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老師,你注意我了嗎?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幼兒園小熊你長大了嗎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幼兒老師故事一、案例背景:
平時在班級活潑開朗的孩子自然是倍受老師的關注,相對而言平時沉默寡言的“乖”孩子教師的關注程度也就隨之降低。我們班的天天性格內(nèi)向,脾氣古怪,導致他這種性格的主要根源在于她的家庭氛圍,夫妻關系處理不當,經(jīng)常發(fā)生家庭戰(zhàn)爭,每一次,小孩子便成了犧牲品。成了大人的出氣筒。在家里受了委屈的她,覺得她得不到大人的關心,她是被別人忽視的,所以她經(jīng)常做出一些很奇怪的舉動,試圖引起教師對她的關注和重視。
二、案例描述(一)
我們班很多女孩子留著長頭發(fā),午睡后我都要幫助這些女孩子梳理。而天天是短頭發(fā),所以就省了這一關。這天我發(fā)現(xiàn)天天在他那短得可憐的留海前夾了兩個小發(fā)夾,也拿來讓我?guī)退龏A好。我對天天說:“天天,你看老師有那么多小朋友的頭發(fā)要梳,你的這個小發(fā)夾叫小朋友幫你夾上好嗎?”聽了我的話,天天非常失望地離開了。第二天的同一時刻發(fā)生了同一件事,為了能夠讓老師幫她夾好發(fā)夾,天天寧愿不去做游戲,這回天天第一個過來我這里,也是拿了兩個小發(fā)夾,這回我為她夾好了小發(fā)夾,夾好發(fā)夾的天天高興的就像是飛上了云端,很滿意地離開了。
案例描述(二)
每次在自主活動時間或是到戶外散步,天天總是和小朋友們爭奪地盤,搶一個最靠近老師地地方。一次,我和孩子們散步來到草坪上,我建議大家一起坐到草坪休息一下,孩子們都找了個適合的位置坐了下來,本來跟在陽陽后面的天天一把推開陽陽坐到了最靠進我身邊的位置。對于天天用這種“手段”我并不贊同,所以我故意的表現(xiàn)出不去關注她,但她還是以坐在我身邊為榮。
三、析與反思:
對于天天的以上這兩個案例中的表現(xiàn),首先作為教師我要自我反醒:我對天天的關注程度夠多了嗎?
天天的父母感情不和,每次發(fā)生家庭戰(zhàn)爭時,她就是父母的出氣筒。我們應該替天天感到可憐,她的小伙伴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都是爸爸媽媽眼里的寶,哪容得孩子受一丁點兒的委曲,而天天卻受到了如此不公的“待遇”,長久以來,在天天的心里就形成了一種歪曲了的心理,認為在家里是不受大人喜愛的,不論自已怎么乖巧,還是得不到大人的重視。所以,天天的性格變得越來越內(nèi)向,脾氣也變得起來起古怪,有的時候也很暴力,和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她都當任不讓,有是還會用暴力解決。來到了幼兒園之后,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另一個要接觸的群體,有小伙伴,有老師。在這里她有找到了自信的火種,試圖想在這里可以彌補家里給她帶來的不愉快。
從案例一的技術描述中我們看到,天天看著每天能讓老師梳頭發(fā)的女孩子是多么地幸福,她們可以和老師親密地接觸,她真得很獻慕。可為什么媽媽老是把她的頭發(fā)剪得像個男孩子,她失去了和老師親密接觸的大好機會。所以她會用兩個小發(fā)夾來引起對她的關心,她寧愿不去玩也要等著老師幫她把發(fā)夾夾好,在老師看來,夾個發(fā)夾只需短短的十秒鐘,但在天天的心那要比一天的時間還要長,所以在第一天沒能如愿的第二天,天天還是拿兩個發(fā)夾要求老師幫忙。能和老師接觸,在天在看來,那是再也慎重不過事了。
在這里我就要說回來了,我對天天的關注夠了嗎?如果我真的用我的一顆真心去關心、重視她,天天還會有這樣的舉動嗎?我如果給她更多的愛和關心,讓她感到溫馨、安全,她還會這樣不確定自已的感受,拿一個小發(fā)夾,搶老師身邊的坐位來試探老師嗎?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無意注意幫了史科
那天下午家長會后,史科的媽媽跟我進行了一次談話,向我了解史科在幼兒園的情況。我對史科的媽媽說,他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幾分鐘,剩余時間便是他自由的時間。可史科媽媽卻說他也知道一些上課的內(nèi)容,比如:回家后隨口會說些英語單詞;講些兒歌,上周回家還講故事《嘟嘟鴨的星球》。我聽了后覺得很奇,那個活動他明明在教室推車的。他在教室坐不住,我說他,他不聽,還會發(fā)脾氣。因此,只能在閑余時間利用幾分鐘教他,沒想到他竟然會記得。
