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玩好
發(fā)布時間:2020-11-26 幼兒園好孩子說課稿 教育孩子筆記 幼兒好故事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指出,孩子是主動學習的人,他們有天生的好奇心去探索周圍環(huán)境。玩,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和探索發(fā)現(xiàn)的機會。對孩子來說,玩耍和學習不能分開。孩子正是在玩的過程中,通過用眼看、用耳聽、動手做、動腦想來學習的。而家長不放手讓孩子去玩,客觀上使孩子失去了很多主動探索的機會。但有一些家長不能客觀地看待孩子的玩,認為孩子的學習和玩是互不相關的兩回事,認為玩是沒有明確目的、隨意、閑散的事,孩子在玩的時候學不到有用的知識。家長的這種認識和態(tài)度,說明他們不了解孩子應有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這將極大地影響孩子的學習和發(fā)展。那么,孩子究竟是怎樣學習和發(fā)展的呢?孩子以玩中會學到什么孩子從玩中會獲得對自然和生活的初步認識,學習到生活技能,學習到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和方法。這些都是孩子長大后獨立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必須習得的。
讓我們來看看孩子在他們常玩的一些游戲中可能會學到什么
找東西。這是家長和1歲左右的孩子常玩的游戲。就是當著孩子的面把玩具放在毛巾下面,讓孩子找。在這種游戲里,孩子開始感覺到物體是客觀存在的,是相對不變的。這是孩子開始學習的重要基礎。
捉迷藏。孩子學習與他人一起共同做一件事,學習根據線索分析、尋找和發(fā)現(xiàn)目標等。
玩球、扔沙包、滾鐵環(huán)。孩子從中鍛煉了跑、追、接、撿、扔、踢等動作,以及準確地把握方向的能力,大一些的孩子還會學習制定和遵守規(guī)則。
玩水、玩沙土。孩子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很多自然現(xiàn)象,并去探索軟硬、干濕、流動、沉浮、多少、變和不變、守恒等科學和數(shù)學的道理。
過家家。孩子開始關注生活和模仿別人(模仿是孩子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樣也發(fā)展他們的想像力。
涂涂畫畫。孩子在涂涂畫畫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同時也學習并練習握筆及繪畫的技能。
孩子們從他們平時玩的游戲中,學到很多的經驗和能力,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家長們起著重要作用。家長除了要為孩子提供充分玩的機會外,更應關注孩子玩的過程并加以正確引導。因為孩子在玩中對自然和生活的好奇、模仿只是他們學習的起點,要使他們在玩的過程中深入發(fā)現(xiàn)、探索、思考,家長的關注、支持和引導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只會使孩子的玩停留在表面的操作和擺弄上。家長該怎樣做給孩子提供充分玩的機會和時間家長首先應樹立這樣的正確認識:玩是孩子的權利,玩是孩子發(fā)展的需要,孩子是在玩中學習的。因此,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玩的機會和時間,并了解孩子喜歡玩什么、怎么玩、和誰一起玩等。
利用當?shù)刈匀?、文化資源,向孩子提供豐富的玩具材料和素材我們可以看到
,孩子喜歡玩的活動以跑、跳、爬、玩球、做手工、玩民間游戲(滾鐵環(huán)、捉迷藏、抽陀螺、跳房子)等居多。家長不必非買一些高檔玩具,而應幫助孩子多玩一些以衛(wèi)生安全的自然材料(如土、水、木棍)、家庭廢舊材料為主的玩具。
孩子們操作、運用這些材料,使他們更多地在貼近自然和生活的過程中去探索、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切實解決問題的機會。
家長們應利用當?shù)刈匀?、生活資源,給孩子提供豐富、安全和可操作的玩具材料;利用當?shù)氐奈幕Y源,如民間故事、民謠、圖書和游戲等,與孩子一起講故事、說兒歌、看圖書、玩游戲等,引導孩子開展語言、閱讀和游戲活動。
家長還應該和孩子一起用各種材料自制玩具,促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探索各種材料的來源、功能、性質和變化,并學習用這些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等。如,孩子喜歡玩球,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用編織帶編成空心球,球心里放上小鈴襠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幫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這是一件讓全家人都高興的事情,可到了幼兒園,家長會擔心“孩子不會吃飯怎么辦”、“不愛去怎么辦”、“小朋友會不會欺負我的孩子”等等,怎樣才能幫助孩子邁好人生第一步呢?
