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挨打,看我如何教育打人的娃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教育孩子筆記 中班孩子教育筆記 孩子挨打,看我如何教育打人的娃隨著天氣越來越熱帶女兒出門成了每天的必修課。因為家對面就是個體育場所以總會領著蓓蓓去那里玩。那天下午蓓蓓照例在場內四處跑動我在不遠處跟隨,看到小門外有個男孩跑了進來并朝著蓓蓓跑來,蓓蓓也跑了過去,小孩子嘛,看到小孩總是開心的,作為媽媽,我總是希望蓓蓓可以和更多的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之間的快樂有時候大人是無法給予的。
就在兩個小孩面對面時小男孩突然抬起手沖蓓蓓頭上用力“啪”拍了下去然后就是推蓓蓓,我被這一幕弄傻了,因為看著小男孩有四五歲的樣子所以根本沒提防這一出,女兒很少哭,即使現在也沒哭。沖過去,蹲下里,把瞪著驚恐眼神的蓓蓓攬入懷里,“哥哥和你玩呢,只是不小心太用力了”我用女兒或許根本聽不懂的話安慰著,只是胳膊更用力的摟了摟懷里的蓓蓓,我想,在女兒害怕的時候媽媽的懷抱永遠是最安全的港灣?!安桓掖蛉恕彪S著男孩姥姥的聲音我們各自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因為時間還早,體育場內人還不是特別多,我們便閑聊了起來,孩子四歲在上幼兒園,這時候我突然發(fā)現這個孩子有點眼熟,哦,想起來了,大約半個月前這個小男孩由媽媽領著也和蓓蓓玩過,當時沒玩一會也是推蓓蓓所以我就領著蓓蓓去別處了。恰巧孩子的姥姥遇到了認識的人,我便和孩子交流了起來。
“你在幼兒園打小朋友嗎?”“打呢”孩子歪著頭神氣的說?!耙院髣e打人好不好,打人的話別人不喜歡你了”“喜歡呢”孩子回答的很干脆。就在說話的時候小男孩忽然開始踩螞蟻玩,并拉著他奶奶的手叫著“踩螞蟻、踩螞蟻,踩死螞蟻”孩子的姥姥從臺階上站起來邊和熟人說著話邊用高跟鞋幫著外甥踩螞蟻……我頓時被雷的里嫩外焦?!澳阋遣人牢浵伭诵∥浵伨蜎]有媽媽了”我對著孩子說“沒有沒有去”。哦,額滴個神啊,這簡直是讓人無語啊。
或許是做老師的職業(yè)病,我竟然沒抱著蓓蓓離開而是選擇了和小男孩進行對話。在不住的鼓勵、夸獎、誘惑之后,小男孩居然一反剛開始的拒絕同意讓我用濕紙巾給他擦臟兮兮的小手和鼻涕。最后,兩個小家伙終于一起蹲在那里完了起來,而在這整個過程中孩子的姥姥始終坐在不遠處的臺階上和那個熟人說著話。
孩子對小動物的愛心、對伙伴的友善,這些難道不是需要我們大人好好引導的嗎?真希望這個幫著外甥踩螞蟻的姥姥能認識到這一點。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如何看待孩子間的打架行為
如何看待孩子間的打架行為孩子打架了,父母會怎么做呢?先來看看以下幾個父母常用的處理方式吧:
1、不管什么原因,先把自己的孩子批評一頓,并且教育孩子動手就是不對,面壁思過。
2、大聲制止孩子的哭聲,批評孩子的軟弱,記得下次怎么樣也要打回去。
3、拉著孩子去找另一個孩子,當面恐嚇另一個孩子不要再“欺負”自己的孩子,不然讓他好看。
4、直接去質問另一個孩子的父母,小孩子間的打架最后升級為大人間的矛盾。
當孩子間產生矛盾時,很多家長都會出現以上四個做法,這樣的處理方式要么就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要么就只是一味地護短,決不讓孩子受氣,這樣的態(tài)度不利于孩子培養(yǎng)正確的為人處世觀念,更會激化矛盾,產生更加激烈的沖突。
現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寶貝”,發(fā)現孩子發(fā)生沖突,家長往往要親自出馬,插手干預,并且都是護著,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吃一點點的虧。嚴格一些的家長則可能會先批評教育孩子,粗暴一些的家長就會讓孩子“以牙還牙”或直接出面去幫孩子討回“公道”。
孩子間的打架行為一般都出現在玩耍時,孩子們在一起難免會有些斗嘴吵架的,主要是因為現在的小孩子大都是嬌生慣養(yǎng),不懂得寬容和理解,再加上他們的競爭意識會比較強、自我控制能力差,所以發(fā)生矛盾也是在所難免。這時,家長如果能保持理智,不直接去干預孩子間的打架,不多去理論,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沒準過不了一會,他們就會“偃旗息鼓”,和好如初了。
