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所有結(jié)果,都與童年有關(guān)
發(fā)布時間:2020-12-16 有關(guān)教育的讀書筆記 幼兒園有關(guān)紙的說課稿 幼兒園有關(guān)跳躍的游戲如果說我大學里確實學到了什么,那就是詩人菲利普·拉金言之有理:“他們害了你,你爸和你媽。
雖然不是故意的,但他們的確害了你?!?/p>
當時,我生下兒子不久,便重返學校修讀臨床心理學。腦中想著孩子,手頭卻還要準備期末論文,在這種情況下,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論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
當然,每個人都知道,麻辣老媽和出任學校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主席、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與親手烘焙餅干的媽媽,會培養(yǎng)出完全不同的孩子。
但我們多數(shù)人落在這兩個極端之間,而在這個區(qū)間,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做錯。
作為一名媽媽,我很想做對。
但是什么才是“對”呢?帶著這個問題,我走進書店,立馬眼花繚亂:
布萊澤頓、斯波克,還是希爾斯?
幼兒中心派、家長中心派,還是合作派?……
我到底該追隨哪種理論?
好消息是,至少在英國著名兒科醫(yī)生、兒童精神學家唐納德·威尼康特看來,要養(yǎng)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媽咪。
用他的話說,只須當一個“過得去的媽媽”就好了。
不過,過去所有研究——從約翰·鮑爾比的“依戀理論”,到哈里·哈爾洛的猴子實驗——都表明:如果不能精確解讀你的孩子,誤解了他們的信號,或者給予他們的愛太少,幾十年后,他們就很可能會走進心理治療診所(如果有足夠的鈔票支付這筆帳單),坐在沙發(fā)上,靠著一盒紙巾,聲淚俱下地回憶著媽媽對他做了什么,爸爸又沒做到什么——每周50分鐘,有時長達數(shù)年。
而作為心理治療醫(yī)生,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當一回病人的父母,提供一種“矯正性情感經(jīng)驗”,讓他們無意中將早期的被傷害感覺移情到我們身上,然后給出不同的回應——與他們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更加體貼、更具共情的回應。
至少理論上是這樣。然后我開始接待病人。
特殊的病人
我頭幾個病人幾乎是教科書上的范本。當他們訴說不幸童年時,我毫不費力地就能將他們的傷心與成長經(jīng)歷聯(lián)系起來。
但是很快,我遇到了一個例外,這個姑娘20多歲,聰慧美貌,姑且稱她為麗齊。
麗齊有堅實的友情、親密的家庭,和極度空虛的感覺。她告訴我,之所來咨詢,是因為她“就是不快活”。
她還說,令人沮喪的是,她找不出來自己到底是對什么不滿。她說她有一對“棒極了”的父母,兩個出色的手足,支持她的朋友,極佳的教育,很酷的工作,健康的身體,漂亮的房子。
她的家族史上沒有抑郁癥或焦慮癥病人。
那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為什么她總是猶疑不定、怕犯錯誤、無法堅持自己的選擇呢?為什么她認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評價的那樣“驚人”、覺得“心中總有一個空洞”呢?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覺“飄忽不定”呢?
我被難住了。
這個案例里沒有漠不關(guān)心的父親、求全責備的母親和其他放任自流、愛貶低人、雜亂無章的照料者,問題出在哪里?
當我試圖弄明白時,令人驚奇的事情發(fā)生了:類似的病人越來越多。
我的沙發(fā)上坐滿了二三十歲的成年人,自述患上憂郁和焦慮,很難選擇或?qū)W⒂谀硞€令人滿足的職業(yè)走向,不能維持良好的“親密”關(guān)系,有種空虛感或缺乏目標感——但他們的爹媽無可指摘。
恰恰相反,這些病人都說到他們是多么“崇拜”父母,說父母是自己在這世上“最貼心的朋友”,從來都是有求必應,甚至出錢讓他們來接受心理治療(當然也在替他們付房租和汽車保險),這讓他們既愧疚又困惑。
畢竟,他們最大的抱怨就是無可抱怨!
