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NO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幼兒說故事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廚具很危險,不能玩!”“陽臺很高,絕對不能爬!”“看電視不能離電視機那么近,很傷眼睛!”……這些No對寶爸寶媽來說一定不陌生,你有沒有想過你對孩子說了多少次No,你說的孩子都聽明白了嗎?

心慌說No,適得其反

商場里,媽媽看中了一雙漂亮的童鞋,想著給小娜試試看。但是一轉眼,小娜就像只猴子一樣爬到了鞋架上,正興奮地搖晃著雙腿對著媽媽招手。媽媽大喊:“不許爬,快下來!”小娜吃了一驚,身子失去平衡栽了下來,幸好眼疾手快的售貨員接住了小娜,媽媽再也忍不住了,沖上去對著小娜的屁股就是兩下,小娜哇哇大哭起來。媽媽氣憤地叫道:“不許哭!”小娜反而哭得更兇,周圍漸漸有人圍觀,最后媽媽只好抱著小娜狼狽回家。

小娜媽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安全,但是心太急了。如果不能試著先去理解孩子的內(nèi)在,我們所付出的愛就會變得粗暴,教育的結果也常常無效。小娜的“愉快體驗”被打斷,掉下來后的恐懼心情也沒有得到媽媽的安撫,甚至不能徹底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狀態(tài)里的孩子,小小的腦袋瓜里會產(chǎn)生混亂:啊,這世界太危險啦,我這樣是不行的,哭是不對的,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在探索世界的時候,如果一直接收著父母傳遞出來的焦慮不安的信號,她可能會變得回避風險,害怕犯錯,甚至隱瞞錯誤。

可以這樣做,先保證孩子的安全,走過去抱住她,問問她爬上來是因為什么。如果孩子尚沒有很好的表達能力,可以猜測幾種可能的答案,讓孩子選擇。當孩子意識到你懂她后,你就可以試著去影響她了,記得清晰你自己說No的初衷:“媽媽知道你喜歡爬上架子,很好玩,不過,你看這架子有點松,不安全,下次想爬的時候,先問問媽媽好嗎?”爬架子本身并沒有對錯,每個孩子都在學習如何和世界相處,而你就是他的第一位老師。

該說No時,溫柔堅持

小寶很喜歡吃糖,每次都纏著爺爺說:“我要再吃顆糖!”爺爺總是說:“吃糖蛀牙很不好,你這個小孩子怎么就不懂事呢?”然而爺爺常耐不住小寶的撒嬌和淚水,最后還是妥協(xié)了。爸爸媽媽總是說爺爺這樣不好,但是平時都是爺爺在帶小寶,爸媽也沒有辦法。

小寶吃糖的行為傷害到了牙齒,屬于需要被干預的行為,全家要試著達成一致。這里對于爺爺不要責備,要理解老人對于孫子的喜愛,同時和爺爺一起尋找方法,做到在面對小寶的軟磨硬泡時,可以溫和堅持,爸媽平時也可通過故事等方式來影響小寶,重點在于建立良好地護齒習慣。

說No前,先尊重孩子的感受

明明發(fā)現(xiàn)表弟在玩自己的玩具小汽車,他有點不高興地搶了回來,還嘟囔著:“你怎么隨便拿我的東西?!卑职钟X得明明太小氣了,于是邊責備他,邊拿起另外一輛小汽車遞給小表弟,明明爆發(fā)了:“爸爸,你是不是不愛我了?”爸爸瞬間覺得腦袋變大了,怎么解釋呢?

孩子在一件事中沒有獲益,那么他自然而然地就會不喜歡這件事。如果明明沒有因為表弟的到來失去對自己物品的掌控權,并且可以體會到小主人的樂趣的話,他會變得更容易合作。建議大人應盡量尊重孩子的感受,并促進孩子們做一些共同參與的游戲,結束后可以再次強化孩子的美好體驗。

說No要掌握正確方法

麗麗的玩具總是會出現(xiàn)在家里的各個角落,媽媽說了多次也沒有用,只好在她睡著后一件一件地收拾起來,媽媽自我安慰說:“至少麗麗現(xiàn)在吃飯的時候不亂丟骨頭了,總要一步步來嘛?!?/p>

一步步來是對的,多個行為同時塑造往往會事倍功半。媽媽說了多次沒有用,那么就要換種方法了,要正式面對孩子,而不是在廚房里喊著客廳里的孩子收拾東西。介紹一下“希望之手”溝通法,家長可以試試看:

大拇指“聯(lián)系”:親愛的,過來談一下。

食指“希望”:我希望你把東西用完后收好。

中指“利益”:這樣在需要時你更容易找到你的東西,我也會更高興。

食指“自信”:我知道你可以做到,因為你已經(jīng)做過好幾回了。

小手指“協(xié)議”:我們該怎么約定?你要我在你忘記時候如何提醒你?

閨蜜小結

對孩子說No,是每個家長都要修煉的功課。說No,不是用自己的意志控制孩子,那無異于用愛謀殺一個生命的活力;說No,不含對世界和孩子的敵意,充滿信賴地等待我們的小小蝸牛慢慢長大,他知道你在陪他長大。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也可以這樣教孩子知識


博友悠悠的風,昨天像我們講述了一個四歲女孩的故事,故事中說道四歲女孩文文在大人面前給自己的洋娃娃換衣服,在大人的鼓勵下,一種接一種的設計不斷地創(chuàng)新出來。讀完以后,立馬回想起了今晨和兒子在床上的游戲:

兒子的小手分別捂著我的左右臉頰晃動,嘴里發(fā)出哧哧哧的聲音,然后右手做了一個拿東西的動作撒在我臉上,這回嘴里的臺詞變了:“放點辣椒,放點辣椒”。我總算明白過來,他是在玩燒菜的游戲。這個游戲好像從來沒有玩過,小鬼是怎樣想出來的,我沒有時間細想,既然孩子創(chuàng)造出來了,不妨和他玩玩,滿足他的這份熱情。做菜放點辣椒是兒子最不喜歡的,他的印象中辣椒比姜要辣,他能品嘗姜的辣,卻忍受不了辣椒。怕辣椒,可能還與他咬手指頭有關聯(lián),我曾經(jīng)說過再吮,給你涂辣椒水!

