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家長該學的3節(jié)心理課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學筆記 幼兒園教師該如何評課 教育學心理學筆記看過一個段子,談女人:
有這么一種生物,每月流一次血,竟然仍然能夠活蹦亂跳,太可怕了——這種生物就是女人。
此前,我們專門撰文聊過女性的生理期。從心理學角度去看,女人的生理期有著特殊意義。從那一刻開始,女人在身體上、意識上,乃至時間概念都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的身體會進入一個循環(huán),以一次例假的到來為時間點,以一個月為周期,如此因循往復。
從這個角度說,女人與大自然的鏈接更緊密。就像白天黑夜的輪轉,春夏秋冬的更替,生老病死的輪轉,萬事萬物的新陳代謝一樣,女人身體里有一股神秘的節(jié)律,跟隨大自然的潮汐起落,與廣袤的外部世界保持著驚人的一致。
心理學家們認為,正是出于這個緣由,男性的感覺更直接,總會朝著一個方向前進、前進;而女性則會更加懂得往返、修整,也因此更加具有彈性和柔韌度。
這樣看來,說女人進化比男人更高級,其實有一定道理??上?,在這樣一個男女并不真正平等的時代里,尤其對女人充斥偏見的社會語境中,女人們的能量往往被壓抑了。
身為女人,我相信你一定有過性別方面的困擾。而家有女寶的媽媽,我們又該如何做,去盡量守護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呢?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第一課:接納女兒,并引導女兒去認同自己身為“女孩”的事實
性別認同,是對一個人在基本生物學特征上屬于男或女的認知和接受。父母對兒童早期的性別角色認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英國社會學家S·德拉梅特指出:
性是指男性與女性的生物特征,是天生的;性別是指男性與女性之間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異,諸如在衣著、興趣、態(tài)度、行為、才能等方面的差異。正是這些差異把“男人”和“女人”的生活方式區(qū)別開來。
如果孩子在幼兒期不能及時完成性別角色認同的任務,日后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性別偏差行為,產(chǎn)生性別角色障礙,出現(xiàn)“女性化”的男孩兒、“男性化”的女孩兒、同性戀者、性變態(tài)者和異性裝扮癖患者等。
在中國,一個女孩最大的風險就是重男輕女。不少父母會把女兒當做男孩養(yǎng),給予男性著裝,或者稱呼、名字上有所暗示。還有的家庭,對待兒子和女兒態(tài)度迥異。
父母對女兒的不接納,會嚴重影響女孩對自己性別的認同。這樣的女孩長大后,往往會自覺不自覺看低自己的女性身份,自我價值感也同時被嚴重貶損。而當她們成為母親之后,可能同樣無法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自己的女兒。至今還記得一位從重男輕女家庭里長大的女性,在生了一個女兒后,嚴重抵觸、渴望生個男孩的例子。而更加嚴重的,則會傾向于像個男人一樣去行事,包括性對象的選擇。
所以,希望女兒的性別認同健康發(fā)展,家庭中的父母,尤其是母親,需要對自己的性別角色有充分的接納,父親安于、并享受做好一個父親,母親安于、并享受做好一個母親。父母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去陪伴孩子成長,孩子就一定能夠認同自己的性別,并朝向社會對自己性別的期望那樣去正常的長大。
第二課:母親要和女兒建立好依戀關系,這與女兒未來親密關系的質(zhì)量息息相關
建立優(yōu)質(zhì)的親密關系,對每一個個體都至關重要。對于女孩而言,這則幾乎是生命里最重要的課題,沒有之一。在女孩子經(jīng)歷和異性建立親密關系的歷程中,母親有著怎樣的作用呢?那就要從我們以前經(jīng)常提起的“依戀”說起了。
人類最初的親密關系表現(xiàn)為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依戀。發(fā)展心理學把這種情緒聯(lián)系看成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征,而嬰兒對母親的依戀是孩子生存的首要條件。
依戀關系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逃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對于他們自身的心理發(fā)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會化發(fā)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如果沒有這種依戀心,寶寶就會感到驚慌和恐懼,甚至精神萎縮,這種影響會阻礙寶寶未來愛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
