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老師心腹之言:學前班到底上還是不上
發(fā)布時間:2021-03-15 教育筆記學前班 學前班教育筆記 幼兒園學前班教案最近看帖子,好多家長都在問學前班到底要不要孩子上?我想說說我的觀點。
先說說我自己,我是一個老師,學前班的老師,從大學畢業(yè)到現在一直從事學前教育,四年時間一直擔任學前班的班主任,帶過不少的學生,各種性格的孩子都接觸過,每年的幼升小我都和家長一起經歷,不能說經驗豐富但是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或許可以給家長一點參考,說的或對或錯請各位家長多多包涵。
首先,家長讓孩子上學前班的原因:
1.怕孩子在幼兒園環(huán)境太松散,規(guī)矩不好,上小學以后重點在學習,想在學前班板板規(guī)矩,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
2.升學壓力?,F在小學招生都要筆試以及面試,考驗孩子的多個方面,家長怕孩子在幼兒園學習的知識不夠應付考試。
3.這點事針對外地家長,幼兒園每年贊助費,小飯桌,各個方面費用不少,學前班是沒有贊助費的,尤其是那種小學的學前班,也是升入小學的一個途徑,因為有的小學會在學前班優(yōu)先錄取優(yōu)秀的孩子。
第二是家長猶豫不讓孩子上學前班的原因。
1.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時間是短暫的,應該在幼兒園大班度過的快樂輕松的時光,不想讓孩子去學前班天天學習,尤其孩子還小。
2.學前班學得東西到底有沒有用,這些知識是不是在幼兒園大班也可以學習。
3.學前班的教育是否整正規(guī),會不會在孩子早期啟蒙教育和以后的小學乃至一生得學習習慣造成影響。
以上是我接觸這些年家長總結出來的。
下面是我對上不上學前班的看法。
我的態(tài)度是要上,但是要選對學前班。
為什么要上:
1.大環(huán)境影響。現在的孩子壓力很大,尤其在北京,片內的孩子家長不一定就選擇片內學習,如片內是豐臺二小,但是想讓孩子上中關村一小,三小,那孩子怎么樣才能進入好的小,學?培養(yǎng)孩子,針對學校面試的內容培養(yǎng)孩子,無論是知識的積累還是習慣的培養(yǎng)都要在同齡人中有優(yōu)勢,所以選擇學前班,學的知識多,重視常規(guī)教育。
2.學前班可以讓孩子更快的適應小學生活。孩子在上學前班初期可能會哭,但是經歷了學前班以后的孩子,已經知道上學是怎么回事,知道自己不再是幼兒園的小朋友。
3.對于一年級的學生家長和老師而言。小學一年級的教材我有看過,語文不會從拼音的aoe開始教,上來就是直接拼,如果你沒有學怎么辦?小學一年級是要成績的,老師會從a教?家長只有課后和孩子多學習,可以跟上進度。對于老師而言,喜歡上過學前的孩子,這些孩子知道上課的規(guī)矩,回答問題要舉手,上課期間不能想干嘛就干嘛,課后還要完成家庭作業(yè),總之一年級老師說什么孩子都明白。至少最基礎的漢字筆畫,20以內的加減法孩子已經會了,在老師眼里,這個孩子有基礎。
這些分析我知道有很多家長不同意,覺得我說的這些都是沒有水平的,覺得孩子教育個該有新的觀點。我知道這些,我是八五年的,在我小學中學時候那陣應該是十幾年前就在提倡素質教育,口號喊出去了,十幾年過去了事實是怎么樣呢,應試教育有增無減,孩子越來越累,我們孩子沒有特殊途徑只能順應趨勢。除非脫離我們這個環(huán)境。很多家長的思想是先進的,因為我們是應試教育的產物,不想讓孩子再跟我們一樣,但是想法是一回事,現實呢,還是應試。
家長選擇學前班需要注意的幾點。
1.環(huán)境。最好不要在幼兒園的學前班,在幼兒園孩子沒有那陣環(huán)境的區(qū)別,覺得好像還是在幼兒園,孩子的心理上很難轉變。
2.學前班的資質。家長不一定非要選擇硬件優(yōu)異的環(huán)境,老師教什么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為現在的家長素質高,孩子聰明,知識方面欠缺的很少,最重要的是常規(guī)教育,說白了就是日常習慣尤其是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3.看看這個學前班跟升小學的聯系,就是跟某個小學有沒有聯系,對孩子生小學有沒有什么優(yōu)越的途徑。
各位家長,我理解現在每家都是一個孩子,疼都不知道怎么疼,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我們可以選擇給孩子什么,但是我們不能改變這個大環(huán)境,我說的不是全對,我只想幫助各位家長,因為我知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如果有用您就參考,如果沒用您就當路過。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孩子的醫(yī)保,到底買還是不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健康”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問題。相信每個家長都考慮過給孩子辦醫(yī)保的問題。但孩子是否需要買醫(yī)保?市面上林林總總的醫(yī)保名目那么多,該選擇哪種呢?很多家長都覺得無從下手。
采訪實錄:
要不要買醫(yī)保?
