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媽媽們要根據(jù)寶寶年齡為他講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0-12-19 給幼兒講故事 幼兒講故事 幼兒教師講故事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媽媽們要根據(jù)寶寶年齡為他講故事,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給寶寶講故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最為常做的一項早教活動,因為故事里面的情節(jié)可以讓寶寶的智力得到發(fā)展,開拓孩子的眼界??赡芎芏鄫寢尪紩f,不就是給孩子講故事嗎?誰不會啊,可現(xiàn)實中就有很多媽媽犯下講故事的錯誤,因為不是每一個故事都適合寶寶,要根據(jù)寶寶的不同年齡而正確給其講故事。
半歲以內(nèi)的寶寶可以這樣講故事:
豐富性
和寶寶相處時,可以經(jīng)常和他對話,因為媽媽多說話可以將豐富寶寶的表達能力,慢慢地寶寶就學學著你說話了。多用實例的形式來引導寶寶的敏感期并觀察孩子是什么反應。
說童謠
有節(jié)奏感的兒歌或詩歌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吸引力,也是早教的好方法,在給孩子唱這些小兒歌時可以同時做簡單的動作吸引孩子的注意。這樣孩子可以從媽媽的動作中領略和理解圖像中的事物,使其想像力更加豐富。
多讀
平時媽媽給寶寶所講的故事要與寶寶生活有關,這樣在他的年齡范圍內(nèi),寶寶的心理才會得到自然的發(fā)展,對故事才更加感興趣。
給7-12個月寶寶講故事時這樣做:
考慮主題
選擇故事書時要選擇寶寶喜歡的內(nèi)容,比如嬰幼兒系列圖書,再進行個性化的講說。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可以用聲音、模仿和表演的形式給寶寶展示故事里面的內(nèi)容。這樣對寶寶的記憶、邏輯、想像等也是一個好的鍛煉方式。
只有寶寶故事感興趣,就會容易記住,形成良好的記憶能力,對日后的學習會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所以在給7-12個月寶寶選故事書要慎重,根據(jù)這個年齡段來選擇孩子喜歡的內(nèi)容。否則不但寶寶不感興趣,也起不到早教的作用。
聯(lián)系現(xiàn)實
把故事書中的內(nèi)容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帶孩子外出時見到和平時給寶寶講的故事上的內(nèi)容一樣的物體或動物,可以問孩子,這樣可以勾起孩子的回憶,故事的同時轉(zhuǎn)化成一種親子互動,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專注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市面上各種各的的幼兒故事事珠瑯滿目,媽媽們要根據(jù)自家寶寶的實際年齡來選擇相關的故事內(nèi)容。只有寶寶喜歡聽、感興趣了,你講的故事才有作用,不然寶寶既不喜歡,媽媽也白費心機。嚴重時還會起反作用,會引起寶寶對閱讀不感興趣或出現(xiàn)抵觸的學習情緒,不利于將來的學業(yè)。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早期教育:新媽媽要了解寶寶的咿呀學語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新媽媽要了解寶寶的咿呀學語,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寶寶到了一定跟年齡就會流露出一些在語言方面的裝填,嘴里嘟噥嘟噥的不知道說些什么,這是寶寶在剛剛開始咿呀學語,這些讓媽媽莫名其面的話是寶寶學習語言過程中最常見的現(xiàn)象。新媽媽要了解寶寶咿呀學語的小秘密,因為新生嬰兒語言發(fā)育通常會經(jīng)歷兩個階段,了解寶寶的語言發(fā)展也是精心呵護寶寶健康成長的愛的體現(xiàn)。
