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數(shù)獨生子女的五大缺點
發(fā)布時間:2021-02-24 幼兒園五大領(lǐng)域的說課稿 幼兒園說課稿五大領(lǐng)域 幼兒園五大領(lǐng)域說課稿模板獨生子女,聚全家寵愛于一身,導致出現(xiàn)了一些性格不足,如何區(qū)分這些類型缺點并幫助寶寶克服這些缺點是一門學問。獨生子的劣性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獨霸型
獨霸型個性品質(zhì)主要是指兒童的個性倔犟,自我意識強烈而頑固,不喜歡和同伴分享快樂,喜歡單獨活動不合群。在群體中經(jīng)常稱“王”逞霸,事事以我為中心,不達目的不肯罷休。
貪占型
貪占型的不良個性品質(zhì)是指兒童對物品有著強烈的占有欲,只要他認為某種東西好,就想要獲得或占有。在幼兒期這類兒童經(jīng)常會搶奪或偷拿其他兒童的東西。在小學或中學階段,如果這種占有物品的欲望得不到滿足的話就有可能發(fā)展為偷盜行為。
依賴型
依賴的不良個性品質(zhì)主要是指幼兒由于從小受到過度嬌慣而未形成獨立生活的能力,從而表現(xiàn)為對父母的依附性特強。在幼兒園里,這類孩子表現(xiàn)為自立性較差,生活自理能力差,嬌氣較足,生活上追求奢華,有鋪張浪費的不良習慣。
怯懦型
不良個性主要是指孩子因從小受到的心理壓抑和限制過重,而形成的一種膽小怕事的畸形心理品質(zhì)。造成這種不良個性的原因主要是粗暴或恐嚇式的家庭教育方法所致。
逆反型
不良個性主要是指幼兒的性格表現(xiàn)出與成人有強烈的敵對或抵觸情緒。這類孩子對成人不信任感特強,特別是當他們受到老師或家長的批評時,就會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抗情緒或行為。
對獨生子女的不良個性的教育要根據(jù)孩子的實際狀況,對不同個性品質(zhì)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我們在實踐中認為以下幾種方法比較適用。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獨生子女的六大迷思
目前,中國獨生子女的教育成為被熱切關(guān)注的一個區(qū)塊。如何讓獨生子女懂事貼心、自動自發(fā)、樂于學習又勇于溝通,相信是千千萬萬爸爸、媽媽心中的期盼。
獨生子女很難教?
問題之一,“我家女孩自尊心極強,力求完美,但又不敢面對挫折,受不了失敗,我該如何幫她克服?”
問題之二,“我家孩子虛榮心很強,總愛爭強好勝,愛炫耀,愛爭第一,這是好現(xiàn)象嗎?家長應該怎么辦?支持他嗎?”
問題之三,“我的兒子很貪玩、很懶惰,我很煩惱,不知道怎樣辦?”
類似這些提到“自尊心極強”“不敢面對挫折”“虛榮心強”“愛炫耀”“愛爭第一”“貪玩”“懶惰”……似乎點出了這個時代里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zhì)和行為表現(xiàn)。
獨生子女的六大迷思
他們是中國許許多多家庭的希望,是許許多多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寶貝。
在談到如何解決獨生子女所帶給爸爸媽媽的困擾之前,其實應該先了解獨生子女是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氛圍,還有,可能大人有了那些對獨生子女的迷思,以致掉入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親子糾結(jié)。
迷思之一
錯誤: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姊妹做伴,好可憐喲
正確:獨生子女如果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關(guān)系良好,一樣可以享受到團隊做伴的互動。
這是有些獨生子女為什么在進入幼兒園、進入學校后,常讓父母師長頭痛的起源。因為當周邊大人常帶著同情憐憫的眼神或口吻看著小娃,然后說:“你好可憐喲!怎么都沒有人陪你玩?”
