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簽”,究竟是怎么被貼上的?
發(fā)布時間:2020-12-23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孩子不合群怎么辦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負面標簽,讓孩子掙扎一輩子。
有時候,父母或許因為生氣,或許一時情急,有心或者無意的把孩子某方面缺點無限放大,說出了負面的話語。
比如“你簡直就是一個笨蛋!你就是愛挑食!你性格太內(nèi)向了!”等等,給孩子貼上了一個負面標簽。
這些負面標簽不僅影響到了孩子的感受,也影響到了孩子的行為,孩子可能真的就會禁錮到這個負面角色里,往這些負面標簽的方向去成長。
怎樣才能幫孩子撕去這些負面標簽,幫孩子從這些負面角色里面走出來呢?
下邊一組漫畫也許會告訴我們最實用的技巧:
尋找機會
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待自己
讓孩子無意中聽到
你對他的正面評價
以身作則
記住孩子的那些特別時刻,
擇機鼓勵他yJS21.Com
當孩子又按照原來方式行事時,
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如果孩子依舊改不了他不好的行為時,家長也許會有點受挫,但是一定要克制自己,不要陷在壞的情緒里頭。不要去強化孩子的負面行為,因為我們要做的不就是撕去孩子的負面標簽嗎?
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確實不容易,但是,這也是身為父母最艱巨最必要的任務(wù)之一,因為如果連我們都做不到,還能指望誰呢?
美國著名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永遠都不要低估了你的話對一個孩子一生的影響力?!睂⒆觼碇v任何時候都有成長的空間和改變的潛力,關(guān)鍵是父母要用心掌握技巧并積極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別急著給孩子貼上“被欺負”的標簽兒
很多家長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生怕孩子吃半點虧或受到半點兒委屈。院子里有很多小孩,經(jīng)常聽婆婆和媽媽講她們各自院子里小孩的事情。發(fā)現(xiàn)很多家長都把孩子看得緊緊的,見到孩子稍微有一點兒紛爭就開始護著各自的孩子,結(jié)果孩子的紛爭卻不禁意間升級成了大人之間的“戰(zhàn)爭”。
也經(jīng)常聽身邊很多人對一些事情感到疑惑,他們會問:“如果把孩子培養(yǎng)得彬彬有禮,不去打人,別人會不會欺負我家寶寶?”于是告訴寶寶:“如果別人打你,你就打他”或者是:“如果別人打你,你就告訴我!”
又或者他們會問:“如果我家寶寶樂于分享,那么,在那些自私的孩子面前會不會吃虧?”于是告訴寶寶:“千萬不要把東西分給XXX,要不你就吃虧了?!?/p>
又或者,有一天,寶寶被其他寶寶打了一下,哭了,他們就會直接了當?shù)恼f:“不要欺負我家的寶寶!”
......
他們這樣做自以為盡到了保護寶寶的義務(wù),實際上卻在無意間培養(yǎng)了一個自私自利又窩囊的孩子。
究竟什么算作“吃虧”?什么算作“被欺負”呢?
恐怕成人和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吧?
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聽到大人說,他“被欺負”,實際上等于是毀了一個孩子,特別是當他的親人經(jīng)常這樣對他說的時候。實際上,在無形間也給他貼了“容易被欺負”的標簽。
如果,一個孩子經(jīng)常被這樣的暗示著,恐怕,他也會經(jīng)常考慮自己是否又被欺負的問題,那么,他還能勇敢、無畏的面對著實際上微不足道的紛爭嗎?
在我看來,世間有很多成年人,他們慷慨、正派,卻又從來沒有人敢觸碰他們的底線;也有很多成年人,他們小家子氣、自私、粗魯,卻照樣經(jīng)常被人欺負,且被人鄙視。
這就是,我在之前所說的,為什么不贊成大人教孩子“回打”或“以同樣自私的態(tài)度面對這個社會”的做法。
畢竟,天涯何處無芳草,為何一定要將視野鎖定在“被欺負”這樣一個狹小的范圍之內(nèi)呢?
雖然,看了無數(shù)類似的文章,可是面對在自己的孩子添翼身上的時候,依然有些素手無策。隨著添翼的成長,他也漸漸地開始接觸起與他同齡的小朋友來。
和添翼接觸最多的小朋友是樓下的比他大2歲整的小朋友樂樂。樂樂雖然剛滿3歲了,但依然還處于比較自私的年齡。他的奶奶又住在傳達室,所以下了樓,他總是以“老大”自居,什么東西都不愿意給別人碰一下。
雖然在樓上,樂樂對添翼非常友好,可是下了樓以后,小家伙立馬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次,看到樂樂的自私舉動,我就會感到為難。有時候也在想,是否要為了添翼,親自出手和樂樂“談判”,要他讓點東西給添翼玩?還是,當他自私的時候,拉著添翼,對他說,過一會兒再找他玩?
