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錢引發(fā)的家庭教育
發(fā)布時間:2020-11-16 家庭教育 幼兒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心得這段時間全國上下都在舉國哀悼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都積極的進行一定的捐款,來救濟危難中的四川人民.每個人的心情其實都是挺沉重的,我們學校也進行了積極的捐款.起初,我們班級正在捐款,而其中一名學生在我面前拿出來一塊錢,很開心的捐了,雖說就算捐了一元錢也是捐錢,但是作為家庭經(jīng)濟條件不錯的他故意只交了一元錢為了來氣我,我覺得真的挺可悲的,我們?yōu)榱耸転碾y的同胞難過而他卻忘卻了捐款的意義,把他作為一種報復的工具,而且說了令人可笑的理由----說做為班主任的我看他不順眼,在這一年的班主任中,我對他的關愛,統(tǒng)統(tǒng)拋至腦后.看著一些捐款的同學,我發(fā)現(xiàn)許多家境并不如意的學生卻也捐了很多,我突然感覺到竟有學生會沒有愛心到這種程度,后來有了解到這學生在家中的情況,當對他很關愛的奶奶死了,他也沒有難過,反而很開心.我于是在想究竟是怎么樣的一個家庭教育才會導致學生有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習慣呢-----溺愛
溺愛是當今社會中出現(xiàn)的一種病態(tài)的教育方式,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有害,但卻分不清什么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里有沒有溺愛?!澳纭?,詞典上解釋為“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流橫溢泛濫起來,那也會“淹沒”孩子的,這就是溺愛,是一種失去理智,直接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特殊照顧,如吃“獨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獨生”,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這樣的孩子自感特殊,習慣于高人一等,必然變得自私,沒有同情心,不會關心他人。一家人時刻關照他,陪伴他。過年過節(jié),親戚朋友來了往往嘻笑逗引沒完,有時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圍在中心,一再歡迎孩子表演節(jié)目,掌聲不斷。這樣的孩子自認為自己是中心,確實變成“小太陽”了。家里人都要圍著他轉(zhuǎn),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寧,注意力極其分散,“人來瘋”也特別嚴重,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當小孩子在形成好的習慣的時候因為家長的過分盲目的疼愛,將會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影響.最后套用黑格爾的話,假如你將所有困難都關在門外,那么成功也將被你關在門外了。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
案例:兒子一歲七個月的時候曾經(jīng)上過幾個月的私立幼兒園。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家長會,園長問在座的爸爸媽媽們:“如果孩子在做拼圖的工作,而他的動作跟我們希望的不一致,家長要怎么做?”很多家長都說:“那就告訴他這樣不對,應該像媽媽這樣做?!眻@長說:“你們都做錯了!如果你想要孩子發(fā)揮最大的潛能,那么你必須清楚一點,不管孩子怎么做都是對的!你可以在一旁做示范,但一定不要干預孩子的任何動作?!?/p> 這次的家長會讓我受益匪淺,也讓我更加體會到什么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重在“引”而不是“教”。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擁有神奇力量的天才種子,只有在適宜的環(huán)境里才會茁壯成長,這個環(huán)境就是互相尊重、規(guī)則明確、相對自由的家庭。家庭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教出一個家長心目中的好孩子,而是要疏通引導、讓孩子水到渠成地完成自我塑造。2-3歲時,孩子的自我意識剛剛建立,對于各種事物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嘗試。在安全且不妨礙別人的前提下,對于孩子看似不合常理的要求,可以適當?shù)慕o機會引導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不妥,然后再告訴他們什么是合理的。
有一次我?guī)鹤映鋈ド⒉剑饷媲缈杖f里,他卻翻出了雨鞋和雨衣,一定要穿上出門。我們都勸他說:“這些都是下雨天才會穿的,今天并沒有下雨??!”他似乎完全聽不進去這些道理。我轉(zhuǎn)念一想,晴天穿雨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讓他自己去試試吧。兒子歡天喜地的全副武裝出了門。在路上走了一會兒,他開始扯雨衣的帽子,于是我蹲下來問他:“你是不是有點熱?。俊彼c點頭,我趁機告訴他只有下雨天穿雨衣才會舒服,于是他很快同意我?guī)退延暌掠晷撓聛?,還說:“我等下雨了再穿?!苯?jīng)過這件事以后,兒子再也不會晴天要穿雨衣了,而且他也明白了要等下雨了才能穿雨衣雨鞋。