久而久之,孩子會自憐自怨起來,當帶到校門口之前,他們緊摟著大人就是不肯進教室;當看到心愛的玩具,哭著要買就是要買,孩子的心里已經(jīng)起了變化,那種感覺就是:“我很可憐,你們應該補償我?!?/p>
想想看,在這樣成長的過程中,這些獨生子女怎么不會越要越多、越吵越大聲呢?也就是這樣,他們會養(yǎng)成了“不敢面對挫折”“虛榮心強”或“依賴性極重”等個性特質(zhì)。
我建議大人們要改掉“可憐”獨生子女的心態(tài),換一個正面“平常心”的感覺來和他們互動。越是一般性地教導孩子,越是正常化地建立游戲規(guī)則,獨生子女在“一視同仁”的感覺中,反而更有自律性、更有自我期許,才不會覺得爸爸媽媽對他(她)有所虧欠。
迷思之二
錯誤:獨生子女比較任性
正確:只要父母在教養(yǎng)獨生子女的過程中,不要毫無原則地“讓步”,獨生子女一樣可以學到“尊重”和“分享”。
有對夫妻曾來求助,他們碰到的困擾是念中學一年級的女兒非常嬌縱,媽媽的說法是:“女兒從小長得漂亮可愛,我愛人把她當‘公主’寵愛,什么都依她,有時候女兒打他,他還笑嘻嘻地無所謂;我要管女兒時,愛人還跟我吵架,說我管太嚴了?!?/p>
“公主”的爸爸一臉懊惱地告訴我:“女兒小時候真的很可愛,嘴巴又甜,她如果犯錯,我都不忍心罰她,但是現(xiàn)在長大了,她變得任性,講話口氣又很兇,讓我們夫妻倆都很頭痛……”
我建議他們夫妻倆要重新溝通清楚、建立共識,才能對女兒有明確的規(guī)范,讓她學到分寸拿捏、適度的自我約束。
一般而言,孩子的任性行為,為人父母也要負起大部分的責任,有時候就是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特別寶貝,以致孩子有恃無恐、為所欲為。等到孩子的偏差行為出現(xiàn)了,才懊悔莫及??!
為了避免孩子任性,父母可以多帶孩子參加團體活動,例如:在公園的游樂區(qū)、在書店的閱覽區(qū)、在同事聚餐的家里、在幼兒園的教室里等等,讓孩子學會和別的小朋友一塊兒玩,學到分享的方法和經(jīng)驗,那么,孩子的熱忱、開朗、積極、創(chuàng)意、合群……各種優(yōu)良的個性特質(zhì)就會源源不斷地出現(xiàn)了。
迷思之三
錯誤:獨生子女吃不了苦
正確:父母不要為子女做太多,獨生子女一樣可以得到磨練的機會。
說來也值得深思,當有些父母在怪罪孩子太依賴他們時,卻沒想到一切可能是自己本身太“依賴子女”所造成的。子女吃不了苦,可能是我們做父母的提前幫孩子打理一切了。曾經(jīng)有位離婚少婦提及媽媽和她的關(guān)系,她說:“我在結(jié)婚的前一晚,媽媽哭了一整個晚上,就是舍不得我嫁人,她說擔心我吃不了苦?;楹?,我也三天兩頭往娘家跑,后來我真的受不了婆家的生活,干脆離婚回到媽媽身邊,可是現(xiàn)在變成我媽媽一天到晚還在管我,讓我受不了。”
這位離婚少婦碰到的困難就是“母女黏結(jié)太深了”,媽媽不論在生活上、在情感上都非常依賴獨生女兒,連她要結(jié)婚都舍不得,這使得女兒沒有做好心理準備,沒有學會和愛人過好新家庭的生活,沒有學會認清生命中的角色,要從“女兒”逐漸走向“老婆”和“媽媽”的角色。
當離婚少婦的生命角色又退回只做“女兒”時,她卻依然不快樂。這也就是所有獨生子女父母的警惕,你的放手,孩子才有展翅高飛的成長機會;你的放心,孩子才有相信自己的力量。
至于獨生子女的爸媽如何做到不要依賴子女,當然,你要練習自我成長,要有自己的生活圈,也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標。當你和孩子的關(guān)系是親密又獨立的時候,孩子才能勇往直前、迎向人生、不怕吃苦了。
迷思之四
錯誤:獨生子女逆反心理特別大
正確:大人若能充分理解孩子的身心需求,又有正確的溝通技巧,獨生子女就不會用“頂嘴”或“不理不睬”的方式響應。
不是每個孩子都一定會有逆反心理。
所謂的“逆反”心態(tài),它的因素有三:
1.父母權(quán)威,子女反彈
有的父母習慣用教訓的口吻、用負面的語詞來責怪孩子,當孩子有極深的挫折感時,終將忍不住地想解釋、想爭辯,結(jié)果這樣的行為一出現(xiàn),父母又認為孩子不聽話、孩子頂嘴了。
2.父母嘮叨,子女反彈
不少的爸爸媽媽把全副心力放在獨生子女身上,舉凡生活作息、課業(yè)學習、同學往來等都在密切的關(guān)注下,這時,不免以重重復復的提醒、嘮嘮叨叨的語詞,希望孩子快速配合、快速做到。
然而,這個時代的孩子自主性特強,他們也有自己的想法、做法,尤其他們不喜歡被當做小娃娃般地照顧,這也就是為什么當父母一再叮嚀時,子女在不耐煩之余立刻出言不遜或不理不睬,結(jié)果就讓父母難堪失望了。