當孩子在情緒上時,父母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給予孩子安慰和安全感,撫平孩子的情緒。父母不要著急去詢問事情的來由,等孩子情緒平穩(wěn)了,孩子就會主動地、比較客觀地去分析整件事情,不管是對還是錯,孩子都會欣然地去接受。如果孩子不愿說,也不要勉強他,也許是孩子的情緒還不夠穩(wěn)定,等過一兩天孩子的情緒穩(wěn)定了,再找機會和孩子一起去探討分析。父母穩(wěn)定的心態(tài)也是孩子健康成長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很多時候家長的態(tài)度會對孩子造成一種誤導,給孩子帶來很不好的影響。而家長如果在其中推波助瀾,錯誤地教育孩子,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解決方式。對孩子日后的成長非常不利。讓孩子在挫折中學會忍讓,在協(xié)調中學會與人合作,在磕碰中明白一些道理。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打架,家長的態(tài)度,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心理方向。讓孩子自己化解沖突,父母不要參與其中,如果能很好地解決,那對孩子的交往能力會有所提升。
家長不打罵孩子如何教育
不打罵孩子怎么教育孩子
1、多多了解孩子
在忙于生計的同時,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多了解孩子,與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師多多溝通,盡量對孩子在幼兒園和家庭中的表現有一個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誤解。這樣一旦孩子真有不聽話的時候,也能比較明白應該如何去引導孩子。
2、吸收教育
知識社會在變化,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也在變化,那么教養(yǎng)方式自然也要不斷進步。身為家長,就要責無旁貸地主動吸收教育新知。在傳統(tǒng)的親子教育方式中,多半是父母用權威來教育孩子,而打罵處罰更是權威教育的重要方法。吸收新知可以幫助家長跳出自己的成長經驗,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觀念。
3、耐心傾聽孩子
如果是氣急攻心的家長,在面對不聽管教的孩子時,通常最直接的反應就是破口大罵。建議爸爸媽媽們先冷靜下來,嘗試著多一分耐心,問問孩子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當家長的心思已經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并想辦法幫孩子解決問題時,也許就會發(fā)現孩子的行為其實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已經釋放掉了很多負面的情緒。
4、真正放下身段
有些家長總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tài)度來對待孩子。專家建議,家長真正放下身段,從內心尊重孩子,不要再用命令的口氣跟孩子說話,將孩子當做成人一樣給予尊重。不要總是對孩子說“不”,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如果孩子的年齡足夠大,表達能力沒有問題,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5、跟孩子講道理
除了平時的告誡之外,家長也要在實際的情境中教導孩子一定的道理。讓孩子有同理心,讓他從其他人的角度去體會一下,真正明白自己的行為會如何影響他人。至于解說道理的方式,則可依孩子的年齡來選擇講解的深度,特別小的孩子可以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進行。
6、讓孩子去體驗
如果孩子老是聽不進大人的話,那么在保證安全和沒有惡劣后果的前提下,家長也可以讓孩子自己會“自食惡果”的滋味。通過自身的切實體驗,孩子將能深刻領悟到家長的教導有多么正確和重要。
7、同孩子做協(xié)商
不要總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心意去生活,那么不只是孩子痛苦,就連大人也很痛苦。孩子也是人,當然有他自己想做的事,因此,同孩子做協(xié)商,各退一步也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想要跳沙發(fā),而家長卻有事情要思考的時候,就可以請孩子去臥室的床上跳,或者請他等一會再跳,或者等家長把事情處理完,再帶孩子去公園盡情地跳。
8、盛怒時不管教孩子
在極度憤怒的狀況下,家長肯定無法以理性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所以,當家長無論如何也平靜不下來的時候,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別的事,如打電話給朋友聊天、聽音樂等。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談談。
