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家長們應該學點心理學

發(fā)布時間:2021-03-22 教育學心理學筆記 教育心理學復習筆記

知道北京冠城園小女孩跳樓自殺的事情,心酸、心痛。

帖子里的一句話,讓我淚流滿面:“爸爸,我怕,我不想上學,你抱抱我吧?!?/p>

不管孩子跳樓的原因多么復雜,這句話是孩子輕生前的求救信號,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要明白!孩子在那一跳之前,經(jīng)歷過多么痛苦而艱難的抉擇,她又是多么留戀這個世界,依戀她的父母!她這樣說,這樣做,是在向父母求救,家長一定要接納孩子的想法,接納孩子的懦弱、耍賴、嬌氣,抱起孩子,告訴她,爸媽永遠愛她,永遠和她在一起。不管遇到什么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爸媽會幫助她解決,一定會的!

有點寫不下去了。我是學心理學的,我明白這個道理。但我不知道該怎樣讓家長們都明白。

最近單位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同事也這樣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也平生第一次去八寶山參加了遺體告別。本來我一直認為,他的決定是由來已久,并非一時想不開,可是看到他的遺體時,面對那修整過的容貌,我還是控制不了自己。

但這個小女孩不是,她和他不一樣。她的花樣年華剛剛開始,她的死完全可以避免的。假如她的父母知道人在輕生前的異常行為,關注到孩子不尋常的言語、行為,是完全可以先穩(wěn)住孩子,帶孩子去做心理咨詢,先度過危機,然后再慢慢解決累積的問題。

家長們,學一點心理學,努力去體察孩子的感受、情緒,關注孩子的行為,做善解人意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渡過難關。

另外,推薦幾本書:尹建莉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心理學方面的,多看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書,具體書名我一下子想不起來,以后推薦。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擴展閱讀

年輕的父母應該學點心理學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個個奇跡。只是在他們的成長中,由于生理呈現(xiàn)為階段性的發(fā)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學到、一點點發(fā)展的,所以他們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全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便會不時地有一些讓人費解的行為。我說一個發(fā)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例子,我的哥哥在山東師范大學工作,嫂子在職教學校擔任輔導員,工作都熱別忙,嫂子生下小孩三個月就上班了,就請了一個十八九歲的親戚來照顧孩子,她年齡小沒有帶孩子的經(jīng)驗,只是餓了喂奶粉,渴了喝水,不渴不餓就自己玩,與孩子基本沒有交流,這樣一直持續(xù)到孩子三歲。剛入園時,孩子又哭又鬧,中午從不睡覺,下午回家就拿起一床小褥子抱在懷里,晚上睡覺必須蓋那床褥子,不得已,只好把它帶到幼兒園,這樣才安安穩(wěn)穩(wěn)的睡午覺,以至于那床小褥子四個角都破損,孩子也離不開它。這一奇怪的行為這才引起哥嫂的注意,這是缺失愛的表現(xiàn)啊,小褥子是孩子的依靠、是離他最近的、上面也許帶著媽媽的味道,這是一種感情的依托。哥嫂感覺虧欠了孩子,沒有好好的研究孩子,沒有理解孩子的心理,于是經(jīng)常陪孩子做游戲、談談心,慢慢的孩子的性格也開朗了,小褥子也放手了。類似的例子很多,在幼兒園里有的孩子撒謊、打人、拿別人的東西......,但追尋他們的成長歷程都有原因的,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教育好孩子,身心才能健康地和諧發(fā)展。所以,學一點兒童心理學,會使父母更為理解孩子的各種行為,能夠及時的幫助孩子,解決他們遇到的心理問題;也可從生命成長,發(fā)展的角度,更好的引導孩子的行為。有利于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希望年輕的父母成為學習型的家長。

國外的家庭教育,我們最應該學習這一點


在外國人眼里,中國有很多奇怪的現(xiàn)象。

比如到家里做客,看到爺爺奶奶端著飯碗,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比如沙灘上玩游戲堆城堡,孩子堆不好哭鬧,爸媽就會趕緊幫忙堆好。