3.父母不理解,子女反彈
生活在網(wǎng)絡(luò)時代的孩子,借助MSN、借助在線游戲,他們很容易交到網(wǎng)友,也很容易學到一些國際信息,這對父母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zhàn)。
爸媽可能無法理解孩子為什么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和陌生網(wǎng)友聊得這么熟悉,卻不愿意和父母溝通;爸媽也無法理解孩子為什么可以在計算機世界里樂此不疲,可是叫他們好好學習卻相應不理。
當爸媽不理解時,火氣大了,口氣也不好了,這時,這些得天“獨”厚的孩子不好受,自然也就產(chǎn)生讓爸媽看來是“逆反行為”的表現(xiàn)了。
在這種情況下,為人父母多少要接觸一下網(wǎng)絡(luò)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興趣,這樣,在有共同話題、共同學習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為被批判、被指責而和爸媽關(guān)系緊張。
迷思之五
錯誤:獨生子女“三千寵愛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確:不勞而獲,往往讓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動力;父母給得慢、給得少,掌握“夠就好了”的原則,孩子就會有力爭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認知。
這一代獨生子女的爸媽由于生活在物質(zhì)比較缺乏的環(huán)境,如今,條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較有能力,不知不覺會想給孩子更多、更好的東西,例如買昂貴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貴的私校等等。
這是因為自己童年無法擁有,就會想補償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個,不給他(她),又要給誰呢?于是不知不覺“三千寵愛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給什么,沒有讓孩子學到“努力才能擁有”的過程。
甚至我還看到有些獨生子女的爸媽,自個兒穿著打扮是極盡儉樸,可是孩子卻穿名牌、上名校,他們就是要讓孩子擁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這些爸爸媽媽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為他們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為長期習慣享受的獨生子女,當有一天資源不足的時候,當必須獨當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時候,他們難免會怨怪爸爸媽媽給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對不起他(她)。
所以,建議掌握“夠就好了”的原則,讓孩子學到“延遲享樂”的習慣,讓孩子得到“感恩惜?!钡膶W習,這樣爸爸媽媽創(chuàng)造的基業(yè)才能留得到,獨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迷思之六
錯誤:獨生子女問題特別多
正確: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孩子會有不同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
常聽到有些爸爸媽媽問到:“吳老師,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獨生孩子,所以問題特別多?這應該是說——過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都是比較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的,或因為忙碌而讓孩子凡事自個兒來;如今,大家生活條件好多了,社會上能提供給獨生子女進名校、到好企業(yè)上班的機會卻又僧多粥少,這也是為什么獨生子女的爸媽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風順,一生幸??鞓?。