起初我很懷疑這些人的陳述。
童年一般都不完美,那么,如果他們的童年很完美,為何會如此迷茫、不自信?這跟我學過的知識背道而馳。
但相處一段時間后,我開始相信他們并無粉飾或曲解。
他們真的擁有關(guān)愛備至的父母——
· 給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自由
· 鼓勵他們想做什么都行
· 接送他們上學放學
· 陪他們做作業(yè)
· 當他們在學校受欺凌或孤立時出手相助
· 在他們?yōu)閿?shù)學發(fā)愁時及時請家教
· 看到他們對吉他表現(xiàn)出一絲興趣就掏錢讓他們上音樂課(喪失興趣時又允許他們放棄)(www.dsbj1.cOm 讀書筆記吧)
· 當他們違規(guī)時跟他們談心,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懲罰(運用“邏輯后果”來替代懲罰)
一句話,這些父母很“體貼”,投入地引導我的病人們順利通過童年的種種考驗和磨難。
作為一個力不從心的媽媽,我常會在聽病人陳述時,暗自奇怪這些偉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這一切的。
直到有一天,另一個問題浮現(xiàn)在我腦海: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
是啊,我,還有無數(shù)同樣的人,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就是為了今后我們的孩子不至于淪落到心理醫(yī)生的沙發(fā)上,而我正在目睹這種養(yǎng)育手段的血肉后果。
為了給孩子提供正確的養(yǎng)育,我們拼盡全力、精疲力竭,而他們長大之后卻坐在我們的辦公室里,訴說他們感覺空虛、迷惑、焦慮。
我讀博士時,學院里的臨床焦點在于缺乏父母體貼如何影響孩子,誰都沒有想到問一問,如果父母過度體貼的話,這些孩子又如何呢?
過度保護剝奪幸福感
在美國,育兒一直是個爭議話題,因為風險太大,而各派學說難有定論。
在不同門派之間,一直劍拔弩張:親密育兒派VS嚴格教導派,兒童中心派VS家長中心派,社會風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不過,即便在推崇“別過多擁抱你的孩子”的20年代(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在其著名育兒指南里寫道“當你身不由己地想愛撫孩子時,記住母愛是一件危險的工具。”),所有育兒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樣的:
將孩子培養(yǎng)為有生產(chǎn)能力的、幸福的成年人。
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
不過,近年來出現(xiàn)的變化則是:人們對幸福的看法和定義不同了。
如今,光是幸福還不夠,你得更幸福。
美國夢以及對幸福的追求已經(jīng)從“尋求大致滿足”變異為“你必須任何時候、各個方面都幸?!?。
“我幸福,”格雷琴·魯賓在暢銷書《幸福工程》中寫道:“但我還應該更幸福?!边@種追尋已經(jīng)風靡全美,變成一場舉國運動。
那她到底應該幸福到什么程度?魯賓也不確定。
聽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況完全一樣:擁有絕佳的父母,“高大、黝黑、英俊”(并富有)的丈夫,兩個健康可愛的孩子,一大幫朋友,在上東區(qū)買了豪宅,耶魯大學法學學位和成功的自由撰稿事業(yè)……
盡管如此,魯賓仍不滿意,“似乎缺了點什么”。
為了消解“憂郁、不安、低落和四散的內(nèi)疚”,她開始了一段“幸福旅程”:列出行動清單,每周一買3本新雜志,不斷收拾衣櫥。
在付出整整一年努力之后,魯賓承認她仍在掙扎。她寫道:“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讓自己更不幸福了。”接著她揭示了所謂“成年的奧秘”之一:“幸福并不總讓你感到幸福?!?/p>
現(xiàn)代社會學研究支持了她的說法。
“幸福作為生活的副產(chǎn)品,是很棒的一個東西,”斯沃斯莫爾學院社會學教授巴里·施瓦茲說,“但把幸福作為目標來追求,只會導致災難?!?/p>
而現(xiàn)代很多父母正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著這個目標,卻適得其反。
我和同事由此開始懷疑:會不會是父母在孩子小時過于保護他們,避免讓他們不幸福,才剝奪了他們成年后的幸福感呢?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醫(yī)生保羅·波恩說,答案可能是肯定的。