兒子放上辣椒,我就很夸張地長大嘴巴,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小家伙始料不及,嚇得往后抽身,同時咯咯地大笑起來。見我又打了噴嚏,他就來勁兒了,繼續(xù)玩,這回是做一個煎餅了。兒子放辣椒,我就打噴嚏,兒子放辣椒,我就打噴嚏,我們玩得不亦樂乎。

玩了一會兒,我提議:這回媽媽做菜了。兒子很爽快地答應了。我做菜的時候放的是胡椒粉,兒子馬上領悟到,原來胡椒粉也可以讓人打噴嚏,就要求變化角色。在他放胡椒粉的時候,我告訴他昨天的《貓和老鼠》中,小老鼠給大鱷魚吃的就是胡椒粉,讓他打了一個大大的噴嚏,救了貓。

要避免對孩子說“NO”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為孩子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一個簡短的“NO”字,是小人仔開始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覺醒——那率直的“NO”,是他訴求“自治”的吶喊,要求解放的宣言。

不過,理查的母親不久便被孩子那聲聲的“NO”弄煩了!因為孩子對她的命令,她的要求,一律說“NO”,哪怕有些是理查自己本來也想要的,也以“NO”作答,精靈的孩童在考驗著大人的權威,向他們挑戰(zhàn)。不過,幼兒專家認為,幼童這種反應是正常的,這是孩子成長中自然和健康發(fā)展的表現(xiàn)。關鍵在于,大人如何改變和防治孩童這種說“NO”的逆反心理。

其實,孩子愛說“NO”,正是從大人那學來的。大人常脫口而出的“不要”“不行”“不可以……”讓孩子聽慣了———天性愛模仿的孩子能不跟著學嗎?所以,不愿孩子老是說“NO”,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平時說話、對孩子,盡量減少用“不要”、“不行”等否定性的字眼,孩子也會跟著少重復它們,那么我們也少聽到這句“NO”的反叛性詞語了。

但這不等于說,孩子總是要用“YES”(是的)作答,而是避免用“不”來對孩子直說,除避免直接沖突外,更可減少他們模仿的機會。那么,如何運用“肯定語”來表達否定意呢?以下,是避免用“NO”的幾點技巧:

技巧1:直接說出理由

一個初進幼兒園的孩子,吃完午餐,想出去運動場玩樂。他指著外面說:“我想玩?!蔽胰绻f:“不可以!現(xiàn)在你要去睡覺,不能出去玩?!焙⒆映酥览蠋煵煌馔?,也學了一次“不”的用法。所以,回答應是:“吃完飯后,就要準備睡覺。我們下午才能出去玩?!睆倪@個沒有“不行”字眼的回答,孩子懂得了“我現(xiàn)在不可以出去玩”的意思。

技巧2:理解感受的表達

午飯時間到了,吉吉正玩在興頭上,她央求道:“再玩五分鐘……”老師如果說:“不,現(xiàn)在就去!”這不僅讓孩子失望,更讓她感到否定詞的“力量”,說不定回家后,很快會用這個“不”來對付父母。所以我順著她的感覺說:“我也不想打斷你,因為你玩得正高興呢。但我們的午飯時間到了?!蔽覡科鸺氖郑阉龓щx現(xiàn)場。有人理解自己的感受時,抵抗情緒會因此降低。

技巧3:直接陳述問題

布朗喜歡出去散步。一天,他要求:“我要行街街。”當時,烏云密布,看樣子快要下雨了。我如果說:“不能出去!待在幼兒園里玩吧。“孩子聽到的首先是“NO”,他以后自然會模仿的。所以我只會說:“我也想帶你出去玩,但你看天黑黑的,要下雨了。等明天天氣好了再出去玩好了?!蔽覕[出困難所在,讓孩子意識到這時不能出去。

技巧4:同意口吻押后實行

莎拉個性好動,也特別喜歡吃甜食,兩杯果汁喝完后,她要求道:“再要一杯?!崩蠋熤?,孩子吃甜食太多不好。如果老師說:“不,你喝太多了!”老師的話,讓孩子經(jīng)歷一次直接被拒絕的體驗。這時,老師應搖搖頭,告訴她:“好的,但要等到下午吃點心時再喝吧。”孩子聽到的是同意式的回應,只是要耐心地等到下午點心時間。

技巧5:給自己時間考慮

珀爾原在捏泥土一組玩,但他很快不喜歡這活動了,向我請求道:“我要玩水球。”我一時拿不定主意,便婉轉地對孩子說:“你給我時間想想好嗎?”這樣既可避免直接沖突,又讓孩子知道,老師正嚴肅地考慮他提出的問題呢。

當孩子對你提出要求時,要先停一停,思考清楚再回答;一旦作了決定,就清楚地說出你的決定,不要再改變主意。如果孩子還是纏著你,你采用“疏忽”態(tài)度,以沉默作答,讓他知道你說過的話是不能再改變的。久而久之,孩子便會“見難而退”了。

孩子接受你的“NO”意,應該如何穩(wěn)固其合作表現(xiàn)?

