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案例:不該忽視的乖孩子:對一名交往退縮幼兒的矯治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做一名幸福的幼兒園教師 做好一名幼兒園教師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一、個案

方方是一名四歲的小女孩,自小班入園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樣愛哭鬧。她倒很安靜,從不吵鬧,從不多說一句話,從不主動與小朋友交往,喜歡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坐著,看著小朋友玩。她不用我們老師過多的操心,真是一個“乖孩子”。

你看,別的孩子都爭先恐后地擠到我面前,大聲嚷著“老師,我要,我要布娃娃”“老師,我要汽車”“我要小飛機”……唯獨她安靜地坐在位置上,眼巴巴地看著我?!澳阋嫱婢邌??”“要”她輕輕地說?!澳阆胪媸裁??”無語,她用手指了指娃娃。她平時沉默寡言,不能用流暢的語言與別人交流,對話通常是被動的一問一答或不答,其行為表現(xiàn)為明顯的交往退縮。

二、分析

退縮行為是幼兒的一種消極性社會適應表現(xiàn),它的基本特征是幼兒對自己缺乏自信,行為常有退縮表現(xiàn)。如果不及時幫助幼兒消除這種行為,久而久之,定會影響幼兒的人格健康,導致幼兒一生的心理障礙,使幼兒產生自卑感,甚至形成孤僻、冷漠、懦弱、多愁等不良性格,直接影響他的人生歷程。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這些“乖孩子”,應及早覺察幼兒的退縮行為,并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影響,以幼兒克服退縮行為和心理障礙,樹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fā)展。

通過了解分析,造成方方退縮行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方方性格內向、膽小、不善與人交往。

2、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方方語言表達能力落后。

方方父母工作忙,先后由講永康話的外婆和講宣平話的奶奶照顧,由于生活在混雜的方言環(huán)境中,較少使用普通話交流,使方方的語言表達能力落后。

3、方方有過嘗試失敗的體驗,使其不敢與人交往。

上半年方方曾在私人幼兒園就讀,她那不同與其他小朋友的永康話和宣平話,曾引起同伴的嘲笑,打擊了她的自信心,從而使她產生了退縮行為。

三、對策

1、家園配合,發(fā)展語言。

家庭是“制造人類性格的工廠”,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影響兒童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方方的交往主要源于語言障礙,要想使其問題行為得以矯正,首先應從發(fā)展語言表達能力入手。經與方方的父母溝通,他們表示愿意積極配合我們的矯正活動。我對他們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在家中,尤其是方方在場時,堅持使用普通話;二是父母必須盡量抽時間多與她接觸,進行感情交流,如給她講故事,多和孩子交談、做游戲。讓家長打開家門,走出封閉的小天地,給她尋找伙伴或帶孩子去走親訪友。改變家長那種看到孩子很乖,就好像什么都好的看法。通過家長園地刊登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引起家長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改善方方家庭環(huán)境的同時,使其內斂的情緒得以放松。在此基礎上,我在班里有針對性地開展了幫助方方的活動。

2、重視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營造充滿愛的氛圍。

布朗芬布倫認為:“發(fā)展是人與環(huán)境的復合函數(shù)。”環(huán)境對人的性格發(fā)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小班幼兒離開父母,進入陌生環(huán)境多多少少會遇到一些問題,會產生心理焦慮,那是很自然的。關鍵在于我們老師要理解孩子、要和孩子多溝通,多交流感情,讓幼兒感受到老師真誠、溫暖的愛,從而使幼兒對老師產生信任。

早晨來園時,我面帶微笑地主動抱抱她、親親她、迎接她,有禮貌地向她問好,從簡單的對話中引起孩子說話的欲望。課后和她玩“木頭人”“猜拳”“豬尾巴”等游戲;午睡起床后,變著花樣給她梳不同的發(fā)型;有空就主動尋找話題,與她聊天交談,如:“你這件衣服真漂亮,是誰買的?”“今天誰送你上幼兒園的?”“你最愛吃什么?”等等。即使她不理不睬,我也想猜她的心思,幫助她解決困難,讓她相信依靠老師,使她感到老師像朋友,老師喜歡她。

3、尋找“閃光點”,引導同伴接納、關愛他。

單純有老師的關愛還是不夠的,同伴的接納,關心也同樣了很重要。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同伴、集體的作用,教育小朋友之間要團結友愛,互幫互學。我還有意識地把她的座位安排在性格外向,愛說愛笑的小朋友旁邊。讓活潑開朗的幼兒和她游戲、交談、給她以積極的影響。我還為她安排了生日活動,讓她生日那天感受到幼兒集體的溫暖,感受老師和小伙伴的關心。生日那天,小朋友都拿著早已準備好的禮物圍在她的身邊。有送的小紅花、有的送圖畫、有的送糖果,大家都一起唱著《生日快樂》的歌,并且每人送她一句美好的祝辭“祝你生日快樂”。方方捧著禮物,聽著歌聲,她神情異常,眼睛有點濕潤了。

