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心得: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點滴體會
發(fā)布時間:2020-10-06 家庭教育心得體會 幼師家訪心得體會范文 中班幼師教學心得體會育兒心得:交往能力培養(yǎng)的點滴體會
我的兒子元元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喜歡與小朋友玩,交朋友是他最大的興趣,對于這點我們做父母的感到很高興?;叵胍郧?,我們經常帶著他到外面去玩,一有空就帶他到戶外去散步呼吸新鮮的空氣,走進大自然。在玩耍的時候常會遇到別的小朋友,我總是鼓勵孩子與別的小朋友打招呼一起說說、玩玩,即便是不認識的,孩子不敢上前說,我總是說:“順順,這個小朋友很漂亮,他在干什么呀?你跟他一起去玩玩?!被蛘呓兴淹婢咚瓦^去,或者向別的孩子討要玩具,引導孩子與他人交往。這樣以來,孩子慢慢的喜歡與人交往了,不害怕陌生人了。在交往過程中,語言也得到了發(fā)展,在下次碰面的時候,還會熱情地打招呼,一來二去認識的人就多了。在我們居住的那幢樓都認識了我兒子,久而久之,他們樓上樓下的小朋友很熟悉了,成了好朋友。
我們做父母的總是從真、善、美的角度去引導孩子,教孩子說真話,引導孩子與人為善,給孩子以美感,美的享受。孩子是純真,純潔的,我們要努力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寬松的環(huán)境,是他們快樂、健康的生活,我想這是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零思考方案網 zHE135.com)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編輯推薦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心得體會
大家都知道,孩子人際交往的體驗,對以后的社會行為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良好的,積極的交往體驗,會讓孩子對他人更加尊重,友好,也能使孩子更好的適應環(huán)境和社會。你知道該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社交能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培養(yǎng)幼兒社交能力的心得,歡迎閱讀。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心得體會(一)
人要生存發(fā)展,就必須與他人發(fā)生進行交往,幼兒時期的交往,不僅能使幼兒更好的適應社會,對其健康成長也極為重要。但是,當今社會的大背景比較重視幼兒智力的發(fā)展,卻忽視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怎樣讓家長和老師理解培養(yǎng)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科學的指導孩子,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呢?
一、轉變觀念,重視幼兒社會交往的培養(yǎng)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過分關心,過度保護,使孩子產生過分的依賴感,缺乏獨立性,不善于交往。于是我借機利用家園欄、班級微信群、給家長發(fā)資料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yǎng)幼兒交往的辦法和技巧。
我首先肯定了每個孩子的優(yōu)點,告訴家長當今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幼兒的社會交往是實現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對孩子的個性、情感、認知等方面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有的家長一些不正確的想法和做法。這是,家長才意識到交往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性,紛紛表示一定盡力配合老師,共同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二、巧妙利用身邊的人和事,設身處地的誘導幼兒
前不久,班上有二個幼兒在糾紛時,一個孩子打到另一個孩子的鼻子,流了鼻血,這時,許多的孩子就開始起哄:“啊,天哪!叫老師不讓你回家?!薄敖泄簿謥碜ツ恪!薄敖欣蠋熤形绮蛔屇愠燥??!钡鹊???吹胶⒆右桓薄靶覟臉返湣钡谋砬楹汀奥渚率钡男膽B(tài),我組織大家討論:“如果你做錯了事,你希望得到老師和小朋友的批評還是諒解?為什么?”大家的回答都希望得到諒解,也保證下次不會在犯。老師有意的說:“不是吧,我剛才聽到的好像不是這樣,要不某某小朋友做錯了事,你們都要求老師對他進行懲罰,甚至要求老師不讓他回家?!甭犂蠋熢趺匆徽f,大家都你看我,我看你,低下了頭……。通過交談,我讓孩子們切身體驗了需要別人原諒時的心境。這樣,通過這種移情的教育方式,逐步改變了他們以往“落井下石”的心理,也使他們逐步懂得了原諒別人,學會了與人和諧相處。
三、讓幼兒在交往合作中感受到愉快的體驗
人是社會中的人,所以在與別人交往合作的過程會感到愉快,否則會感到寂寞和孤獨的。幼兒喜歡和同伴一起交往也是基于這種心理的需要。在幼兒的活動中,老師需要更多的注意積極的社會行為,注意通過每次活動,讓幼兒充分感受與同伴交往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從而激發(fā)幼兒進一步合作的內在動機,使合作行為更加穩(wěn)定、自覺化。例如:分組活動能使幼兒體驗到同伴多樣的情感、智慧和集體協(xié)作的力量,能經常考慮到共同的需要和目標,增強集體責任感。如建構游戲“高高的教學樓““美麗的小學”當幼兒看到一幢幢通過交流合作完成的高樓時,那種美好的情感體驗和自信心、自豪感悠然而起;提高幼兒在交往合作中的愉快體驗。如,合作游戲”背夾氣球跑“,幼兒一力無法完成,當只有與同伴齊心合力時,才能成功的到達終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通過這些具體的合作情景,不僅幫助幼兒逐漸習得交往合作的策略,也體會了合作的快樂和必要。
四、鼓勵和啟發(fā)幼兒自己解決交往沖突
