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個小方法教你對付寶寶發(fā)脾氣亂砸東西
發(fā)布時間:2021-05-10 尖利的東西教案 寶寶入園 教育研究方法筆記孩子脾氣發(fā)作不僅會嚴重損傷孩子的情緒和生理狀態(tài),而且也使家長狼狽不堪,感到很棘手。所以您要想方設(shè)法制止孩子哭鬧、發(fā)脾氣。那么要怎樣處理呢?西安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微妙媽咪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她家女兒今年才三歲七個月,在家簡直就像個小瘋子,軟硬不吃,罵幾句還亂扔東西,昨天把一小盆水直接端出來倒在床中間,氣得要打她。而網(wǎng)友們也紛紛為這位媽媽獻謀劃策。
一、講道理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ruili172:親,孩子打多了就皮了,還是講道理吧!這樣的孩子越打越鎮(zhèn)不住,3歲多,應(yīng)該能聽懂道理了,要給她慢慢講。
二、冷處理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佳佳:我每次都不理,冷處理,讓她自我反省。
三、耐心跟孩子溝通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寶寶不乖369::這個是挺讓你頭疼的,我覺得你要好好學習下育兒方面的東西了,不然越大越難管了,我想孩子那樣做可能是你平時陪她的時間不夠,她也許就是想引起你的關(guān)注,你要問問她為什么要那樣做,多和孩子溝通,在溝通中讓她明白道理,如果只是你講道理,孩子當然不愿意聽了,現(xiàn)在孩子很小就有主見呢!多下下功夫吧,小朋友的世界需要我們當父母的多多探尋了。
四、教會孩子用正面的方式表達負面的情緒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焦多多媽:三歲七個月的孩子,是自我意識的敏感時期。這個年齡的寶寶們,會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寶寶的行為也是這些想法的體現(xiàn),這是孩子成長的階段,只不過做媽媽的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耐心來引導孩子。一般來說,孩子會去做各種調(diào)皮搗蛋的事情,大多是為了引起家長的注意。父母需要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夠,質(zhì)量不高?另一方面,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一個孩子在生氣、亢奮的狀態(tài)下,是不可能聽進去所謂的道理的。情緒就像是裝滿水的杯子,我們需要先把里面的東西倒出來,才能裝進去新的東西。所以這種狀態(tài)下,試試看先抱一抱孩子,正面積極的告訴她:“媽媽知道你不是有意做這件事,你只是要引起媽媽的注意?!钡谌虝⒆佑谜娴姆绞奖磉_負面的情緒。就像孩子用各種手段引起父母注意一樣,可以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如果你想讓媽媽陪你,請你來告訴我,‘媽媽,我想讓你陪陪我?!比绻⒆诱娴挠羞@樣的表達時,無論你在做什么,請先放下手頭的事情,專心的陪伴孩子。我相信孩子慢慢就會好的。其實做父母的,不應(yīng)該只是關(guān)注孩子的行為,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孩子行為背后的東西。他為什么會這樣做,是什么指示他有這樣的行為。孩子任何問題,最根本還是父母的問題。所以想要改變孩子,先改變我們自己。
五、要看到孩子的長處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粉色花朵:孩子這樣,是因為他某方面不足,例如你平時關(guān)心不夠,或者你打的多了,他認為你不愛他,對你起了逆反心理,你應(yīng)該先看到孩子好的一面,加以表揚,把孩子的好放大,壞縮小,孩子都需要表揚的。
六、以身作則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焦多多媽:個人覺得采取暴力(打孩子)或是冷暴力(不理孩子),都不是好的辦法,因為根本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破壞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guān)系。孩子就像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折射出很多我們自身的問題。所以說教育孩子,先從改變自己做起
七、轉(zhuǎn)移注意力
