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娃娃愛吃,那個不愛吃
發(fā)布時間:2021-04-09 幼兒園娃娃教案 幼兒園游戲娃娃家 幼兒園大班風娃娃說課稿區(qū)域時間到了,你和同伴相約進入了“小鬼當家”。這已經(jīng)是你連續(xù)第二天進入這個區(qū)域了,看來你是相當?shù)南矚g在這個區(qū)域游戲。我靜靜的在一旁看著你和小伙伴的交流。一開始,你拎著個籃子走到娃娃的床邊撥開蚊帳對娃娃說:“你生病了,在家里好好休息。我要去買菜了!”說完你把食物放進了籃子里,接著又把籃子里的食物拿出來,又挑了一些放進去,反復了好幾次,我忍不住詢問:“糖糖,你為什么把食物放進放出呢?”你拿著其中一樣食物笑著對我說:“這個娃娃愛吃,那個不愛吃!”哈哈,原來是這樣?。√暨x完了食物你拎著籃子走進了小廚房,和小伙伴一起烹飪起了食物。
老師的聲音:
平時的糖糖總是一幅“壞壞”的樣子,喜歡和老師開玩笑??吹接螒驎r的你瞬間覺得好暖,照顧起娃娃來像模像樣的。你很喜歡這個區(qū)域,也漸漸學會把玩好的玩具放回原處,這是很大的進步。
接下來的可能:
糖糖在做飯游戲環(huán)節(jié),,拿著玩具鍋鏟煮飯炒菜,玩得不亦樂乎!我們也應該抓住孩子對此產(chǎn)生的興趣點,讓幼兒對廚師的職業(yè)與工作內(nèi)容有更深刻的認識,讓孩子親手制作自己吃的食物。
YJS21.cOm更多教育筆記小編推薦
教育隨筆:老師我不愛吃這個
午飯時間到了,今天的飯菜是西紅柿炒蛋,炒茄子和土豆燉排骨,還有米飯。輪到孩子們自助取餐的時間了,孩子們有的說老師我不吃茄子,有的說老師我不吃西紅柿,還有的說老師我吃肉不吃土豆,各種的挑食不是不吃這個就是不吃那個,真是頭疼,于是我就鼓勵孩子,每種菜都有它的營養(yǎng),只有什么都吃才能長得高高的,才不容易生病,我發(fā)現(xiàn)有幾個孩子在我說完以后,就開始大口的吃起來,但是有的孩子只是象征性的吃了幾口,就放在那里了,吃幾口也總比不吃強。
我們大人不也是這樣嗎?說實話,我不挑食,但也不喜歡吃西紅柿蛋湯。個人的飲食習慣不同,在午餐中的表現(xiàn)也不一樣,雖然我們應該培養(yǎng)孩子不挑食的好習慣,但也應尊重孩子的生活習慣,像個別的孩子,他們已經(jīng)很努力的將不喜歡的菜吃了幾口,對于他們是一個進步,以后再鼓勵他們多吃一點,也許他們不會很快的愛上這個食物,但我相信,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孩子不會很討厭的,這不是一樣能養(yǎng)成好習慣,如果一味讓他們吃下去,不但孩子不會對這個實物增加好感,相反更厭惡,所以,不同的主觀或客觀原因同樣也會影響我們的食欲,那么,我們何不也寬容一下孩子呢?多理解一下孩子,讓孩子慢慢的接受,逐漸改掉挑食的毛病。
可愛的娃娃(小班)
昨天下午上閱讀課的時候,我和孩子們一起閱讀了大圖書《我的作品》。通過閱讀大圖書,幼兒學會了小娃娃的制作方法。一個紙盤,一把剪刀,一本舊雜志,一些毛線,一個固體膠。用紙盤做娃娃的臉,毛線做成娃娃的頭發(fā),用剪刀剪下雜志上黑色的部分做娃娃的眼睛,紅色部分剪成嘴巴,最后用固體膠把這些粘到紙盤上,一個漂亮的娃娃就做好了。幼兒閱讀了大圖書后對做娃娃很感興趣,我就請幼兒回家也嘗試著做一做。
沒想到今天就有三個小朋友帶來了和父母一起制作的娃娃,讓我欣喜的是他們利用了家里有的廢舊材料制作出了不同造型的娃娃。丁丁小朋友用泡沫板制作了一個聰明的一休。嘟嘟小朋友用正方形的硬板紙做為娃娃的臉
,用紅色的廣告紙剪成一絲一絲的作為娃娃的頭發(fā),再用廢紙剪出娃娃的眼睛、鼻子和嘴巴,一個不一樣的娃娃就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怡怡小朋友做的娃娃真漂亮。她的想法真巧妙,用一個一次性的杯子做娃娃的身體,涂上漂亮的顏色,就變成了一件美麗的裙子。用另一個紙杯底部剪下來做娃娃的頭,畫上眼睛、鼻子、和嘴巴。多余的用來做娃娃的手和腳,還用一些花邊做成娃娃的頭發(fā),做出來的娃娃造型非常的優(yōu)美。
只要我們大膽想象,一些廢舊的材料在我們孩子和父母的巧手下變成了一件件手工作品。和我們的孩子一起收集,一起動手制作吧!