在孩子們發(fā)生交往沖突和障礙時,我覺得作為教師不要急著參與評價和硬性指導,要讓幼兒自己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孩子們通過爭論、評價、以及七嘴八舌的討論等都會學會交往的新技能。孩子們在交往中發(fā)生沖突是很正常的,因此我在處理幼兒交往沖突時經常采取冷靜、淡化的態(tài)度,鼓勵和啟發(fā)幼兒自己解決問題,讓他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交往。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引導幼兒參加各種集體活動,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yǎng)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tài)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比绾卧谝蝗丈钪信囵B(yǎng)幼兒積極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如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是我們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心得體會(二)
幼兒社會性教育已得到廣泛的重視,幼兒時期的交往不僅能促進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同時對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在社會性交往的過程中,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交往方式,通過交往,能使幼兒了解和認識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提高人才素質的迫切要求。針對這些,在家庭中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重視社會性培養(yǎng)
有的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怕孩子受一點點傷。例如:孩子在家玩,不小心被椅子絆了一跤,哭了。姥姥看見了連忙過去打了打椅子,說:"打死你,打死你。"以這種方式來安慰孩子。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以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的習慣。只要誰讓他不開心,他就會打誰。孩子是生活在社會里的,也要長大的,他們以后也需要面臨種種困難和挫折,不能一輩子依靠成人,在家人的庇護下成長。以后的孩子競爭更為激烈,他們不僅比才能,會彈鋼琴、會畫畫、會英語……,還要比心理素質和社會性能力,要能面對困難,挫折和與種種人較好地交往。所以,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從幼兒期開始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性行為,教孩子學會正確地處事方法,要告訴孩子:“不要怕,勇敢一些,想想為什么會這樣,怎樣才能解決?”在一次次挫折中鍛煉他們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使他們在未來社會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根據幼兒模仿能力,鍛煉社會交往技能
模仿是幼兒在交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同時又是孩子的主要模仿對象,所以面對幼兒,家長首先要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給幼兒一個學習的榜樣。用良好的行為去影響孩子,那么孩子也會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但有的家長圖清靜,省力氣,不喜歡孩子帶其他伙伴到自己家玩,有的家長受自己性格影響,不好客,不熱情,這種作法直接影響了孩子的交往能力。為了給孩子提供交往的機會,讓幼兒學會交往,家長首先要作出表率。如:孩子的同伴來家里玩,家長要熱情接待、倒水、給水果或飲料喝,也可以簡單的交談,等小客人走時,要客氣送別,歡迎下次再來。這樣做實質是給孩子作出了表率,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有了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后,家長還要為幼兒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家中來客人,要有禮貌地打招呼和交談,如果有小伙伴同往,要鼓勵孩子拿出玩具和小伙伴一起玩,這樣,不僅培養(yǎng)了幼兒的交往能力,也使幼兒在交往中學習禮貌待人,學會了社會交往的技能和許多本領。
三、利用游戲活動,增加社會交往經驗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的喜愛活動,同時,也是互相交往的最好方式。它使幼兒在玩中主動學,使幼兒逐漸接觸同伴,并愿意和有計劃去交往,家長可以為幼兒創(chuàng)設這樣的氣氛,帶孩子或邀請鄰居家的孩子帶自家玩,到戶外參與幼兒的游戲,玩中給孩子提出要求,使孩子在游戲活動中體驗一起玩的樂趣。如:玩沙,要告訴孩子善待別人,和伙伴友好相處;如一起玩玩具時,不要爭,不要搶,要學會玩和謙讓,孩子這樣做了,其他小朋友也會這樣做,時間長了,同伴就會建立起一種和諧、親密的關系。再如,家長和孩子共同玩角色游戲時,家長扮客人或主人,在敲門中使孩子懂得了怎樣接待人,一個細微的舉止,一句“請進、請坐、你是誰……”既發(fā)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又使孩子學會了合作,增加了社會交往的經驗。
四、通過社會活動,促進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首先,幫助幼兒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為幼兒創(chuàng)造機會。如:外出游玩時,看到有困難的人或老人、盲人,家長可以給孩子創(chuàng)造機會,啟發(fā)幼兒去接觸這些人,由孩子去幫助他人,既培養(yǎng)了同情心,也鞏固了禮貌用語,同時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礎,使孩子學會了同情、支持與關愛;同伴間的交往有助于矯正幼兒自私、任性的行為,因為一個自私任性的幼兒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贏得大家的喜愛,就必須懂得分享與自控。如,孩子過生日就可以邀請小伙伴或親戚來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樂,一起游戲、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歡聚中體驗分享的樂趣。又如:過新年,走親串友時,帶著孩子拜個年,說上祝福的話,讓孩子與不同對象進行交流,有效的促進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五、擴大范圍,走出家庭,增強社交能力