第一階段是前語音感知能力的發(fā)展。這個階段嬰兒說話十分活躍,無論是在睡覺前、還是在吃飽飯前都會獨自咿呀咿呀的講個不停。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說話的能力,這個階段必須要靠聽覺、視覺、語言的運動系統(tǒng)協(xié)調(diào)進行活動。孩子有時候是模仿別人的聲音,有時候會模仿自己的聲音,一聽到聲音就會將頭轉(zhuǎn)向發(fā)出聲音的方向,搜尋發(fā)生的物體。如果家長能夠讓孩子看看色彩斑斕的音樂書,觸摸一下發(fā)音的鍵盤,可能對寶寶運用眼、手,唇、舌、腦都能器官的協(xié)調(diào)運用大有好處。
第二階段是語言發(fā)音的能力發(fā)展階段。2-3個月后,寶寶會開始運用跟語言做出表示,例如高興的時候,可能會有笑聲,或者鼻子發(fā)出聲音來。家長這時候可以教孩子簡單的如何用舌和唇發(fā)出笑聲,多給與孩子鼓勵,如果能和孩子互動對答,那么孩子就會說給不停。這一階段還要重視寶寶理解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因為學習語言最后重要的第一步是理解語言。寶寶總是先學會聽話,才能學會說,4-6個月寶寶已經(jīng)能夠理解語言中的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在寶寶學習語言的階段家長應該多鼓勵和引導,多領悟?qū)殞毜囊馑迹e極的和寶寶交流,同時注意教會寶寶正確的發(fā)音。
總結(jié):新媽媽要了解寶寶咿呀學語的小秘密,因為新生嬰兒語言發(fā)育通常會經(jīng)歷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語音感知能力的發(fā)展階段,這一階段嬰兒表現(xiàn)出比較活躍,這時候可以讓孩子看一些顏色艷麗的音樂書,觸摸發(fā)音的鍵盤,這對寶寶,大腦和手、眼、口的運用有好處。第二階段是語言發(fā)音能力的階段。2-3個月后寶寶可以開始運用語言,家長應該要多鼓勵和引導寶寶,領會寶寶想要表達的意思,積極的和寶寶交流,教會寶寶正確的發(fā)音。
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
整理了早期教育:爸爸媽媽怎么跟寶寶溝通,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寶寶滿一歲后,才會開始有意義的口語溝通。之前,寶寶主要是采用非語言的溝通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除了哭以外,臉部的表情、手臂與腳的擺動都算是寶寶在溝通。爸爸媽媽越了解他們的身體語言,就越能和寶寶進行交流,也越能鼓勵他使用非語言的方式做有效的溝通。
非語言溝通方式
寶寶在未滿15個月的時候,一般會使用6種基本的非語言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
1.哭??
哭是寶寶的本能趨勢,這樣能夠表達出自己的不愉快。剛出生的時候,寶寶哭一般都是因為不舒服或餓了,在寶寶慢慢長大以后,哭的意義就變得多種多樣了。??
2.面部表情?
寶寶臉上的表情能夠表達出他的想法,包括快樂、悲傷、滿足、不舒服、疲倦、害怕、尋找、生氣等。??
3.手掌與手臂的揮動??
寶寶幾個月之后,會逐漸開始使用手碰觸他想要的東西,也可能會推開你,這時候?qū)殞毦湍軌虮磉_出自己的感情了,也能夠表達出自己想要什么。想知道寶寶心里在想什么,其實也不是困難事。
4.腿與腳的擺動??
寶寶躺在搖籃里的時候,偶爾會用力地踢著他的雙腳,這說明孩子現(xiàn)在是非常高興的。但是,有時候也表示孩子不舒服,因為爸爸媽媽要配合他的臉部表情或其他肢體語言所傳達出的訊息來判斷。??
5.身體動作??
要是寶寶扭來扭去想要逃離你或者睡的地方,就代表著寶寶現(xiàn)在不安寧或不穩(wěn)定,或者是身體有哪里不舒服了。
6.身體的接觸??
你抱著寶寶的時候他會覺得很舒服,會享受跟你在一起的時光。但是,如果他想要掙脫,那就代表他不想被你抱著。
你給寶寶的回應越多,就代表著你越了解他,這對寶寶來說是非常好的。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學會了解寶寶非語言溝通的方式,慢慢地你就會讀懂他的話了,也可以了解他的“語言”。比方說,當你幫他換掉濕濕的尿布之后,孩子不哭了,就代表著你的行為是對的,寶寶也會增加對你的信任。
但在不同的情況下,同一個姿勢可能也代表著不同的含義。比方說,把玩具扔在地上的行為,寶寶有時候可能是因為興奮、生氣或痛苦,有時候可能是因為厭倦、無聊。結(jié)合臉部表情、手腳的擺動、身體的移動,你就能知道寶寶到底要表達什么意思。
與新生兒非語言交流溝通的5種方式?
1.注視著他??