首先,馬上稱贊他的良好表現(xiàn)。列一個表,記錄下來,一天下來,讓孩子看看自己當天“可觀”的成績。然后,貼上“紅星”貼紙,孩子看了會很高興的,有時他表現(xiàn)得更好更順從的話,給他一個驚喜,貼上兩顆紅星。另外,如果孩子在家里有如此良好記錄,家長可以獎給他一個小禮品。

別忘了,這是避免直說“NO”,但同樣達到“不”的效果———一個短短的“NO”字,與以上提的幾種避免辦法相比較,是顯得簡單得多了,家長都愛脫口而出,他們習慣這樣做了。但是,那隨之帶來的負面效果,卻能消耗大人多少的精力與體力啊。想想看,用哪一個辦法,更劃算呢?

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你


去找朋友玩,卻看到了令人尷尬的一幕。

朋友的弟弟正在和自己的父親吵架,吵的很兇,當父親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氣突然一腳把旁邊的一把暖壺踢飛了!暖壺在空中劃了一個弧度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爆炸發(fā)出“嘭”的一聲巨響,把我嚇得一個哆嗦,緊接著就是玻璃渣滿地、熱水流出,連著升起一股濃濃的白色熱氣。

在這樣的威懾力下,任何孩子都會被嚇傻,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從小父母都沒有大聲紅過臉的我,早被這架勢嚇得魂飛魄散了。

然而,更厲害的還在后面,當兒子的居然沒有一絲的懼怕和畏縮,反而來了個更勁猛的動作,一把把桌子掀飛了!隨著一聲“哐當”巨響,桌子上的茶壺茶杯碎了一地,一片狼藉。

正在這時,朋友的媽媽回來了,人家居然能心不煩氣不燥的說了句:“你們這對冤家父子奧!”就開始收拾起東西來。

讓我更吃驚的是,朋友的弟弟看見了母親,原本怒氣沖天的臉瞬間變成了和顏悅色,就像按了一個轉換開關,恭恭敬敬的幫著媽媽收拾起殘局來,一邊收拾一邊還安慰媽媽不要生氣!

當父親的看到這幅情景,很沒臉的躲了出去。

我也幫忙收拾東西。朋友的母親說:“讓你見笑了?!?/p>

我好奇的問:“你們同樣是他的父母,為什么態(tài)度卻是天壤之別?”

朋友的母親看了一眼在一旁掃地的兒子,嘆了口氣說:“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你!”

通過一個母親的肺腑之言,和她看孩子時愛憐溫柔的目光,我能想象出這個兒子從小是怎樣在暴躁脾氣父親的威懾下壓抑成長的!

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哭泣時,父親打雷般的咆哮一句“閉嘴,一邊哭去!”孩子只好硬生生的把眼淚憋了回去;當孩子耍小脾氣把手里不滿意的一塊餅干扔了時,父親卻把整包的餅干摔在了地上,然后還不解恨的再上去重重的踩碎了。

這種粗暴行為在孩子的小時候確實能立竿見影,孩子確實被你的舉動嚇得乖巧無比。

但你可知道,每個孩子的心里都有一個特殊的儲存罐,它是專門用來儲存情感的,一路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誰對他好,誰對他不好,他全部都儲存了起來。也許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但它確確實實的存在著。

這些儲存的情感像一根隱形的藤蔓,看似無形,卻將我們的過去緊緊纏繞,又影響著我們走向前方。當我們以為過去已遠去時,卻發(fā)現(xiàn)我們的一些思維模式就是父母的復制品,對待他們的一些行為方式與父母小時候對待我們的方式驚人的相似。

通常,壞脾氣的孩子后面是一個壞脾氣的家長;性格急躁的父母在教導孩子情緒管理時往往會適得其反。

以暴制暴,恐嚇,只能造成無休止的惡性循環(huán)。

我們從小生活、成長在一個家庭里,耳濡目染地接受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并潛移默化地繼承它,不自覺地應用于我們的婚姻、交友、職場以及對待父母的態(tài)度上。

這好像是一種輪回,又像是一種循環(huán)。

一位老人上洗手間時不小心滑了一腳,結果胳膊肘就粉碎性骨折了,孩子氣沖沖的埋怨:“你這么大年紀了,真讓人操心,怎么這么沒出息,就不能小心一點嗎!”

當有一天孩子這么說你的時候,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一個正處在好動時期的孩子,媽媽再三叮囑,他還是不停的跑來跑去,結果跌倒把手磕破了,于是你沒好氣的訓孩子“活該,讓你不聽話,跌到了吧!和你說別跑了、別跑了,就是不聽!”

一位許久未見孩子的老人,湊過來想和孩子聊聊天,說說話,孩子卻眼睛盯著手機心不在焉的隨便敷衍幾句。

你是否看到了自己現(xiàn)在為了看手機敷衍孩子的影子?

你真是太讓我生氣了!

你能不能讓我省點兒心!

你怎么這么沒出息,就知道哭!

你不聽話感冒生病了我可不管你!

你在學校里干的啥!考了這么一點分數(shù),長大了撿垃圾去吧!

你可知道這些話將來會變成孩子嘴里的:

你老人家能有一天不氣人嗎!

你老人家能讓年輕人省點兒心嗎!

你老人家多大了,還哭,還不如小孩子呢!

你血糖這么高,還不注意飲食,病了都是自找的,沒人陪你去醫(yī)院!

你們一輩子干的啥,這么點錢也拿不出來!