在臨床實踐中,波恩發(fā)現(xiàn)很多父母會盡一切可能避免孩子體驗到哪怕一丁點的不適、焦慮或者失望。當孩子長大,面對正常的挫折,就以為事情嚴重出錯了。
他說:當學步兒在公園里被石頭絆到,剛剛倒地,還沒來得及哭呢,一些父母就會飛撲過來,抱起孩子,開始安慰。這事實上剝奪了孩子的安全感——不僅在游樂場,而且在生活中。
如果你不讓孩子體驗那剎那間的困惑,給她一點時間,讓她明白發(fā)生了什么(“噢,我跌倒了”),讓她先把握跌倒的挫折感,并且試圖自己爬起來,她就不會知道難受是什么感覺,以后在生活中遇到麻煩時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這些孩子上大學時,會因為最小的麻煩發(fā)短信給父母求救,而不會自己找辦法解決問題。
假如,當孩子被石頭絆倒,父母允許她自己恢復一秒鐘,再去安撫她的話,孩子就學習到:“剛才有一秒鐘挺嚇人的,但我現(xiàn)在沒事兒了。如果有不快的事情發(fā)生,我能自己擺平?!?/p>
波恩說,多數(shù)情況下,孩子會自己應付得很好,但很多父母永遠弄不懂這一點,因為他們忙于在孩子不需要保護時過早伸出援手。
這讓我回憶起自己當兒子在沙坑里摔倒時一個箭步?jīng)_上前。
回憶起兒子四歲時,我一個朋友死于癌癥,我當時第一想法是:不能告訴他。畢竟他都不知道她病了(有次他注意到她戴著頂頭巾,問我她是不是正統(tǒng)派猶太教徒,我膽怯地說“不是,她就是喜歡頭巾”。)
我知道他可能會注意到我們不再去探望她了,但我讀過的所有育兒書都說,得知親友的死訊對于孩子來說太可怕了,所以,在不說謊的情況下(我們這些明理的、體貼的家長可不能對孩子撒謊啊),我只好給這個不幸的消息裹上一層保護衣,同時知道這層保護衣?lián)醪蛔鹤幽钦勰ト说摹盀槭裁础薄?/p>
最終,我把真相告訴了兒子。他問了很多問題,但并未因為震驚而昏倒。
總之,用波恩的話說,我對兒子的信任讓他更加信任我,并最終更有安全感。
▲通過告知他這件事,我傳達了一個信息:我相信他可以忍受悲傷和焦慮,而我會在一旁幫助他度過難關(guān)。
▲如果不告訴他,則傳達了另外一種信息:我覺得他處理不了難受。而這正是很多成人每天以隱含的方式向孩子傳達的信息。
哈佛大學講師、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fā)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這就像身體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的過程,”他解釋說,“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孩子也需要接觸挫折、失敗和掙扎。
我認識這樣的父母:一旦孩子沒有入選棒球隊或者在全校演出里獲得角色,他們就給學校打電話抱怨。
還有一個孩子,說他不喜歡跟他一起乘車上學的另外一個孩子,而父母沒有讓孩子學會如何容忍他人,卻干脆親自開車送孩子上學。
這些孩子直到青春期都沒有體驗過任何困苦。所謂文明,就是學會適應不夠完美的情況,但父母常常遇到不快即刻出手,為孩子鋪平道路?!?/p>
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10年前出版了《放下孩子》一書后,成為美國多所學校的顧問。
她告訴我,過去幾年間,大學招生部主任們匯報,現(xiàn)在“茶杯”式新生越來越多———他們是如此脆弱,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p>
父母出于好意,在其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莫格爾評論說,“結(jié)果他們長大后不知如何面對挫折?!?/p>
無私與自私
這也許就是麗齊那樣的病人最終會出現(xiàn)在心理醫(yī)生面前的原因。
“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jīng)歷不那么開心的時光,”洛杉磯家庭心理師杰夫·布盧姆說,“一個孩子應該體驗正常的焦慮,才會有適應性。如果我們希望孩子長大后更加獨立,就應該每天為他們將來的離開做好準備?!?/p>
一個莫大的“如果”。
布盧姆相信,我們很多人根本舍不得孩子離開,因為我們依賴他們來填補自己生活中的感情空洞。
不錯,我們在孩子身上付出了無數(shù)時間、精力和財富,但那是為了誰?
“我們把自己的需要和孩子的需要混淆了,并認為這是最佳育兒之道,”布盧姆說著嘆了一口氣。
我問他為什么嘆氣,他解釋道,“目睹這種現(xiàn)象令人傷感。我曾無數(shù)次告訴家長,他們因為自身的心理問題而在孩子的感受上投入過多關(guān)注。如果一個心理醫(yī)生告訴你——你需要在孩子身上少花精力的話,你應該知道問題已經(jīng)很嚴重了!”