媽媽網(wǎng)網(wǎng)友琳娜2008:孩子們正處于從無知到有知的成長階段,父母應(yīng)以平等和交友的心態(tài)細心、耐心的向孩子講明如何如何做。面對孩子的調(diào)皮,父母可以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可以為她建立一個哭鬧專座,對孩子冷處理。讓孩子平靜下來,在給孩子講道理。面對胡亂扔東西、毀壞東西的孩子,可以利用孩子“泛靈心理”利用這種特性,首先需要父母隨時發(fā)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將事物“擬人化”,來教育和感化孩子。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愛心和同情心。當你辛辛苦苦做完家務(wù)后,你的寶寶又給你制造的一塌糊涂的時候,不要罵孩子也不要打孩子。這時你可以讓孩子試著去收拾自己制造出來的垃圾和物品,讓孩子明白和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
孩子在2歲到3歲左右愛發(fā)脾氣是一種正?,F(xiàn)象。因為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易沖動,自制力差,對挫折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孩子要到外面玩,家長不允許,為什么不允許,他不明白,有可能就要通過發(fā)脾氣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而4歲以上的孩子,對挫折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初步明白了一些事理,如果還頻頻哭鬧、經(jīng)常發(fā)脾氣,其原因大多在家長身上。說明家長教育孩子的方法存在問題,使孩子養(yǎng)成了好發(fā)脾氣的習慣。那么你們家的孩子是因為什么而發(fā)脾氣,你們又是怎樣處理的呢?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或者建議,快來跟我們一起分享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讓寶寶不再發(fā)脾氣的方法
讓寶寶不再發(fā)脾氣的方法
操作要領(lǐng):對有多種問題行為的孩子,先選定一種行為進行矯正,然后再逐個解決。要創(chuàng)造消退治療的環(huán)境,在實施前,將計劃告訴孩子。在幼兒園實施消退法時,要讓父母參與,做到家園一致,千萬不要幼兒園在消退,家里卻在強化。在消退法實施的初期,問題行為可能會加重,甚至產(chǎn)生情感抵觸和攻擊行為。此時,應(yīng)堅持糾正,否則會加重問題行為。若糾正后問題行為重現(xiàn),可再進行幾次消退訓練,直至全部消失。
將過去曾不斷得到強化的問題行為,通過消退程序(既停止強化),使問題行為的發(fā)生率降低,最終消除已建立的問題行為。比如,一個2歲的孩子,每晚必須由父母陪伴才能入睡,否則就大聲哭鬧、不能入睡,“陪伴入睡”成了不良入睡行為的強化物。針對這種情況,可采取“消退法”。治療時,父母將孩子安置在床上后,告訴他必須自己睡覺,然后離開。實施第一天,孩子大聲哭鬧可能長達50分鐘,甚至一個小時;第二天哭鬧可能減少至15-30分鐘,一般堅持到第十天晚上,哭鬧可能完全消失。
適用范圍:矯正發(fā)脾氣、多動癥、神經(jīng)性嘔吐、偏食等問題行為。通常,消退法應(yīng)與正強化法結(jié)合使用,如對偏食、愛發(fā)脾氣的孩子,不僅可以消除其問題行為也有助于建立強化良好行為。
寶寶亂扔東西正常嗎?
不同年齡階段的寶寶都喜歡亂扔東西,這讓很多媽媽都很擔心,寶寶是在發(fā)脾氣嗎?寶寶脾氣不好,難以管教,以后該怎么辦?更讓媽媽們覺得崩潰的是,寶寶亂扔東西,撿的腰都快要斷了。
其實對于寶貝們來說,扔東西是一種能讓他們感到快樂的新技能,也是寶貝發(fā)育良好的信號。松開手指讓東西掉下來需要精細動作技能,而要把這個東西扔出去,還需要相當棒的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寶寶會發(fā)現(xiàn),不管把什么扔出去,都是向下落,永遠不會向上去。雖然他還不知道“地心引力”,但是他肯定能觀察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如果他扔的是球,球會彈起來;如果扔的是李子,李子會發(fā)出“啪”的一聲。這也讓寶貝們明白了什么是因果關(guān)系。
當然了也不否認,無論寶寶多大,偶爾都會產(chǎn)生一種想狠狠扔東西的沖動,用來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沖動和怒氣。寶寶還小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當他發(fā)現(xiàn)亂扔東西能讓自己心里好受一些的時候就會將這種動作再次進行重復(fù)。如果寶寶把面條弄到你剛擦過的餐廳地板上到處都是,或者把干凈的安撫奶嘴扔到骯臟的人行道上,會讓你氣壞了。寶寶扔東西,你該怎么辦?下面玩偶大師就告訴你幾個處理的好方法!