我發(fā)現(xiàn)《生日快樂》、《兩只老虎》等歌曲,孩子們非常喜歡唱,方方也喜歡唱,在沒人注意的情況下,她能很完整地跟唱。此外,我還發(fā)現(xiàn)方方喜歡韻律性較強的兒歌,于是經常請方方上臺為大家朗誦。方方不愿也不敢上臺,我就請幾大膽的孩子陪著一起表演。起初,方方站在臺上低著頭不張口,但我還是和小朋友一起為她鼓掌、加油。漸漸地,盡管她很膽怯,盡管幾乎聽不到她的聲音,但方方終于能在眾人面前張口了。通過經常性地唱歌、念兒歌,方方用完整語句進行語言表達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時她的自信心也增強。

4、創(chuàng)造機會,讓其體驗成功,增強自信。

我們在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長處,相信自己的力量,給幼兒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美國哲學家艾馬松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睂ψ孕判牟蛔愕挠變?,具有退縮行為的幼兒。我們要為其增強自信,就是“成功是自信的第一秘訣”,即讓她體驗成功。

我有意識地為她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自從她開始信任我,喜歡走到我身邊后,我就選一些簡單的問題或任務讓她完成。我多給她發(fā)言的機會,聲音高低先不作要求,只要她說,就多鼓勵她。提供給她鍛煉的機會。如“請你去叫豆豆進來梳頭。”“請你把這本書給冰冰”等,積極為她創(chuàng)設與同伴主動交往的機會。每當她完成任務后,就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一個擁抱、一個親吻、一個五角星或一朵小紅花等。盡量創(chuàng)造機會,讓其體驗成功,增強自信,幫助她勇敢地邁出主動與人交往的第一步。

四、效果,

經過一年的家園配合,在雙方共同的努力下,方方的語言表達能力、交往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她能在小朋友面前大聲說話,能主動與小朋友進行交往,友好地參與游戲。她有了很多好朋友,現(xiàn)在還經常邀請好朋友到她家玩。方方還能上臺朗誦兒歌、唱歌了,在幼兒園開展的“小歌手”比賽中還得了三等獎。方方的自信心增強了,漸漸與小朋友產生了認同感,在交往中不再退縮了。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改變以為那種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只關心、身體健康,忽略心理健康水平、個性發(fā)展水平的陳舊觀念?,F(xiàn)實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來好象很聽話,是個“乖孩子”但情感淡薄、性格脆弱、意志薄弱存在著一些心理問題,應引起我們教師和家長的關注。幼兒期是幼兒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也是個性形成的時期。應抓緊這個關鍵期,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人格特征。在幼兒園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還特別要注意與家長的密切配合,指導家長了解和掌握家庭心理健康的知識,消除產生心理健康的隱患,實行早期干預、治療。

作為教師我將不斷學習、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在工作中應時刻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我將永遠記住關心孩子、熱愛孩子、尊重孩子,用愛去滋潤孩子的心田,“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蔽疑钚牛褐灰嘈庞變海瑹釔塾變?,耐心教育就可以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為他們將來更好適應社會環(huán)境打下良好的素質基礎。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對一名有任性行為幼兒的矯治


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個性和行為習慣發(fā)展的關鍵期。然而,幼兒園的很多幼兒存在任性、脾氣暴躁等不良個性特征,這些可能成為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今后發(fā)展的隱患?!毒V要》明確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會行為規(guī)則,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因此,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品質的形成是當今幼教領域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通過觀察、分析、記錄,以幼兒邢為例,淺談一下任性幼兒的行為矯治。

個案

邢,男,3歲半,小班幼兒。姥姥、姥爺帶大,該幼兒任性、暴躁、易發(fā)脾氣、習慣指揮他人、語言過激、愛哭等。開始時,不愿來園,待老師答應滿足一些條件后,他才肯讓爸媽走。后來,能順利來園,但經常是瞪大眼睛、滿臉怒氣、大搖大擺地進班。與小朋友在一起,他經常無故推打小朋友,損壞他人的作品,膽小的幼兒經常被他弄哭,膽大的幼兒被他招惹后引發(fā)對立情緒,他便說一些過激的話,還大嚷大叫,大哭大鬧,老師問原因,他不理,仿佛很冤就是個哭。在班里,常常情緒暴發(fā),有時說出“我拿菜刀砍了你、拿菜刀剁了你”等過激的話。不過,邢獨立性很強,善于發(fā)現(xiàn)和觀察事物的不同與變化,反應快,能自信的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做出肯定的判斷,懂得關心比他小的小朋友,有一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分析

一、家長性格脾氣的遺傳和影響

在平時與家長的接觸和交談中了解到,家長脾氣不太好,遇事好急,易急躁發(fā)脾氣,稍不如意就吵架,說話聲音大而且含不文明之語。在很大程度上對邢有負面影響。

二、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兒童的影響

全家視邢為掌上明珠,關愛過度、疼愛有加,特別是姥姥、姥爺對邢百依百順,讓其為所欲為,不愿聽到別人說邢的“不”字兒,甚至“遮丑護短”,“隔輩親”演變成“隔輩溺”。父母有時脾氣一上來就要求孩子必須聽從家長,便強制使孩子聽命,信奉“棒頭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這樣的愛缺乏理智和分寸,過度包容孩子的行為和要求,致使孩子易形成任性、幼稚、反抗、神經質等不良行為。

