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育兒需關注的四個焦點
發(fā)布時間:2021-04-01 幼兒園四個太陽說課稿 幼兒園春的教案 幼兒園四季的教案春節(jié)臨近,如何呵護孩子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新年成為家長們的話題。走親訪友咋問好,出行安全怎么保證,流行病怎樣預防,作息如何調整才能跟上節(jié)后送園的節(jié)奏,這些都是關注的焦點。早教、幼教專家聯合支招,看一看是否能解決你的難題?
串門:與禮儀同行
親朋好友多串門,這是對孩子實施禮貌教育的好時機。濟南歐亞三之三幼兒園李玲園長提出,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禮貌,既可以避免出現尷尬的局面,又有利于幫助孩子增加社會經驗,鍛煉社交能力。年輕的爸爸媽媽們應考慮孩子的性格特征、客觀的條件和特殊的環(huán)境,采用合適的教育方法??梢越毯⒆訉W習禮貌用語和餐桌禮儀,體驗分享和感恩等。李園長提醒家長,在人多的地方,如果孩子表現出不禮貌的行為,要做一個聰明的家長,維護孩子的“面子”和尊嚴,不能當著眾人的面大聲地批評、呵斥??梢云届o地帶孩子到外面或洗手間,以悄悄話的形式告訴他應該怎么做。孩子有好的表現,也要及時、明確地表揚他。
出行:安全意識第一
走親訪友、乘車逛街,安全意識不能松懈。商場人多不去湊熱鬧,孩子追逐打鬧要適度。此外,一些新型玩具的安全也值得家長注意。
天才寶貝早教中心專家提醒,出行的安全還包括流行病的預防。乘坐公交車等交通工具時,車上的把手、扶手,座椅后背是公用的,極有可能沾有病菌。摸一摸把手,再摳一摳鼻子,體質弱的孩子很可能就會感染病毒。所以家長帶孩子出門,盡量戴上口罩,不要用手接觸口鼻。遇有咳嗽、打噴嚏的人,盡量遠離?!?467.com.cN 大學生范文網】
飲食:大快朵頤亦有度
金寶貝早教中心育兒專家指出,每年寒假過后,便會出現不少胖墩。肥胖不僅影響孩子生長發(fā)育,還會拖累大腦功能。過節(jié)期間家家餐桌上菜肴豐盛,大魚大肉比較多,而且零食、糖果等也吃得較多,但活動量比平時要少。這些都是導致孩子節(jié)后生病的主因,不僅容易引起腹脹不適、消化不良,而且在一段時間內比較集中地大量進食,還有可能影響大腦功能,出現通常人們所說的“越吃越傻”的情況。
作息:規(guī)律打破不利再送園
每年春節(jié)過后,不少孩子都出現送園難的情況,甚至有些寶寶扎堆感冒,需要就醫(yī)。歐亞三之三幼兒園李玲園長建議,春節(jié)期間家長要注意調整生活節(jié)奏和作息時間。過節(jié)時,孩子們容易打破原有的生活規(guī)律,晚睡晚起,白天的午睡也不能保障。睡眠不足會直接導致孩子免疫力降低。她提醒家長,節(jié)日期間不要過分縱容孩子,給寶貝做個生活上的榜樣,起居作息規(guī)律,多讓孩子吃清淡食物,早睡早起,多喝水,人多少扎堆,適當增加戶外活動,增強孩子的抵抗力,室內要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清潔。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提升寶寶注意力需注意兩點
主持人:還有關于智力發(fā)展方面的問題,很多家長反映說,孩子可能1到2歲的時候,他的注意力可能很分散,他可能在一個忙碌的環(huán)境下自己很專注,但是往往保持不了一個很長的專注力。
夏弘禹:這是很正常的,比如8個月到16個月,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于玩具或者新鮮的東西的注意力維持3、5分鐘是正常的,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去體驗非常多的物體,對物體充滿了興趣,有個有趣的現象,寶寶在7個月以前,媽媽抱著吃飯沒問題,一到8、9個月他看到什么都會抓,這就是寶寶對物體開始有非常大的興趣。
我們稱這個階段為因果相關性,就是孩子在這個階段要了解身體跟物體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所以什么東西都要去碰、去抓、去摸。所以這個階段家長第一件事,就是要確保孩子的安全,任何能夠傷害到孩子的東西盡量不要拿到,剪刀、針、刀子都不能放在桌上。這個階段孩子會對什么感興趣,會想玩電話,會把紙巾一張一張拿出來,他看到紙會撕,看到什么東西都會去碰、去摸,這是正常的,所以盡量讓孩子去體驗這些東西。在體驗這些東西的過程中,家長最重要的是告訴他,這個物體跟他有什么相關性,杯子是用來稱水喝的,紙是用來寫的不是用來撕的,盤子是用來放菜的,告訴他所有東西。當然也可以做給他看,同樣也可以用口述、用語言,雖然他不懂,但是可以通過你的語言、動作慢慢講解,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慢慢學會,要多重復。
主持人:該不該有意識的去培養(yǎng)他的專注力呢,既然您剛才說是一個正常的發(fā)展過程,是不是要讓他有專注力要讓他專心做一個事情是跟他相悖離的呢?
