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師心得 美術《花格子大象》教學反思
發(fā)布時間:2021-04-20 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教育教學反思筆記 幼兒園教學心得整理了幼兒園教師心得,美術《花格子大象》教學反思,希望對幼兒教育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美術《花格子大象》教學反思
我很喜歡上幼兒自己探索的課,可以是科學類的,也可以是美術手工類的。在探索的過程中,幼兒會自己進行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在活動中,幼兒就必須自己去思考,而不是等著老師想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預先講清方法。試誤,是一種學習,我個人認為,還是個很有效的學習方法。
當?shù)谝淮窝杏懱岢龌ǜ褡哟笙髸r,我腦子中就有了這樣一個設想:讓孩子自己來研究制作方法,發(fā)現(xiàn)線條的作用,發(fā)現(xiàn)正反畫的秘密。所以在試教時,我就采用了這個教學方法:每張桌子上放一頭制作好的花格子大象,幼兒通過看一看、拆一拆、想一想的步驟,來研究大象是怎么變出來的,這是這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但結果讓我很失望,幼兒是自己進行了研究,但教學的時間遠遠超出了30分鐘的規(guī)定。所以在權衡之下,只能將難點降低,全班一起討論制作方法,教學重點定在了線描畫上。
線描畫,對大班的幼兒來說沒有什么難度,因為在中班時,我們就畫過。通過對幼兒自己設計圖案的鼓勵,班上幼兒還是能畫得比較好,能畫出很多教師沒有展示過的圖案。(wWw.wj62.com 泡泡演講稿)
3種手工線條的講解,也是我們研討的內容。分隔線、折線、剪線,到底要講解到什么程度?是讓幼兒自己看、老師輕輕一句帶過,還是演示一遍?通過對幼兒能力的分析和時間考慮,最后定為稍稍提點,一句帶過的教學方式。
話多,啰嗦,是我的毛病,平時在上課時自己也感覺得到,挺簡單的一件事情,就怕孩子聽不懂,我會一遍、兩遍、三遍地反復說,說上很久。在備課時,我就時刻提醒自己,話語要簡單、扼要,爭取一遍過。背教案時,也謹記簡單話語,不多啰嗦。所以在整堂課里,這個問題基本沒有出現(xiàn)。但在給孩子們提制作要求時,原來我對大象的耳朵是沒有具體要求的,可以按示范上的空白著不畫,也可以給她畫上漂亮的圖案。但在說時,一個嘴快,說成“每個格子”了。這樣,幼兒在制作時就產生疑問了,到底是按老師的范例不畫?還是按老師的要求畫?以后還是要記住教案上的每一句話,畢竟這是推敲出來的結果。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幼兒園教師心得:中班美術《媽媽的包》教學反思
整理了幼兒園教師心得中班美術《媽媽的包》教學反思,希望對幼兒教育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本節(jié)課是“我有多愛你”主題下的一節(jié)美術課。媽媽的包包對孩子們來說非常熟悉,每天都能見到的物品。課上,我先請孩子們回憶了一下媽媽包包的形狀,為輪廓打好基礎。大部分的包包都是長方形、梯形的,有個別孩子會說到還有圓形的,愛心形。接著請孩子們說說媽媽包包里有什么?一下子可打開了他們的話閘,個個爭先搶后的說起來。
佟佟說:“媽媽的包包里有手機,媽媽的手機上有很多游戲?!?/p>
淇淇說:“媽媽的包里有一個圓圓的車鑰匙,媽媽每天騎電動車送我上幼兒園。”
悅悅說:“媽媽包里有糖果,彩虹糖很好吃。”
欣怡說:“我媽媽還有一個錢包,里面有好多錢?!?/p>
軒軒說:“媽媽的包里還有一包餐巾紙,專門給我擦鼻涕的。”
豪豪說:“我媽媽的包包里有我最喜歡的小汽車,每次出去玩都帶著?!?/p>
……
經過討論,我們發(fā)現(xiàn)媽媽包包里裝的都是寶寶們需要用的東西啊,媽媽好愛寶貝呀。討論之后,孩子們的思維也被打開了,紛紛迫不及待的拿起畫筆畫起來。
