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這是一個好機會
發(fā)布時間:2021-05-26 幼兒一個具體的活動設計方案 設計一個幼兒園教學活動方案 開學一個月幼兒園工作總結背景:
班上嘉嘉是大家公認的下國際象棋好手,但是最近發(fā)現嘉嘉對下棋沒有以前那么有興趣了。她媽媽也說,嘉嘉覺得自己下得很好了,在家不愿練習。而堯堯下棋的水平在班上屬于一般,自參加了國際象棋升級賽后進步較快,他是個性格較為內向,且比較膽小的男孩子。
實錄:
“顧老師,堯堯今天贏了嘉嘉哎?!卑舶苍趨^(qū)角活動結束時,蹦跳著來到我面前,大聲地說道?!罢娴陌。瑘驁蛘媸橇瞬黄鹋?。”我轉過身,看著堯堯,他有點害羞,可是還是看得出他十分地高興?!斑@是一個好機會”我對自己說?!皥驁蚪裉煊昧耸裁崔k法,贏嘉嘉的?”在班上孩子都安靜下來后,我請堯堯在大家面前說說對奕的情況。堯堯很害羞,輕聲地說了幾句,我敢肯定沒有哪個小朋友聽清楚他在說什么,但是因為今天他贏了嘉嘉,這讓其他小朋友覺得他非常地了不起,所以也沒人說他聲音輕沒聽見他說什么,倒是安安,她著急地站了起來,“我知道的,他是用兵升變成王后,用兩個后將死嘉嘉的?!薄笆菃??”我問已經滿臉漲紅的堯堯?!班拧彼c點頭?!皥驁蚪裉煺媸橇瞬黄穑覀円黄饋頌樗墓恼??!焙⒆觽円贿吂恼埔贿呥€說:“堯堯,堯堯你真棒!”我發(fā)現堯堯一下子神氣了不少?!澳俏覀円獙渭握f什么呢?”我看著有點尷尬的嘉嘉,問班上的孩子?!凹渭?,你要加油,不然我們也會下贏你的?!薄凹渭危瑳]關系的,才一盤棋,輸了也沒關系的。”……嘉嘉直點頭。[泡泡演講稿 wWW.wj62.com]
分析:
幼兒的表現與表達,往往會受到其他孩子的評議和幫助,這也是幼兒自我提高的極好機會。在今天的活動中,堯堯在大家的鼓勵與贊美中,一下子樹立了不小的自信心,我想在近階段他也一定會對國際象棋特別地有興趣,也一定會在這方面有更大的進步。而對于嘉嘉來說,同樣也是一次觸動,讓她發(fā)現如果自己不加油,就會被同伴趕上的事實。作為老師,我覺得在平時一定要把握住這種好機會,及時創(chuàng)造積極推進幼兒提高的條件,讓我們的孩子能主動向上跳一跳,摘一個香噴噴的“好果子”。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螞蟻是好還是壞?
——從幼兒爭論中生成的教學活動
在小班主題活動《可愛的動物》的一次繪畫“小螞蟻”中,有一位幼兒輕輕地說:“螞蟻是壞的?!瘪R上有另一位幼兒大聲地說:“老師,燦燦說螞蟻是壞的?!薄拔浵伿呛玫??!庇钟幸晃恍∨笥寻l(fā)出聲音,“好的”“壞的”……這一下教室里熱鬧非凡,把原先安靜的秩序全都打亂了,只見有些幼兒例舉了事例“我家前幾天爬滿了螞蟻,媽媽讓我一起消滅它。”“白蟻會把屋子都啃掉。”“螞蟻會松土”“螞蟻會吃小蟲子呢。”于是大家紛紛對爭論產生了興趣,螞蟻是好是壞的焦點落到了我的身上,大家的目光充滿了期待,對于小班幼兒的這種爭論,我覺得猶為可貴,特別是大部分幼兒都參與了爭論之中,于是我說:“螞蟻的種類很多,讓我們從今天開始關注這種小動物,查查資料、問問爸媽,聽聽他們是怎么說的?小朋友今天根據自己的判斷畫出你心目中的小螞蟻?!被顒永^續(xù)進行,在結束時,我發(fā)現有些孩子的作品黑乎乎,有些作品顏色非常漂亮,有些作品有些雜亂。原來他們是用色彩和線條代表自己的觀點呢。我也就此形成活動方案,引領幼兒上網查找有關螞蟻知識的網頁;下載有關螞蟻的一些圖片(包括生長圖、生活習性、不同種類);制成相關的拼圖投入區(qū)域中;與家長一道帶領幼兒尋找、觀察螞蟻,在次基礎上還專門組織了一次關于“螞蟻”的集體教學活動。
分析
幼兒在活動中的爭論是幼兒積極思維的表現,反映了幼兒的認知需要,也是教師介入的必要時機,同時教師非常重視聆聽幼兒的對話,從對話中判斷幼兒當前興趣的價值性,并把
幼兒在對話中所反映的幼稚理論和認知沖突作為教師教育策略的依據,就此順應幼兒生成了以后的活動方案。
以上案例中教師當場做出的判斷是:(1)不必馬上回答結果,因為“好的與壞的”的簡單回答打發(fā)孩子很容易(因為教師的回答往往具有權威性),但幼兒并不會因此受益。而當時正在美術活動中,預設的和生成的并沒有完全游離,因此先把自己的判斷暫時留在作品中,可與以后的認知形成對比。(2)爭論的問題具有深入的價值和可能。這個問題可以引起分類和相對性的認識,并由此可以幫助幼兒學習收集信息,增長見識。
案例:我是個“臟孩子”