熟悉環(huán)境
確定好幼兒園后,家長可以帶孩子到幼兒園玩一玩,看一看,讓寶寶自己去發(fā)現(xiàn)有那么多小朋友在游戲,跑呀、跳呀、笑呀,心里有加入這個集體的愿望,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是一個快樂的地方,有漂亮的環(huán)境,新穎的玩具,還有比家里多得多的小伙伴。
培養(yǎng)生活能力
其實像睡覺、吃飯、穿鞋、入廁等細小環(huán)節(jié)都要讓孩子自己試一試,鼓勵孩子獨自完成。例如睡覺,媽媽可以跟寶寶講,媽媽爸爸有床,寶寶也有床,寶寶睡在自己的床上會有許多小禮物等著你,寶寶就會趕緊躺在床上乖乖地睡覺,寶寶睡著了,媽媽偷偷往枕頭下放一塊餅干、一個玩具、一本好看的書……每次的禮物要不一樣,寶寶受到鼓勵,時間長了就會養(yǎng)成獨自睡覺的好習慣。
堅持送孩子
3歲左右的孩子離開母親,離開熟悉的家庭,面對一個新的集體和陌生的老師,必然會產生哭鬧、緊張等現(xiàn)象,一定要堅持送孩子,能讓孩子很快適應這個集體,如果送兩天歇三天,或者中途到園巡視孩子,就會適得其反。
勤溝通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能用完整的句子表達事物,“在幼兒園一天吃了多少、與小伙伴玩游戲了嗎、大便了沒有、喝水好嗎”等都是家長最關心的,可是又不能從孩子口中得到答案,這就需要家長多和老師交流, 及時得到孩子的信息。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好書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好書“人啊,認識你自己!”這是一句古老的神訓,字面意思很簡單,但內涵可深了去了。不過,對孩子來說不需要想那么深,認識自己,就從認識自己的身體開始吧!
《小眼睛大發(fā)現(xiàn)》系列叢書中有一本“人體”,對孩子就大有幫助。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身體都是這樣來的。
這本書先從最基礎的知識開始介紹,由內而外、由淺入深地進行講解。皮膚和毛發(fā)的作用、血液與心臟的關系
肌肉與運動、身體的自我修復,這些看似復雜的知識,都配合著精美的圖片和簡短的說明,讓人很快認知和理解。
書中通過一些小貼士,把關于身體的趣事介紹給我們。
為什么要打哈欠?因為身體需要休息了。
為什么會有鼻涕和噴嚏?因為身體在抵抗異物入侵。
食物在身體里經過漫長旅程,最終被吸引了能量,變成了糞便;身體還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你很多信息。這些有趣的知識通過簡單直觀的思考,會讓孩子留下深刻的記憶,成為他們一生受用的財富。
身體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讓孩子從小認知自己的身體,更好地保護和使用自己的身體,是非常重要的啟蒙課。從這一課開始,孩子將會逐漸認識自己,認識這個神奇的世界。
會陪孩子玩,才是好父母!
付小平博士:教育學者,親子教育專家,復旦大學博士。著有《陪孩子一起上幼兒園》《把孩子溫柔地推開》《陪孩子一起幼小銜接》。主要從事兒童教育及家庭教育研究和培訓。
我們常??吹降漠嬅媸?,當孩子積極投入到游戲中的時候,父母只是隨意做做表面文章,甚至還常常故意輸?shù)粲螒?。父母剛玩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若有所思,孩子往往不停地叫著爸爸、媽媽,希望喚回神游的父母。
如果這樣陪孩子玩,可能持續(xù)不了多長時后,孩子和父母都會感到索然無味而草草收場。這樣的陪玩,也完全達不到親子互動的目的。
究竟如何陪孩子玩,才能既讓孩子收獲快樂,又讓親子互動的效果最佳呢?