人 是生活性動物,早晚要走出家門,面向大千世界,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的家長,不能只望子成龍,一味開發(fā)智力,而忽視了幼兒的交往,使幼兒形成了過于依戀家人、任性孤僻等不良行為,影響與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家長應經常帶幼兒外出散步游玩,陶冶情操,感受大自然的美,并引導幼兒觀察周圍人的生活,鼓勵幼兒與他們簡單的交往,如:到超市或商場購物,鼓勵幼兒去向售貨員說明想買的東西,選好后,并能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去交款,購回所買的東西后,會說:“謝謝,再見”。這樣,既培養(yǎng)了幼兒的獨立性,也增進了與人交往的能力。
六、耐心教育,講究藝術,激發(fā)社會性情感
在培養(yǎng)幼兒社會性行為的過程中,不能采用威脅恐嚇、哄騙利誘、諷刺挖苦,甚至體罰、變相體罰等方法。這會給幼兒身心成長帶來創(chuàng)傷,不僅沒有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而且還會染上一些壞毛病:膽小、不自信、自卑等等。比如:有的孩子比較膽小,不愿意與人打招呼不愿意與人打招呼,甚至交往。見到陌生人不敢說話,感到害怕!針對這種情況,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批評指責,怪孩子沒有出息,甚至訓斥說:"怎么象啞巴呀?不會說話呀?見到人怎么不叫人呀?在這樣子,就不要你啦!"或者對孩子說一些恐嚇的話,那么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小,甚至以后還會出現自閉的癥狀!為了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要用榜樣、說服、鼓勵的方法,堅持從正面向幼兒講情道理,進行引導。但在要求幼兒做什么,不做什么時,常會發(fā)生“危機”,即幼兒任性,無理取鬧等,這就需要家長耐心地教育。說服并不是枯燥的說教,向幼兒一本正經地說大道理,幼兒不愛聽也聽不懂,要使說明有成效,就需要講究教育藝術。如:運用故事,兒歌等形式。不能強行要求,否則教育事半功倍。
幼兒是他們自身情感的主體,在教育影響下,幼兒可以逐步做到情緒穩(wěn)定,并形成積極的健康的心境。這樣,幼兒良好的社會性情感就會產生并發(fā)展起來。
未來的社會是一個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來說極為重要,它需要家長們做個有心人,共同為幼兒創(chuàng)設各種交往的機會,耐心的指導,與幼兒園配合,密切聯(lián)系,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通過我們多渠道的工作,孩子們一定會很出色,會成為具有較強交往能力的二十一世紀的棟梁。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心得體會(三)
社會性交往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也是一種實際操作能力。當孩子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并沒有帶來自身和他人的任何先見,他們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認識自己并認識他人的,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學會表現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溝通,建立友誼。
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及游戲的發(fā)展水平看,三歲半以后的幼兒很需要找同伴共同完了,這是團體生活的開始, 這個時期是培養(yǎng)幼兒互相合作的重要時期。但是,由于現代孩子的玩耍中去少了“與朋友的交往”。
一、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必須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
良好的環(huán)境就象孕育生命的土壤,沒有土壤給予的養(yǎng)分再美的花朵也不能生長。著名的人類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布郎分布倫納認為:“個體發(fā)展的環(huán)境是由一個從小到大層層擴散的、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每一個系統(tǒng)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個體施以影響?!蔽覀儜浞肿⒁獾江h(huán)境對幼兒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通過塑造環(huán)境更好的塑造人。
二、通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教學活動,拓寬、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一)采用課堂教學形式,教給幼兒一定的交往行為手段與技能,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充分利用游戲活動,幫助幼兒加深體驗,進行交往語言的遷移。在教學活動中,幼兒已學會一些交往語言,老師在游戲中引導幼兒進行遷移,有助于促進幼兒語言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是他們主動自愿的一種活動。對剛入園的小班幼兒來說,“家”是他們主要的生活場所和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幼兒認為最安全的地方,為此,我們開設了幾個“娃娃家”,讓幼兒模仿“家”中的角色在活動中與同伴交往,隨著幼兒知識經驗的增多以及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幼兒自選活動的內容逐漸增多,涉及的范圍也逐漸擴大。如“超市”、“商店”、“醫(yī)院”、“銀行”等都成為幼兒游戲的內容。在游戲活動中,教師可適時添加游戲彩練,設置游戲障礙,使幼兒的游戲內容更加豐富,不斷擴大交往范圍。如“娃娃家”,開始由“家”內的“爸爸”、“媽媽”、“孩子”三人之間的交往,發(fā)展到“家”中來客人,到“家”與“家”(鄰居)之間的交往,到帶“孩子”出去進行交往(如買東西、去醫(yī)院看?。┑?,幼兒在交往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解決沖突的方法和友好行為。
(三)在生活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能力。生活活動中發(fā)生的社會交往是最大量的、真實的、自然的。例如洗手、喝水是否按順序進行;當同伴遇到困難時是否主動用動作、語言去幫助他,幼兒在這些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教師要善于觀察,即使運用隨機教育和個別教育,對幼兒進行正面的鼓勵和引導,如請膽小的幼兒到別的班級借東西等。教師要為每個幼兒創(chuàng)造、提供交往的機會,如大家輪流當值日生等。在生活活動中,教師同時要重視培養(yǎng)分享、助人、謙讓等友好行為和講禮貌、誠實、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等文明行為習慣,這對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通過教給幼兒基本的社會交往技巧、全方位實施情商教育