熟悉寶寶肢體語言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不同情況下觀察他的反應。這樣你就能逐漸了解寶寶表達情緒的非語言方式。??
2.練習??
把你看到的寶寶的情緒、行為表現(xiàn)聯(lián)系在一起。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不管做什么動作你都能知道她想要表達什么。
3.模仿他的行為??
如果你不是很清楚寶寶想要表達什么,可以模仿他的行為,然后自我感受一下。
4.說出你對他的詮釋父母常常扮演的角色,你有嗎???
在寶寶剛剛會說話的時候,你總是和他一起溝通嗎?這里所說的溝通,不是嘮叨、提醒、批評、哄騙、威脅、訓斥、質(zhì)問、勸告、評論的表達方式,這些表達方式會影響你們之間的關系,如果你可以把寶寶當作自己的朋友,這樣你們之間的感情就會慢慢地增進。
想想看,如果你不開心的時候,你希望別人怎么做呢?有時候你希望單獨靜一靜,可是有時候又希望別人能跟你聊聊天。寶寶其實也是一樣的。
當寶寶表達感受時,你的角色是什么???
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說,生氣、失望或害怕的情緒是不好的,不要隨便表達出來。所以,當寶寶出現(xiàn)這些情緒時,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么做,于是常常扮演以下幾種角色:??
指揮官:扮演“指揮官”角色的父母,希望自己能夠控制寶寶,不讓寶寶把負面的情緒及感受表現(xiàn)出來,要展現(xiàn)出“中規(guī)中矩”的樣子,做事情不能出現(xiàn)錯誤。命令與威脅是“指揮官型”父母最常用的語言模式。??
道德家:道德家是個“應該先生”,什么話都用“應該”來開頭。這種“道德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關心寶寶是不是有“正當”的感受。
萬事通:“萬事通”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想要告訴寶寶,自己經(jīng)歷了那么多,什么事情都是知道的。這些爸爸媽媽總是使用“訓誡”、“勸告”、“說出理由”等方式,想讓寶寶知道自己是多么的萬能。??
法官:“法官”型的爸爸媽媽不給寶寶解釋的機會,就判定他們的錯誤,他們非常重視的事情,是證明自己是對的,而寶寶是錯的。??
評論家:就像法官、道德家或萬事通一般,“評論家”型的爸爸媽媽總是會評價寶寶做的對不對。但是,“評論家”型的父母常用嘲笑、辯論、諷刺或戲謔的方式。??
心理學家:“心理學家”型的父母試圖分析問題。他們想要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以及所有的細節(jié),所以能夠更好地跟寶寶溝通。但是這類的爸爸媽媽總是喜歡用診斷、分析、探詢的方式,有時候不能很好地處理問題。
安慰劑:“安慰劑”型的爸爸媽媽會不想自己參與到跟情緒有關系的事件,總是輕描淡寫地處理寶寶的感受。
當父母扮演以上這些角色時,雖然出發(fā)點都是好的,但有時候方式不一定妥當。??
跟他重復說“你是不是餓了”、“你不喜歡這樣躺著,是嗎”之類的話,這也能幫助寶寶發(fā)展。
5.與他人討論??
跟別人說一下寶寶的肢體語言,這樣你可以更加了解寶寶的情緒。??
有效的傾聽與溝通??
基于相互的尊重,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希望能夠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作為一個有效的傾聽者,注意力要集中,包括眼神的接觸,都要表達出專心傾聽的訊息,有時保持沉默,有時要給寶寶回應,讓寶寶知道,我們正在耐心傾聽。
溝通分為封閉式反應與開放式反應。封閉式反應就是說聽得人聽得不是非常認真,或者雖然在聽但卻無法理解當事人的意思和感受,所以溝通不是非常順利。??
開放式的反應是指傾聽的人聽到了對方的話,同時也能明白對方的感受,而說話者也能感受到傾聽者明白他的意思。多用開放式的反應,少用封閉式的反應,才能讓我們更好地溝通。??
