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兒子不夠“野”,可能是你沒做好這幾點
發(fā)布時間:2021-01-11 幼兒園說課稿喜歡你 你很特別幼兒園大班說課稿 幼兒園小熊你長大了嗎說課稿為什么現(xiàn)在的男孩不夠野呢?除了社會環(huán)境、時代變遷等無法改變的因素之外,更多的還是跟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密切相關(guān)。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兒子長大后成為一個能夠頂天立地的大男人,那就多花時間陪兒子做好下面這6件事吧!
一、陪孩子玩刺激性游戲,培養(yǎng)男孩的冒險精神
德國著名教育家福祿貝爾認為:“游戲就是兒童成長的全過程”。幼兒階段的孩子,主要任務(wù)就是玩耍和游戲。其實,玩耍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游戲環(huán)境對孩子的刺激作用很重要,幼兒的學習也離不開具體形象的實物或者圖片。因此,借助于自然環(huán)境與室內(nèi)環(huán)境進行適宜的游戲或活動就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瑞士著名的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通過多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兒童的游戲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練習性游戲,象征性游戲,規(guī)則性游戲。
練習性游戲,在孩子出生后的兩年內(nèi)出現(xiàn),這類游戲的主要特點是對各種動作的重復再現(xiàn)。比如:一次次地把剛壘高的積木推倒重來,一遍遍地推著小車來回走,樂此不疲。
象征性游戲,即模仿游戲,出現(xiàn)在幼兒園時期或者說學前階段,所獲得的最主要的認知發(fā)展能力就是學會使用不同的象征。兒童常常模仿成人的活動,如“過家家”、“小醫(yī)生”、“小警察”等,裝扮成想象中的角色。
規(guī)則性游戲,從孩子六七歲開始出現(xiàn),代表規(guī)則意識的萌芽。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已經(jīng)學會選擇玩伴,變化玩的方式,選擇玩的時間,改變玩的空間和環(huán)境,約定協(xié)商玩的方法等。
除了鼓勵孩子跟同伴玩耍和游戲以外,父母同樣需要成為孩子的玩伴。經(jīng)常陪男孩玩一些刺激性的游戲,既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冒險精神,也可以釋放他們的高活動力。
跟媽媽相比,陪孩子一起玩刺激性游戲是爸爸的天然優(yōu)勢。喜歡冒險和刺激是男人的天性,而要培養(yǎng)男孩的冒險精神,爸爸則是他們的最佳玩伴。
很多時候,爸爸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這些游戲,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
那么,爸爸可以陪孩子玩哪些刺激性游戲呢?
1、對于3歲以內(nèi)的孩子:可以經(jīng)常跟孩子玩“舉高高”(把孩子舉過頭頂)、“坐飛機”(雙手抱著孩子轉(zhuǎn)圈)、“扔床上”(把孩子從床尾扔到床頭)等游戲,可以讓孩子體驗到一定的恐懼和害怕,但又在可以接受的心理限度內(nèi)。
2、對于3到6歲的孩子:可以經(jīng)常陪孩子到公園或游樂場去體驗?zāi)艹惺艿拇碳ろ椖?,比如海盜船、碰碰車、高空纜車、蕩秋千等等。
3、對于6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jù)孩子的不同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刺激性游樂項目,比如陪孩子坐過山車、跟孩子一起摔跤、同孩子一道去滑雪等等。
除了以上列舉的這些刺激性游戲,我們還可以結(jié)合孩子的興趣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更多刺激性游戲或活動,甚至完全可以自己設(shè)計類似的刺激性游戲和玩具。
二、為孩子創(chuàng)造探索機會,滿足男孩好動和好奇的天性
很多男孩父母可能都經(jīng)歷過這些“慘不忍睹”的場景:剛換的漂亮燈具,被孩子的皮球砸壞;剛買的骨瓷餐具,被孩子不小心摔碎;剛裝修的墻壁,被孩子當作白板進行涂鴉;卷筒紙一溜煙成了孩子身上的“飄帶”,飄得滿地都是;茶幾上擺的東西,被孩子當成玩具進行糟蹋,比如煙灰缸、報紙、剪刀、水杯……
其實,好動和好奇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幼兒階段更是如此。因為好奇,孩子就喜歡嘗試、喜歡探索,甚至是喜歡搞破壞。大人認為不能碰的東西,孩子偏偏要去摸;大人認為不能干的事情,孩子偏偏要去做;大人認為很無聊的東西,孩子偏偏覺得很有趣。
而每一次嘗試,可能就是一次探索;每一次探索,也可能就是一次成長。因此,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為男孩創(chuàng)造探索世界的機會,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逐漸成長。
那么,我們?nèi)绾螢橛變弘A段的孩子創(chuàng)設(shè)更好的探索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更多的探索機會呢?