關(guān)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來就顯得“獨生子女的問題特別多”。其實,每個時代、每個階段,本來就會有各種不同的孩子教育問題、身體調(diào)養(yǎng)問題、生活環(huán)境問題等等。爸爸媽媽需要有“個人成長”“夫妻成長”“親子成長”和“家庭成長”諸如此類的成長意識,才能快速修正過去不合時宜的教養(yǎng)觀念和方法,同時“接受”所有從親子互動所衍生的“問題”,這些看似“問題”,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應該視為幫助全家更和諧相處,更能共同成長的“挑戰(zhàn)”。
每一個家庭都有著無形的互動模式,如果能透過深入的覺察,可以讓我們找到家人相處的盲點。好比疏遠的關(guān)系需要回歸親密的引導;過分緊密的關(guān)系需要獨立自主的空間。只有“有點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關(guān)系,因為在需要支持的時候,家人必定會靠近鼓勵,而需要各自發(fā)展的時候,彼此雖然分離,但心靈仍相屬相知。
獨生子女有7大“通病”
1、“獨我”行為。在孩子的心目中,家里的一切都理所當然是我的,好像從來沒有感受到別人的需要。我的小床、我的電子琴、我的玩具、我的食品,好像沒有什么東西不是我的。一個第一次隨爸爸出遠門的孩子看到火車茶桌上別人的食品拿起來就吃,就是一種典型的“獨我”行為。
2、窩囊好哭。整天只與父母打交道,一切都由父母包辦代替,失去了動手能力,也沒有與小同伴競爭玩耍的機會,變得膽小窩囊、害怕困難,一遇到挫折、痛苦就會哭。這是由過度的保護形成的過分懦弱。
3、心理早熟。早熟并不是缺點,許多才華聰穎的人都是早熟的。獨生子女的早熟具有“小大人”的特點。因為他沒有與兄弟姐妹同級心理活動的交往,只得整天與大人打交道。爸爸為什么背著媽媽抽煙,爸爸媽媽為什么吵架,這些本不是小小年紀的人需要了解的事,他都了解,還參與意見。一個4歲的小女孩坐在沙發(fā)上評判爸爸媽媽爭吵中的是非,讓人聽起來真要笑破肚皮,可孩子講起來卻一本正經(jīng)。
4、膚淺的知識。獨生子女看上去都比一般孩子懂事、知道得多,為什么說是膚淺呢?因這些本事、知識都是口頭上的,并沒有真實的體驗,而且這些知識都是些非兒童性的道理、概念。用這些道理、概念作為與父母交際游戲的工具。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不起作用了。父母聽孩子講“大人話”可能喜得眉開眼笑,孩子的目的就達到了--用模糊的膚淺知識取悅家長。
5、神經(jīng)質(zhì),喜怒無常。一不順心就大哭大叫,發(fā)脾氣扔東西,表面上非常主觀執(zhí)拗,樣樣事情自己說了算,否則就吵鬧不休,而實質(zhì)上是情緒不穩(wěn)定,借機發(fā)泄。吵起來膽子很大,離開父母又非常怯懦。孩子所以形成脆弱的感情,是因為大人環(huán)境帶來了孩子接受不了的刺激,孩子就像玩具一樣的生活,得不到自然發(fā)展,加上父母不斷“灌輸”過沉的知識,這都對孩子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平衡帶來危害。過多的“教育”、過多的刻板刺激造成了多得驚人的神經(jīng)質(zhì)孩子。
6、身體和心理的嬌氣。嬌氣往往只被人理解為行為上的撒嬌、耍賴,其實嬌氣意味著軟弱無能?,F(xiàn)代家長往往忽視耐寒、吃苦、負重對孩子意志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這是人賴以生存的重要能力,可惜的是獨生子女得不到方面的鍛煉。有人嘆息,“現(xiàn)在的男孩、女孩已經(jīng)沒有上一輩人剛強了”,這句話并不是聳人聽聞。受了別的孩子的氣就跑到家里向媽媽發(fā)火,老師要他沖洗廁所就哭鼻子,這都是沒志氣的表現(xiàn)。
7、性格孤僻。獨生子女整天關(guān)在家里,與外界和小伙伴很少來往。見到別人家的孩子來了可能開心得不得了,甚至當小伙伴回去時會拉著對方不放手。獨生子女心靈的孤獨是生活天地狹小造成的。獨生子女孤僻的獨特性是好自言自語,好像成人一樣羅嗦,經(jīng)常反復思考一個問題,過了很久,還會向爸爸媽媽問同一個問題。這種追根問底的特點,可能反映了孩子的好學,也許反映了孩子思維的呆板和不易轉(zhuǎn)移。