吃飯時間到了,揚揚坐下來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撥弄飯菜,老師看到后提醒她:“揚揚,不要用手抓飯菜?!睋P揚看了老師一眼,停了一下,一會兒又去動了,飯菜已經開始撒到了碗外面。老師不禁有點生氣了,提高了聲音說:“揚揚!叫你別這樣弄飯菜,這樣吃飯很臟的!”小朋友聽到了,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揚揚老是這樣弄飯菜,揚揚這么臟的!”揚揚聽到大家都開始說她,頭低下去,一聲不響地繼續(xù)吃飯。在吃飯過程中,還是有用手抓飯菜的行為。每一次老師都會皺著眉說:“揚揚,不要這樣弄!”“揚揚,你怎么這么臟的!”
接下來的好多天,揚揚顯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個人悶悶地活動,而吃飯的習慣也沒有大的改善,還是時常用手去抓飯菜,甚至對老師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老師特意和揚揚的家長進行了一次約談。在和揚揚家長交流時,老師告訴了家長揚揚在進餐及一些生活習慣上的不良現象。媽媽聽了,說揚揚在家吃飯也不太干凈,家長也時常批評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時媽媽說道:“揚揚好像在班里有點不合群吧?她回來說,沒有小朋友和她是好朋友,因為別人都說我吃飯很臟;我是個臟孩子,所以別人不和我好!”老師聽了立刻意識到了媽媽的言外之意——家長在為孩子被人說成“臟孩子”而覺得委屈。老師也馬上想到了揚揚這段時間的表現:她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師親近了!
分析:揚揚在班里是個比較特殊的孩子,盡管已經中班了,可還是比較“自我中心”,不太主動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為習慣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進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飯菜的不良習慣。對此,老師在多次提醒教育無果后,產生了急躁的情緒,對她行為的批評語言開始簡單化,用了諸如“揚揚,你怎么總是這么臟!”這樣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錯誤行為的話語。這種形式的批評語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著說揚揚:“你這么臟的!”
我們都知道,中班孩子開始對自己產生初步的自我評價,但這種評價常常是借助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進行的。因此,老師和集體多次的反面評價使揚揚在心理上產生了:“我是個臟孩子”這樣的消極的自我評價。孩子有了這樣消極的自我定位后,會覺得反正我是個臟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飯了;吃不好飯,老師和小朋友就不喜歡我了……這不僅使她沒有產生改善自己不良行為的動力,反而使她對老師集體產生了排斥的心理,從而在集體中顯得更加游離、不合群。
可見,要想讓批評收到應有的效果,批評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語言,這樣的批評否認了人的能力,只會使被批評者產生無助的反應,而不能有效地讓被批評者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了解怎樣改善自己的行為。
在認識到上述問題后,老師立即向家長表示了歉意,并真誠地和家長進行溝通,一起尋找揚揚吃不好飯的原因。媽媽說,這可能與揚揚是個剖腹早產兒,一直有些感統(tǒng)失調有關。她的小肌肉動作發(fā)展得不太好,所以從小吃飯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飯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在當時沒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視,沒有及時糾正。老師也進行了反?。