據了解,目前商業(yè)類兒童保險涉及孩子健康的有“意外傷害險”和“健康醫(yī)療險”兩種,可是是否要給孩子購買這種保險,很多家長覺得“說不清”。
觀點1:太早購買浪費錢。談起醫(yī)保,一些家長覺得:“小孩子嘛,即使病了也不過是感冒發(fā)燒,用不著操心買保險。有那個錢,還不如花在給孩子強身健體上?!?/p>
觀點2:購買保險多多益善。從寶寶一降生,阿琳就給他買了社區(qū)里的醫(yī)保,現在孩子一歲半了,阿琳又追買了好幾種兒童商業(yè)醫(yī)保?!熬彤斮I個安心啊。”阿琳這么說。
觀點3:買個醫(yī)保減輕負擔。玲玲說:“現在孩子老生病,一感冒就半個月,去醫(yī)院隨便看看就四五百元。老這樣下去可不行,買個醫(yī)保減輕負擔?!?/p>
觀點4:猶豫不決怕被忽悠。Vita覺得,“不買吧,真擔心寶寶什么時候生病的話沒得報銷;買呢,又不知道選擇哪個好??傆X得賣保險的都是忽悠你的,賠付的時候手續(xù)又繁瑣,真頭疼?!?/p>
誰該給孩子買醫(yī)保?
“買保險其實是對于孩子成長的一種風險管理,但具體如何選擇,家長們需從多方面加以考慮。”我國保險行業(yè)協會專家如是表示。
就我國企業(yè)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針對職工子女的醫(yī)療保險一般有三種情況:“直接補貼型”、“福利報銷型”和“無相關待遇型”。個別外企每年會支付給職工子女一定的“撫育費”,最高可達每年3萬美元;一些大型國企員工或公務員可以享受子女醫(yī)療費用報銷50%~80%的待遇,不過報銷類別只包括醫(yī)藥費、治療費,通常不包括檢查費。而且還有很多小企業(yè)并不提供針對職工子女的醫(yī)保。因此專家認為,家長可以結合所在單位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商業(yè)類醫(yī)療保險。
選擇適合你的醫(yī)保
通用重大疾病醫(yī)療險——
險種特點:目前,重大疾病有年輕化、低齡化的趨向,重大疾病的高額醫(yī)療費用已經成為一些家庭的沉重負擔。投保重大疾病險的投保期一般比較長,為20年左右,投保金額也相對較高,每年400~4000元,但賠付也相對較多,最高可以達到投保金額的2倍。
適用家庭:投保資金充裕的家庭選擇購買。
一般住院醫(yī)療險——
險種特點:普通的兒童疾病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動輒就住院,積累下來,花費也不小。這類保險的投保期限短,一般一年一投,保費也不高,200~500元不等,保額越多獲得的相應賠付也越多,不過總體賠付額有限。
適用家庭:家長單位無針對孩子的醫(yī)?;蛲侗YY金有限。
意外傷害醫(yī)療險——
險種特點:兒童意外傷害,已成為當今最嚴重的社會、經濟、醫(yī)療問題之一。孩子生性好動,也不知什么是危險,因此,給孩子投保意外保險很有必要。這種保險費用不高,一年一般幾百元。適用家庭:可以作為已購各種保險的補充。
焦點提問
1.商保醫(yī)??赏瑫r參加嗎?
回答:根據規(guī)定,參保人可在居民醫(yī)?;A上繼續(xù)享受商業(yè)保障的待遇,但具體則要根據其參加的商業(yè)保險險種而定。對于按比例報銷型的商業(yè)保險,醫(yī)保和商保報銷的總和不能超過實際醫(yī)療費;而對于補助型的商業(yè)保險,則完全不受居民醫(yī)保待遇的影響。居民醫(yī)保參保人住院后,補助型的商業(yè)保險可照報不誤。
2.臨時“?!狈鹉_可行嗎?
