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
發(fā)布時間:2021-04-13 簡短的給孩子的一封信 創(chuàng)造適合學(xué)生的教育筆記 關(guān)于孩子的教育問題新學(xué)期開始了,經(jīng)過一個學(xué)期的學(xué)習(xí),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園、開開心心的學(xué)習(xí)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斷的增強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鵪鶉蛋,在分菜的時候,老師很焦急,想著要快快幫孩子們將蛋剝好,大家都不會自己剝蛋呢。
老師剛想給奕奕剝蛋時,奕奕竟然說:"項老師,我自己會剝的。"
"你真棒!"老師對奕奕豎起了大拇指。老師轉(zhuǎn)身剛想給怡怡剝,只見怡怡正努力試著自己剝著呢,雖然剝得有點兒困難,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剝完了。于是,老師不再試著給孩子們剝蛋,而是觀察著孩子們,當(dāng)個別幼兒真得碰到困難時才進行指導(dǎo)幫忙。
由此可見,習(xí)慣于服侍孩子,不僅不是一個為他們服務(wù)的舉動,而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它容易窒息孩子們有意的自發(fā)的活動。不動手做的孩子永遠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師在工作中,應(yīng)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鍛煉。一個好的老師不在于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會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教師范文大全 wWW.JK251.COM)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什么都不讓孩子做。事事為孩子包辦,其結(jié)果是,孩子們應(yīng)當(dāng)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爸爸媽媽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如果孩子缺乏獨立的嘗試機會,他們就會變得事事處處都依賴爸爸媽媽。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與能力。
其實,孩子是很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也就讓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很多時候,孩子內(nèi)心還是渴望能夠自己去嘗試,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寶寶。家長老師不應(yīng)該過分地保護孩子,應(yīng)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在鍛煉的過程中,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得到提高,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相信孩子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很多家庭給孩子使用一個打不破的專用碗,孩子進餐就使用這個碗,這樣做是基于擔(dān)心孩子把碗打破。
周周沒有固定的碗,我們一直是給周周使用和我們一樣的瓷碗。周周打破過一次碗,那是在大約兩歲多的時候,周周端著瓷碗吃飯,一不小心,碗掉到了地上!這是周周第一次打破碗,她非常驚恐地看著滿地的碎片,哭了。當(dāng)孩子看見一個完好無缺的碗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變得支離破碎時,心中一定是非常懊悔和自責(zé)的,他們喜歡完整,不喜歡破碎。我寬慰周周,“沒關(guān)系,我們一起來打掃碎片就行?!?/p>
我的寬慰讓周周放松了許多,我們一起清理完碎片后,我又給周周拿了一個瓷碗,并鼓勵周周自己想辦法,要怎樣才不會打破碗。周周見我如此信任她,又給她一個瓷碗,非常開心,笑容回到了小臉上。這一次,她是非常小心地把碗放到桌子上,左手小心翼翼地扶著碗,唯恐再一次把碗打破。在那以后,周周很少打破碗。相反,那些平時用不銹鋼碗或者是塑料碗的孩子很容易打碎碗,因為他們的家長不信任他們,沒有給他們用過瓷碗,令他們沒有“陶瓷易碎”的經(jīng)驗。
在孩子第一次打破碗的時候,沒有一個孩子是故意的。碗被打破了,可能是由于他們小手的笨拙,沒拿穩(wěn)才會打破。他們打破一次碗后,就會小心翼翼地使用他們的碗,想辦法不再把碗打破。倘若因為孩子打破了一只碗就不給他們使用瓷碗,或者根本不給他們機會使用瓷碗,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長的不信任,他們會覺得,“我可能只會給爸爸媽媽添亂,損壞爸爸媽媽的東西,我真是太不能干了?!本枚弥?,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會讓他們懷疑自己,變得不自信。