我們總說,“看清別人容易,卻看不清自己”,其實透過父母我們便可以看明白自己。每個人在孩童時候認知發(fā)展并不完善,很難獨立自主,所以他們必須主動適應環(huán)境,接受和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并習以為常地把父母的生活公式代入自己成年后的生活。

家長的威信,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孩子好好對待你的首要條件。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說:

“威信的意義在于它不要求任何的論證,在于它一種不可懷疑的長者的力量和資望?!?/p>

在生活中,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尊重與信賴,對孩子的關懷與幫助,可讓孩子從內(nèi)心深處真誠的感激父母,從而使得孩子對父母提出的合理要求能積極、自覺的接受,并努力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

這樣,日久天長,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也就自然而然地具備了一種建立在威望基礎上的巨大教育力量,也就是威信的力量。

有句老俗話說:父不慈,子不孝,各奔他鄉(xiāng)。這“各奔他鄉(xiāng)”好像有點過了哈,總不至于吧!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對孩子的教育,自身做到身正嚴明,自然可以產(chǎn)生不怒而威的力量。

就像上面這位父親,摔桌子、砸椅子是最無能的表現(xiàn)!

人家林肯的兒子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里往父親的帽子里拉大便,林肯卻哈哈大笑說兒子有創(chuàng)意。要你還不氣的把白宮都炸了!呵呵。

林肯之所以能這樣的對待兒子,是他的童年恨透了父親的粗暴和苛責,所以他形成了一個父親應該很寬容很溫和的觀念。真正的成長,便是跳出原生家庭的桎梏,知道我們父母教育方式中哪些值得繼承或需要拋棄,然后自己去孕育一個全新的文化。就如林肯。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會產(chǎn)生生氣、傷心、沮喪和失望等負面情緒,這種時候,家長要明確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

孩子鬧脾氣的時候家鄉(xiāng)應該擁抱孩子,讓孩子有“安全感”,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情緒;要用心傾聽,讀懂孩子的情緒,要安撫孩子的情緒,然后判斷是非對錯,給孩子人生道路正確的引導,讓孩子做事時有章可循,說話時有本可慘。而不是簡單粗暴的管教孩子,甚至“以暴制暴”。

有人說靈魂是會記賬的,我覺得性格脾氣也會記賬,如果你不想孩子以后也會這樣的對待我們,那就嘴下留情,手下留情吧!

也為自己在孩子心里儲蓄一份感情,一份依賴,一份信任,一份愛戀,一份尊敬,一份威望,一份崇拜。

突然想起昨天晚上的事情,今年的冬天似乎比著常年要冷一些,還沒到供暖的時候被窩里已經(jīng)涼的進不去了,我特意給兒子買了個暖水袋灌上熱水暖和被窩。

兒子說:“媽媽,你怎么不買兩個,咱倆一人一個。”

我說:“媽媽是大人了不怕冷的,再說過幾天來了暖氣就用不著了?!?/p>

晚上睡覺時,兒子早已睡著了,我鉆進自己的被窩,伸開腿,腳碰到了熱熱的暖水袋,一股暖流瞬間傳遍全身。

兒子的暖水袋什么時候到了我的被窩里了!

也許是兒子覺得自己的被窩暖過來了就給我拿了過來;也許是兒子根本沒用,直接就放在了我的被窩了。

父母是孩子們啟蒙老師,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你。

一位媽媽的苦惱:我的女兒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從上初中后就變了。我讓她往東她偏往西,越來越不聽話,而且還學會了頂嘴,真是氣死我了。

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苦惱,其實孩子跟家長頂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這些孩子們對自己為什么頂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許會對家長們有所啟發(fā)!

我為什么要跟爸爸媽媽頂嘴:

—言而無信—

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yè)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傻任彝瓿闪怂麉s改口說,等你考上班級前十名,考不上就別想了。我真的特別生氣,為什么你們大人這么言而無信……

—感到委屈—

其實,只有在媽媽誤會我時,我才會頂嘴。有次我只是想幫她分擔一點家務,不讓她很辛苦,不小心摔壞了碗。媽媽就過來向我大吼:“誰讓你洗碗了!有這個閑工夫還不去看書!”我感到很委屈,就向她頂嘴了。

—父母不以身作則—

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都沒有做到。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我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幾個小時。

—父母霸道—

我覺得父母太霸道了。媽媽經(jīng)常教訓我說:“我是你媽,你就得聽我的,你小孩子懂什么?”我的天哪,這話也叫講理嗎?

—總拿我與別人比—

他們只知道打擊我,我媽反正就是有意無意的就說起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某某某得什么獎啦,考上重點高中啦巴拉巴拉的。為什么你們總是說別人的好?那你找別人的女兒做你女兒好了!

—頂嘴是表達想法—

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無所不能。其實,我已經(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應該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討厭被命令—

我只是想把后半集的連續(xù)劇看完就馬上睡覺,爸爸堅決說不行把我電視關了,而且他總是用命令的口氣跟我說話,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這讓我很不爽。

“一個巴掌拍不響”,從以上幾個孩子的回答可以看出,孩子和父母頂嘴并非無緣無故的,父母也應當反思一下自己,認真分析產(chǎn)生的原因,多與孩子談心,了解孩子。

孩子頂嘴不是解決問題的好方式,一旦習慣成自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會影響長大成人后的人際關系的和睦。所以作為家長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

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沒法讓孩子有效地停止頂嘴的父母,往往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在教育孩子時不免粗暴急躁,而這種不當?shù)奶幚矸椒ㄍ苋菀讉⒆拥男撵`。

二、遇事冷靜,賞罰有度

作為家長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都不要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賬。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

三、主動了解孩子的意圖

在孩子頂撞你時,你應該問問自己:“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個小家伙想怎樣?”當你明白了孩子的意圖后,你就會理解為什么突然之間這孩子變得那么粗魯。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助于父母緩和氣氛和自己的情緒。

四、提醒孩子改變說話方式

父母直截了當?shù)貙⒆诱f“不許頂嘴”,還不如說“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能換一種口氣說嗎?”或者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你可以慢慢用你的道理說服我”。如果孩子正在氣頭上,父母也可以說:“我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談好嗎?”

