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兒童暴力與家庭教育方式有直接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家庭教育 幼兒與家庭教育活動方案 幼兒家庭教育專家分析:暴力行為多數與家庭環(huán)境影響有關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教養(yǎng)方式所導致的。溺愛和暴力專制的教養(yǎng)方式,都會是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發(fā)生的原因。如果幼兒在家中一直都是被溺愛的,家長對他平時打人、咬人、抓人等不良行為習慣不加以制止,幼兒就會認為他的這種行為是得到認可的,并且會變本加厲地實施攻擊行為。
如果幼兒長期生長在暴力專制的家庭,其發(fā)生攻擊行為的幾率也很高。幼兒在學前期模仿能力很強,家長對幼兒實施暴力,無形中是在教育幼兒使用暴力,讓孩子覺得“暴力能夠解決問題”,所以幼兒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采用攻擊行為。
據了解,美國的一所學校在選擇有潛力的孩子進行培養(yǎng)時,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長。由此可見,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孩子的心理問題,由家庭環(huán)境引起的占75%。專家呼吁家長們要更重視家庭教育。(36gH.COm 合同范本網)
專家建議:用正確方法化解孩子“人格危機”
中國兒童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理事鄭毅博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兒童的暴力行為折射出了孩子的人格危機?!编嵅┦空f,孩子的人格形成并不是在上學以后,而是在早期教育階段就開始了。如果在幼兒時期家長忽略了孩子的教育,就很容易使孩子出現暴力、自卑、心理發(fā)育不正常等人格問題,而這些問題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了。因此家長必須要注意抓住孩子人格形成的關鍵期,提高其“免疫力”,使其身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專家認為,家長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預防孩子的“心靈暴力”傾向:
▲關愛孩子關愛孩子是根本。專家認為,對于幼兒來說,愛,遠比一切都來得重要。家長首先應該給予孩子最基本的愛,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滿足、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讓孩子體驗到父母之愛的溫暖,孩子才有意識和理念去愛他人和外物。同時,家長應從小培養(yǎng)孩子對他人和事物的愛心,比如,當家長的一方身體不舒服時,另一方可教育孩子去關心自己的父(母);又如在公園游玩時,看到美麗的花,孩子都想摘下來,這時家長應制止孩子的行為并說明理由,培養(yǎng)孩子的愛惜之心,以從心理上防止、克服孩子暴力傾向的形成。
▲教導孩子正確的交往策略 多數孩子的攻擊行為都屬于一時沖動的類型,其實他們心中是渴望友誼的,只是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和睦相處。這種時候,家長應該及時教給孩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巧,教孩子運用多種方式來化解困境。
▲教孩子控制情緒情緒在人的心理變化中起著核心作用。幼兒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情緒,因此家長應該幫助孩子逐步戰(zhàn)勝情感刺激,使孩子有穩(wěn)定的情緒,能與周圍環(huán)境相適應、融合。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環(huán)境和集體活動最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精神,家長可以多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讓孩子學會忍耐寬容,加強自我約束力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的性格與父母的家教方法有直接的聯(lián)系
孩子的性格與父母的家教方法有直接的聯(lián)系
孩子的性格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孩子獨創(chuàng)出來的,而是與父母的家教方法有直接的聯(lián)系。家庭教育在幼兒的性格發(fā)展時期影響是最為深刻和重大的。幼兒時期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一個人的性格取決于其0至6歲時所接受的教育,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如何,將決定一個人成長后的性格,乃至今后的人生觀、處事觀。
一、 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yǎng)、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yǎng)行為的特征概括,是一種具有相當穩(wěn)定性的行為風格。