直到后來的一天,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擔心是多余的。添翼處理這件事遠遠比我想象得要好很多。
那一天,可可、樂樂和添翼都在樓下玩。樂樂一個人在玩一個大紙箱子,奶奶們給了可可和添翼一大把長豆角,讓他們抓著玩。結(jié)果,樂樂看到弟弟妹妹拿到了長豆角,不高興了。跑上前去,就狠狠地把長豆角從他倆手里奪了出來,然后又“自私”地塞進了自己的大紙箱子里。
一般時候,大人們見到這種情況多少有點兒想插手,可是,那個時候,奶奶們都在忙著擇豆角,沒有一個人顧得上這幾個娃。沒想到,被搶走豆角的添翼,非但沒有生氣,還很高興的撿起了地上和可可姐姐手里的豆角,徑直走到了樂樂哥哥身邊的大紙箱子,把豆角一根一根的塞了進去。
于是,樂樂沒轍了,開始和添翼一起玩了起來……
原來,很多時候,大人看上去很為難的紛爭,也可以用其他途徑很簡單的化解??吹搅颂硪韺@件事情的解決方法,不由得增加了我對一些事情的無限思考。
孩子為什么會被“欺負”呢?或許,我們過多的將關(guān)注點放在了孩子如何被“欺負”這件事情上面,而沒有引導他們掌握更好的處世技巧。
以前,也曾經(jīng)看過一篇文章,說有個孩子經(jīng)常被班上另一位個子高的同學打,后來,家長沒有為他出面,而是讓孩子自己想更好的解決辦法,結(jié)果,孩子和那個高個子同學成了朋友的故事。
其實,孩子的世界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單純,有時候,之所以孩子會被人欺負,是因為我們把欺負這件事情看得太重而遠遠超過了欺負本身。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引導孩子掌握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不需要刻意的去教,因為孩子在家庭這個環(huán)境中會潛移默化的被我們不知不覺之中流露出的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周圍人和事的態(tài)度所影響。
再一個,就是多和孩子談心。每天放學回來,多關(guān)心一下孩子一天之中所發(fā)生的事情。當他覺得自己被欺負的時候,好好開導他,讓他的心豁達起來,再通過聊天,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最后,處理問題的還需要是孩子。畢竟,成長是他自己的事情,即使我們再能干,也只能保證他的前半輩子,后面的路還需要他自己走。與其幫他一時,不如讓他自己多去嘗試。我相信孩子,一定會在一次次的磨礪中將事情處理得越來越完美。
你給孩子貼上什么標簽,你的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的孩子!
那天,妞兒吃完西瓜跑到一邊看電視,餐桌本來就不大,盛西瓜的盤子和西瓜皮在餐桌上一片狼藉。此時的我手忙腳亂端著飯菜走到餐桌旁,我頓時皺起眉頭:“臭妞就是懶,吃完了就不會幫忙收拾一下!”
一旁的妞兒偷樂起來?!耙院笤龠@樣懶就別吃西瓜啦!這樣下去會變成小懶豬的!”我放下手中的盤子邊收拾邊嘮叨。
“媽媽,我就是一個小懶豬,以后你別再嘮叨啦!我自己都承認我懶了,你再說也沒意思!”小妞一旁狡辯。
我頓悟過來,這小妞給我較勁呢!看來孩子的缺點真不能強化點撥,我越是點撥,妞兒反倒有了這樣的心思:你不是說我懶嗎,那我就干脆懶給你看好了!
我一直對妞兒的衛(wèi)生習慣著重培養(yǎng),我認為小女孩從小就得有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以前妞兒做的很好,她能獨自把自己的衛(wèi)生做的很棒,比如學習的垃圾知道放在一個塑料盒里,等到滿了自己知道倒進客廳的垃圾桶里。
自從暑假后,妞兒的懶散習慣漸漸呈現(xiàn)出來。寫字的時候會把學習桌弄得一片狼藉,用過的廢紙扔的床上和地上都是。
“妞,這樣下去可不行啊,垃圾怎么能扔的到處都是呢?”我邊皺眉頭變責怪小妞。小妞對我的責怪充耳不聞,依然我行我素的忙著自己的事情!
看到這兒,我有點冒火,走向前扯著妞兒的耳朵問:“媽媽跟你說話呢?沒聽到?”“聽著呢,媽媽,我聽著呢!”妞兒邊笑邊答應(yīng)著。
沒想到第二天,小妞的房間里依然如昨天那樣亂!這樣下去可不行,整個暑假過去,妞兒的惡習一旦形成,想要改正要費一番周折!“妞兒,你這樣下去可真的無可救藥了,媽媽昨天怎么說的,為什么你就是記不住呢?你真想變成一個小懶豬?”我對著妞兒再次嘮叨起來。
妞兒在一旁嘟起嘴不高興的反駁:“給你說了,我就懶豬,媽媽勤快你就幫我干吧!”聽到這兒,我又一次頓悟過來,看來這標簽真不能隨便給孩子貼,你越是強化孩子身上的毛病,孩子就會破罐子破摔,索性跟你杠上,想要變勤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過這兩件事情表明,我感到在妞兒身上不能再隨便貼標簽了,我得改變策略讓妞兒改變懶惰的習慣。
諸 如妞兒吃完的垃圾,我會用溫柔的語氣對妞兒采取糖衣炮彈的攻略:“寶貝,趕快幫媽媽收拾一下,這是媽媽該干的,但媽媽正忙著,寶貝收拾一下就算幫媽媽 啦!”妞兒聽到這兒就蠻高興的,會把盤子和垃圾原地歸位。完了我再給妞一通狠狠的表揚,妞兒就會樂的滿臉開花,自己的衛(wèi)生很快也搞定啦!