因此,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系非常重要。(關于依戀關系,可見今日的次文《四種親子依戀關系養(yǎng)出四種孩子》)
為了了解不同的依戀類型如何影響成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愛情小測驗,并把它刊登在報紙上,在測驗中除了詢問人們的浪漫關系之外,還讓人們選擇出自己的依戀形式。結果證明:
安全型依戀的人很容易接近,并期望與他人發(fā)展親密關系;
逃避型的人不易與他人形成親密關系,他們不信任別人;
矛盾型的人也對自己的親密關系不滿,但與逃避型不同的是他們對自己的伴侶很著迷。
其他研究也基本證實了上述結論,發(fā)現(xiàn)具有安全型依戀方式的個體有著最持久的浪漫關系,他們體驗到最高程度的責任感和滿意程度;具有矛盾型依戀方式的個體,浪漫關系持續(xù)的時間最短,他們最容易開始一段浪漫關系,但如果他們的愛得不到相同程度的回應,他們會很沮喪和憤怒;回避型的個體最不可能開始一段浪漫關系,并且最可能報告他們從未墜入情網(wǎng),他們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著他們的距離,對關系的責任感最低。
人們在嬰兒期和兒童期學會特定的依戀方式,成為我們描述我們與他人關系的圖示。這些圖示通常會伴隨我們一生,并擴展到我們與其他人的關系之中。YJs21.cOm
看到這里,也許有些父母在替自己或孩子擔憂了,既然早期的依戀關系這么重要,如果自己或孩子已經(jīng)沒有形成好的依戀關系了,那怎么辦,豈不是會禍害終生。先別焦慮,如果早期父母和孩子之間沒有形成安全型依戀,通過后天的修復和彌補,還是有機會扭轉的。
依戀方式并不是一生不變的。心理學家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25%-30%的人改變了最初的依戀方式。這些人在親密關系中的體驗,可以幫助他們學習新的和更健康的與人交往的方式,這些方式與他們在幼年時期所學到的方式大相徑庭。
所以,在孩子的嬰兒和童年時期,和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戀關系;在孩子長大后修復、彌補和孩子之間不良的依戀關系,這些都是父母可以做的,對于孩子將來的親密關系有利的事情。
第三課:幫助女兒接納自己的性別特征(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現(xiàn)),父親尤其記得表達對女兒的欣賞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期來臨了,女孩子們的第二性征出現(xiàn)了,這讓女孩感到既興奮、又緊張。興奮的是自己長大了,緊張的是從沒見過自己這樣,不知該如何面對。
這個時候,孩子媽媽要給予女兒必要的關注和關照。比如回答孩子一些關于性別的問題,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變化,掌握一些必要的應對措施等。而作為爸爸,也不要對于孩子的變化表現(xiàn)出尷尬。爸爸是女孩接觸的第一個異性,來自于爸爸的贊美對于女兒更加接納自己的女性特征非常重要,所以,爸爸要多贊美孩子的“女大十八變”。
另外,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很敏感,做父親的尤其需要注意少在女兒面前評價女性,或者用負面詞匯指責母親,或者直接用“丑、胖、笨”之類的詞貶低女兒。父親和女兒之間的關系,對于女兒未來的親密關系抉擇至關重要。因為從心理學角度看,不論男孩女孩生來都是最愛媽媽的。而女孩若想變成異性戀,需要再愛上爸爸才行。男孩就無需這樣的切換。
所以,父親抽出時間陪伴女兒,對女兒的事務表現(xiàn)出重視與關切,對女兒給以來自異性的欣賞,會是父親給女兒的最寶貴禮物。
魯迅有句話叫做:“婦人弱也,而為母則強?!贝蟾乓馑际侵概说谋旧砗苋崛酰斔辛撕⒆右院?,因為天性的母愛,常常會發(fā)揮出令人難以想象的意志力。我想,做了媽媽的女人,對這句話都會有切實的體會和感受。
同樣,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為了女兒未來的幸福,所有的父母們一定都能夠不斷的自我修正,育兒路上不停地去感受、跟跟隨愛的直覺做調(diào)整。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該怎么辦?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家長該怎么辦?
