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辯解和反駁的機會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幼兒園孩子的游戲 幼兒園說課稿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給孩子辯解和反駁的機會前不久,一個媽媽講了這樣一件事情:8歲“粗心”帥哥經(jīng)常遺失物件,不是鉛筆沒有了。就是作業(yè)本找不到了。他的父親為此和孩子“談”了一次話,孩子“遺撒”現(xiàn)象到是好了許多。可是,某天孩子父親發(fā)現(xiàn)鉛筆盒里面,竟然只剩下了一只鉛筆!
于是,父親就問小帥哥是不是又丟鉛筆了,小帥哥就說:“爸爸,今天我們學校組織活動,我拿鉛筆……?!备赣H一聽就火了,打斷小帥哥的話,怒斥道:“什么?你拿鉛筆去玩,是不是又忘記拿回來了?我說過多少回,要記得收拾?”
小帥哥聽到這,連忙插話說:“不是這樣的……?!?/p>
“住口!不是什么?你還敢狡辯,三天不打,你就上房揭瓦了吧?”
媽媽看到小帥哥委屈地哭了,連忙介入,但孩子死活什么話都不說了。等孩子睡覺后,這位媽媽收拾孩子的書包,無意發(fā)現(xiàn)幾只鉛筆散落在書包內(nèi)。當和丈夫說了以后,他“要強”地嘟囔著,埋怨孩子怎么不早說??墒?,這個父親還真沒有給孩子辯解和反駁的機會,在家長高聲訓斥和責備的那種情況下,弱小的孩子又如何能說出來?
許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聽話,可實際上,有不少孩子的不聽話,未必是真正的不聽話。當孩子出現(xiàn)家長認為是問題的“問題”時,如果家長只憑“眼見為實”的“結(jié)果”,就按照慣性思維來判斷孩子的行為,就使孩子失去了辯解和反駁的機會。此時,孩子感到很委屈,想說清楚,不是被打斷就是著急之下說不出來,只好使用哭來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參見《強迫和壓制會讓孩子不聽話》。
當孩子哭了以后,孩子以為可以得到同情和理解,但實際上是更壞了,孩子陷入了一個邏輯怪圈。因為孩子這樣的表現(xiàn),恰恰反證了家長的“疑猜”,認為孩子“心虛”了。此時,就算孩子勉為其難地說出了真相,但到父母的耳朵中,一句都不相信,反而成為撒謊或圓謊了。于是,家長甚至會使用更為粗暴的舉動來制止孩子,使孩子有苦難言。參見《父母要拋棄自己的思維慣性》。
如果孩子被委屈,不但不哭而是“恨恨”地看著父母,是不是可以得到解釋的機會?可惜,這對開始就沒有傾聽孩子的家長來說,更加糟糕!因為他們認為這是孩子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而進行的故意反抗!此時,氣不打一處來的父母,看著不服管教的孩子,同樣會采取比較極端的手段來“懲罰”孩子,以此保證自己的控制權和管教權。參見《孩子沉默是不合作的反抗?》。
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或犯錯,不管是偶發(fā)還是經(jīng)常性的,父母看到的行為結(jié)果,不要以以往的“經(jīng)驗”來推斷孩子的行為,也許你看到的、聽到的只是孩子“問題”表象。所以,家長的妄加評論或斥責,在讓孩子感到自尊受到了侵犯的同時,由于雙方力量不處在一個級別上面,孩子只能獨自承受著由此所產(chǎn)生的委屈與痛苦,以后什么話都不和家長說了。參見《強勢母親會讓兒子沒有男子氣》。
至于最好的做法,是家長看到孩子的“問題”,控制自己的情緒是第一位的。未來孩子能否也控制自己的情緒,和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有很大的關系。而想家長控制自己的情緒,第一位的就是要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學會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只有孩子有訴說的機會,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對孩子不正確的思想與做法及時進行糾正與引導。參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傾聽開始》。
所以,當家長稍微耐心一點,那怕是剛開始聽到很不滿的情況,或孩子是錯的,也要讓孩子說完,這樣才能對事情原委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話只聽半截,很可能會曲解了孩子的真實想法和做法。如果孩子能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或無論結(jié)果好壞的事情經(jīng)過,家長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特別還要贊許孩子能用語言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參見《案例分析:教育孩子要“疑罪從無”》。
