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寶不哭,微笑著體驗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幼兒園微笑說課稿 幼兒故事微笑 幼兒園說課稿微笑 還記得第一天來上學時你們哭泣的聲音,還記得第一個禮拜時你們不時吵著我打電話給媽媽的情景。那時的你們眼角掛著淚花,就算老師抱著你們還是會止不住的啜泣。到了午睡時你們還需要老師坐在身邊拍拍你們,你們方可入睡。醒來后,你們發(fā)現自己一個人躺在小床上又開始哭泣。但是朵寶,老師為你們驕傲。你們到了第二周的時候就能愉快的跟老師問好了。也不總追著讓我打電話給媽媽了。更為重要的是你們能自己吃飯,能自己如廁,到了午睡時間還能自己安靜的躺在小床上慢慢的睡著。孩子們,你們一點一滴的進步老師都為你們感到欣喜。
到了第三周的時候,朵寶就更懂事了。早上不僅和老師問好還會高興的和爸爸媽媽揮手道別。上課的時候你們也很配合老師,總能看見你們舉起小手和老師分享你們的想法。在手工游戲時,老師還驚喜的發(fā)現,你們和旁邊的小朋友一起交流分享。遇到不會“折蠟燭”的小朋友,你們也總能伸出援助之手。
朵寶,你們每一天都有進步,每一天都在實現著超越。作為你們的老師,我無疑是幸運的。我見證著你們一點一滴的成長。不管是歡笑還是……老師都會陪伴在你們身旁,和你們一起分享成長的喜悅。
今年的九月如期而至,新的學年在九月明媚的陽光里拉開了序幕。對于我來說09年的九月意義非凡。
31個孩子從不同的地方匯集到了我們朵朵班,讓朵朵班充滿了朝氣。這些孩子有的外向活潑、有的安靜、有的明理懂事、有的……這些性格迥異的孩子們又將帶給我驚喜和挑戰(zhàn)。
剛開學時我們朵朵班仿佛就像是一個戰(zhàn)場,孩子們的哭聲此起彼伏。當然也有不哭的孩子,他們則像一個小偵探,探索著新家里的一切。而那些哭泣的朵寶寶們,則令我們心疼不已。抱一抱,哄一哄則成了我們開學第一個禮拜最重要的事情了??墒窃谶@一哄一抱中我發(fā)現,其實我們的朵寶寶都很聰明懂事。當老師告訴他們等到吃完飯午睡醒來時爸爸媽媽就會來接他們的時候,大多數孩子都會止住啼哭。跟著老師做一做手指游戲、唱一唱兒歌等。在開學后的第二個星期里就有家長告訴我說:“他的孩子早上不愿意來到了晚上他又不愿意離開,回到家里還會興致勃勃的和爸爸媽媽說說學校里的新鮮事呢?”現在我們的朵寶寶已經能在早晨陽光中和老師愉快的問好了。
那一聲老師早或許還帶著一些鄉(xiāng)音,但是在我們聽來確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了。親愛的孩子,你終于能用自信愉悅的聲音和老師問好了。老師雖然現在還是會哄你抱你??涩F在老師這么做是對你進步的贊揚。朵寶不哭,微笑著體驗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擴展閱讀
只笑不哭
今天下午區(qū)域活動時,圖書區(qū)里的寶寶們有的在認真的看書,有的幾個小朋友一組互相講著書中的故事,這時,一邊的揚揚(化名)拿了一本書朝我走了過來,她伸手拽了拽我的衣服說:“老師,你坐下來給我們講故事吧。”我朝她笑了笑便坐在了孩子們中間。這時。彥彥拿著書對我說:“老師,你給我們講這個吧?!蔽夷眠^書一看,原來這個故事講的是不管遇到什么事不要哭,要笑著去面對。我靈機一動,想了想:最近揚揚小朋友經常耍小脾氣,動不動就哭。最近幾天爸爸來接她時,她不是嫌爸爸來的早了,就是來的晚了。動不動就坐在地上大哭起來。于是,我就開始給他們講起故事來,故事的名字就叫作“只笑不哭”,小朋友們都聽得非常認真。故事講完后,我就問:“小朋友,你們說是笑好還是哭好啊?笑起來漂亮還是哭起來漂亮啊?”小朋友紛紛說笑起來漂亮。我說:“對,小朋友啊,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堅強,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哭,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當我們想哭的時候就對自己笑一笑,只有笑才是最漂亮的。然后我又問揚揚:“以后爸爸來接能不能再哭了?”揚揚笑了笑說:“不哭了,我會笑著和老師說再見,高高興興的和爸爸回家?!?/p>