此次活動與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相關,所以整體效果良好。既對原有的大輪廓定型進行了復習鞏固,也在此基礎上進行提升,學習畫細小精細的物品,并將其特征進行表現(xiàn)。活動結束,我還請每個小朋友講一講自己的包包。有個別小朋友膽子小我就請他們課下給小朋友講講。
課堂中我發(fā)現(xiàn)這次小朋友都能大膽落筆,但是個別幼兒在畫面布局上仍需再次強調。每一步都需要得到老師的充分的肯定才繼續(xù)。
我發(fā)現(xiàn)文文小朋友畫了三個包,他說是爸爸、媽媽、奶奶的包包,激發(fā)了孩子心中的愛意。這節(jié)課是愛的洗禮,讓孩子都能通過畫畫表達自己對媽媽濃濃的愛意,效果好。
幼兒園美術老師教學心得
孩子眼中的"秋色"只有直覺和感受。沒有了無意識形態(tài)的引導,沒有了刻意借形聯(lián)想的流程。
這次,我收起了所有關于美術技巧的暗示和引導,孩子們也能突出自身的需求,在畫面里表達自我。
此刻,我們感受為先。
我與孩子們一起放松,一起閉眼,一起試著用心感受過程。
因為把說的機會全給了孩子們,他們的表達充分了,課堂才有了切實的意義。孩子們通過言語說出了對秋的第一印象,說著說著腦海里就自然有了畫面,或具象,或抽象,或完整,或零碎......,我們都在內心里切實的相信自己要的就是這個樣子。我們選色,我們落筆,我們在紙上自如的留下痕跡,沒有為什么。
只有,我就是想這么去畫,去做,所有的一切全憑借內心給的答案。我叫它--直覺。
因為孩子們真正的相信了自己,所以,一切都來得很自然。
孩子說:秋很涼。
孩子說:這是我腦海里的秋色。沒有真實的見過,但就在腦海里。
孩子說:我看過這樣的秋,我留下了。
孩子說:我也不知道如何開始,畫著畫著就喜歡了,畫著畫著就有了感覺,我愿意來只抓魚的喵。
孩子說:秋雨過后有道彩虹。
教師心得:幼兒園美術欣賞
美術欣賞教學是教師引導幼兒欣賞和感受美術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圍環(huán)境中美好的事物,了解對稱、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形式美和內容美,從而豐富幼兒的審美經驗,培養(yǎng)其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的教育活動。
一、美術欣賞教育的內容
美術欣賞是以藝術品為主要對象的審美活動,它強調審美價值,把對藝術的學習、了解與欣賞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目標。
各年齡班的幼兒美術欣賞的內容:
(一)小班內容:源于周圍環(huán)境
1、中、大班美術作品
根據(jù)教育目標,從幼兒的實際出發(fā), 選擇中、大班幼兒的美術作業(yè)進行展示。如大班的美術作品《雨》。其中有一幅這樣的畫:有一個打著雨傘的蜻蜓在尋找食物,雨用線條表示,雨傘和蜻蜓用不同圖形表示。幼兒在欣賞中運用感官體驗美,通過作品展開想象,運用語言交流個人的看法。
2、創(chuàng)設美的環(huán)境
從生活出發(fā),為幼兒創(chuàng)設富有審美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學習環(huán)境,在室內環(huán)境的裝飾與布置上,注意色彩豐富,形象造型可愛,內容有情趣,符合幼兒的審美趣味,同時結合具體的美術欣賞活動目標進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
同時,在美工區(qū)中還展示一些自然界的具有形式美的物品,供幼兒欣賞,如貝殼、巖石、樹葉等。讓幼兒置身于審美環(huán)境之中,有助于幼兒審美能力的提高。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周圍環(huán)境美。