假設父母評價孩子所作所為時,孩子能有辯解,這是非常好的事情。要知道,辯解不是狡辯或強詞奪理,而是對受到指責的某種見解或行為,加以申辯解釋。會辯解的孩子,能把一些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這說明他們敢于面對強權,勇于行使與維護自己的權利。而不會辯解的孩子,未來很難社會化,后果不堪設想。參見《培養(yǎng)愛學習孩子之發(fā)散性思維》。
同時,假設父母評價孩子所作所為時,孩子能有反駁,這是最好的事情。反駁也不是狡辯或強詞奪理,是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別人跟自己不同的理論或意見。這也說明孩子邏輯思維清晰,能利用家長的錯誤或漏洞進行反擊。家長遇到這樣情況,千萬不能“惱羞成怒”而強行壓制孩子,敢于面對自己錯誤的父母,才能得到孩子的尊敬和效仿。所以,怪孩子不聽話,往往是家長自己做的不好。參見《父親的父權和父親的權威》。
反過來,如果家長經(jīng)常不給孩子解釋和辯駁的權利,孩子就會逐漸放棄這種權利。這種粗暴對待孩子的方式,很容易造成一種壓抑感,其負面情緒被埋藏而得不到釋放。等到了青春期時,什么話都不會和父母說,并會采取一些極端方式,諸如故意“挑釁”或自殘等方式,來和父母做對抗。同時,孩子也會把這種人際交往方式,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參見《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所以,家長要尊重孩子,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困惑,使孩子能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有進行解釋與申辯的權利。畢竟孩子還是孩子,他們有其特別的想法與思想,不能完全按照成人間的方式去對待。只有孩子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或意圖,才能更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地幫他們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家長既要傾聽孩子述說原委,更要傾聽孩子的辯解和反駁。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
孩子在接觸事物的時候,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教育在這個時候就顯得尤為及時和關鍵,首先要正視孩子犯錯誤,然后對孩子適時的進行認知教育,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讓孩子從中獲得更多的生活常識。
案例:餐前活動時,孩子們在走廊上自由玩耍。忽然陳軼鐵跑來告訴我:“老師,施欣羽帶零食來了。”我問:“你看見了嗎?是什么東西?”被我一問陳軼鐵噎住了,小聲說:“我看見樓梯上有口香糖紙?!蔽腋^去一看,果然有一張綠箭的口香糖紙,這時,許多孩子都圍了過來,我就問:“這糖紙是誰丟的?”孩子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沒有。我見問不出是誰,又不好說是誰,就說:“小朋友,你們說帶泡泡糖的小朋友對嗎?為什么呢?”樂樂說:“這小朋友不對,不但帶零食來吃,還把紙扔在地上?!钡律秸f:“吃泡泡糖不干凈,我爸爸說,吞下來,人會死掉的?!庇钔f:“口香糖要用錢買的,錢是爸爸媽媽辛苦賺來的?!眰フf:“吃口香糖會污染環(huán)境?!?/p>
我聽孩子們討論的這么起勁,就及時抓住話題進行教育。剛才小朋友都說的對,吃口香糖不好,原因有兩點:一方面對人身體健康有影響;另一方面對環(huán)境有污染。因為這口香糖吃到后來就不甜了,吞在肚子又不行,影響人的健康;吐出來也不行,因為它幾百年也化不掉,污染土壤,對自然環(huán)境有很大的破壞。今天,有小朋友吃了口香糖,不僅把糖紙扔在地上,還不主動來承認自己的錯誤。老師給他一次機會,我相信他待會兒會來向老師勇敢承認錯誤的,能勇敢承認自己錯誤的孩子,老師和小朋友們還是會和以前一樣喜歡他的。陳軼鐵今天也有不對的地方,沒親眼看見,就亂說是施欣羽吃的口香糖,以后沒弄清楚不許亂說小朋友的名字。
我的話還未說完,人群中傳出了點聲音,很小聲的說:“是我,老師?!蔽乙豢丛瓉硎莾?nèi)向的雨婷,我看她勇敢的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就及時的表揚了她,并提出要求:以后我們小朋友吃零食時垃圾要放在垃圾筒里,愛護環(huán)境;像口香糖這類污染環(huán)境的東西要少吃;幼兒園里有點心,零食最好不要帶到幼兒園來。
專家觀點:讓寶寶感受錯誤的好處
1.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對寶寶來說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體驗。寶寶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自己摸索而獲得的知識不再僅僅是知識,他更多地獲得的是一種能力和一種喜歡探究事物奧秘的良好習慣。