案例描述:
10月9日 早晨,小朋友們陸續(xù)來園。涵涵穿著一雙拖鞋,奶奶手里拿著一雙皮鞋。“楊老師,涵涵在家不肯穿鞋子,怎么辦?”“涵涵,小朋友都要穿好鞋子來幼兒園的,怎么會穿拖鞋呢?穿拖鞋怎么進行活動?”老師見狀,說道?!澳俏覀冞M教室換鞋子吧?!蹦棠踢呎f邊牽著她的手走進教室。
過了一會,老師走進教室一看,涵涵已經(jīng)換好鞋子在進行晨間建構活動。吳老師說,她換鞋子的時候很乖呀,沒有任何反抗的情緒。
10月12日 周五早操比賽,孩子們都按照要求,穿著牛仔褲來到幼兒園。涵涵的奶奶拎著一個袋子,走到老師面前說:“楊老師,涵涵不肯穿這個牛仔褲嘍,你幫她穿吧?!?/p>
到了教室里,老師問“涵涵,為什么不穿牛仔褲?”涵涵低著頭,不說話。“那我們現(xiàn)在把褲子換上吧。”“好的。”
早操比賽結束后,老師又問:“涵涵,為什么在家不穿牛仔褲?”低著頭想了一會說:“媽媽不讓我穿?!薄皨寢尣蛔尨??為什么?”“我不知道?!薄拔乙蛬寢尨螂娫捔耍瑔枂査秊槭裁床蛔屇愦??!薄班?,好的!”
下午,媽媽來接涵涵,我向媽媽了解情況,并把和涵涵的對話原封不動的轉述給她。媽媽聽了以后,很氣憤的說:“這個孩子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撒謊。明明在家是讓她穿的,她自己不肯穿。在家動不動就亂發(fā)脾氣。每天晚上都要無理取鬧,我們真是對她一點辦法也沒有?!?/p>
“那她在家都是因為什么而無理取鬧呢?”我問?!坝袝r候是吃藥,有時候就是事情不合心意了就鬧開了?!眿寢尰卮?。
觀察分析:
通過將近兩個月的幼兒園生活,老師發(fā)現(xiàn)涵涵在班級里表現(xiàn)很好?;顒訒r認真傾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吃飯睡覺都很獨立,基本不需要老師過多的照顧。而且對于老師的一些建議也是能夠采納的。
但是,通過與媽媽溝通后了解,涵涵在家的表現(xiàn)和在園是截然相反的。在家經(jīng)常莫名其妙的發(fā)脾氣,而且很強勢,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其自己的意愿進行,稍有不如意就大聲哭鬧,而且不達到目的不罷休。媽媽對于其的表現(xiàn)很是無奈,最后不管是動用武力還是勸解,總歸都要屈服。
再次溝通后了解到,涵涵從小是和外婆住在一起的,老人對孩子的要求基本上是百分之百的順從。等到孩子要入園的暑假里,媽媽才把其接到自己的身邊,想調(diào)整其午睡習慣,結果發(fā)現(xiàn)孩子的脾氣很大,主意也很大,根本不接受家長的任何意見。媽媽對其的行為沒有任何有效措施和正確的教育方法,常常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表情。再加上涵涵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很懂得察言觀色。所以就會出現(xiàn)開頭的一幕。
指導策略:
1.推薦一些教育類的書籍給媽媽和孩子。給媽媽的是《怎么說,孩子才會聽》,推薦給孩子的是《生氣的亞瑟》
2.建議家長平靜對待孩子的無理取鬧,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孩子左右自己。
3.對于涵涵的無理取鬧視而不見,冷處理。
以上三點是這個月給家長的建議,讓其先實行。并把實行后的效果與老師交流,再做進一步的調(diào)整。
暑假期間家長該如何合理安排孩子的課外輔導
暑假已經(jīng)來到,但是暑假也是家長們最頭痛的假期。在長達兩個月的假期,應該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呢?為了不讓孩子在假期玩散了心,很多家長都會選擇把孩子送到輔導班進行學習。但要注意的是,報名輔導班的數(shù)量不可太多,否則孩子壓力過大,反而會反彈引起厭學情緒。
家長想法:沒人看著孩子,難以放心
由于擔心孩子在家沒人看管,導致孩子無節(jié)制地看電視、玩電腦,使得孩子玩得“心散”,因此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將孩子送到輔導班。一方面有老師看著,另一方面,讓孩子在暑假繼續(xù)學習,不至于過于松懈。但是,很多家長沒有掌握好安排孩子課外輔導的量。
學生心聲:暑假為何不能讓我做主?
本來暑假是不用再早起床,不用再上課,可以看電視,可以玩電腦的快樂日子,雖然也有作業(yè),但與上學的時候比起來,作業(yè)就少多了。可是因為家長的不放心,我們卻要在陽光如此明媚的暑假里,在各個輔導班、興趣班之間的奔波,本該快樂的暑假,卻要被上學還累。為什么,我的暑假不能由我做主呢?
