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建構區(qū)案例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04-30 幼兒園案例分析 幼兒園中班案例分析 幼兒園游戲案例分析一、案例實錄: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選擇了區(qū)域中的游戲,君意和羽翔小朋友來到了建構區(qū),這是他們倆第一次在建構區(qū)活動,所以兩人顯得十分開心,他們在建構區(qū)里開心地玩了起來。等我在教室中轉了一圈回到建構區(qū),發(fā)現里面的積木散落在墊子上,一間房子、一個城堡的影子都沒有。于是我問他們:“咦,你們搭了這么久積木,都搭了些什么呀?”君意小朋友擺擺手,羽翔小朋友說:“我剛剛搭了三個大房子。”我追問:“那你的房子呢?”他笑著說:“房子倒了?!苯又麄儌z都有些興奮地說:“轟隆隆!房子都倒了!”孩子明年并沒有因為房子倒塌感到沮喪,反而表現出了興奮,這是怎么回事呢?
二、案例分析:
建構游戲一直都是深受幼兒喜歡的一種游戲類型,它的操作性強,并且建構區(qū)氣氛自由,幼兒可以在建構區(qū)里自由拼搭。對小班幼兒來說建構游戲特別能吸引他們,孩子們表現出了強烈的操作興趣。由于年齡的限制,在操作初期,游戲缺少新意,游戲中搭建物的倒塌,反而刺激了幼兒,他們感到格外的興奮,由于自控力較差,出現了破壞性的行為。為什么會倒塌?怎樣解決?小班幼兒對游戲中出現的困難,還缺乏有意識尋求自我解決的調控能力。對小班幼兒來說,在自由探索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狀況,甚至是破壞性行為。就比如在搭建房子的過程中,房子倒塌了,孩子們反而異常的興奮,用手去推倒原本矗立的房子,出現了重復搭建再次推到在破壞中尋找樂趣的現象。孩子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破壞,而是感覺到了游戲給大家?guī)淼囊馔怏@喜。老師應在游戲過程中給予適當指導,提高幼兒的游戲水平。
三、指導策略:
走進幼兒的游戲,給幼兒提供更大的生成空間,在游戲初,幼兒會將搭好的房子破壞掉,再搭,再破壞,游戲反復重復。老師適當介入游戲,并提出問題:“房子沒造好就倒塌了,太可惜了?!币l(fā)幼兒思考是否應該把房子破壞掉。隨著主題活動的開展,我們在建構區(qū)中投放了一些毛絨小動物,讓幼兒給小動物造房子,孩子們會根據動物的大小給動物造房子,并且慢慢意識到給小動物造好的房子不能輕易推倒,不然小動物就沒有地方住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游戲,建構區(qū)里再也聽不到“轟隆隆”房子被推倒的聲音了。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編輯推薦
建構區(qū)觀察記錄:涵涵建構區(qū)搭橋
環(huán)境描述:
這次是我們第五次開展建構活動,任務是請幼兒利用建構區(qū)里的材料搭建一座橋。在幾天前,我們開展了《小班建構活動:小動物過橋》,活動中,請幼兒利用紙杯和長條形紙板為小動物搭建合適的橋,操作一:兩紙杯、一紙板搭橋;操作二:橋梁加寬即再加入一紙板;操作三:橋加高即在原有基礎上搭第二層。活動只涉及到操作,沒有圖紙設計環(huán)節(jié),而今天的活動要求是先想好材料,再設計圖紙,接著根據圖紙搭建橋。
事件描述:
在我交待完要求后,涵涵就拿起筆和紙在建構區(qū)里轉了約兩三分鐘,就回到座位上開始畫圖紙,畫的過程中沒有停頓思考,動作很流暢。畫完了跑過來說:“劉老師,我畫好了”我說:“好的,把筆收好,拿著你的圖紙去搭吧。”涵涵把筆放回筆筒,來到建構區(qū)找材料,但是沒找到,接著涵涵在區(qū)域外找到了放紙杯和紙板的簍子。涵涵把圖紙放在桌上,從簍子里拿出好幾個紙杯,從中拿出兩個倒扣在桌上,又拿來一紙板橫在上面,第一層完成。接著又拿了兩個紙杯倒扣在紙板上,再在上面橫放一條紙板,這時,第二層倒了。涵涵再次嘗試搭第二層,成功了。涵涵開始搭第三層,第三層也失敗了一次,也是第二次搭成功的。搭完三層后,涵涵開始看圖紙,用手指著在看,看完后又準備去拿材料,但是材料還沒拿到手,涵涵又回去看了下圖紙。這次看完后,涵涵拿材料準備搭第四層,可是涵涵的手把橋碰倒了,涵涵從頭開始搭,搭第三層的時候又倒了。這時我介入:“涵涵,要不你試試把杯子正著放”(涵涵失敗了幾次,我擔心涵涵會就此放棄,所以猶豫了會兒還是介入了)涵涵接受了我的建議,開始把杯子正著搭,但是在搭第三層的時候,橋又倒了,因為杯底的圓比較小,紙板也比較窄,如果放的偏一點就會受力不均而倒下。涵涵轉過頭叫了我一聲:“劉老師”,我第二次建議:“再加一條橋梁試試?!焙俅谓邮芰宋业慕ㄗh,又去嘗試了,她的動作不快但也不算慢,很小心的樣子,終于成功了。涵涵轉過來很淡定地說:“劉老師,我搭好了,”我說:“哇,涵涵真是個超級無敵的工程師,”涵涵似笑非笑(她平時得意的時候也是這個樣子),我又說:“涵涵,我們拍張照片吧”涵涵很配合地讓我拍照片。
反思:
涵涵在建構的過程中,我有兩次介入,分別是在她失敗了幾次后,我主動給予建議:把杯子翻過來試試;第二次是涵涵主動尋求幫助。
一開始,涵涵失敗了好幾次,我猶豫了一會兒,但是我又擔心失敗次數太多了會讓涵涵有挫敗感,從而放棄繼續(xù)探索,所以我主動提出建議。涵涵在接受了我的建議之后成功了。但是在接下來她遇到問題之后,她沒有再次去嘗試,而是直接找我尋求幫助,而我居然沒有鼓勵她再次嘗試,直接有給出了建議。最后的結果是涵涵成功了,而且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涵涵有強烈的成就感,而我卻有挫敗感,我沒有引導涵涵去發(fā)現問題,進而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覺得,幼兒在游戲過程中可以介入,但是介入的時間、契機是需要考慮的,而且教師的介入并不是直接給出建議,確切的應該引導幼兒發(fā)現問題,然后鼓勵幼兒去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保護好幼兒的探索欲,才能增強幼兒的探索意識,提高探索能力。
建構區(qū)里的“小隊長”
又到了每天的區(qū)域活動時間,孩子們有條不紊的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區(qū)域。有的玩智力游戲、有的到聰明屋、有的當小理發(fā)師、還有的到建構區(qū)玩搭建。。。。。。
按照區(qū)域規(guī)則,建構區(qū)只能4個小朋友參與,看著他們興致勃勃并配合默契的搭建,心里很是欣慰,剛要觀察其它區(qū)域,不知什么原因,建構區(qū)小朋友的吵鬧聲使我停住了腳步,也引起了鄰區(qū)小朋友的注意,原來,他們在搭建過程中,為了使用積木還是奶粉桶而起了爭執(zhí),我剛想勸他們友好商量再決定,還沒等我開口,鄰區(qū)在“小醫(yī)院”排隊看“大夫”的許梓潔小朋友輕聲細語的發(fā)話了,“我看建構區(qū)選一個隊長就好了”,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頓時恍然大悟,是呀!選一個隊長不就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于是,我將許梓潔小朋友暫時請過來,幫忙評選建構區(qū)的小隊長,首先,征求其他“建筑工人”的意見,我話還沒說完,大家都舉手毛遂自薦想自己當隊長,為了使孩子們心服口服,我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四名工人,分兩組進行剪子包袱錘,再從獲勝的兩個當中再一次進行,從中許出隊長。二、搭建比賽,哪組搭建優(yōu)秀可評選為正副隊長,這個建議得到了認可,不用我介入,他們已經商量好這次進行剪子包袱錘選舉,選出來后還歡呼雀躍擊掌慶祝,然后,在小隊長的帶領下繼續(xù)開心的玩起來。
區(qū)域結束小結時,表揚了愛動腦您的許梓潔小朋友,并將建構區(qū)這一新規(guī)則向大家宣布,全體小朋友開心的鼓起掌來。期待下次區(qū)域活動,孩子們和老師能想出更多更好的玩法,開開心心每一天!