小娃娃變成一個胖娃娃
“小娃娃變成一個胖娃娃?!痹趦焊璧囊I下,孩子們正興高采烈地捏著一個“胖娃娃”。
“老師,你看看?!倍厒鱽砻髅髦赡鄣慕袉韭暎遗苓^去一看,立刻傻眼了。只見凹凸不平的大塊橡皮泥中間挖了一條深深的溝。我不禁脫口而出:“這是什么?”明明仰起小臉,得意洋洋地說:“這是一個坑?!蔽也唤鹕蟻砹?,冷冷地說:“大家都在捏胖娃娃,你為什么捏一個坑?”明明神秘地說:“小娃娃如果不好好吃飯,沒力氣,就會跨不過這坑,會掉進去的?!憋@然孩子的思維沒有跟隨著教師,行動也有違于活動的預設。怎樣轉化孩子的情感,讓他的行為融于同伴之間呢?
看著孩子快樂的小臉,此刻他還在為他的杰作而得意洋洋呢!如果采用比較生硬的口氣,斷然地否定幼兒的行為,那么勢必會打擊幼兒的操作熱情。孩子在不情不愿中,勉強按教師的要求捏橡皮泥,孩子不會體驗到手工活動給人帶來的快樂。
于是,我又為明明拿來了一盒橡皮泥,對他說:“你讓你的娃娃吃得胖胖的,看它還會不會掉進坑里?!泵髅髡f:“好!我的娃娃是最棒的!”說完,他開始了新的手工制作活動。
有時,面對孩子不同于其他孩子的行為,輕輕一句鼓勵的話,遠勝于嚴肅的訓斥。
不愛吃飯的寶貝
開學已經(jīng)兩周時間了,每次吃早點、午飯、午點,軒軒都很被動很不樂意的,同一組里的小伙伴們都陸續(xù)搬著小椅子到桌子旁邊去入廁洗漱了,唯獨他一個人坐在中間的位子上,身體側著靠在小椅子上看著,老師也鼓勵寶貝自己動手搬椅子,小家伙就光搖搖手不愿意搬過去用餐,在老師的幫忙下搬著小椅子牽著寶貝一起過去,小家伙也很勉強的,帶著寶貝洗手入座后,他就扒在桌子上不愿意自己獨立進餐,老師邊鼓勵邊哄著喂給他吃,小家伙才勉勉強強的吃個三四口就又轉頭不肯吃了。而且他就只要吃白米飯,不管是葷菜還是蔬菜,伴著米飯里喂到他嘴巴里,立馬就全吐出來了,擺手示意不要吃,掘強的小脾氣就凸顯出來了。
軒軒的生活自理能力與班里其他小朋友相比相對來說比較弱,產(chǎn)生這樣的結果是多方面的。關鍵原因是家長過分的溺愛包辦代替。錦軒在家中主要有奶奶照料,由于隔代寵愛,奶奶很多事情都親力親為,喂他吃飯,幫他穿衣服,導致孩子在家中生活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缺少練習機會,久而久之他跟不上他的年齡階段所應該有的生活自理能力。.
采取的策略:
1.教師與家長進行交流,把寶貝在園的表現(xiàn)實事求是的反應給家長,建議家長能與幼兒園配合,進行家園合力,讓孩子在家中也能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得到鍛煉。
2.建議幼兒的爸爸媽媽多于幼兒相處,讓父母擔負起教育的重任,要給予寶貝樹立自信心,幫助寶貝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和奶奶也進行交流,讓奶奶也初步具備正確的教育觀,不要總包辦代替。
教育隨筆:不喜歡喝這個粥,我要吃肉
給孩子們盛好飯菜后,我在教室里巡視起來,走到糖糖旁邊時,我發(fā)現(xiàn)他的碗旁邊都是米粒,連地上都是。我蹲下來輕聲說:“糖糖,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米飯弄到地上和桌上哦?!碧翘桥读艘宦?,又繼續(xù)吃了起來,可是他又把飯菜弄到了桌上。糖糖很快吃完了自己的飯菜,開始喝起了湯,只見他用勺子將湯里面的菜葉子挑出來,放到盤子里,喝了一口后,又用勺子把湯里的平菇挑出來,放到旁邊小朋友的湯碗里,“我不要吃這個,給你吃吧!”旁邊的小朋友轉過頭來看我,于是我走過去說:“糖糖,要多吃蔬菜哦,蔬菜可有營養(yǎng)啦。不吃的東西可不能放到別人碗里?!碧翘锹牶?,點了點頭?!袄蠋?,他又把桌子弄臟了!”陽陽喊道。我走過去一看,徐胤賢把碗里的粥弄得滿桌子都是,連衣服上都有?!疤翘?,你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多不干凈??!”