通過幾天的思考、查閱,我找到了史科學習的秘密:無意注意。人的注意力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一種自然而然發(fā)生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力努力的注意;而有意注意是一種有自覺的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上的努力的注意。史科雖然每天在教室玩,但其他幼兒的學習過程在無意中給他發(fā)出了刺激,一種感染。正如人們常說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學習信號一便一便的在他的大腦中被強化,有些簡單信號成為記憶,很容易提??;有些則成為潛意識保存在大腦中,不定期的顯現(xiàn)出來。這樣,便有史科不上課而會講故事的結果。因此,給他一個好的環(huán)境是我首先想到的處理意見,這樣他可以更好的成長。
然而,無意注意有時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zhuǎn)化為有意注意,例如:史科在接受完一些內(nèi)容后他也會時兒看書,讀其中的內(nèi)容,這便是有意注意的表現(xiàn)。
從這件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些工作中的缺憾:忽略了無意注意在教學中的運用。幼兒期是注意力集中較短的時期,有意注意需要付出巨大的緊張的意志努力。這對于史科史科而言是很難的,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恰當?shù)倪\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相結合的方法調(diào)整我的教育教學法。但是,如果只考慮幼兒無意注意遷就幼兒興趣、情緒,將會阻礙幼兒意志的發(fā)展,教學便會失去吸引力;在緊張而努力的有意注意之后,就要運用直觀教材、有趣味的語言或其他方法來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在無意注意以后,還可以再度引起有意注意。這樣使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互相輪換,就可以使活動成為幼兒感興趣的,并可以減少幼兒的疲勞。因此,只有兩者結合,才可以真正的照顧到全體幼兒。這樣,即使只是在他們頭腦中潛伏一些信號,對他們也是有幫助的,經(jīng)過再次強化,這些信號會很快表現(xiàn)出來。
這次談話也提醒了我:運用心理學成果指導教學是何等重要,我們在關心孩子的同時,更要關注自己作為教師的成長——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并運用在日常教學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將是我們新型教師更艱巨的任務,和使命。
案例:你同意分組教學嗎
上次調(diào)研活動我上的是一節(jié)語言課,這節(jié)課我試上過,而且憑著我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我感覺課的設計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調(diào)研那天卻出乎我的意料,幼兒在課堂上插話,隨意走動,常規(guī)非常差,課的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課后我針對這件事做出了深刻的反想,我覺得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我們兩個教師都是后來接手這個班,對幼兒的常規(guī)方面還沒及時抓。二、因為我請了一周的假,陳老師一個人帶這么多小朋友根本無法抓常規(guī)。三、因為幼兒人數(shù)多,所以常規(guī)方面比較難抓。針對這種情況我想采用分組教學法,這也是針對幼兒人數(shù)多的現(xiàn)象所采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分組教學就是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由我?guī)ьI,另一組由陳老師帶領,我們一共有三十四名幼兒,這樣每位教師只要帶十七名幼兒活動。我相信大家都會有同感:一個人帶十七個小朋友,比兩個人帶三十四個容易。知道為什么嗎?因為我們平時通常都是一個人在給三十四人上課,組織幼兒活動,由于幼兒人數(shù)多,教師往往照顧不全。幼兒的常規(guī)自然也就不會好,但是如果采用分組教學,每個老師只要帶十幾個人,這樣就完全可以照顧過來,也便于常規(guī)管理。
在分組教學中我們可以由一位教師上同一節(jié)課,也可以由兩個老師上同一門課。比如,一節(jié)語言課可以由我一個人上,先給一組幼兒上,另外一組可以去由另一個教師上其它課(比如,體育),然后交換幼兒;也可以兩個老師各自給自己帶的幼兒上語言,體育等。不管哪種方法都可以讓幼兒學起來輕松,而且幼兒的發(fā)言面肯定會廣,教師教起來也會輕松。你們覺得這種方法可行嗎?