夏弘禹:幫助孩子的專注力有兩個做法,第一,家長親自參與,陪著孩子,第二,用鼓勵的方式維持孩子對游戲或者物體的興趣。比如,當孩子第一次拍手的時候,周邊的大人都用笑聲、鼓勵鼓掌,孩子會很開心,因為他得到鼓勵的時候還想做給別人看。家長的參與、家長的鼓勵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等于3歲前要建立內在的邏輯思維的能力。
夏弘禹:孩子從出生那天到2歲半、3歲以前會對三種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一個是人,一個是物,一個是事,他開始了解到這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他慢慢懂得的人越來越多,慢慢懂得人的角色,不同的人跟他之間怎么互動,這個跟社交有關。第二個,物體。8到16個月孩子對物體非常感興趣,他想要知道物體跟他有什么關系,這些物體怎么用,如何互動。第三個,事。洗澡、吃飯、睡覺都是事情。到了2歲半、3歲之后他把人、物、事的邏輯建立起來了。爸爸這個人每天早上帶著公事包這個物體去做上班這件事情,所以他知道這個公事包是跟爸爸邏輯聯系在一起的,邏輯就開始產生了。
怎么建立邏輯呢?通過故事書,為什么3歲的女孩子沒有人喜歡穿黑色,因為只有巫婆才會穿黑色,所以他們會穿白色、紅色、粉色紅,為什么?因為故事書里面的公主會穿這樣的衣服,故事會讓孩子去建立邏。為什么希望孩子2歲就開始讀故事,因為故事可以幫助孩子的語言能力,幫他建立對人、物、事的邏輯。3歲以后,這個邏輯感慢慢增強,孩子再進入幼兒園,開始獨立學習。
早期教育需注意的幾個誤區(qū)
1.養(yǎng)護和教育分不開:
孩子的早期的教育和養(yǎng)護、保健是分不開的。孩子最初的發(fā)展能力是最快的,對他的一生影響重要,機會決不要錯過。在養(yǎng)護時,與寶寶進行語言和感情的交流,就可以促進寶寶語言和情感的發(fā)展。早教不是教孩子知識和技能,而是引導寶寶感知、認識的過程,寶寶爬、站、走都是一種教育。2.包辦、放任都不可?。喊k孩子應該學,應該做的事是比較普遍的現象,比如看孩子在游戲中表現不佳,有時家長會為了自己的面子,三下五除二幫孩子弄好。這點陽光寶貝的專家們認為是不可取的。因為孩子自己探索成功是最高興的,孩子探索時,反復的過程是必須的。意識到包辦不好,于是年輕的現代父母又走了另一個極端:放任。任孩子自由發(fā)展,把孩子往玩具中一扔了事。1歲左右,正是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時期,如果不管理孩子,孩子很有可能養(yǎng)成有頭無尾,不認真做事的壞習慣。3.給孩子思考的機會:現在有很多父母有時在孩子的教育上會急于求成。拿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舉個例子:自己的孩子的東西被其他孩子搶了,第一位母親對孩子說,他搶你的,你也搶他的;第二位母親讓孩子要大度點;而第三位母親讓孩子自己想該怎么做。陽光寶貝專家分析:“第一位的母親的做法不太可取,如果所有的母親都這樣教育孩子,將來孩子將生活在什么樣的人際環(huán)境之中;第二位的母親沒有給孩子思考的機會;還是第三位的母親做法比較可取,給了孩子一個獨立思考的機會?!?h2 style="color:black">育兒觀念: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需要注意兩點現在有很多家長對自己孩子的評價是不負責任的,以自我為中心。殊不知,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生來是負責任的,所有的人生來都是傾向于逃避責任的,如果孩子小的時候不負責任,大了也同樣不會負責任。有家長誤以為孩子小的時候不負責任,大了自然就會好了。事實上是一個人會自然而然地變老,但是一個人不會自然而然地變成熟。變成熟需要訓練。因此一個孩子如果得到了正確的訓練,他就能夠變得負責任。孩子能不能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全看家長怎么教。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感