過了一會,放學的時間到了,揚揚的爸爸走了進來,揚揚一看爸爸來了,高高興興的牽著爸爸的手回家了。班里的兩個老師都過來問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說:“我給她講了一個只笑不哭的故事?!?h2 style="color:#333333">寶寶,你為什么不參加集體活動
班上寶寶范希文,是個很可愛很漂亮的小男孩,每次我說要親親他時,他總會讓我把他的左臉、右臉都親一遍,逗得人不行。
可最近發(fā)現孩子有一點讓我感覺很困惑,希文每次在組織集體游戲和集體教學時都不參與,他的回復是“我不愿意玩”。
遇到這種情況我就及時跟家長聯系,家長說孩子比較內向,可能熟悉一點了就好了,可是這兩個月下來,班里最內向的小女孩也開始喜歡幼兒園,開始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可是希文依舊“我不愿意玩”,我不僅問,希文你到底怎么了?
在網上我看了很多相關的資料,發(fā)現有很多家長困惑與此,孩子不愛參與集體活動,可能以為孩子自閉癥而苦惱,其實可能就是因為孩子個性的原因,開始不太喜歡太多的熱鬧,家長應當多帶孩子參加熱鬧的活動,讓孩子喜歡集體活動,還有可能孩子在家庭的“愛”里,不愿意挑戰(zhàn)有困難的活動,不喜歡嘗試,家長也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任務,讓孩子在家里先喜歡挑戰(zhàn)和自己做事,然后過渡到幼兒園,作為老師也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關注,讓孩子自信起來,慢慢樂于參與集體活動。
圖書寶寶不哭了
下面是“圖書寶寶不哭了”的內容一文,給你帶來豐富精彩的內容,歡迎閱讀!
新書拿到手里的那份感覺,在幼兒園孩子們的臉上蕩漾開來,別提孩子們那份高興勁了。
可最近這段時間里,我們班上的書又撕破了不少,我為此想了很多辦法,可效果并不明顯,孩子們總是有撕書現象的發(fā)生,并且元元小朋友總把撕下的書片撕在地上。
我心想一定要想個好辦法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今天上午,我決定讓孩子們看這些被撕破的書。
讓孩子們發(fā)覺這樣做是不對的,并且讓孩子們了解看撕破的書是什么樣的感覺。
書發(fā)下去不一會兒,元元小朋友便來訴苦了:“老師這本書的小花都撕破了!我沒法看下一頁是什么了”遙遙小朋友又來說“老師這本書都破了,不能看了!”我就介此機會說:“哎呀,是誰把這好好的圖書撕成了這個樣子?聽,圖書都傷心地哭了?”孩子們都說:“不是我!”“不是我!”。
我接著說:“你們看撕破的書好不好”孩子們異口同聲說“不好”我又說:“你們把書撕破了,并且書寶寶也會偷偷從你們身邊溜走,你們也不能好好學習了”孩子們似乎意識到這是他們平時不愛護書所帶來的后果,我趁機又向幼兒進行了一次如何愛護圖書、愛護公物的教育。
并且,每當我發(fā)下書請小朋友看書時,我都要告訴孩子們看完一頁要翻過去,翻書時要輕輕的,不要撕壞圖書。
此活動開展以來,激發(fā)了孩子們保護書本的熱情欲望,幼兒園里以往的碎紙屑不見了,圖書角上掉頁、褶皺現象沒有了。
這以后,孩子們比以前愛惜圖書多了。
元元小朋友也不在把書隨便的扔紙了,讓孩子們親身體會自己的行為帶來的不良后果,這辦法有時比只講道理效果要好。
關于“圖書寶寶不哭了”的精彩內容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內容!