我們在一日生活中發(fā)現,部分幼兒是很愿意和人交往的,但由于缺乏交往的技能、技巧,采取不正當的交往方式,因而事與愿違,達不到交流的目的。如有的幼兒用拍別人的肩和背來打招呼,或是為了玩具與同伴爭搶不休,還有的推推扭扭,甚至互不相讓,大打出手,傷害同伴。這就要求教師教會幼兒掌握和運用各種良好的交往技能,提高交往能力。我們指導幼兒在交往過程中學會使用禮貌用語。如入園和離園時向同伴問好、道別,平時遇到困難,需要幫助時用“請、謝謝”等等,使幼兒知道只有懂禮貌的孩子,別人才愿意和你一起玩,互相間才能成為好朋友。針對交往過程二、三個幼兒爭搶玩具的現象,組織幼兒討論,讓幼兒想出解決的辦法,并悟出其中的道理:“一起玩,交換玩,先讓年齡小的同伴玩,或先讓女同伴玩等,并督促,鼓勵幼兒自行解決類似的問題”。
為了讓幼兒盡快融入群體之中,培養(yǎng)較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我們針對幼兒交往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較差的具體情況,確定情商教育培養(yǎng)計劃,對幼兒實施了全方位的情商教育。首先,從培養(yǎng)幼兒“辨認自己的情緒”入手,讓幼兒了解自己的需要以及自己的喜怒哀樂。其次,引導幼兒了解他人的情緒,指導幼兒觀察同伴的表情、動作、表達情緒的不同方式等,了解別人的情緒需要。在此基礎上學會以不同的方式同不同的同伴交往。再者,對自制力較差的幼兒進行自我克制、延遲滿足的行為指導。
四、家園同步教育,強化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幼兒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幼兒園和家庭共育。尤其是對幼兒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更需要幼兒園與家庭密切配合,協(xié)同教育,形成合力。如今大部分家長比較注重幼兒個體智力的發(fā)展,忽視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幫助家長,使他們認識到社會交往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性,為孩子創(chuàng)設交往條件,幫助孩子學會交往。
采用社區(qū)活動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為了擴大幼兒交往的范圍,我園充分利用社區(qū)里的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使幼兒能在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中與父母、教師、同伴以外的人交往,把在幼兒園所學的交往知識和方法,到社區(qū)活動中加以運用和強化。
總之,人際交往的能力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培養(yǎng)的,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漸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tài)度。未來的社會是開放的、互助的社會,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對一個人的一生極為重要。相信只要我們多觀察、多留心,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潛心研究、總結,讓我們的孩子在交往中多一分魅力,少一分怯懦;多一分合作,少一分霸道;多一分成熟,少一分稚嫩;多一分豁達,少一分孤獨。相信他們都會成為能適應社會、能與人愉快的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人。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心得體會(四)
作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高度重視對未來人才的教育和培養(yǎng)。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在生活的各個領域中越來越需要人們具備與人合作與交流的品質。善于與他人合作、交流是時代的要求,更是幼兒日后生存和發(fā)展所必備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際關系交往能力??梢?,培養(yǎng)人的交往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它順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也是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當代的幼兒是21世紀的主人,新世紀對新一代人才有更高的要求,他們不僅要有聰慧的頭腦,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更要有適應現代化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所以我認為早期教育中應從小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通過日常生活和幼兒園教育引導幼兒主動、積極與他人交往,發(fā)展幼兒的自主、探索、合作等現代人類所必須具備的良好品質。作為教師和家長應為幼兒創(chuàng)設有利于他們社會交往的條件,讓幼兒在生活中鍛煉和發(fā)展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無疑是相當有必要的。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作為幼兒教師的我,現結合實際,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1.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交往環(huán)境幼兒期是社會交往開始形成和發(fā)展的萌芽期。
