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小事,讓寶寶倍感幸福
發(fā)布時間:2021-01-23 幼兒園寶寶游戲 寶寶班教育筆記 幸福與教育讀書筆記很多人都把陪伴孩子看成是一件重要而非緊急的事情——雖然重要,但不是馬上需要處理,先做完那些緊急的事情再說。于是,工作上的急事,社交上的急事把陪伴孩子的時間一點一點地擠壓掉。
陪伴其實很簡單,并不需要你每分每秒地守候在孩子身邊,只要把陪伴孩子當成一件必須要做的事情,每天騰出一段固定的時間,全身心地和孩子在一起。比如下面五件小事就會讓孩子感到幸福。
1.全家一起吃飯
一家人圍在一起吃飯,這是我們國家的老傳統(tǒng),是家庭關(guān)系和睦的表現(xiàn),也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法。有一位教育專家曾說,“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吃很多頓飯?!钡拇_,全家團聚在飯桌旁,吃上一餐香噴噴的飯菜,溫飽食欲的同時,也是家庭成員見證彼此存在的證明。這會讓孩子提升對親情的感知,產(chǎn)生濃厚的安全感。
上班族父母更要意識到這一點,不管工作再忙,下班后,請跟孩子吃上一頓舒服、美味的晚餐吧!不要讓工作成為你和孩子的隔閡。
2.相處時聊輕松有趣的話題
當你和孩子相處時,可以將手機調(diào)成震動,并告訴孩子你很重視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如果每天晚上能有1個小時的時間讓全家人坐在一起,分享一些輕松有趣的見聞,這也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當孩子分享他的學校生活或者是人際交往的問題時,父母都應(yīng)該專注傾聽孩子的分享,不輕易打斷并積極回應(yīng)。最后可以告訴孩子一些建議。
3.簡單的家庭游戲
空閑的時間不要光顧著看電視或者玩手機,不妨帶動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庭游戲。希望孩子增強身體素質(zhì)的父母可以帶孩子出門運動,如跑步、游泳、跳繩、打羽毛球等體育項目都能促進親子關(guān)系;希望孩子增強大腦思維能力的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書,或者玩“讀文章找形容詞”的游戲、“詞語接龍”的游戲等,都能在無形中讓孩子端正自覺學習的態(tài)度;希望孩子培養(yǎng)注意力的父母可以跟孩子玩“筷子夾黃豆“、“復述故事”等游戲,會讓孩子養(yǎng)成專注的好習慣。
4.不當“裁判”,學做“拉拉隊”
在人生競技場,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無法替代孩子,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而應(yīng)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tài)的力量,即“拉拉隊”的力量。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wù)。無論是學習、購物、吃飯、穿衣等各種生活方面,家長應(yīng)該給予孩子選擇的機會,促使孩子從完整的選擇過程中成長,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5.愿意肯定孩子的進步
孩子是一個在成長中的人,他的能力還在培養(yǎng)之中,而他的價值觀也在建立之中。當孩子做對事情時,父母應(yīng)當肯定孩子的進步,表示出對他的欣賞。孩子在陌生的事物上出差錯是完全正常的。當孩子是因為能力問題把事情做錯了時,家長應(yīng)該教會孩子把事情做對的技巧,并通過鼓勵把孩子從挫折感中拉出來。當孩子因為不知道什么對錯而把事情做錯了時,家長應(yīng)該及時幫助孩子分清是非,并用鼓勵把孩子從迷茫中解救出來。
在家庭里,快樂是會互相傳染的,焦慮也會。如果父母心里有很多擔心,你就不要期望孩子不受影響。家庭好比一艘船,孩子是乘客,如果船長慌了,乘客會怎樣呢?如果船長內(nèi)心平靜,還能跟船員開開玩笑,那么,乘客怎么能不陶醉于沿途的風景呢?千萬別小看了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時間。孩子們就是在貌似無意義的動作中認識世界、建構(gòu)自我。這五件小事會給孩子提供安全感的滋養(yǎng),也時時感受到幸福,請父母別忘記。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媽 媽高招讓寶寶吃飯是件享受的事
媽媽高招讓寶寶吃飯是件享受的事
