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區(qū)觀察記錄:組裝汽車
發(fā)布時間:2021-05-20 幼兒園觀察記錄 區(qū)域觀察記錄 幼兒觀察記錄觀察年齡段:大班
觀察時間:10:05——10:08
觀察環(huán)境:聯合游戲戶外建構區(qū)
觀察目的:
幼兒科學探究的興趣及能力
觀察目標:
幼兒是否具備合作意識?幼兒是否能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即幼兒的探究能力如何?
觀察記錄:
三名幼兒在建構區(qū)用大型的建構材料搭了一輛車,六輪子兩座位,座位前后共3塊擋板。幼兒A坐上去往前走后輪掉了,幼兒B、A一起把車輪裝進去,幼兒A又把中間的擋板拿走,幼兒A空車往前往后推、拉,車輪很好。三幼兒又觀察了一會兒,幼兒B坐上去往前走,后輪又掉了。幼兒A把后輪卡進槽里,并用手按一按、拍一拍,確定車輪已裝好,這時,幼兒B、幼兒C坐上去,幼兒A在后面邊推邊喊“一、二、三,用力推,”但車子沒走,放棄了,他又把后輪裝裝好。這時幼兒C喊老師來看看他們的車,老師走近后詢問了幼兒的困惑,又看了看車頭,用語言指導幼兒。老師走了,又兩人坐一人推,幼兒B離開區(qū)域,幼兒A推著空車往前、往后試了幾次,后輪沒掉。
分析評價:
《指南》中科學領域指出: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三名幼兒在遇到問題時都能積極主動地發(fā)現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并且他們將生活中的經驗帶入了自己的游戲中,用建構材料搭建生活中常見的汽車,且有輪子,有座位。幼兒A在第一次嘗試后失敗了,但是他積極地去尋找問題。他先把后輪安上去,然后接著再思考怎么樣后輪就可以不掉了,在幼兒A的影響下,幼兒B、C也一起積極參與探索。
《指南》中指出:幼兒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三名幼兒都具備了探究意識,并且通過觀察、嘗試,再觀察,再嘗試來解決問題,第一次失敗后幼兒A就嘗試推拉空車,試試車輪掉不掉,來檢驗車輪沒有按上去。
《指南》中社會領域中指出:幼兒愿意與同伴交往,且能友好相處,關心尊重別人又能表現出自信。游戲中,三名幼兒合作游戲,互相謙讓,不爭不搶。當幼兒B坐上去后,幼兒A推,見推不動,幼兒C拉;當幼兒B、C坐上去后,幼兒A接著推,整個游戲過程中都沒有發(fā)生不愉快,說明三名幼兒的社會性交往發(fā)展的很好。
指導策略:
從整個游戲過程來看,三名幼兒遇到的問題是:人坐在車上往前走,后輪要掉。老師介入了,他們有語言交流(沒聽清楚說什么),最后問題還是沒有解決。老師的介入沒有起到效果,幼兒的探索也沒有真正得到發(fā)展。教師應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然后緊緊地圍繞問題展開探索,即“沒有人坐車輪為什么不掉?人一坐車輪就掉了?”,發(fā)現問題后,積極地圍繞問題去探索。教師的介入應是適時的、有效的,且一眼就能發(fā)現問題所在,然后有計劃地引導幼兒嘗試、探索以解決問題,幫助幼兒體驗成功,并積累建構經驗。教師的介入形式也是多樣的,可以是一個參與者的身份介入,共同探索,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用語言指導,這種指導語言應簡練,感覺是不經意地說了一句話。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建構區(qū)觀察記錄