1、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一個獨立的探索空間,比如專門的兒童房、客廳或臥室的一個角落等;
2、購買一定數(shù)量的、適合不同階段和性別孩子的玩具,尤其是那些可以組裝或拆卸的玩具,比如樂高積木、玩具槍等;
3、多準備一些可供孩子做手工的材料,比如塑料剪刀、貼貼紙、兒童折紙、廢舊物品等;
4、鼓勵孩子多嘗試沒有做過的事情,多接觸新鮮的事物,激發(fā)孩子多方面的興趣;
5、允許孩子犯錯誤或搞破壞,盡可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6、經(jīng)常陪孩子一起玩耍和游戲,引導孩子自主進行探索和成長。
三、鼓勵戶外活動,回歸男孩的野性
作為高等動物的人類,雖然是被數(shù)千年來積累的社會文明所馴化的社會人,但同時仍然保留了部分動物的野性。對于幼兒階段的男孩來說,這種野性尤為明顯。男孩天生就是一個行動派,從小就喜歡用身體“思考”,如果到了一個開放的空間,他就喜歡奔跑、攀爬,以此來體驗自己的力量和“野性”,同時鍛煉自己的平衡性。
不過,大部分學齡前的孩子都還沒有達到可以參加有組織的運動項目的階段,跟小伙伴們一起在戶外活動、瘋跑和游戲,對他們來說就已經(jīng)足夠了。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大都還無法專注地進行運動訓練,也不能很好地接受挫折和失敗,這些恰恰是正規(guī)運動訓練的重要前提。
這個階段,經(jīng)常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鼓勵孩子與同齡小伙伴一起“瘋玩”,同樣可以讓孩子回歸野性、展示力量、釋放活力。這一點對于男孩的成長來說,更為重要。
除了鼓勵孩子跟小朋友一起活動外,父母也要經(jīng)常陪孩子參加戶外活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經(jīng)常帶孩子一起散步,一次達到半小時至一小時;
2、周末和節(jié)假日,經(jīng)常帶孩子到公園、植物園、動物園去玩;
3、每年安排幾次到周邊旅游景點或國內(nèi)外著名景區(qū)旅行,以自然景區(qū)為主;
4、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帶孩子采采花、捉捉蟲、種種樹。
除此以外,當然還有很多活動,可以根據(jù)自己孩子的情況進行選擇。
四、鼓勵體育運動,釋放男孩的高活動力
腦科學已有研究表明,大腦很多部位的發(fā)育都跟身體很多部位的運動相關(guān),這里所說的運動涵義很廣,既包括手腳等肢體運動,也包括嘴和面部等肌肉運動。心理學也有研究指出,運動不但有利于生理的發(fā)育,還有利于智力的發(fā)育。
對于學齡期的男孩來說,經(jīng)常參加體育運動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過高強度的運動來充分釋放自身的高活動力。如果男孩的精力和活力沒有通過其他途徑得到消耗,那么就很有可能在正式的課堂上通過故意調(diào)皮搗蛋或者其他方式來得到釋放。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男孩上課時總是坐不住,跟同伴玩耍時老是動手動腳。
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卻經(jīng)??吹竭@樣的新聞報道,很多學校害怕學生在學校出事,體育課紛紛取消長跑項目或者危險項目,更有甚者,還不允許中小學生課間休息時到外面嬉笑打鬧、只能上完廁所就直接回教室。當然,除了學校因擔心安全問題紛紛取消部分體育項目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體育課不是最主要的應(yīng)試科目,能少上則少上,以免占用孩子過多課余時間。
除了學校以外,部分家長對體育課的認識誤區(qū)、對體育運動的極不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孩子身體素質(zhì)的提升,更阻礙了男孩高活動力的釋放。
作為家長,雖然無力改變學校這種過度保護孩子的做法,但是我們卻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多鼓勵自己家的孩子,尤其是男孩,經(jīng)常參加一些強度比較高、活動量比較大的體育運動,比如各種球類運動、游泳、跑步、跳高、跳遠等等。
當然,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運動和鍛煉,并不一定非得到正規(guī)的運動場館才能進行,更多的運動其實完全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滑滑梯、輪滑、跳繩、跑步、騎自行車、爬山等等。