有時候,寶寶表達情緒非常直接,但有時候,他們的身體語言其實包含著更多的訊息,多用“眼睛”傾聽寶寶的“聲音”,你就會發(fā)現(xiàn)寶寶其實是非常好理解的。
寶寶為什么要進行早期教育?原來早教很重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現(xiàn)代家庭每個父母的期望,但是光靠學校的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正所謂“三歲定八十”,早期教育與培養(yǎng)是不能忽視的,讓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內(nèi)容。
方法/步驟
0歲腦部體積相當于成人腦體積的50%,3歲腦部體積相當于成人腦體積的80%。一個人的學習能力50%都是生命的頭4年發(fā)展起來的。
現(xiàn)在科學證明,大腦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是0-3歲的嬰幼兒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人的大腦發(fā)展,形成今后智力、情感、運動、社會交往等各方面能力發(fā)展的基礎。出生時,小兒的腦重量是成人的25%;1歲時是成人的50%;3歲時的腦重量已相當于成人的80%,而這時,幾乎每個幼兒都突破了語言和學習的關口。4歲前,寶寶可以達到相當于17歲時所測智力的50%,有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接受過早期教育的兒童比未接受早期教育的兒童智商平均高出17%左右。由此可見,早教對孩子的將來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嬰幼兒在特殊敏感時期內(nèi),對某種能力或經(jīng)驗的涌入,例如:視覺、聽覺、運動、情感、語言和音樂非常敏感,科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機會之窗”。“機會之窗”會打開亦會關閉,“機會之窗”的開啟會使寶寶掌握這種能力變得容易輕松。當“機會之窗”關閉時,大腦也可以學習,但會變得非常艱難,不能獲得和達到最好的水平。充分利用開放的“機會之窗”,珍惜孩子這個一生難得的機會。
遺傳并沒有限定腦的發(fā)展,嬰兒剛出生時,腦的發(fā)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才剛剛開始,并且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神經(jīng)纖維的髓鞘化、神經(jīng)元分化、突觸生成與修剪、大腦偏側(cè)化等是嬰兒出生后大腦發(fā)育的主要方式。遺傳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腦的發(fā)展,但沒有良好的環(huán)境,遺傳信息也得不到順利表達。事實上,由于缺少某些環(huán)境條件,很多人的遺傳特質(zhì)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因此,我們應為嬰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使其遺傳特質(zhì)得到最好的表達。
早教中心專家介紹,0-3歲是寶寶運動、語言等能力發(fā)展最快的敏感期,家長們應該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為孩子最大程度的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孩子的好性格。因此,孩子在0-3歲這一個性品質(zhì)形成最重要的時期是需要家長尤為注重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最關鍵的時期。如在此期間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參與下,完成有針對性的智能開發(fā)訓練,在老師的指導下,最大程度的開發(fā)孩子的潛能,才會事半功倍,同時,在此時期接受早教也是對孩子社會性發(fā)展需要的一個促進手段。
我們夢想著孩子擁有強健的體魄、驚人的創(chuàng)造力,能夠熟練應用語言,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具有活躍的思維、藝術(shù)的美感、完美的人格。您現(xiàn)在需要做的就是以更加積極的方式選擇專業(yè)的早教機構(gòu),在“機會之窗”開啟之時給孩子最豐富的環(huán)境、最科學的教育,幫助孩子向完美人生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家中有個可愛寶寶的你,開始早期教育了么?很多家長可是早早的從胎教開始,一步不落的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及培養(yǎng),相信只要我們有耐心,不久的將來就能看到寶寶的成長以及你早教的碩果。