區(qū)域活動許多老師會認為,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活動要求,產生愉快的游戲體驗,根本不需要老師“教”也可以很好的游戲,很好的滿足自己。通過對本班幼兒進區(qū)情況的觀察,我發(fā)現存在以下問題:
1、區(qū)域中總有個別幼兒無所事事,處于逗留閑轉的狀態(tài)。如:每次進區(qū)都會有個別幼兒占主導作用,而區(qū)域其他孩子總是一會兒動動這,一會兒動動那,沒有目的的消耗時間。
2、教師缺乏有效,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因為基本區(qū)域活動都是放任幼兒“自由活動”。其實建構區(qū)教師還是起著主導作用,支持,幫助,引導,鼓勵孩子們區(qū)建構。建構區(qū)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幾個孩子在認真的拼搭,而有的孩子到處扔玩具,亂跑。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想辦法把孩子吸引到拼搭的過程中,而不是任由孩子毫無目的的玩耍。
3、孩子缺乏協(xié)商合作的意識。現在的孩子都比較自私,都是經過老師的引導才愿意分享,而基本情況都是拿到自己手的就是自己的,別人別想動,別人手里的自己硬強,毫無協(xié)商合作的意識。
那么,對于孩子無所事事,我們要考慮到材料投放的豐富,難易程度,是否適合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們可以鼓勵家長和孩子或者老師和孩子,自己動手制作感興趣的游戲材料。其次,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去引導幫助鼓勵孩子,在日常游戲活動中,要培養(yǎng)孩子的協(xié)商合作意識。
建構區(qū)觀察記錄:涵涵建構區(qū)搭橋
環(huán)境描述:
這次是我們第五次開展建構活動,任務是請幼兒利用建構區(qū)里的材料搭建一座橋。在幾天前,我們開展了《小班建構活動:小動物過橋》,活動中,請幼兒利用紙杯和長條形紙板為小動物搭建合適的橋,操作一:兩紙杯、一紙板搭橋;操作二:橋梁加寬即再加入一紙板;操作三:橋加高即在原有基礎上搭第二層?;顒又簧婕暗讲僮?,沒有圖紙設計環(huán)節(jié),而今天的活動要求是先想好材料,再設計圖紙,接著根據圖紙搭建橋。
事件描述:
在我交待完要求后,涵涵就拿起筆和紙在建構區(qū)里轉了約兩三分鐘,就回到座位上開始畫圖紙,畫的過程中沒有停頓思考,動作很流暢。畫完了跑過來說:“劉老師,我畫好了”我說:“好的,把筆收好,拿著你的圖紙去搭吧。”涵涵把筆放回筆筒,來到建構區(qū)找材料,但是沒找到,接著涵涵在區(qū)域外找到了放紙杯和紙板的簍子。涵涵把圖紙放在桌上,從簍子里拿出好幾個紙杯,從中拿出兩個倒扣在桌上,又拿來一紙板橫在上面,第一層完成。接著又拿了兩個紙杯倒扣在紙板上,再在上面橫放一條紙板,這時,第二層倒了。涵涵再次嘗試搭第二層,成功了。涵涵開始搭第三層,第三層也失敗了一次,也是第二次搭成功的。搭完三層后,涵涵開始看圖紙,用手指著在看,看完后又準備去拿材料,但是材料還沒拿到手,涵涵又回去看了下圖紙。這次看完后,涵涵拿材料準備搭第四層,可是涵涵的手把橋碰倒了,涵涵從頭開始搭,搭第三層的時候又倒了。這時我介入:“涵涵,要不你試試把杯子正著放”(涵涵失敗了幾次,我擔心涵涵會就此放棄,所以猶豫了會兒還是介入了)涵涵接受了我的建議,開始把杯子正著搭,但是在搭第三層的時候,橋又倒了,因為杯底的圓比較小,紙板也比較窄,如果放的偏一點就會受力不均而倒下。涵涵轉過頭叫了我一聲:“劉老師”,我第二次建議:“再加一條橋梁試試。”涵涵再次接受了我的建議,又去嘗試了,她的動作不快但也不算慢,很小心的樣子,終于成功了。涵涵轉過來很淡定地說:“劉老師,我搭好了,”我說:“哇,涵涵真是個超級無敵的工程師,”涵涵似笑非笑(她平時得意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我又說:“涵涵,我們拍張照片吧”涵涵很配合地讓我拍照片。