“老師,我不喜歡喝這個粥,一點都不好喝?!碧翘青街煺f。
“為什么不喜歡喝這個粥呢?里面還有甜甜的小圓子呢,小朋友可喜歡吃這個了?!?/p>
“可是我就是不喜歡喝這個粥,我要吃肉!”
“我告訴你哦,喝粥對胃可好了,我們的胃最喜歡這個了,喝米粥可以讓胃很舒服哦,小朋友光吃肉可不行?!痹谖业膭裾f下,糖糖慢慢吞吞的喝完了碗里的粥。
愛那個不可愛的孩子是教師的職責
很多人常說——愛自己的孩子是感性的,愛別人的孩子是理性的。作為教師我們常常述說著關于“愛”這個詞,也經(jīng)常做著關愛孩子——愛那個可愛的孩子是人的本能。愛那個不可愛的孩子是教師的職責。
天天是班里數(shù)得上第一的人——講衛(wèi)生,吃完餐點放碟子是最后第一名,和好朋友相處吵鬧是第一名,調皮搗蛋注意力不集中是第一名,性格乖僻是第一名,午睡睡下、起床是最后第一名等等。
進入中班將近四個月了,這孩子上課從沒有自己舉手發(fā)過言,也從來沒有認認真真的坐穩(wěn)過一節(jié)課,每次活動他都坐在教室后面旁若無人的玩——玩手指,說話,玩各種各樣細碎微小的東西。手上的指甲都是自己咬的,手指吸吮的多出一大塊,每次我們說他的時候他都會說:“我不會了,我不會了。”過后他又這樣了。
就在我想應該怎樣和他的家長溝通的時候,他的奶奶找到了我們,說到孩子在家我們不能管他,他脾氣可大了。敘述了解下,我知道天天只是有著他的奶奶帶著,爸爸媽媽都只顧自己從來不管孩子,哪怕自己空下來了,就是呼呼大睡,這讓孩子心理上得到的愛不是全面的,我想這可能是直接的原因。我們答應了他奶奶說在幼兒園我們一定會和孩子說的,只是你們家里也要配合,不能一個人都不管,光靠在學校的肯定不行,如果像他爸爸空了,讓他爸爸也來接送接送孩子,只有我們共同努力孩子一定會有所改變。
活動課的時候,我看著這個孩子:我一點也不喜歡這個孩子,但我有責任把溫暖傳給這個孩子;他一點也不可愛,但他有權利獲得同樣來自老師的愛;作為一個老師,我們無力改變他在家庭中的狀態(tài),但我們可以改變他在幼兒園的狀態(tài)。于是我把天天的位置從第7組挪到了我們老師的正對面。我想了很多辦法改變他,活動課上多提醒,如果他表現(xiàn)好就獎勵小紅花,但目前為止收效都不是很大。有時候的我心中對此充滿了挫折和無奈。我并不認為我是一個偉大的天使,一句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我只是盡可能想讓這個孩子感受我們的愛。
我不知道這個孩子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希望他是一個正常地品味幸福的普通人。改變一個人可能需要很多人很長時間很多精力才能做到的事,希望我是陪伴孩子旅途的伙伴;是幫助孩子戰(zhàn)勝困難的戰(zhàn)友。
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希望自己能在短暫的生命中發(fā)一點溫暖的光。愛那個不可愛的孩子,愛我們所有的孩子,因為他們都值得關愛。愛那個你不愛的孩子,讓每一棵苗苗在陽光下生長,一片珍貴的溫馨,一曲純潔的生命樂章,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分鐘都能給我幸福和激情。
觀察記錄與分析:娃娃家區(qū)域游戲——吃飯嘍!