1、轉變心態(tài):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p>
要讓家長更加投入地陪孩子一起玩,首先就得把我們的心態(tài)進行轉變,從陪孩子玩,轉變?yōu)楹秃⒆右黄鹜?。當我們感覺是自己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就不會把陪伴孩子當作一種任務,更不會隨便應付孩子。同時,我們也會從中享受到早已久遠的童年歡笑,重新喚回那顆塵封已久的童心,不斷發(fā)掘曾經熟悉的童言稚語。
每次和伊伊一起玩,我都徹底進入玩耍和游戲的狀態(tài)。不管是什么游戲,我們常常都玩得興高采烈、大汗淋漓。我每次都不禁感嘆,和孩子一起玩這么有意思,怎么還會有家長覺得是一種負擔。
2、投入狀態(tài):從敷衍了事轉變?yōu)槿σ愿?/p>
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都會盡收眼底。很多父母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常常心不在焉、左顧右盼,讓孩子感覺是在應付差事,而不是高質量的陪伴。無論多么簡單的親子活動或者游戲,只要我們全身心投入,孩子就一定能感受到。關鍵是我們的心與孩子的心,每時每刻都要在一起。
有一段時間,在小區(qū)和伊伊散步的時候,她發(fā)明了一種老虎抓小朋友的游戲。我扮演老虎,有自己的固定活動范圍,而伊伊扮演小朋友,一般情況她都在這個圈外活動,偶爾誤闖老虎的地盤,就要跟老虎斗智斗勇,最后才能不被老虎吃掉。
我們在游戲中笑著、跑著、打鬧著。就在那個時候,我仿佛也感覺回到了童年的時光,我們甚至會玩得忘記了時間,平時半小時的散步時間,我們往往會玩到一個小時。我所扮演的老虎,張牙舞爪、兇神惡煞的樣子,常常引得路人圍觀。
妻子在一旁也笑得前仰后合,而我卻一點也不覺得有什么不雅,更不會感到難堪。因為我沒有覺得是在陪伊伊玩,而是我們一起在玩這個快樂的游戲。
3、回歸童心:從成年人轉變?yōu)榇蠛⒆?/p>
當跟孩子一起玩的時候,我們需要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個大孩子,放低成人的身段,放下家長的權威,退回到曾經的童年時代,與孩子一起嬉笑怒罵。
我們要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玩,不要居高臨下地隨便指責孩子。如果父母經常不耐煩地對孩子責罵說“你真笨”、“怎么老是教不會”,孩子也許以后就再也不愿和我們玩游戲了。
如果在孩子看來,我們就是一個喜怒形于色的“大男孩”或“大女孩”,他們在玩的過程中就會更加放松,也會更加愉悅。如果有人要問伊伊最喜歡我們家里的人是誰,伊伊的回答一定快速而堅定:“爸爸!因為爸爸最喜歡陪我玩。”確實,我是平時和她玩得最開心的家庭成員。孩子的心是最容易俘獲的,關鍵就是我們自己要永葆一顆童心。
4、不斷成長:從黔驢技窮轉變?yōu)榕阃娓呤?/p>
很多時候,父母之所以不愿意陪孩子玩,并不是不愿對孩子用心,其實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當父母被孩子逼得黔驢技窮時,在他們眼里,孩子就會在轉瞬之間從人見人愛的“天使”變成調皮搗蛋的“魔鬼”。
要跟孩子一起玩得開心,我們是需要掌握一定技巧的,需要學會很多方法的。如果父母的興趣愛好不廣,那就盡量多培養(yǎng)一些興趣特長;如果父母的游戲方式單一,那就盡可能學習更多的游戲;如果父母的耐心不夠,那就努力克制自己的急躁情緒;如果父母的激情缺乏,那就盡情享受親子之悅。
其實,陪孩子玩也是一門學問,在選擇和開展游戲時,我們需要根據孩子自身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選擇適合于孩子所處年齡段的游戲。假如孩子總是粗心,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找不同”;如果孩子坐不住,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拼圖;對處處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游戲,比如在醫(yī)院游戲中當醫(yī)生,讓他學會照顧別人。
別怒:好孩子都是玩大的
每每看到孩子沉浸在游戲之中,一些父母不禁要發(fā)怒:“他怎么老是在玩?這樣可不行,你看張家的孩子現(xiàn)在已經能背幾十首古詩了,李家的孩子在學書法,王家的……哎,寶貝,你別玩兒了,該學點東西了!”