區(qū)域活動案例分析:區(qū)角《陽光劇場》
今天的區(qū)角游戲時,十多名個幼兒沖向了陽光劇場,小靜拿起話筒就唱起了歌,婷婷、娜娜、涵涵急忙把演出服往身上套,麗麗在舞臺中間邊哼歌邊扭動起來,小濤走到舞臺前面打起了拳,還有幾個孩子在舞臺一側忙著敲琴打鼓,而洲洲則拿著照相機跑前跑后給大家攝影......游戲進行了一會兒,敲鼓的彈琴的幼兒沒有了興趣,去別的區(qū)角了;忙著打扮的婷婷、娜娜、涵涵因為一件紅披風發(fā)生了爭執(zhí)互不相讓;小濤因為擋住了麗麗,所以打起來了,麗麗哭了;洲洲因為大家都不配合,所以大喊大叫......整個游戲過程混亂。
教師給幼兒準備了豐富的表演材料,充分給幼兒自主全力,沒有規(guī)定人數,沒有規(guī)定角色,最大程度的讓幼兒自由發(fā)揮,可事實上孩子們之間沒有很好的交流,游戲沒有情節(jié)的發(fā)展,游戲材料沒有充分利用,沒有實現游戲的目的和意義。
原因分析
1.游戲材料雜,幼兒被動接受
在籌備“陽光劇場”這個區(qū)角的時候
,是在開學前進行的,幼兒沒有參與其中。在游戲材料的提供上,教師隨意主觀想放什么就放什么,忽視幼兒的需要。造成了材料雜亂。
2.游戲無規(guī)則,無人數規(guī)定,幼兒放羊式玩
在本次游戲中,既無人數規(guī)定,又無游戲規(guī)則可言。變成了“放羊式”的一種低水平的游戲。幼兒在游戲中變得盲目,沒有規(guī)則,放任自流,所以出現了混亂不堪局面。我們不妨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讓幼兒參與布置環(huán)境。提高孩子的興趣。
2.讓幼兒參與材料準備與提供。
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需要哪些游戲材料,然后教師、家長、幼兒共同提供??梢杂谐善?,也可以有半成品。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材料或進行材料加工以滿足游戲情節(jié)的需要。還可以以物代物,一物多用。這樣搜集的材料都是幼兒喜歡運用的,能發(fā)揮最大功效的。
3.共同討論游戲的流程。
游戲開始前,可以讓幼兒講講自己去看表演的情況,表演的時候有些誰,他們分別做了些什么。鞏固幼兒的生活經驗,為更好的進行游戲表演打下基礎。
4.幼兒參與游戲規(guī)則制定。
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游戲規(guī)則的制定。比如限定人數,比如表演的時候要輪流進行。選擇
游戲材料要按先來后到的順序排隊等待等等。
讓幼兒參與談論:哪些做法是不行的,演員表演了一段時間想休息一下該怎么做;其他幼兒也想來表演節(jié)目該怎么做;表演的時候缺少道具應該請誰幫忙;觀眾除了拍手還可以做些什么……通過和幼兒討論,并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游戲區(qū)域中,并不斷提醒幼兒遵守。
讓幼兒自己自主游戲,不是放縱幼兒游戲。在游戲中教師需要給幼兒提供適宜的指導,讓幼兒主動學習,快樂游戲,這樣更易于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小班建構區(qū)自主游戲區(qū)域觀察記錄
