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除了"你真棒",誰想過這樣獎勵孩子?

發(fā)布時間:2021-04-26 幼兒園中班說課稿誰吃誰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教育孩子筆記

前段日子,朋友給我發(fā)了一份西方國家小學老師給孩子們的"獎勵"清單,看到后不得不說,跟咱們國家很多幼兒園和小學老師獎勵孩子一般采用"小紅花小印章?lián)Q禮物"的方式相比,這樣的獎勵確實更為豐富多彩,種類繁多。

在咱們看來用來"誘惑"小朋友們好好表現(xiàn)換取禮物的方法或許會有用,但其實缺少一定的引導性。并且過多的物質(zhì)獎勵會讓小朋友形成一種"別樣的動力",也就不是所謂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孩子長大成人后,很多事情,乃至他的人生,是需要內(nèi)驅(qū)力才會越走越好的,讓孩子對物質(zhì)獎勵形成習慣顯然無益于此。

或許我們不能完全借用,但仍會有很大的啟發(fā)。

下面我就把獎勵清單列出來。每件看似很小的事情其實都有著獨特的意義?;蛟S我們的班級還不能完全適合這樣的方式,但是我們可以不學其形,學其神。即使不在班級里,在家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來替代口頭上千篇一律的"你真棒"呢?

1、坐老師的座位;--體驗權(quán)威感和榮譽感

2、照顧1天班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3、和他喜歡的人一起午餐;--享受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

4、教師給學生家長打表揚電話;--與家長分享進步和成就的快樂

5、排隊時站在最前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6、減少作業(yè)量;--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quán)利

7、挑選午餐音樂,讓學生從家里帶來磁帶或CD;--享受自主選擇快樂

8、把班里的錄音機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quán)

9、使用彩色粉筆;--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與眾不同的榮耀

10、邀請校外嘉賓來班里做客;--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榮耀

11、隨時可以喝水;--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12、隨時可以用卷筆刀;--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yJS21.COM

13、把班里飼養(yǎng)的小動物帶回家一晚;--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權(quán)

14、在低年級做服務(wù);--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15、給圖書管理員做助手;--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

16、邀請其他班的一個朋友來班里共進午餐;--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

17、給老師選擇一本書,讓老師讀給大家聽;--體驗權(quán)威感和自主選擇

18、按自己的意愿換座位;--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權(quán)利

19、把動物玩具放到桌子上;--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更多自由的權(quán)利

20、跟老師共進午餐;--體驗權(quán)威感和榮耀感

21、獲準用班里的錄音機錄一個故事;--體驗權(quán)威感和榮耀感

22、在游戲中做主持人;--體驗權(quán)威感

23、獲得更多休息時間;--享受因個人努力而獲得的特殊權(quán)利

24、讀書給低年級的學生聽;--體驗權(quán)威感和責任感

25、休息時第一個挑選活動器材;--享受自主選擇和更多自由的快樂

26、為班里選擇課堂上觀看的電影。--體驗權(quán)威感

更多精彩,歡迎關(guān)注摩比論壇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你再這樣獎勵孩子,只會害了他!


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從而減退了做事的熱情和興趣!

所以,有時候亂給孩子獎勵,反而會害了他。

我們先來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有一位老人在鄉(xiāng)下休養(yǎng),但他家附近卻住著一群十分淘氣的孩子,每天互相追逐打鬧,大聲喧嘩,致使老人無法靜心休養(yǎng),在屢禁不止的情況下,老人想出了一個非常智慧的辦法。

他走出來,給每個孩子10美分,并對他們說:“感謝你們讓我這里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略表謝意?!焙⒆觽兒芨吲d地領(lǐng)取了獎賞。

第二天,孩子們依舊來到這里玩耍,一如既往地吵鬧嬉戲。

老人再次出來,給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覺得雖然比昨天少了,但5美分也還不錯,于是興高采烈地拿著錢離開了。

第三天,孩子們玩耍一陣后,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有人說:“為什么今天竟然只給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

他們商量后,向老人發(fā)誓,以后再也不會為他玩了!于是,老人最終獲得了清凈!