END
注意事項
千萬不要忘記寶寶早教的黃金機會哦
媽媽們要學會讀懂黏人寶寶的心理需求
媽媽們要學會讀懂黏人寶寶的心理需求
有的媽媽在一起談論自己的寶寶時,可能都會遭遇同樣的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的寶寶越來越黏自己,有時候甚至連做飯的時候,寶寶寧愿抱著媽媽的大腿跟媽媽在廚房里一起玩,也不想離開媽媽半步。寶寶黏媽媽,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專家建議,在寶寶15個月之前出現(xiàn)黏人的情況,是正常的。但如果寶寶在15個月之后仍然很黏媽媽,這就需要媽媽們仔細讀出寶寶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了。
一、15個月之前的寶寶可以隨意寵他
“有人認為,孩子黏人是因為他的情感需求沒得到滿足,一旦滿足了,你想讓他黏你都難;還有人覺得,太黏人的孩子獨立性差,大人越順著他,越會助長他的依賴感,所以必須拒絕他黏人?!辈稍L中,記者發(fā)現(xiàn)類似周女士的困惑也困擾著許多父母。
“對待15個月之前的孩子,你可以隨意寵他,不僅不會寵壞他,還有助于他和你(父母)之間建立起安全的依戀關系。”智靈童國際教育事業(yè)機構(gòu)教學總監(jiān)、智靈童國際幼兒園總園長榮合靈說。
事實上,寶寶能否形成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1歲左右是關鍵期。此時,如果父母能和孩子最大限度地相處,給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愛,對他們的哭鬧、 微笑等行為予以快速、合理的回應,不僅能增進親子關系,更能增加寶寶的安全感,這將影響到他以后與人溝通的能力及探索新事物的勇氣。
“但如果把照顧孩子的責任過度集中在一人身上,也會造成孩子過度依賴這個人?!编嵈蠼逃龑W院心理系老師葉青青提醒,在媽媽積極照顧孩子的同時,也要平衡家里其他成員尤其是爸爸照顧孩子的機會。
二、孩子黏人順從還是拒絕因人而異
“至于15個月以上黏人的孩子,家長該順從還是拒絕,則要根據(jù)不同情況,有區(qū)別地對待?!睒s合靈說。
●安全感不足。這類孩子的父母多是上班一族, 平時照顧孩子太少,和孩子交流不多,很難建立起安全、穩(wěn)定的依戀關系,于是,這些孩子多存在強烈的不安全感,一旦父母離開視線,就極度恐懼,哭鬧不止。
建議:盡量多抽一點時間陪孩子。即便自己不得不離開,也要用孩子能聽懂的話讓他明白:我只是暫時離開,一會兒就回來。最好每次離開前和寶寶約定好回家的時間,且一定要守時;尤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及時的愛的語言和撫摸是他們的強大后盾。
●和外界接觸少。在教養(yǎng)過程中,家長既不太注重帶孩子接觸外界環(huán)境和人員,又很少請朋友來家做客,使孩子很少有機會和陌生人溝通,更沒有體驗過和外人交往的快樂,因此,他們常常因為恐懼外界而過于黏父母。
建議:幫助孩子逐漸接觸外界。先讓孩子在熟悉的環(huán)境里(比如家里)接觸外人,剛開始接觸外人時,家長可以緊握孩子的手或緊緊摟住他,讓他能夠在安全感較強的情緒下嘗試交往,當孩子看見陌生人退縮時,更要抱緊他,給他安全感。
●心理依賴感較強。由于家人從小到大包辦過多或太過溺愛,孩子的依賴感就比較強,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他們的獨立性。其中,部分孩子可能在面對新事物、新環(huán)境或陌生人時不自信甚至退縮,還有一部分孩子可能因嬌慣而專橫跋扈,影響人際交往。
建議:10個月、1歲、2歲……孩子會出現(xiàn)很多執(zhí)拗期。他為什么執(zhí)拗?就是要從思想、行為上體現(xiàn)他的獨立。這時,家長要避免干 涉、包辦過多,否則,他會慢慢喪失承擔責任的需求,導致心理依賴越來越強;如果孩子已經(jīng)依賴感很強了,家長除了要學會拒絕,適當忽略他的黏人行為,還可以 通過游戲比賽的方式吸引他獨立做事,并及時表揚他的每一點進步。
三、孩子太黏人要滿足他的情感需要
此外,在對待黏人的孩子時,榮合靈還提醒家長要注意以下問題:
1、盡量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而不是物質(zhì)需要。有時,孩子明明自己會穿鞋,卻撒嬌讓媽媽幫他穿。其實,孩子的真實意圖只是想從你那兒獲得關愛。這時你不妨親親他,說:“媽媽好喜歡你,你趕快穿好鞋,媽媽在門口等你啊!”
2、平時靠老人或保姆帶孩子的爸媽,回家后最好和孩子獨處。
3、千萬不要用“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等語言嚇唬孩子,否則,孩子只會更害怕,反而更黏你。
4、不要欺騙孩子。讓孩子哭著看到你離開,比你騙他悄悄走要好得多,否則,只會讓孩子更焦慮。
早期教育:要不要讓寶寶爬行呢?