在11月3日由福建省文化廳、共青團福建省委、福建省少工委聯合發(fā)起的公益講座紅領巾講堂—家長課堂“6A親子教育”系列講座上,旅居新加坡學者、新加坡綠洲健康家庭教育機構培訓師、導師倪耿忠通過分享“責任”原則,給了家長一個標準答案。
耿忠老師表示在訓練孩子責任感的時候,要做的非常重要的兩點是:第一點,請家長在家庭關系中,以夫妻關系為第一位。千萬不要以為我愛孩子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是以夫妻關系為第一位,變成了父子關系或者是母子關系為第一位的話,孩子就會絕對培養(yǎng)成一位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這樣的人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在婚姻和工作中會遇到障礙。所以大家一定要記住,在家庭關系中一定要把夫妻關系放在第一位。第二點,沒有界限的父母往往就會教育出不負責任的孩子。界限是指要區(qū)分什么是我要為孩子做的,什么是孩子自己要承擔的。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里面有兩種角色。一種角色叫建造者,一種角色叫拯救者。建造者和拯救者的最大的區(qū)別是建造者有界限,拯救者沒有界限。
如何才能知道界限在哪里呢?在這里要問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這是誰的責任”;第二個問題“我做了什么事情,讓孩子體會不到這是他的責任”;第三個問題:“我該怎么做來幫助他明白承擔責任”。
正確認識孩子拒絕承擔責任時的痛苦當孩子不愿意承擔責任的時候,會覺得很痛苦。這個時候我們做父母的在看到孩子痛苦的時候,會經常犯一些錯誤,變得沒有界限,因此,家長還需要正確看待孩子的痛苦,對此倪耿忠分享了四個原則。第一,請你不要讓孩子的痛苦控制你的行動。因為有很多父母會被孩子痛苦控制自己的行動。有一次我在一個學校,那個校長對我說現在根本不是家長去教導孩子,很多家長都被孩子控制了,就是當孩子拒絕承擔責任的時候,他就會很痛苦。做家長的就會被孩子的痛苦所限制。就說算了,算了我替你解決。第二,不要把孩子的痛苦當成是你的痛苦。有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痛苦的樣子,就感覺是自己的痛苦一樣。其實過一段時間,孩子很快就會沒事的。第三、對孩子來講,最重要的是他的成長,不是要逃避痛苦。他要學習與好痛苦一起結盟,透過好痛苦學習成長。如果孩子小的時候讓他逃避責任,為了逃避痛苦,那么他大了就要逃避更大的痛苦。他變成了一個不負責任的人,當他進入婚姻和事業(yè)的時候,他的婚姻和事業(yè)就會失敗。他的一生就會承擔更大的痛苦。為了幫助他大了以后會少受痛苦,請在孩子小的時候,不要幫助他逃避痛苦。
此外,言教不如身教,在責任感方面也是一樣的。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孩子。那么做父母的首先要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親子閱讀,你需要注意的六點
1閱讀時間
從數據中可以看到,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家長和寶寶親子閱讀的時間在逐漸延長,這一趨勢受到兩個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寶寶注意力維持時間延長了,這是寶寶神經系統(tǒng)成長的結果,家長敏銳地發(fā)現到了這個成長,就能和寶寶進行更多較為持續(xù)的互動了;
第二是家長愈發(fā)關注寶寶的語言發(fā)展和教育了,寶寶剛出生時,家長更多地是關注寶寶的保育,寶寶吃喝拉撒睡占據了家長的全部神經,隨著寶寶生活日益規(guī)律,親子互動日益融洽,家長也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對寶寶認知發(fā)展的關注上。