我家xx開始添加輔食那會,每次吃飯都得一邊玩一邊吃,極其令我頭痛。但功夫不負有心人,現(xiàn)在的表現(xiàn)還算滿意了。哈哈
來說一說這八大高招:
一:寶寶專用餐具,選用一套寶寶喜歡的餐具,更有助于寶寶對吃飯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寶寶有專用餐具,可以避免交叉感染,特別是一些隱形的細菌,如口腔的一些細菌,特別容易傳染。
二:飯前不給零食吃,要讓寶寶有一定的饑餓感。以前的人,沒零食吃,一到飯點,就餓得不得了,自然就能好好坐著乖乖吃飯嘍。
三:愉快的就餐氣氛。不管是做什么,沒有愉快的氣氛,誰都不愿意做,更別提好好做了。吃飯更是如此,愉悅的就餐氣氛,就不用愁寶寶坐不住嘍。
四:吃飯的場所(一定要在飯桌上吃)。有些家長看到寶寶在玩,也趕緊端飯來喂,久而久之,寶寶就形象吃飯不專心。所以吃飯時候,讓寶寶坐在特定的餐椅上,和大人一起吃,才能讓寶寶安安靜靜的享受美食。
五:要定量定點。都說七分飽是最舒服的,飯點和飯量要有分寸,不能這一餐吃得特別飽,下一餐又吃得特別少。還有飯點要有把握,不能一會喂吃兩口,一會又吃一點這樣,我們要根據(jù)寶寶的飯量,定好一定的份量和時間點讓寶寶吃飯,然后吃一餐就是一餐,像大人一樣吃飯。如果吃飯時間點和飯量豪無規(guī)則,那寶寶也不可能養(yǎng)成好好坐著吃飯的習慣。
六:食物的多樣化。做多一些寶寶喜歡的食物,父母要為寶寶提供色香味俱全、又富于變化的飲食,來刺激寶寶的食欲,有了食欲,還怕坐不住嗎。
七:好孩子是夸出來的,要多表揚,鼓勵寶寶自己動手吃飯;多表揚鼓勵寶寶,給于寶寶肯定,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飯,才能感受吃飯是一種享受。
八:大人要以身作則。父母要做好榜樣,吃飯就要好好坐著安靜的吃飯,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只要大人做好了,孩子也就會照著做的。
讓您的寶寶愛上聽故事
導讀:2-4歲的孩子正處于愛聽故事的年齡段,為什么您的孩子最近不能安靜聽您講故事,要聯(lián)系以往是否愛聽,是一貫不愛聽或最近才不愛聽,原因了解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孩子對故事的興趣
2-4歲的孩子正處于愛聽故事的年齡段,為什么您的孩子最近不能安靜聽您講故事,要聯(lián)系以往是否愛聽,是一貫不愛聽或最近才不愛聽,原因了解后,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yǎng)孩子對故事的興趣。
一、選擇故事很重要:
1、注意故事的教育性,有益于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能增長孩子的知識,促進孩子智力的發(fā)展。如武俠、驚險、鬼怪之類的故事不能講。
2、故事內(nèi)容要適合孩子的理解能力,要讓孩子可以接受,聽得懂,如簡單的童話故事等。
3、故事的語言要生動,孩子能理解,有利于孩子學習和模仿,最好是還能讓孩子復述、可以表演的小故事。
二、怎樣給孩子講故事?
1、要掌握好講故事的時機和時間。每天安排一定時間,不要在飯前講故事,也不要在孩子玩游戲正興趣時講,因為玩興高潮時不易把注意轉(zhuǎn)移到故事上,這樣對孩子進餐不利。講故事時間不宜過長也不要過短,一般應(yīng)在10-15分鐘左右。
2、講故事的語言要兒童化,不要用成人語言、書面語言,孩子聽不懂就不喜歡聽。
3、講故事的聲調(diào)要變化,情感要豐富,才能吸引孩子。繪聲繪色的講述,既能幫助孩子領(lǐng)會故事內(nèi)容,又能激發(fā)孩子模仿學習的興趣。
4、教孩子重述故事,故事的名稱,故事中的角色、對話、情節(jié)、動作等都可教孩子模仿重述,這樣既提高孩子的記憶力,也提高孩子語言表達能力。
讓寶寶懂得感恩的6個注意事項
現(xiàn)在的寶寶多為獨生子女,家長們很容易溺愛,對其進行無微不至的照顧,認為毫無保留地付出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愛。長期以往,寶寶就會認為家長的付出和對自己的千依百順是應(yīng)該的,不但不知道感謝,反而在稍微不如意時就大吵大鬧。這種極度不良的破壞性行為不但讓父母傷心,還會讓給孩子心理的正常發(fā)育蒙上陰影,埋下驕橫跋扈、自私自利的種子。
在后悔莫及之前,家長們必須統(tǒng)一戰(zhàn)線,痛下決心徹底改變寶寶的不良行為習慣,構(gòu)建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第一,不要對孩子付出太多,干預太多,不要為孩子打理一切事務(wù)。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保護過多,那么孩子就會漸漸習慣父母的包辦代替,就會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久而久之,孩子就很難再感謝父母對他們所做的一切了。
