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害羞兒”父母需注意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感恩父母活動總結 幼兒園芽兒說課稿 使幼兒注意的活動方案“陌生人焦慮”在6個月-1歲和5-6歲的小孩中表現(xiàn)明顯,對孩子的心理發(fā)展有長期影響,因此父母要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其度過敏感期。
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大時,突然一反常態(tài),原來誰都讓抱的孩子突然變得退縮、哭泣、怕生起來,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縮。家長們不僅納悶,孩子這是怎么了?
案例
當牛牛媽和她的一個“陌生”朋友進來時,7個月大的牛牛正坐在書房的地板上擺弄著他的玩具?!澳吧迸笥炎叩脚EI磉叄瑥澫卵鼇碇鲃雍团E4蛘泻簦骸班?,牛牛,你好!”只見牛牛盯了“陌生人”一會,竟突然哭起來,轉向媽媽爬了過去。
牛牛媽說,牛牛小時候一點都不認生,那時候他乖巧的很,誰見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沒想到長大了幾個月,反而認起生來了。
7個月大的牛牛見陌生人就哭
專家說,6個月-1歲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xiàn)在6個月-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大時,突然一反常態(tài),原來誰都讓抱的孩子突然變得退縮、哭泣、怕生起來,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縮。家長們不僅納悶,孩子這是怎么了?
案例
當牛牛媽和她的一個“陌生”朋友進來時,7個月大的牛牛正坐在書房的地板上擺弄著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邊,彎下腰來主動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見牛牛盯了“陌生人”一會,竟突然哭起來,轉向媽媽爬了過去。
牛牛媽說,牛牛小時候一點都不認生,那時候他乖巧的很,誰見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沒想到長大了幾個月,反而認起生來了。
7個月大的牛牛見陌生人就哭
專家說,6個月-1歲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xiàn)在6個月-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一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到了五六個月大時,突然一反常態(tài),原來誰都讓抱的孩子突然變得退縮、哭泣、怕生起來,陌生人越是接近,他就越是退縮。家長們不僅納悶,孩子這是怎么了?
案例
當牛牛媽和她的一個“陌生”朋友進來時,7個月大的牛牛正坐在書房的地板上擺弄著他的玩具。“陌生”朋友走到牛牛身邊,彎下腰來主動和牛牛打招呼:“嗨,牛牛,你好!”只見牛牛盯了“陌生人”一會,竟突然哭起來,轉向媽媽爬了過去。
牛牛媽說,牛牛小時候一點都不認生,那時候他乖巧的很,誰見了都想抱一下,而且牛牛很少哭,沒想到長大了幾個月,反而認起生來了。
7個月大的牛牛見陌生人就哭
專家說,6個月~1歲的孩子,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比較快的一個階段,此時孩子開始有了獨立的思考,因此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物的防備心也明顯提高,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在早期教育中,這種現(xiàn)象被稱作為“陌生人焦慮”。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出現(xiàn),只是由于孩子天性的不同,焦慮的程度有所差別,出現(xiàn)的時間也不同。一般“陌生人焦慮”出現(xiàn)在6個月~1歲的孩子,而且到1歲時,這種情況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
“陌生人焦慮”幾乎每個孩子都有
原因分析
除了6個月-1歲這個階段,5-6歲也是孩子自主意識提高的另一個高峰,此時,孩子的認知能力顯著提高。依照心理發(fā)展來看,5-6歲之間是人生正常的“害羞期”,這期間的孩子多半不習慣和陌生人獨處,也不喜歡和陌生人溝通、交流。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才會慢慢克服害羞。
由于害羞的孩子很少惹禍或制造麻煩,所以也很少被人注意,因此越來越沉默。大部分害羞的孩子,往往缺乏一套社交技巧,他們常常很難表達自己的內心,更不愿把自己內心的想法告訴他人。
“雖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陌生人焦慮’的敏感期,但是‘過度保護’也是造成害羞兒的主因之一,這類孩子會如溫室中的花朵,很難禁得起挫折與壓力?!绷蝴惼颊f。