哭娃娃變成笑寶寶
蕓涵是新來的小朋友,胖乎乎的臉蛋,小小的眼睛,讓人喜歡。她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愛哭。今天她媽媽送她上幼兒園,一轉身,她哇的一聲又哭了,我只好讓她媽媽快走,按以往的經驗,孩子的媽媽走后,孩子就不會再哭了,可是蕓涵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繼續(xù)在哭,我哄了很長時間,他還是不聽,終于挨到放學點,家長把他接走了。他走后,我們幾個老師就商量,哄了這么多年孩子,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孩子一直哭下去。我們幾個想了一個辦法,決定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下午蕓涵又被媽媽送來了,媽媽走后他還是哭,比上午哭的更厲害,這時我們就按計劃開始實施了,劉老師前去哄,說盡了好話,夏老師就去嚇唬,這時哭聲停了,她來到劉老師跟前,說老師我不寫字行嗎?老師說可以,就是不能哭,他答應了,今天下午沒有聽到他的哭聲,現在能和小朋友一起玩兒了,能在畫本上涂顏色了,幼兒在活動的時候能夠聽到她的笑聲了,家長高興的說:老師真有辦法。能讓一個哭哇哇變成笑娃娃。
對幼兒英語教學的體驗
-->
在幼教改革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新《綱要》的頒布無疑猶如春風化雨般給幼教界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環(huán)境的催化下,教育觀念全球化的趨勢也日益凸顯,東西方文化教育正在尋找著新的切合點。雖然因文化背景的差異而使思維方式不同,但語言學習規(guī)律的共通性,使得兩種語言的學習,有著必然的交融。英語課程已成為幼兒園課程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漢語活動在目標、內容和實施方法上既有區(qū)別又有共通之處。新《綱要》中,對語言的目標及內容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折射到英語教學,我也從中體會到其相通、可以借鑒的另外一面。今天的幼兒英語教育和過去也應有其發(fā)展的不同性。
以往的英語教育一直圍繞著教學目標而展開,教師往往為了讓幼兒背誦幾個單詞而用盡了各種教學手段,只重視目標,既不重視幼兒學習的過程,也不重視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片面強化認知目標,如單詞、句型的學習,而忽視其他目標的達成,如技能目標,情感目標,社會目標等。幼兒成了教師統(tǒng)一制造的產品,說同樣的話,做同樣的事。新《綱要》強調要在重視目標的同時,注意學習的過程,注意學習中的幼兒個性的發(fā)展。因而在制定英語教學目標時,不僅要重視認知的目標,也要注意情感的社會目標,因為交往的主動性、積極性也會影響幼兒語言的發(fā)展。如有的幼兒他會說簡單的句子,但不樂于用英語和人交往,即使看見外國人,也會膽怯,害羞,這樣也就失去了語言作為交流工具的意義。
皮亞杰關于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劃分,告訴我們語言學習的目標也應有其年齡階段目標,同時語言的學習是有個性差異的。因而制定目標時,除考慮幼兒年齡階段的共性目標外,也應考慮個性差異性目標,新《綱要》指出“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流等,對幼兒語言發(fā)展具有特殊意義?!闭R劃一的語言目標會讓英語教學變成拷貝文件,使很多處在不同層次幼兒喪失學習的興趣。承認語言學習的差異性,才會讓幼兒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快速地前進。例如:我班幼兒的家庭情況各不相同,有一些教師的子女接觸的英語內容比較多,而一部分老人、保姆帶的孩子膽小又不愛說話,接觸的英語環(huán)境也少一些,在英語活動中幼兒的反應情況也隨之不同,所以在目標的要求上,我也暗暗在心中有數,鼓勵與評價因人而異,不盲目夸贊,更細心的關注有困難或膽小的幼兒,使每名幼兒都感受到自己的進步,逐漸建立自信,撒下興趣的種子,等待未來成功的收獲。