學齡前孩子的異常心理你注意到了嗎?
導讀:學齡前的孩子是情緒波動比較嚴重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們?nèi)菀装l(fā)生心理異常現(xiàn)象。
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情感雖然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但由于皮層下中樞的活動仍占優(yōu)勢,故此期兒童的情緒易激動、不穩(wěn)定,常見的心理異常有以下幾個方面:
異常表現(xiàn)1:反抗行為。
他們對家長提出的要求總回答“不”,家長常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
專家點評:
這種行為是自我意識獨立的一種表達方式,屬正常發(fā)展的表現(xiàn)。家長應予理解和尊重,適時地進行引導,這一階段會很快度過。
異常表現(xiàn)2:發(fā)脾氣。
兒童已經(jīng)開始獨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還不知道如何表達其感受,常表現(xiàn)為賴在地上、踢腿、揮舞手臂、大聲哭鬧。
專家點評:
小兒發(fā)脾氣的原因常是疲勞、家長未能滿足他們提出的要求或反復批評某些行為等。
在避免兒童自我傷害的前提下,不要特別留意正在發(fā)脾氣的幼兒,并盡可能轉(zhuǎn)移孩子注意力,事后給予安撫。不能隨意懲罰幼兒,只告訴他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異常表現(xiàn)3:遺尿。
北京友誼醫(yī)院中醫(yī)科副主任醫(yī)師陳海明介紹說,小兒5歲以后仍會發(fā)生遺尿癥。遺尿大多發(fā)生在夜間熟睡時。
專家點評:
對于無器質(zhì)性病變的小兒,中醫(yī)主張滋陰壯陽,如六味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5歲以下小兒按大人量的1/4服用。對有遺尿現(xiàn)象的孩子應耐心尋找原因,努力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
異常表現(xiàn)4:咬指甲和吮手指。這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反應,它能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滿足感。
專家點評: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靜、寂寞、饑餓、睡眠、身體疲倦而自尋安慰時出現(xiàn),家長應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和安全感。
異常表現(xiàn)5:手淫。學齡前小兒常常因為外生殖器局部積污刺激、褲子太緊或騎車摩擦發(fā)癢而去撫摸外生殖器。有的孩子可能由于缺乏玩具和游戲,也有些小兒因睡眠習慣不良,醒后不肯起床。
專家點評:作為家長應仔細查明原因,給小兒安排合理的作息時間,提供充足的游戲機會以矯正不良習慣。若對學齡前兒童手淫行為處理不當,會造成兒童自戀,不愿意與他人接觸,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
異常表現(xiàn)6:攻擊破壞行為。有些小兒在游戲時會表現(xiàn)出咬、抓或打傷別人等攻擊性行為。有些小兒常因好奇、取樂、顯示自己的能力或精力旺盛無處發(fā)泄而無意中破壞東西,有的小兒則是由于無法控制自己的嫉妒、憤怒或無助情緒而有意地采取破壞行為。
專家點評:這些小兒或因遭受挫折,或是模仿成人的行為,或為引起父母或老師的注意等。父母和教師可在制止其行為后,帶他(她)到安靜的地方,讓其自己反省,學習控制自己。還可幫助孩子使用適當?shù)姆绞桨l(fā)泄情緒,如運動、做游戲等。
案例:老師請我做好嗎?