首先,讓他盡情的扔吧,但告訴寶寶什么是能扔的什么是不能扔的。盡可能地提供給寶寶各種各樣可以扔的東西,鼓勵他的實驗,這很重要。但是注意,給他的東西一定是不易打碎、很輕而且不能太小的防止被寶寶誤吞。在游戲時間,所有符合以上規(guī)則的玩具都可以用來給寶寶扔。如果很多東西你都允許寶寶扔,甚至鼓勵他扔,那么他就能更快地知道什么東西不能扔。球顯然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泡沫塑料球的危險性最低,你可以在家里多準備一些。
其次,阻止寶寶扔有危險的東西。如果你的孩子扔了他不該扔的東西,比如沙盒里的沙子或朝別的孩子扔積木,你該怎么辦?盡可能在他頭幾次這么干的時候別管他,因為如果他知道朝別人扔不該扔的東西能讓你注意他,他很可能會再去扔。如果你的孩子常常朝其他孩子扔東西,有傷害別人的危險,你記住每次都要用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因為孩子是通過重復(fù)來學習的。下一次他再這么做的話,告訴他:“不行,那會很疼的。”然后迅速把他拉到一邊,不讓他玩,好讓他明白什么是“不行”。
然后,可以嘗試著把玩具拴在寶寶的椅子上。寶寶坐在手推車或兒童汽車安全座椅里時,你可以給他拴幾個容易夠著的玩意兒,用小段的繩子把玩具拴在上面,把長出的部分剪掉,這樣就不會繞住孩子的脖子了。他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能把這些東西扔出去外,還能再把它們拽回來。這樣做能讓他獲得雙重樂趣,也能讓你省一半勁兒。
另外,和寶寶一起收拾殘局。不要讓你的孩子把他扔出去的每件東西都撿回來,因為這項工作對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太艱巨了。你要蹲下來先自己撿,然后讓他幫忙。你可以說“看看我們倆撿這些積木多快啊”!
最后,家長要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并不是說你偶爾朝沙發(fā)扔個墊子都是絕對不允許的。事實上,你可以利用平常在家里扔的東西告訴寶寶什么是能扔的,什么是不該扔的。下次孩子再扔不該扔的東西時,你可以帶著他在家里轉(zhuǎn)轉(zhuǎn),和他一起把襪子扔到洗衣筐里,把用過的紙巾扔進垃圾桶里,把玩具扔進玩具箱里等等。
寶寶愛發(fā)脾氣如何應(yīng)對?
孩子到了蹣跚學步的年齡,通常就不像嬰兒時期那么容易被“擺布”了,他會突然大發(fā)脾氣,甚至做出一些讓人惱火的舉動。面對這些,美國梅奧診所的專家給父母們指出了對策:
○了解孩子的極限。有時候孩子發(fā)脾氣是因為他不能理解,或者無法做到家長的要求,如若強求,自然會引起反感。
○細心發(fā)現(xiàn)孩子發(fā)脾氣的特定誘因。比如,孩子一到超市就鬧脾氣,那下次就不要帶他去了。
○請孩子做事,而不是命令??梢詫λ嗾f“請”、“謝謝”,比如“我給你穿外套的時候請你站直”。
○面對孩子的拒絕,只要平靜地重復(fù)你的要求就可以了,這樣能較少引起孩子的反感。
○不做交易。否則只會讓他在得不到回報時,變得不聽話。
○給孩子選擇權(quán),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
○換個地方。孩子大發(fā)脾氣的時候,家長可以把他抱開,讓他單獨呆一會兒,他就能冷靜下來。
4個小辦法控制脾氣大的寶寶
快樂魔法盒
小妞脾氣很大!