對策

1.采取游戲活動進行矯正。針對邢的情況,我在班上設計了一些活動,通過這些活動,讓邢提高認識,積極協(xié)調自我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從而減少任性行為的發(fā)生。如,語言

活動“我長大了”,通過觀察、講述,使邢對自己以前和現(xiàn)在進行比較,知道自己長大了,更懂事了。以及語言活動“到×××家做客”。在活動中邢對小家庭產生興趣,積極參加表演,在表演中,既當主人又當客人,學習了不少的禮貌用語,而這些禮貌用語正是他學習熱情待人、互助友愛的基礎之一。又如,音樂活動“找朋友”,小朋友都喜歡找與小朋友友好的孩子,通過有幼兒不想找他,使邢明白以前的許多做法是不對的。通過堅持不斷的進行這些活動,使邢學會用推理的方式去思考問題,提高對自己的認識,領悟到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減少任性、過激語言等不良行為的發(fā)生。

2.實行短時間“冷處理”。有時候,老師有必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故意忽略,特別是對容易沖動的邢,必要時可以實行短時間的“冷處理”。例如一次午睡他故意搗亂、出怪音不想睡覺,老師說了一句:“別出音兒了,小朋友一會兒就被鬧醒了。”邢便大聲說:“我告訴我爺爺去,拿菜刀砍了你?!闭f完,便大哭起來。當時我想去安慰他,可以前的幾次告訴了我,那樣只能火上澆油,小朋友醒的會更多。于是我沒理睬他,漸漸的他的聲音變小了,見他基本冷靜了,我悄悄對他說:“好孩子知錯就改,老師格外喜歡?!碑斣倩顒訒r遇到他的任性行為,可暫時剝奪其參加某項活動的權利。幾次下來,邢有了很大的進步。

3.抓住時機,及時鼓勵。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日常生活中有價值的教育契機,進行隨機教育。一次,郭小朋友做手工時因丟了自己的一個小動物而大哭,老師給他一個,他還不要,這時,邢也來安慰郭:“別哭了,老師再給你一個,不也可以做完嗎?哭也沒有用,下次保管好自己的手工別再丟了?!蔽伊⒓凑f:“瞧!邢說的多好啊,像個大哥哥,邢以后也不會為一點小事兒而哭鼻子了,對不對,邢?郭,別哭了,我們要向邢學習。邢能做到嗎?”從此,邢一旦要哭,我就以此事鼓勵他,果然進步很大。

4.創(chuàng)設適宜環(huán)境進行疏導。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幼兒在家、在園、在社會都能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積極健康的情感和行為,這就需要教師家長的密切配合。因此我與家長商議在家里設置一個“美勞角”,提供彩筆、剪刀、顏料及各種結構的拼插玩具。讓其盡情的施展,然后家長給予鼓勵。這既是一種心理疏導,又是一種注意力的轉移。同時,以榜樣示范、強化邢的正確行為。要求邢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錯誤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來解決問題,教會他正確解決沖突的辦法和技能。引導與他人相處時要和氣,有禮貌。

5.建立“邢的故事”家園聯(lián)系冊。邢愛看書、愛聽故事,特別愛聽自己的故事。針對這一興趣點,我為他建立了“邢的故事”家園聯(lián)系冊。即,將他一日進步點和不足以故事的口吻寫下來,然后配上簡單的簡筆畫,交給家長,家長回家讀給邢聽。使邢感受故事的快樂,增強自信,并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同時,家長再將邢在家的表現(xiàn)寫下來,第二天,我再讀給所有小朋友聽。為了聽到好聽的故事,邢盡量做的更好。

通過一學期的教育、矯治,邢的任性行為減少了,各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他能高高興興的來幼兒

園,活動中情緒穩(wěn)定了,與媽媽的要求也減少了。變得愛畫畫,有耐心。懂得與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規(guī)則,不隨意動手打人,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同伴對他也很認可,經常推薦他當組長,這不斷促使他努力控制自己不良行為。但要使其完全消除任性行為,尚需幼兒園、家庭協(xié)同努力,循循善誘,逐步實現(xiàn)。邢小朋友定會成為一個天真活潑全面發(fā)展的孩子。

案例:對一個不善交往幼兒轉化的嘗試


送走一批學前幼兒,又迎來一批新的幼兒,在這批新生中,張鈺姣小朋友引起了我的特別注意。

個案基本情況:

張鈺姣:女,六歲,學前班幼兒,獨生子女,父母均是中學教師,由于工作較忙,由爺爺、奶奶帶。

該幼兒聰明,文靜,思維活躍,學習興趣高,但是不善表達,交往,特別是在人多時無論怎樣引導,什么活動她也不參加。其表現(xiàn)為:不與同伴一起玩,下課總是一個人呆坐在位置上,上課時集體回答問題有時很積極,而在老師單獨提問時卻再也不說話,任憑你怎樣引導也沒有什么用,她只是用害怕地目光盯著你看。早上入園時從來不問“老師早”。游戲時張鈺姣總是自己單獨地玩,只要有人邀請她她就用害怕的目光看你,總也不參加你的游戲。針對這種情況,作為班主任,幫助她改變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記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師生、同伴關系,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依賴感?!比绾巫尯⒆訍劢煌?、會交往,我向家長了解情況,由于生活環(huán)境單一,張鈺姣又缺少同齡的玩伴,使其不知如何與同伴交往,缺少一定的方法和經驗,這更加加重了她的心理上的緊張。家長也很頭疼這件事,于是我經常與家長溝通,提出與家長配合,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為幼兒創(chuàng)設交往的機會,同時,教給孩子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才會愛交往、會交往。

實施的辦法:

對幼兒:

1、建立良好親密的師生關系,就象母親對待自己的兒女一樣,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關心幫助她,課外經常把她叫到身邊與她聊幾句,只要有一點進步我都會鼓勵表揚她,讓她愿意接受的同伴與她同桌,多牽牽她的小手,多撫摸撫摸她,給她有母親在身邊的感覺,增強孩子對老師的信任,從而消除她對老師的心理緊張。讓幼兒感到溫暖,形成安全感、依賴感。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形式教幼兒禮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師、同伴、家長之間見面能相互問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后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說“沒關系”。

2、日常生活中仔細地觀察,利用講故事、表揚、鼓勵的手段對他進行教育和引導,增強她的自信心,并帶她與其他班的幼兒及教師多接觸.

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幫助他們正確認

識自己和他人,養(yǎng)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tài)度?!辈捎谩笆譅渴帧钡姆椒?,請能力強的小朋友在活動中多與她接觸,多與她一起游戲,使她逐步適應幼兒園的日常生活。適當安排一些“大帶小”的活動,使幼兒有機會與年齡較大或較小的孩子交往,體驗不同的交往樂趣,促進他們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4、認真做好觀察記錄,及時與家長聯(lián)系,了解幼兒在家情況,不斷調整教育方案。

對家長:

1、主動與老師配合,互通家園信息,時時了解她的想法和需求,力求家園教育一致性。

2、正常情況下堅持天天來園,不無故缺席。

3、為了鍛煉幼兒多說話,家長每天都要抽出一定時間,與幼兒共同游戲或讓幼兒參與家務勞動,從中創(chuàng)造交談的機會。談話的主題可以聯(lián)系幼兒在幼兒園的生活如:“你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知識?”“和哪些小朋友在一起玩了”“舉手回答問題沒有”等等。

4、向家長介紹一些如何培養(yǎng)幼兒自信的知識,以及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長自己訂閱一些有關雜志,多學習一些別人教育孩子的先進經驗。

實施效果:

平時在園里,老師小朋友主動去接近她,為她排除在園遇到的種種障礙,送她小紅旗,對她進行鼓勵和表揚。看到貼在自己頭上的小紅旗,她開心的笑了,愿意與小朋友接觸,有時也能回答幾個問題。來園時能愉快的跟老師、小朋友打招呼。

在“手牽手”活動中,小朋友都會跟她一起玩,還將自己的好玩具給她玩,好圖片給她看,讓她體驗到與同伴一起玩的快樂。有時也通過情景表演的方式表演給她看,這樣她明白了什么叫交換玩具,也更喜歡跟小朋友一起玩了。

經過近一年的時間,張鈺姣小朋友有了變化,我就及時表揚、鼓勵她,讓小朋友向她學習。從此以后,她就更加主動地跟老師、小朋友們打招呼了。漸漸地,她變得比以前愛說話了,也愛和別人交往了。今年為迎接“六一”兒童節(jié)學校舉辦藝術節(jié),每個班都有文藝節(jié)目,我開始選張鈺姣小朋友去跳舞,她總是搖頭,課余我?guī)状握宜奶?,不斷的鼓勵她,她答應我參加跳舞,可是還是有點放不開,于是我主動打電話與她父母聯(lián)系,通過家園共同努力,張鈺姣小朋友很樂意地參加跳舞了,而且還跳得不錯,我趁機不斷的鼓勵她,她跳得更帶勁了,臉上也露出了自豪的笑容,通過這些事,特別是對我,她更加信賴,課余總是主動找我說話,還時常來拉拉我的手,我感覺我們就象母女倆。看著她發(fā)自內心的笑容,我也欣慰的笑了。

幼兒園案例分析:孩子的交往


孩子的交往

小朋友到幼兒園,除去學習東西,還有為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交往,不孤單這個原因的,那我們改怎么了解孩子們的交往狀態(tài)呢,下面為大家分享的案例就是如何了解幼兒游戲的交往狀態(tài)。

觀察目的

觀察幼兒來園游戲的情況

觀察目標

了解幼兒游戲的交往狀態(tài)

觀察記錄

本次活動是通過讓幼兒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大膽說一說自己是如何玩,并在與同伴分享的過程中探索玩具的不同玩法。在這次活動中,我發(fā)現(xiàn)華梓瀟在玩玩具的時候,沒有和別的幼兒爭搶,而是主動跟旁邊的小朋友說:“可不可以讓我玩一下你的,我跟你交換?!比A梓瀟第一次在征求別人的同意下,分享自己的玩具,并交換新玩具。