“引”和“教”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尊重,家庭教育應該把“尊重”擺在“教育”之前,用平等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用“引導”來替代填鴨式的說教。當家長的都有一顆望子成龍的心,我也不例外:在兒子只有4個月的時候,我就跟風買了一套杜曼閃卡,沒用幾天我忙起工作的事,把這套閃卡放在了一邊。兒子一歲八個月后的一天,他在柜子里發(fā)現(xiàn)了那套卡片,覺得非常有趣,就拿出來玩。我并沒有按照杜曼閃卡的使用說明書來教他,而是順著他的方式,每天拿出一些卡片,由他來當老師教我認,然后比賽扔卡片,再把滿地的卡片撿起來放好,兒子每天樂此不疲地重復這些游戲。只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一整套百科卡片他竟然都學會了。經(jīng)過這件事,我才發(fā)現(xiàn),其實我們不用花費太多精力去給孩子灌輸大量他暫時還不感興趣的知識,只需要在他對某個事物產(chǎn)生強烈好奇心的時候,適當進行引導,讓孩子在玩中學習,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引導”是把主動權(quán)交還給孩子,讓孩子決定他要做的事情。古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家庭教育在給孩子自由發(fā)展的空間的同時,也要制定好規(guī)則。從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允許的。一旦規(guī)則定好了,全家人都要遵守它,絕對不能出現(xiàn)“爸爸媽媽不允許的事情,爺爺奶奶卻可以”。前幾天,我家就出現(xiàn)了從來沒有過的哭鬧現(xiàn)象,原因是我不允許邊看電視邊吃飯,而我母親卻想在吃飯的時候給兒子看電視。一直都很守規(guī)矩的兒子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家庭成員之間微妙的關系:姥姥是可以改變媽媽的決定的,并用自己的哭鬧來獲取姥姥的支持。最后我母親及時改變了她的曖昧態(tài)度,跟我保持一致,才讓兒子放棄了看電視的想法。事后我感嘆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也佩服他能夠?qū)彆r度勢及時調(diào)整策略。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社交家,家長的態(tài)度在規(guī)則建立和維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生命之水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家長掌好了舵,相信孩子一定能夠從小小的帆船成長為乘風破浪的巨輪,承載著我們的希望揚帆遠航!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不能談錢”
孩子的理財問題令很多家長頭痛,該不該給孩子錢?怎樣讓孩子學會正確對待和使用錢?如何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這些都是父母困惑的問題。
“3歲認識硬幣和紙幣、4歲知道錢幣的面值、5歲知道硬幣的等價物、6歲可以簡單地找零、7歲會看價簽、8歲可以干零工掙錢、9歲會制訂一周的開支計劃、10歲知道每周節(jié)約一點兒錢以備大宗開支所需……”這是財商素質(zhì)教育專家為小孩子的金錢教育列出的一張時間表。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愿意和孩子談錢,談家里的財務狀況,因為他們覺得過早地和孩子說錢的問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其實不談錢不代表小孩子不知道錢,李先生那兩周歲的小侄子還在“鸚鵡學舌”時,卻已經(jīng)對錢頗有概念了。比如某人要抱抱他,就會跟他說:“來,阿姨帶你買牛奶去!”小家伙不會理會她,除非他看見了錢,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買牛奶得有錢。可見,很小的小孩子都已經(jīng)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知道了金錢的重要性。
孩子金錢觀的萌芽期是在6歲以前,形成期是在6歲至12歲,12歲至18歲是發(fā)展期。其實金錢是一種觀念,人們很容易看見錢的物質(zhì)形態(tài)而忽視了金錢的“精神”形態(tài)。讓孩子從小認清金錢的本質(zhì)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對金錢的正確態(tài)度,理解金錢與人生的關系,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因此,循序漸進地和孩子談談錢的問題是很有必要的。
父母必須讓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不要認為和孩子過早談錢會讓孩子變成“財迷”,其實讓孩子早接觸,并正確地使用零花錢,對孩子才是有好處的。比如教會孩子如何預算、節(jié)約、儲蓄、保險,如何自己做出消費計劃等。同時零花錢的多少是根據(jù)孩子一周的消費預算確定的,也要有個合理的計劃才行。
不一樣的家庭教育
做了十幾年的幼兒教師,和孩子們相處了十幾年,悟到一點道理,那就是不一樣的家庭教育造就不一樣的孩子.