我們成人在單位有了失誤,如果主管再給我們一次機會,修正失誤,會不會感受到主管對我們的信任?我們的心里會不會心存感激,從而更加努力工作,彌補失誤?倘若主管不再給機會,而是把事情交給別人,我們是不是會覺得非常挫敗,覺得主管不再信任自己?孩子的內(nèi)心和我們一樣,他們能覺察到我們的細小行為流露出的信息,只是他們不會表達,但是其影響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里。
我們不僅讓周周用瓷碗吃飯,而且讓周周幫我們收碗。這項工作在周周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次讓周周收碗的時候,我的心里有些打鼓,擔(dān)心她沒走穩(wěn)摔倒了,摔破幾個碗是小事,倘若讓碎瓷片割破臉就糟糕了。我偷偷地跟在周周身后,準(zhǔn)備在周周要摔倒的時候隨時保護。誰知周周發(fā)現(xiàn)了我,把我趕開,“不要媽媽保護!”是啊,既然讓她收碗,為何又不相信她,還要亦步亦趨地跟著呢?我意識到自己太緊張了,揪著心退到了一邊。第一次收碗,周周其實也是緊張而又激動的。她小心翼翼地兩手端著碗,慢慢地一步一挪往前走,從餐廳到廚房,只有幾步路,周周卻走了差不多1分鐘!當(dāng)她踮起腳把碗放到了廚房的案板上時,周周激動地大喊起來:“我成功了!”“成功”這個詞是周周最早學(xué)會使用的詞之一,她也早早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如果決定讓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懷疑孩子是否能做好,一定要相信孩子,真正地放手。不要把緊張和擔(dān)憂掛在臉上,而要埋藏在心里。
不過,在做某些可以預(yù)見可能產(chǎn)生危險后果的事情之前,家長一定要事先檢查,排除隱患,盡可能避免危險的發(fā)生。比如2歲孩子收碗,一定要確保地面不潮濕,孩子的鞋是防滑的,挪開周圍的障礙物,以防孩子萬一摔倒磕傷。
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實踐證明,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家長沒有相信他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機會。
鍛煉孩子的創(chuàng)造精神,就從現(xiàn)在做起!
孩子的潛力和天分要由父母來開發(fā),那么,父母在孩子啟蒙時期應(yīng)該用什么方法讓他們發(fā)散思維?用怎樣的言行影響孩子擁有創(chuàng)造力?這可是一門學(xué)問!這次的每日芝士就給大家提供幾個方法,幫家長開啟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1.孩子愛問為什么
孩子的小腦袋里總是藏滿了問題,當(dāng)他們皺著眉頭,一臉急切地來問“為什么”時,我們自然的反應(yīng)就是盡力給他們答案。提供答案固然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識量,但是如果孩子總在被動地接受這些彼此孤立的知識,思維能力很難得到提高。
如果換一種對答方式:“你認為呢?”“你是怎么想到這個問題的?”“我也不太清楚答案,我們可以討論一下”,就能幫助孩子探索得更多。孩子在思考這些問題時需要回想以前的經(jīng)驗進行推理,這能幫助他們提高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學(xué)習(xí)能力。
2.張開想象的翅膀
童年是充滿幻想的時期,在我們看來,孩子的想象也許有些可笑和不切實際,但一旦他們可以“異想天開”,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模式就開始形成。
3.用新眼光看新事物
如果說4是8的一半,通常人們會回答說:“是。”如果接著再問:“0是8的一半,對嗎?”經(jīng)過一段思考的時間后,大多數(shù)人才同意這一說法(8是由兩個0上下相疊而成的)。這時如果再問:“3是8的一半,是嗎?”人們很快就會看到將8豎著分為兩半,則是兩個3。
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起點。讓孩子用新的眼光來重新認識身邊一些習(xí)以為常的事物,是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基礎(chǔ)。孩子一旦習(xí)慣于這種思維過程,當(dāng)再次遇到不熟悉的問題時,他就會想到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為自己遇到的新挑戰(zhàn)、新情景或新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4.開啟孩子的感知世界
孩子只有在他們自己支配和主宰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的火苗才能被激發(fā)出來,所以,我們要盡量提供給他們看、摸、嘗試、學(xué)習(xí),及自我表現(xiàn)和動手操作等多種機會,這會大大開啟他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想法與念頭,是提升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一個關(guān)鍵。
為了給孩子提供這樣的機會,我們的責(zé)任是:
給孩子提供一個不受時間、空間和材料限制的,有挑戰(zhàn)性、有吸引力的環(huán)境。所有活動的選擇都要與孩子特定的年齡和發(fā)展階段相適應(yīng)。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活動是操作性和開放性的,重要的是過程而不是結(jié)果。?