回答:是否可以在得知孩子生了大病的時候去買保險,很多家長抱有這種疑問。然而記者采訪多家保險公司了解到,臨時“保”佛腳是不可行的。一般來說最短的保險為一年期,時間是從交付首期保險款的當天開始算的。而保險公司在與投保人簽訂保險合同時都會嚴格審核其身體狀況,需要在基本健康的情況下才可以投保。
專家意見
給孩子選擇醫(yī)保三原則
據專家介紹,由于醫(yī)療類保險,尤其是重大疾病類的賠付額比較多,因此保險公司通常沒有專設針對孩子的此類保險,家長可以把此類保險附加在教育、投資等其他類別的保險上。不同保險公司推出的保險產品各有特點,專家建議家長在購買保險時掌握三個原則,以求最大限度地做到既得到了保障,又不當“冤大頭”。
原則一:量入為出。給孩子購買保險既要保證在經濟能力上可以長時期負擔,又要確定在需要時能得到應有的保障。
原則二:可能性最大?!皬默F實來看,損失的嚴重性是衡量風險程度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專家表示,一般來講,較小的損失可以不必要買保險,而嚴重程度的損失是適合于保險的。除了購買保險來對付它,沒有別的更好的辦法。對于高額損失就需要投高保險。在給孩子購買保險前,家長應充分考慮所面臨的損失程度有多大,程度越大,就越應當購買這種保險。
原則三:利用免賠額。高保險金額可以使投保人得到最充分的保障,當然,其保險費自然會較高,但可以用提高免賠額的辦法,降低保險費率,從而抵消高保額所高出的保費。如果有些損失消費者可以承擔,就不必購買保險,可以通過自留來解決?!懊赓r”要求被保險人在保險人做出賠償之前承擔部分損失,其目的在于降低保險人的成本,從而使得低保費成為可能。
到底是望子成龍還是望子成人
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攻讀博士的遼寧少年張炘煬,是中國最年輕的博士。他保持的“全國最小大學生”紀錄至今無人打破,他被周圍人稱為“天才”,他已多次因自己創(chuàng)造的奇跡而被媒體包圍。日前,這位小博士在中央電視臺《看見》欄目上“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買房”的言論徹底讓他陷入了輿論的漩渦。在榕城,這段視頻的傳播也引發(fā)榕城教育界人士以及家長關于家庭教育方式的熱議。
家長熱議望子成龍,但別“使勁”過頭
不少家長對張炘煬的看法頗為復雜。一方面對其言論表示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又很同情他“童年被父母的理想所綁架”。記者在榕城家長圈中對此事隨機展開了調查。不少家長也在網絡上反思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東街口一家培訓學校校門口記者遇到不少送小孩上補習班的家長。家長胡女士表示自己也看過網絡上對少年博士張炘煬的專訪節(jié)目,她認為張炘煬的父母對于現在存在的矛盾無法免責?!斑@個小博士要求父母為其在北京買房,很明顯有一種報復心理。”
家長王先生表示,盡管自己對于孩子的成績也十分看重,但如果為此扭曲了孩子的性格,就得不償失了。“其實家長望子成龍的思想很普遍,但是想這個小博士這樣連跳好幾級,雖然跑得比普通孩子遠了,但是家長使勁過頭,跑偏了?!?/p>
還有家長表示看完這期節(jié)目后,推薦給身邊很多朋友看,并呼吁所有望子成龍的家長“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不是替家長實現那些未實現夢想的工具”。
專家說法家長應警惕“唯成績論”
不少家長在慶幸自己未曾給孩子過多壓力的同時,也對望子成龍的家庭教育觀表現出了反思:為什么辛辛苦苦為了孩子,到頭來還有可能遭受孩子的埋怨?對此,中華家庭教育研究院福建服務中心首席專家林高龍就此案例分析說,很多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往往過于注重智能的開發(fā),而忽略了心理的培育。
林高龍表示,當他看完央視對張炘煬的訪談后,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張炘煬形容自己的成長過程“根本鋼筋就沒有,你蓋什么樓,只能祈禱不要有一些地質災害,不然就成‘樓脆脆’、‘樓倒倒’”。林高龍認為,這些比喻值得所有家長深思。培養(yǎng)一個健全的孩子,人格是本,學習在其次,如果本末倒置,不管孩子學習成績多么好,他的未來都是堪憂的。“望子成龍之前先要望子成人”。