第二,不要讓孩子吃“獨食”。
從小讓孩子吃“獨食”,會讓他覺得他吃好東西、擁有好東西是理所應(yīng)當?shù)?,如果孩子習慣了被給予,只知道索取,便很難在以后的生活中考慮別人的感受。一個不懂得關(guān)愛別人、關(guān)愛父母的人將來很難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
第三,不要“有求必應(yīng)”,更不要“無求先應(yīng)”,不要讓孩子擁有的東西來得太容易。
對孩子提出的要求,父母應(yīng)先思考一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則堅決拒絕,并且要告訴孩子為什么不合理,給孩子一些經(jīng)受挫折的機會。不要孩子想星星就一定給他星星,想月亮就一定給他月亮,應(yīng)該讓孩子自己去爭取自己需要的東西。當孩子通過一些努力獲得所需的時候,他才會知道在父母的愛和保護下是幸福的。同時,父母也不要預先對孩子承諾太多。有些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食物和衣物,總想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生活中面面俱到,時間長了,孩子會覺得這一切來得都很容易,甚至認為他本來就應(yīng)該擁有,于是也不懂得珍惜。
第四,父母還可以經(jīng)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工作艱辛。
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很不容易,但父母們卻愛給孩子一張笑臉,給孩子一些超脫的環(huán)境,怕艱難的現(xiàn)實生活會給孩子帶來壓力。其實,如果父母們能經(jīng)常告訴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惱,那么孩子就會在體諒和感恩中漸漸長大。
第五,父母要為孩子做出榜樣。
如果家中有老人,有好吃的要先給老人吃,逢年過節(jié)給老人送禮物;如果老人離得較遠,應(yīng)該經(jīng)常給老人打打電話。要讓孩子看到父母不僅對自己有愛,對長輩也有愛。身教的力量遠遠大于言教。
第六、給孩子“回報”的空間。
當寶寶想要幫助你做事情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再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因為父母最大的責任不是讓孩子學會讀書,而是讓他首先學習做人,這是他能好好讀書、把書讀好的基礎(chǔ)。孩子懂得付出、懂得“回報”,他才會懂得珍惜、懂得體諒。
教育寶寶13件不忽略的小事
當寶寶出生之后,爸爸媽媽就開始為寶寶做一些早期的智力開發(fā),有時候等不及寶寶長大就迫不及待的讓寶寶上早教班,這些也許對寶寶的早期教育有所幫助,但是父母千萬不能忽略了自己所給寶寶的家庭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您所扮演的“老師”這個角色,同樣能培育出優(yōu)秀、聰明寶寶。近日,日本一位婦女結(jié)合自己丈夫的著作,從自己的兩個孩子身上尋找靈感,總結(jié)出13條培養(yǎng)天才寶寶的“絕密大法”,媽媽們不妨學習、借鑒一下!
1、給寶寶換尿不濕時,一定要和寶寶說話。
2、每天和寶寶玩5次以上躲貓貓游戲(雙手捂住臉突然打開的游戲,每個地方叫法不同,作的時候聲色并用)多做幾次都可以,直到寶寶沒興趣為止。大人的面部表情一定要豐富,不要只限于一個表情,每次變換不同的表情,會讓寶寶運用大腦猜想下一雙手打開會是什么表情。
3、給孩子穿色彩鮮艷的衣服。
4、多背寶寶,有助于鍛煉平衡能力,發(fā)達運動神經(jīng)。
5、不要對寶寶用嬰兒語言,直接和他像成人一樣交流,如果非要說嬰兒語言,也要和成人語言一起告訴他。
6、一定要和孩子朝一個方向教他拿筷子和筆,而不是和孩子對坐,這樣會讓孩子混亂。
7、經(jīng)常向?qū)殞毺嶙屗鞒鼍駬竦膯栴},比如“你喜歡哪個玩具阿?”每次寶寶作出選擇都是在刺激大腦的發(fā)育
8、教孩子從10倒數(shù)到0,特別是要讓孩子意識到零的存在。
9、承諾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這樣才會讓你的孩子也學會守約。
10、給小寶寶玩手搖鈴的時候,不要太快,而是在寶寶的眼前慢慢移動。
11、訓練寶寶“停”,一旦聽到停的命令能馬上停下活動。
12、盡早讓寶寶學會用吸管喝水。
13、對寶寶說話時,眼睛要注視著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