前幾天回老家,見到兩個堂哥家的侄子,很是頑皮鬧心。十歲的晨旭今年已是二年級的學生了,感覺還是不太懂禮貌不知尊老愛幼的道理,讓我很是疑惑他接受的是什么樣的教育?八歲的震震今年剛上一年級,是個聰明機靈的孩子,與晨旭相比,震震是個問題包,總愛問為什么為什么?沒事的時候和二嫂聊天,她說起對震震的教育,那真是讓我有些許的感嘆。特別是在農(nóng)村獨生子女家庭中,如二嫂這樣的教育方式還真是少見!
二哥常年在鎮(zhèn)煤礦工作,很少有時間管教震震,因此,大多時間孩子都是跟隨二嫂身邊。對于獨生兒子,二嫂的管教不能不說是嚴格要求的,自小就從不嬌慣震震。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二嫂從來不幫他去做,而是任由震震自己去做,然后再一邊告訴他哪些地方做的不對,哪些地方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如此一來,既能幫孩子糾正做錯的地方,又能幫孩子把他做的不好的事情做好……特別是現(xiàn)在,震震開始去鄰村上一年級后,二嫂更是一開始就放心地讓他中午在學校自己就餐,二嫂的觀點是自小就鍛煉孩子的生活獨立性。而很多的學生家長是不同意二嫂的這種做法的,她們直到孩子上到三年級還是天天中午去給孩子送飯,然后再看著孩子吃完飯才回家,如此一來,孩子一旦有一天離開父母都不知道該去哪兒吃飯才好?其實,沒有一個做母親的不心疼自己的孩子,更別說是現(xiàn)在的獨生子女了,更是視若掌上明珠。但是,就因為是一個孩子,所以,我們就更應該自小就在各方面鍛煉他(她)獨立生活能力和適應能力。
二嫂說,震震剛上學時遇到不會的難題就哭,有一次,震震問二嫂怎么辦???二嫂說,你不會去問問你老師嗎?震震的老師家就在二嫂家附近,也許是因為每個孩子內(nèi)心深處都多多少少懼怕老師的原因,震震從來不去老師家玩,倒是二嫂常去老師家了解震震的學習情況。震震一聽二嫂的建議不說話了,過了一會兒,他還是一聲不響地拿著不會的作業(yè)出去了。二嫂也不再問他去哪兒了?后來聽老師說震震去他家問問題去了,而且還問了很多平時不會的題。在這件事上二嫂及時的鼓勵表揚了震震,從此,震震再也不會因為不會的問題而哭了。二嫂說,直到如今,同村的孩子中也只有震震自己敢拿著作業(yè)去老師家問問題。由此看來,二嫂對孩子的這種教育方式還是很好的,既鍛煉了孩子面對老師時的懼怕心理,還讓孩子學到了不會的問題。
現(xiàn)在,震震無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學習上都很少讓二嫂費心。
教了十幾年孩子,和孩子家長打了十幾年的交道,卻很少遇到二嫂這樣明智的家長。特別是在農(nóng)村,更是少之甚少。二嫂的文化并不高,卻能明白怎樣去教育孩子,這很是讓我佩服!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能如二嫂一樣明智的對待孩子。
爸爸“缺位”,最易引發(fā)這3類家庭教育問題!