五六歲時“陌生人焦慮”表現(xiàn)為害羞
專家建議:讓孩子慢慢信任陌生人
孩子完全是看家長的“臉色”來決定他對陌生人的態(tài)度的,因此在面對陌生人時,家長要給孩子時間,讓他一步步去接近陌生人;“千萬不要強迫孩子,你越強迫,他越會覺得自己面臨危險;更不要隨意離開他,那只會讓他更恐懼,不會讓他勇敢?!?/p>
因此,家長要多點耐心,多給他一點成長的時間。如家長在面對孩子的“陌生人”時,可以對陌生人微笑,并且主動和陌生人打招呼,讓孩子慢慢放下戒備心,讓孩子認識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過后,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這個“陌生人”是誰,是干什么的,跟我們的關系怎樣,以后見到他,我們應該怎么做等。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對事物的認識有個漸進的過程,過渡地去認識社會。
除此之外,專家還建議,陌生人也要善于做一個更敏感、更和善的陌生人。如果身邊有孩子處于“陌生人焦慮”敏感期,陌生人最好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然后再和孩子微笑、打招呼等,最后再慢慢走近孩子,與他溝通交流。
多讓孩子參與社會活動
孩子想盡快度過“陌生人焦慮”,應該多參與社會活動,如參加公園的戶外活動;帶孩子多串門,參加一些家庭聚會,交朋友;多到人多的地方去,讓孩子從少到多地去接觸同齡孩子,鼓勵他去嘗試更多的事情,培養(yǎng)他的獨立性。
參加這類的活動,會讓孩子慢慢理解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關系。但是由于處于“陌生人焦慮”的敏感期,因此這類孩子由于防備心太強,不會主動參與到活動中去,因此,盧丹映建議,家長應該主動帶孩子做這類事情,如家長先主動和孩子們玩,讓孩子觀看一段時間別的小朋友后,再試探地問他:“你想不想一起跟小朋友玩呢?這里的很多小朋友,他們都跟你一樣呢!”
游戲和故事提高孩子認知
為了讓孩子盡快度過“陌生人焦慮”敏感期,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認知,梁麗萍建議,可以通過玩游戲和講故事等形式。如通過游戲老鷹抓小雞、圍圈跳舞等,讓孩子理解老師和孩子間的關系、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關系等。
另外,講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故事中包含大量的社會知識、自然知識,以及很多做人的道理,如家長可以講“聞雞起舞”、“程門立雪”等故事,都可以豐富孩子對人類社會的認知經(jīng)驗。
對于大孩子來說,小孩子的行動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差,但是孩子此時處于模仿階段,對于6個月~1歲的小孩子來說,家長可以試著抱孩子一起參與活動,主動去做某些事情,讓孩子模仿,讓他感到“陌生人”是值得信任的,陌生環(huán)境也是安全的。
小孩缺乏自信、膽小也是感統(tǒng)中的觸覺失調的主要表現(xiàn)。觸覺失調的人,比較內向,而且愛獨處,不喜歡到戶外玩,怕到人多的地方,喜歡粘特定的人,而運動能力不好。因此,當孩子已經(jīng)不處于“陌生人焦慮”敏感期,卻長時間過于敏感,則可能是感統(tǒng)失調。
感覺統(tǒng)合失調會造成腦功能的反應不全,從而引發(fā)學習上的困難。最終,學習上的困難會對孩子的觀察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信心等多方面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專家建議,一旦有此情況,應帶小孩去醫(yī)院進行感統(tǒng)能力測試,醫(yī)院和早教機構都有系統(tǒng)的感統(tǒng)訓練的方法。
專家提醒
不處敏感期卻長期敏感,警惕感統(tǒng)失調
孩子6個月-1歲、5-6歲是“陌生人焦慮”敏感期,表現(xiàn)為除了父母外,看到陌生人就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家庭教育中父母需注意的10個不要
1.不要恐嚇孩子
采用恐嚇的方式來管教孩子,也會減弱他的自我觀念。如果父母說:“你下次再這樣,就要你好看!”或者說“你再打弟弟,媽媽就要狠狠揍你一頓?!泵慨敽⒆勇犃诉@些話,他們會惶恐難過,從而對父母產(chǎn)生一種恐懼心理。
2.不要瞧不起孩子
有時節(jié)們了許會對孩子說:“我怎么這樣笨?。 被蛘摺澳闶悄绢^人嗎?”每當這類瞧不起孩子的話脫口而出時,都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觀念。
3.不要賄賂孩子