林高龍也表示,在我們身邊,不乏像張炘煬父母這樣心態(tài)和教育方式的家長,以學習成績?yōu)橐磺?,在中國是非常普遍存在的。他告誡家長們,學習可以是孩子成長的一個衡量指標,但千萬不要把它當作唯一指標,除了學習之外,我們還要培育孩子健康的心態(tài)、優(yōu)秀的體格、良好的習慣。這些也是缺一不可的,甚至可以說更為重要的。
“少年博士欲在京買房”網絡引爭議
日前,一段中央電視臺《看見》欄目專訪中國最年輕博士張炘煬《長大要成人》的節(jié)目在微博上瘋傳。在這段專訪中,年僅16歲的博士張炘煬發(fā)出疑問:“我博士出來,我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博士畢業(yè)有用嗎?博士后畢業(yè)有用嗎?”并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給他買房。就他家的經濟狀況而言,這個要求顯然是不現實的。
張炘煬9歲讀高三,10歲高考,13歲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生,16歲,也就是今年9月,他被北航錄取,成為全國最小的博士生。
快速的成長給張炘煬帶來的,還有與其年齡不符的焦慮感。長期生活在比自己大七八歲的非同齡人中,耳聞目睹的都是“工作”、“房子”、“戶口”等,他早早感受到了生活的壓力,已把“在北京有個房子”視為最大愿望,并稱最希望自己留在北京的是父母,所以他們應該為了“自己過上好的生活”努力。
“不要將自己的理想強加于孩子身上”不少家長在看完最年輕博士的案例后,對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表達了反思。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地成長呢?請看A40版“16歲博士要父母為其買房”引發(fā)熱議之“方法篇”。
寶寶吃虧到底是不是福?
華仔身體不好,看起來比較弱小,所以其他小朋友喜歡欺負他,華仔媽媽跟老師談了很多次,但是華仔還是屢次戰(zhàn)敗而歸,請求媽媽援軍出動,華仔媽媽總是會找到人家家里去大鬧一場,這時華仔才會甘心。與華仔媽媽比,小璐生活在單親家庭,媽媽總是教育女兒謙讓,但是沒想到女兒膽子越來越小,特別是遇到男孩子的欺負,只知道哭。寶寶吃虧了,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吃虧到底是不是福?
“吃虧”是一道社交題
在與小伙伴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有你吃虧、他占便宜的情況發(fā)生。這種吃虧有時是物質上的,有時是身體上的,有時是精神上的。但是這只是人生需要面對的一道“難題”。寶寶如何去面對,如何去選擇,會影響到他們一生處理這類問題的行為模式。幼兒期是人生社會化的起始階段,寶寶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huán)境,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擔起社會的責任,樂觀地對待人生,這個時期的生活經驗和教育狀況至關重要。因此,需要幫助寶寶很好地面對“吃虧”這道試題。
答題者應該是寶寶自己
網友“山下清一軒”認為,孩子小時候吃虧并不是什么壞事。Sam從小性格很溫和,就沒有看到過他主動和別人爭嘴打架。幼兒園時代,經??吹絊am被鄰家孩子追得滿院子狂奔。從幼兒園回家,經常臉上、脖子上、手背上帶著些許傷痕回來,但他從來都說沒關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問起是誰干的,他的小臉上會流露出一副打死也不說的神情,幾次以后我們也不再問了。
起初我們認為他是有些懦弱,可到上小學以后發(fā)現,這是他的生存智慧。首先,因為他不主動惹事而得到了很多朋友,大家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安全。經常碰到一些同學的家長說起來,讓他們家孩子和Sam一起玩,真的很放心。聽到這樣的話,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有自己的應對策略。細細思量,的確,Sam這樣比較溫和的孩子,不崇尚武力解決問題,不去惹麻煩,遠離讓他感到有危險可能的環(huán)境,這不是一種智慧嗎?