如讓幼兒繪畫秋天的樹林,有紅的,綠的,黃的……還指導幼兒根據(jù)音樂的感受,選擇不同的顏色表達自己的情感,如聽到歡快的音樂,選擇用紅色、黃色等暖色表現(xiàn)。這些幼兒的作品都展示在活動室內,既美化了環(huán)境,又給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審美空間。幼兒可隨時地互相欣賞、互相評價,從而提高幼兒審美評價能力。
3、結合季節(jié)特征
引導幼兒根據(jù)季節(jié)特征發(fā)現(xiàn)景物的變化,如秋天,枇杷樹樹葉的顏色變化,由綠變黃變紅,或綠中有紅,紅中帶黃等色彩的變化,豐富幼兒色彩知識,教給幼兒一些美術欣賞的基本藝術語言,如變化與統(tǒng)一等形式美原理。
(二) 中班內容:聯(lián)系生活經驗
1、與生活經驗相關的名畫、名作
美術欣賞的目的不在于增長美術知識,而是通過環(huán)境和藝術作品兩個方面來加深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審美感受。我們感到,當幼兒美術欣賞與幼兒的生活經驗相聯(lián)系時,幼兒才能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當幼兒的生活體驗與藝術欣賞相聯(lián)系時,幼兒的審美想象才會得以釋放。
水果豐收的季節(jié),我們帶領幼兒來到水果鋪,看見鋪子里擺放著各色水果:蘋果、橘子、香蕉、石榴,什么樣的水果才是新鮮的呢?幼兒認真地分辨著那些水分充足閃閃發(fā)光的果實。我們又來到法國藝術大師塞尚所畫的《蘋果和橘子》及其他水果作品面前,與大師交流著……
2、與動物相關的名畫
我們根據(jù)幼兒喜歡小動物的特點,為中班幼兒準備了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如齊白石的昆蟲,小蝦:吳作人的熊貓等.如欣賞《蝦趣》時,作品中不同姿態(tài)的蝦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幼兒的面前,那透明的蝦體,似跳,似游的動態(tài),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幼兒.還有吳作人畫的《熊貓》等。
3、民間藝術品
民間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種類繁復,如一些年畫、剪紙等都是我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也可以作為欣賞的內容。
(三)大班內容:文化的積淀
1、欣賞中國名畫
中國名畫中有大量的山水花鳥,風景靜物作品。山水風景作品能激起幼兒對大自然的熱愛,對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變得豐富多彩。
2、欣賞西洋名畫
以“西洋畫”欣賞為例,早期印象派大師莫奈的《日出印象》、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德加的《舞者》,后期印象派大師梵高的《星月夜》、《向日葵》,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的《三個音樂家》,繪畫大師盧梭的《睡著的吉普賽姑娘》等作品,都是可以選擇的內容。這些作品既有一定的形象可以識別,又在色彩、線條或者形態(tài)等繪畫語言方面有突出的特點。
如欣賞冷暖對比明顯的《紅色的和諧》。這是一幅屋子一角的畫面,畫中用了很多的紅色,如桌布、墻布等。在紅色的桌布、墻布上裝飾了許多藍色的花卉圖案。通過欣賞,使幼兒很自然地感受到:紅色使人感到暖和、熱鬧,藍色使人感到涼爽、安靜。
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而熱烈、飽和而輝煌,桌布、陶罐、花和花莖都用單線勾勒,極富裝飾性。而雷東的《白瓷瓶里的花朵》則是用色粉筆繪成的。畫面中色彩斑斕的鮮花插在白色的花瓶中,色彩艷麗而明亮。幼兒在欣賞的同時,不僅學到了一些淺顯的色彩知識以及施色技能,發(fā)展了他們的色彩潛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風格。
3、欣賞中國建筑