有一天晚上,她尿完尿,我把紙巾折好遞給她,她要我?guī)退疗ㄆ?,我說:“我們約定好小便自己擦,大便媽媽擦呀?!?/p>
結(jié)果竟然觸發(fā)了小妞的情緒開關(guān):“就要媽媽給我擦?!奔词刮医o她擦完之后,她也是一遍遍哭著跟我說:“你為什么不幫我擦屁屁,就是大便的!”我真是哭笑不得!
看著情緒失控的小妞,我也有點Hold不住自己,有點不耐煩,覺察到自己情緒不穩(wěn),我深深呼吸,先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后耐著性子使用3招常規(guī)滅火器:抱抱,共情,轉(zhuǎn)移注意力。
待小妞平靜以后,我把「正面管教」里面的手掌大腦,用動物化的方式跟小妞又講解了一遍。然后再一次約定,當我們情緒失控,憤怒的時候,用大拇指彎進掌心的手勢,互相提醒。
我媽媽總是很心疼我,看小妞冷靜下來了,忍不住對小妞一頓說,我對著我媽背著曉曉做了一個閉嘴的手勢,小妞余光瞟見了我在做手勢,立馬現(xiàn)學現(xiàn)用,對我媽做了一個掌中大腦掀開的手勢,意思是:你現(xiàn)在生氣了,你需要冷靜!
第二天早上,就有了實踐的機會,吃早餐的時候,小妞又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在她還沒失控的時候,我亮出了手勢,并問到:“現(xiàn)在該怎么做才能關(guān)起小怪獸?”
小妞說:“要抽小紙條!”于是我把她的“快樂魔法盒”拿給她,她抽到一張“媽媽抱抱”的紙條,我抱了抱小妞,問到:“現(xiàn)在,小怪獸關(guān)起來了嗎?”妞愉快地說:“關(guān)起來啦!”這時候,我不忘即時鼓勵小妞:“寶貝,我們約定的手勢提醒,你真的做到啦!”
這個「快樂魔法盒」是小妞和我一起做的,我們把小妞很喜歡做的事情,用簡筆畫的方式畫在小紙條上,折起來,放在一個盒子里。我們事先約定好,如果傷心難過生氣了,可以來抽一張小紙條,讓自己感覺好起來。
感覺好才能做得好!
2
煩惱和愿望
又一天晚上。
小妞在床上翻跟斗,我扶了一下,跟我哭了半小時,一個勁兒問我:“你為什么要扶我呢!”后來,洗澡的時候,沒經(jīng)過她同意給她洗了頭,又跟我哭半小時,一個勁兒問我:“你為什么要給我洗頭發(fā)呢!”
搞得我心情很差,不想陪她看書,她又跟我哭半小時:“要看書要聽凱叔。”自己當時特別擰巴特別軸,就是不想理她。
因為晚上睡前沒有看書聽故事,小妞半夜三點醒來哭著要看書要聽凱叔講故事。天哪,這個熊孩子!求媽媽當時的心里陰影面積!