“吃小虧”有價值
何為“大虧”、“小虧”,每個人的評價標準有所不同,寶寶被小朋友打了,有的媽媽認為沒什么大不了,有些媽媽則會大發(fā)雷霆,找上門去興師問罪。其實,只要不危及寶寶的人身安全、不涉及人格尊嚴,這種源于外界的行為或語言致使寶寶遭受的挫折,都可以稱為“小虧”。不能“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吃點“小虧”,有助于培養(yǎng)寶寶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格,以及面對挫折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有利于寶寶社會化的進程。
“吃虧”有底線
“吃虧未必是?!?。凡事應實事求是,具體分析,應有分寸,“過”和“不及”都不行。涉及到人格尊嚴和人身安全時,媽媽就應及時介入,避免寶寶“吃虧”了。
貝貝和妮妮鬧矛盾。一天貝貝和媽媽在小區(qū)玩,正好碰到了妮妮和家人。妮妮的媽媽、姥姥、姥爺全都圍住貝貝訓斥,可憐的貝貝嚇得哇哇大哭。貝貝媽生氣了,對方的做法已經對女兒造成了傷害,已經不是吃點小虧的問題,貝貝媽嚴肅地對對方說:“小朋友之間的矛盾應該由她們自己解決,你們沒有理由,也沒有資格訓斥我的女兒!”然后把女兒攬在懷里安慰著:“別怕,有媽媽在!媽媽知道你從來都是一個好孩子!他們訓斥你是不講理的。媽媽相信你,即使有錯誤也會改正好!”
當吃虧變成莫大的傷害時,你一定要給脆弱的寶寶一個堅強的支持,幫助他們走出陰影。
上不上學前班寶寶有話說
寶寶到了可以上幼兒園的年齡,是否要上學前班?很多家長為這個問題頭疼不已,其實很簡單,上不上學前班,寶寶說了算。請勿采集
寶寶自身狀況評估
·孩子在家里待不住,老是吵著要出去玩。
·到公園玩耍時,孩子會主動和其他孩子玩。
·孩子對于新的人、事、物保有興趣。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上述情況,那就表示他愿意和同伴一起玩,并希望和其他孩子建立友誼,這樣他適應集體生活時的困難就少一些。反之,如果孩子還沒有出現這些情況,那就表示他尚未準備好,晚一些再送去學前班也無妨。
具體家庭狀況評估
首要的評估要素是家長心態(tài)。如果家長工作太忙,而且又沒有合適的家人來帶孩子,那么將寶寶送到學前班的確是一個辦法,但家長同時也要做好一些心理準備。如果孩子在身心都還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上學前班,那么他面臨的挫折可能會比較多,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也會比較長。另外,孩子的年齡越小,身體的抵抗力就越弱,離開家庭這個小環(huán)境之后就更容易生病,這也是父母必須考慮的重點。
不過,如今的家庭大多只有一個孩子,如果鄰居家的小孩子恰好也比較少,那么不妨讓孩子早一點上學前班。因為孩子早晚都要接觸到學校、社會等團體生活,早一點學習如何和他人相處并不是壞事。當孩子有機會經常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戲、生活時,他就有更多的機會去體會和積累“分享”、“輪流”、“合作”和“等待”等生活經驗。
兩種特殊狀況細思量
在究竟讓不讓孩子上學前班的問題上,有2種比較特殊的狀況要仔細衡量。一是父母都是上班族,一是家里有全職媽媽。
雙薪家庭
當孩子年齡尚小、各方面發(fā)展都不成熟時,最需要的還是大人的細心照顧,應該以穩(wěn)定為第一原則。況且年齡小的孩子抵抗力弱,家庭環(huán)境相比學校還是更安全一些。因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量還是讓家人或保姆來帶孩子。
當孩子漸漸長大,各方面發(fā)展?jié)u趨成熟之后,學前班就能給孩子提供更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此時就可以考慮把孩子送去學前班。同時,學前班的教師比保姆更專業(yè)一些,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合適的活動、教具、書籍等資源,也能引導孩子在游戲活動中互相學習。
全職媽媽
“既然有媽媽整天陪著孩子,那就不要著急送到學校去。”很多人都會抱有這樣的想法。不可否認,媽媽帶孩子的確有很多好處。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根據孩子的發(fā)展狀況而定。畢竟,學校團體生活的體驗是家庭所無法比擬的,比如孩子看見別人收拾玩具,他自己也會跟著做,這比媽媽在家說上好幾次還要管用。
教育的萬全之策到底是什么?
談起萬全之策一定會有人持否定態(tài)度,對于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我只能對其表示遺憾,遺憾他因為否定萬全之策的存在而錯過了掌握萬全之策的機會。
萬全之策雖然存在,但并非人人有掌握萬全之策的機會,因為只有明白道理,擁有智慧的人才可以掌握萬全之策的,否則即使知道萬全之策的存在,也無法擁有與掌握它,更別說利用它了!