促進幼兒社會交往及人際交往關系到幼兒成長后能否與社會、團體、他人之間建立良好、協(xié)調的關系,日后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以良好的個性積極地影響社會。從當今幼兒的心理發(fā)展角度看,一方面由于現在的幼兒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十分優(yōu)越,受寵愛、嬌生慣養(yǎng),表現出任性、自私、不關心他人、事事占先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結構越趨縮小,同時居住環(huán)境也趨向于封閉型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使得幼兒社會交往的發(fā)展受到一定的阻礙。在這樣的時期,我們應為幼兒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交往環(huán)境,幫助他們克服任性、以自我為中心等不良的人際交往傾向,教給他們社會交往的基本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如可利用親子活動、家園開放日活動設計生動、有趣且富有思想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區(qū)域活動,為幼兒提供自主交往的機會,發(fā)展交往意識。另外,同伴交往是幼兒人際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兒學習社會交往的初始階段。幼兒與同伴、特別是同齡人的交往,對于幼兒掌握社會交往的本領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社會活動環(huán)境,并充分提供幼兒與同伴自由交往的機會,例如:幼兒在結構活動中,與其他幼兒共同使用玩具和材料,交流思想和情感,共同遵守活動規(guī)則,就可使他們逐漸形成與同伴交往的合作意識和行為。并在交往中不斷得到體驗和感愛,激發(fā)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和動機,從而使良好的交往需要得到保持、延續(xù)和發(fā)展。同時在實際交往中,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消除或改進某些不良的行為趨向。從而使幼兒的交往能力得到發(fā)展和提高。因此,在生活中營造一個融洽、和諧的環(huán)境氛圍,能有效地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發(fā)展。
2.在日常交往活動中鍛煉、培養(yǎng)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也是在矛盾、挫折、挑戰(zhàn)中成長的。
幼兒與同伴交往總是要接觸一些事物,遇到一些問題,倘若孩子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不會解決問題,就會給進一步交往帶來困難。這就要求老師平時注意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培養(yǎng)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如給孩子講故事,根據故事內容提問,讓幼兒回答。又如帶孩子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若孩子具有一定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交往過程中得心應手。教師還可以利用幼兒之間發(fā)生沖突或爭執(zhí)的機會,啟發(fā)幼兒提出許多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去應用和實踐。例如:當小明報怨強強不讓他玩小汽車時,教師可以啟發(fā)他: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辦法之一是先去玩一會兒別的;或是好好說清楚自己的愿望;或提出一些交換其它玩具的條件;也可以雙方共同制訂規(guī)則,然后公正地執(zhí)行……等等。教師應時常引導幼兒對可能發(fā)生的沖突進行討論,提出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他們自己想辦法,自己去解決沖突。
3.促進幼兒與他人的交往活動,讓積極情感貫穿與幼兒交往活動的始終交往技能的培養(yǎng)應滲透于一日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愉快的交往經驗可以提高幼兒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強又會引發(fā)更強的交往主動性,兩者相互促進,形成良性循環(huán)。如在開展活動"感恩的心"中,幼兒在與幼兒園內的其他工作人員主動接觸,通過觀察別人的勞動、與他們交談等活動,引發(fā)幼兒尊重他人勞動的同時,也增加了與他人交往的經驗。在參觀"小超市"、"農業(yè)園"等活動中,幼兒一方面了解了自己所不清楚的行業(yè),另一方面通過與工作人員的談話可以有效的增加交往的能力。作為教師應該給幼兒提供能夠實現自主交往的機會,發(fā)揮各種環(huán)境的作用,讓幼兒從中提高認識能力和交往能力,促進幼兒逐步從個體化向社會化發(fā)展。
總之,幼兒期社會交往問題已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會的重視,新時代要求人的全面發(fā)展,更要有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所需要的交往能力。每個人的交往能力都是在與他人、與社會交往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發(fā)展起來的。在生活中注重培養(yǎng)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是現代教育新理念的又一主題。我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擔負著培養(yǎng)跨世紀社會人才的重任,深感意義重大,任務堅峻。在此,我相信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將會得到更大的發(fā)展, 未來的人才素質將會得到更大的提高,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和諧、昌盛。
育兒知識: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育兒知識: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交往合作能力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人最重要的素質之一,幼兒期是孩子良好品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幼兒只有學會了交往才會為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幼兒學會交往不僅是幼兒園老師的任務,也是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通過家園共育培養(yǎng)幼兒的交往合作能力,讓孩子學會與他人合作、共享呢?