觀察區(qū)域:建構區(qū)
觀察幼兒:雨翰、浩竹
觀察目的:
1、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
2、引導幼兒了解遇到困難要和其他幼兒商量,協(xié)商解決。
3、培養(yǎng)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通過交流增進彼此的合作能力。
觀察實錄一: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孩子們紛紛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區(qū)域游戲,雨翰和浩竹還有其他三位小朋友選擇在了一組,開始探究了他們的積木之旅。這時候我聽見雨翰在一邊大喊:“你干什么?這是我造的玩具,我的城堡。”扭臉一看,原來是雨翰和浩竹在搶一個三角形的積木。我坐在他們的身邊,詢問是什么原因吵鬧,雨翰說:是浩竹搶了我的玩具,我在做城堡。隨后浩竹也是一臉委屈的意思,他也想用這個。然后他們兩個就互不想讓了。
觀察實錄二:
我在孩子們的身邊告訴他們,今天呀要來小客人,可是你們兩個的城堡都太小了,裝不下我們這么多人,有什么辦法呢?他們幾個都說我們可以做一個大的?。∮旰舱f:“城堡要高高的、大大的,有很多的房間?!焙浦裾f:“城堡院子里有很多的樹和花?!边@時,旁邊的小朋友也參與進來討論,討論一會兒后,他們兩個想了想都說:“要不我們一起來做吧!做個大的就可以了,說完他們和建構區(qū)的小朋友們一起,把所有的積木堆在了一起,大家一起開開心心的搭起了大的城堡,隨后臉上都露出了笑容。
評價分析:
小班孩子對搭積木的游戲很感興趣,搭積木也是孩子們的天性。孩子們對于玩具的占有欲在這個年齡段還是有的,但是他們也在和其他朋友接觸的過程中慢慢的學會了分享,我們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去想辦法解決這樣的問題,讓他們懂得和其他人一起,可以獲取更大的收獲,并且懂得了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協(xié)商進行解決的。
思考與對策:
孩子們對見過的,體驗過的,喜歡的事物印象特別深刻,而且也愿意用搭積木的方式把它們表現出來,也真的很好。積木雖然是孩子們自己選的,不代表他們能對積木的玩法很熟練,教師可以適當給予幫助。在引導幼兒的同時要尊重幼兒的創(chuàng)意,讓幼兒說說自己做的是什么,幫助幼兒理順思路。教師適當給幼兒在創(chuàng)作中一些建議,幫助他們完成得更好。我想在下次的活動中,讓孩子們之間有更進一步的交流,孩子們在交流的同時也提升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合作能力。
效果反思:
孩子們不僅在這個過程中懂得了遇到問題和其他的小朋友商量,不能靠哭泣或者動手進行解決,還懂得了好多事情其實分享更快樂,把自己的快樂分享給別人,自己也會快樂。
小班家園溝通案例分析
家長:老師,我可以和您談談嗎?