二、 家庭教養(yǎng)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據調查研究發(fā)現,家庭教養(yǎng)根據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不同,可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縱容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據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對幼兒性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專制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
(1)專制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這是由中國儒家文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倫理道德觀和等級制度衍生出來的一種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一種嚴重的家長制作風。它要求孩子絕對的聽話與服從,父母們總認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可他們并不知道就在“聽話”這兩個簡簡單單的字中,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個性等寶貴的人格品質都不知不覺地在對父母的完全依賴和服從中丟失了。而且很多父母信奉“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不成才”的信條,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中采取簡單粗暴的打罵、嚇唬等代替嚴格而科學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
(2)專制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影響
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比較容易形成幼稚、依賴、神經質的心理,幼兒獨立性和自主性較差,自我依賴程度也較低,創(chuàng)造力也較差,通常以自我為中心,沒有主見、懦弱。氣質弱的幼兒可能變得更加依賴、無主見,而氣質強的幼兒可能變得更加反抗、暴烈。例如:我家對面王阿姨家天天打罵聲不斷。他們不征求孩子的意見,硬是送他去學習鋼琴。業(yè)余時,他們又買了好多樂理資料讓他學習,每天除了練琴還是練琴。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時,父母便是又打又罵。一天,他們兒子碰到我時,對我說:“姐姐,我對鋼琴真的一點興趣都沒有,每天面對鍵盤,好枯燥啊!可是爸爸媽媽壓根不聽我的想法,有一點不符合他們的要求,輕則動口,重則動手,好怕?。 焙⒆拥脑捠刮蚁萑肓松钏迹焊改竿映升?,望女成鳳的心里我們是理解的,但是要求過分苛刻,缺少一份寬容和理解的心,奉行棍棒教育,這樣做其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溺愛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
(1)溺愛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在我國無論是獨生子女家庭還是非獨生子女家庭,溺愛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都具有普遍性。溺愛型的兒童家長將自己的感情以及物質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中去。他們愿意為孩子付出一切,包攬一切,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并且為孩子提供一切的幫組和保護。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事事包辦,并且一味地遷就孩子,具有過度保護性。
(2)溺愛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這種類型的家庭教育是培養(yǎng)孩子利己的溫床。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都不能得到良好的發(fā)展,以至于從小不會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控制自己的行為。如果他們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就會有情緒波動或攻擊性行為,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更不容易被別人所接受,而且還會使他們“在家如虎,出門如鼠”養(yǎng)成名副其實的窩囊廢性格,更容易產生不信任、依賴、神經質等心理特征。在這種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多不良的人格品質,如任性、自私、孤傲、自我中心、缺乏獨立精神、心理和社會承受能力極差等。
縱容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