早上起床后,我針對此事跟小妞進行了一番討論。我做了一個蜘蛛的手勢跟小妞說:“媽媽有一個煩惱,就是,曉曉半夜醒來非要看書聽故事?!比缓?,我又做了一個揮動魔法棒的手勢說:“媽媽希望,曉曉夜里醒來,能夠抱著媽媽繼續(xù)睡覺就好了?!?/p>
小妞學著我的手勢說:“我有一個煩惱,就是媽媽不讓我看書,我希望呀,媽媽讓我看書不睡覺就好了?!?/p>
我繼續(xù)說:“可是,夜里,星星在睡覺,月亮在睡覺,你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也在睡覺,書里的小動物們也睡了,他們希望好好睡覺呢?!?/p>
妞說:“我只是夜里想看書想聽故事啊?!?/p>
我說:“哦,你只是想啊,并不是真的要啊,那下次媽媽提醒你好不好?”
妞說:“你要輕輕地提醒我,不能生氣地說,要不然我會頭疼的!”
我演練了一遍,輕輕地跟小妞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喜歡看書聽故事,現(xiàn)在是夜里,天一亮一醒來我們就看書聽故事好不好?這樣提醒你可以嗎?”
妞滿意地說:“這樣就可以的?!?/p>
半夜廝殺慘敗的事兒我是不會告訴你們的,配圖是【學校講師班】的帶領(lǐng)活動“煩惱與愿望”的活動流程,我和小妞做的是極簡版。
3
說出感受
昨天晚上,小妞看著天上的飛機說:“媽媽你看,這是我們一起坐過的飛機?!蔽姨ь^看了一眼,正要回應(yīng)她,她緊接著又重復(fù)了一遍:“媽媽你看,這是我們一起坐過的飛機?!?/p>
我低頭看著她,剛要說話,我真的真的真的只是晚了幾秒鐘,她就爆發(fā)了:“你為什么不理我!”
我媽媽在陽臺叫我們回去吃晚飯,喊了好幾遍曉曉,她都沒應(yīng)聲,我替她回應(yīng)了一聲:“誒!”小妞又爆發(fā)了:“你為什么要答應(yīng),不是叫你的!”
Emma,好心累!
中間過程不表,最后的最后,牽著小妞的小手繞著小區(qū)遛彎,一邊跟她聊天,此時,她已經(jīng)平靜了下來。
我:“媽媽沒有及時回應(yīng)你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
妞:“是生氣的感覺!”
我:“除了生氣,還有什么感覺?”
妞:“還有難過的感覺?!?/p>
我:“下次你生氣難過的時候,直接告訴我你的感受,好嗎?就像這樣。”
我給小妞做了一番演示:“媽媽,我跟你說了兩遍,你都沒理我,我很生氣!”然后邀請小妞來練習一下,小妞插著腰,假裝氣鼓鼓地說:“我說了兩遍了,你沒理我,我很生氣,我不跟你玩了!”
此刻,我不禁感嘆,如果沒有大哭和發(fā)脾氣,只有大手牽小手,一起散步走,多美好的畫面呀。
4
轉(zhuǎn)移注意力
晚上,小妞不想睡覺,各種作和哭,要喝水,爸爸給倒了水,不喝,要媽媽倒,還把水灑到了床上。奶爸也跟著添亂,把杯子里剩余的水潑在了床上,然后撤了。
我跟小妞說:“我們先說好,媽媽給你倒,喝完就睡覺?!比缓蠼o她倒了水,妞一看繼續(xù)作:“太少了,要好多好多?!?/p>
我耐心地說:“你喝完我再給你倒啊?!辨げ桓砂l(fā)脾氣:“就要好多好多,就要!”