萬全之策并非是某一種策略或方式方法,而是所有策略與方式方法的總和。從古至今,萬全之策一直被少數人所擁有,這少數的人就是被常人稱之為圣人,智者的人。這少數的人有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在他們的眼中沒有問題的存在,甚至連答案也沒有,這就是擁有萬全之策的特征。
圣人與智者從不提問題,但是卻可以為提問者提供答案,如果沒有提問者存在,那么答案自然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圣人與智者深知,問題與答案不過是手心與手背的關系,當一方不存在了,那么另一方同時也就不存在了,問題與答案不過是對同一件事情的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可以說問題即是答案,也可以說答案即是問題!
對于問題即是答案,答案即是問題這一說法,會有許多人對此不能理解,這也是許多人難以擁有萬全之策的根本原因,因為絕大多數人只能看到此話中明顯的矛盾之處,卻看不到其中的萬全之策。
為什么絕大多數的人只能看到矛盾之處,卻看不到萬全之策呢,因為絕大多數的人是不明白道理的,因為不明白道理,也就無法擁有智慧,因為沒有智慧,所以只能看到矛盾,因此,看不到、得不到萬全之策也就不奇怪了,也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其實,擁有萬全之策也并非難事,只要明白道理就可以了,明白道理就可以擁有智慧了,有了智慧自然就可以掌握萬全之策了,掌握萬全之策,所謂的問題自然也就不足為慮了!
當前有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你與他人講道理時,對方常常會說大道理誰都知道,你只講方式方法好了,完全不考慮這方式方法從何而來,更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懂得道理、明白道理。這就是絕大多數人的常人思維,也是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期損失的行為表現,此種思維與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就是,常有本末倒置之事,常說虛假狂妄之言,常行令人生厭之舉,總之,常做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一直處于矛盾糾結之中而難以自拔。
然而,更有趣的是,人們雖然會莫名的抗拒道理,但是卻都推崇智慧,羨慕智慧,并渴望得到智慧。從古至今,人們一直確認知識中蘊含著智慧,一直確認學習知識是擁有智慧的唯一途徑,并甘愿為此付出諸多努力。然而,人們在努力學習知識的同時,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所學的知識是否完整?雖然知識中蘊含著智慧,但智慧只蘊含在完整的知識中,卻并不在缺失知識中,也就是說,只有學到完整的知識才能擁有智慧,否則是難以得到智慧的。
由于人們缺少衡量智慧的標準,缺少判斷知識體系是否完整的依據,因此,絕大多數的人是難以衡量與判斷的,所以只能選擇盲從、盲教、盲學了,這雖是是無奈之舉,但也是令人遺憾之事!
事實上,這令人遺憾之事本不應發(fā)生,因為在完整的知識體系之中本來就存有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只是沒有被眾人發(fā)現和利用而已,那么可以成為衡量標準與判斷依據的是什么呢?在說之前,我們不妨來解讀一句話,因為這句話可以給予我們答案?!斑x擇大于努力”這句話被許多人奉為經典之語,卻少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因為大多數的人都認同這句話,并沒有看出或聽出這句話有什么不妥之處。然而,事實卻不知這樣的,因為這句話是有漏洞的,是不完整的,其漏洞與不完整之處在于對此話還可以進行延伸提問。如果說選擇大于努力,那么什么會大于選擇呢?人們在做出選擇之前的衡量標準與判斷依據又是什么呢?由此我們就不難得到答案,期答案就是:“道理二字”
道理二字人人皆知,但并非人人都明白,明白道理,就擁有了智慧與萬全之策,反之,也就僅僅是知道而已,并非是明道。由此,就不難衡量與判斷自己是知道還是明道了,是有智慧還是沒有智慧了,是有萬全之策還是沒有萬全之策了!
綜上所述,明白道理是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的關鍵,只有明白道理才可以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才會有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否則,所擁有的除了自以為是就沒有其它的了!
道理并不難懂,也并不難以明白,所以難,是因為我們不相信道理是簡單的,盡管我們都知道“大道至簡”這句話,但我們依然不信,依然會有莫名的抗拒,依然會覺得自己是知道道理的,所以才會位列于不懂道理的人群中,這不能不稱之為一件憾事!至于導致這憾事發(fā)生的原因,就不得不說說教育一事了。
關于教育一事,古今中外,眾說紛紜,爭議不斷,一直處于無序的混亂之中,在此混亂的現狀之下,顯露出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在教育領域中缺少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任何事情都一樣,沒有衡量的標準與判斷的依據,陷入混亂之中那是必然。
由于不明白道理,導致教育領域與行業(yè)間的混亂,從而使得不教者不知該如何教,不知該教什么,不該教什么。使得學習者不知該學什么,不該學什么,不知如何學,不知如何問,不知為什么學,不知學了有什么用。使得選擇者不知如何選,不知該選什么,不該選什么,不知為什么選,不知選的有什么用??傊?,大多數人都因為不明白道理而處于盲從、盲動,無所適從之中,無奈之下,只能做出自以為是的選擇,盡管時常會有后悔之意,也只能感嘆是命運的安排了!