(1)縱容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縱容型教養(yǎng)方式的家長對教育投入最多,對孩子要求最少,認為孩子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對孩子性格喜歡且很少有不喜歡的,獎勵孩子的和方式是給較好的東西,縱容型的教養(yǎng)方式是如今不少家長采用的教養(yǎng)方式。由于現在都是獨生子女,孩子對家長而言,哥哥都是掌上明珠。對孩子過于縱容,讓孩子隨心所欲,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有時達到失控的狀態(tài)。
(2)縱容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多表現為任性、自私、幼稚、野蠻、無禮、獨立性差、唯我獨尊、蠻橫無理、胡鬧等。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我往往多余放縱孩子,孩子在蜜罐里成長,難得經得起外面的風浪和挫折??v容型教養(yǎng)方式是給孩子在成長中過大的空間,缺乏指導。
民主型的父母教養(yǎng)方式
(1)民主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特點
在這種家庭中父母他們懂得尊重子女人格,能采取孩子的意見,不粗暴打罵,不強加意愿;父母處事公平合理,有了錯誤敢公開承認,講道理;對子女教育注重方法,循循善誘。對孩子給予中等程度的關愛和中等程度的允許或限制,對孩子保持溫和態(tài)度,能合理接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親子間采取開放的態(tài)度和方式溝通。在進行家庭教育方式時,采取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尊重、愛護孩子,鼓勵孩子獨立和樹立個人特質。
(2)民主型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民主型的教養(yǎng)方式有利于孩子獨立性、自信心、自尊心和動手能力的養(yǎng)成。在民主型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孩子具有自尊心強,性格開朗隨和;有較強的自覺性,聰明伶俐,活潑外向;有是非鑒別能力,具有創(chuàng)造精神。而且這些孩子的性格比較直爽、親切;知道關心他人;會和他人合作;喜歡交朋友、謙虛、禮貌、帶人誠懇并且懂得互相尊重;具有探索意識,獨立性較強,善于自我控制和解決問題。
三、父母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良好性格
父母教養(yǎng)方式的類型不同,幼兒的性格表現也不同。那么針對幼兒的不良性格特征怎樣才能培養(yǎng)出幼兒的良好性格呢?以下是本人提出的幾點建議:
(一)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
孩子不是成人的附屬品,他有自己的思想,愿望,行動,如果長期由著父母“包”下來,只會導致其自理能力差,缺乏獨立精神,我們只有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尊重其思想、行為,注意抓住一次次鍛煉的機會,提高其自理能力,從才會使其日益趨于獨立?!胺攀帧弊尯⒆酉蜃约荷畹目臻g索取自理能力。當該孩子萌動“想做”的心思是,父母要及時放手,讓他自己完成,讓孩子體會“做”的樂趣。抓住機會鍛煉孩子,滿足其好奇,好玩的心理,體會“干活”的樂趣。
(二)父母對孩子的愛要適度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天性,但是父母在愛的同時,有沒有向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呢?孩子的正確言行和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給予支持和鼓勵,如果要求不合理,言行不正確,不但不能給予滿足還要給予耐心說教,使孩子懂得道理,學會做人。這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三)堅持人格的平等
平等是創(chuàng)造良好家庭氛圍的基礎?!岸紫聛恚?與孩子平視”是每個父母和孩子溝通交流所應該遵循的原則。在家庭中,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意見、興趣和自尊心, 不能忽視孩子的地位, 不能輕視、壓制孩子的正確意見, 更不能侮辱、體罰孩子, 而應該把孩子作為家庭中的一員, 并且與其探討家里的各種瑣事, 對的就采納, 錯則加以引導, 使孩子樂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只有保持家庭成員的人格平等, 彼此之間才不會產生心理隔閡。
家庭教育與幼兒情緒智力
情緒調控能力是情緒智力的重要品質之一,這種能力能及時擺脫不良情緒,保持積極的心境。幼兒期是情感教育的黃金期,幫助幼兒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是幼兒情感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幼兒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的初步情緒調控能力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對自己情緒中那部分對人對己可能產生不良影響的情緒沖動加以適當調控,如孩子對任性、執(zhí)拗、侵略性、攻擊性等偏頗情緒的適當調控;另一方面表現為幼兒能適當地調節(jié)情緒,并常常鼓勵自己保持高興愉快的心境。概括來說,就是既有控制,又有宣泄,把情緒調控在一個與年齡相稱的范圍內,以促進情感的健康發(fā)展。