不要以為孩子小,就隨便給孩子貼上這樣那樣的標簽!家長在育兒當中,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嘮叨,好的標簽可以因地制宜的貼貼,壞的標簽千萬別給孩子隨便亂貼。
有 的家長在育兒中可能會有些急躁的心理,特別是孩子學習成績和犯了某種錯誤時,家長就會順口說:“哎呀,你怎么這么笨?""你怎么這么懶?”“你怎么這樣討 厭!”這些話常在家長掛著,嘮叨的遍數(shù)多了,不但起不了好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覺得父母眼里我就是個這樣的孩子,做不做好都無所謂,反正在爸媽 心里就沒有好處了。
不知大家留心過身邊的育兒故事和典型的案例了嗎?一個經(jīng)常抱怨和牢騷滿腹的家長,他們的孩子一定 會膽小懦弱,沒有自信,做任何事情都會舉棋不定!這就是父母在孩子身上貼標簽多了,孩子的已經(jīng)喪失了自己原有的本性,在父母的變相的“標簽”下,孩子走上 社會也會沒有自我,喪失奮進的動力的。
通過這幾天的觀察來看,我家妞兒并不是懶惰的孩子,只是被我嘮叨的多了,才故意做了我嘴里的“小懶豬”。幸虧我及時改變了方法,“小懶豬”最后又變成了“勤快小公主”。我不是非要孩子按我的意愿去做事,也不是非要培養(yǎng)出一個“勤快”孩子,我只是讓妞兒干些力所能及的,這樣對與她的成長會有好處的。
我家的典型例子相信大家看到,也會有一番感想的!好習慣雖然是小時候就要培養(yǎng)好,但切記不要給孩子隨意貼上“懶惰”的標簽,你給孩子貼上什么標簽,你的孩子就會變成什么樣的孩子!
這巴掌究竟該打在誰的身上
這巴掌究竟該打在誰的身上
五一節(jié)期間,有同事辦喜事,媽媽特意給三歲的兒子買了一套很時尚的新衣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興致勃勃地帶上孩子去出席婚禮。
那孩子天真活潑,聰明伶俐,穿得也很時髦,同事們見了都很喜歡,紛紛逗他玩。當媽媽的聽到同事的夸獎贊賞,覺得兒子給自己爭了光,自然是喜在眉梢,美在心里。
婚禮是在一個挺有檔次飯店舉行,出席婚禮的人也很多。當母子二人聽著眾人的贊美之詞來到了桌旁時,那孩子一看桌子上有那么多好吃的,眼睛一亮,便掙脫媽媽拉著他的手,“蹭”地一下子就爬到椅子上,整個身子往前一撲,兩只胳膊那么一攏,就把滿桌的糖果摟在自己的懷里,大聲向周圍的人宣布說:
“這統(tǒng)統(tǒng)都是我的,我誰也不讓吃!”
眾人聽那孩子這么一嚷嚷,再看那孩子那個架勢,不禁嘻笑著打趣說:“你看,這孩子真有意思。哈哈哈哈……”
說這話的人,不見得有什么惡意。小孩子,哪個不是天生地喜歡好吃的呢!如唐朝詩人盧肇的《嘲小兒》詩中說:“貪生只愛眼前珍?!彼纬醢彩摹顿浲鈱O》詩中說:“年小從他愛梨栗?!倍际菍π『⒆迂澇猿謱捜菡徑獾膽B(tài)度,不要多管。
可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中,孩子這種表現(xiàn),可真讓媽媽丟盡了臉面。為這次參加婚禮,還特意給兒子買了新衣服,本來是要顯擺顯擺體面的兒子,沒料到可惡的兒子很不體面的表現(xiàn),讓人大跌眼鏡,媽媽臉上實在有點兒掛不住。
只見那位媽媽瞪起眼睛,一個箭步就急忙沖了過去,一下子就把那孩子從椅子上給扯了下來,聲嘶力竭地吼道:
“這孩子,怎么這么沒出息!”
媽媽尷尬極了,實在是忍無可忍,當著眾人的面,掄圓了大巴掌,“啪啪啪”,狠狠地朝孩子那細嫩的小屁股上,蓋上了幾個大手?。∽岬媚呛⒆又眴柰蹃y叫。
媽媽的吼聲和孩子哇哇的哭聲,與當時的氣氛極不協(xié)調(diào),一下子就把眾人的注意力吸引了過來,紛紛勸說:
“小孩子不懂事,你打他干什么!”