爸爸“缺位”,最易引發(fā)這3類家庭教育問題!
爸爸缺位,對孩子和媽媽同時都會造成傷害。具體有哪些?我結(jié)合“靜觀育兒”微信上的一些案例,簡單地做了個梳理。問題中就含有解決辦法。供參考。
NO.1爸爸缺位引發(fā)媽媽情緒問題及孩子的行為問題
第一類爸爸,屬于典型的爸爸完全缺席的情況。比如,一位媽媽在微信上這樣告訴我:
孩爸去國外工作我一個人帶孩子,我沒去我媽家也沒去婆婆家,選擇自己帶30個月的兒子,孩子每頓飯都是自己用筷子或勺子完成的,睡覺,躺下,講故事拍拍就睡,什么事情跟他講道理他都能聽明白,比如我和他說媽媽下午要和媽媽的朋友去吃飯,讓大姨陪你好嗎,他說不可以,我會這樣和他說,兒子你要不喜歡媽媽和朋友出去吃飯,那媽媽不去了,但以后你的小朋友比如多多來咱家媽媽不會在給她做飯吃了,兒子會說媽媽你去吃飯吧大姨陪我就行。
還有次我?guī)ヌ詺獗偼姘胄r,孩子正玩的開心時她大姨打電話讓我去接她家孩子放學,在有十分鐘就放學了,我是這樣和孩子說的,大姨剛剛打來電話說她有事,我們的去接哥哥放學,你在玩五分鐘咱們就去好么?他答應了,到五分鐘了,他不走,說沒玩夠。我說那好吧咱們不去接哥哥了,進不去屋,就讓哥哥在外凍著吧,兒子聽我這樣說放下玩具說媽媽我不玩了咱們接哥哥去。
孩子很聽話的,有時有點小任性,他總說想爸爸回來,讓爸爸買車,我就隔段時間在網(wǎng)上買個車,告訴他爸爸給郵回來的,老人總說我慣著孩子要啥就給買啥,大了就管不了,爸爸不在身邊孩子想他,以前就說做車,開飛機找爸爸,最近總哭著找爸爸,怎么哄都不行,我該怎么辦呀?
最近,總帶他去淘氣堡和小朋友玩,為了過斷上幼兒園他能容入的快些,他總打小朋友,就是欺負軟的怕硬的那種,小朋友看他他就打,以前這方面我看見了我就打他,打不管用呀,我現(xiàn)在就帶著他賠理道歉,啥方法都不管用呀,我該怎么辦呀,謝謝!
說實話,媽媽的講述很讓我心疼。媽媽滿足孩子對于爸爸的需求,以及通過小的謊言滿足孩子的做法,不是慣孩子,是對的。爸爸本來就已經(jīng)缺席了,但是父親角色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就更不能缺席了。
而孩子打人,其實就是孩子行為規(guī)則建立的不夠,跟爸爸缺席有關。這一點,我們在之前的靜觀育兒視頻中都有探討過。所以,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在滿足孩子需求的過程中,要有技巧地加入規(guī)則進去。
關于這個案例,還要指出的是:爸爸缺席,還會造成媽媽負性情緒較多,這同樣會給孩子本就不平衡的成長帶去不好的影響。
我們可以從媽媽的敘述中明顯捕捉到負性的東西,比如:媽媽原本是希望通過交換條件的方式去讓孩子聽話,可媽媽隨意舉出的幾個例子,所用句式基本都是“你若不……,我就不……”,而并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的選擇。這種方式肯定會造成親子溝通的不暢。而且,總是負性的說辭,就像是在威脅孩子。剛開始,孩子一定會想去挑戰(zhàn)媽媽設定的規(guī)矩。但是時間久了,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聽話。在一個孩子變得聽話時,其實他的自我力量同時也在萎縮。
媽媽問:我要出去和朋友吃飯,讓大姨陪你好嗎?一般孩子都會回答“不”。假如媽媽換種問法:我要出去和朋友吃飯,你是想去大姨家和哥哥玩兒呢,還是自己一個人在家里呀?孩子一般都會選擇前者。
另外,在通訊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即使不得不奔赴異國他鄉(xiāng),爸爸們也是能找到方法參與育兒的,比如電話、視頻等。明天的文章里,我們還會有探討。
NO2.爸爸人在心不在,同樣會破壞親子關系,引發(fā)孩子成長問題
第二類爸爸,其實貌似都在的,卻又跟沒在一樣。他像許多嚴肅地想要展示自己男性的權(quán)威,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爸爸育兒方式,結(jié)果卻造成了孩子的害怕。
我是3歲孩子的媽媽,在孩子教方面也是摸索著前進,對于孩子的教育我一般是說理的方式進行。孩子爸爸基本很少陪孩子,若一發(fā)現(xiàn)孩子哪里做的不對,就會很嚴厲的命令式的教育,有時候還吹胡子瞪眼的。雖然這樣方式能有效果,但我不贊同爸爸的做法,而我的方式效果不好?,F(xiàn)在,孩子每次看見他爸就不敢說話,甚至爸爸說兩句什么他還會嚇哭,甚至發(fā)抖。帶孩子出去玩兒也都比較安靜,拘謹。我很擔心,該怎么辦啊,羅老師?