總的來說,幼兒的情緒調控能力是比較薄弱的,主要表現為幼兒情緒的易激動性(易于爆發(fā)激情)、易感性(情緒易于為周圍事物所左右)和易表現性(內心體驗和外部表現的一致性)。情緒調控作為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內容,并不一定隨年齡增長而提高,其發(fā)展更多是教育培養(yǎng)、教育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情緒調控同知識系統(tǒng)與認知能力一樣,是種必須通過學習才能掌握的知識和技術,而它的學習又不同于認知教育,它更多地強調感受、感知、體驗、理解和反應,在教育過程中更多地強調情感經驗的積累。所以,從教育途徑上,應更多地考慮周圍情境的氛圍以及整個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家庭是以骨肉親情為紐帶形式的特殊社會組成形式。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特殊的情感關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也是人生情感習得的啟蒙學校,是人類情感最美好最豐富的資源所在地。從個體情感發(fā)生上來看,兒童情感起源于父母的撫愛和家庭溫馨氛圍的熏陶,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是孩子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的重要條件。一般來說,幼兒在家庭中,尤其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其情緒和情感,不論愉悅還是憂傷,高興還是愁悶,隨時隨地都會表現出來。這說明某種程度上兒童在家庭中其情緒是不受抑制的,是自由奔放的,原因就在于特殊的家庭情感氛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親情使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較高的親和力,孩子的情緒表達(主要指不良情緒)一般不會招致懲罰或其他嚴重后果。而在社會氛圍中兒童情感表達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無端地發(fā)泄情緒容易受到懲罰或得到不好的評價,如教師的批評,伙伴們離他而去。其次,孩子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免不了會產生一些消極情緒,有時又因懼怕懲罰或因權威人物如教師在面前而控制著,孩子往往把積壓的情緒帶回家里,向父母發(fā)泄,從而使他(她)的情緒得到某種微妙的平衡。人們經常會遇到這樣一些情況,即孩子常因一些瑣屑小事而跟父母過不去,大哭大鬧,恐怕也有這方面的原因。正是因為如此
,我們應充分發(fā)揮家庭在孩子情緒調控能力形成中的特殊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實踐和自然感受的體驗中形成初步的情緒調控能力。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家庭情感氛圍,是幫助幼兒形成初步使緒調控能力的重要保證
家庭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聯(lián)系起來的情感共同體,每個家庭都有其特定的情感氛圍,表現為家庭內部的一種穩(wěn)定的、典型的、占優(yōu)勢的情緒狀態(tài)。父母是家庭情感氛圍的重要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在營造氛圍的過程中,首先必須要處理好父母之間的關系?!叭绻胱尯⒆娱L成一個快樂、大度、無畏的人,那這孩子就需要從周圍的環(huán)境中得到溫暖,而這溫暖只能來自父母的愛情”。如果父母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善于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盡可能表現得愉快、喜悅、樂觀向上,這不僅能使孩子生活在溫馨的家庭氛圍中,得到關心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從而心情愉快,產生主動向上的積極情感,而且也為孩子處理消極情緒提供榜樣
新形式下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讀后感
本書從當前我國家庭結構的改變和幼兒園教育新特點實際出發(fā),比較詳細的闡述了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分析了特殊類型和特殊年齡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并以學前教育機構家庭教育的指導為重點,論述了幼兒園的教育怎樣才能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區(qū)教育的資源,讓幼兒能夠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這本書更適合幼兒園的家長來讀,本園處在郊區(qū),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孩子的父母都忙于生計,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時間比較少,大多由爺爺奶奶或長輩帶。本書從文字表述到內容編排,都力求深入淺出、簡明易懂、突出重點、合乎邏輯。因此,本教材具有思路清晰、表述通俗、材料新穎、貼近現實的特點,便于教材的使用者講授和學習。