9、修正對孩子的期望
有時家長真的太過于求好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或許是家長自以為能夠做到,但實際上從來沒有做到過?。┮?,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zhí)、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家長如果真的要對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孩子的成長狀況,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
10、真誠對待孩子
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做溝通的時候,總是喜歡用指責或命令式的語氣,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親子之間的溝通應該是真誠而沒有距離的,家長可以很誠實地將自己的擔心或情緒解釋給孩子聽,讓孩子了解他的行為會讓你難過,或是會讓你擔心、懼怕。只要語氣是平和的、態(tài)度是真誠的,你就會發(fā)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
孩子挨打了 ,要不要教孩子還手
這的確是個讓人深思的問題,一但處理的方法不對,孩子就不僅僅是身體上受苦,很可能在心理上也會造成不可挽回的陰影,對今后的學習,生活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那么,孩子挨打了,到底要怎么辦呢?記得她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放學回家她挽起衣袖,指著胳膊上的一處牙印說今天被某某咬了一口。我當時很氣憤,都沒問事情的緣由就教她要怎么還擊。她聽了我的話問我,要是被老師看到了批評她怎么辦?我說又不是你先動的手,就是警察叔叔來了也要問誰先動手的。她聽了我的話,歪著頭想了想說:同學要玩她手里的玩具,她不肯給,同學才會咬她的。我一愣,發(fā)現事情并不是我想像的那樣孩子被欺負了,而是孩子剛到幼兒園過集體生活,還沒有適應,不知道要怎么去分享所得到的東西,也不知道在自己的要求沒被滿足時應怎么辦?知道了事情的經過,我摸著她的頭對她說:你現在已經是上幼兒園的小朋友了,你要學會去分享,那樣你才能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孩子上小學以后,挨打就不僅僅是你打我一掌的事情了:挨打會有不小心的碰擦,會有無意識的打鬧,也會有以大欺小的校園暴力。但不能每次都教她還手,還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只會把小孩子的矛盾升級成更大的矛盾,到那時他們就不會靜下心來去想對錯,只會以暴制暴,將來后悔就來不及了。碰到不小心的碰擦時你一句對不起,我一句沒關系;碰到無意識的打鬧時要接受安全教育的指引避免發(fā)生不必要的傷害;碰到校園暴力時要及時的告訴老師和家長,不能一味的忍讓,那樣終會讓自己受到更大的傷害。當然,打不還口,罵不還手那是懦弱的表現,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不能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傷害時還是遵循此理,必要的時候也要學會拿起法律武器解決問題。
所以家長在碰到孩子挨打的問題時要先冷靜對待,不要一來就指責孩子不對,那樣會讓孩子變的畏縮,膽怯,不自信,對孩子的身心發(fā)展也會有不好的影響。要學會跟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想法,事情的經過,再和孩子商量解決的辦法,以此讓孩子學會處理事情的方法,變得更加開朗,樂觀和自信。
如何打開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擁有豐富的想象力是一筆財富。家長用什么方法能開啟孩子的想象力呢?看看本文支招,用游戲和故事的方式開啟孩子的想象大門。
大家都聽說過想象這個概念,但是它究竟有什么含義?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有什么重要作用?能不能提高想象力?人們對這些問題不一定有太多的了解。
為了弄清什么叫想象,先得介紹一個概念——表象。表象是外界事物在人的頭腦中留下的影像,它們是很具體的、很形象的。