分析評價

華梓瀟是一個內向的小男孩,平時也很愛笑,開學的時候,他比較認生,膽小。但是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他不一樣了,變得很調皮,愛搗亂,也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脾氣變得很大,喜歡爭搶玩具,全是他一個人的,不愿意與人分享,以自我為中心,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征求小朋友的意見,他就直接搶。經過多次教育和引導他,發(fā)現(xiàn)他知道不能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但是一旦玩起玩具時,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支持策略

根據(jù)華梓瀟的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多多引導,設置一些關于分享的小游戲,在游戲中讓他懂得要與人分享,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

同時我們也要及時向家長反映這一情況,想辦法共同解決這一情況,培養(yǎng)幼兒分享的行為,鼓勵家長要多給孩子講一些關于學會分享優(yōu)良品德之類的故事,更多的是多帶孩子出去玩玩,認識新的小朋友,讓幼兒學會和別的幼兒友好的溝通與交流,分享玩具,多接觸新的、美好的食物。中班的孩子很容易模仿,家長平時也要樹立良好的榜樣,幼兒就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影響。

在平時的生活中,讓跟華梓瀟類似情況的小朋友分發(fā)貼畫,或者鼓勵幼兒交換玩具,體驗分享的快樂。

案例:采用模仿療法矯正幼兒退縮行為的實施案例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育、矯正,黎××基本上改變了孤僻的性格?,F(xiàn)在,孩子情緒穩(wěn)定,樂觀積極,能主動來幼兒園,上課積極,樂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長反映,現(xiàn)在我的孩子活潑可愛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為此他們多次感謝老師的關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長。

一、被矯正幼兒的情況分析:

1、幼兒的一般情況:

黎××:女,5歲半,幼兒園大班幼兒,該幼兒自出生后一直由其奶奶撫養(yǎng),一直到入園前不久才由其父母領回家中,該幼兒文靜、內向、膽小、性情孤僻、不合群。

2、問題行為的表現(xiàn):

該幼兒剛入園時較膽小、性情比較孤僻、不合群,經過一段時間后,能在老師及同伴的帶動和鼓勵下參加一些活動,在語言方面,該幼兒基礎較好,對音樂也較感興奮,但是近來該幼兒經??奁虿豢蟻韴@,有時,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動也不動。

3、可能的原因:

1)該幼兒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親不太關心自己的女兒,據(jù)調查,該幼兒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帶著呆在家里,極少出去玩,更難與其他幼兒交朋友,現(xiàn)在雖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關系不和,母親經常在外玩,父親較孤僻,不太愛講話,這就造成了家庭氣氛沉悶,缺少輕松、愉快的氛圍。

2)由于幼兒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時,想加入到他們的游戲行列,但是沒有人主動地請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師的幫助下加入游戲,比較被動,所以不能很好地投入游戲。

3)只要該幼兒不順她母親的意,她媽媽就又打又罵,造成幼兒心理緊張。

二、矯正前準備:

1、設計編制教育內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蘭蘭哭了,蘭蘭懂事了。

游戲活動:出鼓傳手帕,誰念得好,找朋友。

2、取得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在矯治前,

>教師通過家庭將矯治計劃、方案告訴家長。使家長明確,并積極支持配合教師進行矯治。

三、矯正過程:

第一階段:(第一周至第三周)

通過談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啟發(fā)引導幼兒,使幼兒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動地和小朋友一起元,在此基礎上,教師時刻和她保持親密的關系,并讓其他幼兒感覺到,從而使其他幼兒自內心發(fā)出想和該幼兒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師發(fā)動幾位能力強的幼兒和該幼兒做好朋友,帶好做游戲,經過三周的努力,該幼兒變得活潑多了,也開口說話了,有時能主動和別人一起做游戲。

第二階段:(第四周至第八周)

通過游戲活動“擊鼓傳手帕、誰念得好,找朋友”等激發(fā)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演的愿望,充分發(fā)揮該幼兒的語言、音樂才能,增強她的自信心,經過多次活動,該幼兒的臉上出現(xiàn)了笑容,也能主動來幼兒園了,為了穩(wěn)定幼兒的情緒,我又一次和家長取得聯(lián)系,要求家長配合,協(xié)同教育。

第三階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

在日常生活中,請該幼兒多做一些工作,諸如:午餐匯報員、檢查員、值日生等,多給她一些鍛煉的機會。在幼兒講故事比賽中,該幼兒有聲有色的講述贏得了第一名,從而奠定了她在其他幼兒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階段:(第十四周至學期結束)

逐漸鞏固良好的行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漸漸減弱強化行為,使黎××幼兒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兒交往,并教育家長努力克制自己,改變教育方法,從而使幼兒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并樂于和同伴交往。

四、矯正結果:

經過一個學期的教育、矯正,黎××基本上改變了孤僻的性格?,F(xiàn)在,孩子情緒穩(wěn)定,樂觀積極,能主動來幼兒園,上課積極,樂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地位,家長反映,現(xiàn)在我的孩子活潑可愛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為此他們多次感謝老師的關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長。