獨生子女常見的五種心理障礙
1.孤僻心理
表現(xiàn)為少言寡語,獨來獨往,極少與人交流,喜歡默默地做自己的事情。
厭煩別人打擾,常常獨處。產(chǎn)生的原因既有性格方面的,也可能是遭受外界不良的刺激。老師、家長應注意經(jīng)常找其談心,引導他們與同學們多交流,安排與其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多接近,盡可能讓他們參加集體活動,特別是能發(fā)揮其長處的活動,以求漸變。
2.執(zhí)拗心理
表現(xiàn)為凡事愛鉆牛角尖,且聽不進勸解,明顯的不通情理,不領(lǐng)情面.原因是性格愚玩所至,每與人發(fā)生矛盾便成膠著狀態(tài),令人難以解決。老師及家長宜時過境遷后再做工作,向其指出這種“犟”勁有害于與人交往,影響自身健康發(fā)展,并激勵其廣泛閱讀,開闊視野,知書達理,以求向豁達轉(zhuǎn)變。
3.偏激心理
表現(xiàn)為凡事愛走極端,說話就抬杠,辦事就過火,爭論問題臉紅脖子粗,死也要爭上風,原因是性格上爭強好勝,而思維方法卻是“一點論”。老師及家長要向其多講解片面看問題的害處,與之討論“一分為二”的道理。
4.狂妄心理
主要表現(xiàn)為大話連篇,出口就作驚人之語,卻不著邊際,喜歡想入非非,行為怪異而膽大妄為。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張狂暴戾,又存在不良思想。老師及家長要從尊重入手,抑其無理的一面,揚其敢做敢為的一面,介紹一些有益的書刊讀,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5.冷漠心理
主要表現(xiàn)為面無表情、難得一笑,極少同情心,無熱情參與集體活動。形成原因較為復雜,性格孤獨,極少交往,閱歷中見陰暗面太多,或曾上當受騙,身心受過較大的打擊,從而消極對待一切。老師及家長要主動熱情相待,真誠相處,引導其參加集體活動,增強對生活的信心。對此,不能操之過急,心中的堅冰須一點一滴地融化。安排有相同愛好的學生與之接近,增加交往,也是個突破口。
別只盯著孩子的缺點
晶晶吃飯撒飯粒,無論大人怎么批評,他都改不了這個毛病,有時甚至用腳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擦來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頓飯,他有兩頓飯的時間要挨罵,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覺無招了,便求助于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建議:“當晶晶再犯同樣的毛病時,你們不必去理會他。
”父母遵醫(yī)囑,當孩子再用腳擦桌底的飯時,佯裝沒看見。幾天下來,媽媽發(fā)現(xiàn)晶晶沒再用腳擦飯,立即表揚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沒有黏黏糊糊的飯粒,真干凈!”“晶晶的桌子底下沒有飯粒,看了真讓人舒服?!焙⒆右姼改笇ψ约翰溜埩5氖虏宦劜粏?,不擦飯粒倒獲得表揚,便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掉飯粒,即使掉了飯,也會彎腰撿起,晶晶受表揚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漸漸地,晶晶在不知不覺中改掉了這一毛病。
正面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后愿意再重復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強化這種習慣。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著急,于是逢人便說:“我這孩子只吃雞、鴨、魚、肉……蔬菜一點也不沾,真讓人著急?!