去年十月,在為《紐約時報雜志》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路易斯安那州一名媽媽瑞內(nèi)·巴徹描述了送女兒去美國東北部上大學后她的空虛感。
巴徹本來想從其他身為人母的朋友那里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人家正忙著給孩子的大學宿舍買冰箱,或者沖回家?guī)椭袑W生孩子關(guān)電腦。
于是巴徹也不時去女兒宿舍,找各種借口挑剔女兒的寓友,以幫忙搬家為由待上很久,開始她辯解說是為了女兒好,但最終承認:“人家所說的‘直升機父母’就是我這種人?!?/p>
巴徹這樣的媽媽并不罕見。
莫格爾說,每年開學時,父母們賴在校園里不走,大學管理者不得不動用各種招數(shù)“驅(qū)趕”新生父母。
芝加哥大學在開學典禮結(jié)尾時加了一曲風笛演奏——第一曲帶領(lǐng)新生到下一個活動場合,第二曲意在把家長從孩子身邊趕開。
佛蒙特大學聘用了“家長驅(qū)逐員”,專門負責把緊跟不放的家長擋在門外。
很多學校還指定了非正式的“家長接待院長”,專門對付難纏的成年人。
近幾年有很多文章探討為什么那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拒絕長大,但問題往往不在于孩子拒絕分離和個體化,而在于父母阻撓他們這樣做。
“被愛和被時時監(jiān)控之間是有區(qū)別的,”丹·肯德隆說。他承認甚至連他自己都在糾結(jié)當中?!拔荫R上就變成空巢家長了,”他說?!坝袝r我都想把孩子的大學申請表給燒了,這樣我就有人陪伴了。
我們的社區(qū)比以前小了——我們成年后幾乎與世隔絕,更多的人離婚——我們真心想與孩子相處更多時光。我們渴望甚至有賴于他們把我們當成知己,而不是僅僅要他們感念我們。
我們每天和孩子互發(fā)多條短信,如果錯過了短信就會悵然若失。所以當孩子為小事求我們幫忙時,我們不但不生氣,反而鼓勵他們這樣做?!?/p>
繁忙的工作加劇了這種現(xiàn)象。
“如果你每天只能跟孩子相處20分鐘的話,”肯德隆問,“你是想因為他沒收拾好房間而跟他拌嘴、讓他生氣呢,還是一起玩兒個游戲?
我們不再給孩子立規(guī)矩了,因為我們想讓我們的孩子時刻喜歡我們,盡管有時侯讓他們受不了我們其實對他們來說更健康?!?/p>
肯德隆還觀察到,由于我們比祖輩生的孩子更少,每個孩子都變得更加珍貴。與此同時,我們從孩子身上索求的也更多——更多陪伴,更多成就,更多幸福,在此過程中,無私(讓孩子幸福)與自私(讓我們自己高興)界限越來越模糊。
“我們希望孩子過著我們心目中的幸福生活———做一個幸福的銀行家,幸福的外科醫(yī)生,”巴里·施瓦茲說,盡管那些職業(yè)“不一定讓人幸?!?。
至少對于一部分父母來說,如果孩子在沃爾瑪當收銀員,他們不會那么高興,哪怕孩子臉上每天都掛著笑容。
“他們高興,但我們不高興?!笔┩咂澱f,“盡管我們說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他們幸福,我們會竭盡所能幫他們獲得幸福,但父母的幸福該終于何處,孩子的幸福該始于何處,我們并不清楚?!?/p>
施瓦茲的話令我回憶起和一名夏令營營長的對話。
她當時在對我介紹我兒子那個年齡組的活動,當說到籃球、T-ball、足球等時,她飛快地說,“當然都是非競賽性的,我們不鼓勵競賽?!?/p>
我忍不住笑起來,競賽原來是洪水猛獸啊,孩子們避之惟恐不及。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這是不是家長們化解自己競爭天性的手段呢?
我們采納的其實是“魚和熊掌兼得”的態(tài)度:既渴望孩子取得高成就,同時又不要他們付出取得那種成就所必須的犧牲和掙扎。
溫迪·莫格爾說,在她接觸的家長中,有不少人為了孩子能在家庭作業(yè)上多花時間,連最基本簡單的家務事都不讓孩子做。
這些家長到底是太放縱了(不用做家務),還是太狠心了(教導孩子好成績比做一名負責任的家庭成員更重要)?
