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育兒的12條法則
發(fā)布時間:2021-04-24 育兒游戲 中班育兒經驗 小班育兒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8、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9、后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
10、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20碼的距離。
12、4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在什么時候回家(when)。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美國人教育孩子的法則
1.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2.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4.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5.聲言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6.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是巨大的。
7.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并盡量理解他們。
8.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9.后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
10.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12.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以及什么時
熱點關鍵字:美國教育;國外教育;美國教子法則
育兒四條教育法則,爸媽必備哦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投地,本是天下做父母的共同期盼,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事與愿違的例子枚不勝舉。怎樣才能愛的得法,愛得恰到好處?以下四條教育法則供你參考。、
1、魚缸法則
養(yǎng)在魚缸中的熱帶金魚,三寸來長,不管養(yǎng)多長時間,始終不見金魚生長。然而,將這種金魚放到水池中,兩個月的時間,原來三寸的金魚可以長到一尺。
對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樣,孩子的成長需要自由的空間。而父母的保護就像魚缸一樣,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要想孩子健康強壯的成長,一定要給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而不讓他們拘泥于一個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魚缸”。隨著社會進步,知識的日益增加,父母應該克制自己的想法和沖動,給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
2、狼性法則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他們不會將任何事物當成理所當然,而傾向于親身研究和體驗,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遠令狼驚異。狼總是會有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興趣,因而它們能不斷在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食物,了解危險,從而有力的生存下來。
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超強的學習能力,一定要培養(yǎng)孩子對于世界的好奇心,讓他仔細觀察生活,用興趣來作為他學習的老師。這樣的孩子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斷對工作有新創(chuàng)見和新靈感。
3、南風效應
北風與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決定比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無論怎樣強烈,行人只是將衣服越裹越緊;而南風只是輕輕拂動,人們就熱得敞開大衣。
南風效應告訴人們:寬容是一種強于懲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樣如此,那些一味批評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終會發(fā)現(xiàn)孩子越來越聽不進他們的話。每個孩子都可能犯錯誤,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點,客觀、理智、科學地處理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體諒孩子的同時,從自身入手做好修養(yǎng)工作,這樣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是美國心理學家,1966年他做了一項關于學生對成績期望的試驗。他在一個班上進行測驗結束后將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校長將這份名單交給了這個班的班主任。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名單上的學生成績大幅度提高。同學成績提高的秘訣很簡單,因為老師更多的關注了他們。
每個孩子都可能成為非凡天才,但這種可能的實現(xiàn),取決于父母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那樣的去愛護、期望和珍惜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長方向取決于父母和老師的期望。簡單的說,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美國家長與孩子溝通的25條黃金法則
到底該怎么跟孩子溝通才是最好最有效果的呢? 相信父母們都會琢磨過這個問題也都會有這樣那樣的困惑。小編特意給大家?guī)磉@篇文章,也相信大家看過之后,會有所啟發(fā):)
美國父母非常尊重孩子,他們把孩子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許多事情最終要讓孩子自己做出決定,這是美國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核心。讓我們來看看美國父母和孩子相處的25條黃金法則:
1. 傾聽他們怎么說,而且須用心地傾聽。
2. 花時間學會真正理解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3. 就像我們當父母的一樣,孩子當然也不是完美的,故不妨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吧!