教師:可以呀,有什么事情請您說。
(家長直接奔入主題,教師能熱情接待,為談話奠定好的開端。)
家長:我家孩子入園一個月了,每天早上都不肯上幼兒園。
教師:是的,孩子上幼兒園都有個過度期,時間長了,孩子漸漸會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的。每次接孩子時多在幼兒園里停留一會,如玩玩大型玩具、照照相看看孩子對幼兒園里的什么東西感興趣。也可以給孩子帶一件最心愛的玩具,這樣孩子在離開親人期間,會把依戀的情感暫時遷移到心愛的玩具身上,有助于減輕焦慮感。
(家長針對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教師能正確解答讓家長知道孩子入園的焦慮期是有個過程的,應正確對待。在剛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孩子不適應,出現哭鬧,排斥幼兒園這種現象是存在的。孩子從小生活在父母身邊,對父母有一種很深的依戀感。在父母身邊孩子就有一種安全感,一旦離開父母,便會焦慮不安、哭鬧不停。又由于幼兒園的生活對孩子具有一定的約束,孩子會感到處處受限制,所以很容易產生不愿上幼兒園的心理障礙。老師給予家長一些建議,并承諾在園會悉心呵護,耐心指導,帶領孩子參與活動,讓孩子在幼兒園有安全感,漸漸適應集體生活。)
家長:孩子說老師不喜歡我,小朋友都有書看,老師不給我。
教師:應該不會吧,是不是孩子自己找理由不肯上幼兒園呀。找機會,老師多拉拉孩子的手,多抱抱孩子,多親近孩子,讓孩子喜歡老師。
(家長聽信孩子的話語,造成誤解。孩子為不想上幼兒園說的話語,是不能相信的。安全感是人的第一心理需求,孩子離開父母、爺爺、奶奶等熟悉的人,前往幼兒園,是對孩子心理的一次巨大挑戰(zhàn),他會用他所能利用的一切手段來對抗成人這種“不理解幼兒心理的安排”,從而達到滿足他安全心理需求的目的。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應消除誤會,相互理解,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
家長:這把老師費心了,可昨天孩子的手上有抓傷的印痕,孩子這么小,我們也蠻心疼。
教師:是的,昨天操作材料的時候有點小爭執(zhí)而造成的抓傷,傷口很小,我們及時處理了,不要緊。昨天放學的時候大致情況和孩子奶奶也談過了。
家長:不會的,我家孩子手特別善,他是不會打人的,是不是有別的原因呀?
教師:是的,昨天兩個孩子爭搶玩具發(fā)生了抓傷。孩子們在園現在慢慢的開始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在平時游戲和交往當中還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慢慢建立起規(guī)則來,在這個過程中,寶貝們年齡小,發(fā)生一些抓傷的現象,我們老師也會心疼和自責,同時也會著重注意這一方面。最近我們老師也在QQ群里溫馨提示家長,在家里也要多給寶貝們一些相關的教育和引導,然后入園前給寶貝們剪好指甲,讓我們家園共同努力來引導我們的孩子做到更好。
(家長和教師就孩子在園發(fā)生抓傷時間進行交流,并提出了教師對案例的處理過程。交往能力是在各種活動中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在活動中產生的矛盾和沖突,教師應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并積極化解矛盾。)
家長:那老師發(fā)生這種事情,你們平常怎樣教導孩子們呢?