千篇一律的幾個單詞,幾個句型,歌曲,童謠的學習,這種語言學習內容的單一性,必然會導致幼兒語言的貧乏和語言發(fā)展的停滯。語言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講述,談話,文學,等等。因而,其教育內容與形式也應是多樣性的,不單單是死板的學習單詞,句子。也可以有晨間打招呼,閱讀活動,聽說游戲活動,體育活動,生活活動等等,各種形式豐富多樣,才更能適應幼兒的學習特點,便于幼兒接受和掌握。我在英語教學活動時也有相通的體驗,小班幼兒喜歡亮麗生動的形象與聲音,運用活潑的動畫,動物角色吸引幼兒的注意,通過創(chuàng)造有英語氛圍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幼兒聽說英語的興趣。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過渡環(huán)節(jié)播放英語伴隨磁帶,利用小班幼兒無意注意占優(yōu)勢的學習特點,幫助幼兒鞏固、練習、加深學習印象。為了鼓勵幼兒逐漸的開口說簡單的話,在平時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大量的展示機會,包括在英語活動中,我每次都會逐個邀請每一組幼兒來為小朋友們表演,開始時只是念一個字母、一個單詞,慢慢的孩子們愿意積極的來問大家一句話,來唱一首歌曲或童謠,主動的適應接受這種語言,對說英語感興趣、有信心,沒有任何心理的負擔與壓力。才能最終把英語慢慢內化成自己的語言,逐漸作為交流的工具去自由的使用。
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豐富的支持性、啟發(fā)性環(huán)境,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的機會和條件。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教師作為幼兒學習的促進者、支持者和幫助者,允許幼兒在語言學習中嘗試錯誤,允許幼兒通過不同方式探索如何使用語言,在幼兒有需要的時候及時給予指導和幫助,使幼兒獲得了比較接近真實生活的交往情境和大量表達想法的機會。在組織形式上也可以根據活動的內容、幼兒的情況靈活轉換。在實際的工作當中,不斷思考、不斷改進,利用新的教育理念來推動自己的教育觀念,為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而完整的語言鏈。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匯集7篇
余華說: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人生本就不易,能活著就是最大的幸事了,我們應該要珍惜現在有的,而不是抱怨那些失去的。你讀完《活著》后,是不是對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你也許需要"讀活著的心得體會"這樣的內容,歡迎你閱讀與收藏。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1
在讀完兩遍原著小說,觀看了一遍電影之后,我想在這里簡單談一下,我對這部藝術作品的想法。
“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這是原作者余華寫在活著小說中的話。乍一看,這句話有點問題,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告訴我們,活著是為了提升自己,創(chuàng)造價值,為了奉獻等等。但細細品來,結合富貴的遭遇,就不難發(fā)現這句話中蘊含的道理,是多么深刻。我在這里寫一點我的拙見,我認為,當一個人經歷過很多生離死別,看過了這世態(tài)炎涼,他的心或者說他的靈魂,會到達一種超然的境界。到這個時候,活著就變成了一個過程,甚至像是一個任務,到這個時候,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下面我想簡單將電影與小說做一對比。
電影是視覺藝術,小說是文字語言藝術,二者相輔相成,沒有優(yōu)秀的小說,電影將失去靈魂,沒有導演出色運鏡,藝術創(chuàng)作和演員選擇,小說將無法出色的具象化。這一點上《活著》完全達到了。尤其是鞏俐的表演,讓我想起了《紅高粱》里的九兒,那種美麗堅強的女性的形象,被詮釋的出神入化,完全讓觀者沒有任何出戲的感覺。
電影因為篇幅的限制,無法將小說中的情節(jié)事無巨細的表現出來,所以無法避免的要對篇幅有所刪改,但不能改的沒有邏輯。在這一點上《活著》完美的做到了。例如:導演完全把握住了富貴的父親,在知道兒子將家底輸光后的情緒遞進(從憤怒到釋然)的過程,并將其適當推進,給觀眾造成的沖擊是不亞于小說的。
先暫時寫到這兒,最后我想談一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么而活?