涸谏嫌變簣@后,老師發(fā)現了這個問題,可一開始保育員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揚揚到了中班,老師要求孩子要自己獨立進餐,可揚揚和同伴在這方面的差距已經有點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評,這使她在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老師和家長一起統(tǒng)一了看法:吃飯的習慣要糾正,但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再說傷孩子自尊心的話語;而要改為具體指導揚揚如何正確運用餐具,多加以練習,幫助她逐步學會干凈地進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師一方面加強對揚揚小肌肉動作的訓練,有意識地經常讓她練習拿調羹舀各種物品;另一方面,當揚揚在進餐過程中又出現用手抓飯菜的行為時,不再大聲在集體面前批評她,而改為走到揚揚身邊輕輕地提醒,對她說:“揚揚,吃飯時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長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調羹把飯菜舀起來。來,象老師這樣把調羹輕輕插到飯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來,看,這樣飯菜就不掉出來了吧……”慢慢地,揚揚進餐的習慣有了明顯改善,小朋友不再說她“臟”,她和同伴的關系也有了良好的發(fā)展。
寶貝寄語:你是一個好孩子
親愛的辰辰寶貝:
老師最喜歡注視你的大眼睛,長長的睫毛忽閃忽閃地眨著,透出幾分靈氣與乖巧。小嘴巴口齒伶俐,說出話來甜甜的。你是一個好孩子,平時你與小伙伴相處的非常融洽,從不發(fā)生爭執(zhí)與矛盾,如果小伙伴有了困難你還會熱心地幫助,老師和小朋友們都很喜歡你。
你不是一個喜歡表達自己內心的.孩子,所以你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傷害,在此,老師還要就“告狀”一事向你道歉:“對不起,老師忽視了你的內心感受?!?/p>
正是因為你相對來說比較沉穩(wěn),真正遇到問題時比較著急,所以你偶爾的一些表現也會給我們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戶外活動,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戲。老師說:“我當狼媽媽,你們當兔寶寶,我要吃你們了?!贝蟾拍悴幌氡怀缘?,或許你不喜歡狼媽媽,在游戲剛剛開始時,你憋足了勁,臉漲得通紅,大吼一聲:“我是奧特曼,能夠打敗大灰狼!”說著,還拉開了架勢。當老師回頭看著你笑了笑時,你馬上收回了自己的動作,顯得有些拘謹。其實沒關系的,游戲嘛!只要注意了安全,怎樣玩都可以。
希望你在新的一年能夠更加開朗,更加大方;能夠
天天開心!日日平安!
案例:圖書是我們的好朋友
以往大班幼兒在晨間自選活動中,最愛選擇的是棋類組和建筑組。而今天的幼兒卻在圖書角里發(fā)生了“占地”沖突。我奇怪地問:“你們怎么全都上這里來讀書呢?別的組也可以玩呀?”我的問題使孩子們打開了話匣子。男男說:“我愛圖書,圖書中可以找到許多不知道的東西,還有許多好聽的詞。它是我們的好朋友?!蓖跎f:“圖書里有戰(zhàn)斗機、坦克、大炮等許多的武器。要不是看書,我哪能見過這么多武器呢?”丁丁說:“圖書里的故事特別美?!蓖醪恼f:“我喜歡圖書中的圖畫?!眲Z說:“圖書中的話特別好聽。”
聽了孩子們的話,我感到既驚訝又感動??磥?,看書已成為他們的迫切需求,這是多好的事情呀!我們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滿足他們的需要,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于是,我們決定打破已定的固定看書時間的常規(guī),只要孩子們想看書,隨時都可以看。即便是戶外活動,幼兒想看,也可以看一會兒再去鍛煉。
這樣增加了幼兒的讀書時間。同時,為進一步激發(fā)幼兒讀書的興趣,我們還從書中選一些故事講給孩子們聽。讓幼兒聽完故事再看書,這樣可以建立語言、畫面和文字之間的聯(lián)系。為了滿足孩子們講述的需求,我們還開展了“讀書故事會”活動。讓孩子們看完書后,把書中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孩子們在講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有的情節(jié)沒記清,或是小伙伴們提出與書中不符的疑問時,都會主動到書中尋找答案,進行調整。漸漸地,他們看書的目的越來越明確。