五、注重言傳身教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父母自己都時常跟愛人頂嘴,跟老人發(fā)生沖突,那管教孩子的力度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父母多多以身作則,平日處事平和,不急不躁,遇到長輩時言行尊重,孩子自然會聽從教導,而不再頂嘴的。

六、減少對孩子的溺愛舉動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愛的害處,溺愛可能造成孩子頂嘴,只有把對孩子溺愛的氛圍驅除了,頂嘴現(xiàn)象才能減少。最好是全家同一陣線,如果孩子不聽話,明顯是不講道理地頂嘴胡鬧,大家都不理他,孤立他,讓他承受后果。而當他變得講道理聽話時,則要用鼓勵的言行強化他的轉變。

七、營造民主的家庭氣氛

為了讓孩子有話可以輕松講出來,做父母的不應該時刻以權威自居。不妨在家里營造出足夠的民主氣氛,誰說的有理就聽誰的,并且鼓勵孩子隨時講出自己的感受,隨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別怕你會沒有威信,其實你越這樣做,孩子越會理解和認同你。反之,如果父母總是以“大”壓小,長期下去,反而可能導致孩子在日后形成逆反或逃避心理。

八、給孩子申辯權利

即便知道他們在狡辯,也要耐心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后因勢利導,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他們選擇將功補過的辦法來彌補過錯,這往往是他們最樂于接受的。

對于孩子的頂嘴現(xiàn)象,我們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權威壓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頂嘴背后的原因,積極引導孩子,并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

孩子,請你這樣帶!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臨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陌生與可怕,曾經(jīng)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fā)現(xiàn)感覺對愛子的失控,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無奈地說起孩子的問題時,有時候往往得到的答案只有一句話“為時已晚”,為什么?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一、孩子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父母對子女的撫養(yǎng)方式

我經(jīng)常從新聞渠道聽到或看到種種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報道:僅因母親對兒子上網(wǎng)的責罵,年僅12歲的兒子喝農(nóng)藥自殺;僅因為老師批評幾句,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女孩居然跳樓自殺,因迷上網(wǎng)絡游戲寫了大量網(wǎng)絡日記的孩子怕父親責罵而跳樓自殺,這些痛不欲生的父母不知道,孩子的行為與他們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

如同醫(yī)生看著痛苦的病人,許多病人只能感嘆自己的不幸,遇上這種病……事實上,多數(shù)疾病都與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與無知相關。盡管有遺傳問題,盡管有環(huán)境問題,但知性的生活方式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孩子的心理問題也同樣。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xiàn)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逃學、撒謊、網(wǎng)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還有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fā)病期”多在12歲前后至18歲前后。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源于12歲之前。而且源于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方式。

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過下列問題:

1.你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

如果你亟需掙錢,如果你事業(yè)太重要,如果你沒有時間親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則,極有可能錢掙來時孩子已成敗家子;事業(yè)做大時孩子已經(jīng)成陌路人……

2.你是否有足夠的耐心來陪伴孩子?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愿意關心一個吃喝拉撒都要你幫忙的主兒;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愿做這類事時,你最好不要當父親或母親!

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么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yǎng)”?

心理撫養(yǎng)的內(nèi)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后?哪些是基礎性的心理撫養(yǎng),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撫養(yǎng)?如果你以為你的孩子生出來后會自然長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為,現(xiàn)代社會你不教育,電視、網(wǎng)絡會教育他(她),當你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出現(xiàn)種種“毛病”時,你再行動已晚——心理發(fā)展有關鍵期。尤其獨生子女時代,父母沒有實驗期,當你終于明白撫育道理時可能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教育期。

很多年青的夫妻可為一套房,一套電器,一套家俱,反復斟酌,查詢相關知識并不斷地考察;但有多少夫婦為生個孩子反復斟酌、不斷考察、不斷尋求相關知識?還有人認為有愛就有家,有家就有孩子,有孩子就自然長大,恕不知有愛并不等于就有好的養(yǎng)育。

二、孩子在依戀期里,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陪伴

許多父母常常在孩子青春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對自己一脖子的仇視,為此他們感到恐懼,感到不解,似乎孩子沒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nèi)長大。

很多父母告訴我說,孩子出生后,奶奶愿意幫助我們帶,就把孩子送回了老家,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我們把他接回來,可是,他跟我們就是不親,而且,根本不聽話……原因何在,答案很簡單,青春期出現(xiàn)的隔閡原因在依戀形成期。

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將一個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個大房間,房間內(nèi)有兩個鐵架子,一個是光禿禿、沒有任何裝飾物;另一個鐵架上纏滿了絨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還有吃的、玩的物品。然后,觀察小猩猩是吃?是玩?還是要母猩猩?結果發(fā)現(xiàn),小猩猩面對陌生的房間恐懼地叫幾聲,然后就爬上模擬的母猩猩架上,緊緊地抱住。只有在餓的時候,它才下來,吃點東西后又會迅速爬上去、爬到緊緊抱住那只毛絨絨的母猩猩。

這一實驗證明:幼小的動物雖然需要食物,但隨后的需要就是對撫養(yǎng)者的依戀。后一種需要超過玩具的吸引。孩子在一歲內(nèi),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xiàn),再受到熟悉的撫養(yǎng)人的擁抱、愛撫,煩躁的嬰兒可以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經(jīng)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出現(xiàn)愉快、輕松的感受,相反,嬰兒就會出現(xiàn)煩躁不安的現(xiàn)象。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長期沒有得到這種依戀的滿足,就容易產(chǎn)生不滿足感、從而產(chǎn)生煩躁、敏感、神經(jīng)質等性格障礙。所以,專家建議,對于3歲以內(nèi)的嬰幼兒(尤其是1歲以內(nèi)),應該保證1-2個固定的撫養(yǎng)人,而不應該總在變換照看者。

鑒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準備懷孕、準備養(yǎng)育孩子時,一定要做好思想準備,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帶孩子!不要讓孩子離開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