莫格爾和肯德隆同意,無論表面形式如何——偏執(zhí)于快樂還是偏執(zhí)于成就——家長的過分投入都是在制造自戀的一代,這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是傷害。
選擇與安全感
諷刺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自信與一個人將來會否開心關(guān)系不大,特別是當自信心來自不停的寬容和表揚,而不是來自真正的成就時。
瓊·圖文齊說,研究表明,能預示一個人將來是否充實和成功的是堅定性、適應性和接受現(xiàn)實檢驗的能力,具備了這些品性,人們才能順利過日子。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沒有機會學習這些品性。
幼兒園老師簡對此深有感受,她舉例說,一位母親送孩子來上學,她忙著簽到時,孩子跑到一邊玩,跟另一個孩子發(fā)生了沖突。她的孩子先拿到了卡車,但另一個孩子把它搶走了。
兩人爭吵了一會兒,那個孩子拿了一輛舊卡車扔給她的孩子。她的孩子看到取勝無望,也就接受了這種安排。
但媽媽不干了,跑過去講道理,說“這不公平”,要求那個孩子把卡車還回來。
“你看,孩子本來沒事了,她的孩子很有適應性,但她破壞了這一切。我們的確教孩子不要搶玩具,但這種事時有發(fā)生,孩子需要學會自己解決問題?!?/p>
另外一位從教17年的幼兒園老師則說,這些年來,父母越來越多地干涉到孩子的成長之路?!叭雽W之后,孩子會意識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這對他們來說是有好處的。
“因為在某些時候,別人的感受的確比他們的更重要?!边@位老師還說,還有很多父母,自以為設(shè)定了限制,事實上卻沒有。
當孩子纏著要買冰淇淋,家長先是拒絕,幾經(jīng)談判后卻讓了步?!懊磕甓加屑议L找到我,問‘為什么孩子不聽我的話?為什么她不能接受拒絕?’我會說,‘孩子之所以不能接受拒絕,是因為你們從來不拒絕?!?/p>
巴里·施瓦茲認為,那些充滿愛意的父母每天給孩子很多選擇,結(jié)果卻出乎意料?!拔覀冞@個時代的理念是:有選擇是好的,選擇越多越好,”他說,“但這不是事實?!?/p>
當選擇更少時,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不焦慮。較少的選擇幫助他們專注于某事,這正是日后生活所需要的。
研究顯示,專注于某項工作給人更大滿足感,那些總是面對很多選擇的人常常落在后面,”施瓦茲告訴我,“我的意思不是說別讓孩子嘗試各種興趣或者活動,而是應該理性地給予他們選擇。
很多父母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隨時退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感興趣,可以去嘗試其他?!敲?,當他們長大后以同樣的方式生活,有什么好奇怪的呢?”
他在斯莫沃斯大學畢業(yè)班的學生身上看到了同樣的現(xiàn)象?!八麄儾荒苋淌苓@樣的想法:選擇一種興趣或者機會就要放棄其他,所以他們花費多年,希望能找到完美答案。他們沒弄明白,他們應該尋找‘過得去’的答案,而不是完美答案?!?/p>
而當我們給孩子提供無數(shù)選擇的同時,就向他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他們有資格過完美生活。恰如哈佛心理學家丹·肯德隆所言:“當他們感覺不爽,就會有另外一種選擇擺在面前。”
莫吉爾說得更坦率:父母用豐富的選擇造就了焦慮而又有優(yōu)越感的孩子,她稱之為“殘廢的皇族”。
作為一名母親,我對此再熟悉不過。
我從來不對兒子說:“這是你的烤奶酪三明治,”而是說:“你想吃烤奶酪還是魚條?”周六我會說,“你想去公園還是去沙灘?”
和許多父母一樣,我一直以為給孩子多種選擇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力量感,讓他們覺得自己更有控制力。但施瓦茲的研究表明,太多選擇可能會使人更加沮喪,更加失去控制。
這是可以理解的。我還記得自己那天走進書店,看見那么多育兒書籍時,所感受到的壓迫感和焦慮感。如果選擇不是那么多,事情將變得更加簡單———特別是在根本沒有完美育兒法的情況下。
父母的焦慮之下潛藏著一種信仰,那就是:如果我們做對了,孩子不僅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且會成為讓我們快樂的成年人。這是一種誤會,養(yǎng)育雖然重要,卻不能勝過天性,而且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適用于不同的孩子。