想象是在外界現實刺激的影響下,在頭腦中對記憶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從而形成和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比如說,我們讀古詩《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痹谖覀兡X子里就會出現一幅非常壯美的圖畫,而且每個人腦子里的圖畫都各不相同。這就是每個人想象的結果。每個人在想象的時候,都借助原來腦子里的表象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造。
在人的智力活動中,想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強烈的活躍的想象是偉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屬性。”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創(chuàng)立“相對論”,就是采取所謂“思想實驗法”,在充分發(fā)揮想象力的基礎上,經過嚴格的邏輯思維和嚴密的數學推導而成的。因之,有一位物理學家贊嘆愛因斯坦的成就時說:“作為一個發(fā)明家,他的力量和名聲,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想象力給他的鼓勵?!倍鴲垡蛩固棺约簞t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中小學生在學習各門課程中都要借助想象力。沒有想象力,很難理解教材中的圖形、圖畫,對教材中用描述方法表現的具體事物也很難知道它的具體樣子,寫作文干巴巴,不會有形象生動的描寫。想象力,還直接關系著一個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F實生活中的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
想象,包括有意想象和無意想象。無意想象,沒有自覺目的,信馬由韁,不需要付出努力,對智力發(fā)展意義不大。有意想象是有自覺目的,需要做出一定努力的想象,是人的智力活動的一部分。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從幾個方面努力
指導孩子豐富頭腦中表象的儲存
因為表象是想象的基礎材料,所以,誰頭腦中的表象積累得多,誰就有更多的進行想象的資源。在日常生活中,要啟發(fā)孩子多觀察、多記憶形象具體的東西。去博物館參觀,到郊區(qū)游覽,參觀各種公益活動,走親訪友等,都可以記住許許多多的表象。為了記得多,記得準,記得牢,可以請孩子用語言描述,或者家長與孩子相互描述。還可以通過寫日記,把頭腦中的表象再現出來。
文學作品、電影、電視,形象化的東西特別多,讓孩子有意識地留心各種各樣的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有利于增加表象的積累。
指導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的積累
想象以形象形式為主,但離不開語言材料,特別是需要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將想象的內容表述出來時,語言材料起重要作用。因此,要讓孩子擴大語言文字積累。比如,背誦的課文要記牢,要有一個文學名句、名段摘記本,隨時把閱讀中遇到的名句、名段摘抄下來,而且利用休閑時間翻閱。這樣在想象時,可以拓寬想象的天地,增加想象的細密程度和豐富程度,從而促進想象力的發(fā)展。
支持孩子參加課外興趣小組活動
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是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不論是音樂、舞蹈、美術、體育、書法,還是天文、地理、生物、化學、航模、艦模、電腦,每一種興趣小組活動都有大量的形象化的事物進入腦海,而且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才能完成活動任務。這對于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十分有益。當孩子們的興趣小組成果得到展示或者獲得表彰獎勵時,他們的積極性會更高,想象力會突飛猛進地發(fā)展。
鼓勵孩子編故事、講故事
孩子在小時候,喜歡編故事、講故事,有時講給小朋友聽,有時講給爸爸媽媽聽,有時還自言自語。家長應該看到這既是鍛煉表達能力的好機會,也是發(fā)展想象力的好機會。要積極鼓勵孩子,不要冷言冷語,更不能隨便阻止。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按照某個主題去編去講,適時地給以贊揚,指出不足。好的故事,讓孩子用筆記錄下來,不斷修改。天長日久,孩子的想象能力會越來越強。