下面就新形式下的學前兒童家庭教育,根據本書談以下幾點看法:
1.家庭結構和規(guī)模發(fā)生的變化及影響
現在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家庭結構也發(fā)生著巨大變化。現在家庭中孩子的父母都忙于工作,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歸于祖父母。祖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基本都處在保姆式教育,只管孩子的吃穿住行,對于孩子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孩子的父母有沒有時間來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會處在放養(yǎng)式教育上。孩子沒有出現嚴重的問題,父母是不會引起重視的。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即使父母開始重視問題的嚴重性,可是孩子有些習慣已經形成,在改正的過程中需要孩子父母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由于父母忙導致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又由于孩子出現問題時更需要父母傾注更多的精力,許多父母會選擇放棄自己的孩子,這樣導致家庭的許多惡性循環(huán)。所以,許多家庭結構的變革,帶給孩子更多的是不利因素,希望家長能夠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讓更多的孩子有個“完整的家”,不要讓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成為心中抹不去的遺憾。
2.家庭日以信息化——電視兒童
當今社會,無論是父母還是祖父母都是渴望孩子不哭不鬧,就是最好最乖的孩子,對于孩子的期望值極低。家長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無視了孩子生長發(fā)展的規(guī)律。孩子們對于極具吸引力的電視電腦產生了興趣,一天到晚抱著電視電腦就會“很乖”不哭不鬧,家長特別省心。由于孩子好奇心的驅使,會對變化多端的電視節(jié)目目不轉睛,家長卻從未體會到對于孩子身心的危害性。這是時代留給孩子的“毒品”,作為父母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意識已迫在眉睫。
3.家庭早期教育備受重視但是存在的誤區(qū)較多——期望值偏高過度超前過度教育過度關愛教育內容片面化。
這種過度的超前教育與放養(yǎng)式家庭教育恰恰相反。父母不懂得孩子的發(fā)展規(guī)律,盲目的跟風,對孩子進行超前的教育,對于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成為學習的機器,讓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
無論是上面那一種教育,都是孩子父母家庭教育理念的欠缺,需要家長懂得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讓孩子更快樂健康的成長!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幾種家庭教育方法
基于家庭教育模式的幾種家庭教育方法
一、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對家庭教育進行模式分析,因為分析視角的差異,家庭教育模式的類型也存在差異。以教育意識為核心,家庭教育過程表現為四種模式。
第一種模式為家長、孩子都有明顯的教育意識。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家長具有明顯的教育子女的意識,孩子也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具有被教育的意識。這種家教模式具有教育意識性強的特點。家長的教育意識非常明顯,具有很強的外露性,孩子能夠通過聆聽家長的話語、觀察家長的表情、活動、動作等迅速、準確地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由于這種模式的教育意識性強,家庭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明確,家長能夠迅速地向子女傳情達意、實施教育,這種模式深受家長歡迎。不過,由于有的家長素質低、教育方法不當、子女逆反心理及親子關系對立等因素的影響,這種模式的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子女的反感,教育效果有時反而不好。