案例實錄:
下午,小朋友都在區(qū)角內(nèi)自由活動,有的在玩插塑,有的在玩娃娃家,有的坐在聊天角聊天。這時,孫老師走到離自己最近的結構角對玩插塑的小朋友說:“誰能幫我把這本書送到小四班去?”話音剛落,玩插塑的五個小朋友顧不上放下玩具,一擁而上搶著說:“我、我、我。”看著擁上來的小朋友,孫老師沒有馬上說讓誰去,而是先掃視了一下每一位幼兒,然后選了一位最能干的強強。強強帶著微笑拿著書走了,留下了一片嘆息:“哎!又沒請我?!?/p>
案例分析:
其實像這樣的案例在我們?nèi)粘I钪羞€有很多,例如:“去幫老師拿一支筆”“把外面的圖書拿來”“把這個東西送給樓下的姚老師”“去看看區(qū)角的物品整理好了嗎?”等等,這些實際上都是幼兒力所能及的小事,對幼兒而言,不用費力或稍費力就能辦到。案例中的幼兒為了能幫老師做事,寧愿放棄自己喜歡的游戲,這一切都表明他們對“幫老師做事”這個活動有著很高的熱情。從教育的角度去看:教師可以利用請小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來培養(yǎng)幼兒的勞動意識與能力。在案例中,因為教師的一句話“誰能幫我把書送到小四班”而同時激起了幾位小朋友做事的熱情,他們都在用期盼的目光等待老師,而這時老師并沒有在意他們的目光,仍然用一種高高在上權威者的姿態(tài)選了一位她心目中最能干的孩子去做。因此引來了一片嘆息“哎!又沒請我”教師這時只想到誰能又快又好地完成這件事,而忽略了其他幼兒的感受。我認為教師這么做不好,傷了幼兒的自尊,教師完全可以單獨把做事的幼兒請出游戲角和他商量,如果他不愿意,教師可以再請別的幼兒,這樣既可以保護幼兒的自尊,更能體現(xiàn)師幼之間的一種平等與和諧。
案例啟示: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幼兒是在與教師的互動中逐漸成長起來的,他們崇拜、依賴、尊敬老師,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幼兒的發(fā)展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那教師在活動中應注意些什么呢?
1,幼兒是幫助者,不是服務者。
在教育活動中,孩子們更希望你此時的身份是朋友,是同伴、是長輩,而非高高在上的領導者。因此,在請幼兒幫助時,應用商量的口氣和他們說,如:“你能不能幫我。。。。”“你是否愿意。。。?!薄坝屑挛液芟胝埬銕兔?,你有空嗎?”等等,在得到他們的允許后,才可請他去做,這樣他們才能感到你和他們是平等的,才不會有壓力、有負擔,才更愿意幫助你。因此,教師在活動中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要把孩子當成你手中的指揮棒,想劃到哪兒就劃到哪兒。要知道他們是來學習的不是來為你老師服務的。
2,教師是指導者,不是支配者。
幼兒在幼兒園是學習者、探索者,他們主要通過各種有趣的游戲和生動的活動來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識和社會規(guī)則。我們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因為幼兒喜歡、愿意幫你做事,就沒有顧忌,無論是上課還是游戲或者自由活動時,只要是你需要的就不管時間、地點,事事都支配幼兒去做。教師要做到有目的、有計劃,不管對幼兒成長多有利,我們也要看場合,看對象。特別是在選擇對象時,教師應考慮,這件事請哪個幼兒去做更好,這對他哪方面的培養(yǎng)有幫助,而不是盲目地點差。
3,培養(yǎng)與照顧應共同進行。
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是需要培養(yǎng)一些能干的幼兒臨時代替自己監(jiān)控約束其他幼兒的行為,以此來緩解自己在工作中的繁忙與緊張。但在引導策略上我們該講些技巧,面對眾多的幼兒,首先教師要有一顆愛心,不要把目光總鎖定在能干、聰明、可愛的孩子身上。再次教師應主次分明,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次要的,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為了師幼之間的一種平等與和諧,請老師的眼睛朝那些期盼以久的目光看看吧!在眾多的小事中總有他們能做的,也許他們更需要你的培養(yǎng),你的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