多為寶寶交友創(chuàng)造機會
隨著寶寶的長大,他們也需要交友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圈子,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1歲以后,會坐會爬的寶寶,活動能力加強,他的“領(lǐng)地”從家里向外擴張。這時,他們像大人那樣,開始尋找與自己有相似之處的人交朋友。一個12個月大的寶寶,如果想和另一個拿著玩具小車和紅皮球的寶寶交朋友,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也拿一個玩具小車和一只紅皮球。這是這個年齡寶寶的表達方式——“我喜歡你,我們有很多相同之處呢。”
當(dāng)然,不是所有的寶寶都用模仿別人的方式來交朋友。有的寶寶會爬向其他寶寶,盯著他,碰碰他,發(fā)出怪聲,甚至打他一巴掌。這是寶寶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注意我!我對你很感興趣哦?!?/p>
當(dāng)看到一個自己喜歡的小朋友時,寶寶的眼睛會放光,行為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大孩子會用嘴巴說,而小寶寶則是用整個身體傳達自己的興奮。他們扭動著身子,伸出手臂,手舞足蹈,再也不肯安靜下來。
這個時候,爸爸媽媽的任務(wù)是為寶寶安排好交友“小約會”:安排合適的場所,約好小伙伴,準(zhǔn)備好玩具。
與其他寶寶“約會”的小貼士:
1、兩個人玩正好。3歲以下的寶寶最好是兩個人一起玩,如果有三四個寶寶,他們就不會相互接觸了,所以每次最好只給寶寶安排一個“約會對象”。
2、時間短點比較好。2歲以下的寶寶與其他寶寶玩耍的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個小時。如果你感覺到寶寶情況不妙:累了、煩躁了或是身體不適,那就趕快結(jié)束吧。
3、喜歡的比較好。為寶寶選擇他喜歡的伙伴進行“約會”,別為了圖方便,把你好朋友的女兒請來和寶寶一起玩,即使寶寶不喜歡她。
4、中間吃頓小點心。如果寶寶們在一起玩得太興奮,可以給寶寶們吃些有營養(yǎng)的小點心,好讓他們調(diào)劑、休息一下。
5、事先計劃好“節(jié)目”。安排一些寶寶可以共同參與的游戲,如:玩具汽車比賽、用蠟筆涂鴉、賽跑等。
6、不要過量。如果你的寶寶在與其他寶寶玩耍時比平時更具侵犯性,老是哭,或是不太興奮,這可能是寶寶在抱怨:“太多了!”,我們總以為和別的孩子玩得越多對寶寶越好,其實并非如此。
2歲的寶寶正在發(fā)展“自我”概念——“‘我的’就是我擁有的,我曾經(jīng)有的,和我想要的”,所以如果在游戲時寶寶常常會與別人爭奪玩具,父母不必為此擔(dān)憂。沖突對于這個年齡的孩子是非常正常的,從成人的視角,我們覺得這是自私、吝嗇,而對于2歲寶寶來說,對玩具的激烈爭奪只不過是社交的一種方式。
給爸爸媽媽的建議:
★要注意寶寶的安全,但父母的角色不是調(diào)停糾紛的法官,而是要幫助寶寶自己解決問題。你可以給寶寶其他的玩具玩,或是建議他等其他孩子玩好了再玩,但不要把玩具從一個孩子手中拿走給另一個孩子。
★別指望寶寶們一直玩得很融洽,特別是其中一個累了或是身體不舒服時。但有時候?qū)殞殏兺娴貌缓弥皇且粋€信號:他們彼此不喜歡。年齡相當(dāng)并不意味著就一定一拍即合。當(dāng)孩子們玩不來的時候,父母不要強迫他們。讓他們分開一段時間,幾天或幾個星期以后他們也許又會成為好朋友。
★害羞是友情萌芽的障礙。如果你發(fā)現(xiàn),你的寶寶高高興興坐在一旁,自己玩或是看著別人玩,你可以幫助寶寶“打破堅冰”。但是專家提醒,父母最好是幫寶寶創(chuàng)造交往情境,而不是幫他找朋友。