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被稱之為“德西效應”。即: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在外在報酬和內(nèi)在報酬兼得的時候,不但不會增強工作動機,反而會減低工作動機。

“德西效應”被廣泛運用于教育界:當孩子尚未形成自發(fā)性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時,老師給予獎勵,從外界進行刺激和激勵,這種獎勵是必要和有效的。

然而,當孩子學習的熱情是從興趣出發(fā),內(nèi)心真正喜歡時,如果再給予獎勵就多此一舉了,甚至適得其反,因為此時可能導致孩子學習的目的發(fā)生轉(zhuǎn)移,從真正的興趣使然,變?yōu)闉榱说玫姜剟詈兔巍?/p>

同樣,我們在平時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時,也要避免“德西效應”,不要動不動就給孩子獎勵,濫用獎勵反而會起到相反的效果。

當然,我們說這個只是為了告訴大家,不要濫用獎勵,要注意獎勵的時機和方法,比如孩子愛學習是好事,如果你想獎勵的話,可以獎給她跟學習有關(guān)的東西,而不是Ipad之類的。

再比如,孩子的有些不良行為,用獎勵的方式去引導還是非常有效的。

我有個朋友,他們家兩個小孩兒一起玩時,經(jīng)常把玩具到處亂扔,于是她采取了積分制獎勵的辦法。

具體做法:

孩子們每收拾好一次玩具,就給2個積分,等積分達到50個時,就可以換取一次買玩具的機會,當然是50元以內(nèi)的玩具。如果孩子想要買更貴的玩具,那就繼續(xù)攢積分。

我覺得這種方法比發(fā)脾氣,扔掉孩子玩具,打屁股等方式,更能激勵孩子。

當孩子在干凈整潔的環(huán)境里待慣了之后,他自己就會忍不住去收拾。因為看見臟亂差的環(huán)境,他自己就首先適應不了。

所以,我覺得這個方法,妞兒們都可以借鑒起來。咱可以把希望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列成一個表格,比如: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書、自己整理衣柜、自己洗內(nèi)衣等。然后,我們把表格打印出來,貼在墻上,每當孩子做到位時,就畫個小紅花,一個小紅花代表1個積分,集夠50個小紅花就給予相應的獎勵。

這些獎勵品可以替換成我們經(jīng)常主動給孩子買的,他內(nèi)心特別想得到的東西。

想讓孩子健康上網(wǎng)?除了暴力你還可以這樣做!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將教育與暴力對等起來,當然,也不乏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改而變得暴力,我們暫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嗎?或許一切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就拿孩子上網(wǎng)這件事兒來說,網(wǎng)癮少年成為很多家長為難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除了暴力對待,面對孩子無法消除的網(wǎng)癮,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1、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上網(wǎng)傾向時,及時與孩子溝通,約法三章

或許對于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家長具有一定的威信,可以利用家長的架子讓孩子聽從于我們,但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正處于叛逆階段,家長的話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好使。這個時候,咱們不妨建立一種平等公正的契約關(guān)系,約法三章,約定上網(wǎng)的時間,約定不能上網(wǎng)的情況,一切按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家長既可以用此來規(guī)范孩子,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對待。

2、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們網(wǎng)絡(luò)的正面與負面

不要將網(wǎng)絡(luò)想象的那么可怕,也不要讓孩子覺得網(wǎng)絡(luò)就一定是壞的。網(wǎng)絡(luò)之所以可以存在于咱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當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試想想,網(wǎng)絡(luò)給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了多大的便利就知道了!當然網(wǎng)絡(luò)中也不乏有一些負面的信息,而這些負面信息可能帶給孩子的,就是極端的影響。

作為家長而言,需要即時最孩子進行引導,告訴他們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對的,確保孩子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上上網(wǎng)。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愛熊寶一類的APP管理,直接下載到手機中,對孩子瀏覽的網(wǎng)站進行管理,杜絕孩子受到不良網(wǎng)站的侵害。

3、培養(yǎng)孩子業(yè)余興趣,讓他們明白網(wǎng)絡(luò)不是唯一的選擇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會癡迷于網(wǎng)絡(luò),一方面是因為網(wǎng)絡(luò)的誘惑力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孤獨,沒有地方打發(fā)時間造成的。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好的玩伴讓他們只能窩在家里上網(wǎng)。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可以拿出一定的時間陪陪孩子,挖掘他們更多的興趣愛好和潛能,這樣是不是比暴力打罵的效果更好呢?

孩子,是誰毀了你的想像力?