同事們勸媽媽,哄孩子,事情這才平息了下來。那不懂事的孩子當著這么多人的面給媽媽“現(xiàn)了大眼”,讓媽媽下不了“臺”,估計回到家也輕繞不了他。
要說那孩子可真是不給媽媽“留面子”,讓誰遇上,那“火氣”也得頂腦門子。
可話又說回來了,孩子在婚禮上的這種“臨場表現(xiàn)”,恐怕不是“即興發(fā)揮”,大概與家長平時太嬌慣溺愛,慣得實在“沒樣兒”有直接關(guān)系。
可以想象,平時在家里,媽媽買回吃的東西,大約總是這樣說:“這好吃的東西全是我寶貝的,咱們誰也不讓吃!”不僅不讓爺爺奶奶吃,如果爸爸“饞嘴”想吃一口,也得當著兒子的面,遭到媽媽毫不留情的拒絕和兇惡的訓斥。像這種教養(yǎng)方式,能不給孩子養(yǎng)成“獨霸”、“獨占”、“獨吞”的毛病嗎?
看來,孩子在眾人面前的這種表現(xiàn),并不是偶然的。
要說孩子的這種表現(xiàn)是令人“竄火”,可我卻認為為這事打孩子,這不大公平,孩子還真有點兒冤枉。
要是讓我說,這巴掌打是該打,但不該打在孩子身上,而應(yīng)該打在家長自己的身上。因為沒有家長的錯誤的教養(yǎng)方式,孩子不會有這樣的毛病,也不會給家長“現(xiàn)眼”。
家長應(yīng)該首先“拷問”自己,對孩子不良行為的養(yǎng)成承擔責任。
孩子做了錯事,當你揚起大巴掌時,別急于落下來,先想一想:看看這巴掌究竟該“打”在誰的身上:是孩子身上,還是家長自己身上?
家園共育:孩子問的究竟是什么?
我們尊重孩子的問題就是尊重孩子的情感,這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不管你問什么樣的問題,表達什么樣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愿望,我都會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我的態(tài)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
豆豆兩歲多以后,開始喜歡不斷地問為什么:
“怎么下雨了呀?”
“為什么今天沒有太陽呢?”
“月亮它去哪了呀?”
“紅燈完了為什么就是綠燈呢?”
“這個井蓋是干什么用的?”
“小狗為什么要拉屎?”
……
幾乎是只要醒著,他就會不斷地問問題,為了讓自己變得博學一點,我硬著頭皮去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么》,去網(wǎng)上查資料,試圖把自己變成全能解說員。
慢慢地,我發(fā)現(xiàn)自己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因為他從來不是只問一個問題,他問問題幾乎都是連珠炮式的:“媽媽,地上這個黑黑的是什么?”
我說:“那是你的影子?!?/p>
豆豆:“為什么影子會動?”
我:“因為你在動呀。”
豆豆:“為什么我動他就動?為什么我有影子呢?”
我:“因為人不是透明的,光透不過去,就形成了影子?!?/p>
豆豆:“為什么……”
天啊,這個孩子的問題有完沒完?這才兩歲多,就這樣多的問題要問,這個媽媽我做不了,我遲早是下崗的命!這些問題還是能翻書查到的問題,還有些問題根本不是看書就能解決的。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常常有五花八門的問題要問我們,作為家長,我們經(jīng)常被問得不知所措,于是立刻搜腸刮肚地回答他們的問題,回答不出來的,趕緊上圖書館、上網(wǎng)查資料,四處去請教各個專家,好不容易解決了眼下的問題,他們又有了新的問題在等著我們。真是答案有盡,問題無窮。
那我們到底該怎么辦?是繼續(xù)盡心竭力當一個全能解說員、問題回答機,還是轉(zhuǎn)變方法呢?關(guān)鍵是,我們這樣無休止地給孩子回答問題,真的就能讓孩子學習到我們希望他們學習的知識嗎?我們張開大嘴吧唧吧唧地一通解說,孩子聽進去了嗎?會不會起到的是相反的作用,讓孩子覺得我們很啰唆、很煩,覺得自己很無助、很無知呢?
更關(guān)鍵的是,孩子問這個問題時,他需要的是什么?他真的需要你像個科學家一樣解說嗎?不!絕對不是!其實,孩子在問我們問題之前,自己已經(jīng)在心里把這個問題思考過了,正如阿戴爾·費伯所說,“他們需要大人做的是充當一個回音壁,幫助他們更進一步去探索他們的思想?!?/p>
說到底,他們需要的是聽見,我問的問題你聽見了,需要的是回應(yīng),我說的話,你要理解性地回應(yīng)了。所謂理解性地回應(yīng),不是指直接說出答案,而是站在提問者的角度去感受、去思考,理解他遠比告訴他答案來得重要。
有很多人認為,孩子問問題是學習的好機會,所以市面上到處都是教人怎么回答孩子問題的書,仿佛每一個父母都得是三頭六臂的科普達人一樣,他們認為雖然答案很深奧、很難懂,但如果總是對孩子重復(fù)的話,孩子一定能變得知識豐富。
當然,由于孩子是吸收性心智,他會很容易地吸收到環(huán)境中的一切。當父母對他講大道理、大理論的時候,即使他不理解,他也有可能照葫蘆畫瓢給你說出來,看起來就好像記住了一樣,這讓很多父母無比欣喜,以為孺子可教,自家出了個百年難遇的天才。但實際上,只要父母敢于灌輸,每一個孩子都能顯得知識淵博。然而,這些知識對孩子而言,也僅僅限于他能說出來而已,與孩子長大后啥樣,沒有一點關(guān)系,否則,天才早就滿天飛了。而且這種借回答問題灌輸知識的方式對孩子心理還有很大傷害。
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來說,七歲之前,他們是生活在夢幻的世界中的,他們需要的是夢幻的、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大人一板一眼的科普性答案會損傷孩子的心靈,會提早喚醒孩子,讓孩子過早地進入現(xiàn)實世界,這與揠苗助長是一個意思,對于心理尚未發(fā)育成熟的孩子而言,這是非常大的傷害。
孩子為什么問我們問題?要么他是好奇,確實想知道,但他心里又有些答案想要確證一下;要么就是他有情緒,想對我們說點什么,他的問題只是一個幌子,他真正需要的是傾聽。有人可能不理解,這么小的孩子,還會打幌子呀?