反思:
涵涵在建構的過程中,我有兩次介入,分別是在她失敗了幾次后,我主動給予建議:把杯子翻過來試試;第二次是涵涵主動尋求幫助。
一開始,涵涵失敗了好幾次,我猶豫了一會兒,但是我又擔心失敗次數太多了會讓涵涵有挫敗感,從而放棄繼續(xù)探索,所以我主動提出建議。涵涵在接受了我的建議之后成功了。但是在接下來她遇到問題之后,她沒有再次去嘗試,而是直接找我尋求幫助,而我居然沒有鼓勵她再次嘗試,直接有給出了建議。最后的結果是涵涵成功了,而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涵涵有強烈的成就感,而我卻有挫敗感,我沒有引導涵涵去發(fā)現問題,進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覺得,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可以介入,但是介入的時間、契機是需要考慮的,而且教師的介入并不是直接給出建議,確切的應該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然后鼓勵幼兒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保護好幼兒的探索欲,才能增強幼兒的探索意識,提高探索能力。
建構區(qū)幼兒觀察記錄表
觀察目的:觀察小譯在建構活動中是否具備一定的合作意識和堅持性,順利完成作品。觀察目標:觀察小譯能否發(fā)揮創(chuàng)意,根據主題的行進搭建相關建筑,并和同伴進行適當的裝飾。
觀察記錄
場景一:小譯今天在建構區(qū)里搭了一個高高的升旗臺,他用一張紅紙剪了一面紅旗插在一根竹竿上,然后莊重地對著旗幟舉手敬禮,有幾個寶寶圍在他的身邊嘖嘖贊嘆。小譯邀請我去看。我說:“嗯,這個升旗臺搭建得真是莊嚴!”小譯的神情顯得十分自豪。
場景二:小譯對建造小學興致高漲,他邀請好友小豪一起在升旗臺的旁邊搭乒乓球臺。我正好站在他旁邊,他一邊搭一邊告訴我說:“我姐姐是小學生,我看見小學里有很有小朋友打乒乓球的?!彼托『烙檬砥藓陀布埌宕钇古仪蚺_,搭好之后他倆蹲在地上,你一下我一下,開心地模仿起打乒乓球的樣子。
分析評價
⒈最近帶幼兒參觀了城四小,孩子們對小學生活充滿向往之情??吹贸鲂∽g就是這樣一個孩子,他毫不猶豫搭了一個升旗臺,可見他對小學隆重的升旗儀式印象特別深刻。
⒉在搭完升旗臺之后,小譯還不滿足,又請來好朋友小豪一起搭建乒乓球臺,兩個孩子在建構游戲中顯得十分高興。課程游戲化的本質,就是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小譯和他朋友的表現符合《指南》的精神。
支持策略
⒈小譯對于建構小學很感興趣,為了提高他的整體建構設計能力,可以試著邀請他增加教學樓、操場等建筑,進一步完善建筑方案,提升能力。
⒉在他下次嘗試搭建的時候,可以適當給他提供一點幫助,比如事先邀請小朋友及家長共同收集一些建構的材料,如硬紙板、茶葉罐、酒盒、塑料花朵等,讓小譯在搭建的時候更加從容,選擇自如,滿足建構需求。
⒊建議小譯的父母晚上散步時帶領孩子觀察住所附近的小學,小學里還有什么建筑和設施,讓小譯心里有一個概念,用于下一次的建構方案中,增加小學的建筑物,進一步完善學校建構。
建構區(qū)域活動觀察記錄
班級:中二班
觀察對象
小南
時間:****
觀察區(qū)域:建構區(qū)(堅持性品質)
投放主題材料
建構積木、紙杯、紀念碑圖片
幼兒活動情況