要做到鼓勵孩子的體育運動,家長的教養(yǎng)觀念也需要轉(zhuǎn)變。健康的身體,絕不是保護出來的。如果我們對孩子過度呵護,他們就會失去很多運動和成長的機會。如果我們不讓孩子上躥下跳,那么,他們就無法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如果我們不讓孩子經(jīng)歷風雨,那么,他們就無法經(jīng)受疾風驟雨的洗禮;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度過寒冬,那么,他們就無法感知冰天雪地的滋味。
中國的家長特別重視小孩子的穿衣問題,寧愿讓孩子發(fā)燒,也不愿孩子挨凍。特別是冬天,我們總喜歡把孩子裹得嚴嚴實實,也不讓孩子到戶外活動。豈不知,這樣做,大多數(shù)時候反倒容易引起小孩生病。然而,日本的小孩,大冬天穿短裙在戶外行走的,比比皆是,正因為沒有得到過度保護,他們的身體反而比我們的小孩強健。
五、陪孩子一起旅行,磨煉男孩的意志力
培根曾說:“旅行對于年長的人來說,只不過是一次經(jīng)歷,而對于年少的孩子來說卻是最好的教育?!碑斘壹掖髮毘錾?,我就一直在思考,旅行對孩子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會不會蘊藏著教育的意義。很多人告訴我,如果孩子太小,帶孩子一起旅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孩子還記不住這么多的美景,搞不懂那些古跡承載的歷史,更無法領(lǐng)略大自然的神奇。
但是,我一直認為,當孩子已經(jīng)學會走路時,父母就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外出旅行。目的并不是為了讓孩子去記住多少名勝古跡,也不是為了去學習多少歷史知識,只是讓孩子去放松地貼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呼吸大自然的新鮮空氣。
其實,一次旅行,就是一次體驗,甚至是一次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當然,也是一次絕好的成長機會。美的教育、責任的教育、文化的熏陶、自理能力的提升、獨立意識的培養(yǎng)、適應(yīng)能力的提升、意志力的磨煉等等,全都可以融入其中,潛移默化。更重要的是,跟簡單的說教和強制的灌輸相比,孩子是在愉悅的心境中感受到的教育,其效果將會更持久。
對于男孩來說,徒步旅行、爬山、露營等活動,是磨煉自己意志力的最佳時機。如果覺得兒子過度脆弱,一點點小事就會意志消沉,而且缺乏韌性的話,那么就應(yīng)該讓兒子多多鍛煉。鍛煉并非是要讓他接受苦難,或者讓他悲傷。而是要讓他超越自己,戰(zhàn)勝自己的極限。
徒步也好,爬山也好,和父母一起行走的時候,兒子在不知不覺中會散發(fā)出力量。在這個過程中,兒子的內(nèi)心也會變得強大。行走對兒子來說是培養(yǎng)他內(nèi)心力量的最好手段。通過這種方式培養(yǎng)起來的兒子,將來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會勇于戰(zhàn)勝它。
曾看到一位男孩在一次徒步旅行后這樣寫道:“在徒步旅行中培養(yǎng)了我的忍耐力和韌性,也許這次鍛煉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會有一定的作用。特別是在解數(shù)學題的時候,以前遇到不會的題目會馬上放棄,現(xiàn)在學會了不看答案,自己努力把題解出來?!?/p>
六、幫助孩子打造朋友圈,提升男孩的社會交往能力
同伴交往中,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或大或小的沖突。而學會如何解決這些沖突,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
當孩子之間發(fā)生一些不危及到人身安全的爭吵、搶東西、打人等小沖突時,父母首先不應(yīng)該成為“裁判員”,隨時打斷并立即評價孩子的行為,更不應(yīng)該成為“運動員”,親自上陣幫自己的孩子以牙還牙。我們最應(yīng)該擔當?shù)囊粋€角色還是“教練員”,即使心急如焚,也不能沖進“球場”,頂多也只是在場外進行指導。
當然,這必須假定一個前提,那就是家長給孩子創(chuàng)造了足夠多的同伴交往機會。而現(xiàn)在的家庭結(jié)構(gòu),跟過去相比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是少子化,獨生子女家庭居多;二是小型化,三口之家居多。因此,孩子們的交友范圍大大減少,這就需要助孩子打造他的朋友圈。
1、選擇一個配套設(shè)施完善的居住社區(qū)
如今很多大城市里的孩子之所以從小缺少玩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xiàn)在的鄰里關(guān)系遠不如以前,基本上都是老死不相往來。當作為鄰居的大人之間都互不交往的時候,即使住在隔壁家的孩子也很難成為自家孩子的玩伴。如果父母選擇居住在一個有自己的公園、兒童游樂場、步行街、運動場等大型公共設(shè)施的社區(qū),孩子就有充足的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同伴。Yjs21.cOM