3歲以后,隨著語言的發(fā)展和社交技能的完善,孩子間的友誼達到了更高的水平。他們交起朋友來更老練了,一起玩玩具、做游戲,也學(xué)會了輪流。當(dāng)寶寶試著獨自爬向其他的小朋友時,請給他正面的贊美和積極的鼓勵,因為這是孩子學(xué)習(xí)獨立與自信的機會。讓寶寶深切地感覺到探索世界的愉悅,及與人相處的互動,會帶給寶寶極大的滿足。
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不要太勤快、太慈愛啦
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不要太勤快、太慈愛啦,女兒正值青春期,耳朵總是分泌油脂,上個月嚷著耳朵疼,我?guī)绞辛⑨t(yī)院看了看,醫(yī)生說耳朵里有耵聹(耳屎),取出來就可以了,但是有些硬,需要香油泡一泡才能取出,于是我和她專心對付耳朵,三天以后去醫(yī)院,醫(yī)生用小工具一吸,就輕松地去除了,我給她描述看到屏幕上放大以后的“驚心動魄”的感覺,她笑著說我太夸張。
沒過多久,女兒又說耳朵癢,這次愛人帶萌萌去醫(yī)院。回來后,愛人匯報:“沒啥,醫(yī)生說油脂分泌多,容易癢癢,不需要治療?!彼χ懊让龋骸澳氵@個小兔子,兔耳朵變成油耳朵啦!來來,炒著吃吧!”萌萌做個鬼臉,兩個人就嘻打哈笑起來。
前兩天,萌萌還是說耳朵癢,每次癢起來抓不著撓不著的,很不舒服。我征求她的意見:“要不,我再帶你到二院去看看?看有什么好辦法?”她同意了
,第二天大清早我們就來到門庭若市的二院去了,果真,人很多,沒到八點就掛到了36號。好在我們已經(jīng)預(yù)料到會有等待的時間,所以她帶著Kindle閱讀,我?guī)е恍┵Y料,在候診室耐心等待著。
大約四十分鐘以后,機器喊號,我們按要求來到耳鼻喉的一診室,輪到萌萌時,她坐在觀察椅子上,女醫(yī)生詢問:“你哪里不好?”我正要插嘴講述她的情況,她卻先我一步把自己的情況清晰地告訴了醫(yī)生:“我之前耳朵疼,里面有耵聹,到醫(yī)院去,醫(yī)生取出了耵聹,但是我的耳朵還是癢,大致每天癢三次,一次癢十幾分鐘……”我驚喜地看著她,表達得如此清楚,傳遞的信息也很明確,醫(yī)生最喜歡這樣的病人。女醫(yī)生又問了幾個問題,我都想插個嘴,可是都沒插上,人家醫(yī)生根本不理我,萌萌也不需要我?guī)兔?。最后醫(yī)生檢查了一下,告訴萌萌這沒有什么,如果實在癢就滴兩滴藥水。到自助繳費機上刷醫(yī)??ǖ臅r候,我還沒有看明白怎么操作,萌萌就提醒我注意這注意那,讓我省了不少事。
從醫(yī)院出來,我贊揚她很能干,她先是對我的表揚很感謝,而后撒嬌說:“萌萌只要和媽媽在一起,就成了低能兒,什么也不會了?!边@話是第二次聽了,值得反思。前一段時間去長島,萌萌也說了這樣的話,不過她說:“和媽媽在一起,萌萌一直都是小朋友,享受一下!”我哈哈大笑,的確,我?guī)让瘸鋈?,基本都是我照顧她多一些,我告訴她今天我想插話,結(jié)果醫(yī)生不理我,我只好閉上嘴巴。萌萌說:“是嗎,我還以為是你想鍛煉我呢?”我翻了個白眼,表示“無語”。萌萌說:“爸爸和你不一樣,完全不一樣,爸爸和我出來,基本上都是我做,他等著我。”上次去醫(yī)院,萌萌自己掛號、自己看病,凡是她能做的都是她去完成,爸爸毫不操心,只是耐心地等她。萌萌說上次她爺倆去西安旅游,也大抵如此。聽了萌萌的描述,我暗暗佩服愛人,看來我要向他學(xué)習(xí)“懶”一些,“被動”一些,要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不要太勤快、太慈愛啦!
通過這件事,我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有些頓悟了,于是迅速調(diào)整我的行為,學(xué)會了對閨女說這樣的話:“行,這事你給我辦了!”“這事交給你了哈,我是不問了!”我發(fā)現(xiàn)效果很好,事實證明,交給她的任務(wù)都完成得不錯,哈哈,我更輕松了!