這個問題是值得思考一輩子的,我相信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回答。我想在這里談一點淺薄的想法,三十歲之前為自己活,三十歲后為別人活。三十歲前你的父母還很健康,你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給自己拼搏一個未來,不讓他們失望,三十歲后,你可能已經事業(yè)穩(wěn)定,也已經為人夫(妻),為人父(母)同時為人子女,這個時候你要做的是,要肩負起責任,要讓身邊的人因為你而感到幸福,但不要過分為自己的兒孫打江山,老話說的好:十分能耐使七分,留下三分給兒孫。十分能耐都使盡,后輩兒孫不如人。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想想富貴這個道理顯而易見,這就是所謂為別人活。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2
何為生、何為死,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難題。
所謂成長可能就是最終學會勇敢面對生,坦然面對死吧,但知曉一點并能最終做到,需要我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說的那樣,余華寫《活著》,絕不是簡簡單單寫慘,絕不是將人世間一切痛苦絕望失敗悲劇擺給我們去單純地悲哀,他是希望將人間現實痛苦給淋漓盡致揭露,從而讓我們從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活著》滿篇都在講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達“活著”這個唯一的主題。
也正如小翟所說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活著不是因為其他別的高大上的因素,我們就是因為活著本身而去活著。
永遠不要小看“選擇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及所需要的彌足的勇氣。
誰都曾遭遇過挫折與坎坷的打擊,痛苦不已;誰都曾徘徊于懷疑與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為抑郁等生理病變,而簡簡單單僅因為絕望、痛苦,就覺得挺不過去了,選擇輕生的人,選擇跳樓、上吊的人,看似他們具有超乎于常人的勇氣,敢于邁出最后那一步,但實則無論怎樣去講,他們都只是被生活打敗了的人罷了,都只是被苦難支配了的人罷了。
我們同情他們,但永遠不要去實施這種行為。
今天又看見新聞報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沒有選擇繼續(xù)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遺書,說實話,我能從中讀到滿滿的無奈與絕望。
他沒有碰見惡毒的導師,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擊,就只是無數的小事疊在一起,最終喪失了對生的希望。
他的那種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么突然打擊的人來說,可能更讓人產生對活著的意義的絕望。
我永遠做不到對他所有的經歷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評判他的個人決定,倘若在這里去講他應該樂觀點、看開點,既然人已經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反而還會平添一點兒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說教感。
對他的行為不做價值評判,但最后我想將之前所說的一句話送給看到這里的所有朋友:無論怎樣,活下去,才有無限可能。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3
說實話,這個讀后感我不想寫,為了和兒子的約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進余華的世界。四個小時,八萬字的《活著》從我心底平靜地流過,不起一絲波瀾,我開始分析自己平靜的原因,那種初讀的感慨萬千,仰天無語去哪里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讀《活著》,是在沈陽出差,邊吃飯邊讀書,我一下子走進了主人公富貴的世界,跟隨他經歷一個個親人離去,看一會兒便仰頭望望星空,讓思緒任意的流淌,一種無言的沉重壓的我無法釋懷,一杯酒下去,接著感傷無限。
這次閱讀后的平靜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是我的內心麻木了嗎?沒有?!蔽一卮鹱约骸,F在的我已經走過了通過富貴的悲慘來彰顯自己幸福生活的階段。如果第一次閱讀我寫讀后感,一定聲情并茂,情感滿腔,對富貴的遭遇給予最大的同情,對富貴在所有親人離去后的淡然給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并感同身受。這也是大部分讀者的情感。
富貴的人生沒有波瀾壯闊,如果用筆調去描繪,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顏色都無法添加進去,如果是一碗湯,它一定是苦的,余華吝嗇地加一點滋味進去,也是為了發(fā)酵過后有更多澀的味道。