不只是喂飯、玩耍這些小事,幾乎所有事,長輩們都要幫孩子完成,生怕委屈了自己家“小皇帝”“小公主”。

于是,有些人上了大學住宿舍,不會洗衣服不會換床單被套,一遇到需要動手完成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打退堂鼓。

相比之下,外國人簡直就是心靈手巧。

經(jīng)常在電影中看到,可能只是上中學上大學外國孩子,就會修汽車、搭建房子、組裝家具,需要動手的活樣樣信手拈來。

藝術來源于生活,現(xiàn)實中,其實很多外國人也是如此,因為社會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從小就很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美國家長通常會給孩子提出明確的要求和期待,積極鼓勵孩子提高生活技能,實現(xiàn)“心靈手巧”。

家長從和孩子一起做,到看著孩子做,最后到讓孩子獨立做,循序漸進地提高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在過程中,美國父母更注重孩子獲得的學習和成長,不會苛求結果的完美。如果孩子做的不好,他們不會責備孩子,也不會瞞著孩子偷偷修正,而是親自示范如何做更好,允許孩子自由選擇和發(fā)揮。

讓孩子懂得無論嘗試成功或是失敗,都是一種經(jīng)歷和成長。

在德國,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更是明明白白地將孩子的勞動義務寫進了法律:6歲以上的孩子必須幫助父母干家務。

德國人幾乎家家都有一個“小工廠”,或是獨立的一間屋子,或是地下室,擺放著各種規(guī)格的螺絲、墊圈、釘子等,還有各種工具,簡易的、現(xiàn)代的、木工、瓦工、鉗工等應有盡有。

平時自己家房屋裝修,汽車、家電的維修,都是一家人一起分工協(xié)作,自己動手完成。

國外的童書也會很注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在書中穿插動手環(huán)節(jié),家長陪孩子一起讀書時就可以和孩子互動,也會鼓勵孩子獨立完成,做好后有所獎勵。

而我國,在多是獨生子女的情況下,爺爺奶奶過度溺愛,父母也無微不至的關心,使得孩子逐漸被培養(yǎng)成溫室里的花朵,禁不起風吹雨打,動手能力越來越差,生活經(jīng)驗也少之又少。

中國的父母讓孩子上興趣班、輔導班,多半是急功近利的。平時給孩子看的書,要么是功能性很強的,要么就是故事書,孩子讀完了印象不深,不久就忘記了。

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的應該有一些互動性很強的書,父母陪孩子一起,一邊閱讀,一邊動手操作,獲取精致內(nèi)容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孩子的動手能力。

家長:放下架子學點心理學


腦科專家和心理專家表示,“有50%成人以后診斷出的心理或精神問題,源頭都在兒童時期”。

在我們身邊,那些心理異常的成年人的父母,都已屆垂暮之年,他們大多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和文革各種運動,心靈如砂紙般久經(jīng)磨礪。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攻擊多于合作,防范多于體諒,除了少數(shù)能潔身自好保持學養(yǎng)外,絕大多數(shù)人幾乎都在焦慮困頓中生下和養(yǎng)大孩子。就如抓鬮一樣,孩子長成什么人,無法預測,無法控制。如今,他們的子女,成人結婚生子,也靠著本能和由著情緒去養(yǎng)育下一代,這是多么可怕的局面。

專家的提醒,相信可以挽救我們的下一代。因為,我們可以學習用心理學的知識去教育孩子。

對于中國的父母來說,倫理關系如何理順,是最難解決的,也是最需要解決的。他們潛意識中都有家長意志,習慣于用命令管理孩子。一方面寵愛無度,一方面有強烈的長幼尊卑。很多成年人連蹲下跟孩子說話都不能做到,訓斥孩子時,從不去觀察孩子的神情多么的悲傷和糾結,更甭說視孩子為獨立人格的人了。所以,平等、易位思考、聆聽、克服過度的自尊心,這都是中國父母需要邁過的一個坎。

心理學,除了能幫助家長科學地跟孩子溝通外,還讓家長學會自查?,F(xiàn)在中年人的心理也不見得有多健康。工作生活,累!供房子,累!股票跌了,物價漲了,更年期來了……讓孩子目睹父母情緒混亂,是很可悲的事。若父母在孩子面前崩潰釀成悲劇,更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所以,關起門來,兩公婆互相監(jiān)督,從心理學角度檢討自己,讓自己的心理健康起來。再不行,找醫(yī)生,先把自己治成“正常人”。

如果某一天,孩子氣沖沖地朝你喊“變態(tài)!”記住,第一件事不是發(fā)火,而是問問身邊的老婆或者老公:“我是不是出問題了?”