有些父母許諾孩子,如果讀書成績好,就給買什么東西,以此將刺激作為動力,這不是個好辦法。這樣的賄賂會引發(fā)孩子做事的動力由內轉向外。他不是為學習建立起來的良好自我觀念而學習,而是為了物質獎勵。這樣不利于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應“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錯誤,媽媽氣極地說:“好,現(xiàn)在你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敢這樣了?!笨刹灰粫海厦∮址噶耍瑡寢層X得自己受了騙,大怒地罵道:“你答應媽媽的,怎么又不乖啦?”媽媽該知道,要小孩許諾是沒有意義的。許諾和恐嚇是一對難兄難弟,對孩子不會起積極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許諾反而會使他再度犯錯而感到難過。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會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過度保護監(jiān)督孩子
過度保護監(jiān)督孩子會挫傷孩子的自我觀念,削弱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能力。因為當父母過分監(jiān)督孩子的行為時,其實也是在告訴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贝蠖鄶?shù)家長對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們應該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決不包辦代替”當作座右銘。這樣才能逐步培養(yǎng)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對孩子嘮叨不休
過分嘮叨不休,會使孩子覺得父母認為他沒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產(chǎn)生厭惡不快的感覺。其實,有條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強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從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丟開他正做著的事,聽你的話做別的事,他的反應會很不樂意。父母應事先提醒孩子,等一會兒要他做什么,比如說:“小軍,差不多再過十分鐘,你該進來吃飯了!”同時,他們也可以允許孩子在服從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說:“喔,媽媽,我非要現(xiàn)在進來嗎?”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從,對撫育出獨立而自我調節(jié)的人,這種主法是無效的。
8.不要縱容孩子
過分縱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為孩子遲早要長大成人,要走上社會,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難說了。因此,縱容孩子只會剝奪孩子的潛在能力的發(fā)展機會,阻礙他成為能干、獨立、能自我調節(jié)的人。
9.不要訂不適合孩子年齡的規(guī)矩
假如你希望一個兩歲的孩子同五歲的孩子一樣循規(guī)蹈矩,只會使他自覺無能。因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齡不可能達到的行為水平。這時他的自我觀念有極壞的影響。
10.不要用不一致的規(guī)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憑自己的喜怒隨意設立規(guī)矩,同樣的行為有時遭罰,有時由他去。這樣會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guī)矩來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規(guī)矩來教育他。
寶寶害羞家長需正確引導
故事:害羞的佳佳
佳佳4歲了,平時和家人在一起的時候活潑可愛,愛說愛笑,可是在外人面前,就完全變了一個樣子,她或是低頭不語,或是滿臉通紅,或是聲音很低,或是干脆躲到媽媽的身后,媽媽感覺很無奈,可是怎么說都不管用。
專家分析
害羞的佳佳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你是佳佳的父母,肯定會為寶寶的表現(xiàn)所困擾。其實,內向與外向,害羞或張揚本是個性問題,沒有優(yōu)劣之分。害羞是人內心產(chǎn)生的一種不安的情緒,從積極的方面考慮,它是性格內向的人應對失敗而形成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
媽媽是孩子的保護傘,一定要堅定地站在孩子一邊,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面挑剔他的毛病。
害羞影響寶寶的發(fā)展
雖然,害羞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但是在這個越來越開放,越來越需要交流和表達的世界里,如果孩子過分害羞,就可能影響他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交往,甚至影響到他將來的人生發(fā)展。
害羞容易使寶寶自卑