富貴的經歷是那一代底層人民共同的回憶,經歷解放戰(zhàn)爭,大躍進,,那是一段怎樣的歷史啊,作為底層人民的富貴,在歷史的大潮中隨波逐流,哪有資格和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除了承受,忍受,無奈的面對還能做什么。所以我不會去贊揚富貴失去所有親人后的淡然,我只是哀傷那一段苦難的歷史。
《活著》無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訴我們,人對苦難的承受力是無限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在我們沒有經歷更多的苦難之前,無論感覺自己有多么深刻,也是沒有資格討論如此一個廣大而沉重的話題,在真正的苦難來臨時,一切都會煙消云散,我們要做的,除了無法逃避地面對,哪怕有一絲的坦然自若,便無愧此生了。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4
《活著》是我邊哭邊讀完的,書中主人公凄苦的命運觸動我那脆弱的神經,加之當時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個人泣不成聲,這可能就是讀者和作者產生的共鳴。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悲慘的故事,但總覺得所有的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形可尋,只是作品經過了人為的加工而已。應該有好多人都曾問過自己:“活著究竟為了什么?”包括我自己!當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人生在世,漫長而短暫的幾十年,活著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選擇林林種.種的生存方式,也就產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有的人碌碌無為,甘愿平庸;有的人不懈奮斗,終獲輝煌;有的人貪圖享受,家道敗落。記得有人對我說過:“要是能快樂的死去該多好!”說實話我也想,面且會有很多人這么想過??墒抢潇o下來,這又是多么不負責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給予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自己擅自決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著》吧,再重新審視一下生命的意義,也再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必須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的路上充滿挑戰(zhàn),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敗,喪失活著的勇氣,所以會有一部分人選擇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每個選擇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說的是這些人太自私,他們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與悲傷留給了親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F在假的東西太多,真的東西太少,人心里沒有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來越懷疑活著的意義。
活著還是要真實的好,最起碼自己心里踏踏實實。對人待事得容人處且容人該是活著的一個境界,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為很傻,換個角度,傻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呢。只有經歷了才會知道真實的感受,即使被欺騙,痛徹心扉后才會更懂得珍惜。若沒有了悲歡離合、苦痛掙雜,人生會少了些許色彩,有句歌詞唱的好“風雨過后總會見彩虹!”活著應該就是哭著、笑著吧,有淚水也有笑容!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5
很喜歡余華的《活著》,人們經常會以第三人稱視角審視小人物的情感、在悲憫同情下的自我陶醉也會常自詡成為優(yōu)雅的共情,這些情感是不真實的,摻雜目的性的,這是一種底層表達。人們冠以對作家的內心活動加以最高惡意的揣測,深信不疑他們的陰暗和憤懣,這種俯瞰有些過于著重建立在生存仇恨上,顯然會產生極大的理解偏差。然而書中描繪的卻是眼淚的寬廣和豐富以及絕望的不存在。
這本書某種程度上幫助我切換視角思考文學,我將如何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能否找到一種溫和的途徑,正如自序中寫到的那樣“我們是為了活著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事物而活著?!憋柡兇?、一塵不染。
