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看老,抓住孩子最佳成長期
發(fā)布時間:2021-01-27 幼兒故事3歲 幼兒看故事 幼兒故事7歲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么樣的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
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3歲看到老的科學依據(jù)
科學研究顯示,3歲之前是一個人大腦發(fā)育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jīng)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范圍,以后發(fā)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后2~3年內(nèi),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jié)構(gòu)都有重要的影響。
為證實3歲在一個人一生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1980年英國倫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們進行了一項別具一格的試驗觀察。
研究者以當?shù)?000名3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先是經(jīng)過一番調(diào)查分析,然后將他們分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良好適應型、沉默寡言型、自我約束型和坐立不安型。到2003年,當這些3歲孩子都長成了26歲的成人時,卡斯比教授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走訪。
這些3歲幼童的言行竟然準確預示了他們成年后的性格,讓卡斯比教授十分驚訝。他對自己的試驗結(jié)果進行總結(jié),并在2005年發(fā)表了報告演說,這一報告在國際育兒學術(shù)界引起了轟動,為“3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jù)。
卡斯比教授指出,一個人對3歲之前所經(jīng)歷的事情會像海綿一樣吸收。這意味著孩子性格形成和能力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期就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的孩子跟隨什么樣的人,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將會形成相應的性格。和其朝夕相處的成人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可能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靈深處。
由此可見,在孩子3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和幼兒園老師擔當著不可推卸的重任。父母和老師只有深諳育兒之道,抓住3歲這一關(guān)鍵期,才能贏得孩子未來的成功和勝利。
3歲大腦開發(fā)關(guān)鍵期
腦科學和生命科學的最新研究表明: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到3歲就已經(jīng)完成了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出生之后的最初幾年是腦發(fā)育的關(guān)鍵時期,因此開發(fā)大腦潛能必須盡早。我們知道,出生時人腦有1000億個神經(jīng)元,之后不再增加。剛出生時孩子的大腦共有50億個突觸;出生后第一年,突觸數(shù)目會增加20倍;3歲時大腦大小即是成人的80%;4歲時,腦的代謝達到高峰,腦逐漸成熟,對能量的利用也更有效。這一年齡的孩子之所以會不停地動,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在不斷獲得信息,能量消耗比較大,需要的營養(yǎng)比成人要多,身體發(fā)育同時也加快。
美國科學家利用“正電子發(fā)射計算體層攝影”技術(shù),對幼兒大腦的發(fā)育進行掃描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在出生之后,由于視、聽、觸覺接受大量的信號刺激,腦神經(jīng)細胞之間建立聯(lián)系的速度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而且研究表明,3歲以后,大腦的復雜性和豐富性已經(jīng)基本定形,并且停止了新的信息交流,這時大腦的結(jié)構(gòu)就已經(jīng)牢固成形。雖然這并不意味著大腦的發(fā)育過程已經(jīng)完全停止,但就如同計算機一樣,硬盤已經(jīng)格式化完畢,就等待編程了。