我們可以讓孩子接觸藝術(shù),但不能教給他們創(chuàng)意;我們可以保護他們免受下流同窗、糟糕成績等各種因素的傷害,但在人生中他們總會遇到不快。
事實上,在不遺余力為他們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就像溫迪·莫吉爾說的:“孩子不是我們的作品?!?/p>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如果你有個兒子
在大眾眼里女兒富養(yǎng),兒子窮養(yǎng),所以就有了“自古富貴多淑女,從來紈绔少偉男的說法”。但是想要兒子成長成一顆大樹,只是窮養(yǎng)是不夠的,媽媽們還要做到以下幾點才可以。
男孩子野一點很好——自由玩耍
冰心老人曾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成長。所以在男孩會走路的時候,不妨把他送回農(nóng)村老家。他可以在在沙堆里面捉蟲子,去樹上逮知了,光著腳在田地里跑步。雖然每天臟的你都不想碰,被蚊子叮的全身大包,或者滿是都是痱子,但是他一定非??鞓贰?/p>
而這種快樂,城市里的家或者是幼兒園,都沒辦法提供。事實這讓男孩玩的臟兮兮、亂糟糟順應了他們的天性,給孩子心靈的涵養(yǎng)是長久的。未來等孩子上了高中,雖然被繁重的學習壓力壓的喘不過氣,但是他一定記得,小時候他有個一個自由的童年,有一段非常美好的回憶。
男孩子就要多使喚——生活教育
敢于在生活中使喚男孩,因為現(xiàn)在很多家長非常溺愛孩子,總是把孩子當做寵物來養(yǎng),什么事親都包辦,從不讓兒子做事情。事實上媽媽對兒子的肯定,是激發(fā)兒子潛能的最好方法。做家務不僅僅是女孩的任務,也屬于男孩。而且日常的收納整理,可以培養(yǎng)男孩真的自理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
不過男孩在進行物品收納的時候,可能出現(xiàn)東西擺放混亂,東西找不著的情況。所以建議給他準備一個專門的兒童收納柜,媽媽們可以再每個格子里面貼上“褲子”、“上衣”等便條,方便兒子定位擺放物品。兒子收納東西的時候,媽媽也要參與進去,不時夸贊他:“真棒,有你我輕松多了”。聽到這種鼓勵,兒子會非常得意,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認識到自己的價值。
男孩要有責任心——品格教育
在男孩懂事之后,就要開展他們責任心的培養(yǎng)計劃。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要及時給孩子指出來,并且告訴他要怎么做才能彌補。比如孩子因為把別人書本搞壞了,那么就叫他向別人道歉,并且把自己的書和弄壞的書進行交換。因為承擔錯誤,不僅僅是道歉,更多的是要讓他們學會承擔后果,不然孩子就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究竟有什么不利影響。
男孩要有陽剛之氣——性格培養(yǎng)
現(xiàn)在很多男孩都比較“娘”,缺乏陽剛之氣。所以不妨讓兒子成為你的小跟班,比如逛街的時候叫他幫你拎包;回家之后教他去開門;吃東西的時候,和他搶著吃,先挑好的吃。讓兒子知道男孩子就要讓著女孩,時間久了兒子口頭禪就會變成:需要我做什么嗎?逐漸成為能保護姐姐、媽媽的小男子漢,以后也可以成為一個好爸爸、好老公。
孩子,如果有人打了你…
教育界曾經(jīng)有一個課題是:“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打了,你會教育孩子怎么辦?”
辯論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四個觀點:
1.用合適的方式告訴長輩。
2.要盡量避免正面沖突。
3.如果不是什么大事,則要懂得吃虧。
4.打回去啊。
從前,我對這個課題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因為許多年前,我還沒有孩子,人生的重心,就是一個人的成長。我也不會想到,多年之后,當我自己遇到“孩子被打”后,孩子自己的反應,會顯得如此寬容和理解。
前些日子,和女兒去游樂園玩。周末的游樂場就像一個巨大的澡堂,每個人都自顧自,似乎沒什么交集。
女兒很喜歡去游樂場,三歲了,孩子多的地方,似乎總是感覺有了自己的小世界。
忽然間,一個男孩沖了過來,奪女兒手中的玩具,并狠狠地用手打了女兒的臉。我為什么覺得這是狠的,因為女兒的臉一下子撇了過去。
女兒沒有哭,她比我的反應更加決斷和直接,她伸手打了那個小男孩,打在了那個男孩子的手臂。