專家觀點:小學究竟應該學什么


小學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天堂,孩子的天性是自尊自信、活潑好動、愛問為什么,愛動手、好實踐、求知欲望強。孩子想“翻跟頭”,總盼有人給他“搭臺子”。如果他能翻多大跟頭,就有人給他搭多大臺子,他就會感受到生活是快樂的,成長是幸福的。

企業(yè)里的一切人員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物——產(chǎn)品,學校里的一切人員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人——學生。堅持以生為本,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和多元智能開發(fā),即語言智能、邏輯數(shù)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nèi)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是教育的根本。小學教育是“人之初”的啟蒙教育,是孩子“學做真人”的養(yǎng)成教育,是激活求知欲、培養(yǎng)學習能力的基礎教育。

小學難以承受學業(yè)之重

小學學什么?顧名思義:學小不學大,學近不學遠,學實不學虛,讓孩子接受啟蒙教育、養(yǎng)成教育和基礎性教育。

但現(xiàn)實的小學教育是這樣嗎?既要孩子接受“人之初”的啟蒙教育,又要孩子“時刻準備著,為共產(chǎn)主義而奮斗”;既要讓孩子接受嚴肅嚴格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訓練,又要讓孩子參加奧數(shù)競賽、作文考級、英語培訓等各種“拔苗助長”的提高班;既要讓孩子接受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又要卷面測試小孩子死記硬背道德知識和超越孩子實際的榮辱是非、美丑善惡的道德鑒別能力。

俗話說“過錯、過錯,再好的事做過了頭,也就錯了”?,F(xiàn)在的小學,基礎知識的灌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太過了。孩子們不僅沒有幸福的童年,而且身心受到摧殘。過重的學習負擔使得孩子們眼睛近視,身體畸形發(fā)展,心理疾病增多,常見病增多,厭學、棄學、逆反現(xiàn)象日趨嚴重。資料顯示,上海小學生書包平均重4.46公斤,相當于超市一大桶油的重量,是孩子們平均體重的14.99%。近年來,全國小學生近視率達到了40%。中國城市小學生體力活動水平低于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兒童體力活動水平及國際組織的推薦值,40%的孩子感覺學習負擔是一塊心病,每年有15.33%-16.48%的小學生出現(xiàn)心理行為問題。在思想道德教育上,老師不是用欣賞的眼光、寬容的態(tài)度、理解的心態(tài)、善待的方法來對待未成年的學生,而是兩只眼睛常盯著學生的缺點毛病,把批評、訓斥、懲罰、限制、防堵作為常用的教育手段。因此,不少孩子盼望像爺爺奶奶那樣早日“退休”。

這些數(shù)字觸目驚心,道出了當前不符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教學現(xiàn)狀。這種不科學的教育使孩子的獨立人格得不到尊重,自主權利得不到保障,個性差異得不到承認,興趣愛好得不到發(fā)展。這樣的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常常處在被人支配的地位,不能根據(jù)自己的需要、愿望、愛好自主地選擇;常常表現(xiàn)為缺乏進取精神,害怕困難,回避矛盾,缺少主動參與、大膽競爭等自我表現(xiàn)能力;常常表現(xiàn)為盲目隨從,循規(guī)蹈矩,缺乏理解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缺少創(chuàng)新能力。

那么,小學究竟應該學什么呢?