案例:對一個有社會退縮行為的小孩的敘事研究


對一個有社會退縮行為的小孩的敘事研究

幼兒園是眾多小孩群聚的地方,他們中有活潑聰明、身心健康正常的,也不免有少數(shù)性格孤僻、身心異常的。幼兒教師都希望而且也善于帶前一類小孩,不希望也不容易教好后一類。因此,在幼教實踐中,后一類小孩的教育往往是一個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更需要我們加以研究和重視。

一、觀察實錄與分析及應對措施

觀察對象:李輝,男,2002年8月29日出生。

觀察時間:2005年8月29日至2005年12月1日。

觀察目的:幫助幼兒改變社會退縮行為,適應新環(huán)境,樂意上幼兒園

觀察實況:大哭入園

開學了,新生李輝入園,好長一段時間里,他每天總是雙手纏繞著媽媽的脖子,雙腳緊夾車椅,放聲大哭,不肯入園。媽媽硬把他往教室里一推,嘴里罵罵咧咧地走后,老師過來勸他,但怎么勸也沒用,一般約半個多小時后,他才開始透過淚眼觀察教室里的每個人,一遇到老師的眼就把頭低得很厲害而且吸吮手指,一整天除了老師牽他的手去廁所,無論怎么抱也抱不出門半步的,他整天不講話,只有中午老師喂飯時,才能看見他的嘴動。

分析:上學哭鬧,是一般幼兒常有的事。但正常幼兒的適應期很短,像李輝這樣持續(xù)多日,且孤僻、固執(zhí)的小孩還不多見。他喜歡低頭、吮吸手指、怕與人接觸,教室里這么新鮮的玩具和游戲怎么也吸引不了他,說明這個小孩有與正常的小孩有不同的地方,他的害羞、焦慮等種種表現(xiàn)反映出他有典型的兒童社會退縮行為的特征。對這樣的兒童的教育,主要的是要消除他的這一不正常心理特征才行。為此,首先要弄清他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于是,我采取了初步措施:

1、家訪:我了解到李輝從小住在鄉(xiāng)下,和他奶奶住在同居于一大院內,平常不與其他同伴交往,接觸范圍小,只會講家鄉(xiāng)土話。最近剛剛進城,但其父常常出差在外,其母是一家工廠的計件工,經常加班,接送小孩匆匆忙忙,沒有時間了解孩子的情況,缺乏與孩子的交流。這些情況說明,李輝有著形成社會退縮行為表現(xiàn)的客觀條件。我們可以先從外部因素的改變著手,進一步觀察其變化并作適當調節(jié)。

2、主動親近他。從李輝低著頭的神態(tài)中,我觀察到他有恐懼、陌生、孤獨的心理,于是我主動關注、親近他,給他擦眼淚、撫摸他,經常陪他。我經常這樣做的結果,在觀察的初期并未收到理想的回報,但我沒有灰心,繼續(xù)注意觀察。

觀察實況:他認我這個老師了。

十月的一天早晨,又哭又鬧的李輝又被媽媽“塞”進了教室。我抱起他,他拉著我的衣服喊:“打電話,打電話。”我對他說:“不哭,我去打電話?!彼谝巫由喜粩嘀貜汀安豢蓿螂娫??!彪S著晨間活動的開展,他的哭聲漸近尾聲,但仍以頑強的毅力拒絕一切活動。

分析:他抱住我并開口說話,說明他已經承認我的存在,他要我去打電話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我平時對他說的“寶寶來上學,媽媽在上班”的話了。在此基礎上我適當調整了引導措施:

1、在活動中親近他,我經常同他搭積木或給他講故事,多看他,對著他講話,幫他擺脫孤獨感,讓他意識到,他在集體中、整體中。

2、爭取家長配合。就李輝的情況,我與其母建立了聯(lián)系。根據(jù)和她媽媽接觸的情況,我覺得,李輝的行為表現(xiàn)其家庭影響是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使李輝目前的狀況得到改善,先要使他的家長對他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得到家長的配合才行。于是,我建議他的

家長定一份《家庭教育》,并決定和他多接觸、多交流。

觀察實況:他走出教室了。

這天,李輝哭著,腳卻知道往教室挪了。晨間活動時,有一塊積木滾落下來,他用腳踢了一下,積木滾動了幾下,停住了。他抬眼看了四周,沒有人注意,他又踢了幾下,忽然望見了我,便縮回了腳,坐好低著頭,手指仍不緊不慢的在嘴唇上磨蹭。我拿積木給他,他不要,我走開,他好一會才慢慢拿起來,見到別人的眼光立即不動。戶外活動開始了,他又坐著不動,知道我要來招呼他,他雙手抓住桌面,腳緊夾椅子,準備拼命大哭一場。我沒有去理他,只對小朋友們說:“昨天的那個電話修好了,我們去玩打電話的游戲?!彪娫捴皇窃簝纫粋€半人高的玩具而已,上面套著鐵鏈,取下來就像一個電話聽筒,小朋友都愛玩。當小朋友散出去后,我有意裝著不經意的說:“我要出去打電話了,教室里還有人啊,一起出去玩吧?”我說這話時,看也不看他,不給他猶豫的機會,拉著他的手做出來了。來到院子里。我讓他先打電話,他拿起話筒就說:“媽媽快來接我”并不肯放手。其他小朋友說:“你打好了,給我打打吧?!彼砷_手,又大哭,“媽媽來,媽媽來。”喊個不停。