害羞的孩子普遍對自我形象持否定態(tài)度,他們對自己的評價往往較低,他們認為自己相貌平平、能力一般、不招人喜歡,缺乏魅力、不善表達等等,而這些想法會使孩子經(jīng)常被一些負面的情緒所困擾,他們在生活中會感到焦慮和沮喪,如果再遭受一些挫折,受到別人的嘲弄,其自卑感就會更加強烈。
害羞影響寶寶與人交往
害羞會直接影響寶寶與他人的交往,害羞的寶寶在別人眼里是沉悶而乏味,因此大家都不太愿意與其相處,盡量采取回避的方式來對待他們,無形中與他們保持相當?shù)木嚯x。害羞的孩子一般都有很強的孤獨感,常感到自己形單影只,他們好被同學和伙伴們排斥在各種活動之外,無法很好地使自己融入同齡人的圈子。
害羞影響寶寶語言、情緒等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害羞寶寶往往不愿意與人交往,說話的機會和時間自然比別的孩子少很多,而0~3歲是寶寶語言和情緒等認知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期,如果寶寶在這個時期過分害羞,往往影響寶寶語言能力、情緒的發(fā)展。
讓寶寶告別羞澀
害羞可能是寶寶性格的原因,也可能是寶寶遭遇尷尬、失敗挫折的事情使然。面對寶寶的害羞,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
不要給孩子貼上害羞的標簽
情景回放:丁丁媽媽每周都要和朋友聚一次,每次都會帶上4歲的丁丁。每當朋友和丁丁打招呼時,丁丁都會躲到媽媽的身后,這時,丁丁媽媽會向朋友解釋說:“她很害羞?!?/p>
朋友又問丁?。骸耙灰裙?,吃餅干嗎?”媽媽替丁丁回答:“她太害羞了,別管她,她想喝會自己喝的?!?/p>
分析
當著寶寶的面說寶寶害羞是不妥的,這會給寶寶貼上標簽,并深深植入她的內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可能以后她還會利用這個標簽來逃避不喜歡的人——這是有意識。
建議
◆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孩子時,不要說他很害羞,即使孩子不說話,也不要跟別人說他是因為害羞。
◆如果孩子不理別人,媽媽不要替他說話,也不要哄他們開口,只需繼續(xù)談話并相信孩子在他們準備好后會主動加入。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某種行為很反感,表明孩子覺得只有在你注意到他時,才獲得歸屬感。丁丁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確對孩子的害羞很反感,但一直以來都縱容著她,并給予了她過度的關注。
正確做法:之后,丁丁媽媽不再告訴別人女兒很害羞,也不再替她回答別人的問題。她告訴女兒:“我發(fā)現(xiàn)有時候別人問你問題時,你不搭理別人,雖然這對我沒有什么,但如果你能告訴別人不想說話,也許會更好。無論你什么樣子,我都會愛你,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讓我知道。”
沒過多久,丁丁不害羞了。媽媽甚至不知道丁丁從什么時候改變的。
給孩子適應新環(huán)境的時間
情景回放:每次出門前,媽媽都要囑咐銘銘,見到認識的人,一定要主動問好,可是每次銘銘都躲在媽媽身后,任憑媽媽怎么說,都不說話。一次,媽媽帶銘銘去單位玩,媽媽讓銘銘給叔叔阿姨唱支歌,銘銘不點頭也不搖頭,站在大家面前只是不說話,媽媽催急了,銘銘眼淚都流下來了,讓媽媽很是尷尬。
分析
性格內向的孩子進入一個新環(huán)境,往往適應的比較慢。如果媽媽勉強孩子在外人面前做他不愿意或不會做的事時,孩子會覺得緊張,甚至產(chǎn)生逆反的心理。
建議
◆有時候孩子退縮是完全有道理的,尤其是在他們面對新情況,或者不想?yún)⑴c其中又不得不依照別人的標準行事的時候,應該允許他們小心翼翼的處理新情況。
◆審視一下你有沒有想方設法讓孩子按照你認可的某種方式做事,孩子可能正在運用這種保持沉默的被動方式來向你表明你無法讓他按照你的意愿來做事。適當放手,讓孩子自己的與他人建立關系。
正確做法:如果媽媽不勉強銘銘給叔叔阿姨唱歌,銘銘還是很愿意來媽媽單位玩的。那個戴眼鏡的叔叔可喜歡把銘銘扛在肩膀上了,那個文文靜靜的阿姨會給銘銘好多好吃的。和叔叔阿姨熟悉了以后,銘銘的嘴可甜了,叔叔阿姨叫個不停,有一次,竟然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起了故事。媽媽吃驚地發(fā)現(xiàn)銘銘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鼓勵孩子的勇敢表現(xiàn)
情景回放:“下雨的時候,我們?yōu)槭裁聪瓤匆婇W電后聽見雷聲?”媽媽偶爾會問莎莎和小伙伴類似的問題。“這太簡單了?!鄙瘬屩f?!澳悄阏f說看?!薄斑@是因為——,我不告訴你了,反正我知道?!闭f著又自己玩玩具去了。她常常是事先鼓起了勇氣,卻在臨到子彈出膛的那一刻敗下陣來,將剛才已經(jīng)邁出的“腳”又縮回來了。
分析
孩子欲言又止,可能是擔心說錯會受到小伙伴的嘲笑,或者有過因為做錯事受過指責的經(jīng)歷,所以才會關起勇氣又泄氣。
建議
◆照顧寶寶的自尊心,避免在寶寶面前表揚其它性格開朗愛交際的孩子,這會加重寶寶害羞的程度。
◆孩子在試圖突破時,會有些許的尷尬,此時需要你更多的鼓勵才會再向前走出最艱難的一步。所以,你要將鼓勵進行到底,即便是孩子有一點點的進步,也要給予表揚。
◆創(chuàng)造環(huán)境讓孩子在家里無憂無慮地學會大膽說話,讓他們自己決定在外面該不該也大膽說話。
