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如何對待“孩子爭第一”
發(fā)布時間:2021-05-12 大班第一學期班務計劃 大班第一學期家長會 開學第一課我覺得應該與洋洋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及時交流個人看法,在“爭第一”這個問題上,板正心態(tài),不僅要有“爭第一”的勇氣和毅力,而且還要有“爭不到第一”的心理準備。這樣,對孩子成長才有價值。
案例:
劉楊男11月9日
體格正常,年齡偏小,小肌肉群沒有完全發(fā)育好。
洋洋的父母都是中學教師,非常重視幼兒的語言發(fā)展,平時事事包辦,只是他能說會說,不會做事不要緊,畢竟他的年齡很小。但卻處處要求他爭“第一”,同時又嬌生慣養(yǎng)。
但不管怎樣,洋洋的爸爸總是問他:“今天表現(xiàn)乖不乖?有沒有當班長?洋洋也很爭氣,平時積極回答老師的問題,愛動腦筋,愛提問,是老師眼中的學習型的乖寶寶,但是一到上手工課,繪畫課,便沒有了興致。
今天,是涂色練習,洋洋三下五除二亂涂一氣,我走過去說:“洋洋,你應該從左到右,慢慢地涂!“三分鐘后,洋洋把水彩筆收起來了,他伏在桌上睡覺了。
“洋洋,你怎么了?”我邊說邊摸了摸洋洋的額頭,關切的問。
“我,我頭疼,想睡覺!”洋洋閉著眼睛說。
“那你畫好了,再睡!”我提醒他。“不要!”態(tài)度很堅決的拒絕了我。
“如果,你不畫好了,就不讓做班長!”我“一語雙關”的說。
從此以后,洋洋的奶奶便說:“洋洋不肯上學,老說上學沒意思,又不讓做班長!”【1467.coM.cn 大學生范文網】
除此以外,洋洋的動手這一弱點暴露無疑,經常提著褲子赤腳求助老師,紐扣不會扣,襪子不會穿,甚至包裝好的點心袋子也不會拆……老師一說,他就哭,甚至萌生了不上幼兒園的念頭。
分析與反思:
鼓勵孩子敢于爭第一,本身并沒有錯,但如果家長無視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又對孩子期望過高,處處要求他們爭強好勝,同時又嬌生慣養(yǎng),事事讓其三分,這樣的“第一”無形中會滋長孩子惟我獨尊,不知謙讓等惡習,當他遇到失敗時,心理會難以承受,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也不存在常勝將軍。
就像洋洋這樣,家長不根據他自身的情況,一味要求他凡事爭第一,回答問題要爭第一,動手能力要爭第一。殊不知第一只有一個,第一只能是相對的。在我們班,這個年齡的幼兒的智力,能力程度相差不多,如果硬要孩子樣樣爭第一,是不現(xiàn)實的。
我覺得應該與洋洋的父母取得聯(lián)系,及時交流個人看法,在“爭第一”這個問題上,板正心態(tài),不僅要有“爭第一”的勇氣和毅力,而且還要有“爭不到第一”的心理準備。這樣,對孩子成長才有價值。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孩子兩面派,如何來對待?
導讀:利用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注重家園共育。比如,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的心理特點,經常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把孩子在家里不聽話的表現(xiàn)反映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教育。
有些孩子在幼兒園里很聽話,把老師的話當“圣旨”;可在家里卻任性、不講理,任憑家長說破了嘴也無濟于事。這就是孩子的“兩面派”行為。為什么孩子會出現(xiàn)在幼兒園和家里的表現(xiàn)不一致的情況呢?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
一、老師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權威”地位。老師在教育孩子時,目標是明確一致的,對孩子的要求是“嚴而不厲,愛而不溺”的;老師對孩子一視同仁,善于從孩子的實際出發(fā),因材施教,處處給孩子提供表現(xiàn)的機會;老師注意自己的修養(yǎng),既有豐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確的態(tài)度和情緒對待每一個孩子。
二、家長在孩子面前沒有樹立好威信。家長的威信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因素,是孩子自覺接受家庭教育的重要條件。然而許多家長卻忽視了這一點,沒有很好地樹立起威信,主要表現(xiàn)為:
1、教育方法不得當:或溺愛孩子,使其養(yǎng)成任性、獨享、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個性;或經常用很嚴厲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常常為無關緊要的事大發(fā)雷霆。
2、家長教育孩子時情緒不穩(wěn)定:高興時,事事寬容孩子;不高興時,處處為難孩子。
3、家庭教育不一致,導致孩子不知所措,無所適從。
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做家長的應該怎么辦?