2.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體驗快樂,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能通過自己努力想方設法避免錯誤,找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那種快樂的體驗是通過別的方式無法獲得的。
3.在感受錯誤過程中錘煉意志,寶寶在感受錯誤的過程中,他的心靈就有機會不斷經(jīng)受這樣的歷練,這對錘煉寶寶的意志提高寶寶的挫折商無疑意義重大。
4.在感受錯誤過程中提高寶寶的責任感,通過這種方式,讓寶寶養(yǎng)成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良好習慣,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寶寶的責任感。
5.在感受錯誤過程中讓寶寶學會正確的行事方式,在經(jīng)過多次這樣的體驗之后,寶寶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找出合適的行事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相信孩子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很多家庭給孩子使用一個打不破的專用碗,孩子進餐就使用這個碗,這樣做是基于擔心孩子把碗打破。
周周沒有固定的碗,我們一直是給周周使用和我們一樣的瓷碗。周周打破過一次碗,那是在大約兩歲多的時候,周周端著瓷碗吃飯,一不小心,碗掉到了地上!這是周周第一次打破碗,她非常驚恐地看著滿地的碎片,哭了。當孩子看見一個完好無缺的碗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變得支離破碎時,心中一定是非常懊悔和自責的,他們喜歡完整,不喜歡破碎。我寬慰周周,“沒關系,我們一起來打掃碎片就行?!?/p>
我的寬慰讓周周放松了許多,我們一起清理完碎片后,我又給周周拿了一個瓷碗,并鼓勵周周自己想辦法,要怎樣才不會打破碗。周周見我如此信任她,又給她一個瓷碗,非常開心,笑容回到了小臉上。這一次,她是非常小心地把碗放到桌子上,左手小心翼翼地扶著碗,唯恐再一次把碗打破。在那以后,周周很少打破碗。相反,那些平時用不銹鋼碗或者是塑料碗的孩子很容易打碎碗,因為他們的家長不信任他們,沒有給他們用過瓷碗,令他們沒有“陶瓷易碎”的經(jīng)驗。
在孩子第一次打破碗的時候,沒有一個孩子是故意的。碗被打破了,可能是由于他們小手的笨拙,沒拿穩(wěn)才會打破。他們打破一次碗后,就會小心翼翼地使用他們的碗,想辦法不再把碗打破。倘若因為孩子打破了一只碗就不給他們使用瓷碗,或者根本不給他們機會使用瓷碗,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家長的不信任,他們會覺得,“我可能只會給爸爸媽媽添亂,損壞爸爸媽媽的東西,我真是太不能干了。”久而久之,這種不被信任的感覺會讓他們懷疑自己,變得不自信。
我們成人在單位有了失誤,如果主管再給我們一次機會,修正失誤,會不會感受到主管對我們的信任?我們的心里會不會心存感激,從而更加努力工作,彌補失誤?倘若主管不再給機會,而是把事情交給別人,我們是不是會覺得非常挫敗,覺得主管不再信任自己?孩子的內(nèi)心和我們一樣,他們能覺察到我們的細小行為流露出的信息,只是他們不會表達,但是其影響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里。
我們不僅讓周周用瓷碗吃飯,而且讓周周幫我們收碗。這項工作在周周2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第一次讓周周收碗的時候,我的心里有些打鼓,擔心她沒走穩(wěn)摔倒了,摔破幾個碗是小事,倘若讓碎瓷片割破臉就糟糕了。我偷偷地跟在周周身后,準備在周周要摔倒的時候隨時保護。誰知周周發(fā)現(xiàn)了我,把我趕開,“不要媽媽保護!”是啊,既然讓她收碗,為何又不相信她,還要亦步亦趨地跟著呢?我意識到自己太緊張了,揪著心退到了一邊。第一次收碗,周周其實也是緊張而又激動的。她小心翼翼地兩手端著碗,慢慢地一步一挪往前走,從餐廳到廚房,只有幾步路,周周卻走了差不多1分鐘!當她踮起腳把碗放到了廚房的案板上時,周周激動地大喊起來:“我成功了!”“成功”這個詞是周周最早學會使用的詞之一,她也早早體驗了“成功”的感覺。如果決定讓孩子做某件事,就不要懷疑孩子是否能做好,一定要相信孩子,真正地放手。不要把緊張和擔憂掛在臉上,而要埋藏在心里。
不過,在做某些可以預見可能產(chǎn)生危險后果的事情之前,家長一定要事先檢查,排除隱患,盡可能避免危險的發(fā)生。比如2歲孩子收碗,一定要確保地面不潮濕,孩子的鞋是防滑的,挪開周圍的障礙物,以防孩子萬一摔倒磕傷。