第二種模式為家長有明顯的教育意識,而子女沒有意識到家長的教育目的,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這種模式的家庭教育表現為,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某種品質使之獲得一定的生活經驗,家長特意組織、安排了某種活動或交往,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過子女的主體性活動,達到教育的目的。對子女而言,這種活動或交往是作為他們的生活本身存在的,他們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家長特意安排、組織的,在活動或交往中,使孩子置身于其中,通過子女的主體性活動,達到教育目的。在活動或交往中,孩子發(fā)揮了自我教育的主觀能動性,受到了教育。這種教育模式的呈現既可以是家長刻意追求的結果,也可能是雖然家長有明顯的教育意識,但是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子女沒有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自然而然出現了這種結果。在這種模式中,家長的主動性主要表現為根據教育意圖組織活動、創(chuàng)設情景,家長不能暗示或指導子女的行動,應該充分發(fā)揮孩子的活動主體性。
第三種模式為家長沒有教育意識,而子女卻有明顯的受教育意識,能主動接受教育。這種模式中的家長活動只是他的生活本身,盡管家長有時意識到自己的活動、言行可能會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產生影響,但是在活動中卻沒有以自己的活動、言行主動接受教育。從孩子的感受的視角觀之,這種模式與第一種模式有些相似,不同點在于:在第一種模式中,孩子盡管領會到家長的教育意圖,卻未必買家長的帳,主動配合家長接受教育;而在第二種家教模式中,孩子能夠主動受教育。如果以形象化的語言表達這種模式的教育效果,可謂“無意插柳柳成蔭?!眴栴}是孩子為何對家長無教育意圖的活動產生錯覺并主動接受教育?顯然,在這種模式中孩子的活動具有自我教育的性質,他們出于求知、成長的愿望而把家長的生活賦予了教育的意圖,當然家長自身素質、形象具有教育意義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
第四種模式為家長沒有教育意識,但是孩子往往在意外中受到教育。這種家教模式的特點在家長與子女的共同活動和交往中,家長沒有教育孩子的意圖,孩子也不認為家長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卻受到了教育。顯然,家長與子女的共同活動和交往,對家長而言只是家庭生活本身,但是對孩子而言卻產生了家庭生活中的自我教育。
從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這一角度分析,第三、第四種家庭教育模式已經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因為家長作為“教育者”沒有教育子女的目的性。盡管如此,這種家庭生活本身因為孩子的自我教育的存在使其具有教育意義,我們仍然把它歸為家庭教育,目的在于使家長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無處不在,增強家庭教育責任感。
二、幾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
很多家長習慣于對孩子進行說教,甚至以說教為唯一教育方法,其效果并不理想。根據對家庭教育模式的分析,以下幾種家庭教育方法可供家長使用:
——身教法。這種家庭教育方法要求家長意識到自己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為孩子的做人做事樹立良好的榜樣,使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認識觀點、態(tài)度及良好的行為習慣。在第一種、第二種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動中,孩子更多的是從家長組織、設計的活動本身受到教育,例如,父母為了增強孩子的體質,鼓動孩子去登山。而在第三、第四種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動中,孩子更多的是從家長的言行獲得教益。因為在家庭教育活動中家長的身教更容易使行為規(guī)范具體形象化,體現出行為規(guī)范的可信性、可行性,家長在親子關系中具有權威性,青少年以觀察模仿為重要的學習方式,所以家長應該以身教為首要的教育方法。
許多家長常常進行言教,而忽視身教。家長不僅應該從身教的作用理解它的重要性,而且應該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增強身教的自覺性。在第一、二種模式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具有教育子女的意圖,此時,家長比較容易意識到自己的言行、形象對孩子的教育意義,注意進行身教;而在其它兩種模式的家庭教育活動中,家長沒有教育意識,這時家長很難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不容易做到注意自身形象進行身教。所以,家庭教育模式給家長以啟示:家庭無小事,事事是教育;家長無小節(jié),節(jié)節(jié)皆楷模。從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看問題,家長應該意識到自己時時處處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意識到身教的重要性,加強自身修養(yǎng),充分發(fā)揮身教的作用。