經(jīng)過了解,我發(fā)現(xiàn),這個媽媽從孩子1歲左右開始,就已經(jīng)在跟孩子講道理了。因為是個男孩,所以她最常跟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你是男子漢……
這的確是一個迷茫又無助的媽媽。于是,一個不怎么管孩子的爸爸,一個愛講道理的媽媽,養(yǎng)出的是一個壓抑、退縮的孩子。
媽媽提到孩子懼怕爸爸的情況。1歲前孩子主要怕自然現(xiàn)象;1歲后的孩子,對事物性的東西,會開始想象、相互關聯(lián)了,一個猙獰的表情,都會讓孩子害怕。爸爸過于嚴厲兇狠的表情,肯定會讓孩子產(chǎn)生懼怕的情緒。這樣只能破壞親子關系,讓孩子離爸爸很遠。
要知道,父母的權(quán)威并非靠大嗓門和冷漠樹立。靠大嗓門和冷漠樹立的不叫權(quán)威,叫威嚇。想權(quán)威,先要孩子打心眼里認可你、信賴你。所以,爸爸應該對孩子起到保護的功能,而不是讓孩子害怕。一個簡單的做爸爸的技巧,就是努力像孩子一樣跟自己孩子說話,玩兒,做孩子的小伙伴。甚至可以在孩子面前示弱。在這種和諧的親子游戲中,孩子會吸收到快樂、自信、規(guī)則意識等許多好的心理品質(zhì)。
而這個案例中的媽媽,一方面為了爸爸的簡單粗暴著急,一方面找不到育兒辦法,于是通過嘴巴去緩解自己的焦慮。但其實這個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來自父母的情感上的支持和呵護。所以,媽媽需要對孩子的情緒敏感些。比如孩子哭了,不要說不許哭,或者半天才回應。要第一時間給孩子共情,抱抱、拍拍孩子的背等。
當然,最重要的是,夫妻之間好好溝通,或者借助第三方的權(quán)威方式,確立一致的、合理的教養(yǎng)方式。
NO.3爸爸不參與育兒,意味著爸爸自己缺少一次很好的自我成長機會
第三類爸爸,不僅僅是育兒觀念的問題導致缺位,還有未解決的原生家庭問題阻礙著他們?nèi)⑴c到孩子的成長中。比如,一位媽媽這樣問我:
羅老師,我和孩子爸的育兒觀點不同,我覺得安全的我都讓孩子玩,爸爸就覺得我是慣孩子,比如:在外面我會讓孩子玩沙子類的能讓孩子變臟的東西,爸爸就不會。而且,爸爸總以工作忙為借口不陪孩子。我該怎么做才能讓孩子不缺少父愛呢?最好我自己就可以代替的。
這該是一個怎樣的爸爸呢,以至于媽媽打算完全放棄了?我初步判斷,爸爸脾氣比較倔,他不愿意卷入孩子的成長,其實是在拒絕自我的成長。于是做了進一步詢問。媽媽的回復揭示了答案:
寶爸從小由爺爺帶大,他爸爸和爺爺很溺愛他。原先那個年代一個月就能開六七十塊錢的時候他爸爸能舍得一個月工資去給他買一樣玩具,買回來后他不喜歡就摔的粉碎,他爸爸自己躲起來傷心也不敢打他,因為他爺爺會護著他。他說他不想讓孩子也像他一樣,所以他總想在寶貝面前表現(xiàn)的嚴厲,不管該不該限制,他都想管一下。說他他就會生氣。寶爸的媽媽也很慣他,但多數(shù)是爺爺管。
這位爸爸其實很缺乏安全感。因為過去撫養(yǎng)人的溺愛,他在家里體驗到的成長環(huán)境和外界體驗到的事物差距太大,比如家里總是在對他說“好”,但一到了外面,事情就完全不一樣了。這讓他感受到?jīng)_突,并且無法自在地與外部世界相處。
我相信,走上工作崗位以后,他一定遇到了不少煩心事,所以才想要徹底改變對孩子的養(yǎng)育方式,但卻走了極端。
爸爸因此對孩子特別嚴格,自以為是“為了孩子好”,其實是爸爸把自己體驗到的無助和憤怒的情緒,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所以,原生家庭給這位爸爸帶去的影響,如今又“傳承”到了孩子身上,并且是負面的。想要破除這種影響的僵局,爸爸必須要先成長。
發(fā)現(xiàn)了嗎?真正用心體味就一定能發(fā)現(xiàn),育兒的過程,就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所以有人說,孩子具有療愈的功能。當然,要看我們有沒有勇氣去面對真正的那個自己。
家庭教育概述、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
所謂家庭教育就是在家里或家庭開展的教育。具體說,就是父母或長輩在家里開展的對子女實施的有目的、有計劃的影響活動。傳統(tǒng)上以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家庭教育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正規(guī)的課程、教材、教法、甚至認為家庭教育是隨意的。