實錄:
第一次吃飯:區(qū)域游戲開始了,娃娃家里有三男二女,男1是“爺爺”,他在廚房里用蒸籠煮著湯圓,遞到桌上給其他四人吃。女1說:“吃飯了!”另一女孩說:“寶寶不能吃?!迸?說:“大家一起吃?!?/p>
第二次吃飯:男1“爺爺”選擇單人座沙發(fā)坐下加入吃飯行列,然后叫大家不要再吃了。一男孩說:“我已經(jīng)肚子很餓了,餓了沒力氣?!绷硪慌⒄f:“餐桌吃!”
第三次吃飯:桌上的蒸籠被一男孩拿走,男1“爺爺”很是生氣,把它搶了回來。一家五口終于坐下來一起吃飯。
第四次吃飯:女1請“爺爺”再去煮點,男1說“沒有”(湯圓)。女1說:“烤面包!”并把面包裝進烤箱里。最后,在一陣有的洗手,有的打電話,“爺爺”用蒸籠端來烤好的面包后,一家五口又一起坐下來吃飯。而地上也杯盤狼藉……
分析:
娃娃里的這五個孩子他們能運用材料和角色扮演進行假扮游戲。從他們的語言交流中可了解到大家都能聽懂對方的語言,能理解對方并能清楚地表達,如第二次吃飯當“爺爺”讓大家不要再吃時,另一男孩能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從他們的交往情況來看,在四次吃飯的過程當中雖有伴隨爭坐三人座沙發(fā)和爭搶“蒸籠”的現(xiàn)象,但他們都能自行解決、妥協(xié),說明他們愿意與人交往和友好相處。再者,整個游戲中孩子們重復四次吃飯情景,重復使用提供的材料反復地操作;雖然后面有出現(xiàn)“烤面包”的情節(jié),還是局限在吃飯這一游戲情景中。這表明小班幼兒的游戲特點與方式具有動作的重復和行為的單一性,且有時是盲目地擺弄材料。如何讓他們進一步提升游戲水平呢?
推進策略:
1.創(chuàng)設情景,適當增加游戲材料。材料是幼兒最好的朋友,適當增加材料如衣服類、過生日玩具等,讓幼兒在游戲時使用材料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想到與之關聯(lián)的問題或情節(jié),從而讓游戲變得有目的。
2.收集信息,幫助幼兒梳理經(jīng)驗??山柚掌?、情景再現(xiàn)等經(jīng)驗分享法,運用啟發(fā)性語言幫助幼兒重構認知經(jīng)驗;或介紹新材料,激發(fā)幼兒想象、討論,從而拓展幼兒的游戲經(jīng)驗。
3.教師退位,充當幕后支持者。我們要堅信“幼兒才是游戲的主人”。如游戲中有一男孩說要打電話給媽媽,但只叫了聲媽媽就掛斷電話,因為一旁有老師向他發(fā)問。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只要默默地關注、支持和鼓勵,耐心地等待幼兒的反應,觀察其做法,了解其想法,在全面?zhèn)刹斓幕A上正視孩子的游戲,才能真正去判斷他們到底是真游戲還是假游戲?相信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珍惜游戲和生活的價值吧!
教育隨筆:不愛吃飯的秘密
案例背景
九月入園時發(fā)現(xiàn)小宇是一個挺能干的孩子,每次吃飯都能很快的吃完,而且吃的非常干凈,從來不要老師盯著。可是,一個國慶假回來了以后,發(fā)現(xiàn)他變了。
案例描述
每天中午吃飯,只要老師和阿姨不看著,他就會做在那里動也不動,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問他:“你怎么不吃。”他說:“不想吃?!薄盀槭裁床幌氤浴??!帮?zhí)闪恕!薄澳悄阋趺闯浴?。他說:“泡湯吃?!睙o奈我們只好讓他泡湯吃??墒?,有一天我發(fā)現(xiàn)我們中午吃雞腿的時候,我們沒有說什么就看到他在那啃著自己手里的雞腿,特別香。這是為什么呢?竟然還有一次,小宇放學在大門口對著媽媽說:“媽媽,我今天湯泡飯把飯吃的干干凈凈?!彼麐寢屨f:“好,真棒?!?/p>
分析
現(xiàn)在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在家爸爸、媽媽都是比較慣的。這個不吃,那個不吃,只要是他們不想吃的家長就會不給他們吃??墒沁@樣他們有沒有想過好不好呢?只是一味的順著他們,帶來的后果只有害沒有利。多次和他的爸爸、媽媽溝通了,他的爸爸、媽媽都這么說:“他想吃湯泡飯就讓他吃嘛?!蔽覀儾]有一直給他吃湯泡飯,而是每次在吃飯的時候多鼓勵他,表揚他,效果不一樣,就像那天在吃雞腿的時候,我么多鼓勵他,他一會兒就吃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