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實踐證明,很多事情孩子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家長沒有相信他們,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機會。
尋找和孩子交流的機會
昨天晚上外甥女參加高考美術輔導,九點半結(jié)束。姐姐怕她一人回家害怕,便讓兒子去接姐姐,并護送姐姐回家。兒子雖然年紀不大,可是個頭不矮。對這個任務,他欣然接受。
我有點不放心,畢竟沒有讓他一個人走過夜路。我便建議陪兒子一起去。起初他不高興,我告訴兒子:媽媽趁機鍛煉一下身體,讓他陪著我。
這下好了,我們母子各自騎著自行車,邊走邊聊,兒子來了興致,打開了話匣子。
我們一路談了好多,以前在家里我從來沒有聽兒子說過的,今天,他毫無保留地向我訴說著心里話。
到了目的地,外甥女沒有放學,我們在校外等候。兒子興奮地給我說著他校內(nèi)的趣事,看到我滿臉的真誠,并耐心地聽著,隨時發(fā)表我的建議和看法。兒子興致更高了……
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完全把我當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他把心里話全盤托出。我真的很高興做兒子的聽眾。
青春期的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天真爛漫。
兒子表達了他對同學友誼的各種看法,并征求我的看法。更有趣的是:兒子問起了我的初中階段有沒有對男同學有那種特殊的好感。
這個話題也是我近期對兒子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我經(jīng)常擔心兒子會有“早戀”現(xiàn)象,但是我從未觸及過這個問題,沒想到兒子卻主動出擊。今天這次意外的交流是很特殊的,很有教育意義的。我正好用我的智慧解決我所擔心的問題。
我積極地發(fā)表了我的觀點:巧妙的回答了他的問題,并告訴兒子,青少年追求美,樂于表現(xiàn)自我,對異性同學有好感,是非常正常的。并教會兒子,如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保護好同學之間的友誼。鼓勵兒子與同學之間的正常交往。
告訴兒子把同學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樣,和睦相處,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并告訴兒子初中階段是學知識的黃金階段,一定抓住時機,好好學習,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兒子對我的話非常贊同,此時的我感覺與兒子拉近了心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尋求合適的機會,如何巧妙的尋求與人交流的機會,也是有學問的。
相信孩子,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在我們這次的家訪中有一個年齡特小的孩子,他叫辰辰是8月30日出生的,各方面能力都偏弱,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不會自己吃飯,不會自己小便,在園會經(jīng)常小便在身上,所以每天上幼兒園都會帶好幾套衣服。在與家長的交談中了解到家長雖然認識到了自己的孩子在這些方面是偏弱的,但是總以孩子還小為由,件件事情都由成人包辦,甚至小便,大人會抱著去小便;吃飯自然也是成人喂。使得每天上幼兒園都要帶好好幾套的換洗衣服,在園的吃飯也是需要老師喂才行。對此,我想從兩方面談談我對這位孩子家長教育方法的一些體會。
一、不要因為孩子小,而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
在與該家長的交談中了解道:家長認為孩子在班中年齡小達不到這樣的標準是正常的。其實這位孩子家長的想法不難理解,因為小的緣故,而沒有達到能力上的要求,等他大一點的時候就會學會的。可是我們試想一下,如果這位家長一味地剝奪孩子學習鍛煉的機會,那么他不是始終都不會了嗎?其實不光是這位家長在我們周圍有許多的家長都抱有這樣的思想。他們把孩子本該會做的、能學會的事情都一手包辦了,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漸漸地該學會的事情,孩子還是沒有學會。那么就會養(yǎng)成依賴成人的習慣,也就有了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去外地上大學,不會自理,而哭著嚷著要回來的現(xiàn)象了。
二、不要因為想當然,而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孩子的想法