教師感受:我的不經意,終于把他引出教室,解決了一要他出教室他就抱著桌腿大哭大鬧的問題。我想,這其中適當?shù)睦涮幚硪彩怯凶饔玫?。在經過了兩個月的集體生活后,它能從游戲的旁觀者轉變?yōu)樽约簡为氂螒?,這是一個大的轉變,為了使他消除孤獨感,能參與集體活動,我采取了如下教育措施:

1、創(chuàng)設游戲環(huán)境,增添游戲內容,創(chuàng)立貼星星等小玩意獎勵吸引他,并讓他在同伴身邊玩相似的玩具,讓他多模仿。

2、通過家園聯(lián)系冊我了解到李輝近來家里的情況:他會許多兒歌,在家常自言自語的念。這說明李輝小朋友內心還是蠻想學的。于是,我建議他媽媽多給孩子一些鼓勵,多交談。

3、經常和他共同合作涅橡皮泥、剪紙、搭梯子,增強他的動手能力,在合作制作過程中,誘導他的主動性,發(fā)展他的動手能力、欣賞能力和成就感。

觀察實況:哭聲小,沒有淚水。

進入冬季,李輝入園時,穿戴多了,經常戴著帽子、手套,穿著大衣,整個一個套中人,當幫他褪去圍脖、手套等物時,他就大哭。講道理,他也不聽,死命護住自己的東西,別的老師也來教育他,可最終都搖頭走開了,認為這樣的孩子真少見。但我發(fā)現(xiàn)他的哭聲比以前小些,沒有淚水,低著頭,手指機械地磨蹭在唇間,眼睛向上、向四周瞄,別人碰他,他便往里坐一下,再碰他一下,它就對小朋友或者老師大哭:“他打我,他打我!”不斷重復幾十遍,惹得小朋友們不敢碰他。

老師感受:盡管李輝仍然在哭,但他是哭著向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告別人的狀,這是他希望引起別人的注意、求救于人的信號,說明他正在邁向與人相處的第一步,這時積極的引導教育對他來說很重要,于是在教育中我注意了一下環(huán)節(jié):

1、教育其他小朋友要和他說話,聚集在他面前做游戲,便于他看到,讓他用心于別人交流。

2、每人分得的一個放衣柜子上都貼上蘋果,五星、花之類的圖形,特別給李輝的柜子上貼上一只小白兔圖案。

3、讓他目睹其他幼兒進教室后,自己放衣物入柜,回去時自取的做法。

4、放學時,我經常對他親切的說:“再見,明天早上我等你?!?/p>

5、經常與他媽媽交流,及時了解他的情況,以便調整對他的教育。最近她媽媽說,現(xiàn)在他以不那么想他奶奶了,想也沒用,只是腳前腳后跟著我,我也不打他了。這說明家長的做法也有改變,對小孩的行為改變是有益處的。

觀察實錄:他笑了。

雖然李輝還是哭著走進教室,但停止哭后坐下,老師幫他拿掉帽子、手套放入他的柜子中,他已經習慣了。有一個周末過后,他穿著新衣服進來,我說:“這衣服真好看,誰買的?”“媽媽。”他笑著回答我。這是他入園以來的第一次笑,羞澀的笑。從這個星期開始,他已經能默默地參與大家的活動,如做操、跳繩、在桌上折紙等。

教師感受:李輝的種種不良行為已有所改善,有些還比較明顯,說明以上種種措施有一定的合理性、適應性。繼續(xù)為之,將會強化他表現(xiàn)出正常的行為,達到教育好他的基本目的。

這時我最納悶的是為什么他至今早晨入園仍要一直哭個不停。后來我細問原委才知,原來每天他上學時,他媽媽總要他喊“老師早”,他不肯喊“老師早”不等于他不接受老師,很可能是靦腆害羞。于是每次早晨入園,我主動地喊他早,給他打招呼,把他領進教室。幾次下來,他習慣了,哭著上幼兒園的情況也得到了改變。好了一段時間后,又是哭著來幼兒園的,問他自己哭的原因,原來是他媽媽答應晚上帶他出去玩,結果沒去,他媽媽不守信用,還恐嚇他,要打他。事后我與他媽媽交換意見,他媽媽紅著臉說,昨晚下雨了不能出去。盡管這是客觀原因,但是如果家長善于換一種方式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恐怕會不至于如此。還有幾次早晨哭,是因為她媽媽沒有給他買他要吃的早飯,他不順心,其實這可能是他媽媽怕遲到,來不及買,也可能是他媽媽隨便說說而已,豈料這個孩子是個認真的孩子,得不到滿足,他便逐漸怨恨起媽媽,向我告狀。看來,家長的言行在自己看來是個不經意的事情,但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不同的言行對孩子的引導作用是有很大價值差別的,作為家長必須意識到這一點。