2、選擇一所寓教于樂為主的幼兒園
幼兒園是孩子邁入的第一個小“江湖”,上幼兒園的一項重要任務(wù)就是學會交往。而這樣的同伴交往機會主要發(fā)生在各種玩耍、游戲和活動的過程中,并非一本正經(jīng)的課堂教學中。如果父母為孩子選擇的幼兒園以寓教于樂為主,重視戶外活動、區(qū)角活動,并有自己的某一項或幾項特色,比如運動、科技、閱讀等,那么孩子之間就會有更多的合作和分享的機會,當然也可能產(chǎn)生更多的沖突和摩擦。而這些都是孩子學會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兒園里相處得很愉快的同學也就很容易成為孩子的好朋友。
3、經(jīng)常參加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
在如今的大城市里,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參加的親子活動可謂應(yīng)有盡有,比如閱讀、畫畫、陶藝、手工、合唱、跳舞、鋼琴、游泳等。同時,也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興趣班。此外,還有一些面向家長和孩子的公益講座,當家長聽講座的時候,孩子們就可以一起玩耍。記得在我給家長的一次講座中,正當一位媽媽向我提問自己的孩子內(nèi)向、不愿與人交往時,沒想到她的孩子卻已經(jīng)跟一個小朋友玩得火熱了。如果父母經(jīng)常帶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親子活動,他們就能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小伙伴,并且在不同的活動中,同伴交往的體驗也不一樣。
4、每年組織幾次大型家庭聚會
親戚和朋友不一定住得很近,互相之間的關(guān)系卻比較親近。一年到頭見面的次數(shù)不多,但無論大人還是孩子,一旦相見就會倍感親切。只要興趣比較相近,孩子之間很快就會成為朋友。父母可以多帶孩子跟同學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每年組織幾次同學或朋友之間的家庭聚會,讓孩子們能夠多呆在一起,稍微彌補獨生子女家庭的缺憾。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你家孩子沒別人家孩子聰明?原因可能是這個
你家孩子沒別人家孩子聰明?原因可能是這個
美國托萊多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嬰兒行為與發(fā)育》上,發(fā)表了他們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嬰幼兒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玩的玩具數(shù)量越少,那么這些嬰幼兒可能更有造創(chuàng)力。
家長們長久以來一直被社會輿論和他人意見左右,人們普遍認為,給孩子提供的玩具越多,說明家長就越愛孩子;
當然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家長讓孩子玩玩具是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家長沒時間陪孩子,就讓孩子用玩具來打發(fā)時間,玩具對孩子來說,只是家長的"替代品"。
美國托萊多大學的研究員設(shè)計了一個新的實驗,旨在測試玩具數(shù)量對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
研究人員把幼童帶到特定的實驗區(qū)域,讓幼童們在30分鐘之內(nèi)自由的玩玩具,幼童們得到玩具的數(shù)量不同,有的孩子得到了4個玩具,而有的孩子可以得到16個玩具。
參加這個實驗的幼童一共有36名,研究員盡可能仔細認真的觀察每個幼童的情況。
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相對那些有16個玩具玩的幼童,那些只能玩4個玩具的幼童更具有創(chuàng)造力。
因為選擇較少,所以幼童們往往會在一個玩具上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他們也會絞盡腦汁的為同一個玩具想出不同的新玩法,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
"這并不意味著家長應(yīng)該不給孩子玩具,或者沒收孩子玩具。"研究人員接著補充道。"如果孩子玩的玩具數(shù)量有限,那么孩子們可能會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力。"
家長們可以把多余的玩具鎖起來,每次只拿出幾樣玩具給孩子玩。
豐富的玩具可能會破壞孩子的心智,讓孩子無法從玩玩具中受益,家長們不如試試減少孩子玩具的數(shù)量,擁有越少玩具的孩子,可能會更聰明。
有六件事對孩子很不好,問題是,你可能正在做!