中國古代的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從建筑外觀上看,最顯著的特征是造型豐富的屋頂形式,在宮殿建筑中采用不同的屋頂,除了表現(xiàn)不同的等級外,也是為了使建筑形象有明顯的區(qū)別,在對比中更鮮明。此外,從建筑裝飾中色彩的使用來看,黃色琉璃瓦頂,朱紅色柱子,屋檐下用青綠色略加點金,使建筑物富麗堂皇,給了人們深切的感受。
二、美術欣賞教學的方法
我們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設計出很多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活動,使幼兒積極投入到活動中,從而達到欣賞的目的。
1、語言交流法
語言交流法是指美術欣賞教育中教師/幼兒與藝術作品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目的在于解決幼兒美術欣賞活動中教師長期占有主導地位,用灌輸法所帶來的缺陷。
幼兒在美術欣賞感知和理解方面表現(xiàn)出的特點是對作品內容的感知先于對作品形式的感知。當一件美術作品呈現(xiàn)在兒童面前時,他們首先感知到的是這件美術作品的內容,很少有意識地注意到作品的形式審美特征。根據(jù)這一特征,首先引導幼兒了解作品內容,為此,可用提問的方式進行描述。
如讓幼兒欣賞馬蒂斯的《紅色的和諧》。教師和幼兒坐在一起,共同欣賞作品,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師可用開放式的語言提問:小朋友,你在畫中看到了什么?畫面上,他運用了哪些線條?除了這些,你還看到了什么?
在描述中,給幼兒一定的時間進行獨立的欣賞,盡可能讓他們暢所欲言,充分發(fā)揮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經過一系列的充分欣賞交流,幼兒對作品的冷暖對比,直線和曲線的運用已有了自己的感受,從而提高了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
2、活動表演法
活動表演法即根據(jù)作品的內容進行隨意性的動作表演,從自身體驗到的感受來加深所理解作品的外在特征和內在美。
由于幼兒自身的發(fā)展特點,幼兒更喜歡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喜歡一件作品時,并不一定能說出為什么喜歡,他覺得喜歡就是喜歡。因此,可邊配合相應的音樂,讓幼兒用動作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從而培養(yǎng)幼兒的審美情感和審美評價能力。
如讓小班幼兒欣賞情節(jié)畫《拔蘿卜》時,先讓幼兒表演此游戲,讓幼兒多做幾遍拔來拔去的動作,從中體驗拔蘿卜時身體的動作、表情等感受,然后再拿出情節(jié)畫《拔蘿卜》請幼兒欣賞。通過上述的直接參與,幼兒對作品和人物的形象、姿態(tài)、表情等的欣賞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3、看圖配樂法
藝術教育的手段是多種形式的。我們把美術欣賞活動和音樂結合起來,促進幼兒審美素質的綜合發(fā)展。
教師在美術欣賞課前先準備幾首幼兒熟悉的音樂.當幼兒欣賞完美術作品后,讓幼兒指出哪一首樂曲與欣賞的作品有關.如欣賞徐悲鴻的《群馬圖》,給幼兒聽了蒙族的樂曲《賽馬》和江南的《紫竹調》,幼兒很快指出了《賽馬》和《群馬圖》都是熱烈奔放的。
4、看圖配詩法
詩歌、謎語等在欣賞生活用品和自然環(huán)境等的美中會經常用到。如小班的欣賞內容“小白兔”,我們就會引用“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的兒歌幫助幼兒更好地抓住小白兔的身體特征,了解它的生活習性。再如在小班欣賞完小烏龜?shù)哪雍缶徒栌眯≡姟按髨A是身體,腦袋小小的,身上有花紋,頭上有眼睛,四條腿兒像花瓣,小小尾巴伸出來”來小結,既有助于幼兒理解記憶烏龜?shù)慕Y構特征,又利于幼兒進行有步驟地形象地表現(xiàn)。