前段時間有人提醒我,孩子3歲了該學畫畫了。我想畫畫好啊,可以培養(yǎng)想像力。那么從何學起呢?對曰:從簡筆畫教起。給我斷然否決了。3歲孩子的手腕還沒有靈活到自如地畫各種圖形。此時的孩子的畫畫學習應該是培養(yǎng)其對于名畫的欣賞能力,讓其自由地畫畫以及培養(yǎng)對于畫畫的興趣??墒呛喒P畫與此完全是背道而馳。不但欣賞力無從培養(yǎng),即使對于孩子的畫畫興趣也都無從培養(yǎng)更遑論對于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了。

今天這樣的事情我再度遇見。做手工,里面有2~7歲的孩子,如此大的年齡差距自然要求也都不一樣。當有家長很“負責任”地告訴我們孩子畫的不像“毛毛蟲”時,被我一帶而過。孩子畫得像不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怎么畫。我問孩子為什么要畫成那樣,孩子告訴我這條毛毛蟲在跳舞、在飛翔。講到飛翔他竟然又加上了“翅膀”。誰說毛毛蟲一定是一動不動地成一條直線呢?誰說毛毛蟲就不能跳舞不能飛翔呢?

毛毛蟲的跳舞和飛翔是孩子想象力的直接體現(xiàn)。而如今我們有多少父母在孩子畫畫的過程當中是先追求”像不像“的?自然,不是說畫畫就不能畫得像,但那是對于更大的孩子,在呵護好想象力以后的事。我們之所以選擇讓孩子畫畫,在孩子看來是一種玩樂,是一種”興趣“,更是一種表達。而我們怎么竟能忍心破壞了他們的這些玩樂、興趣和表達呢?當我們做出各種規(guī)定——毛毛蟲必須筆直,它必須是綠色的,它必須有兩只眼睛,它必須有嘴巴以后,我們有沒有靜下心來問一問孩子他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問一問自己,我們讓孩子學畫畫的初衷是什么?我們有沒有再自問一聲,我們這樣做是培養(yǎng)了他的哪種能力還是已毀了他的某種能力?

前段時間有人分享了一篇文章,雖然這篇文章看起來明顯是編造的,但是它從側(cè)面表達了中西方對于想象力的不同對待方式。

美國有個3歲的小姑娘,當她高興地告訴媽媽禮品盒上的OPEN第一個字母讀O時,母親很吃驚問孩子她怎么知道的?孩子很高興地說是老師教的。隨后這個媽媽把教孩子讀O的老師告上法庭,要求老師賠償孩子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金。理由是在老師教孩子讀O之前,孩子把那個O可以想象成太陽,想象成蝌蚪,想象成……,但是現(xiàn)在孩子的想象力被老師禁錮住了。最后法院判這個媽媽勝訴。

無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從側(cè)面反映出了想象力是何等地重要,雖然并不一定就排在第一位,但是是相當重要的。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小心呵護孩子的這些想象力,就像呵護水晶球一樣。我們是否自問過今天的哪些規(guī)定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今天做了哪些幫助孩子培養(yǎng)想象力的游戲?

一個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是有未來的民族,一個沒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將看不到明天的太陽。希望我們父母都能夠從自身做起,小心呵護孩子那與生俱來的想象力,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不要用我們的陳規(guī)陋習去禁錮孩子,不要用我們的自以為是去禁錮孩子!

孩子,你的節(jié)日想怎樣過?


禮物承載孩子的心理滿足

第65個國際兒童節(jié)馬上要到了,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他們的節(jié)日的來歷呢?不管什么年代的兒童節(jié),給孩子禮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不管是自制的玩具還是買來的玩具,都傾注著長輩對孩子呵愛之情。