從這位家長的交談中還了解到:讓孩子學習了自己小便,可是他學不會,所以就不學了??梢钥闯黾议L有這份培養(yǎng)幼兒學習新本領的心,但是嘗試了幾次以后,就覺得是因為孩子小,還沒達到會的標準,所以就不學了,干脆家長一手包辦,等他長大一點以后就會自己學會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家長有著想當然的心里,他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孩子的想法;他以孩子學不會的想法,想著自己應該包辦做的事情。所以我想對家長說:多從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的想法吧。其實雖然小,很多孩子學習新本領、認識新事物的欲望還是很強的,可是往往由于家長的一手包辦而沒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也許一次孩子沒有成功,二次還是失敗,說不定三次、四次以后孩子就學會了呢!所以我想如果家長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的想法,多給予一些鍛煉的機會,那么成功也許就會在眼前的。
每個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每個孩子也是有很強的學習欲望的,為什么有的孩子懂得知識多、能力強,而有的孩子懂得知識少,能力弱呢?我想很大的因素還是家長。只要我們家長相信孩子,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那么孩子的收獲一定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想對家長說:相信自己的孩子,他是可以的!
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不是靠父母和老師口頭上的表揚和吹捧得來的。要讓孩子建立起自信心,還得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通過自己和伙伴的認同來逐步建立。作為幼兒園,應該給孩子多創(chuàng)造這樣的機會,讓孩子的性格得以施展。
案例重現(xiàn):亮亮是班里一個性格非常內(nèi)向的男孩,平時不聲不響,主題活動時也不愛舉手發(fā)言,更不會積極主動地與老師、同伴交往,缺乏足夠的自信。
一天早上,晨間談話后,我按照慣例,請一些孩子擔當組長,就問:“誰愿意做今天的組長呀?”,小朋友們爭先恐后的舉手,亮亮也畏畏縮縮地舉起了小手,我連忙抓住這次難得的機會,請他做了今天的組長,他顯得很高興。吃點心時,他忙著整理桌子;吃午飯了,他認真地分著飯碗……傍晚回家前,我在大家面前表揚了他,小朋友們也為他的盡責鼓起了掌,亮亮露出了羞怯的笑容。
從那以后,我發(fā)現(xiàn)亮亮主動參加活動的次數(shù)多了,積極性也提高了不少。由此,我想到了集體活動對幼兒的心理素質(zhì)的影響,在集體活動中應該更加注意讓幼兒獲得成功,有愉悅感。
一段日子過去了,在一次故事表演活動中,亮亮居然舉手好幾次,而且每次的回答都較準確。大家都為亮亮的進步而高興,亮亮也活潑開朗不少了,與同伴、老師間的交往也多了。
教師感言:
看著亮亮的變化,我感到很欣慰,看來,集體生活中的組長工作對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幼兒在集體中,往往產(chǎn)生強烈的情緒體驗,當他們完成某一項工作時獲得了體驗,也增強了其自信心,當他再度面臨問題時,便能充滿自信地克服困難。
給予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俗話說,生活需要一顆感恩的心來創(chuàng)造,一顆感恩的心需要生活來滋養(yǎng)。對于每個人,我們都應該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孩子,對自己,學會感恩,才會感到真正快樂。經(jīng)過手機失而復得的幸福,這讓我更加明白,每個人只有心懷感恩,這個世界才會美好,才會有希望!
我一直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較多的,手機丟失當馨爸讓我死心時,我還是沒有徹底放棄,我相信人性本善,好人終歸會有好報。當那個好心的女人告訴我說,不管是誰遇到這件事都肯定會歸還的。她還告訴我,當時是她的女兒先發(fā)現(xiàn)手機的,她撿起來就說,媽媽我們就在這邊等失主吧,相信人家東西丟了肯定會著急。聽完這句話后,我認真仔細得打量著眼前的這個十一歲的孩子,我由衷的佩服她的言行舉止,那么端正大方,那么得體從容。我懷著感激的心情對她說:“孩子,你做得真棒,拾金不昧,阿姨為你感到驕傲!”小女孩緬甸得笑了笑,她媽媽在一旁謙虛得說:“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
我認為孩子的懂事和善良離不開父母的日常熏陶,學會感恩是人性本善最起碼的要求,平時父母的言行舉,道德品質(zhì)和生活習慣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力?,F(xiàn)在許多的孩子在父母的庇護下變得越來越自私小氣,心理脆弱不堪一擊,甚至對自己的父母沒有一點感恩之心,總覺得他們對自己的付出理所應當。
前兩天,一個同事抱怨著說她養(yǎng)了一個白眼狼。我疑惑不解的看著她,她告訴我,原來她問了孩子一個問題:等媽媽老了,你愿不愿意照顧我?