當然,在孩子12歲之前,依戀現(xiàn)象一直存在,依戀現(xiàn)象與年齡成反比,年齡越小越重要。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掙錢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識,更不在父母的事業(yè)有多成功,只在你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為他依戀時期(指12歲以內(nèi))的相伴時間有多少。

三、孩子言語發(fā)育需要愛的嘮叨

言語表達是人在社會活動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往往在人際關系上、在社會活動中都表現(xiàn)得較為消極,甚至出現(xiàn)口訥,語遲、自卑等。這種人在需要與人交流或溝通時往往具有障礙。

這種障礙出現(xiàn)在幼年,當人進入青春后期至婚戀期(一般20至29歲)時會帶來更多的問題,尤其是男性,若有這種困難,他會在與異性交流時因無話而僵持、因不知說什么而顯得為人無味,因不知怎樣讓人開心而自身緊張,尤其當他遇到自己喜歡的異性時,他會更加焦慮……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jīng)常看到“人臉”,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事實上,有“愛”的撫養(yǎng)一定是“嘮叨”的。只有真心愛孩子的人才會邊陪伴孩子邊嘮叨,即使寶貝拉了很臭的屎,撫養(yǎng)人也是愛意濃濃、嘮叨之中換尿布和清洗。這種嘮叨,盡管寶寶聽了當時沒有什么反應……但不可小看這種嘮叨,可讓孩子早早地冒出話語,因為所有的“說”都是在“聽”之后,聽得多才能說得多。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說話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為他或她在一歲半至三歲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內(nèi)(與幼兒園長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邊總有愛他(她)的親人嘮叨。相反,當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4、5歲見陌生人時,不愛張嘴,不愛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歲前缺乏這種“嘮叨背景”。

如果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時間內(nèi)很自然地與人說話、愛說、善說的人,這種人往往沒有社會交往(即與人交流)的困難或障礙。我們可以由此判斷他有早年即三歲前,應該是在愛意濃濃的背景下被撫養(yǎng);相反,當我們遇見一個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愛說話,也不太擅長表達或表現(xiàn)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時將他交給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勞碌而將孩子置于獨處的背景。

總結:孩子幼小的時候(尤其1歲半之內(nèi))只有物質撫養(yǎng)是不夠的,不管他是否反應,也不管他能否聽懂,撫養(yǎng)人在用照顧表達愛的時候還一定要多嘮叨些……讓他(她)耳邊留下媽媽的細語,父親低沉的音質,因為這時所有的嘮叨聲音都和你們照顧他(她)并讓他(她)產(chǎn)生滿足而形成的快樂記憶相聯(lián)系。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愛你們、戀你們的基礎之一:熟悉的聲音……

四、在孩子六歲前對他說“不!”

心理撫養(yǎng)的第一步是情感撫養(yǎng),可是令許多家長困惑的是:當他們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養(yǎng)起來的孩子卻有一天突然讓父母覺得那么陌生,那么敵對,那么可怕……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來一直挺老實的,怎么有一天就讓警察找到家里說“他參與搶劫了”?有的父母覺得自己對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為說他幾句居然自殺了?有的稍不滿足他就離家出走?記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親就發(fā)出這樣的疑問:“前兩天我和他出門過馬路時他還拉著我的手,怎么到學校后(是寄宿學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為什么那么愛他們,他們還會這樣呢?

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的本質、愛的藝術、愛的表達可不僅僅是給予,不僅僅是滿足,更不是百般的遷就,不是讓孩子永遠地感受“快樂”!人生中的生與死,相遇與離別,快樂與痛苦,從來都是成雙成對地出現(xiàn),成長中的孩子也必須經(jīng)歷“成對”的教育,必須讓他經(jīng)歷心理上的一種痛苦、克制、忍耐。這種養(yǎng)育起始在孩子3歲上下,在他能夠說出自己的要求時,就要開始對他說“不行”,結果可能是讓他痛哭一番的經(jīng)歷。

父母若在6歲之前(最晚別超過10歲)對孩子說“不”,他盡管會因為你的拒絕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嚴重些就是哭的氣噎、哭得地上滾來滾去;可是你若等他12-14歲之后的青春期,你再開始對他(她)“說不”時他不會再哭鬧、再氣噎,也不再打滾,他(她)會離家出走,他會服毒自殺、他會跳樓方式威脅父母,因為那時候他(她)已經(jīng)有對付你的各種能力和選擇。曾有人問我:“為什么那么小年紀的孩子會自殺”?我回答:那是因為孩子只知道你愛他,他在利用你的愛威脅你,他并不知道死的真正含義。

所以,父母的養(yǎng)育之愛要有知性,不要給孩子一種誤讀的可能。

那么,如何對年幼的孩子“說不”呢?方法是:

第一,選擇孩子早期表現(xiàn)出任性的時間,一般應該在3-5歲。

在3歲之前,孩子的哭聲一般是他身體痛苦的感受表達,所以哭聲是一種信號,我們要幫助他解除痛苦感受,要去關愛他……但是,孩子到3歲之后,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哭聲有時不再是身體痛苦,而是一種意向表達,譬如:你帶他去朋友家,看到別人家的好玩具不肯撒手要帶回家;你帶他去商場,看見好玩的東西非要得到,父母不買就大鬧……,當父母發(fā)現(xiàn)他的這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心態(tài)一出現(xiàn),就要有意地對他進行“說不”的教育。

第二,“說不”的環(huán)境要講究,要讓孩子單獨面對你,而不要讓他在眾人面前、或在其他親屬而前面對你。

所以,無論他在哪里與你對峙,與你大鬧,你都不要心急,要把孩子帶回家,最好選擇在臥室內(nèi),因為房間里沒有危險物品。你將他置于臥室中,將門關上,讓他單獨面對你,他會感受一種情境壓力,然后,告訴他(她)“你今天這樣是不對的!下次不許如此!”