我看這苗頭不對,小妞此時已然聽不進任何解釋和勸告。我一扭頭,看到床上的水印,說:“咦,你看,你畫的這個水印好像一個小怪獸啊,這是胳膊,這是身體?!?/p>
小妞一下子提起來興趣,注意力就跟我走了,我們就著她的水印和爸爸的水印做了一番討論,她的畫的是什么,爸爸畫的是什么。討論結(jié)束,小妞的情緒小怪獸早就沒了蹤影,她看著手里的水杯,平靜地說:“還是喝了吧?!比缓蠊具斯具税阉裙饬恕?/p>
滅火器之一:轉(zhuǎn)移注意力很好使。
5
兒童社會情感發(fā)展
最近小妞經(jīng)常爆,我真的挺煩惱的,今天早晨上班的路上,聽了正面管教高級導師Kelly的【兒童社會情感發(fā)展】的宣講課,我又釋然了。
3歲的孩子發(fā)脾氣真的太正常不過了,她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脾氣,不發(fā)脾氣才是我們要擔心的,這是成長過程的必修課,是必要的沖突,是培養(yǎng)孩子情緒管理的好機會,這也是自己情緒管理的好時機。
路漫漫,養(yǎng)精蓄銳,用愉悅的心情迎接小妞的各種挑戰(zhàn)。
如何養(yǎng)個不發(fā)脾氣的小寶寶
如何養(yǎng)個不發(fā)脾氣的小寶寶
孩子為什么發(fā)脾氣——
一.大人沒能讀懂孩子:小荷剛滿一歲時,我去她家做客,她像主人似的帶我去陽臺玩兒,她牽著我,快到陽臺時,我沒跟小荷商量就想趁機拐到衛(wèi)生間。我剛轉(zhuǎn)身,小荷就手指陽臺哭了起來,顯然她覺得自己的想法遇到了挫折,我沒搞懂她的意思,而她又不會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用哭來表達。孩子發(fā)脾氣的最常見原因在于大人不理解孩子的意愿,而孩子尚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愿,因此用哭叫、發(fā)脾氣來表達自己的挫折感。
二.大人擺家長架子:“天下人一律平等”,這是小兒與生俱來的理念,他們沒有長幼有序的概念,如果大人喋喋不休地對孩子說教,在孩子看來就是大人不尊重他們,孩子是不高興的,經(jīng)常說教的家長必然讓孩子脾氣大。
孩子也不喜歡大人以為孩子小、什么也不懂,討厭大人反復(fù)追問“這是什么”之類沒有創(chuàng)意的問題。正確的語言應(yīng)當有啟發(fā)性,有創(chuàng)意,有教育意義,比如:與其指著西紅柿問孩子這是什么,不如編個關(guān)于西紅柿的兒歌給孩子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其實,孩子會說話后大都是“話癆”,大人只要耐心傾聽,就會找到理解孩子的鑰匙,很好地與孩子溝通。
不諳人世的孩子是世上最歡快的人,為此,逗寶寶發(fā)笑很容易,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歡快的孩子自然不愛發(fā)脾氣。每位家長都要會跟孩子搞笑。即使自己先前是個嚴肅的人,有孩子后也要讓自己變得滑稽活潑,愛做鬼臉,會出洋相。
嬰兒出生時,大腦已基本發(fā)育成熟,但腦細胞的枝杈基本是空的,只有15%的腦細胞互相聯(lián)網(wǎng),就像剛剛種上的小樹只有幾個枝,遠遠沒有枝繁葉茂,0到3歲是腦細胞迅速聯(lián)網(wǎng)的一個時段,到3歲時,孩子的大腦基本與大人沒什么區(qū)別了。因此0到3歲是決定孩子一生智商、情商和社商的關(guān)鍵時期,如果將人生比作萬丈高樓,0到3歲這3年就是大樓的底座,教養(yǎng)良好的童年好比人生的黃金地基,能保證孩子終生巍巍屹立。
三.家長愛生氣:不少家長愛用生氣的方法逼迫孩子做事,而生氣是一種會傳染的負面體態(tài),常生氣的家長必然讓孩子也容易生氣發(fā)脾氣。
四.因為疲勞:比如看電視過久,孩子的肌體會變得過度松弛慵懶,這時候家長讓孩子做事就很可能碰一鼻子灰。懶散的孩子往往什么也不想做,讓他們做事幾乎等于雞蛋碰石頭,孩子是不會聽商量的,如果硬逼硬催著,你就看孩子怎么發(fā)脾氣吧。