筆者有兩個學生,他們小時候就喜歡編故事、寫故事,上高中時已有小說發(fā)表,一個寫科幻小說,一個寫學生題材小說。現在,他們都在大學當老師,同時是業(yè)余作家。
總之,為了發(fā)展孩子的智力,必須重視想象力的培養(yǎng),當孩子的頭腦插上想象翅膀時,他會飛翔得更高更遠。
育兒心得:如何對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現象
育兒心得:如何對待小班孩子的“打人”現象
我們班的寶寶能較好的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喜歡和老師小朋友們玩游戲,愿意和同伴交流。但是我們也發(fā)現有好幾個小朋友在和同伴交往時出現了“打人”的情況,這個問題引起了老師、家長的關注。有的爸爸媽媽很擔心的和老師交流,他們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里被別人欺負,或者自己的孩子去欺負別人。實這些情況在幼兒園里是孩子和同伴交往時一種常見的現象。
當孩子發(fā)生這種糾紛時,需要老師、家長仔細分辨原因,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和同伴交往。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孩子“打人”一般有以下這幾種原因:
一、不善言辭,表達不當
小班的孩子正處于直覺行動到具體形象思維的過渡階段,他們的認識很大程度上要依賴行動。同時,3歲幼兒的口語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與中班、大班相比還較差,他們也常常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需求。和其他同伴玩耍時,常把摸摸別人、碰碰別人,其他孩子認為這叫“打人”,其實,這是他“示好”的行為,寶寶并不喜歡攻擊別人,他還是喜歡和大家一起“玩”。
二、遇到挫折,不知如何處置
情緒對3歲幼兒的支配作用很大。他們容易激動,而且激動起來就難以控制。他們對成人表現出強烈的依戀。小班幼兒不僅依戀成人,而且伙伴之間的交往對他們的情緒也有很大影響。他們的認識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緒支配,他們的許多活動也都是“情緒化”的。當孩子遇到挫折(如被別人拒絕),常以打人表示其不滿的情緒。
三、要對方服從
寶寶喜歡游戲,就是因為他們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當成了游戲中的角色。這一特點在小班幼兒身上十分突出。小班的孩子與玩伴之間的游戲規(guī)則,常是“我懂我的玩法,不懂你的規(guī)則。想跟我玩,就要聽我的?!彪p方一旦意見相左,就大打出手了。
四、習慣性打人
每個孩子家庭教養(yǎng)的方式不一,有些家長(特別是祖輩)對孩子比較驕縱,發(fā)現孩子有打人的情況也不制止,甚至覺得孩子膽子大,以后不會吃虧。這樣就會造成一些孩子遇到爭執(zhí)時習慣性的去打人。
作為老師,對于爸爸媽媽們的擔心我能理解,這就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爸爸媽媽們通過和寶寶交流、老師溝通,了解情況后,對孩子進行幫助和指導,鼓勵“打人”的孩子認錯,唯有認錯,才有改錯的可能。告訴孩子,即使他犯錯,只要改正,永遠是爸媽的好孩子,爸媽還是永遠愛他。引導“被打”的孩子用合適的方式處理問題:可以告訴老師(家長)尋求幫助,可以大聲的警告“打人”的孩子,表達自己的不滿等等。同時,孩子就是家長的鏡子,為人父母,得多留意自己的言行。
教育專家:如何打破孩子教育中的限制性信念?
整理分享一些教育學者的孩子教育心得,希望可以對爸爸媽媽們正確教育孩子方面有所指引,下面分享如何打破限制性信念?
“我就是想讓他聽我的!”
莊稼長勢不好,農民從不責怪莊稼,而是在自己的種植方法上找原因。試問您是否經常苛責和埋怨自己精心培育的“莊稼”?您是否拔苗助長而不顧“莊稼”的成長壓力?
記得在一次研討會上,一位家長的一句話曾引起大家哄堂大笑--“我就是想讓他(孩子)聽我的!”。這位家長的潛意識告訴她,只要孩子絕對聽她的,才是可行的。所以她的行為陷入了一個難以自我掙脫的模式。這就是限制性的信念(limited belief)給她帶來了痛苦。
作為一名合格的家長也像曾子一樣“日三省吾身”,問問自己,我為孩子盡職盡責了嗎?我是否對孩子有足夠的信任?我是否以身作則以良好的行為來教化孩子?以下幾個問題和家朋友分享,以便共同反躬自省。
十問
1.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您會如何處理?
2.您經常贊許孩子嗎?每天幾次?怎樣贊許?
3.當您被孩子惹怒時您會怎么處理?