教育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當今社會進入知識經(jīng)濟時代,“學習型、信息化、高科技”是知識經(jīng)濟社會的主要特征。如今進行的是一場智慧革命,既要高揚人的主體性,又要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要求教育必須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要求學校培養(yǎng)的人應具有自尊自信、自我調(diào)控、獨立判斷、自覺自理的自主性,應具備較高的成就感,強烈的競爭意識,廣泛的興趣愛好和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主動性,并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的創(chuàng)造性。因此,高揚人的主體性,開發(fā)人的智慧潛能的多元性,創(chuàng)造一種“智慧教育”勢在必行。這種教育既要誠心誠意地讓學生做主人,又要嚴肅嚴格地進行基本訓練。

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無論什么時候,小學教育都要從“小”、“近”、“實”出發(fā)?!耙陨鸀楸尽本褪且獜呐囵B(yǎng)孩子強烈的求知欲、濃厚的學習興趣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出發(fā),把孩子真正當成孩子,讓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充分開發(fā)。(作者姚文俊,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

相關推薦

  • 年輕的父母應該學點心理學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個個奇跡。只是在他們的成長中,由于生理呈現(xiàn)為階段性的發(fā)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學到、一點點發(fā)展的,所以他們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
    2020-10-31 閱讀全文
  • 媽媽們應該了解嬰兒期心理特點 嬰兒期是指兒童從出生到1歲的時期。胎兒剛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層下中樞來實現(xiàn)非條件反射來保證他的內(nèi)部器官和外部條件的最初適應,此時重要的非條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嬰兒期由于神經(jīng)髓鞘的形成不全...
    2021-08-05 閱讀全文
  • 國外的家庭教育,我們最應該學習這一點 在外國人眼里,中國有很多奇怪的現(xiàn)象。 比如到家里做客,看到爺爺奶奶端著飯碗,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比如沙灘上玩游戲堆城堡,孩子堆不好哭鬧,爸媽就會趕緊幫忙堆好。 不只是喂飯、玩耍這些小事,幾乎所有事,長...
    2021-04-21 閱讀全文
  • 家長:放下架子學點心理學 腦科專家和心理專家表示,“有50%成人以后診斷出的心理或精神問題,源頭都在兒童時期”。 在我們身邊,那些心理異常的成年人的父母,都已屆垂暮之年,他們大多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和文革各種運動,心靈如砂紙般久經(jīng)磨礪。...
    2021-12-16 閱讀全文
  • 專家觀點:小學究竟應該學什么 小學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天堂,孩子的天性是自尊自信、活潑好動、愛問為什么,愛動手、好實踐、求知欲望強。孩子想“翻跟頭”,總盼有人給他“搭臺子”。如果他能翻多大跟頭,就有人給他搭多大臺子,他就會感受到生活是...
    2021-04-03 閱讀全文

每個孩子都是上帝送給我們的禮物,他們看似平淡的生命其實都是一個個奇跡。只是在他們的成長中,由于生理呈現(xiàn)為階段性的發(fā)育,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也是一天天學到、一點點發(fā)展的,所以他們的身心也不是一下子就健...

2020-10-31 閱讀全文

嬰兒期是指兒童從出生到1歲的時期。胎兒剛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層下中樞來實現(xiàn)非條件反射來保證他的內(nèi)部器官和外部條件的最初適應,此時重要的非條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嬰兒期由于神經(jīng)髓鞘的形成不全...

2021-08-05 閱讀全文

在外國人眼里,中國有很多奇怪的現(xiàn)象。 比如到家里做客,看到爺爺奶奶端著飯碗,滿屋子追著孩子喂飯。比如沙灘上玩游戲堆城堡,孩子堆不好哭鬧,爸媽就會趕緊幫忙堆好。 不只是喂飯、玩耍這些小事,幾乎所有事,長...

2021-04-21 閱讀全文

腦科專家和心理專家表示,“有50%成人以后診斷出的心理或精神問題,源頭都在兒童時期”。 在我們身邊,那些心理異常的成年人的父母,都已屆垂暮之年,他們大多經(jīng)歷過戰(zhàn)亂和文革各種運動,心靈如砂紙般久經(jīng)磨礪。...

2021-12-16 閱讀全文

小學應該是孩子成長的天堂,孩子的天性是自尊自信、活潑好動、愛問為什么,愛動手、好實踐、求知欲望強。孩子想“翻跟頭”,總盼有人給他“搭臺子”。如果他能翻多大跟頭,就有人給他搭多大臺子,他就會感受到生活是...

2021-04-0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