——鼓勵法。從家庭教育模式的角度分析,無論是哪一種模式,家長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自我教育與發(fā)展都是一種重要的影響因素,家長應該重視自己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影響。就第一、第三種家庭教育模式而言,由于孩子意識到或者錯覺性地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所以孩子特別關注家長對他的態(tài)度。就第二、第四種家庭教育模式而言,雖然孩子沒有意識到家長在教育他,或者并不認為家長在有意地教育他,但是孩子還是能夠感受到家長對他的態(tài)度。與孩子留意、注重家長對他的有意的態(tài)度相比,雖然孩子不太在意家長的無意的態(tài)度,但是家長的態(tài)度畢竟是他對孩子看法的真實流露,終究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因此,筆者提出:“沒有不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的態(tài)度,只有不重視自己的態(tài)度對孩子產生影響的家長?!?/p>
當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敗、犯錯誤之時,家長應該容許孩子的不足、失敗,從孩子令人不滿的狀態(tài)中發(fā)現積極的因素,向孩子表達自己對此的看法、寬容的態(tài)度以及對孩子的期望,以使孩子從中獲得鼓舞,不斷奮進。有一個學生考了全班倒數第一,家長看到兒子的考卷后,微笑著說:“太好了,兒子!這回你沒有心理負擔了!”兒子大吃一驚,忙問:“爸,你不是有病了吧?”他說:“沒病。你想想,一個跑在最后的人還有什么負擔呀,你不用擔心再有別人會超過你,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會有進步!”兒子受到啟發(fā),心里高興起來。第二次,兒子考到第二十九名。第三次,兒子考到全班第十名,父親激動地說:“太好了,兒子,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只差九名了?!睙o論孩子成績如何,這位家長都給予孩子以正面的鼓勵。當孩子遇到挫折、遭到失敗、犯錯誤之時,他們特別需要家長的理解、寬容、尊重、鼓勵,此時家長對孩子令人不滿的現狀的認識、態(tài)度,嚴重地影響到孩子今后的學習、生活與發(fā)展?;蜻M或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家長的認識與態(tài)度,寬容、欣賞、鼓勵使孩子獲得信心、力量與進步,而苛刻、不滿、打擊使孩子自卑、泄氣、退步?,F實生活中,很多家長習慣于對孩子苛求、不滿、批評,而較少寬容、鼓勵、支持,即使是孩子取得了進步,內心滿意孩子的成績,表面上也是不欣賞,擔心孩子因此在此,筆者提出:“沒不需要欣賞、鼓勵的孩子,只有不去欣賞,鼓勵孩子的家長?!?/p>
——經歷法。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而言,他人的言教畢竟是一種間接經驗,其教育作用終究不如孩子在親身經歷,實際鍛煉中獲的認識、體驗那么深刻、有效?,F實生活中,我們的家長卻習慣于說教,而不重視孩子的親身經歷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有一位小學生的家長反映,孩子早起磨磨蹭蹭,不急著起床、洗刷,提醒她上學要遲到了,也不管用。雖然多次給她講早晨上學要抓緊時間的道理,也不見效果。如何才能讓她早起有緊迫感,筆者給他提議,不要再提醒她、對她進行說教,順其自然,有意地讓她遲到一次,讓她經歷一次上學遲到、挨教師的批評,使她從親身體驗中認識到要遵守學校紀律、早晨要抓緊時間的道理。親身經歷法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思想品德及獨立生活的能力非常有好處,不過有些家長卻不愿意采用此法教育孩子。例如,很多家長舍不得讓孩子進行吃苦教育、挫折教育,主要原因在于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罪。護犢之情可以理解,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素質,需要讓孩子去經歷風雨,在親身經歷中成長。
讓孩子接受親身經歷教育需要家長有意地組織孩子進行活動和交往,讓孩子置身于活動和交往中,使其從中受到教育。在第一種家庭教育模式下的親身經歷教育中,家長、孩子都具有教育意識,家長要組織、甚至要參與活動、交往。這種模式下的親身經歷教育需要孩子認同家長的教育意圖,配合家長的教育安排,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也就是說,家長以這種模式進行家庭教育,并不能保證孩子積極主動地參加所組織的活動與交往。例如,孩子孤僻,不愿與人交往,家長采用第一種模式教育孩子以培養(yǎng)孩子合群及與人交往的能力,孩子可能因為原有個性,不認同、配合家長的教育;孩子膽小,為了使孩子克服膽怯,家長采用第一種模式教育孩子,孩子可能因為膽怯會拒絕參加父母設計組織的活動。此路不通,另覓它途,家長可采用第二種模式來彌補第一種模式的不足。筆者的女兒有些不愿與人交往,平時告訴她多與人交往,結果事與愿違。一次,孩子在樓下讓我把鑰匙從窗戶丟到樓下以便打開儲藏室的門,結果我把鑰匙丟到三樓窗外的空調上,女兒要我到三樓鄰居家把鑰匙取回來。我靈機一動,這不正是教育孩子與人打交道的好機會嗎?我告訴女兒我正在炒菜不方便幫助她。要她自己去做這件事,女兒只好自己去了三樓。女兒回來后興奮地告訴我她如何有禮貌地敲門、請求阿姨幫忙取下鑰匙。第二種家庭教育模式下的親身經歷教育要求家長創(chuàng)設一種看似無意的教育情境,讓孩子置身其中,使其在獨自的親身經歷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