書中從兩個大的維度剝離出中心人物的故事線,一個是自食其果,一個是苦中隱忍。主人公富貴生來身份顯赫,比起時代下的蕓蕓眾生他生而為人的確幸運,為人卻終日游手好閑、嗜賭成性,這種個性和命運的反差在作品表現上有助于激化情節(jié)矛盾,尤其是賭輸家產、逼死父親、妻離子散等發(fā)生一連串因果報應后,富貴體會到的切膚之痛,解構了人物成功重獲新生,也就是這時富貴才徹底學會摒棄了自作悲劇的命運,開始正式經歷悲劇。不由感嘆,人性本身有很多值得詬病的地方,比如只有失去才配叫擁有、比如不痛到身上痛不是痛。
或是機緣巧合賭輸宅子自保小命、也是天意人為痛失愛女,到小說末尾風燭殘年的老人只剩一頭水牛與他孤苦相伴,富貴身上經歷了太多悲劇,但是他依然沒有放棄過生活,盡管生活一開始就不懷好意地蒙住他的雙眼,用苦難當作止痛劑虛偽假惺“回報”潦草搪塞,妄圖馴服得到來自心底敬畏的順從,一切都無法擊垮一位改過自新、認真生活的人,這也是作者傳遞堅毅的活下去的中心價值。
身為鼎勝人的我們,在經歷了疫情后的市場低迷,經濟環(huán)境如同洪水猛獸席卷眾多企業(yè),但是我們仍然屹立行業(yè)翹楚,鼎勝精神核心的不屈撓、不服輸鼓舞著每一個人,我們像直掛云帆的巨舶,渡過浩蕩滄海,迎著曙光在全球開疆拓土、永葆熱忱經營屬于我們的瑰麗大陸!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6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著。他就是余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小說時,心理特別難受,眼淚更是不爭氣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間,驚詫、憐憫、壓抑……心頭始終有種沖動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絕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難,誰人能懂,誰人能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敗落后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后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著。
讀完最后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溫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著,在校老師疼著;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說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著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著,就是幸福。
是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絕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是無與倫比的給予,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就如我們心目中的榜樣: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的杏林子……他們都有一顆火熱的心,積極地與命運抗爭,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帶來的苦難,因為他們深深懂得:活著,就要好好地活著。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樂地活著?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溫馨的風,采擷一束溫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讀活著的心得體會 篇7
他活著,身邊的親人朋友卻一一在這個故事里死去。
余華用一種平淡而近似于冷酷的筆調寫完了福貴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是民國時期的地主少爺,因嗜賭成性輸光了家產,父親被氣死后,福貴一家成為了佃農。為病重的母親前去求醫(yī)的富貴,被國民黨抓去充兵,等回到家鄉(xiāng),母親已經病死,女兒鳳霞也因病成了聾啞人。
噩夢到這里戛然而止,作者筆鋒一轉勾勒出點點溫馨與歡樂。
福貴的兒子有慶得了長跑冠軍,鳳霞嫁給了偏頭二喜懷了孩子。這種時刻的溫情脈脈,似乎要把過往的苦難統(tǒng)統(tǒng)抹去,然而就在這時,余華毫不留情地舉起筆,把那些短暫的幸福扼殺。有慶,戰(zhàn)友春生,鳳霞,妻子家珍,二喜和孫子苦根,他們一個個在福貴的面前死去,那種方式殘酷而冰冷。
只留下我們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讀完這本書,我心里的酸楚無法言說。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里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备YF這樣想。有慶的死荒謬無比,縣長夫人生孩子難產,他被醫(yī)生抽干了血。有慶是個好孩子,生活的艱苦和困難從未讓他放棄希望,他熱愛它如同他熱愛自己的兩只小羊。
然而他的熱愛卻以這樣慘淡的方式收場。我欲哭無淚。
合上書本,那些人物活生生地在眼前浮現,在那些動蕩的年月,描繪著自己的人生。我不處于那個時代,無法真正體會到福貴的艱難與苦楚,但每逢回想,還帶有絲絲戰(zhàn)栗。