教育一事本來就是用來講道理的,可當前的教育卻偏偏不講道理而講規(guī)則、規(guī)矩與方式方法,如此的教育之下,人們又如何能明白道理、講道理呢?只有講道理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教育,不講道理的教育是不足以稱之為教育的。
令人惋惜的是,縱觀教育領域之中,講道理的教育寥寥無幾,不講道理的教育卻泛濫成災,如此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人們又怎么能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呢?又怎么能擺脫這不講道理的教育所帶來的煩惱、困擾及焦躁的情緒呢?
面對諸多問題的困擾,需要的不是抱怨與抗拒,而是尋求化解之道??梢曰鈫栴}的終極答案是道理,想要明白道理就離不開教育,想要接受教育就要找到講道理的教育,想要找到講道理的教育就要用心去找,而不是用眼、用耳去找。所以要尋找講道理的教育,是因為只有講道理的教育才能使你明白道理,擁有智慧與萬全之策,才能化解你諸多困惑與煩惱。
當前的諸多教育形式所以不講道理,并不是他們不想講道理,而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道理,講不明白道理,所以只能講規(guī)則、規(guī)矩和方式方法的。規(guī)則與規(guī)矩是為不明白道理的人設定的,也是不明白道理的人設定的,因為對于懂道理的人而言,既不需要為他人設定規(guī)則與規(guī)矩,也不會去做有違道理的事情。方式方法是為不會學習的人而創(chuàng)造的,因為會學習的人自己會創(chuàng)造方式方法,用他人的方式方法學習是痛苦的,二用自己創(chuàng)造的方式方法學習的是快樂的,學習所以會痛苦,是因為不會學習,所以會快樂,是因為會學習。會學習的人視學習為享受,不會學習的人只能忍受學習的痛苦。對從教者而言也是一樣,會教的體驗的是快樂,不會教的感受的則是痛苦。
懂道理的人以付出為樂,不懂道理的人以索取為榮。懂道理的人明白,幫人如幫己,不懂道理的人不明白的是,傷人如傷己。
教育過程是認知自己的過程,是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明白道理的過程,是修正自己行為的過程,并不是改變他人的過程。教育是簡單快樂的,道理是簡單易懂的,問題是可以化解的,前提是你要對此要持有相信的態(tài)度,因為懷疑與抗拒是明白道理與教育的最大障礙,也是偷走智慧的竊賊!
擁有智慧并不難,只需要明白道理,明白道理即可擁有智慧,擁有智慧就可以知人所不知,見人所不見,聽人說不聽,思人所不思,言人所不言,行人所不行,容人所不容,忍人所不忍,愛人所不愛,從而使自己心常平,氣常和,神常靜,身常安,處于無憂長樂之境。
人之一生,所思、所言、所行的終極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獲得屬于自己的那份獨有的快樂,持久的快樂即是幸福的感受。幸福的感受源自于明白道理,只有明白道理的人才能擁有愛與被愛的能力,才能體會到接受與付出中的快樂。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教育,都源自于講道理的教育,講道理的教育會讓你擁用智慧,體驗幸福與快樂的感受,會讓你掌握萬全之策,擁有化解諸多問題的能力。反之會讓你得到你不想、不愿得到的結果。
不要感嘆命運,而應感嘆自己!不要怨天尤人,而應自查自己!不要自以為是,而應尋求道理!
道理一直在,教育一直在,智慧一直在,萬全之策一直在,幸福與快樂也一直在,只要你愿意,這一切都將屬于你,這一切既非神話也非謊言,因為這一切從來都屬于明白道理的人!
育兒觀念:到底是陪伴還是干擾孩子?
她帶著兒子去趕集,兒子興奮地喊,媽媽快看小雞!
媽媽說,快看大魚。她本意是想補全兒子的話(因為賣雞的跟賣魚的都在一起)。
兒子在客廳里快速地跑來跑去,因為他剛剛2歲,頭一次這么快速地跑。他一邊跑,一邊興奮地仰著臉看著媽媽,期待點什么...