首先,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樹立好自己的威信其實并不難,孩子往往是絕對相信父母的,關鍵在于父母怎樣在孩子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和維護自己的威信。
1、要建立與孩子間平等的關系,家長應與孩子相互講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與孩子商量,聽取孩子的意見,這樣會使孩子感到家長對自己的信任,從而尊重父母。
2、父母要以身作則。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懂得身教重于言都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如家長要求孩子尊重自己,自己就應尊重自己的父母,處處做表率,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關心和了解孩子。作為家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生活,還要了解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了解孩子的能力,對孩子所提要求必須是他們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
4、運用正確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寬嚴相濟,寬嚴適度。既不能下禁令、處處挑剔、事事指責,也不能一味遷就、放任自流。
5、父母對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說話算數。不要總對孩子信口開河,許下的諾言就要兌現(xiàn),這樣才能使孩子對你的話確信不疑,才能聽你的話,你的威信才會與孩子的相互溝通中樹立。
6、步調要一致。父母和家庭成員之間必須相互尊重,步調一致,要求一致,切忌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或當著孩子的面互相指責,數落對方的不是。
7、提高家長自身的素質和修養(yǎng)。孩子一天天長大,對是非好壞逐漸有了初步的正確的評判能力,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保護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以免影響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另外,利用幼兒園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注重家園共育。比如,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把老師的話當“圣旨”的心理特點,經常與老師保持聯(lián)系,把孩子在家里不聽話的表現(xiàn)反映給老師,請老師幫助教育。也可以建議幼兒園舉辦“在家做個好孩子”、“誰最啊爸爸媽媽的話”等活動,使孩子把在幼兒園聽話的好習慣帶回家來。
如何對待孩子的占有欲?
導讀:孩子的占有欲,實際上是孩子成長階段的一種正常心理,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它視為“自私自利”,說成是思想品德有問題。
孩子到了3歲左右,就會產生明顯的“以我為中心”的意識,往往是從“我”出發(fā),而不知道還有“你”、有“他”、有別人,因而導致了獨占行為的發(fā)生。這與“自私自利”有著本質區(qū)別。
因此,當爸爸媽媽遇到孩子獨占、搶奪別人的東西時,不要大驚小怪,更不應責罵孩子自私自利,而應給予說服教育和指導。
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東西要分給別人吃,玩的東西要和別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時,爸爸媽媽最好讓他和較大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不僅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他,而且可以制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wèi)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
總之,孩子的“占有欲”是孩子成長發(fā)展中出現(xiàn)的一種正常心理現(xiàn)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通過教育,“以我為中心”的意識逐漸淡薄,這種“占有欲”會逐漸地減少或消失。當然,對于那些“占有欲”特別強的孩子,父母應認真分析原因,尋找教育對策,給以適當的懲罰,并注意家長自身的言行,給孩子起表率作用。
生活中,母親如何對待孩子?
母親被認為是擔任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他們必要的鼓勵角色的一方,母親與父親所起的作用是不能等同的。在大多數家庭中,母親扮演著幫助孩子們解決生活中出現(xiàn)的困難的主要角色,這令許多女士感到無所適從?!拔宜x過的書告訴我:孩子們需要的是這樣、那樣。”一位母親告訴我:“這使我感到我永遠都做得不夠,有時我感到自己像一塊洗碗布被擠干了,但我仍然想為我的孩子做一切事?!?/p>
然而孩子們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作母親的必須考慮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我曾與成百上千位母親及成千上萬個孩子作過交談并參閱了有關育兒方面的研究資料,從中提取了有關什么是孩子們最需要從為他們操勞的母親那兒得到的一些觀點的精華。
(一)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
母親們有必要向孩子說明親切有禮地待人接物與學業(yè)及體育方面出類拔萃同樣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一定培養(yǎng)的孩子會產生心理學家丹尼爾所說的情感智商,即協(xié)調自己與他人需要的能力,這類人有比別人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遙遙領先。貝爾實驗室所進行的一系列調查表明:那些成果豐富的工程師并不一定是智商最高的,而是那些能與同事進行良好溝通的工程師。