在經(jīng)濟不太富裕的年代,兒童在自己的節(jié)日里收到禮物,哪怕是一支筆、一本練習冊、一本書,都會喜出望外,開心好一陣子。家長給了禮物就算完成一大任務(wù),干自己的事去了,陪孩子玩是極少的。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后,一家一個孩兒,每家的孩子都是寶貝,家長都盡其所能給孩子最好的,無論是吃喝玩樂,還是教育投入。喬紅是“75后”,是實行計劃生育的第一代,如今她已為人母。她回憶自己的童年,說記憶最深的兒童節(jié)是1984年她9歲的時候,那會兒爸爸媽媽掙錢不多,在爺爺奶奶的幫助下,全家人送給她一個大件:雅馬哈電子琴。她說當時那感覺就跟飛上天一樣,兩只手不敢著實落在琴上,在琴上虛無地撫摸著。然后抱著爸爸媽媽轉(zhuǎn)好幾個圈,嘴里不停地喊著謝謝、謝謝。晚飯時,爺爺奶奶來家里,她殷勤地給爺爺奶奶盛飯、端菜,感激得不知如何表達。她也很珍惜那架琴,細心呵護。直至現(xiàn)在,雖然不能用了,她還是把它規(guī)整地放在臥室靠近窗戶的地方,把它當成自己的好朋友。她說,那時候的禮物,尤其是貴重的大件禮物,從心里就把它當成一生不可拋棄的朋友。

家長是孩子的鏡子

流年似水,一代孩子有一代孩子的生活。很多人說現(xiàn)在的孩子獨性、自私、霸道。這怎么會是孩子天生的品行呢?這都是父母的品行啊。帶孩子去游樂園玩,買票插隊,孩子很快就能坐上他喜歡的過山車,孩子高興。但孩子同時也會明白,不管多少人排隊,只要我插在前面,我就能早玩。這樣的想法和壞習慣就播下種子了。還有很多家長帶孩子到公共場所游玩,嘴里叼著煙,喝完的礦泉水瓶子往草地上扔,把孩子抱上各種雕塑作品照相。大人以為孩子只知道玩,不會想別的。其實孩子會想的,孩子認為大人不阻止的事情都是對的。

孩子會把自己的節(jié)日看得很重要,家長要把孩子的每一天看得很重要。每一天都主動給孩子做榜樣,讓孩子每一天都進步,都能體會到自己的進步。如果家長不只是給孩子一堆禮物,而是陪伴孩子一起體驗,相信孩子會在心里充滿感激之情的。一位作家朋友回憶他的兒童節(jié)時,他說:我記憶最深刻的是都在工廠上班的爸爸媽媽請假陪我逛馬路。這逛馬路可不是小事,過人行橫道、扶老人過馬路、幫自行車癟帶的師傅找自行車修理鋪,還要觀察路人的神色,還要知道交警是怎么工作的?;丶抑?,吃完晚飯,像過電影似的,都寫下來,還要寫感想。我記得當時得出的結(jié)論是:人活著真不易,安全第一,遇到困難能自己解決的不麻煩別人。那時我10歲,是1980年。至今,那種體驗還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兒童節(jié)是孩子成長的節(jié)點

6歲的桐桐上幼兒園大班,我問他:桐桐,兒童節(jié)你準備怎么過呢?他說:“我想讓菲菲跟我去旅行?!蔽覇枺骸叭ツ哪??”他說:“水邊的森林,那里有小鹿、小兔和蘑菇,還有小花。我要送菲菲花?!边@孩子顯然是文學作品的實踐派。

王子涵上小學六年級。今年是他最后一個兒童節(jié)。我問他:“最后一個兒童節(jié)打算怎么過?”他說:“對于節(jié)日本身沒什么想法,但是想把那一天能夠清晰地留在記憶里,會照照片,錄像,畢竟那是自己兒時的最后一扇門?!边@孩子是善良的純情派。

無論孩子在節(jié)日里要什么或做什么,這都是他成長的點點滴滴。逛圖書館也好,玩游樂園也好,開聯(lián)歡會也罷,形式不重要,孩子能從中理解什么、感悟什么更重要。除了每年一次的生日之外,六月一日是孩子最看重的節(jié)日,在心理上,孩子們有各種期許,因為他知道兒童節(jié)過一個少一個。他渴望長大,渴望突破自己,渴望自己的成長是自身價值的增長。單純的物質(zhì)形式恐怕難以滿足他們迫切增長的心理需求。

現(xiàn)在的孩子生長在蜜罐里,吃穿住用行的條件都很好。平時也過得很愉快,但是“六一”,是孩子成長過程里的亮麗節(jié)點,如果孩子有自己需要的,那么這一天就讓他自己決定怎么過,家長這天不妨退到幕后。孩子得到尊重,從頭到腳處理自己的事,這樣的機會孩子都會珍惜,都會記憶深刻的。所謂成長,此舉欣然。