他們確實會,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會,不信,你看下面發(fā)生在我家和我任教的幼兒園的真實例子。
有天,豆豆問我:“媽媽,影子怎么這么黑?”
我:“嗯,真的呀,影子還真是挺黑的?!?/p>
豆豆:“你的影子黑嗎?”
我:“你說呢?”
豆豆看了看:“你也有個黑影子?!?/p>
我:“對了,我的影子也是黑色的?!?/p>
豆豆:“媽媽,爸爸為什么說我是黑黑的孩子?”
我:“你不喜歡被爸爸說成黑黑的孩子。”
豆豆:“我以后不許爸爸說我,我不是黑黑的孩子?!?/p>
說完,豆豆委屈地撇了撇嘴。原來說了這么半天,核心問題是最后一句,爸爸可能開玩笑地說他黑,他心里不舒服了,而他對我說出來了,這個情緒也就釋放出來了。可如果我也是抱著科普的思想,告訴他為什么人有影子,影子為什么是黑色的,我能知道孩子到底為什么問這個問題嗎?孩子的情緒還能釋放出來嗎?孩子能有一種被看見、被聽到、被理解的感覺嗎?
有一天,幼兒園的一個小女孩問我:“老師,人為什么是從小往大長,而不是從大往小長呢?”
這個孩子的問題一出口,看著她難過的表情,我馬上就知道她其實不是在問問題,而是在傾訴,于是理解性地回應(yīng)她:“你希望自己現(xiàn)在就很大了?!?/p>
她:“是啊,我希望我現(xiàn)在就跟大人一樣大,我媽媽整天管著我,我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她都不讓!”
我:“你想和爸爸一起出差,可是媽媽不同意,這讓你很難過?!?/p>
她:“嗯,爸爸要坐地鐵坐火車才能到,那很危險!”
我:“哦?”
她:“可危險啦,我媽媽昨天給我看了一張圖片,是一個女人掉到地鐵里被軋死的照片,到處都是血呢!”
說著,她緊緊地靠在我身上,一臉的驚恐。我抱著她不知道說什么好,她媽媽給孩子看這種暴力血腥的圖片,這會給孩子造成什么樣的傷害?
過了一會兒她又問:“爸爸坐地鐵會不會死?我好害怕啊!”
我沒有直接告訴她爸爸不會死,因為她的擔心還在心里,我需要進一步讓她發(fā)泄情緒。所以,我只是抱著她親了親她的額頭,繼續(xù)理解她:“你擔心爸爸坐地鐵出事,你想保護爸爸!”
孩子哇地哭出了聲,邊哭邊喊:“我真的好害怕啊!”
后來我和家長溝通完才知道,很久以前,孩子的媽媽給孩子看過一張有關(guān)地鐵事故的圖片,孩子就記住了。由于記憶深刻,她認為這就是昨天發(fā)生的事情,結(jié)果這次她爸爸要出差,她得知爸爸也要坐地鐵,就非常害怕,本能地,她就想陪著爸爸一起出差,保護爸爸,家里人根本不知道實際情況,還以為這個孩子貪玩使性子呢!
所以,當孩子帶著情緒問我們問題時,做家長的切忌直接回答問題或者不耐煩地打發(fā)孩子,要知道,這是他們向你敞開心扉傾訴自我的時刻,我們要做的僅僅是理解性地聆聽,可以重復(fù)他們的問題,或者說出他們的感受,讓他們得到理解后傾吐自己真正的心聲,讓他們壓抑的情緒得以釋放。
那么,面對孩子因為好奇而提出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
首先,不要立刻回答他們的問題。
立刻回答孩子的問題不僅沒有任何作用,而且會剝奪孩子自己思考的權(quán)利,那是我們在替他們做智力練習。如果你覺得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那等孩子自己思考完后,你再找機會給他提供所謂的“正確的”答案。有人擔心會錯過機會,沒辦法向孩子灌輸這種正確的答案,其實,這個世界本就是多元的,哪有什么答案是唯一正確的?再說,和孩子在一起是開放性的,孩子成長的時間這么長,他一定會再問你這個問題,你也絕不會沒有機會告訴他答案。可是,事實上,如果你給他機會讓他自己回答自己的問題,他則很有可能給你一個非常有想象力的答案。
比如,有一天豆豆問爸爸:“爸爸,月亮為什么有時候是彎的,有時候是圓的呢?”