女兒的回答讓她驚慌失措,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女兒說:等你們老了,只要把你們兜里的錢全部給我,我就考慮下不送你們?nèi)ヰB(yǎng)老院。聽到這樣的話當媽的確實挺傷心的,可是為何孩子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多考慮一下自己的行為:會不會是我們平時對孩子包辦的事情太多了,讓她身在福中不知福?我們平時有沒有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正能量的榜樣?我們是不是應該多給孩子機會,讓她也為我們做一些事?
同事可能不明白,自己對孩子付出那么多,面臨得卻是孩子的自私和冷漠,她感到心寒。她不知道為何孩子怎么變成這樣?培養(yǎng)孩子擁有感恩之心這也是父母的責任,從小培養(yǎng)孩子感恩和分享,這不是禮儀,是一種健康的心態(tài)。家庭里,愛孩子是父母的本能,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為了孩子我們都愿傾盡所有,不求回報??墒?,我們卻只顧著給予愛而忘了愛得付出也應有“回報”的。
很多孩子生活在優(yōu)越的環(huán)境下,他們不知道感恩,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愛是理所應當,認為這樣的幸福是與生俱來的。他們逐漸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父母的感受,不體貼更不懂得什么是感恩?
讓孩子懂感恩離不開父母的教育。平時我和馨爸都要上班,我們拖著滿身的疲憊回家。有時,我也會主動告訴小溫馨我很累,我需要休息。每次回家她都會給我開門,會去陽臺給我拿鞋換,會給我喂飯喂水果吃,我累得時候她還主動給我捶背,家里亂了她會幫著收拾,地上有垃圾她會撿起來放到垃圾桶......不管孩子是被動的去做還是主動得去做,只要她愿意做我都會盡量讓她嘗試,并且我會告訴她,你做得很棒。當小溫馨聽見我在夸贊她時會變得更有積極性,會更愿意去做!
所以,愛的付出也有講究,任何人都是需要給予愛和收獲愛,父母的感受也可以如實的告訴孩子,別累了總撐著,甚至想把所有的一切都捧給孩子??蓪τ诤⒆佣?,不僅僅只負責接受父母的關愛,更應該懂得感恩和分享。贈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做一個感恩的人才會真正快樂。
別再抱怨自己的孩子是個白眼狼了。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傳遞愛的能力,也給孩子創(chuàng)造感恩的機會。當我們可以為孩子無私奉獻的時候,也要教會她學會感恩,關心父母,給予她表達愛的機會。愛與被愛都是幸福,相信雙向的愛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父母應給孩子思考的機會
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能數(shù)兩倍以上的數(shù),就意味著她真的理解更多的數(shù)學嗎?說實話,她只是記得一些按次序的數(shù)而已。除非孩子們知道如何數(shù)數(shù),因數(shù)數(shù)是數(shù)學的一個方面。
在孩子成長時候他們自己開始數(shù)數(shù),他們從每天的經(jīng)歷中學習長度、質(zhì)量、時間、溫度、錢幣和更多的東西。通過手工操作,孩子們擴大了對數(shù)學的真正理解。大人應該認識到按次序分類和排放物體的游戲?qū)嶋H上是孩子在數(shù)學上的早期經(jīng)驗,即使他們看上去不太喜歡幾何!