正因為如此,孩子幼時的生活經(jīng)歷將會極大地影響大腦神經(jīng)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程度。在一個充滿憂慮和緊張氣氛的家庭里長大的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差,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壓垮。相反,那些生活在充滿愛心的環(huán)境里的嬰兒則會與環(huán)境頻繁地進行交流,進而促進額葉前部的循環(huán),這樣就增加了以后對精神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抵抗力。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親子假期,抓住教育孩子的8個最佳時機
美國心理學家、家庭問題專家羅斯蒙德曾談到,現(xiàn)代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比過去多,也更講民主,但總體而言,孩子卻比過去驕縱。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因為家長在教育問題上存在似是而非的觀念。其實,如果父母能捕捉教育的最佳時機,就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受挫時。
良好的心理承受力不是與生俱來的。美國發(fā)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建議,孩子遭受挫折時,家長要用“成長型理論家學習方式”教育孩子。如孩子被騙走一塊糖,要告訴他:這也是件好事,因為你學會了識別謊言,以后不會再被騙。這樣,壞事變好事就逐漸成為孩子的慣性思維。今后面對挫折時,就不那么愁眉苦臉了。
2.困惑時。
當孩子感到困惑,家長就可抓住他渴望解決問題的心理,及時幫著疏理。比如,某天孩子回家不停念叨“什么叫理解萬歲”,媽媽可以自然地給孩子講自己與同事發(fā)生誤會的事,并告訴她,被人誤會在所難免,如果自己沒錯,要及時與對方溝通;有錯就找機會道歉。
3.待客時。
待人接物是孩子的必修課,外出做客或家中來客人,孩子的言行都會不自覺地“規(guī)矩”起來,家長可適時點撥,效果很好。比如,客人帶了禮物,爸爸可適當提醒:“是不是忘記說什么了?”如果孩子還沒意識到,可對客人說:“謝謝您送的禮物,我代孩子謝謝您!”,這時,孩子會自然的學會說“謝謝”。
4.家長會時。
不論表現(xiàn)好壞,家長會都是孩子最不安的時候。父母不妨借此機會,與老師充分溝通。尤其當指出孩子在校問題時,要秉持客觀公正的原則,先將孩子在家的優(yōu)良表現(xiàn)向老師匯報,并充分交換意見。溝通結(jié)束后,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孩子一般樂于接受,并會在日后積極改正。
5.感興趣時。
發(fā)現(xiàn)孩子用物品探電源插座等舉動,家長會立刻制止,但此時還要看到孩子對家用電器的濃厚興趣。不妨從此入手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再給予必要的安全教育,鼓勵和支持安全的探索行為,因材施教。
6.不良行為剛露頭時。
孩子養(yǎng)成壞習慣,往往與初次發(fā)生不良行為未能及時糾正有關(guān)。幼兒沒有是非觀,如把食物扔地上、無緣無故打小朋友、不給吃就大哭等,家長應抓住這“第一次”,幫孩子打下好基礎(chǔ)。
7.取得成績時。
孩子取得成績時,自信心也比平時強,家長要抓住這個機會加以肯定和鼓勵,幫他把一時的熱情轉(zhuǎn)化為持久的動力。同時,也別忽視可能出現(xiàn)的驕傲自滿情緒。
8.小伙伴取得成績時。
心智發(fā)展成熟的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共性。小伙伴取得成績時,孩子表面上可能滿不在乎,但往往暗下決心,要迎頭趕上。父母應抓住時機進行指導,提出適當?shù)哪繕?。切不可過分攀比,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早期教育:抓住孩子的天賦期 助力聰明孩子成長
整理了關(guān)于早期教育:抓住孩子的天賦期 助力聰明孩子成長,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剛出生的寶寶,其大腦有驚人的吸收能力。以“兒童之家”出名的意大利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蒙苔梭利女士將它稱為“胎生的吸收精神”。她說:“寶寶在生產(chǎn)的環(huán)境中得到了各種感官刺激,形成了與環(huán)境相應的品質(zhì)。隨后,這種成人失去了的能夠和上帝的創(chuàng)造力相提并論的非凡能力,會非常快地消失。”
可以說:孩子越接近零歲,這種吸收能力就越強大。和零到兩歲的兒童相比,成人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與之相比的。
但是,要是父母們對孩子大腦產(chǎn)生的這種天才吸收能力并不了解,在嬰幼兒的這個階段并不能夠給予孩子教育方面的引導,那么孩子的大腦就不會得到出色的發(fā)展。
在吸收能力迅速消失之后,頭腦就成了一個劣質(zhì)的,即便后期給了很多優(yōu)秀的教育性刺激,也很難恢復這種吸收能力,培養(yǎng)聰明頭腦變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一個零到三歲的孩子所具備的吸收能力是天賦的。不管難易程度怎樣,他們對外界的教育性刺激都可以很容易地學會和接受;在同一時間,他們除了可以將知識清晰地記入大腦之外,而這些記憶的清晰程度甚至可以跟高精度的計算機相媲美。