在我們的引導下,孩子們看書簡直“著了魔”。有一天,幼兒園發(fā)新書,還沒等我說什么,他們一個個爭著翻著看起來,直到我告訴他們等他們喝完水,保證每人都有書時,他們才離開。喝水后,孩子們都各自選擇了一本書。開始他們都搶恐龍和葫蘆娃的書,一會兒又都換了。我問:“你們不是喜歡看恐龍和葫蘆娃的書嗎?怎么這么快就換了呢?”孩子們告訴我:“那書雖然好看,但不好講?!笨磥砗⒆觽冇钟辛诵碌囊蟆K麄儾还庖串嬅?,而且要講述,還要了解故事的情節(jié)。他們已開始從僅看畫面到關注故事的內在線索了??梢?,他們閱讀的目的性和水平都有所提高。
不僅如此,孩子們從書中還學到了其他一些東西,如書中美麗的畫面已成為了孩子們繪畫的參考書。過去孩子們畫云,多是烏云、黑云,且多是三角形??磿蟀l(fā)現云彩的圖案還有帶尾巴的,非常好看,于是,積極效仿。書中畫面的顏色搭配很協(xié)調,他們也拿來借鑒。書里還告訴他們許多以前不曾直觀看到的知識,如什么時候有烏云,烏云來了天氣是什么樣子的?等等。孩子們對書的價值挖掘得意思比我還要多。
讓孩子們喜歡讀書,讓孩子們知道書是人類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一個重要渠道,是我們的教育目標。今天,當我們看到孩子們愛讀書時,我們就要抓住機會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和條件,使孩子們的美好愿望和需求得以深化,使孩子們在我們的支持鼓勵下,向著理想的教育目標邁進。
評析
讓孩子們喜歡讀書,懂得從圖書中獲取信息,這是我們的教育期望。李老師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并非采用“教”的方式,而是關注
幼兒的需求,尊重、順應幼兒的需求,使幼兒在經歷樂于看書--看懂圖書--主動從圖書中獲取各種信息的過程中,體會讀書的樂趣和讀書的重要。
在這一教育事例中,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
1.關注和順應幼兒西哪個讀書的需要,及時調整教育策略
非??少F的是,在孩子們萌發(fā)了讀書需要時李老師能抓住時機,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她調整了常規(guī)的要求,使孩子們從中感到讀書的重要。教師這種教育策略的選擇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們的選擇,成功地引發(fā)了孩子們的讀書興趣,使孩子們“看書著了魔”。
2.為幼兒的閱讀不斷提供能與之相互作用的條件與環(huán)境
在幼兒爭著看書以后,李老師并沒有停止教育,而是不斷為孩子們創(chuàng)設條件,讓孩子們在與圖書、同伴的相互作用中,產生新的需要。如通過“讀書故事會“讓孩子們在看一看、想一想、講一講、聽一聽中,經歷看懂畫面、提取信息、理解大意、言語表達、經驗分享的學習過程,使孩子們在看書的基礎上產生看懂圖書,講述圖書的新需要,從而感受讀書的樂趣,產生內在動機。
3.引導幼兒在閱讀中獲取多方面信息,實現教育的多重價值
由于孩子們有了讀書的內動力,體會到了書的價值與魅力,從而主動地在看書過程只能感進行了多方面的學習,如仿照圖書的畫面,學習繪畫、配色等。圖書成了孩子們主動學習、豐富認識的寶庫。
在這一過程中,只有教師對幼兒需求的適時支持,而沒有教師的強迫。在這里,孩子的需求被當作寶貴的教育資源
案例:給孩子嘗試的勇氣和機會
在主題活動《青草地》里面,要求孩子動的比較多,有學青蛙跳、跳傘舞等,多數孩子愛動并能積極參與,可欣盟卻顯得孤單了許多,她總是站在一邊拒絕參加活動。
昨天上了一節(jié)學青蛙跳的活動,我點名讓孩子跳并數數,我看到欣盟一幅“事不關己”的樣子,以前每次到需要運動的時候,叫她一聲,她不肯參與也就算了,因為不能耽誤其他孩子的活動啊,當時我看還有空閑時間,就決定把她叫上來,可是我叫了五六遍,她還是“穩(wěn)如泰山”,一動不動,再叫,竟然哭了,我知道她不愛運動,但不是一般的不喜歡,而是從不參與。
今天上了一節(jié)活動《小蝸牛》,下午戶外活動了,我組織孩子學蝸牛爬,孩子一個個都趴在地上學得都很像,欣盟左看右看沒有人站著,只好猶豫著趴下了,因為“小蝸?!迸赖煤苈尤荒芎痛蠹摇叭跒橐惑w”了。活動結束后,我趁機表揚了她并說她學得小蝸牛最像了。
回到活動室,她就圍著我嘰嘰喳喳地和同伴在打鬧,我心里特別高興,我只不過說了一句表揚的話,孩子竟然能立刻開朗起來。我想,并不是孩子不行,而是我們沒有給孩子嘗試的勇氣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