育兒觀念: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
育兒觀念:給孩子創(chuàng)造與同齡孩子玩耍的機會
子豪一直喜歡自己在家玩,不喜歡下樓去找同齡小朋友玩。每次從幼兒園回來后直接回家,怎么哄都不下樓,看到其他孩子都是玩到天黑都不進家的樣子,我一開始還覺得有些慶幸覺得這樣更省事。甚至覺得這樣孩子可以有時間讀更多的書。可是隨著孩子日漸長大,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孩子不會跟同齡人交往,在家里大人都是對他無限度的容忍,包容比較多,可是跟同齡小朋友接觸就不一樣了。每個人在家里都是小皇帝,這些小皇帝在一起該怎樣相處他必須學(xué)會。孩子畢竟是社會人,將來接觸的最多的還是人,所以必須讓孩子盡早學(xué)會與人相處。另外不知在哪里看到過說“孩子必須多跟同齡孩子接觸他的身心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雖然在幼兒園每天都能接觸許多小朋友,可是在幼兒園集體活動比較多,孩子很少有自由玩耍的時間,都是老師組織的集體活動,不能很好地鍛煉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
當(dāng)我意識到這個問題時,孩子已經(jīng)不愿意下樓去玩了,而且孩子越大每個孩子都有了固定的玩伴,形成了小集團的形式,好像子豪也很難再融進去。有時我能感覺到孩子想跟小朋友們玩,可是他不會表達再加上自己本身有些任性,根本沒辦法跟別人好好相處。越是這樣孩子就更加沒有自信,害怕被排斥更不愿意跟別人接觸了。上次跟早教中心的老師接觸時,老師告訴我如果長時間這樣的話孩子會朝著自閉的方向發(fā)展。這可把我嚇壞了,為了改變孩子的這種狀況我還打算去他們早教中心上課。可是經(jīng)過這一周的沉淀和思考,我覺得早教中心的人說得有點危言聳聽。子豪不是不喜歡跟人交流,跟我在一起時總是滔滔不絕地說著幼兒園的事。他只是跟同齡孩子接觸少,比較任性,不會合作,當(dāng)務(wù)之急我應(yīng)該給孩子找到合適的玩伴,讓他體驗到跟同齡孩子在一起的樂趣,他自然就愿意跟小朋友們玩了。
這幾天我就有意識地在給子豪尋覓合適的玩伴,想辦法給他創(chuàng)造條件跟小朋友接觸。昨晚我做了披薩,我特意多做出一個披薩,晚飯后我問子豪:“子豪,一會兒咱們?nèi)ソo鄭旭(樓下小男孩,比子豪大一歲)送披薩吧,讓他也嘗嘗好吃不?”子豪說:“好的。”結(jié)果下樓時碰到了于靖宇(也是同樓的小男孩,比子豪大一歲)媽媽,我們就去了于靖宇家。結(jié)果到他家后兩個孩子很快玩到了一起,一直到九點半子豪還遲遲不肯回家,直嚷著明天還要一起玩。直到第二天還還喊著要去找于靖宇玩,看來孩子并不是不想跟小朋友玩,而是缺少玩伴,在這一方面我這個當(dāng)媽的就要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啦。
周六子豪跟我去學(xué)校補課,正好同事家孩子二年級的小女孩也來了,雖然他們年齡上有差距,可是令人意外是兩個孩子玩得特別好。一直到晚上九點了,子豪還不遠意讓小姐接回家,還非要讓小姐姐去我家住。雖然家有倆寶,但還是深深感覺到現(xiàn)在孩子對朋友的渴望。想想我們小時候放學(xué)后一大幫孩子滿村子亂跑,比現(xiàn)在這些生活在科技發(fā)達的孩子們來說要幸福許多。
從孩子忘帶東西說起,別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每天上午,學(xué)校的保安師傅都會有一個雷打不動的任務(wù),就是穿梭在校園各個班級,把一些文具、水杯、跳繩之類的東西,送到它們的小主人手中。這些物品不是學(xué)生丟失在校園的,而是早上孩子忘記帶了,家長送到學(xué)校門衛(wèi)的。我在校門口值日的時候,好幾次碰到有家長匆匆把東西送來:“老師,我孩子忘記帶筆袋了,能幫我?guī)нM去嗎?”“我孩子的語文書忘帶了,麻煩你幫我?guī)нM去?!薄粋€下雨天,一個奶奶手里拿著一把尺來了:“我孩子是一8班的,尺子掉在家了?!蔽艺f:“沒事的,他自己會想辦法解決的?!薄八麜焕蠋熍u的,回來要哭鬧的!你幫我?guī)Ыo他吧!”“那你放在保安室,寫個名字貼在上面,呆會我?guī)湍憬腥藥нM去?!笨伤齾s不放心,手里拿著直尺,不停地拉著進校園的孩子問:“你是幾班的?你認識某某嗎?”連問了幾個孩子,都不是同一個班的。最后,我請一位老師幫忙帶進去,她才放心地離開。