4. 常和他們一起度過有意義的時光。
5. 別將孩子跟他們的兄弟姐妹刻意地作“橫向比較”。
6. 與其對孩子常作否定,還不如找到一些表示肯定的話說說。
7. 不忘表揚——告訴他們你為他們而感到自豪。
8. 禮貌對待他們的朋友。
9. 可以跟他們說說你心中的煩惱,這樣他們就會明白:遇到麻煩的并非只有他們孩子。
10. 熱心參加他們幼兒園組織的活動,如運動會、表演會、手工作品展覽會、家長會等。
11. 有些事完全可征求他們的意見或看法。
12. 對他們擁有的物品同樣應予以尊重。
13. 不妨經常和他們一起哈哈大笑。
14. 努力發(fā)現(xiàn)你和孩子共同喜歡做的事,并參與其中。
15. 對幼兒園布置給孩子的工作同樣熱心。
16. 耐心地觀察并發(fā)現(xiàn)他們的興趣所在。
17. 盡量多地和他們一起進餐,或一起做飯。
18. 有時可對他們說,你認為他們很有兩下子。
19. 讓他們知道,你隨時隨地樂于做他們的幫手和后盾。
20. 作解釋時務必耐心。
21. 讓孩子學會如何應對突發(fā)的意外事件。
22. 為了能隨時照顧孩子,你也須照顧好自家。
23. 向他們說,你很高興是他們的家長。
24. 見到孩子時不忘露出微笑。
25. 每天都可以跟他們說你真誠地愛著他們。
美國父母除了和孩子直接溝通以外,還很注重和老師的交流。在美國幼教機構,家長與教師的約談已形成制度。全美幼兒教育協(xié)會制定的《高質量早期教育標 準》中明文規(guī)定:教師每學年至少與每個孩子家長約談一次,并可根據(jù)需要隨時安排,以討論孩子在家和在園的進步、成績與問題。
父母必知 23條聰明育兒法則
導讀:孩子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兩方面因素決定著孩子的能力: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huán)境。雖然遺傳受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為孩子預備一個好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父母是可以做到的
孩子在成長發(fā)育過程中,兩方面因素決定著孩子的能力:一是遺傳,另一個則是環(huán)境。雖然遺傳受基因決定不可控制,但為孩子預備一個好的教養(yǎng)環(huán)境,父母是可以做到的。下面是23條育兒法則,父母謹記。
1、認識自己:讓孩子有機會探索興趣
傳統(tǒng)的單向學習方式,讓大部分孩子習慣于接受,無法從學習中發(fā)覺自己的興趣所在。
培養(yǎng)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所以,成人應為孩子提供豐富的環(huán)境,同時允許他依照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在學習的過程中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
2、潛能開發(fā):激發(fā)孩子潛在的天賦
為孩子提供接觸各種不同類型活動的機會,如:音樂、藝術的欣賞、動植物的照顧、天文地理的探索、身體律動的練習等,不要預設孩子該學到多少,父母可以從旁觀察孩子在不同領域的學習活動,從中發(fā)覺孩子的潛在能力。
3、判斷能力: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由于擁有的知識不夠豐富,加上邏輯思考能力不成熟,因此常常無法做出正確判斷。但隨著身心成長及知識增加,孩子也將擁有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經驗的累積很重要,也就是孩子必須有機會練習如何做決定。但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會發(fā)生做出錯誤判斷的情況,這些錯誤的經驗將是孩子做出正確決定的基礎。
4、思考能力:以開放的方式提問
問題可以引發(fā)孩子對于周遭環(huán)境的好奇心,讓他動腦思考。但提問的方式很重要。Yes/No類型的問句無法真正幫助孩子進行思考,最好的提問方式應該是采用開放式的問句,如:你覺得怎樣?你有沒有什么辦法?開放式的提問可以達到幫助孩子思考的目的。
5、創(chuàng)造能力:設計一個有意思的活動
利用特殊的日子或是想一個大家都有興趣的主題,全家人共同設計進行一個活動,如:說故事接龍,角色交換日等,分享全家人的創(chuàng)造力,也可以喚醒和開發(fā)孩子另一方面的潛能。
6、感官能力:為孩子提供感官刺激
在孩子感官發(fā)展敏銳的階段,需要各種感官刺激幫助其概念的發(fā)展。父母可以提供孩子各種運用感官(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探索環(huán)境的機會,如:引起視覺探索的圖形,可供觸摸的不同材質的地板或墻面,能夠動手操作的各種玩具、教具及日常用具,聽得到各種不同的聲音刺激——豐富的感官刺激經驗,是孩子發(fā)展抽象化概念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依據(jù)。
7、專注能力:不要強迫孩子學習
父母都期待孩子比別的孩子好,每天幫他排滿課后輔導課程及才藝學習,卻沒有問過孩子是否有學習的意愿。主動、有意愿的學習才能讓孩子發(fā)展專注力,而專注力是學習的重要條件,被威脅強迫地去上各種課程,非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還可能因不愉快的經驗而影響日后的學習。