在這一時期進入孩子大腦中的信息,會原原本本地存在于孩子的潛意識中。進入這一層次的知識,將具有高度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與計算機的精度一樣。
寶寶從周圍的人們的語言當中受到影響,記憶語言并開始學會講話,事實上不是單單靠的簡單記憶,而是依靠的成人沒有的這樣一種神奇的能力。這是所有嬰兒都具有的一種神奇能力,這種能力確實是天賦的。
大腦模型基本在嬰兒六個月大小時完成
在這以前,人們都一直認為,嬰兒的大腦有一種特殊的裝置(它跟周圍的環(huán)境是沒有任何關(guān)系的),它能夠讓寶寶非常容易地獲得語言并自然而然地學會說話。
在人類嬰兒的腦子里,確實天生具有其他動物所沒有的特殊的語言獲得裝置。之前人們錯誤地以為它和孩子生活的環(huán)境沒有關(guān)系,但是通過研究知道,嬰兒大腦的功能是在接受外部刺激后才能發(fā)展形成的。
當孩子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對孩子講各種豐富的話語把。如此,嬰兒極具吸收能力的大腦就會把語言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很快,當他開始說話的時候,嬰兒就會具有一個非常豐富的詞匯庫。
寶寶并非是在理解了話語中的意思之后才記住語言的。起初,他只是把這種語言作為一種潛在的意識中的一種聲音。
當寶寶的理解逐漸增加后,那些存儲在潛意識中,之前還沒能了解的語言意義將被立刻理解;此外,由于這樣一個高水平的語言處理能力是成人難以企及的,因此一個兩歲大的孩子竟然會在不自覺中學會運用很有難度的文法,在大人眼里就似乎是一個優(yōu)秀的語言學家。
然而,人們往往不知道以上事實,所以認為孩子是自然而然就會講話。有些媽媽很幸運能有一個安靜的小寶寶,覺得這很容易帶孩子。
但如果在嬰兒出生后,父母不做任何有用的事情,只是讓嬰兒靜靜地躺在那里,那么非常有可能的是,孩子到了兩歲甚至三歲的年齡,他還是仍然不能學會講話,成為一個遲鈍的孩子。
孩子從天才的寶座上摔下來,變成一個非常平凡的孩子,再想讓他的頭腦變得聰明伶俐那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了!
寶寶剛出生六個月的時候,就由于家里人的順其自然而產(chǎn)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寶寶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在這一時期的錯誤行為,從而失去了他們的天賦。
在此期間,你不能啥事都不做二讓寶寶度過毫無意義的一天。你為他付出了多少,你將獲得多少回報,對孩子用心的教育將讓父母擁有一個具有非凡卓越品質(zhì)的孩子。
培養(yǎng)孩子獨立抓住關(guān)鍵期
獨立能力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種能力,它會對生活和工作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一位老師曾經(jīng)對幼兒園大班的孩子做過調(diào)查:第一個問題是孩子在家是否自己穿衣,第二個問題是在家時自己是否收拾用具,第三個問題是孩子在家是否能主動做些家務(wù)勞動,發(fā)現(xiàn)將近有50%的孩子要大人包辦。
對獨生子女父母來說,不在幼兒時期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的生活能力,是一個后患無窮的事情。社會心理學曾做過一項有趣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親子之間的糾紛,大多源于子女過分依賴父母,使父母感到力不從心,子女則因為某些要求沒得到滿足,而埋怨父母無能。那些從小習慣于大小事都依賴父母的孩子,自理能力都比較差,獨立性也差,遇事總是指望著父母一幫到底。隨著子女的需求和父母的能力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相互間不滿和怨言也與日俱增,以至出現(xiàn)糾紛和沖突。
獨立生活習慣的關(guān)鍵期
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寶寶學會了走,他就樂意走來走去,幫大人拿東西,一旦學會了用勺子去盛飯,他就不斷地去練習這一技能,這就是培養(yǎng)寶寶獨立的良好習慣的時機。
具體說,2—3歲,是幼兒期中形成各種習慣的最重要的時期,因為此時,幼兒身上同時有著事事都有要自己干的獨立欲望和纏著媽媽撒嬌的強烈依賴性,父母一定要利用好這一時機。
2歲寶寶應具備的獨立生活能力項目開始教育時間多數(shù)人學會的時間
父母為他穿衣服時懂得配合(空衣時會伸手入袖,穿褲300天13個月時自己抬腿)
大便前會有表示330天13個月
開飯時知道食物燙能安靜等待,不動手打翻食物345天14個月
會自己用勺裝上食物放入口內(nèi)12個月14個月
會抓帽子放在頭頂上12個月14個月
有大小便時會及時找便盆坐下12個月15個月
自己用勺吃飯,能吃掉全量的一半15個月18個月
自己端杯喝水不漏或少漏15個月18個月
會脫掉帽子和鞋子15個月18個月
模仿父母抹桌子、掃地15個月18個月
大小便時會拉開松緊帶褲子6個月20個月
會自己洗手并擦干,學習用手絹擦嘴與鼻涕18個月24個月
自己會脫上衣18個月24個月
自己會脫褲子21個月24個月
3歲時寶寶應具備的獨立生活能力項目開始教育時間多數(shù)人學會的時間
自己洗腳26個月28個月
穿鞋分左右、穿襪會拉后跟27個月30個月
自己會穿有扣的上衣和褲子30個月33個月
能到廚房幫助摘剝蔬菜,并能拿工具30個月34個月
收拾玩具、清洗茶具、掃地33個月36個月