對于身心快速成長的兒童來說,游戲的意義是重大的,特別是對幼兒來講,更需要在玩中學,學中玩。相信你的孩子,他想游戲是因為游戲與他的身體發(fā)育緊密相連。而游戲也是你了解孩子,與孩子溝通的大好時機。
為游戲正名
家長語錄:孩子玩就是傻玩兒唄。他不會干別的,只能玩兒。
專家解析:游戲在兒童心智成長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游戲是他們的日?;顒樱彩菍W習的主要方式。
在游戲中兒童可以:
體驗愉快的“我”。游戲不僅鍛煉了孩子身體的協(xié)調能力,增加了觀察和思考的能力,與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還收獲了愉快、自主的感覺。
確定成功的“我”。兒童在游戲中體驗到“我能做這些”、“小朋友喜歡和我在一起玩”等感受,覺得他是這個世界的主人,這對確立自信很重要。兒童在游戲中學習怎樣交往、怎樣認識事物、怎樣使用已有的知識技能。
表達真實的“我”。兒童玩一些過家家、購物等有想象色彩的游戲,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歷表現(xiàn)出來,反映自己的內心世界。如果家長們不知道孩子的小腦袋里想的是什么的話,請加入孩子的游戲吧!
陪孩子玩說簡單不簡單
過家家
典型場景:宏宏和冰冰玩過家家,正在給娃娃做大餐。宏宏媽媽過來一看,不滿地說:“你是個男孩,這么大了還玩過家家!”
兒童在游戲的過程中模擬和重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不僅有助于他們發(fā)展身體協(xié)調的能力,還可以協(xié)調心理的不平衡狀態(tài)。不管是不是益智游戲,都會對兒童智能發(fā)展,情商提高有很大的幫助。
兒童常玩的過家家,除了具有幫助兒童了解、熟悉現(xiàn)實世界、認識不同社會角色的作用,在游戲中兒童還可以將自己的經歷、感情、生活中重要或幻想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物品上,通過認同某一個角色,達到心理狀態(tài)上的平衡。過家家并不是女孩子的游戲專利,男孩子也可以在游戲中滿足自己在生活中沒有實現(xiàn)的愿望或需要。
在過家家的游戲中,兒童在空空的鍋里煞有介事地炒啊、煮啊,還要端起碗來假裝吃飯、喂小娃娃,對他們的想像力是一種鍛煉,而想像力直接影響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高低。
和小朋友一起過家家對內向的孩子來說,是學習交往技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好時機。在游戲中孩子沒有學習的壓力,學習在自然自發(fā)的活動中進行。從這個角度來說,孩子似乎天生就知道如何學習生活所需的各項技能。
教你一招
玩“在醫(yī)院里”的游戲,對害怕上醫(yī)院的孩子來說,有助于緩解恐懼。在游戲中兒童可扮演醫(yī)生,由家長(或玩偶)代表看病的孩子,表現(xiàn)孩子的害怕與需要,比如在兒童扮演醫(yī)生給洋娃娃打針時,家長可替洋娃娃說:“哎喲,好痛啊,我不要來這里,我要走!我要回家!”在這個游戲里,孩子是醫(yī)生,是有力的,可控制局面的。這類游戲不僅重現(xiàn)兒童看病的經歷,而且釋放了他們的恐懼。
玩沙
典型場景:“別去碰那些沙子,臟!”不能玩沙弄土的孩子站在一邊戀戀不舍地、羨慕地看著別的小朋友玩得興致勃勃。站在他身邊的父母生怕?lián)P起的沙土弄臟了他身上的漂亮衣服,牢牢地握著孩子的小手。
對于那些沒有太多機會接觸沙子的孩子,讓人不禁惋惜他失去了大自然賦予每一個孩童最好的玩具之一——沙土。而沙土對兒童具有的吸引力,幾乎是天生而無法阻擋的,孩子們在沙土堆上興致勃勃、樂此不疲地用沙子堆成不同的場景。如果再配上一些塑料玩具,那么一個沙堆就成了孩子最好的游戲場。
沙是絕好的玩具,它帶給孩子粗糙觸覺,滿足孩子皮膚對外在刺激的需要,捧起沙子時感覺到沉甸甸的,這一系列的感覺刺激是感知覺統(tǒng)合的途徑之一。
在兒童混亂的內心糾纏的情緒狀態(tài)下,他手下的沙的世界也是一片混亂。此時家長不必過多干涉、解說,兒童在玩的過程中能慢慢整理自己的世界。從玩沙的活動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孩子與生俱來的心理自愈的能力。
幫助孩子和同伴更好地交往
和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更快地掌握社會交往規(guī)則,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同時還有助于自我建構。對于那些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處于不利處境的孩子,父母應該怎么做呢?