8、循序成長:對孩子的期待必須合理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高人一等的優(yōu)異表現(xiàn)與成就,因此容易對孩子產生過高的期望。超越孩子能力太多的期待,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無能而放棄,如果父母了解孩子的實力并給予適當?shù)钠诖?,等孩子達到目標之后再提升標準,就很容易達到目標。
9、親子關系:與孩子分享工作
美國的許多城市設有爸爸日、媽媽日。在這一天讓爸爸媽媽帶著孩子一起去上班,讓孩子有機會了解父母工作的內容及辛苦,對于親子關系的互動有很大幫助。父母認真的工作態(tài)度也會成為孩子的典范,另外也會讓親子互動增加許多話題。
10、學習態(tài)度:保持你自己的學習熱忱
許多父母常一天到晚叮嚀孩子要認真讀書,卻不見得有效果。最好的方式其實是通過身教影響孩子。父母本身能夠常常保持對于學習的熱忱及新知探索的渴望,將會通過身教影響到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
11、表現(xiàn)自己:為孩子設置作品角
固定的作品展示區(qū),可以讓孩子學習大方地表現(xiàn)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討論自己的作品,增加與他人互動的話題及語言學習的機會。
12、增強好行為:不要過多挑剔和評斷
當孩子拿著他的作品與你分享,滿心期待能得到肯定時,千萬不要用成人的高標準來評斷。學齡前的孩子尚未脫離自我中心的階段,父母任何一句批評都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成人應學習多使用能傳遞正面信息的語言,盡量減少使用負面語言(如:你怎么畫得這么亂,顏色太多了)。
13、增進學習力:學習應用先進知識
在這個科技進步的時代中,若能善加利用媒體科技,即使不出門也能知道天下事。學齡前的孩子也可以學習使用電腦,運用科技的進步讓孩子的視野觸角伸得更遠、更廣。
14、抒發(fā)情緒:與孩子談話并學習傾聽
每天花點時間與孩子聊天是很重要的。藉由聊天的過程了解孩子的想法及需要。在這一過程中,父母需要學習傾聽的技巧,許多父母沒等孩子把話說完就急著要糾正他錯誤的觀念。這種舉動會讓孩子不愿再與父母分享他的想法,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15、增長見聞:全家外出游覽
放假時,全家一起外出旅游,除了增進親子關系,旅途中的所見所聞也能擴大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知識。為了讓每一次旅行都能讓孩子有所收獲,建議父母讓孩子參與旅行的計劃,全家人一起收集資料,討論行程路線,對目的地有較深的認識。在行程中,父母也應鼓勵孩子運用感官觀察、比較,并發(fā)現(xiàn)異同,以培養(yǎng)孩子的邏輯思考能力。
16、培養(yǎng)責任心:給孩子以肯定
孩子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也許開始對做家事充滿了興趣,父母若能為孩子預備適合的工具(如:小尺寸的掃把、拖把、吸塵器等),并且給予孩子適當?shù)墓ぷ鞣秶?能力可以完成的部分),孩子可以從做家事中逐漸發(fā)展出責任感。
17、設扮演區(qū):提供扮演類型的玩具
洋娃娃、絨毛動物、玩偶、廚房用具、各行各業(yè)的工具及服裝等,孩子通過扮演游戲中角色的扮演學習社會性行為,了解社會的真實情況。父母可以在角落里為孩子布置一個扮演區(qū),在其中擺放幼兒扮演所需的道具。
18、行為發(fā)展:建議孩子加入感興趣的小團體
團體生活可以幫助孩子脫離自我中心的想法,調整自己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父母可以幫助孩子選擇一個團體,如:幼兒音樂班或社區(qū)中所成立的親子互動團體。通過團體的互動,孩子漸漸發(fā)展出社會生活的技巧并達到社會化。
19、關心社會:和孩子討論新聞
以適合孩子的方式與其討論新聞時事,能幫助他融入社會生活,了解自己也是社會的一員,五花八門的新聞內容能引發(fā)孩子對社會的關心。不過在孩子關心社會的同時,父母也要注意,有些未經處理的新聞畫面及題材會對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20、個體差異:避免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其獨特的能力與性格。因此沒有任何一套標準可以適用在所有的孩子身上,父母更不應該拿孩子做比較。父母只要幫助孩子與自己過去的行為作比較即可。
21、建立價值觀:做有原則的父母
年齡小的孩子,需要一些簡單明確的規(guī)則可以依循,特別是有關常規(guī)的建立。孩子是否能夠清楚知道規(guī)則與父母是否能堅持自己的原則有親密的關系。父母若能堅持原則就可以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對與錯。
22、促進心智:把家變成學習的地方
孩子的心智發(fā)展必需從做中學。因此父母應善于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機會,幫助孩子有效地學習。例如:廚房可以是學習數(shù)學及科學的地方,洗澡時可以學習浮與沉的概念,照顧動物的活動讓孩子能認識動物的構造和習性。
23、解決問題:鼓勵孩子處理困難
大多數(shù)的孩子遇到問題時都會直接尋求父母的協(xié)助,太會幫助孩子處理問題的父母往往教出依賴心很重的孩子。父母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也能夠自己處理一些不太復雜的問題。因此父母應該從旁輔導,給孩子機會來自己學習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