4.您認為孩子一定要聽話嗎?如果不聽話會怎么樣?
5.您經常打罵孩子嗎?打罵孩子有用嗎?會給孩子帶來什么影響?
6.您能列舉孩子的二十個優(yōu)點嗎?
7.您經常會在孩子和您說話的時候心不在焉嗎?
8.您會不會經常擁抱孩子并且表達您對他的感情?
9.您每天與孩子交談多長時間?
10.您對家長的職責是怎樣理解的?家長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什么角色?
家長這個舞臺上家長應該不斷地變換著自己的角色。有時候是慈父慈父,有時候是嚴厲師長,但更多的時候是孩子的朋友,孩子的合作伙伴,孩子的貼心教練。
國際著名教練Mr.Nick Force尼克·萊佛士先生說過,在中國也許很多家長不愿意放下管束者的架子,但是我們要想孩子將來有所成就,我們就不得不讓自己與孩子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也就是說我們要成為孩子的合作伙伴,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日常溝通中的摩擦和抵觸,孩子也會在缺乏力量行遇事不順時,主動和我們進行溝通交流以求化解之策,這樣我們做為教練型家長的價值也就體現出來了。
冠軍型孩子誕生于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中?
我們必須認識環(huán)境與孩子成長的潛在聯(lián)系,這里所指的環(huán)境是指軟性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自身所展現給孩子的一種態(tài)度和修養(yǎng)。
育兒知識:多動、沖動孩子愛打人,教師如何應對?
育兒知識:多動、沖動孩子愛打人,教師如何應對?
一、預防沖突法
避免學生間的沖突,預防是鍵。
1、規(guī)定班級文明用語,營造良好班級氛圍
多動傾向兒童,有時會受他人說話語氣的影響,而變的情緒激動,據理力爭。同樣一件事情,如果換一種語氣,用堅定而平和的態(tài)度,告訴他們哪里不對,應該怎么做,他們往往是能夠接受,并愿意配合做出改變的。
所以,教師要事先明確班級的用語要求,規(guī)定所有學生,要平心靜氣地說話,不說粗暴的、不文明的,讓對方反感或不愉快的話,從而營造良好班級氛圍。如果全班同學共同遵守,班級的氣氛很快就會變的平和。班級氛圍變好了,多動傾向兒童也會受之影響,變的平靜起來。
2、多動傾向兒童之間,減少接觸機會
多動傾向兒童遇到他人的責難、嘲笑、需要等待時,常常會控制不住情緒,而罵人或打人。例如,排隊時,前面人半天不動,他們就會忍不住去推。如果這時,遇到和他一樣沖動性高的孩子,沖突就更容易發(fā)生了。
為了減少以上沖突,教師在決定座位、排隊順序、分小組活動人員時,就要考慮如何安排,才能減少沖突。在多動傾向兒童旁邊、所在小組,盡量避免安排同樣多動或沖動的孩子。這樣可以防范于未然。
二、應對沖突法
面對已經發(fā)生的沖突,
教師要如何化解才有效呢?
1、保持冷靜,讓雙方說明原因
榊原洋一教授說,教師自己一定要先冷靜,并給雙方足夠的時間說明原因。
遇到沖突打成一團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兩人拉開,然后讓兩人各據一方,閉上眼睛數到十之后再問原由。教師唯有自己冷靜下來,平穩(wěn)思緒,才能處理得當。
2、公平對待,不偏袒
在大家都平靜下來之后,教師開始認真傾聽,鼓勵雙方分別說出事情的前因后果。如果碰到一方氣急敗壞一再打斷對方時,教師可以這樣提醒“就算聽到對自己不利、不舒服的話,也不用急著反駁。因為老師一定會給你們同樣說話的機會,所以不要著急。”
對沖突雙方做的不對的地方,教師要平和而堅定地指出,不偏袒任何一方。公平處理,是對平復雙方情緒最好的辦法之一。
3、引導孩子學會避免沖突
如果沖突發(fā)生的原因,是因為多動兒童采取沖動的態(tài)度而起的話,教師要明白,可能是孩子不太善于表達情緒。所以,教師要引導孩子說出感受,教授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的方法。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在動手打人前,把自己的心情說出來”。“你當時的心情是很憤怒,對嗎?”