五.可能孩子肚子餓了或者病了:孩子肌體微小,能量難以持續(xù),但孩子由于人生經(jīng)驗缺乏,不會分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他們不會說我肚子餓了或者我不舒服了,卻往往表現(xiàn)為煩躁哭鬧發(fā)脾氣。
爸爸媽媽應(yīng)該這樣做——
一歲前,多跟孩子笑說兒語。聽幼兒咿咿呀呀跟你“回話”,一旦幼兒會說話,他們就會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會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感覺,而不用哭鬧發(fā)脾氣來表達挫折感。孩子會說話后,大人要克制自己,盡量多聽少說。這一點看似挑戰(zhàn),其實不難,人都有多面性,例如在領(lǐng)導面前和在家人面前,態(tài)度肯定不一樣,那么,將孩子當成自己的老師,洗耳恭聽,給孩子樹立善于傾聽的好樣板,讓孩子有練習溝通的機會。要想孩子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必須有大量練習機會。
兩歲左右使用一次硬性愛(timeout)來建立家長權(quán)威。以便與綿綿不斷的軟性愛取得平衡,要知道,萬物都要講求平衡,溫馨的愛有一兩次硬性愛來制衡才好。當然,前提必須是大人一向公正、溫和、懂育兒智慧,否則硬性愛也可能不奏效。面對自己尊重的家長,孩子往往不發(fā)脾氣。
將自己降低到和孩子一樣的水平??粗⒆拥难劬?,伏下身子說話,跟孩子一起玩兒,一起游戲,一起學習,讓孩子快樂,快樂的孩子自然不發(fā)脾氣。
兩口子互相吹捧——在與孩子單獨相處時,媽媽夸爸爸,爸爸夸媽媽,別怕夸張,孩子不會日后跟你算賬嫌爸媽“彼此吹捧,夸大其詞”,為爸媽感到自豪的孩子有幸福感,幸福的孩子不發(fā)脾氣。
讓孩子心情寧靜:在孩子面前說話一定要柔聲細語,將音量降低到剛能聽清楚為準。孩子幼嫩的耳膜最大承受量為優(yōu)質(zhì)洗碗機的沙沙聲,在孩子跟前說話大聲,短期的危害是令孩子煩躁、發(fā)脾氣,長此以往則會傷害孩子的聽力,而聽力、觀察力和用腦能力是三大重要智力結(jié)構(gòu),需要認真保護。
讓孩子情緒溫馨:媽媽爸爸要隨孩子的出生而成長,與子俱進,如果過去做事粗放大意、噼啪作響,那么如今為了孩子,做事說話一舉一動都要注意輕靜柔和,給孩子樹立優(yōu)雅樣板,這會起到令孩子柔化情緒、爽身爽心的作用。注意孩子的身體是否累了:傍晚是親子團聚的時刻,也是大家都累了的時刻,這個時候要注意孩子的身體狀況,如果孩子的小臉發(fā)灰、眼睛不亮,那就說明他累了,這時候可讓孩子吃點東西,然后看20分鐘電視,然后再實施教育不遲。有精力的孩子不發(fā)脾氣。當然,不能一邊吃一邊看電視以免養(yǎng)成邊吃邊看不知不覺吃過量的習慣,看電視一天不能超過半小時,電視不是書,讀書時,人可以停下來,分析、理解、判斷、吸收,是積極的思維活動,而看電視將聽、看、思這三個智力活動全部占據(jù),人腦完全停滯,只能起到放松作用,兼而記住點知識,但知識多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智力好。
言教不如身教。大人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以耐心愉悅的樣板。如果媽媽感覺煩躁有壓力,立即停下手頭一切,仰臥,做緩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直到情緒平穩(wěn)下來。跟孩子說話時,耐心聽孩子說完,并回以贊揚和鼓勵。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說“是嗎”,也可以問為什么,但不給答案,讓孩子自己去琢磨以便促進孩子的思維能力
以下問題家長要盡量避免——
讓孩子做不適合年齡段的事
拿孩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