男孩子開始大哭,我和女兒站在原地。女兒還是會膽小,不停地往我身上湊。但她知道,我從來不隨意批評她,犯錯需要承擔責任,女兒并不是主要的過錯一方。
男孩撒潑打滾躺在地上。我和女兒站在一邊。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孩子。我一直覺得,每一個孩子的模樣,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yǎng)。那種深刻地印記,是逃也逃不掉的。
他的母親跑了過來,抱著兒子說,是不是妹妹打了你,是不是妹妹打了你。那鏡頭,我恍惚間覺得自己在看電視劇。
男孩子自然忘了自己伸手先打了我的女兒,只說“妹妹打我”。他的母親一邊斜著眼,一邊惡狠狠地對我說:你得讓你女兒道歉。
而她似乎并沒有看到,女兒臉上還有她兒子的淺淺的掌印。
我覺得我有必要告訴她,這個事情的過程:
一、你兒子先打了我女兒,而且打在臉上,你兒子手上的玩具就是從我女兒手上奪來的。
二、我女兒臉上還有你兒子的手印,你可以仔細看。
三、你兒子向我女兒道歉的話,我女兒也可以向你兒子道歉。
那個家長斜了我一眼,抱著兒子就走。
女兒看起來很高興,這個大大咧咧的孩子啊,第一次摟著我又親又抱。我知道,女兒喜歡我的決定。
說真的,這些年看到很多“孩子傷害孩子”的新聞:
1.2015年,某個小學生因為被同桌欺負,同桌經(jīng)常用筆戳她的手臂,還各種侮辱她,導致神經(jīng)衰弱,不敢上學,最后嚴重到一聽說上學,就渾身發(fā)抖。欺負她的那個學生家長是學校的一個老師,所以班主任并沒有對欺負的同學做出任何處理,聽之任之,一直到這件事被媒體爆出,才對欺負的同學進行管教。
2.2015年,“高中女生遭同學輪番施暴不敢吱聲”視頻傳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畫面中,那個女生不斷地被扇耳光,卻一聲不吭。
我一直覺得,性格的所有線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凱瑟琳·凱利-萊內(nèi)曾經(jīng)有一句話是,為什么童年的記憶特別真切,那是因為它們是最初的人生體驗,帶著某種特殊的味道。一個人長大后的樣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許多個瞬間堆積而成的。這件華麗的袍子充滿著時間的虱子,它們牢牢地抓著,怎么也甩不掉。
我常常在想一句話:不傷人是一種教養(yǎng),但不被別人傷害是一種氣場。而這一點,或許從孩子開始面對這個世界,就開始需要讓他知道了。
我婆婆曾經(jīng)很奇怪的問我:在別人打了女兒之后,看到女兒沖過去還擊,也從不把她拉回來。
我說,我相信一個孩子的判斷。而事實也證明,在孩子的心中,永遠是愛憎分明的,他們對愛她的人充滿著好感,對傷害她的人會回擊。而這又是人最初也最珍貴的棱角。
我一直不贊成從前的教育方式,對別人的傷害要忍讓,甚至要以德報怨,因為我覺得被傷害后不反抗,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這個世界最初的好惡的判斷,讓傷害的人知道自己不可以隨意被傷害,其實就是一種本能。
所以,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尊重精神和肉體的第一意愿,不害怕地反抗;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一定要披好你的鎧甲,讓他們無處可攻;
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也一定要注意分寸,不讓人得逞,但也不讓人太傷。
不進一寸,也不失一毫,我始終覺得,這個世界從來是有經(jīng)緯度的,不會因為你的忍讓而縮水,也不會因為你的強悍而膨脹,你要懂得游刃有余最好的方式是,內(nèi)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
孩子,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不暖到燙傷自己,也不冷到凍傷身體,如果有人打你,就勇敢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回擊。你的回擊越擲地有聲,你的未來更充滿坦途。
沒有人可以照顧你一生,而你要學會愛著自己,從現(xiàn)在開始。
寶貝,如果有人欺負你
前段時間,我們媽媽群里十幾個媽媽帶著寶寶們辦party,十幾個一歲左右的孩子一起玩,會走的不會走的,滿屋子咿咿呀呀的聲音,突然,有一個孩子去搶另一個孩子的玩具,兩個孩子你爭我搶的就要打起來,我本能是要上前勸阻的,但是另一個孩子的媽媽在旁邊拉住我,說,讓他們搶,這是孩子的天性,要不以后長大了他都不敢去爭屬于他的東西。我覺得這事兒很有趣,于是拿來說道說道~