兒童節(jié)怎么過?沒有定式,沒有模板,孩子的收獲和感受應該是好的標準。

孩子,請你這樣帶!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臨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陌生與可怕,曾經(jīng)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fā)現(xiàn)感覺對愛子的失控,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么?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方式

我經(jīng)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僅因母親對兒子上網(wǎng)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喝農(nóng)藥自殺;僅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女孩居然跳樓自殺,因迷上網(wǎng)絡(luò)游戲?qū)懥舜罅烤W(wǎng)絡(luò)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自殺,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guān)。

如同醫(y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shù)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guān),與無知相關(guān)。盡管有遺傳問題,盡管有環(huán)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xiàn)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wǎng)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fā)病期”多在12歲前后至18歲前后。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guān)的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yè)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錢掙來時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yè)做大時孩子已經(jīng)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guān)心你、而不愿意關(guān)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你幫忙的主兒;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愿做這類事時,你最好不要當父親或母親!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么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yǎng)”?

心理撫養(yǎng)的內(nèi)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后?哪些是基礎(chǔ)性的心理撫養(yǎng),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yǎng)?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后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現(xiàn)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wǎng)絡(luò)會教育他(她),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出現(xiàn)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fā)展有關(guān)鍵期。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于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為一套房,一套電器,一套家俱,反復斟酌,查詢相關(guān)知識并不斷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婦為生個孩子反復斟酌、不斷考察、不斷尋求相關(guān)知識?還有人認為有愛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長大,恕不知有愛并不等于就有好的養(yǎng)育。

二、孩子在依戀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nèi)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把他接回來,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xiàn)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nèi)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后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只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后的需要就是對撫養(yǎng)者的依戀。后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歲內(nèi),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xiàn),再受到熟悉的撫養(yǎng)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jīng)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xiàn)愉快、輕松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xiàn)煩躁不安的現(xiàn)象。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chǎn)生不滿足感、從而產(chǎn)生煩躁、敏感、神經(jīng)質(zhì)等性格障礙。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nèi)),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yǎng)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鑒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yǎng)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xiàn)象一直存在,依戀現(xiàn)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yè)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nèi))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三、孩子言語發(fā)育需要愛的嘮叨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guān)系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xiàn)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xiàn)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xiàn)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后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么而顯得為人無味,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jīng)??吹健叭四槨?,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yǎng)人也是愛意濃濃、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這種嘮叨,盡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么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后,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或她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nèi)(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邊總有愛他(她)的親人嘮叨。相反,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4、5歲見陌生人時,不愛張嘴,不愛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nèi)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的人,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判斷他有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yǎng);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xiàn)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勞碌而將孩子置于獨處的背景。

總結(jié):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nèi))只有物質(zhì)撫養(yǎng)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撫養(yǎng)人在用照顧表達愛的時候還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她)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zhì),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你們照顧他(她)并讓他(她)產(chǎn)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lián)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chǔ)之一:熟悉的聲音……

四、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心理撫養(yǎng)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yǎng),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yǎng)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么陌生,那么敵對,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么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里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么到學校后(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么那么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zhì)、愛的藝術(shù)、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xiàn),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jīng)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jīng)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這種養(yǎng)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jié)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jīng)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后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jīng)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曾有人問我:“為什么那么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yǎng)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么,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xiàn)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guān)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fā)現(xiàn)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tài)一出現(xiàn),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huán)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nèi),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于臥室中,將門關(guān)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后,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xù)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tài)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guān)系。因為他現(xiàn)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tài)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xiàn)!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后,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時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做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徑庭,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人與人的差距經(jīng)常被人們視為“人的素質(zhì)”,但這不是人的素質(zhì)問題,而是人的觀念差異問題。素質(zhì)一般是指個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潛質(zhì)。這種能力或潛質(zhì)多源于天生的屬性。而決定一個人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其判斷與選擇的關(guān)鍵卻在于人的觀念。