這里是每天給孩子們開始思考數(shù)字的機會:
都是關于我
孩子們?yōu)橹浪麄冏约旱牡刂泛碗娫捥柎a而感到自豪。很早的時候,孩子們就能確定他們的年齡。他們想知道他們的高度--多少尺多少英寸。把一個孩子放在稱上,就有機會讓孩子比較英鎊與盎司,重與輕。孩子們可以學會他們穿多大號碼的衣服,并且能判斷那件合身和那件不合身(這是在"空間關系"上的早期訓練)。
做飯
大人每次在準備做飯時,他們要倒水、稱面粉、分開放置、估計時間和看菜譜。為什么不讓孩子們參與這樣的活動?在他能倒蛋糕面或看菜譜前,他可以拿個木勺子在塑料碗里攪拌。讓孩子看你是如何按著菜譜一步一步做的,你是如何調(diào)控烤箱的溫度的。記住要警告孩子食物太燙不能摸不能吃。
管理錢財
孩子能摸錢、數(shù)錢、存錢、把錢分類和在人督導下花錢。領他們逛商場告訴他們買東西必須付多少錢,他們可以節(jié)省多少打折錢,這方法固原不錯,但教孩子們關于錢的價值比這更好。隨著孩子長大,當他們做家務活時給他零用錢,讓他們開始學會工作掙錢。
家庭生活
房子維修給孩子提供極好的機會來練習數(shù)學技能。讓孩子看你量門框,或看你在墻中間掛一幅畫。你要完成某件事的時候,孩子可以幫你做點事,象拿釘子、螺絲和工具。日常生活中象設定鬧鐘的時間或準備好餐桌都是孩子數(shù)數(shù)和與數(shù)字打交道的機會。
裝扮
當孩子在假裝做什么時,他們常常創(chuàng)造與現(xiàn)實生活一樣的處境,他們可以檢查公交車時刻表,或長途開車要上多少原料。假裝游戲大多包括數(shù)字和數(shù)數(shù)。別忘了數(shù)學概念也涉及在小問題和積木里,孩子在玩搭積木的同時會學到數(shù)數(shù)、幾何、數(shù)學。
旅行
即使一個短途的開車旅行也能給孩子提供與數(shù)學相關的經(jīng)驗。通過車身路過的景色請孩子確定車速是多少。讓他估計一下車子從一處房子到另一處房子要多少分鐘。記住孩子在車后座玩游戲,他會看到幾種不同顏色的車,象數(shù)黃色校車和車牌上的數(shù)字;藍色的長貨車和車牌號碼。
游戲
在商店購買游戲中孩子可以持有所得份量。孩子可以對著鐘跑步或者測量他打一個球或扔一個球的距離。幫助孩子與鄰居的孩子一起活動和運動比單獨做鍛煉好,孩子們在一起有更多的數(shù)字練習。
多給孩子創(chuàng)造鍛煉的機會
新學期開始了,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托班的孩子每天都能高高興興地來園、開開心心的學習了,而且各方面能力都在不斷的增強之中。午餐的菜肴中有鵪鶉蛋,在分菜的時候,老師很焦急,想著要快快幫孩子們將蛋剝好,大家都不會自己剝蛋呢。
老師剛想給奕奕剝蛋時,奕奕竟然說:"項老師,我自己會剝的。"
"你真棒!"老師對奕奕豎起了大拇指。老師轉(zhuǎn)身剛想給怡怡剝,只見怡怡正努力試著自己剝著呢,雖然剝得有點兒困難,但她最后仍是自己剝完了。于是,老師不再試著給孩子們剝蛋,而是觀察著孩子們,當個別幼兒真得碰到困難時才進行指導幫忙。
由此可見,習慣于服侍孩子,不僅不是一個為他們服務的舉動,而是一個危險的舉動,因為它容易窒息孩子們有意的自發(fā)的活動。不動手做的孩子永遠是不知道如何做的。老師在工作中,應該多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去鍛煉。一個好的老師不在于為孩子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教會孩子做多少事的方法。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寶,什么都不讓孩子做。事事為孩子包辦,其結(jié)果是,孩子們應當具有的自我探索性活動都變成了爸爸媽媽精心照料下的被支配性活動。如果孩子缺乏獨立的嘗試機會,他們就會變得事事處處都依賴爸爸媽媽。久而久之,孩子會喪失獨立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與能力。
其實,孩子是很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如果家長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也就讓孩子失去了創(chuàng)造的機會。很多時候,孩子內(nèi)心還是渴望能夠自己去嘗試,比如案例中的奕奕寶寶。家長老師不應該過分地保護孩子,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在鍛煉的過程中,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都會得到提高,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