豆爸非常激動,兒子終于給他機會來講科普了!他清了清嗓子,激動地說:“這個問題我一會兒告訴你?!?/p>
說完趕緊整理思路,想要從天文學、歷史學等各個方面進行全面解說。
整理完后,他自信滿滿地去找豆豆:“你知道為什么月亮有時圓有時彎嗎?要不要爸爸告訴你???”
豆豆:“因為她的圓衣服臟了,洗了還沒干,只能穿彎衣服了??!”
看,這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回答啊!
其次,讓問題回到提問者本身。
可以把問題拿過來反問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回答:“對呀,為什么人會走路,小貓卻會爬呢?”“你說呢?”你可能會擔心孩子太小,答不上來,其實你放心好了,他問的問題,即使沒有正確的答案,也是有大概的答案的。雖然這個答案不符合你理想中的科學答案,但對于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就是充滿童趣的回答,而不是一板一眼的正確答案。
而對于大孩子,即使他也答不上來,起碼你問了他,就是給了他思考的時間,所以即便他一時答不上來,你們一起去查書,去詢問其他人,不也體現(xiàn)了你們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嗎?這種啟發(fā)他自己尋找答案的效果要遠遠好于你給他灌輸答案。
再次,鼓勵他向其他地方尋求幫助。
如,豆豆問:“這個車為什么不開呢?”我也問:“嗯,為什么這個車不開呢?如果我們能問問司機就好了?!苯Y(jié)果豆豆馬上走到司機那兒問:“叔叔,你的車為什么不開呢?”司機沒見過這樣勇敢好問的孩子,高興得不得了,不光熱情地回答問題,還把他抱到車上摸方向盤,玩反光鏡。
事情雖然很小,但起碼給了孩子一個信念,那就是除了家庭,這個社會也是可以信賴的,這個社會有很多很豐富的資源,家里解決不了的問題,社會上其他人有可能幫助他解決,同樣,如果他需要幫助,會有很多人愿意幫助他。
最后,不要打擊孩子,更不要嘲笑他們的問題。
不管孩子問的問題有多么讓你惱火,都不要打擊他、嘲笑他,比如,孩子問:“我為什么不能吃很多糖呢?”你可以反問他:“看來你很想吃很多的糖,可是為什么不可以呢?”或者鼓勵他向外人尋找答案:“這個問題我們可能需要問問牙醫(yī)哦?!?/p>
孩子問這類問題其實只是表達一種愿望,希望能不受限制地吃糖,而不是真的會去吃很多的糖,我們尊重他們的問題就是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的是一種接納的態(tài)度:不管你問什么樣的問題,表達什么樣的愿望,也不管我是否順從你的愿望,我都會認真傾聽并積極思考,我的態(tài)度表明,你的問題很重要,你的情感很重要,我看到了,我聽到了。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孩子被打,還不還手?這種事在孩子的童年多多少少都會有發(fā)生過,我認為家長對待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拆成兩個問題來解決:第一孩子被打,為什么會被打?第二該不該還手?怎樣還手?
孩子被打,為什么會被打?在這首先很多家長第一反應(yīng)肯定會覺得自己的孩子被打,一定是“受害者”,自己的孩子肯定沒錯,錯的一定是“施暴者”。但是很多時候往往自己的孩子有可能有錯在先,先激怒到了別人,從而使得“施暴者”把自己的孩子打了,自己的孩子成了“受害者”。所以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做家長的要先冷靜下來,像文中提到的要以一個好朋友、平等的身份去和孩子說話,先對他的遭遇感到同情,慢慢的聽完整件事情經(jīng)過,知道為什么孩子會被打,覺得這點很重要,不然無法和孩子溝通。建立起很好的交流后就可以問清楚孩子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問題就可以很簡單的找到了。覺得很多時候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律師”家長,而不是“法官”家長。越是在這種情況下,越是應(yīng)該顧慮到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他們在想什么,心理又是怎樣的一個狀態(tài)想法,這樣才可以贏得孩子的信任,還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引導他能用正確的處理接下的問題。
找到了孩子被打的原因后,接下來的問題就相對的容易一點。但是會對孩子說明,使用暴力打人始終是不對的。
如果是自己的孩子有錯在先,但是后來還是成為被打的,就要引導她將自己做的不對的地方找出來,先認識自己的錯誤,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而后看她的處理方式。我一開始不會先給孩子答案,告訴她應(yīng)該怎么做,先會聽聽她的想法,或許她的想法會更好,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家長重在引導。最后還手,還是不還手,肯定孩子也會有了自己的答案。
如果孩子是單方面受到暴力被欺負,這個情況相對要注意了,現(xiàn)在很多童年受到暴力侵害的孩子,在心里多少會留下點陰影,或多或少對將來社交溝通上會有影響。面對這樣的情況平復(fù)孩子的心理顧慮,提起孩子勇氣很總要,再遇到這類情況時要懂得保護自己,尋求其他人的幫助。同時和孩子一起看看一些“正當防衛(wèi)”的事例,到最后找不到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是可以正當防衛(wèi)來保護自己的。
最終家長不可能照顧孩子一輩子,學校老師不能看孩子一生。家長雖然不能提倡孩子被打就就要還手,但是可以教會孩子在遇到困難時,處理方式有很多種,使用暴力只是一種最壞的方式。還是在日常生活幫助孩子更多的學會保護自己,學會正確的辨別是非的能力。
育兒常識——孩子不愛上幼兒園,究竟是誰“絆”了寶寶的腳?