調(diào)整教育方式
風不能吹,日不能曬,雨不能淋,能坐著不站著,能躺著不坐著,一家人圍著孩子轉(zhuǎn),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該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父母包辦代替……久而久之,孩子的自立意識、動手能力、勞動觀念等逐漸泯滅,養(yǎng)成不勞而獲、嬌懶成性的惡習,并且依賴心理就會越來越嚴重,那么孩子就可能永遠不能獨自飛翔。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母親劉衛(wèi)華寫道:她教育孩子的一個原則就是能自己辦的事,絕不包辦。劉亦婷在3歲時就開始做一些打掃家庭衛(wèi)生的任務(wù),每次吃完東西,桌面和地面的果皮和瓜子殼都有由她收拾,上街買東西時候,問路問價錢也都由她出面去辦。她還利用做家務(wù)時教孩子許多知識,如教女兒洗襪子時,就談?wù)劮试砗拖匆路鄣娜ノ墼?,女兒幫助媽媽炒菜時,就談?wù)撎腔螓}的溶解、濃度與味道的關(guān)系等等。
卡爾威特:我抓住了兒子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時期
根據(jù)兒童潛能的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有某種智力發(fā)展最佳時期的。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guān)鍵,它對人一生的智力發(fā)展都起著決定性作用,千萬不要錯過。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fā)的關(guān)鍵,就是抓住最佳期。
孩子愛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
為了盡早發(fā)揮孩子的能力,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呢?很簡單,如果嬰兒已感到了你的關(guān)心和愛撫,這就說明你已經(jīng)在教育他了。這種教育訓練是細小而繁瑣的。孩子渴了要給他喝水,孩子餓了要給他喂奶,孩子尿布濕了要馬上更換……父母要隨時隨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銳的感覺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夠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開始。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來的第一條成功的紐帶,它會為今后的教育和訓練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礎(chǔ)。
我從兒子四個月時起,在吃母乳前,先給他點蜜柑汁,后來又添加了香蕉泥、蘋果泥、胡蘿卜泥、青菜粥等等。再過一段,開始給他喂湯,吃煮熟的雞蛋、馬鈴薯等。大多數(shù)孩子愛吃谷類食物,這是他們的最好食物。然而,我兒子卻不愛吃。我認為愛吃的食物就是最好的食物,所以只給他喜歡吃的食物。但是在他兩周歲之前,不讓他吃肉。
德國有句諺語,意思是“人的性格取決于食物”。看來食物同人的性格確有關(guān)系。曾經(jīng)有人主張“菜食療法”,他們說選擇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給孩子多吃胡蘿卜,牙齒和皮膚就會美麗;吃馬鈴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發(fā)展孩子的美術(shù)興趣;吃青豆易形成輕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讓厭惡數(shù)學的孩子多吃馬鈴薯,讓缺乏美術(shù)興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沒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菜。
兒子出生后的頭半個月,我們堅持定時給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鐘一開始就形成規(guī)律。直到他能吃飯后,兩頓飯之間仍然只許喝水不許吃別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腦。如果讓孩子的精力只作用于消化,那么大腦就不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另外,吃得過多除了障礙腦部發(fā)育,也有害于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腸疾病。有人曾說過:“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為樂天派或是厭世者?!蔽覆购⒆討n悶,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絕對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因此我嚴禁兒子隨便吃點心、零食,即使為了給他加強營養(yǎng),也規(guī)定有固定的吃點心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