對于較小的孩子,家長無需規(guī)定其閱讀時間,更無需為寶寶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短擔心。優(yōu)秀的圖畫書會用它們的色彩、造型、構圖、功能(洞洞書、翻翻書、觸摸書、音像書等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家長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好玩的”書呈現給寶寶,讓寶寶有機會和這些“書”親密接觸,無拘無束。至于持續(xù)多長時間,那完全由寶寶做主就行了。
2選書類型
童書的分類方法很多。從外形上可以分為異形書和普通書;從材質上可以分為非紙書、紙板書和普通紙質書;從內容上可以粗略分成文學類和非文學類圖書。從主題上更有豐富的內容。
小寶寶的家長在選書時,選擇范圍沒有大寶寶的家長大,主要是由于低幼童書較少,新手父母的經驗不足,寶寶的閱讀局限性比較大。
0-2歲寶寶理解故事的能力尚未形成,家長可以選擇少量情節(jié)簡單、篇幅短小的故事類圖書,題材主要是和寶寶的日常生活有關,例如吃飯、睡覺、便便等,利用寶寶現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寶寶理解故事。
這個年齡段,家長可以更多地為寶寶選擇一些異形書或玩具書,題材也是以認識身邊簡單事物為主,例如寶寶的身體,寶寶的動作,寶寶熟悉的動植物、生活用品等,幫助寶寶愛上圖畫書展現的世界,并把自身經驗和閱讀聯系在一起——基于經驗閱讀,并把閱讀的內容運用到生活中。
此時選擇的圖畫書盡可能色彩柔和、明亮,色彩不宜太過艷麗、紛亂。過多的細節(jié)并不是這個年齡段寶寶的必需,簡潔明了的造型更能得到寶寶的關注。
良好的性格培養(yǎng)、習慣培養(yǎng)都是必要的,但圖畫書給寶寶的影響往往是隱性的,圖畫書中深受寶寶喜愛的正面形象為寶寶的行為做出了榜樣,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選取主人公年齡和當前寶寶年齡相仿的圖書,這樣才為寶寶樹立了可及的行為榜樣,相反,如果為寶寶樹立了超越其年齡段的榜樣,寶寶理解不了,也做不到,圖畫書的行為塑造作用也就沒有了。
3選書依據
從調查中看出,三個年齡段的家長都把“寶寶興趣”當作為寶寶選書的首要依據,這是非??扇〉膽B(tài)度。
其實,“寶寶的興趣”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就是“寶寶能力”的具體表現。
年輕的父母往往并不能夠準確定義不同月齡寶寶的具體能力上下限,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指標。年輕的父母不用為此擔心,只要認真觀察寶寶,遵循他們的興趣就好了。就像維果茨基講的,“三歲前的寶寶他們自己的發(fā)展大綱”,父母要做的,主要就是發(fā)現和支持。
也有父母選擇“自己的期待”,而且,隨著年齡提高有上升的趨勢,說明孩子大一些了,父母希望給予更多的規(guī)則、文化、認知等方面的影響,只要是父母的期待符合孩子發(fā)展的水平和孩子的意愿,就沒有問題。
但不要把要求定得太高,實際上,當父母的期待違反了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時,父母很容易看到孩子的抗拒反映,例如不專心,表示拒絕等等。這時,就是寶寶給父母發(fā)出信號了,他們在說:“我太小了,還不看不懂?!薄斑@個內容,我目前還不感興趣。”爸爸媽媽只要把這些圖畫書留起來,過一段時間,就會發(fā)現,寶寶可能會對這些內容感興趣了。
因為圖畫書的閱讀也好,其他內容的學習也好,都要基于寶寶慢慢積累起來的生活經驗,這樣的學習才是最有效的,也是最有價值的,超前和滯后的學習都是一種浪費,而最知道是否適宜的,就是我們的寶寶。跟隨寶寶的興趣,就是尊重寶寶的能力。
成人的期待需要用“寶寶的興趣”來檢驗。
4親子閱讀方式
三個年齡段的大多數父母都選擇了有互動的親子閱讀方式,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適宜的。