●培養(yǎng)孩子遵從社交規(guī)則
被同伴拒絕的孩子,很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交往規(guī)則。比如他在參與團體游戲時,不懂得“輪流”規(guī)則,只想自己先玩夠了;小朋友們一起商量做哪項活動時,他也不知道“協(xié)商”、“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訂明確的交往規(guī)則,要求孩子遵從。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愛吃的東西全留給他,而是適當?shù)胤纸o其他家人,然后告訴他:“好東西人人都喜歡,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輪流地享用,不能夠一個人獨占?!本枚弥?,孩子在與父母交往過程中習得的社交規(guī)則,能被他逐漸內化形成鞏固的能力后,再運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孩子具體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學習一些具體有效社交策略。例如,對于前文中提到的強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教他們學習社交策略。比如當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戲時,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詢問:“我可以參加你們的游戲嗎?”“我想和你們一起玩,可以嗎?”或者教孩子注意觀察其他小朋友。當別的小朋友在游戲過程種出現(xiàn)了麻煩,如搬不動東西時,可讓寶寶主動上前提供幫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現(xiàn)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贊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勵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個人多接觸幾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觸。社交策略的學習,對鼓勵膽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創(chuàng)造具體的情景鍛煉交往能力
父母還可以做的是創(chuàng)造一些具體活動,吸引孩子們走到一起共同活動。交往需要情景,對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項彼此都感興趣的事情。比如,媽媽可以準備一些沙包,教孩子們做丟沙包的游戲,或者在家中舉辦小小晚會,邀請左鄰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參加。盡管孩子在幼兒園或在學校能夠獲得機會和同伴交往,但父母還是不妨自己再創(chuàng)設一些活動,觀察孩子與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針對性地進行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引導孩子體察他人的情感變化
在同伴交往中,對他人情緒的正確感受和積極反應是交往的基礎。教孩子敏感地判別他人的情感變化,是父母應當重視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過看電視、游戲等方式,教孩子觀察人的各種情緒變化是如何通過臉部表情以及肢體動作來表現(xiàn)的。還應注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會造成什么樣的情感變化??梢远鄦枂査骸叭绻闶莿e人,這時你會怎么想?是高興還是生氣呢?”
溫馨提醒:
父母如果嘗試過多種方法,孩子仍不愿意與同伴交往,或者和同伴交往時總要發(fā)生磕碰,父母不妨帶他去專業(yè)心理或教育人員處看看。如果經過判斷,孩子并無精神與心理上的疾患,父母不妨隨孩子天性。幼年時期的交往行為,不一定就是成年時期交往模式的預演,最重要的原則是讓孩子覺得快樂,覺得安全,覺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