碑斨说拿鏀?shù)落孩子的缺點,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關(guān)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訓導和懲罰,可以制止不良行為的發(fā)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和訓導都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故孩子對這一行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別只盯著孩子缺點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關(guān)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著孩子缺點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總是視而不見,或是覺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負面行為,而不愿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父母關(guān)注什么行為,這種行為就會逐漸形成孩子的習慣。因此,父母應多關(guān)注孩子好的一面,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肯定與獎勵,淡化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tài)度,使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淡化孩子的缺點絕不意味著為孩子的行為護短,也不是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缺點時,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設(shè)法替孩子開脫辯解,而是策略地對孩子進行正強化。
別只盯著孩子缺點
晶晶吃飯撒飯粒,無論大人怎么批評,他都改不了這個毛病,有時甚至用腳把掉在地上的飯粒擦來擦去,弄得一地黏黏糊糊的。一天三頓飯,他有兩頓飯的時間要挨罵,甚至挨打。晶晶的父母自覺無招了,便求助于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建議:“當晶晶再犯同樣的毛病時,你們不必去理會他。
”父母遵醫(yī)囑,當孩子再用腳擦桌底的飯時,佯裝沒看見。幾天下來,媽媽發(fā)現(xiàn)晶晶沒再用腳擦飯,立即表揚了孩子,“今天晶晶的鞋底沒有黏黏糊糊的飯粒,真干凈!”“晶晶的桌子底下沒有飯粒,看了真讓人舒服?!焙⒆右姼改笇ψ约翰溜埩5氖虏宦劜粏枺徊溜埩5公@得表揚,便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掉飯粒,即使掉了飯,也會彎腰撿起,晶晶受表揚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漸漸地,晶晶在不知不覺中改掉了這一毛病。
正面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對于孩子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行為給予肯定和表揚,會使孩子感到高興,以后愿意再重復這種良好行為,這種做法叫正強化。有些父母的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并翻來覆去地講這些缺點,這就稱之為負強化。負強化不僅改變不了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反而易于強化這種習慣。如有些孩子有偏食的毛病,父母很著急,于是逢人便說:“我這孩子只吃雞、鴨、魚、肉……蔬菜一點也不沾,真讓人著急?!碑斨说拿鏀?shù)落孩子的缺點,這更會加劇他的缺點,如此強化下去,孩子改掉偏食的毛病幾乎不可能。
晶晶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關(guān)注孩子的壞行為,對孩子進行訓導和懲罰,可以制止不良行為的發(fā)展。其實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和訓導都似乎是一種獎勵,因為這一行為引起了父母的重視,故孩子對這一行為印象深刻。這就是不少孩子愛惡作劇的原因所在。
別只盯著孩子缺點