謎語一般在導入中引用,有效地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不管是詩歌、謎語還是小故事等都可以在欣賞活動中靈活運用,甚至可以同步進行加強感染力。
5、游戲操作法
運用游戲操作法能讓幼兒在有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感受美術作品的特征,了解各種不同的美術形式和風格。
如在欣賞過一定數(shù)量的美術作品后,就可以組織幼兒玩“找朋友”的游戲。即把美術作品的特征風格相同或相似的找出來歸為一類。
還有拼圖游戲,即把美術作品的復印小件固塑后剪開作為區(qū)角活動材料,讓幼兒在區(qū)角活動和自由活動時拼著玩。
6、擬編故事法
教師請幼兒欣賞作品,然后自己創(chuàng)編故事,以加深幼兒對所欣賞作品的形式/內涵等感受,發(fā)展幼兒的創(chuàng)造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欣賞作品《雞的一家》時,幼兒創(chuàng)編出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雞爸爸和雞媽媽帶著雞寶寶到草地上玩,爸爸和媽媽親熱地交談,雞寶寶們在草地上愉快地翻著跟頭,做游戲,捉蟲子。因為爸爸和媽媽就在他們身邊,他們一點也不怕被狐貍抓去,所以玩得開心極了!由此可以看出,通過欣賞、表述,幼兒已經體驗到了小雞一家幸福、快樂的作品內涵,并能用語言表述出來。
7、評價作品法
評議應以兒童的自我介紹和幼兒間的互相評說和欣賞為主,采取多種方式來進行。如先畫完的幼兒可以自由地把作品放在投影儀上,或放在展覽角中展示,并小聲地互相評議和談論;整個活動結束后,可以請幼兒欣賞別人的作品,挑出自己最喜歡的,并說說自己的看法。這樣便于幼兒把對名畫的欣賞經驗遷移到對同伴和自己作品的欣賞中,使幼兒有一種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在評價《星夜》時,向幼兒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整體感受、理解整幅畫,問幼兒:“你看整幅畫后感覺怎樣?”“你喜歡這幅畫嗎?”當時,有小朋友說: “要是有小動物在上面就好看了。”說明幼兒通過對作品的感受后,有了自己對作品的看法,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趣味和鑒賞力。
8、聯(lián)系主題活動法
“探險家”的活動中,一位幼兒帶來一張小區(qū)新家的地圖,立即引發(fā)其他幼兒畫地圖的欲望。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向幼兒介紹了克利的部分作品《魯杰恩近郊的公園》《有黃鳥的風景》《阿拉伯城》《北邊的房間》《熱鬧的港口》等。幼兒畫著屬于自己的地圖,每張畫作似乎蘊藏著許多秘密,如同一個神奇的世界。
9、自由創(chuàng)作法
這是在對幼兒欣賞之后的一種心理回憶,并進行討論、構思的前提下進行的。 幼兒通過對作品的評價,在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指向性的審美欣賞活動中,自覺地積累審美經驗,即逐漸地由低層次向高層次能動建構,激發(fā)幼兒通過繪畫的形式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表現(xiàn)出來,使幼兒的審美心理、審美能力得到進一步發(fā)展。
如:欣賞《哈里昆狂歡節(jié)》后,教師為幼兒盡可能地提供多種媒介和材料供幼兒自由選擇,使幼兒能夠自由地以色紙剪貼的方式進行表現(xiàn)植物、動物盡情狂歡的情景。
綜上所述,美術欣賞培養(yǎng)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讓幼兒主動參與其中,使幼兒對美術作品有了較敏銳的感覺,并有了初步敘述和談論藝術作品的能力。同時幼兒的表達興趣、愿望和能力都得到了發(fā)展,激發(fā)了幼兒的潛在創(chuàng)造力,調動了幼兒的審美意識,提高了幼兒的審美能力。