第三,初次這樣做,孩子可能會繼續(xù)哭……這時父母一不要打他,二不要罵他,三不要在這時給他講道理,因為他還小,很多言語還不太明白;四不要走開,因為要讓他一直感受你不讓步的態(tài)度。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著他哭。他開始時會很傷心,還很氣憤,這沒有關系。因為他現(xiàn)在全部的反抗本事就是哭,大不了他在哭鬧時將頭撞在床腳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而你這一時間的“堅持”就向他展示了你的態(tài)度,不要曖昧要堅決!這對你、對他都有好處。

這種“說不”的方式就是以一次事件的處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做得不對,你再鬧我也不會讓步,我也不會心疼,我對你的愛是有限度的,取決于你自己的表現(xiàn)!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后,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后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并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這種“較量”最早越好。

五、幼小時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做為成年人在同一事情面前的做法大相徑庭,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種人與人的差距經(jīng)常被人們視為“人的素質”,但這不是人的素質問題,而是人的觀念差異問題。素質一般是指個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和潛質。這種能力或潛質多源于天生的屬性。而決定一個人做某事還是不做某事,其判斷與選擇的關鍵卻在于人的觀念。

許多成年人做完某種不良之事后會出現(xiàn)“于心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感就源于人內(nèi)心的觀念存在。有人在某事面前會說:“這種事打死我也不能做”!這一定是與他的觀念相沖突的事。人的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讓人出現(xiàn)“不意識就反應”的行為,譬如,有人見孩子落水,立即跳下水去救孩子。事后,有些人想寫篇表揚稿,經(jīng)常會問救人者:“你當時怎樣想的?”許多類似的情境下救人者都會說:“我什么都沒有想就跳下去了。”他說的是實話。因為那種情境下沒有想的功夫,多耽誤一秒都會危及孩子的性命。這種沒有“想”就“行動”的內(nèi)心動力就是觀念。

觀念,是人的一種看法。只是這種看法往往發(fā)生在“觀”的同時或“看”的同時。人們通常認為,孩子的看法是在父母對其教育,對其講道理之后才會形成。但多數(shù)人不知:孩子在聽得懂“道理”之前,他已經(jīng)在形成某種看法。比如在孩子任性地放聲大哭時,大人不吼,也不急,不打也不罵,而是安靜地坐在他面前,用等待的眼神看著他的哭一樣,他看到這一幕后就會明白:自己這種故意哭鬧對父母沒有作用,以后他就不會再這樣故意在父母面前發(fā)脾氣。

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生病,他的父親或母親輕輕地走近他身邊,用溫暖的大手摸摸孩子的額頭,輕輕地坐在他身邊,給他掖緊被子,陪伴著他……這種情境長大的人當其身邊有人生病時,他也會以同樣的方式照顧別人;如果某天孩子與母親一同上街,一名乞丐把手伸向母親要錢,母親沒有說話,無聲地從身上找些零錢交給乞丐,這孩子長大后面對乞丐也會同樣做法的。相反,父親經(jīng)常在家中拳腳于家人,這種家庭長大的男孩在處理自己家庭沖突時一定有相關行為;母親經(jīng)常對鄰居潑口大罵或對人驕橫跋扈的,其子女長大后也會出現(xiàn)人際關系的相關麻煩。

我們還必須知道,在父母的親自撫養(yǎng)中,你的孩子就在復制撫養(yǎng)的觀念與性格,復制他最親近的人的各種行為方式與態(tài)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人是母親,然后就是父親。一般而言,人的長相大多取自遺傳,但人的性格和人的觀念則完全取決于父母的言談舉止。

所以,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所有的父母要好好修養(yǎng)自己的言談舉止,在家庭中盡顯父母的善良與榜樣,在談吐中表現(xiàn)文雅與謹慎,在處理各種意外事務時有理有節(jié)。

想讓孩子健康上網(wǎng)?除了暴力你還可以這樣做!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將教育與暴力對等起來,當然,也不乏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改而變得暴力,我們暫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嗎?或許一切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就拿孩子上網(wǎng)這件事兒來說,網(wǎng)癮少年成為很多家長為難的問題,但是實際上,除了暴力對待,面對孩子無法消除的網(wǎng)癮,我們還可以這樣做!

1、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上網(wǎng)傾向時,及時與孩子溝通,約法三章

或許對于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家長具有一定的威信,可以利用家長的架子讓孩子聽從于我們,但是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正處于叛逆階段,家長的話實際上并不是那么好使。這個時候,咱們不妨建立一種平等公正的契約關系,約法三章,約定上網(wǎng)的時間,約定不能上網(wǎng)的情況,一切按照規(guī)章制度辦事,家長既可以用此來規(guī)范孩子,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受到了公平的對待。

2、給與孩子正確的引導,告訴他們網(wǎng)絡的正面與負面

不要將網(wǎng)絡想象的那么可怕,也不要讓孩子覺得網(wǎng)絡就一定是壞的。網(wǎng)絡之所以可以存在于咱們的現(xiàn)實生活之中,當然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試想想,網(wǎng)絡給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帶來了多大的便利就知道了!當然網(wǎng)絡中也不乏有一些負面的信息,而這些負面信息可能帶給孩子的,就是極端的影響。

作為家長而言,需要即時最孩子進行引導,告訴他們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不對的,確保孩子在健康的環(huán)境上上網(wǎng)。當然,家長也可以利用一些工具,如愛熊寶一類的APP管理,直接下載到手機中,對孩子瀏覽的網(wǎng)站進行管理,杜絕孩子受到不良網(wǎng)站的侵害。

3、培養(yǎng)孩子業(yè)余興趣,讓他們明白網(wǎng)絡不是唯一的選擇

事實上,孩子之所以會癡迷于網(wǎng)絡,一方面是因為網(wǎng)絡的誘惑力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孤獨,沒有地方打發(fā)時間造成的。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好的玩伴讓他們只能窩在家里上網(wǎng)。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可以拿出一定的時間陪陪孩子,挖掘他們更多的興趣愛好和潛能,這樣是不是比暴力打罵的效果更好呢?