如果是對方說了令人不快的話,引起沖突的,教師要引導孩子思考他人感受,學會換位思考。例如,可以對孩子說“如果你聽到對方這么說你,你會有什么感受?”“以后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這么說……?!?/p>
最后,如果能促使雙方互相道歉,并以握手表示和解就是最佳的。
4、思考工具單、角色扮演,促進孩子自我反思
面對沖突,教師可以提供給孩子思考工具單,協(xié)助孩子從各方面審視當時的情況,自己回顧、思索并寫下當時這樣做的好處與缺點,以及如何避免再次發(fā)生。
對小學高年級,甚至初中孩子,可以利用班會課、活動課等,讓另外兩個孩子把沖突重演出來。透過客觀化的過程,讓全班學生討論有哪些解決方法。透過這種方法,全班較容易達成共識,避免類似沖突發(fā)生。
教師唯有用正面的態(tài)度看待沖突,師生才能一起從中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如何處理孩子愛打小報告?
兒童為什么喜歡打小報告?
兒童心理學家杰瑞·維科夫解釋道,“打小報告使得一個孩子能占據上風,至少能在父母或老師面前獲得了有利地位?!贝蛐蟾孢€有著自身的積極方面:它可以揭示出學前兒童向你表達自己立場的欲望,孩子明白了規(guī)則的含義并且能夠明辨是非。不過,鑒于這一階段的孩子社交技能以及處理沖突的能力不足,所以他們會漂亮地選擇剎車,去做輕松的告密者。
如何處理孩子的小報告?
1.查明事情的真實情況
在你給孩子貼上告密者的標簽之前,先放緩腳步來把真相弄弄清楚。的確,孩子需要逐漸學會不打小報告,但是在孩子早年,這種行為也是孩子知道尋求幫助的一種手段。
還分辨不出什么信息是值得告密的,而什么是無關緊要的。例如,“爸爸,杰克在玩我的玩具汽車?!迸c“爸爸,杰克在大馬路上玩耍?!焙苊黠@,這兩種情況,前者只是惱人的情況,而后者則是危險的警告。父母需要做到的就是逐漸讓孩子區(qū)分這兩種情況,并且及時將有用的信息進行匯報。
2.不要使用賞罰
大多數情況下,寶寶告密都是屬于沒事找事,表達不滿的情況。因此父母切忌表揚告密者,而懲罰另一個孩子,這樣會給孩子誤導。孩子會在賞罰之中更加確信一點,那就是打小報告是正確的做法。
3.增加告密的代價
當孩子為小事而打小報告時,給孩子一些事情去做,這會自然地加重孩子的負擔,孩子便會知道以后不可以再這么做。例如,當孩子告訴你,“哥哥搶我的玩具?!迸c其立即做出回應,不如對孩子說,“你為什么不把哥哥的行為畫成一幅畫呢,我稍后會來看的?!焙⒆訒⒓匆庾R到,花那功夫去畫畫,不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4.探索備選方案
當孩子遭遇困境,父母需要向孩子給出備選方案,而不是任由孩子的告密行為。告訴孩子,“如果你能冷靜下來,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那么我給予你的幫助或許會更大。”隨后詢問孩子告密的動機,是為了讓父母或老師懲罰對方,還是本能地維護自己的權益?事情的真相如何?不如向孩子了解清楚后再做決定。父母可以遵循這樣的步驟:
首先告訴孩子,“我知道杰克拿你的玩具玩你很不開心?!?/p>
其次再告訴孩子,“那么如何讓杰克也了解你的感受呢?”
然后教會孩子使用語言明白地處理這一問題,“現在輪到我玩了嗎?”或者“我不喜歡你拿著我的玩具?!?/p>
最后,如果孩子的怨氣沒那么大,你也可以鼓勵孩子玩其他玩具,而不是執(zhí)著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