感慨家長對孩子真是“盡心盡責(zé)”:盡心盡責(zé)地幫他們“處理麻煩”、“解決后顧之憂”。這樣做,家長真的是在幫助孩子嗎?看似幫助孩子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卻是在幫孩子逃避責(zé)任,逃避了自己因馬虎大意可能受的批評,逃避了他本來要承擔(dān)的責(zé)任。試想:每次忘記帶東西,總會有家長及時幫他送來,哪個孩子會自己用心去準(zhǔn)備所需要的物品?因為有堅強的后盾,所以他們就永遠用不著學(xué)著準(zhǔn)備自己的東西,反正到時候會有人送過來。所謂吃一塹長一智,如果孩子永遠不用為自己的丟三落四付出代價,他永遠都學(xué)不會自己打理好自己的東西,什么事情都要靠別人操心。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孩子忘記帶東西了,但又必須要用,那他就面臨著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是對孩子的一種考驗,不同的孩子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有人會開口問同學(xué)借,有人會向老師求助,有人會用其他物品代替,我就見過一個忘帶直尺的孩子,連線時用鉛筆來代替直尺,也連出了直線。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與人溝通的能力、巧用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鍛煉。而家長們這一“送”,剝奪了一個絕好的、鍛煉孩子的機會。
追根究底,還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的愛太狹隘、太片面,認為不讓孩子受半點挫折,不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就是愛孩子,及時幫孩子解決“后顧之憂”是愛孩子。真正的愛孩子,是做對孩子成長有利的事,做能讓孩子早日獨立、自主的事。
孩子的成長,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情。大自然中,狐貍媽媽把剛長大的小狐貍趕出窩去,老鷹把小鷹扔下懸崖逼它學(xué)會飛翔,小黃羊生下幾分鐘就得站起來跟著媽媽奔跑
,否則就會被狼吃掉……動物都明白這個道理:要早日讓孩子學(xué)會獨立,學(xué)會生存的技能,不要依賴父母??晌覀?nèi)祟悈s舍不得讓孩子在風(fēng)雨中鍛煉。在我們許多家庭里,家長過多地收權(quán),過分地攬權(quán)、霸權(quán),抑制了孩子的個性發(fā)育,影響了孩子的心理成長。家長始終把孩子攥在手掌心,老是擔(dān)心這個,擔(dān)心那個的,孩子不僅缺失了自由成長的機會,而且自我保護本能也逐漸退化。
愛孩子,就別剝奪孩子鍛煉的機會
愛孩子就要學(xué)會鍛煉孩子
愛孩子就要學(xué)會鍛煉孩子,過分嬌慣,有百害而無一利。作為家長或老師,應(yīng)該學(xué)會放手,讓孩子走自己的人生,那怕他時常摔跤,我們只需遠遠地看著,在心里為他加油喝彩。
當(dāng)看到這段文章時,覺得每個做家長或老師的都能做到。想到每年新生幼兒入園時,一個個孩子拉著家長的手,哭著不肯讓家長離去,有的家長只好留下來再陪陪孩子,老師親切的對家長講,你們放心上班吧,我們會照顧好他們的,可是有的家長還是不忍心離去。這其中的滋味只有輪到自己才真正體會到。
我的孩子今年三歲半了,到了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開學(xué)第一天,我和孩子早早來到幼兒園,孩子表現(xiàn)很好,和我揮揮手,就和其他小朋友玩去了。我有點不放心,站在那里沒動。孩子見我沒走又跑過來,對我說:“媽媽你回去吧,我沒事?!碑?dāng)我再次和兒子揮揮手,轉(zhuǎn)身離去時,才覺得心里怪怪的,那份難舍的親情,瞬間體會得淋漓盡致,想到別的家長不肯離去時的情景,我還錯怪他們對老師的不信任。直到今天,當(dāng)我送自己的孩子上學(xué)時,才真正體會到其中的滋味。
“愛孩子就要學(xué)會鍛煉孩子”我把這句話牢記在心。相信所有的家長都能做到: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相信他們,他們會做得更好,哪怕他們會時常摔跤,我們只會遠遠望著,為他們加油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