二、小結

有資料顯示:兒童社會退縮行為多見于5——7歲的兒童。造成社會退縮行為的原因可能與遺傳有關,也可能與兒童以往的經驗有關,如缺乏與他人進行社會交往的經驗與技能。適時地轉變兒童的這一不良行為,對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非常關鍵。在李輝小朋友開始哭鬧著入園時,我觀察他的目的,只是為了讓他盡快適應環(huán)境,樂意上幼兒園,但是經過一個月的觀察記錄。我發(fā)現(xiàn)李輝在與人交往和相處時候所顯出的躊躇、害羞,在人際關系上出現(xiàn)的困難,與兒童社會退縮行為表現(xiàn)十分相似。這引起了我的興趣和注意,經過近一個學期的努力,收到較好的效果,我有如下體會:

1、注意觀察小孩的生活習慣,了解其家庭的生活背景,綜合分析其形成原因以及原因的主次方面,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作用。這其中,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氛圍時原因可能會變我們不妨經常從孩子本身、家庭、老師自己這三方面多加以分析,以求原因的真實準確性。

2、樹立教育孩子就是與孩子一起生活的觀念,讓他們最終知道自己是幼兒整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對教育是很有益處的。幼兒與青少年不同,幼兒幾乎沒有獨立能力,在幼兒心理上客觀存在著對別人的依賴性,我們正是借助于他們的這一依賴性,建立起與他們的教育感情,讓他們在老師的示范中,在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影響中,逐步學會自己活動,慢慢走向獨立。那種缺乏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教育,雖然有可能會“教好”孩子(嚇住、管住)孩子,但是這樣的教育對孩子的身心是無益處的,不可能指望以此轉變幼兒的非常行為。

3、要經常與家長交換意見,掌握小孩的細微變化,和家長一起尋找孩子的閃光點多予鼓勵,適時指出家長教育中的問題,提供一些有益的教育意見。只有家園配合,教育一致時,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關推薦

  • 案例:個案不該忽視的一群 班上總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孤僻、懦弱,往往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愛說、不愛玩、不愛交往,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別人游戲、玩耍。盡管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有時也躊躇滿志、躍躍一試地想...
    2021-05-11 閱讀全文
  • 不該忽視的膽小的孩子 班上總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孤僻、懦弱,往往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愛說、不愛玩、不愛交往,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別人游戲、玩耍。盡管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有時也躊躇滿志、躍躍一試地想...
    2020-12-04 閱讀全文
  • 案例:對一名有任性行為幼兒的矯治 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個性和行為習慣發(fā)展的關鍵期。然而,幼兒園的很多幼兒存在任性、脾氣暴躁等不良個性特征,這些可能成為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今后發(fā)展的隱患?!毒V要》明確指出...
    2021-06-07 閱讀全文
  • 案例:對一個不善交往幼兒轉化的嘗試 送走一批學前幼兒,又迎來一批新的幼兒,在這批新生中,張鈺姣小朋友引起了我的特別注意。 個案基本情況: 張鈺姣:女,六歲,學前班幼兒,獨生子女,父母均是中學教師,由于工作較忙,由爺爺、奶奶帶。 該幼兒聰...
    2021-05-12 閱讀全文
  • 幼兒園案例分析:孩子的交往 孩子的交往 小朋友到幼兒園,除去學習東西,還有為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交往,不孤單這個原因的,那我們改怎么了解孩子們的交往狀態(tài)呢,下面為大家分享的案例就是如何了解幼兒游戲的交往狀態(tài)。 觀察目的 觀察幼兒來...
    2021-06-02 閱讀全文

班上總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孤僻、懦弱,往往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愛說、不愛玩、不愛交往,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別人游戲、玩耍。盡管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有時也躊躇滿志、躍躍一試地想...

2021-05-11 閱讀全文

班上總有一些膽小的孩子,他們性格內向、孤僻、懦弱,往往缺乏自信心。他們不愛說、不愛玩、不愛交往,只是靜靜地坐在角落里,默默地看著別人游戲、玩耍。盡管他們的智力并不比別人差,有時也躊躇滿志、躍躍一試地想...

2020-12-04 閱讀全文

幼兒期是人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是個性和行為習慣發(fā)展的關鍵期。然而,幼兒園的很多幼兒存在任性、脾氣暴躁等不良個性特征,這些可能成為他們健康心理的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以及今后發(fā)展的隱患?!毒V要》明確指出...

2021-06-07 閱讀全文

送走一批學前幼兒,又迎來一批新的幼兒,在這批新生中,張鈺姣小朋友引起了我的特別注意。 個案基本情況: 張鈺姣:女,六歲,學前班幼兒,獨生子女,父母均是中學教師,由于工作較忙,由爺爺、奶奶帶。 該幼兒聰...

2021-05-12 閱讀全文

孩子的交往 小朋友到幼兒園,除去學習東西,還有為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交往,不孤單這個原因的,那我們改怎么了解孩子們的交往狀態(tài)呢,下面為大家分享的案例就是如何了解幼兒游戲的交往狀態(tài)。 觀察目的 觀察幼兒來...

2021-06-0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