現(xiàn)在,有的寶寶已經(jīng)已經(jīng)陸續(xù)開始送到幼兒園了。但是,有家長反應(yīng),把孩子送幼兒園真是太難了,每次不是哄騙就是許諾。其實,正是這種行為,反而成了羈絆住了孩子快樂入園的腳步。那么,家長應(yīng)該怎么做呢?
No.1、一提上幼兒園孩子就哭鬧
應(yīng)對:家長放輕松孩子適應(yīng)快 "對孩子來說上幼兒園就是'二次斷奶',每個孩子都艱難地邁出了人生的一大步。剛上幼兒園的寶貝們都會出現(xiàn)哭鬧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很正常,完全在老師的意料之中??摁[、經(jīng)常生病和胃口變差都是孩子內(nèi)心焦慮情緒的體現(xiàn)。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出現(xiàn)分離性焦慮,特別是一些剛?cè)雸@的小班和小小班的幼兒,'入園不適應(yīng)癥'甚至可持續(xù)長達兩個月以上,一提幼兒園孩子就會哭鬧、害怕。原因主要是孩子已適應(yīng)了家庭環(huán)境,對家人有了強烈依賴性。面對陌生環(huán)境和新面孔會因好奇而產(chǎn)生興趣,但興趣消失后,孩子會產(chǎn)生巨大的失落和不安全感。"
首先,教師要擔當起一個媽媽的角色、一個朋友的角色,努力讓孩子們覺得老師不僅僅只是傳授知識的人,更是他們最好的玩伴,安全的守護者。循序漸進地讓每個幼兒消除對幼兒園的陌生感和恐懼感。讓孩子們慢慢地適應(yīng)幼兒園的生活,最終愛上幼兒園。其次,家長要注意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送孩子入園分別時總是戀戀不舍,一步三回頭地看孩子,家長的這種依戀情緒也會給孩子帶來影響,孩子容易把與家人的短暫分別認為是很痛苦的事。"再次,家長可在最初時,讓孩子帶件自己喜歡的玩具入園,起一個間接情感寄托的作用,在孩子接受陌生的環(huán)境和老師伙伴初期得到熟悉、溫暖的情感安撫。No.2孩子沒安全意識,總被欺負
有網(wǎng)友說她覺得現(xiàn)在的老師一點責任心都沒有,自己的女兒剛上學沒幾天就被班里的一個男孩子咬了。"那孩子一口咬在我女兒的臉上,現(xiàn)在還有個疤!雖然醫(yī)藥費都是那個家長出的,但校方卻說沒他們的責任!"網(wǎng)友"青青"則說自己的兒子3歲半了,自己也一直在求教這種事。"我兒子是那種很善良很友好的,從來不主動打人。上次孩子玩滑滑梯,有個年齡比我們大一歲的小女孩要跟兒子一起玩,誰知我兒子剛上了滑梯,那女孩就兩只手抓住我兒子的脖子,現(xiàn)在鼻子下面還有傷疤!可那女孩的父母在旁邊竟都沒吭一聲!小班里的孩子有的攻擊性比較強,老師很難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發(fā)生意外就是一眨眼工夫,根本防不勝防!"