正確做法:“莎莎知道答案,快告訴我們吧,我們都等著聽呢?!眿寢層霉膭畹难凵裢瑴睾偷卣f。莎莎還是欲言又止,“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為什么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呀?”“想!”小朋友異口同聲。媽媽不再催莎莎,自言自語:“為什么呢?”這時,莎莎終于開口了。雖然不是那么清楚,但是媽媽還是很高興,悄悄地沖莎莎豎起大拇指。
給媽媽的知心小貼士
1.讓孩子知道內向的人和外向的人都有很多優(yōu)點,只是優(yōu)點表現(xiàn)不同。
2.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望和痛苦,如果他們不喜歡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他們自然會有所改變。
3.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所想,問問孩子為了讓他在別人面前覺得更自在,你可以做些什么。
4.不要強迫孩子面對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新情況。
5.跟孩子談談他的行為,但不要貼標簽。比如,你可以對孩子說:“我發(fā)現(xiàn)別人跟你說話時,你會低著頭不說話,你如果不想別人打擾你,你可以告訴他們‘我現(xiàn)在不想說話?!?/p>
初為父母,需要注意的八方面
一、相信自己的直覺
對于沒有育兒經(jīng)驗的父母來說,可能最需要的是“過來人”對自己的點撥,可在一些問題上,就是“過來人”對同一問題的觀點也會有出現(xiàn)矛盾的時候,比如長輩告訴你,晚上該和孩子一起睡,但另一些朋友卻極力反對;有些朋友說,孩子吮吸他的小手指是沒有問題的,但兒科醫(yī)生建議你給安慰奶嘴好……究竟聽誰的才對呢?
這時你必須記?。耗愫湍阏煞虻闹庇X就是最好的向導。如果你尊重每一個人給你的意見,并嚴格執(zhí)行,你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生活的樂趣和原則。
二、重新審視自己的業(yè)余時間
有些新媽媽感覺在家?guī)Ш⒆泳褪窃诙乳L假。事實是,你有了一份新工作,也有了一個很苛刻的新Boss,你沒有休息時間,更不用說是周末了,這個新Boss就是你的寶寶。
現(xiàn)在的日子并不等于在你過去的生活上單純多加了一個孩子,在此期間你可能什么事情都做不了,更不要說外出會朋友了,哪怕是家務,有時也不一定能順順利利地干完。孩子醒了,你要照顧他,他哭上半個小時,要你抱著,再睡上45分鐘,然后再重復剛才的那個循環(huán),就這樣度過每一天……最差的時候,可能你整天都在聽孩子不斷地哭,這時你的心情也差到極點。
建議你每天給自己定一個計劃:比如給朋友打個電話、整理床鋪等等。等到晚上,當你劃去單子上每一條所完成的計劃時,你會覺得有種成就感。
三、別讓孩子成為夫妻間的“第三者”
從無憂無慮的二人世界到養(yǎng)育孩子的轉變過程,其實是對婚姻的最大挑戰(zhàn)。
孩子小的時候,你感覺壓力很大或者情緒憂郁,婚姻上出現(xiàn)一些小問題都是正常的。但你還應把婚姻放在第一位。如果條件允許,雇一個保姆或者鐘點工,每周抽出一個晚上的空閑作為你們兩個人的約會日。所聊的話題并不僅限于孩子,重要的是要互相關注對方,這種做法對婚姻很有幫助。
四、不要忽視自我
母愛的偉大,在于母親對孩子的無私奉獻,這種奉獻是全方位的,甚至包括媽媽自己,所以會出現(xiàn)有了孩子,卻失去自我的說法。
失去自我是可怕的,有了孩子以后,媽媽們應該給自己留點時間和空間,比如找個空閑時間在電話里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去鍛煉體形。你要知道,總覺得自己是機械的、不快樂的媽媽,是做不成好媽媽的。
五、育兒是兩個人的事情
有些媽媽比較仔細,同樣一件事情,由別人做她就是不放心,還有些媽媽干脆直接認為育兒就是自己的事情。有這些情況的新媽媽其實并不在少數(shù),但這種想法的確又是偏頗。育兒,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
新爸爸和新媽媽一樣,也需要學習,通過學習,他能學會許多育兒技巧,比如換尿布、洗澡等,如果這些事情媽媽總不讓別人插手,一方面工作量大,另一方面,就像前面所說的那樣,真的會失去自我了。新爸爸可以幫助你照顧孩子,如果有做不好的地方,請不要責備他。
丈夫和你一起學習做父母,你會更輕松,你們也能互相學習,掌握更多的技巧。
六、凡事別總往壞處想
面對孩子的健康問題,其實不用太擔心?,F(xiàn)今的醫(yī)療水平已經(jīng)能治愈許多兒科疾病。同時父母也應該想到,即使是健康的孩子也會出現(xiàn)一些病癥,當你能面對這樣的事實,就會覺得好一些,因為疾病是否發(fā)生,不是你能控制的。如果你能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就放松自己,你就不會那么擔心將來會發(fā)生什么。
七、比較兩個不同的孩子是件傻事
許多父母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和進行比較,比如為什么我的孩子長得沒別的孩子高和胖呢?為什么他的孩子已經(jīng)長牙了,而我的孩子卻沒有?
其實這些問題的提出有些莫名其妙,因為你在比較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而這些個體的發(fā)展水平要受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是不可比的。