現實生活,遠比我們想象的要殘酷無情得多。而活著,便要擔當諸如此類的辛酸與苦痛,堅忍勇敢就是一個人活下去的力量。正如書中福貴說的——一個人命再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
福貴的一生伴隨著苦難,他從未輕言生死,與一頭老牛,平靜地活著。他與命運就像是密不可分的兄弟朋友,無法割舍,會互相仇恨、互相感激。這是既感人又可悲的關系。
他一直活在死亡的伴隨之中??墒钱斔谑稣f這段故事時,他并沒有怨恨,而是放下。
我于是明白?;钪?,不管是我們經歷的措手不及的歡樂,還是無法言語的悲涼與艱苦,一切悲的喜的都會被時間撫平。那些曾經讓你厭煩恐懼的東西,總有一天你回頭望去,心中會有些許的懷念。
人活著,是為了活著本身,無謂其它,有苦難,才是人生。
體驗式的教研活動——生動、有效
在《聽那成長的拔節(jié)聲》一書中,“案例體驗式語言研訓活動”的章節(jié)特別吸引我,它似乎打破了教研活動的原有模式,使教研活動變得生動、有效。
緊緊圍繞一個研討主題,截取日?;顒又械哪骋恍↑c進行討論,總結出孩子在活動中的種種行為表現、困惑,從而找出形成困惑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采用了親身體驗的方式,來提升所運用策略的有效性。在書中所提供的“活動過程”來看,教師們對于這種方式十分感興趣,并且能夠很好地參與進來,例如語言活動中的編故事環(huán)節(jié),通過主持人與教師的一系列對話,找出了幼兒編故事時所遇到的困難
,再通過分組創(chuàng)編的形式,讓教師來體驗編故事時會遇到困難,通過親身經歷了解了創(chuàng)編故事要把握的一些要素等等,有了這種體驗,教師在組織幼兒創(chuàng)編的過程中就能更好地為幼兒提供一些有效、細致的引導,從而使幼兒的創(chuàng)編活動更加有效。
從這些例子來看,這種研討的方式是生動、有效的,它打破了常規(guī),使教師們能夠深入地了解一些活動、深入地了解我們的孩子。雖說幼兒和教師的年齡特點、思維差異較大,但是在許多活動中,只要我們能夠及時換位、及時體驗,再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還是能夠找到和孩子共通的東西,從而為孩子搭建學習、生活的階梯,讓他們能夠更快地成長。
讓孩子體驗生活的快樂與挫折
一、讓孩子體驗生活的快樂與挫折
前幾天的區(qū)域活動中,有些小朋友選擇“玩具家”,有些選擇玩有聲積木,剩下的則是選擇玩橡皮泥了。而之前的教育活動中教到了用橡皮泥做棒棒糖,有些小朋友則乘此機會繼續(xù)操練了起來。在教育活動中,我們所做的棒棒糖是單色的,比較單一。于是,我拿出一根棒棒糖,讓小朋友觀察他們手中的自制棒棒糖與我手中的有什么不同?小朋友們都開始動腦動眼仔細觀察了起來。有的說,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假的;有的說一個軟一個硬…在我的引導下
,小朋友發(fā)現了:小朋友手中的自制棒棒糖是單色的,而老師手里拿的是彩色的。我給孩子做了一次示范,讓他們目睹我做彩條棒棒糖的全過程。然后讓孩子拿著橡皮泥,回憶老師剛才的做法自己做。有的小朋友說:“劉老師,我做不來,你幫我做。”我說:“哪一步不會了?再看劉老師做一遍?!弊龊煤螅鞓返嘏闹终f:“彩條棒棒糖做好嘍!”可不一會,他又用驚異的眼神看著我說:“劉老師,你怎么又給拆了?!蔽艺f:“剛剛你不會,劉老師又給你示范了一次,現在應該你自己做了?!彼麤_我使勁地點點頭,自己重新做好了。bFG兒童學習網-兒童學習資源中心
小班的孩子依賴性較強,自主能力差,還不太能完全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會尋求家長、老師的幫助。如果大人每次都在幼兒尋求幫助的時候伸出你自認為是幫了他們的“援助之手”,未必見得是在幫孩子,反而會適得其反,助長了孩子的惰性,滋生了孩子遇事不思考的壞習慣,是他們自理能力更差。因此,我們要做個“會偷懶的老師”,讓孩子自己動手,體驗生活的快樂與挫折,并在挫折中茁壯成長!有句話不是說:自己動手,豐衣足食!bFG兒童學習網-兒童學習資源中心
二、相同行為的背后有著不同的原因
一天,我正在戶外組織孩子游戲。突然,旋旋大哭了起來。問及原因,他身邊的聰聰掐了他一下,紅腫的傷口告訴我,聰聰掐得很用力。我非常生氣,把聰聰叫到身邊,大聲問:“你為什
么掐小朋友?”聰聰瞪著大眼睛,迷惑的看著我。
吃完午飯,快午睡了。我見聰聰情緒還是很低落,就把她抱過來,摸著他的小手說:“老師喜歡聰聰,但打人的聰聰我不喜歡?!甭斅斦0椭菫鹾诘难劬φf:“可是,我高興,我喜歡他?!蔽殷@訝了,那有喜歡別人就掐別人的?“媽媽喜歡我就掐我?!卑W癢咕囔著。
下午,我特地跟聰聰媽媽進行了交流。原來聰聰和她媽媽的關系就像朋友,有時打打鬧鬧,高興時喜歡掐掐聰聰可愛的小臉蛋,拍拍聰聰的小手。
原來如此,我終于明白了聰聰攻擊行為背后的動機——那是喜歡,友好的表示,是對他媽媽向他表示友好的模仿。
對大人來說,孩子是一個謎。他們有自己獨特的理解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需要我們大人多一點耐心,多一份等待,多一些思考,給每個孩子“說出自己秘密”的機會。我懊悔自己當時的沖動。
這件事給我的啟示是,相同行為的背后有著不同的動因。
針對聰聰的“攻擊”行為,我與他家人達成了一致。在家里不再掐孩子而是擁抱孩子。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聰聰知道對人的喜歡的方式有多種,掐人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