1、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家庭交往環(huán)境
在家庭中應創(chuàng)造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父母應當成為孩子的朋友,要讓孩子敢說、愛說,有機會說話。適當地讓孩子參與成人的某些討論,有利于樹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敢于與成人交往。家庭中有關孩子的一些問題,應該聽聽孩子的意見,看看孩子的想法,不要一味地只是家長說了才算。
2、給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家長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到外面去串門,找小伙伴玩耍,允許自己的孩子邀請小伙子伴到家里來作客。并指導孩子怎樣和同伴一起玩。例如,別的小朋友上門來玩耍,家長要講表示歡迎的話,消除他的恐懼心理,還要叫自己的孩子拿出好吃的好玩的東西和他一起分享。留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和小朋友們一起交往,得到更多的交往機會,體驗到和同伴交往的樂趣。
3、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
首先,培養(yǎng)孩子的禮貌習慣,學會尊重別人,平等待人。告訴孩子只有懂得禮貌的人,別人才愿意和他一起玩耍,也才肯把心愛的玩具給他玩。對孩子在活動中禮貌語言用得好的時候要及時進行鼓勵表揚,強化孩子的禮貌行為,形成良好的禮貌習慣。
其次,讓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在交往中,遇到與自己意愿相悖的事,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忍讓,與同伴友好合作,暫時克制自己的愿望,服從多數人的意。在與同伴交往中不能獨占,指導孩子樂意把自己的美食和心愛的玩具和小朋友共同分享,這樣的孩子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歡。
最后,在活動和游戲中能遵守規(guī)則。孩子們在交往時,會自己制定一些規(guī)則來約束每個人的行為,誰破壞了這些規(guī)則,誰就會受到集體的排斥。只有自覺遵守集體規(guī)則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喜愛,也才會有更多的朋友和他一起玩。
如果家長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交往愿望,教給他們的交往技能,對孩子來說將是終身受益的
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
一位成功學專家曾說:"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系非常好。"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值得家長重視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呢?下面幾點建議可供你參考:
1、創(chuàng)造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
家長不能擺出"長道尊嚴"的面孔訓斥孩子。家庭中的大事,孩子可以知道的應該讓孩子知道,適當地讓孩子"參政議政"。家庭中涉及到孩子的問題,更應想到孩子,聽聽他們的意見。其次,要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外出作客時,盡可能帶孩子參加;家中有客來,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倒茶、談話……不要一味地將孩子趕走。
2、鼓勵孩子走出家門
交往的技能只有在與人交往中才能學會。家長應該盡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廣交朋友,如:讓孩子去找伙伴玩,邀請鄰居家的小孩子、同班同學來家做客。心理學家指出,同伴對指導或訓練兒童掌握社會交往技能,幫助孩子走出孤獨具有特殊作用,因為這種技能,兒童是無法在成年人那里學到的。
3、教給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輪流、協(xié)商、合作等,需要家長在潛移默化中傳授給孩子。一位品學兼優(yōu)的孩子說:小時候媽媽給她講的一個故事她終身不忘。故事是這樣的:
一個女孩走過一片草地,看見一只蝴蝶被荊棘弄傷了,她小心翼翼地為它拔掉刺,讓它飛向大自然。后來蝴蝶為了報恩化做一位仙女,向小女孩說:"因為你很仁慈,請你許個愿,我將讓它實現。"小女孩想了一會說:"我希望快樂。"于是仙女彎下腰來在她耳邊悄悄細語一番,然后消失無跡。小女孩果真很快樂地度過一生。她年老時,鄰人要求她:"請告訴我們吧,仙女到底說了什么?"她只是笑著說:"仙女告訴我,我周圍的每個人,都需要我的關懷。"
這位孩子的母親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教孩子學會關懷別人--這正是與他人積極相處、培養(yǎng)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根本。
4、鼓勵孩子的每一點進步
在你的悉心幫助下,我相信,你的女兒在與他人交往時一定會有明顯的進步,一見陌生人就膽怯退縮不敢說話等情況一定會有所改變。但這時候,別忘了,你還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要做:及時去發(fā)現孩子的每一點變化--課堂上勇敢地舉手發(fā)言,第一次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熱情邀請同學來自己家做客,向一個陌生人微笑致意,購物時學著討價還價,同情弱者,幫助他人--所有這一切,你要隨時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并持續(xù)不斷地鼓勵她。如此堅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現而倍感欣慰。
幼兒動手能力培養(yǎng)心得體會
幼兒動手能力培養(yǎng)心得體會
獻給在育兒戰(zhàn)線上的爸爸媽媽們,共勉。