整理了關于早期教育:要不要讓寶寶爬行呢?希望對新手爸媽對早期孩子正確教育引導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爬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jīng)歷的一個階段,可是很多的爸爸媽媽會擔心孩子弄臟自己的手和衣服而不讓寶寶在地上爬。他們認為寶寶只要學會站著學會走路就足夠了,至于爬行,其實無所謂。到底這樣的觀念正確嗎?
相關專家稱,爬行雖然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動作,可是在寶寶的成長道路上卻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1.爬行可促進寶寶骨骼發(fā)育
在爬行的時候?qū)殞殨杨^頸抬起來,胸腹離開地面,用自己的手腳來支撐著自己的身體。寶寶的胸、腰、腹、背及四肢的肌肉會得到鍛煉,對于寶寶的骨骼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也可以為以后的站立和行走打下良好的基礎。
2.爬行可促進寶寶智力發(fā)育
如果寶寶一直躺著,那么他能看到聽到的范圍就會比較小,等到寶寶能夠坐著、趴著的時候,雖然能夠看到聽到的范圍變大了,但是得到外界的刺激還是比較有限的。等到寶寶學會爬行以后,寶寶能夠接觸和觀察到的東西會越來越豐富,這樣就能夠激發(fā)寶寶觀察、了解外界事物的欲望。
在寶寶爬行的時候,寶寶能夠根據(jù)聲音做轉(zhuǎn)頭、抬頭的動作,還會開始看遠處的物體,也能夠?qū)ν饨绲穆曇糇鞒鱿鄳姆磻?,通過這些感官的刺激,能夠激發(fā)寶寶大腦的積極性,對寶寶的大腦發(fā)育特別重要。
3.爬行可促進寶寶協(xié)調(diào)性發(fā)展
寶寶在爬行,尤其是在拿東西的時候,他們在父母的提示及自己的肢體運動中,不斷地修正對物體的定位和運動方向,這能夠讓寶寶感受到樂趣,同時能夠有效地幫助寶寶前庭平衡的發(fā)育,提高寶寶面對事物的敏感性和精確性,提高了大腦對手、足、眼等各個身體器官的協(xié)調(diào)性。
4.爬行可培養(yǎng)寶寶自信心
寶寶在爬行的時候也是一個探索世界的過程,這樣能夠讓寶寶更快地了解這個世界。這些學習經(jīng)驗都可以讓寶寶更具有好奇心,讓寶寶在成長的道路上樂于探索,同時在“摸爬滾打”過程中也鍛煉了寶寶的意志和膽量,可以提高寶寶未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yǎng)寶寶的自信心。
如何幫寶寶學爬
既然爬行有這么多的好處,怎樣才能讓寶寶學會爬行呢?
1.讓寶寶多趴趴
爬行需要寶寶胳膊、腿、手、腳、頸等部位的互相配合,因此在寶寶出生以后,爸爸媽媽最好是能夠有意識地訓練寶寶抬頭的能力。
爸爸媽媽可以讓寶寶趴在床上,把他的胳膊放在身子底下,將兩側(cè)小胳膊肘支撐起來。寶寶保持趴著的姿勢能夠增強其手臂肌肉的力量,為以后爬行打下基礎。
2.幫助寶寶學會爬行
讓寶寶俯臥在床上,爸爸媽媽用手掌頂住他的小腳板,借助這個力量寶寶就會慢慢往前爬。開始的時候,可能寶寶還沒有什么力氣,爸爸媽媽最好是從旁邊扶住他的身子助其前行,在孩子有力量后,爸爸媽媽就只要扶住他的身子讓其自行往前挪動。
隨著時間的推移,寶寶慢慢地能夠把胸部、腹部懸空,并學會用膝蓋和手掌一起協(xié)調(diào)爬行時,孩子就可以一個人爬行了。
3.給寶寶增加爬行的趣味性
可以在寶寶爬行的時候給他增加一些趣味。首先在地板上鋪上地墊,接著在地墊上放一個寶寶喜歡的東西讓寶寶爬過去拿,在寶寶慢慢會爬了以后,爸爸媽媽可以讓寶寶試下不同的爬行方法,像是改變方向爬、轉(zhuǎn)身爬等。
總之,爬行對寶寶來說是有很大的好處,爸爸媽媽平時最好是能夠多多鼓勵孩子多多享受爬行的樂趣。不過在寶寶爬行的時候,一定要多多關注寶寶,避免寶寶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