關(guān)于“你的孩子如果被別的孩子大了,你會教育孩子怎么辦?”這個話題,我遇見的每個家長都會有自己的見解,但大致歸納一下,大致有這么幾個:1.告訴長輩;2.離遠一點;3.要學會吃虧;4.打回去啊。
我家寶寶有個小娃娃,我們總教他說那個是弟弟。上個月,帶寶貝回姥姥家,?寶寶玩著玩著突然過去在娃娃的臉上狠狠的連抓帶拍,即使他只有一歲,還不會表達,但是也可以從他的眼神中看出滿滿的惡意,他是故意的,因為做媽媽的我剛剛在抱著娃娃。這時候,姥姥在旁邊看到全程,一直慫恿著寶寶,說:打,就這樣打過去。我說,媽,不能教他學著打人啊。姥姥說,他是男孩子,你不要太讓他克制,要不以后長大了,性格綿軟的像女孩子,被人欺負都不懂還手。我覺得似乎這樣不對,但又很難反駁。
上周,還是和這個娃娃之間的事,但是是在奶奶家,還是類似的情景,奶奶的反應是,一把抓住了寶寶的手,說,誒!寶寶,這樣是不對的啊,不能這樣欺負小朋友,要學會友好。
有一次,帶寶寶去早教中心,寶寶正在玩一個玩具,突然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過來,推了寶寶一把,還把玩具搶過去,寶寶想過去跟小哥哥一起玩,但是手一搭上玩具?就被打回來,這時候?qū)殞毑乓庾R到這個哥哥的惡意,坐在地上大哭起來。整個過程,我在旁邊只是保護著不讓這個“小哥哥”把寶寶打傷,但是全程在觀察寶寶的反應,并沒有做太多的干預,直到他坐在地上開始哭?!靶「绺纭贝蟾攀且庾R到自己有些過分了,低著頭但仍然緊握著玩具。我跟“小哥哥”說,你是哥哥卻跑來搶弟弟在玩具玩具,而且玩具也不是你的,這時,他的媽媽過來,他跟媽媽說玩具是他的,弟弟搶他的。我覺得我得說一下過程,
第一,玩具是大家的,
第二,你兒子沖過來搶玩具還打人,
第三,我兒子不計較要和你家孩子一起玩,結(jié)果還被推開。
她面上也說讓他道歉,但小男孩并不愿意而是扭頭跑開了,他媽媽也沒說什么轉(zhuǎn)頭就走了。寶寶在我懷里得到了安慰也沒在哭,重新拿到玩具又繼續(xù)開開心心玩他的了。
也曾經(jīng),看到過各種“孩子傷害孩子”的新聞:
某某高中女生被同班男生施暴;
某某小朋友在幼兒園里被小朋友拿筆扎傷了眼睛;
類似種種……
百度了一下,“孩子被同學欺負這么辦”,有1,310,000條結(jié)果,還有專門的書籍教家長在孩子被欺負之后的做法。各式各樣,五花八門。
我認為,孩子自有孩子自己的判斷,不要過多干預,在孩子的心目中,永遠是愛憎分明的,他們對愛他額人充滿好感,對傷害他的人也會懂得回擊,而這,也是人最初最珍貴的棱角。
所以,寶貝,在受到欺負時一定要懂得還擊,而不是一味忍讓,也不是以德報怨。要讓欺負你的人知道你不是好欺負的,讓傷害你的人不敢再傷害你。這是人性之中對自己最本能的保護,不要一味忍讓,而讓孩子失去最初對好惡的判斷。所以,如果一旦有人欺負你,我的寶貝,一定要尊重精神與身體的意愿,勇敢的反抗。但是要注意自我保護和懂得分寸,不要讓別人傷害你,也不要傷人太過。
我看到過這樣的一段話:
孩子,要做一個勇敢而溫暖的孩子,不暖到燙傷自己,也不冷到凍傷身體。
寶貝,沒有人能罩你一生,所以,要學會愛著自己。
孩子的恐懼與年齡有關(guān)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美好的、充滿溫情的。女兒不愿接受殘酷的事情和一切不美好的事物。
小孩子都愛聽有關(guān)動物的童話故事,女兒也不例外。但是女兒總愛聽一些較弱小的動物故事,如:小兔、小鳥之類的,聽一些較兇猛的動物如老虎、獅子之類的,孩子就會緊緊地捂上耳朵大叫:“不聽,不聽,晚上會做噩夢?!边€真是這樣,聽了這類故事,女兒會在晚上緊閉雙眼,哭叫不停。
好長一段時間,我盡量避開這類兇猛的動物故事,但躲避總不是辦法,怎樣才能讓孩子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從而走出恐懼?
我先讓女兒看一些老虎、獅子的卡通形象,這些動物的卡通形象看起來很可愛,慢慢抹去孩子心中的陰影,再帶她去動物園看看這些動物,回到家里找出科普圖書,和孩子一起了解這些動物的形狀特征、分布區(qū)域、生活習性。這樣一來,孩子雖然還是不喜歡這些動物,但最起碼孩子已逐漸接受了這類動物,可以聽一些這樣的故事。
孩子的恐懼與她的年齡、閱歷都有關(guān)系,作為家長我們要正確引導,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斥責,幫孩子深入地分析了解,使孩子盡快從恐懼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