教師:在活動前,老師都強調活動玩法與規(guī)則,教育小朋友之間不能打架,不管是真的,還是假的玩架,都容易引發(fā)矛盾,造成危險。老師在活動中也經常巡視指導孩子,強調規(guī)則,讓孩子們學會友好相處。孩子在活動中遇到有攻擊性的孩子欺負自己時,如果自己解決不了問題,一定要告訴老師求得幫助。當然面對這種事情,老師也會及時處理傷口的,正確引導并讓孩子之間握握手,孩子的矛盾是很容易化解的,過一會兒他們還會向朋友一樣又能玩起來。
(教師和家長探討孩子的能力是在各種活動中培養(yǎng)與發(fā)展的,在活動中難免會產生矛盾和沖突,孩子們子之間交往的技巧,知道面對意外沖突要理智解決。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在各在一次次的沖突、矛盾、協(xié)商中會發(fā)現人與人交往的規(guī)則,學習和體驗別人的情感,從而正確選擇自己的行為。)
案例分析:
這是小班開學一個月的家長與老師的一段對話,案例中反映的問題是小班教師和家長經常談到的話題,案例中的孩子正處在剛入園的不適應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由于對身邊的人和環(huán)境不適應,而產生不愿意上幼兒園,導致家長心中有疑慮和擔憂。家長剛開始武斷聽信孩子的話,沒有加以分析而直接找老師詢問。
教育措施
案例中家長針對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提出問題,而教師能耐心聽家長的傾訴沒有打斷家長的話語,充分尊重家長,營造了一個輕松的談話氛圍。教師對家長的問題有針對性回答,把家長當貼心伙伴,給予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及時化解家長心中的疑慮。教師提醒家長千萬不要著急,應給予孩子一個過渡期,家長也本著相信老師、尊重老師的心態(tài),雙方就孩子在園發(fā)生的事情進行對話,真誠而愉快。
教育效果
家園溝通是幼兒園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家長了解幼兒在園情況的橋梁,做好家園溝通對促進幼兒園教育效果有著重要作用。教師理智,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耐心傾聽,然后再一一向家長解釋。教師詳細向家長反映事故情況,讓家長清晰事實真相,并結合平常活動中觀察到孩子的發(fā)展情況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對孩子的看法。溝通時不同角度的切入,耐心傾聽,仔細交流使得這次與家長的交流非常暢通并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雙方都是有效的溝通語言。教師和家長雙方都注意溝通和表達技巧,使交流輕松愉快達到共識。由此看來,此次交流是有效的,是成功的。
反思與建議:
學前階段的幼兒,其語言表達能力發(fā)展還不完善,有時表達不清楚會引發(fā)家長對幼兒園工作誤解。家園是一座橋梁連著幼兒園和每一個家庭,教師在園要關注到每個孩子,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當有狀況發(fā)生時,能及時與家長溝通,告知緣由,及時化解家長的困惑。這個案例讓我充分認識到: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只要對家長把握了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對孩子堅持了“一切為了孩子”的教育理念,家園溝通與合作一定會取得很好的實效。
建構區(qū)觀察記錄
區(qū)域活動許多老師會認為,孩子們在游戲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活動要求,產生愉快的游戲體驗,根本不需要老師“教”也可以很好的游戲,很好的滿足自己。通過對本班幼兒進區(qū)情況的觀察,我發(fā)現存在以下問題:
1、區(qū)域中總有個別幼兒無所事事,處于逗留閑轉的狀態(tài)。如:每次進區(qū)都會有個別幼兒占主導作用,而區(qū)域其他孩子總是一會兒動動這,一會兒動動那,沒有目的的消耗時間。
2、教師缺乏有效,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因為基本區(qū)域活動都是放任幼兒“自由活動”。其實建構區(qū)教師還是起著主導作用,支持,幫助,引導,鼓勵孩子們區(qū)建構。建構區(qū)常見的一種現象就是,幾個孩子在認真的拼搭,而有的孩子到處扔玩具,亂跑。針對這種現象,教師應該想辦法把孩子吸引到拼搭的過程中,而不是任由孩子毫無目的的玩耍。