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以這樣做


誰都知道“心靈手巧”,現(xiàn)在的家長也都知道動手能力和聰明程度的關系。但是,對于現(xiàn)代的中國家庭,真正讓孩子動手的機會并不太多。

孩子小的時候,總覺得孩子小,不舍得讓孩子做什么;孩子大了,又覺得孩子功課任務重,壓力大,沒時間培養(yǎng)孩子跟學習無關的動手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就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

做,就是要動手去體驗,體驗生活,體驗知識,體驗社會。并不是心靈手才巧,而是手巧才能更聰明。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而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可以先從生活中的小事兒做起,教會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做家務,做手工等。

首先,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有效做法動手能力并不是我能做,而是我要做,這是一種內(nèi)驅力。

餓了看到可吃的東西就會拿來吃下,這是最底層的內(nèi)驅力。明知困難,還能本著挑戰(zhàn)的心態(tài)去嘗試,這是高層的內(nèi)驅力。父母適當?shù)胤攀?,激勵孩子去嘗試的同時讓他看到成功的希望,這是培養(yǎng)動手能力的有效做法。

接著,每天都讓孩子幫你做幾件事每天都讓孩子幫你做幾件事。

此舉不只是培養(yǎng)孩子動手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借做事的過程幫助孩子認識自己,也促進孩子認同家庭、加強親子關系,更要注意這類互動中的禮貌語言:“請幫媽媽拿……”、“謝謝”。講禮貌的習慣應該成為家庭文化、從自己做起、成為家庭生活中的常態(tài)。

再者,讓孩子參與家務很有必要。

千萬別嫌棄孩子越幫越忙,讓孩子幫著一同做家務很有必要。例如洗衣,先談談用洗衣機的工作程序,這是工作計劃的學習;認識怎么操作洗衣機及用哪些洗衣液;檢查每件衣服再放進洗衣機去……,這個流程就是不教而教的實施,孩子學會認真工作,謹慎使用工具也是安全教育。

最后,鼓勵以及陪伴孩子做手工。

做手工是提高孩子動手能力的有效辦法。做手工是很有意義的親子活動,必須和游戲結合,孩子才會全情投入。例如折紙,可以發(fā)展孩子的推理、邏輯的組織能力,也是手眼協(xié)調訓練,家長可示范折紙飛機、紙球、紙船等等玩具,孩子玩得興奮,就會主動學習,不只是促進了親子關系,也提高了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

相關推薦

  • 也可以這樣教孩子知識 博友悠悠的風,昨天像我們講述了一個四歲女孩的故事,故事中說道四歲女孩文文在大人面前給自己的洋娃娃換衣服,在大人的鼓勵下,一種接一種的設計不斷地創(chuàng)新出來。讀完以后,立馬回想起了今晨和兒子在床上的游戲: ...
    2020-07-13 閱讀全文
  • 要避免對孩子說“NO”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
    2021-12-31 閱讀全文
  • 你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就以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你 去找朋友玩,卻看到了令人尷尬的一幕。 朋友的弟弟正在和自己的父親吵架,吵的很兇,當父親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氣突然一腳把旁邊的一把暖壺踢飛了!暖壺在空中劃了一個弧度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爆炸發(fā)出“嘭”的一聲巨...
    2021-08-12 閱讀全文
  • 孩子,請你這樣帶!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臨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陌生與可怕,曾經(jīng)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fā)現(xiàn)感覺對愛子的失控,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
    2021-08-11 閱讀全文
  • 想讓孩子健康上網(wǎng)?除了暴力你還可以這樣做!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將教育與暴力對等起來,當然,也不乏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改而變得暴力,我們暫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嗎?或許一切...
    2021-03-30 閱讀全文

博友悠悠的風,昨天像我們講述了一個四歲女孩的故事,故事中說道四歲女孩文文在大人面前給自己的洋娃娃換衣服,在大人的鼓勵下,一種接一種的設計不斷地創(chuàng)新出來。讀完以后,立馬回想起了今晨和兒子在床上的游戲: ...

2020-07-13 閱讀全文

理查進幼兒園不久,很快就學會了一樣“嶄新”的說話方式。他媽媽喜憂參半地對我說:“無論什么事,他都說‘NO’,有時真拿他沒辦法……”這位年輕的母親在聽到孩子的第一聲“NO”時,一定覺得很逗,開心極了,因...

2021-12-31 閱讀全文

去找朋友玩,卻看到了令人尷尬的一幕。 朋友的弟弟正在和自己的父親吵架,吵的很兇,當父親的抑制不住自己的怒氣突然一腳把旁邊的一把暖壺踢飛了!暖壺在空中劃了一個弧度重重的摔在了地上,爆炸發(fā)出“嘭”的一聲巨...

2021-08-12 閱讀全文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他們面臨自己養(yǎng)大的孩子卻突然地發(fā)現(xiàn)孩子的陌生與可怕,曾經(jīng)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變得兇狠,父母發(fā)現(xiàn)感覺對愛子的失控,愛已過,恨不行,說不聽,罵無用…… 當他(她)們...

2021-08-11 閱讀全文

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家長將教育與暴力對等起來,當然,也不乏有家長是因為孩子的屢教不改而變得暴力,我們暫且不管暴力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暴力就是暴力,暴力教育的方式真的可以讓孩子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嗎?或許一切...

2021-03-30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