事件一:孩子想自己吃飯,我們說:搞得到處是,飯都冷了……媽媽喂!
解讀:孩子的自主意識被扼殺了,動手能力也沒培養(yǎng)起來。
事件二:孩子想要玩泥巴,我們說:太臟了,不許玩!
解讀:無視孩子玩的天性,阻止孩子通過觸摸認知事物,縮小了孩子的探索空間。
事件三:孩子要去幼兒園或者要上學了,我們說:你要好好學習,聽老師的話,不懂不要亂講……
解讀:孩子不敢問為什么,怕老師說,怕同學笑話,習慣從眾和被動接受,沒有創(chuàng)造力,甚至沒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
事件四:孩子說,爸媽,我長大了,也要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我們說:好孩子,你好好讀書就行,什么都不要你做。
解讀:一個培養(yǎng)孩子責任感的機會、做個頂天立地的人的機會就這樣我們長毀了,孩子有可能成為一個畏縮的人,一個不負責任的人。
事件五:孩子學習不好,我們說:你知道爸爸媽媽為了你,吃了多少苦?你吃好的,穿好的,什么都不需要做,為什么連書都讀不好,你真是丟盡了我們的臉!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
解讀:因為我們這么說,孩子看不到愛,認為我們所付出的一切原來只是一場交易,自己只是父母的私有財產(chǎn),是父母光宗耀祖的工具罷了。
事件六:孩子學習很好,脾氣卻很壞,懶得出奇,我們說:沒事,大了就好了,只要學習好,什么都無所謂。
解讀:我們忘記先成人后成才的道理,舍本逐末,孩子最后會缺少健全的人格。
“就這么點錢夠花幾天”:孩子,別讓高配生活毀了你!
“就這么點錢夠花幾天”:孩子,別讓高配生活毀了你!
父母的錢永遠都是最容易拿到的,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
01
前幾天趁周末回了趟家,返程等車時,遇到一個大叔。
上車沒一會,大叔朝我走過來,問:“姑娘,你旁邊有人嗎?”我回了句沒有,轉(zhuǎn)過頭繼續(xù)做自己的事。
“我能坐一會嗎?我買了張站票,路程有點遠?!贝笫逵悬c不好意思地問。
我移了移位子,示意他坐下來。
坐下沒多久,他電話響了。剛接通,就聽到電話那頭大吼大叫,聽了半天,才知道打電話的是大叔的兒子,要錢買iPhone手機。
“這個月的工資還沒發(fā),2千塊錢你先用著,過幾天工資就發(fā)了,最近我又接了個小工,錢馬上也能拿到了,到時候再多打給你點……”
大叔這邊小心翼翼地說,話音還沒落,那邊就掛斷了。
大叔尷尬地笑笑。我隨口問了句:“您這要多久到???”
“還早,10幾個小時呢?!?/p>
“這么遠,怎么沒買張坐票???”
“站票便宜,能省點錢。習慣了,也不覺得累?!贝笫宀亮瞬令~頭的汗,笑了笑,便沒再說話。我到站下車,回過頭看了一眼。
大叔四十多歲的樣子,卻很憔悴,眼里布滿了血絲,藍色的汗衫已經(jīng)洗得泛白,背上背著一個十幾年前樣式的舊書包,手里緊緊握著一部200塊的老年機……
那一刻,我心里莫名一陣心酸。
不知電話那頭要蘋果手機的孩子,看到這一幕是什么滋味。
他是否知道自己輕松的一句索要,花掉的是父母辛辛苦苦幾個月掙來的血汗錢。
是否知道自己的父親為了省幾十塊錢,寧愿站10多個小時,也不舍得買一張坐票。
自己活得光鮮亮麗,卻看不到身后的父母,為了讓你過上更好的生活,還在向這個世界低聲下氣。
02
想起上高中時,同宿舍的一個女生,平時花錢很大方:
嫌食堂的飯難吃,每天中午都到外面的飯店吃,吃完飯必定要喝一杯20塊的咖啡,說是為了提神;
周末和她一起出去逛街,一定挑人氣很高、價格不便宜的餐廳;
買衣服,只要喜歡,從來不問價格。
我本以為她家里肯定很有錢,直到有次在走廊無意聽到她打電話要生活費,語氣冰冷和她平時仿佛判若兩人。
第二天中午,我去食堂打飯,在宿舍樓門口看到一個中年女人,皮膚曬得黝黑,身上穿著7、80年代的花褂子,腳上一雙黑膠鞋,沾滿了泥水,旁邊停了一輛三輪車。
以為是食堂送菜的阿姨,不一會便見那女生跑過來。
我快步從她們身后走過,聽到女生不耐煩地嘟囔:“就這么點錢夠花幾天!”