知道了這個問題,就需要父母親用一種平常心和放松的心情來對待。
八、留下孩子成長中的精彩瞬間
記日記、拍照片、攝像都可以記錄孩子每天簡單的生活片斷。在很多年以后,看著你記錄下來的這些生活片斷,今天的生活就象一部敘說自己如何撫養(yǎng)孩子的電影,連續(xù)不斷地浮現(xiàn)在爸爸、媽媽的眼前。除了讓父母重新體驗當初的歡喜憂愁外,還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的成長很精彩!
父母需加強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yǎng)
父母需加強對孩子注意力的培養(yǎng)
“專心,專注”,這兩個要求可是從我們記事起就耳聞詳讀的。一個人學生時代的成績好壞,甚至于一個人未來的成就如何,都和孩子的注意力息息相關。因此,從小就要加強對孩子的注意力的培養(yǎng)。以下這些對注意力方面培養(yǎng)的方法,媽媽們不妨參考一番,也來實踐一下。
一、培養(yǎng)孩子善于集中注意力。
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不但完成作業(yè)比較快,而且質量好,效率高。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學習起來比較省勁,效果比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時間休息和進行娛樂活動。在小學階段,低年級學生主要的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穩(wěn)定持久的注意力是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二、給孩子營造安靜整潔的學習環(huán)境。
孩子的書桌上除了文具和書籍外,不應擺放其它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屜和柜子最好上鎖,以免孩子隨時翻動;書桌前方除了張貼與學習有關的地圖、公式、拼音表格外,不要貼與學習不相關的其他一些東西。讓孩子在一個安靜整潔的環(huán)境中學習生活。
三、要求孩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yè)。
有些父母因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在孩子身邊“站崗”,這不是有效的辦法,長期下去會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心理。應給孩子設置一個合理的時間范圍,讓孩子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yè)。同時,父母應該了解,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的長短與孩子年齡有關:5~10歲孩子是20分鐘,10~12歲孩子是25分鐘,12歲以上孩子是30分鐘。因此,如果想讓8歲的孩子持續(xù)60分鐘做作業(yè)是不科學的。
四、對孩子講話不要過多重復。
有的父母對孩子不放心,一件事要反復講幾遍,這樣孩子就習慣于一件事要反復聽好幾遍才能弄清。當老師只講一遍時,他似乎沒聽見或沒聽清,這樣聽課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師的講課內容,也就談不上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要讓孩子從小就養(yǎng)成一個習慣,家長,老師說過一遍的東西,孩子就能很好的吸收這個信息,不要讓孩子養(yǎng)成惰性,凡是重復個三五遍才能記住。
五、訓練孩子良好的聽力。
“聽”是人們獲得信息、豐富知識的重要來源,會聽講對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父母可以讓孩子聽音樂、聽小說,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話描述所聽到的內容,從而培養(yǎng)孩子專心聽講的好習慣。
總而言之,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小竅門可以掌握,可以讓孩子在家長簡略的講述后,復述家長所說的話語。讓孩子從小謹記,教過的東西,說過的話語,就要在心頭留下印記,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上課要聚精會神地聽講,作業(yè)要按時按質地完成。孩子學習中的每個習慣,我們都從一開始就往正確的方向培養(yǎng)。只要養(yǎng)成了專心專注的良好習慣,好成績就會接踵而來了。
家庭教育中需注意"三應三忌" 父母應掌握好度
“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很多家長總認為嚴格教育孩子就是對的;而有的家長對孩子卻是百般遷就、溺愛,讓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這些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應該掌握好其中的度才最好,那么這其中的尺度應該如何權衡才是對合適的呢?