這在某些情況下有一定的道理,但這樣理解家庭教育顯然不準確,甚至是錯誤的。因為家庭教育也是一種有目的的影響活動,盡管它沒有學校教育中那樣的教材,但它的內(nèi)容是固定的;盡管它不一定像學校那樣坐在教室中接受教育,但家庭處處是教室;盡管它的教學方法看上去“不專業(yè)”,但活潑的形式恰恰是家庭教育的特點;家庭教育的真諦是通過無形的方式實施有形的教育。然而,對特殊兒童而言,其家庭教育的某些內(nèi)容則體現(xiàn)出自己的特點。例如,聾兒的聽力語言訓練需要和學校教育相似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對此,特殊兒童的家長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家庭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公民,即把兒童培養(yǎng)成為國家、社會和家庭貢獻力量,自己生活幸福的守法的公民。
當然,不同的家庭,對教育目的的表述可能是不同的,但守法、健康快樂、幸福生活的目的不變。
對于特殊兒童而言,教育目的沒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具體的教育目標、內(nèi)容和措施上相應增加一些而已。
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
家庭教育的目的決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標和任務,然后才是決定選擇什么樣的內(nèi)容來實現(xiàn)這些目標和任務。
一般情況下,家庭教育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即令兒童身體健康、心理健康、潛能充分發(fā)展和遵紀守法。這四個方面又可以概括為三種具體任務,即健康身心、塑造人格和輔導功課。大體上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可以分成下列幾個方面。
1.塑造社會需要的內(nèi)容。社會需要的內(nèi)容的含義或范圍非常廣泛,大到法律法規(guī)的遵守,小到買東西排除都屬于這個范圍。
2.矯正缺陷和不良行為。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之一是祛邪扶正。那么,那些在兒童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缺陷行為和不良行為,如撒謊、偷盜等都是需要矯正和消除的。
3.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是養(yǎng)成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既是兒童上學后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基礎,也是他們將來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
4.文化知識的輔導。在兒童接受基礎教育的各個年級,文化知識的輔導已成為家庭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5.成家立業(yè)的內(nèi)容。成家立業(yè)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內(nèi)容之一,它包括的內(nèi)容很多,例如戀愛、婚姻的內(nèi)容,理財?shù)膬?nèi)容,生兒育女的內(nèi)容,處理家庭矛盾與關系的內(nèi)容等。
對特殊兒童而言,家庭教育還要加上一些針對不同兒童特點開展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內(nèi)容。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影響孩子的發(fā)展