三、教學建議
1、有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美隨處可見,凡視覺所能觸及的事物幾乎都存在美,不同的物質有著不同形式的美。但是如果沒有審美的目光卻又會視而不見。對美的事物的觀察興趣,感覺的靈敏性,是要靠引導和訓練才得以提高的。幼兒好動、好問,對客觀事物充滿好奇心和廣泛關注的天性,正是開發(fā)和培養(yǎng)審美感覺的好時機。
2、貼近幼兒生活的內容
根據(jù)幼兒的心理特點,年齡特征和審美能力及繪畫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能力發(fā)展的需要,我們可以選擇貼近幼兒生活的,與幼兒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幼兒感興趣的有關內容。
如小班以欣賞表現(xiàn)花草為主,穿插些單體結構的動物如小雞、小鴨、小象、小魚、烏龜?shù)?,積累豐富的表現(xiàn)形象經驗;中班以欣賞表現(xiàn)樹木、動物、建筑及服裝、玩具為主,穿插些抽象作品的欣賞,使幼兒對色彩的冷暖傾向有所感知;大班以欣賞名畫為主,使幼兒對色調、構圖、色彩的情緒等有所感知,并嘗試在表現(xiàn)活動中加以運用,以提高審美表現(xiàn)能力。
3、靈活組織的教學
教師在幼兒美術欣賞的過程中承擔了引導者和欣賞伴侶的角色。欣賞活動的形式有集體活動、分組活動和隨機活動等形式。
集體活動:通過晨間活動和午餐后的散步時間,組織幼兒欣賞園內的花、草、樹木和活動室內外的環(huán)境布置,及幼兒園周圍的建筑物和公園的美,使幼兒感受、認識周圍環(huán)境的美。
隨機活動:隨機教育有很大的靈活性,有利于審美資源的靈活利用。如有時,幼兒帶新圖書來園,就引導幼兒對該書的封面圖畫色彩、形象、構圖等進行感受認識,或幼兒穿了件新衣服來園,就引導幼兒對服裝的色彩、圖案和式樣等進行感受和認識。在不知不覺中,幼兒會形成一種用審美的眼光看周圍的事物。
幼兒園教師心得 大班綜合活動《方格子老虎》活動反思
整理了幼兒園教師心得,大班綜合活動《方格子老虎》活動反思,希望對幼兒教育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方格子老虎》這個繪本故事,看似簡單,卻蘊含著很深遠的意義。這個教學活動,給予孩子的不僅僅是繪本書畫面內容所帶來的一些寓意和理解,同時能緊緊地抓住孩子的童趣特征,圍繞“快樂”這個中心點、興趣點,將繪本教學融入到有趣的游戲情景中。
本節(jié)活動的整個環(huán)節(jié)我模仿的是應彩云老師的課,應老師的繪本教學設計的非常多樣化,能讓看似單一的講述活動融匯游戲,讓孩子們真正的在游戲中獲得知識,這也正是符合了《指南》里面“孩子們的學習活動是在游戲中進行的”。在應老師的課堂里面,孩子們說家里面發(fā)生吵架并怎么樣來解決的時候,她基本上讓每個孩子都說了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也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讓每個孩子表達家人吵架以后怎樣帶給他們快樂,通過大多數(shù)孩子的談話,以此環(huán)節(jié)來達到情感目標的提升。
總之,這節(jié)教學活動,我自己也出現(xiàn)了很多的問題:自己上課的應變能力,對于每次課堂上沒有預設到的生成的問題總是變得不自然,不知所措。又比如孩子說到“我爸爸和我奶奶吵架”,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我們要做一個孝敬老人的人,爸爸和奶奶吵架就是不對的,而我只是很淺顯的說了一句這樣是不對的,我們不能這樣做。模仿別人的課總是覺得沒有自己通過研討出來的活動那么的自然,我想以后,要更多的上這種公開課,不管每一次的好與不好,但是自己都成長了,都歷練了,真心希望自己能夠進步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