專家指導:請家長暑假期間合理安排孩子的課外輔導
安排適量的課外輔導是必要的,但是在報名前最好跟孩子商量下,溝通后取得孩子的認同才報名,這樣輔導的效果才是最好的。然后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輔導班也是十分重要,看看專家們的意見。
好介紹:看看其他人怎樣過暑假?暑假還有什么好玩?
送孩子去上課不一定都是課外輔導,也可以是特色的興趣班,培養(yǎng)孩子特長的同時也能鍛煉孩子,再看看其他小學生如何渡過快樂暑假?
其實,只要和孩子溝通過,適當安排課外輔導和興趣班,不過量,不要讓暑假變成第三學期,相信孩子們還會樂意地去上課。因此,各位家長,千萬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做好溝通工作才是王道!
育女心經(jīng):家長談談孩子的成長
目前小女是小一生,每天放學后能自覺作業(yè),基本我們下班前(約七點左右)可以完成,然后就是她一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到八點左右會有個親子閱讀,由于識字量小自主閱讀還是不太愿意,讀會英語練個舞蹈,洗澡九點左右睡覺(活動時間是必須的,親子閱讀也是多年來的一個習慣)。身邊很多父母也很羨慕我,問我如何做到,我覺得一句兩句真是說不清,細細想來還是和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有關。
1、生活有規(guī)律
有規(guī)律的生活是從小嬰兒時期就開始了。相信很多媽媽都看過育兒書,里面有說到孩子的喂養(yǎng)是按
需喂養(yǎng),即孩子餓了就喂,很多父母也是這么做的。但在我的理解這種“按需喂養(yǎng)”僅限于孩子剛剛出生時的過渡階段,因為那時的孩子由于吸吮力差,一次吃不了太多。但隨著孩子的月齡增加,應將“按需喂養(yǎng)”逐步變?yōu)椤鞍磿r喂養(yǎng)”,逐步拉開喂養(yǎng)的時間這樣使得孩子和媽媽都能很好的休息,也使孩子進入有規(guī)律的生活。我們與公婆同住因此一家人的作息時間都非常有規(guī)律,也不睡懶覺,包括孩子。只是在我上班后到孩子入園前的某段時間孩子的作息有點亂,有時我下班回到家看到女兒五六點還在睡覺一問婆婆說才睡下,這樣一來該吃晚飯時也吃不上,等她七點醒來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吃晚飯,起得晚當然睡得也晚。幾次一來我也安奈不住終于象婆婆提出給女兒調(diào)整作息時間,好在婆婆還是個非常明理的人,還是比較能聽得進意見的人。孩子又恢復正常了,哪怕是節(jié)假日我們也是準時睡覺。這點好處在讀幼兒園時就顯現(xiàn)出來了。每天我七點半出門時順便送孩子去幼兒園,她基本是最早到的孩子之一,而且早上起來從不用費心。幼兒園對孩子的入園時間并沒有硬性規(guī)定,因此大都家長都會選擇在八點半至九點讓孩子入園。很多家長給出的理由是孩子起不來,但事實是一旦是春游或秋游老師在群里宣布到校時間,并告知過時不候,第二天發(fā)現(xiàn)平時晚到的孩子都已早早入園,而我們卻變成最晚到校的了。我們的生活節(jié)奏和孩子在幼兒園的作息時間也很吻合,因此也使得孩子非常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哪怕是剛入園時也沒有出現(xiàn)任何不適應。我這么做是因為經(jīng)歷過我侄子的成長過程,當時她媽媽生完孩子就做了全職,孩子因此每天也跟著媽媽晚睡晚起,每天晚起在當時看來不錯,因為我媽媽能趁著孫子沒起來時做很多家務。但是弊端沒幾年就顯現(xiàn)出來,那就是入園了孩子起不來,一下子早起后另侄兒早上吃不進早餐,那時嫂子開始上班了,每天早上都是急急忙忙對孩子一頓訓斥,一個干瞪眼一個大呼小叫,侄兒大約用了一兩年的時間才適應新的作息時間。
2、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
這點一直是我非??粗氐摹奶砑虞o食起就讓孩子自己動手吃飯,因此一歲多時孩子可以自己吃得很好。讓一個六個月的嬰兒和一個三歲的孩子學會吃飯這一技能,父母的欣賞角度是不一樣的,同樣的弄得一團糟,對于一個小嬰兒我更多的是欣賞,覺得她萌萌的好可愛,她在我的鼓勵及贊揚聲中學會這一技能,用時七個月。而對于三歲的孩子有這一行為時,更多父母的可能是斥責,而三歲的孩子已經(jīng)有了強烈自我意識,父母的斥責會另孩子的自信心受挫。從孩子會走路起就教她自己收拾玩具,由她被動收拾到她主動收拾在到由她來教媽媽如何把玩具歸類用了整整兩年半。孩子年齡越小他越愿意動手,因此父母絕不要以孩子添亂來打消他們的積極性。我出差前整理箱子時她都會站在旁邊看著我整理,然后問這問那,我也會每次耐心給她說。扎實的基本功也使女兒進入幼兒園時一點也不惶恐。同樣的進入小學后除在開學時我用了幾天教她如何整理書包,之后就沒有再操過心,每天臨睡前她都會將理好的書包或第二天需要帶到學校的東西放在門口的換鞋凳上。對于自己所用學習用品也管理的妥妥。