3、孩子缺乏協(xié)商合作的意識?,F在的孩子都比較自私,都是經過老師的引導才愿意分享,而基本情況都是拿到自己手的就是自己的,別人別想動,別人手里的自己硬強,毫無協(xié)商合作的意識。
那么,對于孩子無所事事,我們要考慮到材料投放的豐富,難易程度,是否適合孩子的興趣愛好,我們可以鼓勵家長和孩子或者老師和孩子,自己動手制作感興趣的游戲材料。其次,教師要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去引導幫助鼓勵孩子,在日常游戲活動中,要培養(yǎng)孩子的協(xié)商合作意識。
中班建構區(qū)域活動隨想
管子積木是小朋友們的最愛。最近的一周,我在區(qū)域活動里安排了建構區(qū),請幼兒建構積木小人。這一天,我巡視到了那里,看到浩浩、勛勛、帥帥等幼兒拼了個長長的棒子一樣的東西,握在手里還不停地開槍。我對他們說:“能不能搭個小人呢?”他們開始木然。我接著啟發(fā)說:“瞧,我這塊積木當作頭,行嗎?”聰明的涵涵開始迅速地用幾塊積木擺了個小人。我問他:“這個小人在干什么呢?”他說:“他在走路?!庇谑?,我夸張地表揚了他,并且說:“能不能拼個大力士、射擊運動員……?”他們勁頭十足,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一個個小人拼出來了,有各種動作,各種姿態(tài)。
幼兒在建構區(qū)游戲,尤其是男孩子,如果讓他們按意愿構建會始終停留在自己的興趣上。那么老師該怎么辦呢。所以老師的適時啟發(fā)和有方向性的引導很關鍵。本次的區(qū)域活動里它是顯而易見的。
在第二天的區(qū)域活動中,我仍然繼續(xù)觀察建構區(qū)。他們有了前一天的活動經驗后,小朋友都想撘一個自己的運動小人。只是純粹模仿別人的大力士等。那我又想,怎么才讓他們拼出多種運動的小人呢。正當我無計可施時,一個孩子拿著自己的小人同時還擺出了小人的動作。于是,我請他們先做動作,然后再按照動作拼小人。結果好了起來。當我再次巡視到這個區(qū)域時,還發(fā)現了一個拼好的大方框,我想這可以當作足球門嗎!接著引導幼兒想象這個方框是什么,在我多次耐心地啟發(fā)下,幼兒才想到是足球門。那我就對他們說:“我們拼成的運動小人需要運動場地和運動器械,你能不能幫忙拼一些和運動有關的東西來呢?像足球門不就很好嗎!經過這樣的啟發(fā)后,幼兒們又開始動腦筋建構了,而且還引起更多幼兒的興趣,參與的幼兒多了。
在一個活動中,老師的啟發(fā)與引導應該是多角度,多層次的,不但有橫向的思考,還要有縱向的審視。老師也需要發(fā)散思維。只有這樣才能讓幼兒的活動更充分,更加精彩!
區(qū)域活動:建構區(qū)的反思
開學到現在,下午進行了區(qū)域活動。我現在主要關注的區(qū)域是建構區(qū),建構去區(qū)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區(qū)域,有很好玩的積木,雪花片還有幼兒自己自帶的玩具。
我們辦的建構區(qū)現在安放在陽臺那里,并且鋪好了地毯。所以進去玩的小朋友要把鞋子脫好并擺放整齊才可以進去玩,或者把玩具搬到教室的桌子上玩,一開始我是讓他們自主玩耍。我看到孩子們會用雪花片拼出很多很好看的東西,比如:手槍,花朵,機器人等等。有些小朋友還會用機器人來對話哦。呵呵,,,,小朋友玩的不亦樂乎啊!但是就是收玩具的時候好多小朋友搶著放玩具哦。并且有些小朋友還沒有跟其他小朋友放好玩具就把玩具婁放起來了。所以以后我讓他們收玩具是看誰先說:“今天我搬
,明天你搬”希望這個可以改善下這個混亂的場面。
開學到現在的反思
教育反思:
小孩子開學也快有一個月了,記得有些孩子一來學校就哭鼻子,到現在會笑著對老師說早上好。我覺得挺高興的,孩子在慢慢的進步。有些家長對我們老師說:老師啊,我家孩子張大一歲,變的更加調皮了。怎么辦?。俊蔽倚α诵φf:“小孩子變調皮是很正常的,要想想為什么他變調皮了?調皮在哪些方面呢?還是這是在你面前很調皮呢?等等。。。?!奔议L聽了也確實在反思了下。
小寶寶長大一歲,自己的事情自己大多數都會自己做了,自己穿衣服,自己穿毛衣,自己吃飯。就連我班上年齡最小的那個小寶寶都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我真的覺得小孩子長大了不少哦。真好,希望我的寶寶們能夠學到更多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