一、發(fā)現(xiàn)錯誤,應放手嘗試,忌大加譴責、恐嚇
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可以積累經(jīng)驗教訓。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誤時,不失時機地大加譴責、恐嚇。其實,犯錯誤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種做法的出發(fā)點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樣的錯誤,但這樣做常常會產(chǎn)生相反的作用。孩子們或因害怕受責備而不敢冒險,失去學習新技巧的熱情和膽量;或產(chǎn)生反叛心理,反其道而行之。如果處理得當,可以將犯錯誤轉變?yōu)榻^好的學習機會。所以,當孩子自動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大人就算已經(jīng)預知會遭到失敗,但仍應該讓孩子去試試看。
也就是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失敗的滋味。在有的家庭中,當孩子在準備做新的嘗試時,家長或是說當心啊……或者,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了,這樣既剝奪了孩子嘗試新事物、獲取新經(jīng)驗的機會,又扼殺了孩子的創(chuàng)造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放手讓孩子去大膽嘗試,進一步獲取新的感性經(jīng)驗。
二、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應積極肯定,忌抓著缺點不放
父母要有敏銳的目光,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從而肯定、鼓勵他們。對于事物的發(fā)展總有他的兩面性,父母的目光千萬不能停留在反面,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長處、優(yōu)點。記得有位老師在評價孩子的作品時,說得非常精彩,對每一幅畫都是持表揚肯定得態(tài)度,當老師拿出一幅畫得亂七八糟畫,老師看了看,滿懷驚嘆地說:“大家看啊,這幅畫,他用了多少種顏色啊,我們一起來數(shù)數(shù)…”我覺得所有的父母們都要向這位老師學習,深入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充分肯定孩子。這樣更加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積極性。
有些父母的眼睛總是盯住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樣不但不能形成良好的行為,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例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甚為著急,希望孩子改掉,逢人便說:“這孩子只吃魚、肉、蛋,蔬菜不沾邊……這可怎么辦呢?”其實,當著孩子的面數(shù)落缺點,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就會出現(xiàn)越管越糟的現(xiàn)象。
三、培養(yǎng)習慣,應前后一致,忌隨心所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會制訂一些“規(guī)則”,如:看電視不能超過半小時、晚上8:30前睡覺、上床后聽半個小時故事等等。對于這些規(guī)則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一忙把什么都忘了。這樣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比如:
星期天的晚上,媽媽正在趕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6歲的兒子一個人覺得沒事可做,一會兒一會兒跑來問媽媽:“你陪我出去玩,好不好?”“媽媽,你什么時候好啊?”“媽媽,我的雷達車找不到了,你來幫我找找好不好?”……不到3分鐘,兒子就來了4趟。媽媽覺得真的是很心煩,實在無法安心寫材料了。這時,媽媽想到了兒子平時最愛看《奧特曼》了,而且一看就是很長時間,非常專注(平時,媽媽是絕對不讓兒子看的)。于是,媽媽幫兒子開好了影碟機。在接下來的一個多小時里,兒子再也沒有來打擾媽媽,媽媽終于專心致志地完成了工作。
從表面上看,這個媽媽似乎處理的很好,兒子終于不來打擾媽媽了,她也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但,我們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在此過程中媽媽在使用負強化手段,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打下了伏筆,使他的行為也得到了鞏固,當他下次想看“奧特曼”時,第一反映就是圍著媽媽、煩媽媽。