應(yīng)對:早建規(guī)則意識
鄭州幼兒師范學校長期從事幼教研究的湯慧麗老師幼兒園的孩子具有攻擊性一般是個例,這些孩子往往在0到3歲的關(guān)鍵期內(nèi)沒有安全度過,家長未與這些孩子建立一定的規(guī)則。"幼兒發(fā)生沖突多半在爭搶玩具和圖書時,這些孩子的攻擊多無惡意,調(diào)查顯示,這些孩子給其他小朋友帶來的傷害行為,有些甚至是他們自己所認為的向別人'示好'的一種表示,而有些過激行為則是為了引起老師和家長的關(guān)注。"
在家長眼里,看到自己的孩子受欺負心里肯定不好受,更為重要的是,教育幼兒在被他人欺負時的一些應(yīng)對之策可能直接影響幼兒的心智成長與性格培養(yǎng)。首先,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后,家長要問問孩子沖突是如何發(fā)生的,是否自己的孩子有錯在先;其次,家長可將情況向老師反映,家園共育永遠是幼兒成長的中心點,老師也要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再次,在家教育孩子應(yīng)對此類事件時,家長一定要注重灌輸"我不能隨意被人欺負,但也不仗勢欺負別的孩子"的理念。"'能讓我玩兒嗎?''等你玩完了,能借我玩會兒嗎?'讓孩子學會用此類友好的話與其他小朋友協(xié)商很重要。"湯老師也可教育孩子,對于班中個別具有攻擊性的小朋友要學會避讓。"家長也不能一味強調(diào)忍讓,這會讓孩子產(chǎn)生怯懦心理,無法塑造堅強的性格。適當情況下可教育孩子如何'強硬反擊'無理的欺負,但要注意適度適量。"
No.3、孩子不合群,不愿甚至怕與老師溝通
上小班才一個月的欣欣很讓媽媽白女士苦惱,因為近日媽媽發(fā)現(xiàn),欣欣在家上廁所越來越少。"我問了學校的生活老師,老師反映說,孩子在幼兒園有時一上午才去廁所小便一次,這太奇怪了!我回家后問了孩子,孩子告訴我,在幼兒園里上課時想上廁所,她不敢報告老師,擔心這樣老師、小朋友會討厭,就憋著不上廁所!"
劉女士的兒子仔仔每天都會乖乖地隨媽媽去幼兒園,在家活潑的仔仔在幼兒園里卻不愿和小朋友說話,也不愿和老師進行溝通,只是坐在角落里呆呆地什么都不愿意做,游戲活動也不參加。"整日跟個小可憐兒似的,也不知道小腦袋里想的啥。"
應(yīng)對:多多鍛煉交往能力
"對于很多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80后家長,過分寵愛孩子,總會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導致幼兒覺得父母才是他們的依靠。所以,孩子一旦進入幼兒園后適應(yīng)能力很差,與他人有交流障礙。"侯炳軒說。在老師試圖打開孩子心扉的同時,家長可以每天在接送孩子時多跟老師交流,讓孩子看到這樣的親切場面,幫助老師和孩子盡快建立起感情。也可針對自己孩子的性格特點,平時給孩子一些機會主動跟陌生人打招呼,通過游戲,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及與他人的溝通能力。
專家孩子在家時家長要和孩子經(jīng)常談?wù)撚變簣@,父母可將自己小時候在幼兒園的快樂、和小朋友玩耍時的趣事與孩子分享。進入幼兒園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第一次重大的生活轉(zhuǎn)折,孩子們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家長要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信和鼓勵。"父母可多帶孩子到家庭之外的環(huán)境中去,多和孩子講有關(guān)獨立、勇敢的故事,教孩子認識自己的名字,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如要求大小便、感覺口渴、需要食品等??蛇m當?shù)毓膭詈⒆友埿】腿藖砑易隹?,教會孩子簡單的人際交往。"
你是孩子的負面榜樣嗎?
家長平時放縱自己,在家里經(jīng)常聚集許多朋友打麻將、喝酒、大聲嚷嚷等,讓孩子感受這種不良生活的方式。父母是通過與孩子點點滴滴的言語行為交流,不知不覺中傳遞著各自的價值觀念。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應(yīng)該的,什么是不應(yīng)該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不提倡的等等。
所以,父母應(yīng)切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敖煺叱啵M墨者黑?!备改笇W習不輟,孩子勢必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小鎮(zhèn)上有一對夫妻,日子過得不錯。他們種的蔬菜在全鎮(zhèn)有名,算得上是小康人家。特別讓他們感到稱心如意的是生了個雙胞胎,而且是一男一女。轉(zhuǎn)眼之間,孩子們快到了上學的年齡。也許是因為安逸,也許是因為冬閑,也許是因為富裕,小兩口逐漸有些不務(wù)正業(yè),有了各自的嗜好:母親迷上了跳舞,父親迷上了喝酒。
一場大雪過后,北國成了銀裝素裹的世界。他們囑咐兒女在家里好好地看家,好好地玩,吻別了心愛的兒女之后,各自走上了去舞廳和酒館的道路。沒走多遠,母親首先覺得有人跟在后面,當她轉(zhuǎn)過身來時,發(fā)現(xiàn)女兒正踩著她留在雪中的腳印前行。女兒看到母親看著自己,便興奮的喊到:“媽媽!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向前走!”
女兒的話使母親為之驚愕,心想:“我要是總?cè)ノ鑿d,女兒也會迷上跳舞的?!睅缀跬瑫r,父親也轉(zhuǎn)過身來,發(fā)現(xiàn)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中的腳印前行。兒子看到父親看著自己,也興奮地喊到:“爸爸!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向前走!”兒子的話也使父親為之驚愕,心想:“我要是總?cè)ゾ起^,兒子也會迷上喝酒的。”從那時起,母親再也沒有去過舞廳,父親再也沒有去過酒館!
孩子是一塊神奇的土地,父母是這塊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播種什么樣的思想,就收獲什么樣行為;播種什么樣的行為,就收獲什么樣習慣;播種什么樣的習慣,就收獲什么樣個性;播種什么樣的個性,就收獲什么樣命運。正如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所說:“即使是一個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