3、教孩子做事有始有終
除了讓孩子動手外,我還要求女兒做事有始有終。比如兩歲多時我讓苗苗剝豌豆,剝完豆豆后我讓苗苗把碗端到廚房備用,并教她把桌面及地面清理干凈,如果需要更換垃圾袋時也會教她如何更換(很多家長可能只是止步在孩子剝完豆這一步)。我也會定期為她整理玩具架,每次整理我都會要求她在旁協(xié)助,有些東西的取舍也由她來決定。讓孩子同時做很多事情,不如讓他將一件事徹底做好。一旦對一件事養(yǎng)成了習慣,自然也會滲透到其它事情上。當然好處也在幾年后顯現(xiàn)出來,幼兒園老師覺得孩子的動手能力很強。進入小學也會經(jīng)常協(xié)助老師做點事,老師覺得她思路清晰能很快明白老師需要她做什么。
4、有效的陪伴孩子
不是全職媽媽,每天上班還有加班及出差,但只要在上海都會抽時間和她玩,從出生起每天給她讀繪本,說實在剛開始真不習慣,純粹是完成任務,但當她對我的閱讀有了反饋后也給我?guī)砹诵判?。苗苗喜歡玩過家家的游戲,每次和她玩的時候我都是非常認真的來做的。當女兒很小時拿娃娃時可能是拎著娃娃一條腿或胳膊,我會和她說,小寶寶會很疼的,然后我教她正確的抱寶寶的方式。這時的孩子是非常愿意模仿的。她會給娃娃洗澡,洗完澡我會告訴她快用干毛巾擦干,不然寶寶會感冒的,趕快幫寶寶把衣服穿起來。那時我還給她買了輛逼真的娃娃推車,當她這么個小屁孩推著輛玩具嬰兒車在外非常吸引人眼球,孩子走路時也不看道深一腳淺一腳的亂走,于是我會跟她說太顛了寶寶躺在里面會不舒服的,要盡量選平坦的路走。當有太陽時我也會讓她把遮陽棚打開,以免太陽“刺傷”娃娃的眼睛。當遇到有臺階時,我們也會兩人合力將嬰兒車抬起(其實我一個人一只手就可以搞定)。晚上我會讓她把玩具收起來,告訴她我們該上床了,寶寶也要休息了。在玩的過程中讓她學會很多生活常識。
另外,很少給孩子看電視,并不是強制性的,因為從小就開始因此孩子對電視完全沒有依戀,會以閱讀戶外活動家人的陪伴來代替電視,當她大點自己閑來無事的時候也會以畫畫做手工來打發(fā)時間,而絕不是看電視。電子產(chǎn)品的弊端我在這里不再陳述。要做到遠離電子產(chǎn)品首先父母以身作則,從女兒出生起我就改掉了多年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說實在剛開始真的很難受。我們也不玩手機手機里沒有游戲。我覺得確實對孩子的專注度的培養(yǎng)很有益。在苗苗小班時有次有幾個小盆友來玩,我給她們?nèi)齻€讀繪本“花婆婆”,這本書的文字還是比較多的,剛開始三個孩子都在聽,沒過多久一個孩子就走開了,再過一會有個孩子也坐不住了開始左顧右盼,只有苗苗坐在那聽我一頁頁的讀,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她每天都會要求我讀這本書。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大班下時,晚托班時會有幼升小的一些練習,回家我們也會做些同類練習,但完全尊重孩子她不想做絕不逼她(雖然有時我的內(nèi)心并不是這么想,父母一定要適時調(diào)整好心態(tài))。但一旦做練習我會要求她開始前先把要做的事做好比如喝水上廁所,把該拿的東西都拿好。進入小學后她的作業(yè)總能比較快的完成,但在剛開始的時候也哭過鼻子,因為她覺得做功課就不能玩了,幼兒園我們基本是在玩中渡過的,而現(xiàn)在則每天必修了。我告訴她時間是靠自己爭取的,如果你學會合理安排,做好復習預習,你還是有很多玩的時間。其實這些話并不是進入小學了才涉及,在合理的時機都會提到。節(jié)約的時間由她自由支配,而不是被無休止的習題填滿,還是那句話雖然我很希望她能再多做點習題能將成績提高,但絕不逼迫。
也許我所說的并沒有科學依據(jù),但我認為孩子磨蹭原因多樣,可能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可能是父母包辦太多,可能是自信心不足、可能是動作不夠熟練。。。。。這些成因不是一朝一夕養(yǎng)成的,因此想要改變也非一朝一夕。
家長講道理對孩子不管用該怎么做
家長講道理對孩子不管用該怎么做
其實孩子不愿意聽大人說道理也是正常的,乏味的道理讓孩子都能背下來了,家長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孩子卻嫌家長啰嗦,讓親子關系十分緊張。那么當孩子不能理解家長良苦用心的時候,該怎么做才不會傷害親子關系,又能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呢?