和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一樣,Rick也很喜歡看電視。一天晚上,Rick在看《芝麻街》的電視節(jié)目,剛看到一半,爸爸從書房走出來對Rick說:“Rick,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了。按約定的作息時間,每天晚上九點你就該上床睡覺了?!盧ick有些不愿意,他對爸爸說:“爸爸,還有半個多小時就看完了,讓我看完再睡吧?!卑职謸u搖頭,還是堅持讓Rick關掉電視準備睡覺。正在Rick想要關掉電視時,他看到媽媽從臥室走了出來,趕緊抓住最后一根稻草,對媽媽撒嬌說:“媽媽,這個節(jié)目我看到一半,今天晚上能不能讓我晚一點睡覺啊?還有半個小時就看完了?!眿寢尶吹絉ick一副哀求的樣子,就說:“好吧,再讓你看多半個小時就睡覺?!盧ick轉(zhuǎn)過頭對爸爸說:“爸爸,媽媽同意我再看半個小時?!卑职譄o奈地嘆了一口氣,回到書房里去了。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Rick的爸爸和媽媽對Rick是否應該按約定的作息時間睡覺沒有一致的看法,Rick正好利用了爸爸、媽媽的這一不同意見,達到了自己繼續(xù)看電視的目的。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要求和方法出現(xiàn)不一致的情形并不少見,我們平時所說的嚴父慈母或“父親唱白臉,母親唱紅臉”就是這種不一致的體現(xiàn)。
家庭教育的不一致對孩子的發(fā)展會有什么影響?
1.見風使舵
由于年幼的孩子一般還缺乏自主性和意志力,而且,每個人都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因此,當父母對孩子提出不同要求時,孩子總會傾向于做出對自己有利的選擇。而當孩子主動提出要求時,也會衡量是找爸爸還是找媽媽,并可能在爸爸媽媽面前表達不同的內(nèi)容。見風使舵的性格特征,表面上看是“機靈”,但卻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2.削弱父母權(quán)威
Rick在看電視的問題上,由于有媽媽的認可而不接受爸爸的要求,但在另一件事情上,Rick可能會轉(zhuǎn)而接受爸爸的指示而拒絕媽媽的要求。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要求相互矛盾時,會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都不是正確的。因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教育威信逐漸被孩子自己對利益的權(quán)衡所取代。
3.引發(fā)夫妻矛盾
父母可能是由于個性差異、對孩子發(fā)展的認識差異等原因而導致對孩子教育要求不一致。但也有可能是為了討好孩子而否定配偶的教育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教育問題容易演變?yōu)榧彝サ臎_突,形成十分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家庭氛圍。
怎樣才能有效增進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呢?
1.及時溝通
夫妻之間要及時溝通,在達成較為一致的看法后,再向孩子提出來。例如,當Rick的媽媽聽到孩子的要求時,最好能問一下孩子:“那你爸爸的意見呢?”無論是否同意孩子接著看電視,都要讓孩子明白,這是爸爸、媽媽商量過一致的要求。
2.從兒童的角度出發(fā)
要從有利于兒童身心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協(xié)調(diào)夫妻之間的不同意見。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并比簡單地等于“夫唱婦隨”,而是要看教育要求和方式是否有利于孩子的發(fā)展。例如,如果Rick的父母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時間觀念和遵行制定的規(guī)則,那么,Rick的媽媽就不應該同意Rick看電視的要求。因此,夫妻雙方共同的價值觀和對孩子的認識,是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