母親通常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交友技巧。
一位同事告訴我在他還是個孩子時,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難。當時一位隊友受傷了,這位朋友的母親堅持要他打個電話,問問那個男孩感覺怎樣。“媽媽,”我的朋友反對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誰。”“他會知道的?!彼哪赣H回答道。這個電話標志著親密友誼的開始?!拔业哪赣H讓我明白:友誼起源于你對他人所表示的關切而不是要他人對你表示關切”。我的同事回想起這件事時說。
(二)多一些表揚和鼓勵
我們都知道表揚能使人創(chuàng)造奇跡,過多的批評會導致孩子過多的自責,使他們貫于為了獲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險。
表揚也有正確的方法與錯誤的方法。大多數父母在批評孩子時可以細數總總,而在表揚時卻言語含糊──“你是個了不起的孩子”這種評價會使片刻的光彩頓然消逝。因此表楊應具體些,與其說“你很勇敢”不如說“我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車而感到自豪。”這樣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這種行為值得表揚。
每個人都有一個“要害區(qū)”,這個區(qū)域一旦受到表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為母親,你可能比誰都了解對于你的孩子來說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樂、體育或某一課程,如果你不了解,問一問沒什么不對。
其次,由于孩子們一時間內只能吸收那么多的表揚,因此小量而頻繁地給予一些表揚。一分鐘一百次鼓勵勝過一次作一百分鐘的表揚。
(三)談論“禁忌”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危險的世界里。在這個世界里,孩子們放眼接觸到的盡是毒品、酒精與性。一些母親擔心談論諸如此類的禁忌行為是在鼓勵他們這么做。但事實正好相反,調查發(fā)現(xiàn):那些與父母作過坦誠交談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與酗酒。
母親們尤其可以有技巧地與孩子們談論這些敏感的話題。首先,讓你自己對這些現(xiàn)象有所了解,而后詢問你的孩子他們所知道的。六、七歲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場上聽到這類事或在電視上看到這類事。指出你與他們談論這類事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其危險性,而不是不信任他們,讓他們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問題或與他們談論他們的煩惱。
(四)將界限適當放寬
孩子們需要得到無條件的愛,這樣自尊自愛的種子才會得以生長。這種無條件的愛并不意味著你不設定任何界限,設定界限是向孩子們顯示他對你來說很重要。當一個孩子越界時,向他們說明你對這種行為而不是他們本身感到失望。
隨著孩子的成長,界限自然要放寬些。尤其是男孩子,他們想與他們的母親保持一定的距離。心理學家埃文索-貝斯索曾描寫道:男孩子們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車時,心里就響起車子開動的轟鳴聲,這是與生俱來的,他們想冒險并表現(xiàn)他們所見過的男子漢的力量。隨著男孩子的長大,他們的界限也應適當地放寬些,作母親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拋棄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母親是孩子們巨大的鼓勵之源。心理學家埃頓-萃絲在調查了250個學齡兒童后發(fā)現(xiàn):近一半的孩子更想獲得一份母親而不是父親的工作。其中一個原因,貝斯索推測道:孩子們更想了解他們母親所做的事并想參觀他們母親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問
孩子們需要一個道德指南針。這意味著不僅在重大問題上灌輸是非觀,而且在日?,嵤律瞎噍斒欠怯^。
一位母親看到她五歲大的兒子騎著他的朋友──鄰居七歲大男孩的車子。“湯姆不用這輛車,”他兒子說,“他在學校。”他認為自己這么做沒什么不對,因為他的朋友不會介意。但這位母親堅持讓他的兒子把車子送回去:“在沒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財物是不對的?!?/p>
當一位母親對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正直、忠誠給予足夠的重視,她們就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價值體系,這將成為孩子的無價之寶。最好的道德指南是母親自身的行為,如果母親自身逃避責任,無視他人的權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為的向導。
你也許不希望聽到這類話:“可是,媽媽,你就是這么做的。”
(六)與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時間內,母親們通常關注所謂重要的事──捕捉孩子們的情況,輔導功課。然而在我們這個生活節(jié)奏緊張的社會里,孩子們渴望的不僅僅是這些,他們更希望與母親一起共度美好時光。
這并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僅需擁有一種嬉耍的態(tài)度,一種愿意把做功課的時間變成嬉戲或把做家務轉化為游戲的態(tài)度。
一位朋友允許她的孩子們與他們的朋友在廚房打鬧,玩具、顏料與泥土不時地飛落到食物里。幾年以后,她上大學的兒子帶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飯?!拔铱傁肽軄砟銈兗覍嵲谔昧耍蹦俏慌笥颜f,“我們曾在這里擁有歡聲笑語──湯里也飄落著玩具?!?/p>
作母親是一項責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著是一種負擔,有時你需要少一些責任感──讓你對自己的要求見鬼去吧,與你的孩子玩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