很少擁抱孩子、不理睬孩子
過分保護孩子,不讓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
言而無信,對孩子要求前后不一,讓孩子無所適從,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父母當孩子面吵架
缺乏委婉和耐心,逼迫孩子吃飯、睡覺
爸媽育兒態(tài)度不一致,孩子無所適從
不負責任地胡亂應(yīng)付孩子
如何應(yīng)對寶寶的大脾氣
一次,州州媽媽領(lǐng)著3歲的州州逛商場,她打算給自己選衣服,州州卻吵著要去買玩具。媽媽說買完衣服,再去看玩具,可是,州州非要堅持現(xiàn)在就去,還坐到地上嚎啕大哭,弄得媽媽十分難堪。
■分析
對2歲以后的孩子來說,伴隨著身體、語言、認知等方面的發(fā)展,開始對周圍的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斷,出現(xiàn)自我意識的萌芽,凡事喜歡按照自己的意識來辦。
一旦他們的興趣、愿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chǎn)生“反抗心理”,采取哭鬧、撒野等手段,向家長示威。
■家長可以這樣做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首先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上,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恰當。對于合理要求,家長應(yīng)當給予充分的滿足,而無理的要求,家長可以通過想方設(shè)法轉(zhuǎn)移孩子的興趣和注意力等方式,使他忘掉不快。切忌遷就放任,否則會縱容孩子發(fā)脾氣的行為。
場景2
丁丁爸爸在家趕寫一篇文章,丁丁非要爸爸陪他玩。爸爸不答應(yīng),丁丁就不停地哭喊,還亂扔東西,讓爸爸發(fā)火。這時丁丁的奶奶趕緊過來袒護孫子,丁丁更是鬧翻了天。
■分析
對孩子而言,家長的關(guān)懷、認同、尊重是孩子的成長依賴。他們常常選擇和家長一起做游戲,玩耍,聽家長講故事等親子行為,來引起大人的關(guān)注。如果這些活動得不到父母的參與與認同,孩子就會采用破壞性的行為,以期得到尊重。另外,家長面對孩子發(fā)脾氣時的態(tài)度的不一致,也會使孩子更加公然反抗。
■家長可以這樣做
家長盡量多抽時間陪孩子,與他一起玩,如果實在太忙,不等孩子提出要求,就事先對孩子說不能陪他,請他體諒。這樣,孩子會覺得受到了尊重,不會因此發(fā)脾氣。切忌操之過急,用家長的權(quán)威,以粗暴方式強迫孩子乖乖順從。
場景3
淼淼過生日時,請了很多小朋友到家里玩兒。小朋友們爭搶淼淼的新玩具,不知是誰不小心把玩具摔壞了,淼淼大發(fā)雷霆,不停責怪小朋友。媽媽勸他,淼淼還跟媽媽鬧了起來。
■分析
生活中常會遇到這類孩子:脾氣暴躁,稍遇一些不順心的小事就大發(fā)雷霆,情緒控制力較差。這種具有爆發(fā)型人格的孩子,除了天生的因素外,更主要的是由后天的成長氛圍所致,經(jīng)常受家長溺愛,好勝心強,對挫折的承受力相對較差,更應(yīng)該引起家長的重視。
■家長可以這樣做
為了避免孩子脾氣暴躁,家長平時應(yīng)注意引導孩子,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多參加集體活動,讓他知道一味地發(fā)脾氣是無法和小朋友相處的;嘗試進行挫折教育。
■特別提示孩子偶爾發(fā)一發(fā)脾氣,是成長中的正?,F(xiàn)象。家長應(yīng)該積極尋求有效的策略加以引導。如果等到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脾氣,成為一種習慣時,那就不好糾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