媽媽剛下班,很疲憊,終于說話了,“來,兒子別跑,我給你剪指甲”
區(qū)域活動時間,小寶在幼兒園走廊里面東奔西跑,看見老師走過來,他跑得更歡實了。
老師遠遠喊了一句,“你怎么老不穿鞋?媽媽已經為這個事情打了好幾次電話了”,小寶把滿肚子想告訴老師的新發(fā)現就只好咽了回去。
回到班里,剛推開門,“小寶先去洗手,小寶第一個回來喝水,小寶真準時?!毕胝胰耸稣f的小寶扭頭就走開了,“我討厭洗手、喝水”
扭頭到了沙池,老師職業(yè)地迎過來,“我們在玩沙子,你要來嗎?”,小寶厭惡地嘟噥著,我知道你們在玩沙子。
大人?。∧銈兌嗝磁伦约簺]用?。〔荒軒秃⒆蛹魝€指甲、喂個飯、穿個鞋,你就覺得自己毫無用處,實在不行,幫孩子表達兩句話,不然,自己為什么活著?
你只是在刷你自己的存在感,與孩子無關。再好的硬件,再熱情的堆笑,那都不能叫做陪伴,叫做干擾。
也或者,當時的你實在找不到別的話說,那句話是你最熟悉、不用過腦子的,那么,請你閉嘴,好嗎?浮躁的時候就什么都忍住不說,靜靜地聽聽對面那個人,他在想什么?他眼神里面有什么不一樣?他在關注什么?
寶貝學圖形到底先“平面”還是先“立體”?
上周上完3-4歲課程《神奇立方體》后,有粑粑麻麻困惑的問我:孩子學圖形不是應該先“平面”再“立體”嗎?
確實,回想我們上中學那會,都是先學平面幾何,再學立體幾何。幾乎所有的中學老師也都認同這個認知邏輯,理由很簡單:線是一維的,面是二維的,而立體圖形是三維的。但仔細想一想,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的汽車、電視機、電冰箱、球等,都是立體的,正方形也就是電視機的一個面,圓形也只是球的切面。這樣看來,其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平面圖形,因為所有的物體都是有厚度的,只是有的厚,有的薄,就連一面鏡子也是有厚度的。當然,我們習慣說這面鏡子是長方形的,也只是忽略了其厚度而已。其實所有的面都要依附于體上存在,“面在體上”,就是這個道理。
對于幼兒來說,孩子是通過觸摸來感知和認識事物的,五官是孩子與生俱來最好的學習工具。根據3-6歲幼兒思維發(fā)展的特點,孩子是從具體形象思維慢慢過渡到抽象思維的。知道了“面在體上”這個原理,我們也就不難得出和孩子生活緊密聯系的,孩子經常去動手探究的其實都是立體圖形,而平面圖形,相對于孩子反而更加抽象。所以,特別是在3歲的幼兒,咱們提供給孩子的都應該是具體形象的教玩具,越立體,越貼近生活,孩子動手探究的欲望也會越強。
那么幼兒圖形課上應該如何設置課程才會更符合幼兒心理,更加科學呢?
3歲的思維培養(yǎng)要遵循“整體到部分”的原則。例如,《玩立體圖形》課程便是3歲寶寶圖形課的第一課。我們會結合生活中的實物讓孩子通過觸摸和多角度觀察的方法去感知各種立體圖形。如何體現多角度呢?如:通過玩球,感知球是圓的、能滾動,通過切橙子,引導幼兒觀察到橙子切開后是圓形的,并且切的角度不同,圓的大小也不同。這種不斷讓孩子自己去觸摸、觀察、探究的過程其實就是孩子認知最好的途徑!
所以,在培養(yǎng)孩子空間思維時,并不需要把“平面”和“立體”完全割裂開,而是要以立體圖形作為載體,通過探究生活中的立體實物,引導孩子從多角度去感知體上的平面圖形,這才是最科學的。如:《圓柱體》課程里,我們就可以讓孩子在探究中發(fā)現圓柱的很多奧秘。通過讓孩子找生活中的圓柱,再到動手用各種形狀的紙、小圓片等材料制作圓柱,最后老師在動手切大蘿卜的活動中讓孩子從多角度感知了圓柱體里的各種平面圖形,運用這樣的教學方式,孩子收獲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在生活中自主去發(fā)現和探究的熱情,以及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