小南選擇了進建構區(qū)搭建紀念碑,她先拿起幾塊長短不一的積木搭建紀念碑的臺基,然后,又選擇了一塊最長的積木作為碑體,最后選了幾塊小積木搭建到最頂上方,沒過一會,作品完成了,便在那里無所事事的左顧右盼,一會看看老師投放的紀念碑圖片,一會看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
看到老師走過來,小南眼睛亮了一下,立馬問道,老師,我的紀念碑搭好了,可以去其它區(qū)域嗎?我看了一下他的紀念碑,問她你的紀念碑這么小,能寫下那么多烈士的名字嗎?你看圖片,紀念碑那么高,那你的呢?我們在想想辦法,將它搭建的更高一些吧。小南低下頭考慮了一下,說好的,我再試試吧。
小南開始用各種方法嘗試,有時用小方塊,有時用長方形小積木,她的碑身搭的越來越高,這時,由于底下的臺基沒有搭穩(wěn),便塌倒了,小南很沮喪地說:老師你看,搭的高容易倒,怎么辦?老師告訴她:“小南,你看建筑師能把紀念碑搭的這么高,還沒有倒,而你的卻倒了,是什么原因呢,動動小腦筋想一想,堅持一下,你一定可以像建筑師那么厲害,將紀念碑搭好的?!薄昂玫模乙欢佑?,堅持就可以成功,是嗎老師?”“是的”,我說。
于是小南繼續(xù)看圖片研究,老師也不斷對她進行鼓勵提示,終于,在進區(qū)結束時,她克服困難,成功堅持搭建好了紀念碑。
教師指導情況
1.給幼兒適當的鼓勵與引導,提高幼兒的積極性。
2.幼兒遇到困難,選擇合適的時機給予提示幫助。
效果
在教師的多次提示鼓勵下,幼兒堅持完成搭建作品紀念碑。
分析
紀念碑的搭建對于中班幼兒來說比較簡單,因此小南在搭建過程中表現的很隨意,覺得太簡單以至于不認真對待,但后來經過老師的提示后,發(fā)現自己的不足,改變態(tài)度,并參照圖片,及時調整。之后在搭建時還奇思妙想的加入紙杯,最后搭出了一座與眾不同的紀念碑,她能發(fā)現問題,主動找老師溝通商量,遇到困難沒有放棄,在老師的提示鼓勵下,越搭越好,并堅持完成作品。
反思
在認知層面給幼兒更多的圖片提示,不僅僅局限于延安的寶塔山,而是更多塔的圖片。
建構區(qū)觀察記錄:妞妞建構美麗的花兒
觀察對象:妞妞
觀察對象年齡:5歲
觀察內容:集體建構活動
觀察時間:3:10——3:25
觀察地點:教室
觀察者:劉**
觀察環(huán)境:
今天,我們的建構任務是用建構區(qū)里的材料搭建花,還是先設計圖紙再搭建。對于花的繪畫與設計,平時美術活動中都有開展,幼兒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所以本次活動前面的交流、討論的時間相對較短。
觀察實錄:
妞妞拿起記號筆和紙,先想了想,看了看旁邊小朋友,然后開始畫,很快一朵花就畫好了,妞妞說:“劉老師,我畫好了”我說:“那你快開始搭吧”此時,已經有一些小朋友圍在一筐筐的積木周圍開始搭了,妞妞來到毛毛蟲積木旁邊,毛毛蟲積木旁邊有三個小朋友,但是他們在我們之前搭過的毛毛蟲造型。妞妞坐下來,把圖紙放在旁邊,開始搭建。妞妞先用積木搭成一個圓形,選了六個藍色的和六個紫色的,搭完圓形后,妞妞拿出圖紙,看圖紙看了好一會兒,然后拿起積木搭圓形周圍的,用了五個積木。接著妞妞嘗試搭花莖部分?;ㄇo部分妞妞還是用搭圓形的組合方式搭,搭出的花莖是彎的,拼在花上豎不起來,妞妞嘗試了幾次后就放棄了,但是她也沒有搭其他東西,而是坐在那里等。我走過去問:“妞妞,你的花好特別呀,可是還缺根花莖,怎么不搭了呢?”妞妞說:“一直要掉,豎不起來,”我說:“為什么豎不起來呀?要不你再試一下,”妞妞又嘗試了一遍,我把第二個和第四個積木轉了一下,說:“要不你試試這樣搭花莖,會不會豎不起來”妞妞嘗試后,笑著說:“劉老師,豎起來了,”我說:“太棒了,恭喜你成功了,來給我拍張照片吧”,妞妞說:“等一下,還有葉子沒做呢?!?/p>
分析評價:
今天,妞妞在失敗了幾次后,我沒有及時介入,而是在她放棄繼續(xù)探索后再介入,詢問原因,讓妞妞嘗試自己尋找問題,尋找失敗的原因,進而提出建議。妞妞的性格是比較文靜的,安靜的,屬于慢性子,說話節(jié)奏也是滿滿的,聲音輕輕的,性格不同于涵涵,所以妞妞不像涵涵那樣失敗了多次之后不放棄,仍然繼續(xù)探索,妞妞而是嘗試了兩三次失敗后,就放棄了,但是妞妞的放棄也不是轉移注意力,尋找新的游戲,而是一種消極的等待,而且我也能斷定就算妞妞放棄之后,只要我主動去幫忙,妞妞還是能繼續(xù)參與探索的。
支持策略:
鼓勵妞妞要多探索,不要輕易放棄,去尋找問題的原因,如果實在找不到問題之處可以請好朋友幫忙,請他們一起參與探索,或者請教老師,不要就此放棄。
當孩子在探索過程中,反復失敗時,為了保護孩子的探索欲教師需及時介入,何時介入可以根據孩子實際的反應、孩子的性格等等綜合考慮。
建構室觀察記錄
觀察記錄表
觀察對象女孩A性別女班級豆一班
記錄教師趙**時間地點建構室
觀察目標建構游戲中女孩與人交往時的語言表達能力
觀察內容幼兒搭建過程中的綜合水平
觀察背景女孩A是一個獨生子,家中存在兩種教育方式。女孩本人比較獨立,好勝、強勢。
觀察記錄
今天幼兒的搭建主題是小區(qū)。老師問大家:“小區(qū)里都有什么?”女孩A說:“有房子、停車場、馬路、樹?!迸與兩個小伙伴一起搭建了小區(qū)里的房子。女孩B拿來兩塊馬路積木,在房子左邊拼了起來,B離開去拿材料。A來到B拼的物品處,用腳把物品踩,然后踢走。接著拿來馬路積木開始在房子前面拼馬路。B回來之后沒有發(fā)現開始忙別的。師叫來A問:“你為什么要把B擺的踢走?”A說:“不是這樣擺的”師問:“你怎么不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拼?”A說;“我不喜歡她們拼的”
A到材料區(qū)拿來小汽車,放在自己擺的馬路旁邊,繼續(xù)完善馬路。A從C手中奪下小車。男孩C跑來跟老師告狀:“老師A搶我玩具”A站在那里跟老師說:“那是我的小汽車,是我拿過來的”說著,A又開始搭建。
A在整理馬路,男孩D過來在A的作品前晃悠,然后用手指把房子推到。A推了一下D跑過來告狀:“老師,D把我的房子弄倒了”D說:“她的房子不好看”A又重新搭建出一樣的房子。師:“A你搭建的房子上面都是什么?”A:“都是房頂”
行為分析
1.活動過程中的專注與投入度:在15分鐘的觀察中,A一直在進行搭建活動,可以看出A高度專注于自己的活動,對游戲內容、玩具和材料充滿了興趣,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和搭建。搭建水平符合中班孩子。從A踢走B搭建的馬路可以看出A以自己為中心,不為別人著想,自私。從A從C手中搶回車,與D之間的推擠,可以看出A對自己拿來的玩具看的很重要,也很強勢。
2.人際糾紛:在15分鐘的游戲中,A與B之間沒有語言交流,A直接踢走B搭建的馬路。A與C搶小汽車,與D之間推擠。可以看出,A是一個行動在先,語言在后的孩子,心中只有自己的對與錯,不考慮他人。A在老師的詢問下指導自己做的不好,也會說“對不起”但是語言上仍有欠缺,行動力很強。語言組織和表達方面仍需老師引導。
3.同伴交往水平:A最開始說有小伙伴,但是在搭建完房子之后,一直是自己在搭建,小伙伴在旁邊搭建,自己想做的事情,屬于聯合游戲,缺少合作的方法。
4.主題目的性:A和小伙伴一起搭建的樓房,馬路的搭建,說明建構作品主題明顯,內容豐富,符合中班搭建水平。
5.在群體活動中的位置和作用:在游戲中,明顯的可以看出A自主性比較強,有自己的想法,不允許別人更改自己的想法。A總是能搶過別人,說明A比較強勢,力氣大。
觀察記錄:戶外輪胎建構區(qū)域
觀察內容:
今天輪到我們班級出去玩戶外輪胎建構區(qū)域,男孩子們選擇了碳化積木,搬運著,搭建著。王**在給碳化積木壘高,當到達一定高度時,他放了一個圓柱體放在最上面,他還想繼續(xù)壘高,可是發(fā)現圓柱體還是搖晃,不穩(wěn)嘴里念著:“不對。”把所有積木打翻,開始第二遍壘高,這一次底座更穩(wěn)一點。一旁的孫**,發(fā)現王**搭建的底座有點歪,會影響到上面的壘高,幫助王**把兩塊正方形積木挪正,但是這一次到上面時,積木坍塌了,王**并沒有失敗的情緒,有拾起積木繼續(xù)搭建,最終他們幾人合作,搭建出了想煙沖燒爐子般的物體。
旁邊有一些搭建平面造型的幼兒,搭好之后喊著我:“老師,你看我鋪的床?!薄袄蠋?,你看我搭建的迷宮”
情況分析:
王**在搭建的過程中全神貫注,當發(fā)現失敗時也沒有氣餒,選擇了重新搭建。孫**在發(fā)現同伴有問題,有困難時及時幫助,兩人又很好的學習品質。但是和叛變的平面搭建幼兒來說,平面搭建幼兒空間思維有點薄弱。
教育措施:
1.為幼兒提供紙,筆,為空間思維再提升。
2.請空間思維強的幼兒帶領薄弱的幼兒游戲。
幼兒園區(qū)域活動觀察記錄(建構區(qū))
觀察實錄: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夢涵和想想一對非常要好的好朋友又來到了他們非常喜愛的搭建區(qū)。這個區(qū)是這兩個孩子比較鐘愛的區(qū)域之一。今天,倆人先在搭建區(qū)里一邊翻找著材料,一邊聊著天,說著各自喜歡的玩具。夢涵在裝有交通工具玩具的紙箱里找到了一輛小坦克,她對想想說:“咱們今天也拼個大炮吧。他們男孩子老是拼這些東西,我也想試試?!毕胂胂肓讼胝f:“好吧!”倆人就開始搭坦克了。漸漸的,搭建區(qū)又來了別的小朋友,一看她們倆人正忙著,就問:“你們搭什么呀?”一聽說是大炮,就興奮了起來,“我也要搭,我也要搭?!贝罱▍^(qū)里的幾個孩子仿佛進入了工地,有時翻找著自己需要的材料,有時將搭好的又拆掉,嫌不如心意。又過了一會兒,冉亦可和檬檬的大炮建成了,一旁小朋友的戰(zhàn)國也搭好了。他們相互觀賞比試著?!拔覀兊拇笈诳蓞柡α?,我們有三個口呢,能一下子打三個炮出去?!薄拔业母鼌柡?,是萬能的輪子,什么地方都能去,我的車先開出去找到敵人,你們就打炮?!贝蠹业亩己馨?,孩子們真開心,皆大歡喜。
分析與措施:
1.對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情況:
從小朋友們的活動情況能夠看出,他們對班級搭建區(qū)的材料比較熟悉,日常區(qū)域活動時經常參與這個區(qū)的活動。對搭建區(qū)的材料,能認真比較其形狀,依據形狀選取適合的搭建自己所要的部位。比如:夢涵小朋友的“大炮”,選擇了充分利用了圓柱體的奶粉筒和薯片筒,根據大小排放,使炮筒由粗到細,非常符合正常制作的特性,也是作品更具有層次性。
此外,還用了兩個杏仁露的圓柱體鐵罐,放在了“大炮”的最頂端,就像望遠鏡一樣。真是巧妙的構思,一點也不像出自女孩子之手的作品。旁邊的孩子也不弱,“戰(zhàn)國”創(chuàng)作,將搭建的對稱、架空、加蓋等技能都充分地展現了出來。
2.活動時專注程度與探究能力:
這次的自主活動中,兩組完成作品的孩子的專注度是非常高的,他們沉浸在自己有目的的搭建中,會按自己所需要的尋找、選取材料,會用自己的觀點,調整、更換材料,使自己的作品盡可能地按自己心中的所想去完成。從他們對材料及作品成長中,可以看出他們主動探究的能力也比較好。班級搭建區(qū)的材料比較雜,多為收集的紙箱、盒、筒之類的材料,能完成非常形象的作品,幼兒的想像、創(chuàng)造及大膽地探究都很讓人驚訝。
3.教師指導情況:
在今天的活動中,老師基本示出現過直接的指導,但搭建區(qū)投放的材料,給了幼兒自主探究的機會。比如:小朋友們選擇的玩具坦克就是他們口中所謂“大炮”的原型。另外,在持續(xù)的搭建活動中,教師通過展板,為小朋友們選擇了一些成品的照片,這也是他們可以參考的素材。這些都是不教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