家長言傳身教
所有的道理都是空洞的,如果遇事就跟孩子講人生大道理,孩子不僅聽不進去,而且本能的厭煩。家長一定要在平時生活中多留心,因為自己親自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孩子能很直觀的看見,再告訴孩子遇到事情應該怎樣做,就會增加孩子對道理的認同感。
比如發(fā)現(xiàn)孩子沒有禮貌,不要急著當時教育孩子該怎么做,而是慢慢引導。接孩子放學時,看見孩子的同學主動問好,買東西結賬后主動表示感謝,讓孩子感受到自己以前沒有禮貌的行為是不對的,達到教育他的目的。
正確的批評和贊美
有兩種極端的家庭不可取,一種是盲目崇拜孩子型,就是覺得自己的孩子做什么都好,不管發(fā)生什么都夸獎孩子,長此下去,孩子就會變得特別驕傲,不能聽取其他意見,犯錯誤時無法接受批評。另一種是過度否定孩子型,孩子做什么都冷冰冰,會導致孩子產(chǎn)生自卑傾向,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其實為了孩子健康成長,就應該正確的贊美和適度的批評,孩子做的好為什么要吝嗇贊美呢,孩子做的不好批評才是為了孩子好。
營造自由的環(huán)境
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環(huán)境,身體和思想,不要步步緊逼,要知道孩子也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孩子的思考空間就會越大,是非觀就會更明顯。
當有了自己的主觀意識,遇到事情孩子就有判斷力,對與錯只需要家長稍微提醒孩子,他就會明白。但是也不能過度讓孩子自由,正是因為沒有判斷力,孩子對是非觀的概念并不清晰,控制好孩子的狀態(tài),教育的時候才會更順利。
家長該怎樣教育孩子?
在教育孩子之前要先了解孩子,明白他們需要什么,想要干什么,與孩子們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只有了解了、懂得了孩子的性格、興趣、等。在以后才能很好的教育他們。
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個很重要,當孩子們還沒有什么判斷力的時候,家長的每一言每一行對他們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日常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把孩子們往好的、有利的方面帶。
小孩子的本性就是玩,你如果不讓他們玩、一味的只是克制他們,這樣做是很不理想的,家長應該教育他們,讓他們合適的安排好玩的時間。例如:你可以讓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后,再去玩,這樣做孩子們會很高興的,切記要給孩子自由。
從小就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是很重要的,其實學習很深奧的理論這時間段還不是重點,重要的是要引導他們對即將學習的事物產(chǎn)生興趣,有了興趣做什么都會事半功倍了。讓孩子產(chǎn)生興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慢慢來,急是行不通的。
在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不要責罵、更不能動手打,要想辦法同他們溝通,告訴她們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溝通時要放低姿態(tài),要讓自己站在他們的角度上,同他們溝通,這樣在交流時就不會有代溝了。
孩子從小就要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生活習慣與獨立生活的能力都相當重要的。從小就養(yǎng)成的好習慣對將來的生活是有相當大的幫助。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們做的一些小事情上,要多加鼓勵他們,家長的鼓勵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動力,會讓他們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