今晚是豆豆升小班后的第一個家長會,很榮幸將于爸爸媽媽們分享交流孩子動手能力培養(yǎng)的心得體會,其實要說育兒經驗,我也還處在摸爬滾打中磕得鼻青臉腫的階段,其他爸爸媽媽肯定都比我豐富,今晚不才,就班門弄斧下,和大家分享下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耐心的陪伴。在智能手機橫行,低頭一族遍地的當下,很多家庭可能都會出現人手一機各自嗨,咫尺天涯互不睬的現象,甚至小朋友也深陷這個怪相,忙著打游戲,看視頻,不亦樂乎。其實,我覺得,有些幼兒APP固然能讓孩子們學到很多東西,但爸爸媽媽的陪伴更有益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昨天,和單位同事聊起課余時間孩子在家里玩什么,我說我們家基本不看電視、不看手機,有時候我們看個短信,豆豆還會及時提醒:眼睛會近視的,不要看。同事說,那不是很無聊啊,這個殘酷的規(guī)矩肯定是我訂的。這都用上“殘酷”這個形容詞了,幸好是親媽。其實,要說我們家的節(jié)目,每天都很豐富的,就缺時間不夠用。畫畫、拼圖、做手工;運動、積木、講故事;有時候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們還自編自演來個情景劇,我想,我們家豆豆對“快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這句話最有發(fā)言權,因為每晚半個小時的“故事時間”后,上床睡覺總是磨磨蹭蹭,依依不舍。所以,即使再忙,也多給孩子一點耐心的陪伴吧,不經意間,聰慧的孩子們會從爸爸媽媽身上學到很多很多你想不到的東西。正如成長總是不經意的。
二、安靜的等待。有一個詞說得好,“靜待花開”,我覺得等待孩子的進步就該懷著這種心情。豆豆從小就喜歡拼圖,從2片的到100片,從平面的到立體的,我們家的拼圖是換了一茬又一茬。由于圖片數量太多,有時豆豆一時找不到她想要的,就會向我求救,當然,即使看到了,我也不會直接告訴她,最多給點提示,比如:根據連接處的圖案、顏色去找吧,然后,就是等待,即使過程再長。有時候,遇到吃飯的點,為了趕時間,外婆會急著幫她找出來,一般我都會制止,因為我覺得這會阻礙孩子思維的拓展,無形中增加她對獨自解決困難的惰性和畏懼。在一旁安靜地等待,也是另一種對孩子的肯定。
三、溫暖的鼓勵。和豆豆一起玩折紙,鑒于我自己也不太理解虛線、實線之間的轉換、折疊,我會坦誠地告訴豆豆,這個媽媽也不太會,但我們可以根據書上的提示圖案一起學習,把小方紙變成可愛的動物。豆豆不太喜歡我?guī)兔?,每一個折痕她都要疊,有些難度較大,涉及到空間轉換,她也仍會一絲不茍地模仿我的動作自己去摸索,看著她一遍一遍搗騰,最后還是不成形,瀕臨放棄,我會及時告訴她,我們家豆豆自己的小作品自己做,不需要媽媽的幫忙,很棒,等爸爸回來,我一定要告訴他。得到肯定和鼓勵后,豆豆又笑彎了眼睛,“媽媽,我自己會疊的”。有時候,盡管她也想把邊邊角角對整齊,但還是會參差不齊,雖然最后的作品沒有我做得精致,但不失為憨態(tài)可掬,甚至,疊著疊著,會演變成另外一個事物,讓人忍俊不禁,這時,我也會給她一個大拇指肯定她,“媽媽怎么想不到這樣也能疊呢,還是豆豆的小腦袋聰明?!笨粗教幷故咀髌房蓯鄣膰N瑟樣,心里滿滿的欣慰。
四、執(zhí)著的堅持。我一直覺得豆豆在家的自我服務能力有待提高,學校里會自己吃飯,穿鞋,但在家里自己動手的意識就比較薄弱,依賴性較大??赡苤拔覀兊膽B(tài)度給了她誤導,比如,早上時間比較緊張,為了不遲到,我們會幫助她穿衣服、刷牙、洗臉、喂飯,久而久之,豆豆就形成了一種認識,只要我磨蹭著,媽媽、外婆就會幫我的,或者撒個嬌,就可以偷懶了,為了改變這種狀態(tài),近兩個星期,我們家痛下決心,開展嚴格的整治工作,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刷牙、洗臉、吃飯都要自己動手,明確告訴她哭、磨蹭、拖延時間都是沒用的,開始幾天,遇到來自外婆那的阻力比較大,一大早就把孩子弄哭外婆舍不得。有一次,吃晚飯,豆豆不肯自己動手吃,我批評得有點嚴厲,最后把她的飯碗拿走了,跟她說,“不吃飯沒關系,等下除了水什么都不能吃,因為你不餓呀,今天晚上你的身體沒吸收到營養(yǎng),晚上就不會長大了?!焙髞?,爸爸配合地偷了我“藏”起來的飯,陪著豆豆吃完。第二天,外婆告訴我,豆豆說夢話了,說,這是我的,不要拿走我的飯。我當時很心酸,覺得特別對不起她,沒有控制好情緒,或許當時我再克制下,豆豆就被感化了,自己動手了呢。之后我跟豆豆道歉,告訴她,媽媽發(fā)脾氣不對,豆豆不喜歡媽媽發(fā)脾氣,媽媽也不喜歡豆豆發(fā)脾氣,我們以后有事好好說,而且媽媽批評豆豆的時候聲音有點大,聲音大的時候媽媽牙齒都痛了。之后有幾次,我嗓門大點,豆豆都會提醒我,媽媽你批評我的聲音不要那么響,牙齒要痛的??扌Σ坏玫耐瑫r,我也是倍感溫暖的,在我們全家的努力下,一個禮拜后的現在,豆豆基本不會要求我們幫忙了,都會自覺去做,今天早上起床后,豆豆第一次主動提醒我,“媽媽我要刷牙了,幫我準備準備?!备冻隹傆惺斋@,盡管這個艱辛而漫長的過程會時不時打擊得我們遍體鱗傷,隨時滋生放棄的念頭,但我相信,奇跡就躲在我們最后的一絲堅持身后。
其實,我們見證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我們自己再成長的過程,身為爸爸媽媽,我們都有忙碌不完的工作,操心不完的瑣事,在遺憾沒有時間陪伴孩子的時候,是否能想一下,我們曾經也是孩子,當初的我們最渴望什么,或許就能找到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了。
育兒征文一等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育兒征文一等獎: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社交需求從幼兒早期就開始了,很小的幼兒就渴望跟同伴玩耍,跟同伴交往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可以使小孩不一昧膩著父母,能有自己的小天地,能有自己的主見,對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孩子們在交往大多體現在游戲之中,游戲中的小朋友之間也需要溝通、運動、組織、協(xié)調,這對于他們的語言能力、身體素質發(fā)展、個性養(yǎng)成都大有禆益,因此,應積極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這一點在大班時顯得更為迫切,因為一進小學,意味著全新的環(huán)境、全新的老師和同學,良好的交往能力能使他們更快的融入新的生活,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們的交往能力呢?