“最近咱家生意不好,等過了這段淡季,給你多拿點……”還沒等話說完,女生就頭也不回地沖進宿舍樓。
后來才知道,女生的家里并不是很有錢,爸爸在外面打工,媽媽在菜市場擺攤賣魚。
可就是出生在這樣一個普通家庭,她卻活得很“高級”。
有一句話說:父母尚在茍且,你卻在炫耀詩和遠方。
父母可能不知道你在外面花錢大手大腳,慷慨闊氣,他們只知道自己能省一點是一點,唯恐你受了半點委屈。
父母的錢永遠都是最容易拿到的,因為你是他們的孩子。
但無端膨脹的虛榮心,要靠自己去填滿,不該讓父母為你買單??!
03
一個在英國留學的朋友,春節(jié)回國時和他聊到此事。
他說在國外,身邊有很多中國學生也是這樣的,一部分是家里真的有錢,有資本揮霍。
而另外一部分,是為了標榜自己、為了面子擠進富二代的圈子,拿著父母的錢,花天酒地地過日子。自以為自己過的很瀟灑、能呼風喚雨、永遠都有刷不完的錢。
其實,家里并不是很有錢,全靠在國內(nèi)的父母省吃儉用供養(yǎng)著。
他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在國外只要不和中國同學一起混,花不了多少錢。
父母給的生活費都是他們的血汗,沒有一分錢是容易的。想要的東西,自己去掙,享受才會心安理得。
生活從未容易過,如果你覺得輕松,一定是有人幫你承擔了本該屬于你的責任。
不管你的父母是收入百萬的富翁,還是月入五千的工薪,請不要責怪他們給予的太少,不要抱怨他們給你的不好,他們已經(jīng)把能給的都給了你。
04
生活遠不止于眼前,不要被一部手機、一件衣服、一個包迷失了自己。未來,會有更精彩更美好的東西等著你。
“高配”生活人人都想要,但想要得到,最可靠的辦法是讓自己配得上它,靠自己努力去獲取。
現(xiàn)在花父母的錢得到的東西,不是你的本事,沒什么好驕傲的。唯一能夠炫耀的是你自己賺的錢有多少花在父母身上。
為人父母,只要孩子需要,給予的,一定是他們的全部,而且心甘情愿。他們從未想過能在你這里獲取多少,只要你生活得好,他們就已經(jīng)滿足。
子女的回報,哪怕只有十分之一,也會成為他們炫耀的資本,足以讓他們開心許久。
這輩子,父母是我們虧欠最多的人。
無論什么時候,都別忘了,爸媽才是你最應(yīng)該花錢的人。
愿你的努力,趕得上他們老去的速度。
愿你以后給父母買東西的時候,能像他們當初給你買東西時一樣毫不猶豫。
孩子不懂事兒?你是不是也這樣對待過他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儀之邦,禮貌溝通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個人素質(zhì),也能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教育水平。那么,關(guān)于孩子的禮貌溝通教育,你做對了嗎?