許多成年人做完某種不良之事后會出現(xiàn)“于心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于人內(nèi)心的觀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會說:“這種事打死我也不能做”!這一定是與他的觀念相沖突的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讓人出現(xiàn)“不意識就反應”的行為,譬如,有人見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寫篇表揚稿,經(jīng)常會問救人者:“你當時怎樣想的?”許多類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會說:“我什么都沒有想就跳下去了?!彼f的是實話。因為那種情境下沒有想的功夫,多耽誤一秒都會危及孩子的性命。這種沒有“想”就“行動”的內(nèi)心動力就是觀念。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fā)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后才會形成。但多數(shù)人不知: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jīng)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聲大哭時,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罵,而是安靜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著他的哭一樣,他看到這一幕后就會明白:自己這種故意哭鬧對父母沒有作用,以后他就不會再這樣故意在父母面前發(fā)脾氣。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生病,他的父親或母親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這種情境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如果某天孩子與母親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親要錢,母親沒有說話,無聲地從身上找些零錢交給乞丐,這孩子長大后面對乞丐也會同樣做法的。相反,父親經(jīng)常在家中拳腳于家人,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家庭沖突時一定有相關(guān)行為;母親經(jīng)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qū)θ蓑湙M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后也會出現(xiàn)人際關(guān)系的相關(guān)麻煩。

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yǎng)中,你的孩子就在復制撫養(yǎng)的觀念與性格,復制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tài)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后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于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yǎng)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xiàn)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wù)時有理有節(jié)。

相關(guān)推薦

  • 你再這樣獎勵孩子,只會害了他! 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
    2021-01-07 閱讀全文
  • 想讓孩子健康上網(wǎng)?除了暴力你還可以這樣做!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將教育與暴力對等起來,當然,也不乏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改而變得暴力,我們暫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嗎?或許一切...
    2021-03-30 閱讀全文
  • 案例:由“我真棒”和“你真棒”所想…… 片段一我真棒 新學期,新入園不久的小朋友們圍在老師身邊一同做著“小手、小腳”操,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展現(xiàn)出投入的表情,于是,我們用我們特有的方式大拇指獎勵一下自己并說上一聲“我真棒”。(動作展現(xiàn)出的是:孩...
    2021-05-20 閱讀全文
  • 孩子,是誰毀了你的想像力? 前段時間有人提醒我,孩子3歲了該學畫畫了。我想畫畫好啊,可以培養(yǎng)想像力。那么從何學起呢?對曰:從簡筆畫教起。給我斷然否決了。3歲孩子的手腕還沒有靈活到自如地畫各種圖形。此時的孩子的畫畫學習應該是培養(yǎng)其...
    2021-04-03 閱讀全文
  • 孩子,你的節(jié)日想怎樣過? 禮物承載孩子的心理滿足 第65個國際兒童節(jié)馬上要到了,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他們的節(jié)日的來歷呢?不管什么年代的兒童節(jié),給孩子禮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不管是自制的玩具還是買來的玩具,都傾注著長輩對孩子呵愛之情...
    2021-09-02 閱讀全文

獎勵是我們最常用的激勵孩子的方式,可有時卻不能亂用。因為你可曾想過,當孩子在認真做好某件事情的時候,并非是為了要得到某種獎賞,反而是我們的外在獎勵,改變了孩子僅靠興趣去做“好事”的初衷,讓他緊盯獎勵品...

2021-01-07 閱讀全文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將教育與暴力對等起來,當然,也不乏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改而變得暴力,我們暫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嗎?或許一切...

2021-03-30 閱讀全文

片段一我真棒 新學期,新入園不久的小朋友們圍在老師身邊一同做著“小手、小腳”操,每個孩子的臉上都展現(xiàn)出投入的表情,于是,我們用我們特有的方式大拇指獎勵一下自己并說上一聲“我真棒”。(動作展現(xiàn)出的是:孩...

2021-05-20 閱讀全文

前段時間有人提醒我,孩子3歲了該學畫畫了。我想畫畫好啊,可以培養(yǎng)想像力。那么從何學起呢?對曰:從簡筆畫教起。給我斷然否決了。3歲孩子的手腕還沒有靈活到自如地畫各種圖形。此時的孩子的畫畫學習應該是培養(yǎng)其...

2021-04-03 閱讀全文

禮物承載孩子的心理滿足 第65個國際兒童節(jié)馬上要到了,可是有多少孩子知道他們的節(jié)日的來歷呢?不管什么年代的兒童節(jié),給孩子禮物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不管是自制的玩具還是買來的玩具,都傾注著長輩對孩子呵愛之情...

2021-09-02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