在家中所作的一些決定或叫規(guī)則,所有的家庭成員也必須保持一致。否則,也會影響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如:兒子在幼兒園能自己進餐,在家中卻不能,每次都要奶奶喂。媽媽很著急,覺得這樣下去總是不好的。于是,決定從今天開始,讓兒子自己吃飯。到了晚餐時,媽媽說:“寶寶長大,能自己吃飯了,是嗎?”寶寶點點頭。由于習慣了有人喂,所以寶寶吃得很慢,奶奶幾次想要喂,都被媽媽阻止了。等大家都吃好了,寶寶還沒吃好,而且弄得滿桌都是,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還小嗎,才6歲,喂喂也沒什么…”這次,媽媽再也沒說什么。這樣,孩子的習慣不但沒有養(yǎng)成,反而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試想:如果下次媽媽要再讓孩子自己吃的話,孩子肯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措施:反正有人喂的嘛,不急。
總之,教育是需要嚴格的,但更需要寬容。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應三忌,將會使您的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到父母的疼愛、信賴和期待,及對他們的尊重和肯定。這將是良好家庭教育的開端。
父母注意: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
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做家務要注意一些問題和方法,以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1、不要急于讓孩子獨立完成家務,注意環(huán)境安全。
當煤氣爐正在使用時,不要讓孩子因為要做家務而靠近爐邊;不要讓孩子一下做太多的事情,孩子還小,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同時把好幾件事情都處理得很好。
2、不要急于讓孩子做到大人的程度。
叫一個3歲的孩子收拾自己凌亂的房間,他會不知從何收起。要培養(yǎng)孩子這種能力,做父母的就要陪著他,將每件事分解成小步驟來教孩子。一面指導、一面監(jiān)督,上了軌道后,才可以漸漸放手讓孩子獨立完成。
若孩子覺得太難了,父母可以將這件家務90%都做好,只剩一個步驟未完成,這樣孩子既可以一個小動作就做完,成就感又屬于自己,孩子將更有信心下一次可以做到。
但要事先跟孩子講好規(guī)則,才不會到最后弄得一團亂,罵也不是,不罵也不是。
3、不要只是動口命令孩子做家務。
孩子像個復印機,會把家人的言行一項項地復印出來。
要求孩子做家務千萬不要隨性而為,要將孩子每天需要完成的家務固定下來,父母跟孩子都要切實的執(zhí)行。若父母跟孩子其中一人因為某項原因,需要他人代為完成時,趁機教導孩子一定要事先提出來請父母協(xié)助,父母再跟孩子商量解決的方法,引導孩子完成自己的責任。
4、不要用金錢誘導孩子做家務。
應該讓孩子知道做好家務是家中每一分子的責任,不是一份獲取金錢或禮物的工作,也不是用來交換條件的工具。
5、不要用“請你幫忙”的態(tài)度要求孩子做家務。
“請你幫忙”的態(tài)度會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要求”。
改用大人的“小幫手”角度來提升他的積極性是個好方法。
但是他份內的事情,還是要給予責任的概念,告訴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才厲害,照顧好自己就是幫大人的忙。
6、不要把做家務當作是懲罰。
千萬不要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把做家務當成懲罰的工具,那會讓孩子更不喜歡做家務的。
隔代撫養(yǎng)的11個善意提醒,父母需密切注意
1、不要因為怕危險就不讓孩子爬來爬去,把孩子限制在床上或小車里,只要注意保護就不會出事。
2、不要老抱著孩子,要讓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多做戶外活動,每天至少1小時。
3、不要包辦代替,孩子能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動手。
4、如果兩代人觀念上發(fā)生沖突,要多進行溝通,不要各自固執(zhí)己見。老人可以多閱讀一些現(xiàn)代育兒書刊,多接觸一些新的育兒理念與方法,提高自己科學育兒的水平。
5、平時多溝通,多交流育兒經(jīng)驗,也能彌補“隔代教育”的不足。
6、不要因為自己當年沒有滿足兒女的需求就以補償心理來養(yǎng)育孫輩。
7、孩子父母限制孩子的事情,長輩不要越俎代庖,盡量與孩子的父母保持一致。
8、避免縱容孩子養(yǎng)成貪吃零食的習慣。
9、孩子口味應該比較清淡,避免以自己的口味做飯,讓孩子吃得過咸。
10、不要總給孩子穿過多的衣服,這樣會影響孩子的運動能力和抵抗力。
11、不要買東西討好孩子,否則日久易養(yǎng)成孩子和大人討價還價,撒潑打滾的壞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