【案例一】
朋友領(lǐng)著孩子來家里做客,臨走時,鄰居家的孩子想把自己孩子的一樣玩具帶走,于是你這樣說:“你是姐姐,別這么小氣,讓著妹妹,媽媽再給你買……”
做一個中立的仲裁者
大型真人秀節(jié)目《爸爸去哪兒》第二季里的多多深受大家的喜愛,這與黃磊日常對女兒的教育密不可分。一次貝兒告訴黃磊,她想把多多的小狗帶回家,黃磊建議貝兒和多多溝通。黃磊的做法就好比一個中立的仲裁者,他沒有因為貝兒年齡小而出于面子偏袒,也沒有為了保護自己女兒而反對。
3歲左右是孩子自我意識的建立和成長期,漸漸成長起來的還有他們的物權(quán)意識。真正的分享不是違背自己的愿望,而是帶來更多的快樂,所以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F(xiàn)在很多年輕情侶,為什么一旦異地戀就分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東西永遠是自己的。
【案例二】
帶孩子坐地鐵,一位好心的阿姨把座位讓給了你的孩子,孩子默不作聲。于是你這樣說:“快謝謝阿姨,快點,看著阿姨眼睛說話……不好意思啊,我這孩子太內(nèi)向……”
榜樣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場合的時候能夠懂禮貌,所以當孩子沒能及時作出反應(yīng)的時候,父母會感到自己很沒面子,所以提醒甚至強迫孩子的情況屢見不鮮,有的父母礙于情面會給孩子貼上“太內(nèi)向”“不懂事”等標簽,殊不知這些話已經(jīng)影響了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他們慢慢地會真的很內(nèi)向,不敢做任何嘗試。
其實,父母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到榜樣作用就好了,有的時候我們遇見熟人都假裝沒看見,走開的話,怎么能夠教會孩子懂禮貌呢?同時,借助一些故事進行教育也是有效的,孩子能夠通過共情和模仿學會禮貌的溝通。
【案例三】
帶孩子在街上偶遇熟人,熟人夸贊你的孩子,你明明心里樂開了花,卻這樣說:“哪有哪有,他還不行,比他強的有的是,我們的還得再接再厲……”
面對贊美:欣然接受、合理歸因
面對熟人的贊美表揚,有的父母其實心里是很高興的,但為了讓自己表現(xiàn)的謙虛,同時防止孩子驕傲,常常會“客氣一下”,但是這樣的客氣卻像是給孩子“澆了一盆冷水”,甚至摧毀了他們本來就脆弱的自信。
欣然接受別人對孩子的贊美,并將孩子取得的結(jié)果歸功于孩子近期的努力。當父母愿意肯定孩子的時候,孩子也會更加自信。把取得的成績歸功于孩子的努力,是將成功歸因于內(nèi)在、可控因素,當孩子也這樣認知自己成功原因的時候,他們會有更多的動力,從而形成良性的循環(huán)。
孩子,你是可以的
孩子,你是可以的“孩子,你是可以的”,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贊賞,是孩子最大的滿足和驕傲。
當孩子松開你們扶持的雙手,獨自去嘗試邁開人生的第一步時,他是需要多大的勇氣啊。這時,父母的一句“孩子,你可以的”,就像給了孩子扶持的“手”一樣,在激勵著他們?nèi)プ叱龅谝徊?,然后是第二步,直到?jīng)_到父母的懷抱里。孩子是多么的高興,不是因為他學會了走,而是父母給予了他們足夠的肯定和支持,讓他們有勇氣去面對從未遇到的困難。
很多父母都明白,只有放手才能讓孩子學會走路,因為孩子需要靠自己的毅力去做這樣的事,是父母所不能代替的,同時也說明了孩子從小就有克服困難,嘗試去做的勇氣。一次次的跌倒,并不能停止孩子前進的步伐,反而是父母的肯定,讓孩子一次次的爬起來,重新踏上前進的道路。
孩子學會了走路,是因為他們看到了父母對他們的能力的肯定,是父母的第一次放手,是一種信任,這種信任同時也帶給了孩子無盡的安全和溫暖。這樣的放手,也讓孩子看到了自己努力后的成果,同時,也更激發(fā)了孩子不斷去嘗試,去探索,去創(chuàng)造的一種能力。
孩子在不斷的長大,他已不能滿足只是能行走,他需要更多的去學習,去嘗試,動手去做。不管孩子要做什么,這都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也許讓父母生氣,也許會受傷,也許會搞得家里一團糟,也許會失敗,孩子就像是一個在黑夜里摸著石頭過河的人一樣,什么事情都會發(fā)生。這時,父母的一句話,“孩子,你是可以的”,就像給這個黑夜帶來了光明,給孩子帶來了指引,讓孩子能更自信地趟過每一條河流。
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他一定是一個很勇敢的孩子,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是有安全感的孩子,是能學會感恩的孩子,是有自信的孩子,是一個負責任的孩子,是一個善良的孩子。如果你想得到這樣的孩子,就多點跟孩子說:孩子,你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