每個人都希望被人關(guān)注,孩子更是如此,那些眼睛只盯著孩子缺點的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良好行為總是視而不見,或是覺得孩子做得好是理所當然,不值得大驚小怪,而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往往易引起父母的注意。那么孩子就會選擇引起父母注意的負面行為,而不愿選擇父母毫不理會的行為。
父母關(guān)注什么行為,這種行為就會逐漸形成孩子的習慣。因此,父母應多關(guān)注孩子好的一面,對良好行為給予及時肯定與獎勵,淡化孩子的缺點,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采取漠然處之的態(tài)度,使他沒有加深印象的機會。
淡化孩子的缺點絕不意味著為孩子的行為護短,也不是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缺點時,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設(shè)法替孩子開脫辯解,而是策略地對孩子進行正強化。
培養(yǎng)出孩子獨立能力的五個要點
中國有句諺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边@話大有問題,為什么總是要靠別人呢?靠父母的結(jié)果就是長大后出現(xiàn)自理能力、情商發(fā)展上的諸多問題,父母不能陪孩子一輩子,所以,從小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能力,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值得嘗試。
一、給孩子選擇,而不要給孩子答案
對于剛上幼兒園的小孩,媽媽可以擺出兩雙都合腳、穿上去都舒適的鞋,對孩子說:“寶寶今天想穿哪一雙鞋呢?”可別小看這一舉動,這樣一來,小孩子就不是簡單、機械地伸腳穿鞋,而是要動腦筋想一想了?!叭艘粍幽X子,上帝就怕了”,這雖是一句俏皮話,但是說明了人只要動腦子,就可以變得很強大。
要注意的是,給孩子的選擇范圍不要太大,如果上例中的媽媽,拉著小孩的手問:“寶寶,今天想穿什么鞋呢?”孩子一定一臉茫然地看著媽媽。另外,選擇的物件也一定要是同類,例如上例中的媽媽擺出的是兩雙都舒適的鞋,若是擺一雙孩子的小鞋和一雙媽媽的大鞋來讓孩子選擇,這樣做就不太恰當。
二、讓孩子承受自主的結(jié)果
乍聽之下,這句話有些可怕,孩子那么小,就要承受結(jié)果,是不是殘忍了一些?當然,所謂的結(jié)果一定是孩子能夠承受的,而且,在孩子做出決定之前,父母可以給予其暗示,或是一旦產(chǎn)生不良結(jié)果時,采取一定的應對策略。但是,一定不要去干擾孩子的決定,而是應提醒他,一定要再想一想,只要思考妥當了,就果斷地付諸行動。
三、正確對待孩子“抬杠”
有時,父母要孩子“這樣做”,可他偏要“那樣做”。這時候,父母的反應就非常重要。有的人也許怒不可遏,大發(fā)雷霆,心里想:“我養(yǎng)你這么大,敢不聽話了?,F(xiàn)在還小,以后長大了,翅膀硬了,那還得了!”這樣的反應實在是糟糕透頂,對孩子發(fā)怒是父母缺少智慧的表現(xiàn)。父母發(fā)怒,孩子心里一定是害怕的,最后不得不服從決定。這樣多發(fā)幾次脾氣后,孩子再也不敢有自己的主張了,只有唯父母馬首是瞻,父母說往東就往東,再也不敢往其他方向了。
可是有智慧的父母不會這樣去培養(yǎng)一個沒有主見、不能獨立的孩子。他們面對孩子的“抬杠”,會積極地與孩子溝通:“孩子,你如果不接受媽媽的決定,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媽媽還是希望你再想一想?!比绻覀冞@樣講,孩子一定會冷靜下來,仔細想一想,從而決定是不是要聽取意見。
從另一個方面看,孩子敢與父母“抬杠”,說明他有自己的獨立想法,如果他在父母不贊成的前提下,堅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么他會拼著一股干勁去做好,因為他要讓我們明白,他的決定才是正確的。如果做不好,孩子也會承擔后果,不會推卸責任。這時候,切記不要說風涼話,要鼓勵孩子的敢作敢為,同時,幫助孩子分析失敗的原因,這樣可以使孩子下一次作出正確的決定,找到更好的行動方法。
四、常問孩子想要什么
不少父母都自以為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可是真問孩子后,回答或許會讓父母驚愕:孩子怎么會想要這樣的東西?