三歲前寶寶的閱讀,主要是依賴父母的講述進行的,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看到的和聽到的來建構完整的概念。
聽故事,確實是寶寶的需要,聽故事在童年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但看圖也同樣是寶寶的需要。寶寶通過大量的圖畫信息來完善頭腦中的圖式庫,為他們將來的自主閱讀、自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從小給寶寶圖文閱讀的機會,也會讓寶寶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
有些父母選擇讓寶寶自己看,我想可能指的是一些玩具書,寶寶和書的親密接觸也很重要,給寶寶與書單獨相處的機會,當書是一件玩具,也是需要的。
5開展親子閱讀的目的
多數父母選擇了培養(yǎng)寶寶的“閱讀興趣和習慣”,說明他們意識到對于0-3歲寶寶來說,什么是最有價值的。
我們認為,小寶寶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寶貴的,而培養(yǎng)行為習慣、拓展知識經驗、塑造健康人格等等,都是在此基礎之上展開的。
如果父母看著寶寶的興趣,順應寶寶的需要,那么閱讀的綜合培養(yǎng)價值就會逐一顯現;如果父母過分看重認知、品格甚至識字的功能,而忽視了興趣和習慣的培養(yǎng),甚至破壞了寶寶的興趣,那么就有可能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了。
6親子閱讀后的工作
對于0-3歲的寶寶來說,除非他們對文字有明顯的興趣,過早地刻意識字并不一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不少1歲以上的爸爸媽媽選擇了識字作為閱讀后的活動,并不恰當。
0-3歲,主要是寶寶口語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識記字形對他們來說存在一定困難。一般寶寶對符號的興趣,出現在4-5歲以后,那個時候再結合閱讀的內容討論一下符號,也為時不晚。
而0-3歲的寶寶,不妨就和他們聊一聊書中有趣的情節(jié),做一些與閱讀內容有關的小游戲好了。而實際上,對寶寶最好的活動,就是一讀再讀。因為寶寶的生活經驗、語言經驗有限,往往多次重復閱讀才能滿足他們理解的需要。如果方面要結合閱讀內容展開游戲,不妨考慮和生活密切結合的游戲或活動。
家長請關注孩子的四種心靈需要
孩子的心靈是一個沒有雜質的凈地,沒有謊言,沒有欺騙,一切都直來直去,他們的行為都是基于想滿足自己某種單純需要所致。但如果爸爸媽媽對他們的行為缺乏敏銳觸覺,則可能引起不良的行為問題,如能小心參考下列四點,則有助于了解他們的心理。
四種幼兒心理需要
1.父母的愛護和關懷;
2.被接受、被尊重;
3.得到別人的贊賞;
4.在家里有地位。
有些孩子可以利用好的行為表現,來取悅父母得到贊賞,從而滿足其心理需要;但有些孩子不能做到此點。當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以不適當的行為作為補償。
四種不適當行為
第一種:引起注意。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注意,才會感到自己被父母重視。而當孩子不能從好的行為取得父母的注意,便會用不對的行為來達致目的。
第二種:爭權力。像成年人一樣,孩子覺得自己是重要的,需要得到別人尊重和接受。當孩子覺得父母用權力來支配自己,就會以反抗來表現自己的能力。父母愈是行使權威,孩子的反抗就愈大。
第三種:報復。孩子在與父母爭權力的過程中,往往是失敗者;便轉用報復的行為來刺傷父母的心。孩子覺得這樣才令父母知道他的重要。
第四種:自暴自棄。當孩子覺得自己全無價值,就連對抗和報復的勇氣也失去,則會透過表現無能來逃避別人對他的要求。
過分保護、同情、控制和支配孩子,均是不尊重的行為。負責任的父母應以友善和嚴謹的態(tài)度,給予孩子選擇自由,同時讓孩子親歷此抉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