首先,家長要做好表率,與人為善,與周圍的鄰居和同事保持良好的關系,有健康的社交圈,實際生活中不難發(fā)現,在幼兒園受歡迎的幼兒,其父母一般也是受歡迎的人,這是因為孩子們在家庭之中,接觸社會的維度要比幼兒園廣,父母與他人交往,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正面影響多就好,負責影響多就差,因此,家長們在有孩子的場合時,與陌生人打交道要積極主動,與相熟的朋友打交道則應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
其次,鼓勵孩子多交朋友,不要固定一個玩伴。孩子的朋友越多,交往能力便越強,交往能力越強,朋友便越多,這是一個良性循環(huán),這就要求家長能正確引導、多加鼓勵,我們自孩子出生起住在單位的宿舍區(qū),都是熟人,孩子與其他同齡人一起長大,都是朋友,上班不太忙時,有時我會帶孩子到辦公室去,與大人們打打交道,開始她有些怕,后來便沒問題了;孩子五歲時,我們搬到現在居住的小區(qū),開始孩子很苦惱,說沒有朋友,我們便鼓勵她在別的小朋友玩耍時,主動參與進去,雖然有時會碰些釘子,但最終都成了好朋友?,F在,孩子在小區(qū)散步或游樂場玩時,如果有自己不認識的小朋友,她會主動去打招呼,開始的話題往往是“你叫什么名字?”“你幾歲了?”“在哪個幼兒園?”等這些話題,我覺得孩子的成長很多方面都是慢慢積累,由量變到質變的,交往也不例外,可能五歲之前她都不大主動與人交往,忽然一天,體會到了主動與人交往的好處,她就變得不同了,因此,家長要有耐心,不要為圖省事只讓孩子與一個朋友玩,或只與一類朋友玩,比如,我家孩子以前只愛跟比她大的孩子玩,特別是男孩子,我就有意識地帶她認識一些比比她小的孩子,讓她做姐姐照顧他(她)們,慢慢地現在她對比她小的孩子就很有愛心了,不再排斥他(她)們,良好的朋友結構應該是大朋友、小朋友、男孩子、女孩子都有,這有助于孩子的自我定位和個性養(yǎng)成,將來少走些彎路。
第三,從小事、小習慣培養(yǎng)起,能幫助孩子化解矛盾。孩子的生活中大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要忽略小事、小習慣對其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從小班起,我就要求孩子上學時要與我們道別,到現在她與我們道別她就會加一些自己的話,有時她說“爸爸媽媽你們真棒”,有時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一個好人”,這實際上是她語言和交往能力增強的表現;又比如,她新交了一個朋友,或主動與鄰居打招呼,我們都會予以肯定,有時與朋友發(fā)生矛盾,爭吵了,生氣了,說XXX很小氣,我們就引導她認識到XXX也有很好的方面,孩子想想也就釋然了,這方面家長千萬不要意氣用事,簡單地說“那不要跟他(她)玩了”,這會讓孩子也變成一個“小氣鬼”,不會形成容人的胸懷,很難找到朋友。
育兒心得:點滴小事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育兒心得:點滴小事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播下一種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倍シN行動就要從孩提時代開始。
生活在如今這個物質供給富足的社會,孩子很容易養(yǎng)成自私自利,飛揚跋扈的性格,此時家庭的教育就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責任感首當其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個人認為,很多的性格都可以劃入社會責任感的范疇,首當其沖的就是“尊重”二字,在家里,我教育寶寶要學會尊重別人的勞動,掃得很干凈的地,收拾整潔的桌子,不可以把他們弄臟弄亂,如果不得已弄亂了,事后一定要自己收拾好。這是對別人勞動最基本的尊重;路上不可以亂扔垃圾,因為這樣不僅會污染我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也是對環(huán)衛(wèi)工人辛勤勞動的不尊重。對事如此,對人更應該尊重,尊老愛幼自古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種美德理應發(fā)揚光大。
其次,樂于助人也是社會責任感的一個方面,我總是告誡我的孩子,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要伸手相助,比如幫家里人提物,扶起摔倒的小朋友,幫別人撿球,捐零花錢給有困難的人,義務獻血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正是培養(yǎng)孩子社會責任感的絕好方式。要讓孩子們從小樹立這樣的觀念:我是社會的一份子,有義務盡我自己的微薄之力來回報社會;要學會“付出”,這樣才不會成為只想著自己而不顧及他人的“寄生蟲”。
當然,社會責任感這個抽象的概念現在還不能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理解,但是我們可以用身邊的小事情啟發(fā)他們,并以身作則,從具體的細節(jié)中點滴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品行,最終成為受用終身的善德。