幾乎所有的父母總愛問:“孩子,你長大了要做什么?”孩子的回答也總是能讓人滿心歡喜,因為父母問了多次之后,孩子也大概知道了父母所期望的答案。
“長大了要做什么?”,這樣的問題是讓孩子有一個遠大的夢想,但是,如果經(jīng)常問孩子:“你明天想要什么?”這就高明多了。因為明天即將到來,伸手可及,愿望也可以很快實現(xiàn),同時,孩子也會有思考的緊迫感,因為不立即決定,明天很快就會成為今天,然后成為昨天。
接下來,父母應鼓勵孩子在“明天”到來前完成自己許下的愿望。他的愿望得到重視,并很快可以實現(xiàn),這將大大鼓勵孩子確立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實踐的信念。五、讓孩子參與家務(wù)
孩子多數(shù)時候好像是父母的觀眾,家中的事務(wù),他并不清楚,家中的麻煩,他更是不得而知。
培養(yǎng)獨立能力,首先是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和決斷的能力,然后促使其努力去執(zhí)行。執(zhí)行中一定會遇到挫折,此時父母要多鼓勵,巧妙地告知改進的方法,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會與日俱增。
這樣,孩子長大成人后才能展翅高飛,大有作為。
基礎(chǔ)教育:獨生子女的教育
基礎(chǔ)教育階段正是兒童身體發(fā)育的關(guān)鍵時期,也是心理發(fā)育和形成期。基礎(chǔ)教育階段獨生子女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環(huán)境方面,獨生子女是家庭新一代的唯一成員,甚至是兩個家庭第三代的唯一成員,可謂“萬千寵愛于一身”。獨生子女沒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經(jīng)驗,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由于他們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兒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學,容易形成他們說大人話、做大人事的早熟傾向,過早失去孩提的天真。
發(fā)育方面,獨生子女的身體發(fā)育普遍較好,智力發(fā)育也較早。獨生子女家庭負擔相對較輕,為其提供了更加優(yōu)越的智力發(fā)育條件。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同時也是“萬千壓力于一身”。
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如果采取操之過急的方法,結(jié)果有三:一是一味順從,你們說什么我做什么,唯唯諾諾,變成一個毫無主見之人;二是小滑頭,四面討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誰的話也不聽,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你罵我不做聲,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自理能力方面,獨生子女生活在祖輩溺愛嬌寵、父母包辦代替、學校不敢放手的環(huán)境里,使獨生子女動手的機會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依賴性強,不能與人分享。這些不良習氣嚴重阻礙了獨生子女的社會化進程,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針對這一系列的問題,獨生子女的現(xiàn)代教育應當充分揚長避短。
首先要樹立全面的教育思想,克服只重視智力開發(fā)和忽視思想道德與行為習慣培養(yǎng)的傾向。
第二,鼓勵孩子到兒童社會中去,融入到集體中去。成人應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讓孩子與同齡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兒童伙伴的孤獨感。通過集體教育他們尊重他人,不執(zhí)拗任性,與朋友友好相處,互相商量,謙讓,引導獨生子女與同伴處理好關(guān)系。
第三,引導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舍得孩子吃一點苦。在實際生活中,要讓孩子吃一點苦。還要督促孩子多參加勞動,特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鍛煉其生活自理能力。有的時候,還可以有意識地設(shè)置一些障礙和困難,讓他去鍛煉。
第四,擺正獨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獨生子女的許多不良習慣是由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要使孩子感到他雖然是家中的獨子,但是沒有特殊的權(quán)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員一樣處于平等地位。做到這一點,關(guān)鍵在于從日常小事抓起,長期堅持。
最后,對孩子教育要堅持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對孩子的教育堅持一致性,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堅決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者對孩子的要求、態(tài)度前后也要一致。不能此一時、彼一時,高興時就無原則,一味寬容,不高興時就一概禁止,斥責。教育者威信高,教育效果也就增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