕,大膽地說出心中的委曲.也使我了解了沖突發(fā)生的過程。引導幼兒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也是教師的支持作用之一,幼兒就是在這樣的游戲氛圍中變得自信,從而實現自我成長的。
案例:娃娃肚子痛
案例:
做娃娃家游戲的時候,潘登忽然對我說:“殷老師,我們家的娃娃肚子痛,怎么辦?”這時為為說:“那趕快找醫(yī)生??!”旁邊孩子馬上議論紛紛,有的說:娃娃“感冒”了,肚子就會痛的、有的說:娃娃吃壞了東西”等等,東東說:“我媽媽是醫(yī)生,她的本領很大的”,我問小朋友:“醫(yī)生有那些本領???”陽陽說:“我生病了,醫(yī)生開了藥給我吃,病就好了”。東東說:“醫(yī)生還會治肚子痛的病,醫(yī)生的本領可大了!”聽了孩子的這些回答,于是我開展了一個主題活動——醫(yī)生本領大,并且請來了東東媽媽給小朋友上了課,讓小朋友跟加深刻的了解醫(yī)生。
分析:
孩子對醫(yī)生職業(yè)都有一定的了解,一旦發(fā)現周圍的小朋友生病了,馬上就會想到要去醫(yī)院找醫(yī)生看病,同時孩子在游戲當中,也能穿插小醫(yī)生的角色,并且能把醫(yī)生的角色模仿的惟妙惟肖。孩子在活動當中的興趣很高。
案例:齊齊想加入“娃娃家”游戲
“娃娃家”的活動場地從室內搬到了室外,吸引了大量的幼兒。齊齊愛動腦筋但年齡偏小,他非常想加入“娃娃家”游戲,我對他進行了近一個星期的觀察。
第一天,齊齊哭著對我說:“他們不讓我玩,我好好地對他們說,他們還是不讓我玩?!饼R齊無奈,只好選擇別的游戲。
第二天,齊齊玩到了“娃娃家”游戲,他對我說:“真好玩,明天我還要玩?!?/p>
第三天,齊齊不肯出去玩。他說:“他們不讓我到‘娃娃家’。”我問:“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呢?”過了一會兒,我看見齊齊高興地在“娃娃家”玩著,他一看到我就得意地說:“我送了他們家一個水池(用紙盒做的),他們就讓我玩了?!?/p>
第四天,齊齊和“娃娃家”中的同伴吵了起來,問起原因,齊齊說:“他們說我送的水池太破了,不讓我來做客,我說:“那你再想個好辦法吧?!饼R齊說:“不好。我不玩了?!蔽艺f:“那你想玩什么?”齊齊說:“我什么也不想玩?!边@天,他一直生氣。
第五天,游戲剛開始,齊齊就對我說:“我有好辦法了”我問:“什么辦法?”齊齊說:“我送他們一部電話機?!边^了一會兒,我看見齊齊在“娃娃家”里高興地玩著,我問其他孩子:“你們?yōu)槭裁赐恺R齊到你們家來玩呢?”孩子們說:“齊齊送了我們電話機?!?/p>
1.幼兒在游戲中經常會遇到想加入某個游戲而被拒絕的問題,齊齊采用的方法是給“娃娃家”送禮物,他不僅滿足了參與游戲的需要,而且積累了解決問題的經驗。
2.在觀察中我發(fā)現齊齊雖然聰明、有主見,但在遇到困難時仍然會有生氣等消極表現,這也符合幼兒的特點。可貴的是,齊齊并沒有逃避,而是想出辦法來達到目的,這反映了齊齊良好的個性品質。
3.在一個星期的觀察中,我沒有給予齊齊太多的幫助,只是在看、等、問、提建議的同時,不斷地鼓勵齊齊想辦法自己解決問題,以培養(yǎng)齊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娃娃怎么哭了
早餐過后,幼兒進入活動區(qū)游戲。不一會兒,梁依依向我告狀說:“娃娃家的小朋友把玩具扔了一地。”我走過去一看,娃娃家可謂是盆朝天,碗朝地,一片狼籍。我請小朋友把家收拾整齊,可是沒人理我。我看了看被扔在地上的娃娃,辦法來了。我走進娃娃家經聲說到:“你們聽,使水哭了?”小朋友們立即安靜下來,隨我左看右看。我抱起娃娃問道:“寶寶,你為什么哭呀?”并把耳朵貼近娃娃,好像聽明白了什么似的,點了點頭和小朋友說:“剛才娃娃想去公園玩不小心踩到鍋蓋上把膝蓋磕破了,正疼著呢!”“你們快些把鍋和刀叉收好,別再讓她哭了,好嗎?”。話聲一落,小朋友就開始收拾玩具了。燕倪邊收邊說:“寶寶別哭了,我來給你揉揉就不疼了。”過一會兒,玩具收好了,幼兒又開始了新的游戲。
點評
托班幼兒心理活動帶有明顯的直覺性,并且常喜歡把想像當做現實,教師用擬人化的口吻,吸引了幼兒的注意,使幼兒能夠很快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入進去,引導幼兒既開展了游戲又培養(yǎng)了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